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矛盾与规律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工作规律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工作规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调整。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和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1. 从物质生产到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也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之一。
2. 从物质匮乏到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得到满足,而精神需求却逐渐凸显出来。
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矛盾也成为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3. 从人民对抗剥削到人民对抗教育不公平在过去,人民与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占据着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位。
但是在新时代下,人们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平和机会均等,人民对抗教育不公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二、新时代工作规律1. 信息化与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工作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体力劳动正在逐渐被智力劳动所取代,信息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工作的主要特征和规律。
2. 灵活性与创新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工作的主要趋势,人们需要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
3. 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一直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考量。
但是在新时代下,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新时代工作的重要规律。
三、新时代对工作的要求1. 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工作要求员工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适应工作的变化和挑战。
2. 培养创新意识新时代工作要求员工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 提高综合素质新时代工作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浅谈对立统一规律
浅谈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面,对立面之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够互相转化,形成对立的统一。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立统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立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矛盾则是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态势,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动力。
对立面之间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指导事物的发展,次要矛盾在主要矛盾的推动下得到解决。
正是这样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对立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这一点对于事物的发展很重要。
因为如果没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事物就无从谈起发展和进步;如果没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事物就永远停滞不前,也无从展开进一步的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还指出,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原来的主要矛盾可能成为次要矛盾,原来的次要矛盾可能成为主要矛盾。
这种转化是事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基本方式之一。
对立统一规律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认识世界方面,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对立面,了解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在改造世界方面,我们需要善于把握事物矛盾双方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发展水平前进。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
只有把对立统一规律贯彻到认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面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状况,不少教师对教材中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把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过时。
理由是:中国目前具备相当齐全的民生用品制造体系,全世界许多民生用品都是“MADE IN CHINA”,已不能说中国存在着“落后的社会生产”。
曾有作者撰文,希望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真的已经变化了吗?就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没变1.现阶段主要矛盾概念的提出及含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此,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根据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八大”确定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政治路线。
事实证明,中共“八大”这种对主要矛盾的论述及据此而确立的政治路线,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的。
“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关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规定,是“八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含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浅谈高校寝室矛盾的原因及辅导员的对策
浅谈高校寝室矛盾的原因及辅导员的对策高校寝室是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在寝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高校中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辅导员,他们需要在寝室矛盾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化解矛盾,促进学生的和谐共处。
一、高校寝室矛盾的原因1.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
在寝室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些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些人则习惯晚睡晚起;有些人喜欢整洁,有些人则随意散乱。
这些不同的习惯和方式很容易导致矛盾和摩擦。
2.学习压力和情绪问题。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压力,很多人在高校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学习困难、焦虑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导致与他人产生矛盾。
3.沟通不畅和处理问题能力不足。
在寝室生活中,学生们需要互相沟通和相互合作,但有些人由于个人原因,沟通不畅,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导致矛盾难以解决。
二、辅导员的对策1.加强学生宿舍管理。
辅导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定宿舍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减少矛盾的发生。
在宿舍内加强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宿舍检查,整治违规行为等。
2.提供心理援助和情感关怀。
对于学习压力大、情绪低落、产生矛盾的学生,辅导员可以提供心理援助和情感关怀,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调整情绪,化解矛盾。
可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加强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入学初期,辅导员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小明和小红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小明喜欢在寝室里放音乐,而小红习惯在寝室内安静学习。
两人因此产生了矛盾,在多次交流后没有得到解决。
辅导员得知情况后,通过和两位学生单独谈话,了解到小明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最近因为学业压力增大,情绪波动较大,习惯放音乐是为了消除压力。
浅谈我镇民间矛盾的特点,对策
浅谈我镇当前民间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为此,笔者对我市当前存在的民间矛盾纠纷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我市当前民间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成因根据我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情况显示,2008年全市共发生各矛盾纠纷2273件,其中土地承包纠纷471件;合同纠纷429件;婚姻家庭纠纷352件;赔偿纠纷278件;邻里纠纷205件;劳务纠纷126件;村务管理纠纷68件;其它纠纷344件。
分析以上矛盾纠纷,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矛盾纠纷种类的多样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愈来愈多,造成各类纠纷复杂多样。
据统计,目前民间纠纷类型已由过去的10多种发展到30多种。
除了传统的邻里、赡养、婚姻、继承纠纷外,生产经营、债务、劳务及承包合同纠纷呈上升趋势。
(二)矛盾纠纷性质的复杂化。
传统的民间矛盾纠纷一般是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纠纷,但现在进一步扩大到村民与村委会之间,村民与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经济组织之间,村民与政府及职能部门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
这些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引起纠纷性质的复杂化。
(三)矛盾纠纷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类矛盾纠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造成矛盾纠纷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
从一年来我市发生的矛盾纠纷数量上看,发现土地纠纷、劳务纠纷、农村干群众矛盾纠纷、家庭婚姻纠纷、赡养纠纷、拆迁补偿纠纷等六类矛盾纠纷比较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六类矛盾纠纷比较突出的呢?笔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随着国家农村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加速调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已成为农村派出所开展公安工作、维护辖区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化解,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是基层警务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一)家庭纠纷。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群众文化素质比较底下,农村地区家庭户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婚姻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财产纠纷。
如,一大部分单身男性为了结婚,举债购城镇新房、准备高额彩礼,婚后女方不愿共同面临债务,容易产生离婚、赡养父母、抚养小孩等家庭矛盾。
(二)邻里纠纷。
川渝地区农村群众小聚居、群居现象突出,邻里之间由于道路、房屋、土地、林业、饮水、饲养牲畜等发生纠纷。
邻里之间由于宗族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区域内,以前碍于情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固定的、清晰的界址,近年来随着各类惠农补贴政策实行,在邻里之间“寸土必争”盛行。
(三)其他纠纷。
在修建通户公路、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站、垃圾周转站等一项项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工程的时候,群众以占地赔偿、分布不均衡、受益不均衡、影响生活等为由,相互争吵、阻碍施工、破坏设施,成为农村矛盾纠纷的一个新的特点。
二、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形成原因(一)干部素质不高。
有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在工作中作风不民主、决策不透明,搞“一言堂”,私心严重,在各种惠农政策上优亲厚友,企图借政府来打击报复对方。
如,张镇黄桷冲村村主任何某兵、原村主任何某勇等人利用宗族势力盘踞农村,操纵基层政权,贿选拉票、操纵破坏选举、侵占集体资产,严重破坏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形象。
(二)认识存在偏差。
农村地区党委政府、执法部门,人少事多,所有的工作都要靠基层工作者去落实。
基层干部围绕“硬指标”“硬杠杆”转,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领导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短平快”工作上,选择性忽视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解而不能尽快产生价值的矛盾纠纷“软指标”。
浅谈农村突出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
浅谈农村突出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农村突出矛盾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农村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尽管政府在多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和经济发展计划,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地区。
在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不仅对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都存在缺乏、不完善的问题。
这对当地农民来说,是很大的困扰。
交通道路不畅通,影响了农民出行和物流的发展,使得当地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水利工程落后,给田间灌溉带来了许多不便,对作物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农村问题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低、农产品价格低、产品加工深度低等。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农村产业结构失调、农业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农民知识水平低等因素。
未来,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三、土地问题突出在农村地区,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大问题。
目前,土地承包制度还存在缺陷,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也不利于农民放弃土地流转土地,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地缘环境及自然灾害影响,还使得农民的种植收益不稳定,只有政府在这方面加强投入,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才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的收益。
四、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
农村地区人才流出去,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产业发展缓慢、资源浪费、农民生活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着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
为了应对农村突出矛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道路、水利工程、教育等设施的建设水平,使农村能够与城市相连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谈高校寝室矛盾的原因及辅导员的对策
浅谈高校寝室矛盾的原因及辅导员的对策高校寝室矛盾是大学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表现为互相之间意见不合、生活习惯不同、噪音污染、偷盗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针对这些矛盾,辅导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化解矛盾。
首先,高校寝室矛盾的产生与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关。
大学生活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相互理解和对其他人的尊重,视野较为开阔和包容性强的优秀的心理素质。
要增强学生的互相理解与尊重,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沙盘游戏、亲密关系课程等,以启发学生有更为广泛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有意识地塑造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其次,高校寝室矛盾的产生与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有关。
大学几年是大学生的重要成长时期,他们常常有很多压力,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过程,学生要有一个良好、健康的作息习惯。
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作息状态及生活习惯进行相关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提前通知学生关于休息的时间和肢体等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提高学生的生活全面参与,增强学生的交际圈。
再次,高校寝室矛盾的产生与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有关。
人的价值观念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等环境中得以形成,高校寝室矛盾的产生也与个体的这方面能力有很大的关联。
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征询学生身边的不愉快的事情,展开对话,鼓励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自己。
对于有些需要引导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从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角度出发,积极加强正确的自我态度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高校寝室矛盾的产生和辅导员该怎么应对,善用上面几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化解和预防高校寝室矛盾。
同时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和人际交友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摆脱寝室矛盾的困扰,从而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学习和未来。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内容提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他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期研究,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浅谈社区矛盾与解决之道
浅谈社区矛盾与解决之道社区矛盾是指在社区内部出现的不同利益、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等方面的矛盾现象。
社区矛盾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何解决社区矛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区矛盾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资源分配不公、文化差异、社会阶层不同、利益冲突等。
其中,资源分配不公是社区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社区中,富裕居民可享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公共服务等,而相对贫穷的人则只能得到较差的条件。
这种资源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富人区”与“贫民窟”的明显分界线。
这种分化现象将会加剧社区内部于矛盾和分化的程度,阻碍社区和谐发展。
除了资源分配不公外,文化差异也是形成社区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区中聚集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可能导致沟通困难、理解不到位、价值观不一等问题。
例如,有些老年人习惯在公共区域随地吐痰,这在其他地区可能是被禁止的行为。
这就引发了社区居民的不满与矛盾。
如何解决社区矛盾呢?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管理机制应该可以监督社区管理者的行为,确保对社区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应该加强社区内部信息互通,推广各个文化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针对老年人习惯的问题,可以在公共区域布置标语,说明随地吐痰对卫生及公共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大家养成文明习惯。
其次,社区应该加强自治建设,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治理机制。
这样可以让居民在社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社区维护安全、随时整理绿化、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责任感,更能够切实监管社区管理机制的运作。
最后,建立社区法律援助中心,面对社区的涉法事项提供便利的法律援助。
这样可以避免社区内部不同利益的博弈、排挤行为等导致的矛盾。
总之,社区矛盾的解决需要全面、高效的治理机制和依法治理、全民参与的治理理念。
只有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才能够切实解决社区内部的矛盾问题,实现社区文明和谐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规律之一
浅谈科学发展规律之一——从矛盾到结合摘要:本文就科学发展过程的“从矛盾到结合“的规律进行阐述,并通过几门学科中典型的科学探索过程来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提倡一种”从思想上掌握科学“的精神,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一个更能深入的方向。
关键词:矛盾结合如果用一个最一般的比喻把科学比作无边的大海的话,那么我想我应该是海边上的一颗石头吧,一个大二的学生着手这样一个问题确实有点不自量力了,想要探寻无数现象背后共同的东西——规律,在哲学家眼里是最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
当然,我不是最有智慧的人,但也应该勇敢承认自己是有智慧的人,至少是有热情的人,即使还没能真正踏进科学的海洋中,但它那股震撼之力就已让我这颗岸上的石头迫不及待地想要对它“浅谈”一番了。
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是一条多行道,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随之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但是当争论发展到最后却发现双方都有可取之处,于是多行道开始汇合且进一步接近真理。
这一规律在诸多学科中都可体会到。
一、汤与电火花的争论神经科学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从矛盾到结合“的科学发展规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汤与电火花“的争论。
这一问题争论的中心是:一个神经元要与邻近的神经元“对话”,必须发出能够通过突出间隙的信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呢? “电火花”论者相信突触间交流是电性质的;而“汤”论者认为化学本质主导突触间的信息交流。
这时在探寻科学真理的途中便出现了两条互不相容的道路。
Lowei ——“汤”论者;主要研究控制心率的两种神经:迷走神经降低心率;而交感神经则提高心率。
在实验中,他刺激青蛙的迷走神经,使其产生动作电位而导致青蛙的心率下降;随后,他立即收集青蛙心脏周围在迷走神经后所产生的液体,并将其注射到另外一只青蛙的心脏。
令人惊讶的是,另外一只青蛙的心率也降低了!而此时并非是由动作电位引发了第二只青蛙的心率降低;相反是第一只青蛙的迷走神经所释放的那些物质传递了心率减低的信号。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认识和解决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摆在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面前的历史课题。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对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作过某些原则性的分析和预见,但限于历史条件,他们没有作出具体的解答。
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
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此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的一项重大的政治判断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全新论断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是不同的,认清和找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也正是找准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通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起来了。
十九大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做出的正确的、及时的重要论断。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转变让我们看到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保障和文化生活,还有更加高层次的需求。
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又进一步要求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清明、法制健全的社会环境。
“美好生活”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简单明了的表达出了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心愿,同时给予国人更加强大的信心要在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美好生活。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三大产业均有了飞速发展,2010年我国就越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方面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居于世界前列。
但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拥有完美的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在未来发展中要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社会平衡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给人民一个美好生活。
浅谈如何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稳固是改革和进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固,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进展。
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类利益、矛盾冲突有所加重。
如何正确处置进展、改革、稳固三者的关系,认真调处社会矛盾,尽力营造稳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摆在社区干部眼前的重要问题。
每一年泉口街道都要组织社区认真开展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大力增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有效预防和妥帖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现结合实际工作,针对如何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谈些个人观点。
一、抓源头、抓预警是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就要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入手,牢牢围绕影响社会治安、社会稳固的因素,深切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做到对涉及各类矛盾纠纷的信息反映灵敏,对涉及稳固的重大隐患和苗头性、偏向性问题及早预警,尽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有效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街道成立综治信访维稳联动中心,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在各社区成立了排查矛盾纠纷保护社会稳固责任网络,由社区主任对社区的社会稳固工作负总责,居委委员对所包片的社会稳固工作负责,层层分解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真正成立起保护社会稳固工作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状责任制。
及时向社区居民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并做好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的咨询解释工作。
(司法所日常调解工作的案例,省略)二、早发觉、早处置是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关键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就要对矛盾纠纷按期排查梳理,做到早发觉、早介入、早处置,及时掌握群众信访动态,抓住偏向性、苗头性问题,成立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众稳固在本地,为解决矛盾纠纷博得时刻和空间。
原先各社区别离从居民小组当选出信息员,坚持信息员天天向社区居委会报告、社区居委会每周向街道报告制度,实行有情形报情形,无情形报平安,确保矛盾纠纷“早发觉、早处置”。
我想此刻有了网格员上岗,应该对信息掌握得加倍准确和详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辩证法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和独特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
矛盾构成的,这种矛盾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一方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其次,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不可逆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不可逆转的过程。
一旦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事物的质变,从而推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种不可逆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再次,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不可替代性。
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属
性和功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矛盾的不可替代性。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对抗,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最后,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变数
和不确定性的过程。
矛盾的双方都在不断变化和调整,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为我们认识和
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由网络浅谈矛盾
由网络浅谈矛盾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而矛盾论中也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
初学时,以为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自相矛盾。
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
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所谓矛盾就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如,上网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过分沉溺网络,学习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尽信书”于埋头苦读,那么又肯定会错过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因此,把握并解决矛盾在于你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度”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浅谈矛盾论
浅谈矛盾论【摘要】矛盾一词出自于《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说“矛盾”: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1]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2].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当今,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矛盾论》的开头,毛泽东主席先以两种宇宙观举例说明矛盾———-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而这种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科学范畴,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矛盾与规律
曹慧 01112319 矛盾和规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讲的矛盾,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范畴表明,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成为了真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发展即是矛盾的发展。
矛盾的发展即是一个解决的旧有的矛盾,然后又产生新的矛盾,新陈代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们的联系在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本身就蕴含了矛盾的发展,而矛盾的发展又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轨迹、发展路线、发展方向。
就是说,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要首先由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入手。
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形成一个对立统一。
但矛盾和规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矛盾属于一个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范畴,是二者合一的概念,认识要由矛盾开始,分析也要从矛盾入手。
而规律则属于一个方法论上的范畴,我们认识规律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找到解决事物发展的途径。
矛盾与规律的关系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正确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