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 文本背景及选文解读1.1 文本背景《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课文,选自明代作家杨慎的《世说新语·文学》一篇,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描述,描绘了壮士背井离乡、远行他乡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告别和尊敬之情。
本文共167字,采用古文体写作,运用典故和夹叙夹议的手法,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
1.2 选文解读本篇文章是在描述壮士远行的情景下,表达了作者希望壮士能毫无顾虑地回家,不再受到政治环境的阻碍,得以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通过对壮士的深情诀别,突出了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弘扬了传统美德。
同时,文中还融入了人生哲理的思考,让读者在真实场景中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分析文中典故和夹叙夹议的手法;•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掌握古文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技巧。
2.2 能力目标•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文中描写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所提到的典故和隐喻;•能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文章的主旨;•能够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古文鉴赏。
2.3 情感目标•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的典故和夹叙夹议的手法;•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典故和夹叙夹议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的具体方式;•提炼文章的主旨,抓住关键信息。
4. 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文本背景与作者介绍;•文本解读与分析;•典故与紧密联系;•忠诚与家国情怀;•主旨的归纳整理。
4.2 教学方法•预习导入法:通过让学生了解背景和作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故引入法:通过解读文中的典故和夹叙夹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归纳总结法:通过让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一、标准本文档是一篇说课稿,旨在介绍一篇名为《渡荆门送别》的文学作品。
文档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要求最低字数为1200字。
二、作品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讲述了诗人在荆门渡口与好友分别的情景。
这首诗描绘了别离的悲壮与壮烈,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和逝去的岁月的深切思念。
三、文本分析1. 诗歌体裁《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共计四十字,押韵格式为AABB。
2. 内容概要诗先描绘主人公沉痛的离别心情,接着描述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渡船的离岸。
作者通过描写长江的激荡与波涛,表达了自己内心澎湃的离愁之情。
接下来,诗人赞美长江的威猛与强大,将其作为自己远行的倚靠,同时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厚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去时细雨湿尘埃,暮去楚山真演哀”,通过对友人与演出的暮去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
3. 语言特点本诗语言简练,表达含蓄而凄美的离别情感。
其中娓娓动听的描写了江水和船只,展现了作者细腻而深情的笔触。
另外,诗人在描述词方面运用了大量意象,如长江的“激荡”与“波涛”,以及离去时细雨的湿润和黄昏山的真演哀,都使全诗更富有声音和画面感。
四、教学目标通过浅析《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唐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领悟杜甫在此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和讨论一段与离别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离别的思考和感受,引入《渡荆门送别》这首诗。
2. 教学内容2.1 背景介绍简要讲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成就,以及其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2.2 诗歌分析分析《渡荆门送别》的整体结构和押韵格律,让学生了解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
2.3 情感表达通过诗中的具体描写和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离别情感,体悟友情的宝贵和离别的痛苦。
2.4 语言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汉语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和形象描写。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渡荆门”、“长江水”、“故乡云”等。
(2)体会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作业布置,巩固了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渡荆门送别》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2. 学习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顾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绽开,构造清楚,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殊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现其画面的壮丽。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安静,江岸的宽阔;②“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江水以情意。
教学新课篇二1、简介李白(701-762),唐代宏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剧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赐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宏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出色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家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脚印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始终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留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家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索以下问题: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离骚体”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深情与感慨,同时也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歌的题意深刻,内容丰富,采用了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渡荆门”指的是古代巴蜀通往江汉平原的交通要道,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荆门市。
而“送别”则是指诗人李白送别他的朋友、也是他的文学知己张九龄,前往荆州赴任。
整首诗由五言律诗构成,每句八个字,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景,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慨和向往。
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最为著名,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宏。
这首诗歌的意境深远,激励着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在当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品味这首诗歌,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到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谢谢大家!。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我设计这节《渡荆门送别》的课,主要是想通过李白的这首古诗,让幼儿感受古诗的美,理解古诗的意境,同时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希望通过这首诗,让幼儿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难点则是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创作。
为了上这节课,我准备了诗的图片、PPT以及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画笔、纸张等,以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我会通过图片和PPT引入这首诗,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意境,然后我会带领他们一起朗读这首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接着,我会逐句解释诗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我会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画出诗中的景象,或者用自己的话写下对诗的理解,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活动的进度。
活动重难点主要是让幼儿能够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以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创作。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认为这节课整体上还是成功的,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理解和表达诗的内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我也发现有些幼儿对诗的理解还有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寻找其他的古诗,并尝试理解和表达,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渡荆门送别》的课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唐诗五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绵 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 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 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 长安。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 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 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 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 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 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 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 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 景色。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 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 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因其富于生活哲理,给人以鼓舞和希望,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
人们喜爱,流传甚广。
尾尾联 再来农家作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鉴赏: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 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 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 厚.“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 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 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 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 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 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 而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 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 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 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教师面试说课稿《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教师面试说课稿——《渡荆门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第六单元,本篇课文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由远游点题开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向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因而重心在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情感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的方式,按首、颔、颈、尾四联的顺序逐步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信息,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诵读法、知人论世法,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带领学生回顾以往所学过的知识,为本堂课奠定基础。
我会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多名学生回答后,我将会进行补充,顺势引出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中的第三首。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说教学重难点:1、说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3说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XXX和感染。
XXX.说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研究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曾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研究惯较差,不善于主动研究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研究法:教师依据讲授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接纳课件进行讲授(幻灯片)。
六、说课时放置:1课时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XXX出生地?XXX什么时分离家远游?XXX是如何走上宦途的?(3”)XXX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XXX本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渡荆门送别(李白)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李白)说课稿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歌咏了诗人因为贬谪之遭遇而与亲友离别的情景。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境三个方面对《渡荆门送别》进行分析。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与特色。
一、诗歌背景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富有豪迈的气息和幻想的色彩。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被贬谪到荆州时写下的。
在唐朝,贬谪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被贬谪的人被迫离开故土、亲朋好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命运。
《渡荆门送别》从诗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他对故土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挽回的离别之痛。
二、诗歌结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共十六字。
整首诗以“渡荆门”为中心,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分描绘了诗人离别前的心情,下部分则描绘了诗人送别的情景。
上部分的第一句“渡荆门外的黄昏”,通过景物描写将诗人的心情与环境相结合。
荆门是荆州的城门,黄昏则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别的时刻。
第一句描绘了离别之前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上半部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写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设问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暗示了诗人身处荆州的孤寂与无望,而亲友的身份则通过“小谢”一词暗示。
下部分的第一句“江陵一别鸿都客”,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荆州、远赴鸿都(长安)的离别之情。
下半部的剩余三句则描写了诗人走船离别的情景,从“扶桑正小桥”到“日暮东风怀旧雨”,作者通过描写江南的风光和气候来衬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使离别的情感更加鲜明。
三、诗歌意境《渡荆门送别》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营造出浓郁的离愁别绪。
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将内心情感转化为对自然景物的联想,增加了诗歌的意境与深度。
同时,诗人在诗中加入了诸多象征性的意象,例如“黄昏”象征了诗人的离别之时,“桥”象征着离别的分隔,“清发”则暗示着诗人对亲友即将告别的思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隽永的意境,诗人成功地抒发出自己对故土和亲友的痛惜之情,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伤痛和诗人的孤寂。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渡荆门送别》 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渡荆门送别》。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写的是他从荆门一带远渡到楚国游历途中的所见所感。
在教材中,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也为学生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在诗歌的意境营造、情感把握以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提升。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但他们的生活阅历相对有限,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可能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体会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人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产生共鸣。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新人教版
(4)实物展示:如山水画、古诗词书籍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体验过离别的心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离别诗篇。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时,能够主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6.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成果分享等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他们学会了如何用恰当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想,增强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诗歌意境与情感
-重点知识点:通过分析诗句中的自然景观描写,理解诗人的离别情感。
-关键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离别情感。
-重点句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美。
②修辞手法运用
-重点知识点: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拓展延伸(20分钟)
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题材的诗歌,要求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欣赏和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唐诗,提高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0分钟)
1.让学生背诵《渡荆门送别》。
2021年2: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4.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5.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
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
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
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
(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
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
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
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
这
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
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
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
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
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
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
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
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xíng声shēng情qíng
《静夜思》光guāng霜shuāng乡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
(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
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叙事
颔联承借景抒情颈联转借景抒情尾联合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