第三章 岩石风化与土壤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物理风化 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自然界的物理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 (break up)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的过程。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温度temperature: (一)温度 : 岩石的导热性差,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使得裸露在地表 的岩石表层发生层状剥落现象,长年累月后,便造成岩石的破碎 崩解。 (二) 结冰 (三) 风 (四)流水 流水将岩石表面的碎屑冲走,流水携带的各种沙砾在运动中会 相互摩擦,同时对河床进行冲刷和磨蚀,使岩石粉碎。
岩石经各种自然因子作用发生各种风化作用,由大变小,由粗变细,最后 形成了疏松多孔的松散物质。 这类物质具有松散,多孔的特性,并可通气透水和保存少量水分,另外有 极少的一点养分。我们称之为母质。它是土壤的骨架部分,也是植物矿质 营养的最初来源。 当地球上出现生物后,低等植物开始在母质上生长,其分泌物和残落物及整 个枯死的植物体使母质中有机质含量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母质协调和供 应水,肥,气,热的能力不断提高,最后母质产生质的变化,具备了能够不 间断地供给植物水肥协调水气热的能力,这时母质就成了土壤。
(1)湿度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一般表土有机质含量与大气湿度呈 正相关。 (2)湿度影响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干旱地区,易溶性矿物和植物养料可保留于 土壤中。湿度还影响土壤中钠、钾及钙的淋溶迁移强度。 (3)湿度影响矿物质的风化程度。
温度因素: (1)温度影响土壤母质和风化层的厚度:土层厚度随土温升高而 加厚。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在5~6米, 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2)温度影响土壤颜色:在寒温带,土色以灰色为主;在暖热半 湿带,土色呈棕色-褐色;在湿热带,土色呈赤色、棕红色或黄 色。 (3)温度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土壤pH? 南方湿热 风化强烈 盐基淋失多 土壤 原生矿物少, 原生矿物少,且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南方湿热 生物生长旺盛 微生物活动强烈 有机质积累少, 有机质积累少,H/F<0.5 盐基淋失少(盐基饱和) 东北地区冷湿 风化不强 盐基淋失少(盐基饱和) pH高 高 东北地区冷湿 东北地区冷湿 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但品质较差, 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但品质较差, C/N 高 H/F低 低 不同气候下土壤的形成
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的实质是,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子氢离子取代。 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的实质是,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子氢离子取代。
石灰岩的化学风化
CaCO3 + H2CO3
溶解度很低
(H2O+CO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a(HCO3) 2
溶解度较高
平衡的变化: 平衡的变化: (1)当CO2充足时,且有一定的湿度,平衡一直向右 充足时,且有一定的湿度,
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许多土壤中在100年内就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 在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B层可在数百年内形成; 在400~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粒由A层向B层的迁移。
二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性质,而且也会对自然成土 因素产生影响。有的生产活动,如耕作,绿化荒山,封山育林等, 对土壤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反,炼山,掠夺性地利用土地,土壤污染等则会对土壤造成很 大的破坏。
4 地形 地形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地形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 在北半球,西南坡接受的热量多,土温高,导致水分含量低, 植被稀疏,东北坡接受热量少,土壤温度低,水分蒸发作用 弱,植被生长茂盛。 南半球刚好相反,在寒冷潮湿地区,西南坡的土壤生产力更 高。 (2)地形还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机械组成。 一般在分水岭和斜坡的上坡,水分及其夹带的养分及土壤细 微颗粒,常以地表径流的方式向下坡及低处移动。这就造成 这些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低,土壤颗粒以粗颗粒为主。 山麓和中下坡则相反。 5 时间time 土壤形成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的。
可溶性盐:硫酸盐 碳酸盐,磷酸盐 氯化物 可溶性盐 硫酸盐,碳酸盐 磷酸盐,氯化物 硫酸盐 碳酸盐 磷酸盐 次生粘土矿物:高岭石 蒙脱石等 次生粘土矿物 高岭石,蒙脱石等 高岭石 残留矿物:石英 长石,云母 残留矿物 石英,长石 云母 石英 长石
3、生物风化 是指岩石中的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 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穿插能引起岩石的机械系性破碎(物理风化) 地衣分泌的碳酸和地衣酸能破坏和溶解岩石(化学风化) 有机物分解会产生一些弱酸性物质,对岩石会起到腐蚀作用(化 学风化) 第二节 土壤形成 一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 风化作用及风化作用的类型 岩石风化: 地壳表面的岩石,在大气与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生 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过程同时也是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一般分成三类: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实质上表现为一系列崩解和分解 风化作用实质上表现为一系列崩解 崩解和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 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 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 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 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自然界中, 自然界中,三种风化作用 通常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 长的, 划分它是为了讨 长的, 论方便。 论方便。 物理风化 生物风化 分解: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 分解: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 成分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
1 气候climate 首先,气候通过影响水分和热量条件而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 其次,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种植物类型的分布,从而间接 地影响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 温度对土壤形成有显著影响。在寒冷地区,土壤中化学反应微弱, 植物生长缓慢,微生物活动较弱,养分转化速率慢。相反,在热 带地区,矿物质分解彻底,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活动旺盛,养 分转化速率快。 降水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干旱地区,土壤中盐基(base)不 易淋失,易造成盐基累积而发生土壤盐渍化,使许多植物不能生 长;在降水量多的地区,盐基遭受强烈淋洗。 归纳起来,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在: 湿度因素:
第三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指 出“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是自然土壤的5大成土因 素。 20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H.Jenny)提出成土因素的数学函 数式(function): Soil= f(cl, pgm, r, o)t1+(m)t2 cl-climate pgm-parent geological material r-relief o-organisms m-management t-time
(五)氧化作用oxidization
自然界的许多石灰岩 溶洞不断地进行着以 上反应, 上反应, 形成千姿 百态的地貌,如石笋、 百态的地貌,如石笋、 石钟乳、石柱、 石钟乳、石柱、石林 等。
(2)当湿度较小 , Ca(HCO3) 2 脱水并放出 2 , 平衡向左进行 。 当湿度较小, 脱水并放出CO 当湿度较小 指大气中的氧与矿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 进行的。如: 4FeS2(黄铁矿) + 2H2O +15O2 2Fe2(SO4)3 + 2H2SO4 化学风化后形成的产物(product)有: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 暗棕壤 棕壤(褐土) 黄棕壤 黄壤 红壤 砖 红壤 2 母质parent material 母质是构成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 来源。 母质对土壤肥力状况有巨大作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影响也极为明显。 花岗岩母质:由于其中的长石,云母易于风化,并富含K素,而 石英颗粒则不易风化,经常呈砂粒状态残留在土壤中,因此,花 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往往砂粘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能良好, 保水保肥能力强。 页岩母质:页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粘土,其母质上形成的土壤质 地比较粘重,通气性能较差,但养分一般较为丰富且保水保肥能 力强。 石英砂岩母质:石英砂岩形成的土壤,砂性强,矿质养分贫乏, 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层薄,但通气良好。
母质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 (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铁、锰在氧化还原过程 中使土壤表现不同颜色; (2)影响土壤的化学性状:钾、钠离子使土粒分散,通透性差; 钙、镁离子促进粘粒凝聚,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FeS、FeS2氧 化后使土壤酸化。 (3)影响土壤的剖面构造; 3 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N,P,K,Ca,Mg等元素,植物死亡后,这些元素随植物残 体保留在上层土壤中。 经过植物的反复吸收与归还,土壤中(尤其是表层)的营养元素逐渐保蓄和 积累。 同时,许多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的N素的功能,可将空气中的N转移到土壤中 来,提高土壤N素含量。 另外,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一些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合成 稳定的腐殖质(humus),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性质。
2. 化学风化 是指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作用下,岁发生的一 系列化学变化过程。化学风化后,岩石改变了原来的化学成分和 性质,同时产生了新的次生矿物。 化学风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溶解作用 矿物和岩石或多或少地被水所溶解。 例如:CaCO3+ H2O + CO2 Ca2++ 2HCO3水化作用 矿物与水化合称为水化作用.水化后的矿物体积增大, 硬度下降,变得易于破碎。水化反应: 2Fe2O3(赤铁矿 )+ 3H2O→2Fe2O3.3H2O(褐铁矿) 水解作用 指由于水的部分解离形成的H+ ,和矿物中的盐基离 子发生置换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和可溶性盐的一种化学反应。
生物小循环的意义:
生物小循环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养料元素,发挥无穷的营养 作用,富集了土壤中的养分; 通过植物的选择性吸收,富集在表土中的养料元素的组成, 更适合于植物生长的需要,能不断改进土壤养分的质量。 三 土壤形成的实质
土壤形成的实质就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如果只有地质大循环就仅能生成母质;生物如果不作用于母质就不能形成土 壤。
2 生物小循环 生物从土壤中摄取养分元素以组成有机体时,养料元素便从易溶 性、无机态,转变为有机态化合物而固定于生物体内。 死亡后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又重新释放出养分元素,供别的生物或 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这样,有限量的养料元素在生物因素的生命活动中,发挥无限的 营养作用。 这种由风化释放的无机养分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为无机养分的 吸收归还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
2KAlSi3O8(钾长石)+3H2O→Al2Si2O5(OH)4(高岭石)+ 4SiO2 +2KOH
碳酸化作用 自然界中的水常含有CO2,形成H2CO3,增加了水溶 液中H+ 浓度,加快了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ion)进行交换的速 度,并生成可溶性的碳酸盐。碳酸化作用后矿物遭到分解破坏, 并释放出有效养分。
土壤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就是: 岩石 风化作用母质生物作用土壤 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推动土壤形成过程 的是生物。 二 植物营养元素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1 地质大循环 植物营养元素的绝大部分最初封闭在岩石矿物中,随着岩石矿物 出露地表发生各种风化,封闭在岩石矿物中的各种养分元素就不 断从矿物的晶格上解脱下来,形成各种简单的可溶性盐类,如K, Na,Ca,Mg的各种可溶性盐。 含有养料元素的易溶性盐会随着降到地面的雨水淋洗出风化体, 首先流入江河,最后进入海洋。在海洋中沉积硬化,最后形成沉 积岩类,使植物养分元素重新进入封闭状态。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底重新变为大陆,这些沉积岩再度接受 风化作用,植物营养元素又一次被释放。 这种植物营养元素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又变为大陆后,这些物质 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 营养元素的地质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