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05•【字号】湘政办发〔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1〕28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精神,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总体工作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和发展特色畜禽优势产业为重点,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着力构建现代畜禽种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工流通、质量安全“六个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我省由养殖大省向养殖强省转变。
到2025年,全省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猪全产业链新增产值1000亿元,特色畜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到2030年分别达到75%以上和85%以上。
(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以下均需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二、着力优化畜牧业发展布局。
综合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产业优势、市场供求等因素,继续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进“优质湘猪工程”和特色畜禽产业集群发展。
国发〔2005〕40 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
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二○○五年十二月二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考措施]推进生态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局部。
大力开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县畜牧业面临加快开展、又好又快开展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抓住难得机遇,突出主攻方向,破解开展难题,真正做大做强我县畜牧产业,推动我县现代畜牧业开展上台阶,是各级党政和畜牧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坚决开展现代畜牧业的信心第一,开展现代畜牧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部署。
兴旺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和重要组成局部,其开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省委、省政府作出“要把开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重大部署。
2022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畜牧业“百亿工程”,2022年底作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开展的重大决定。
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开展,把其作为农村经济骨干产业来抓,县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22年实现畜牧产业化上台阶的目标任务,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剑府发〔2022〕57号〕。
第二,开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是自然禀赋优越。
我县幅员面积辽阔,气候温和,粮食产量高,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适宜畜禽生产开展,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养殖自然风险。
二是生产增量空间大。
散养仍是当前我县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畜禽的家庭零星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65%,通过科学规划,开展规模养殖的增量空间大。
三是加工业开展潜力大。
汇丰食品、嘉信食品两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在100万头以上,海琦牧业万头肉牛低温宰杀加工生产线近期将建成投产,陕西宝鸡鑫海雅各布尔公司在我县投资建设特种羊及土鸡宰杀加工厂已破土开工。
稳定、优质、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流通加工业的开展,为精深加工业强势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绿色畜牧业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绿色畜牧业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5.06•【字号】酒政办发〔2023〕44号•【施行日期】2023.05.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绿色畜牧业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酒政办发〔2023〕4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驻酒各单位:《酒泉市绿色畜牧业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5月6日目录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三章产业布局第四章重点任务第五章重点建设项目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说明第七章保障措施酒泉市绿色畜牧业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2023年5月前言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及省政府关于“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1246”总体思路和全市农业产业发展“1234”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绿色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畜牧产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酒泉市农业农村局科学分析全市畜牧产业发展形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酒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酒泉市绿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一、发展基础近年来,酒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牛羊产业绿色有机化、鸡猪产业标准化、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着力落实良种引进改良、优质牧草种植、标准化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建设、绿色有机认证、屠宰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全市畜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户养殖为基础、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屠宰加工企业为引领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0.24•【字号】甘办发〔2022〕72号•【施行日期】2022.10.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办发〔2022〕72号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省属有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州属有关企事业单位:为充分挖掘我州草地大州、牦牛大州的优势和潜力,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甘孜特点的现代牦牛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牧区高质量发展、农牧民共同富裕,按照现代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经州政府同意,结合我州实际,就加快推进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集群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区域协同,集聚发展要素,创新科技驱动,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建设牦牛良种繁育基地、优质饲草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开展牦牛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集中打造“亚克甘孜”公用品牌,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区乡村振兴,推进一二三产紧密融合,实现牦牛养殖大州向产业强州转变。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推进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落实草原保护政策措施和基本制度,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深入推进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建立有利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探索草场流转、发展规模养殖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牧区金融制度和建立畜牧业风险防范体系为保障,发展现代牦牛产业,为牧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范文大全》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第一篇: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
从各个角度分析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拔供了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河,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红河县区域经济有了的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红河县区域积极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红河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
首先,实现红河县迤萨城区的发展,紧接在国家扶贫开发上塑造西南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周,增强红河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红河县县情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地处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前沿,是红河州对接玉溪市、普洱市的重要门户,是连接昆河高速、昆曼高速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和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节点,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国土面积2057平方千米,县域地势中部高,南北两翼低,96%的面积均为山地,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山区3种地形类型,最高海拔2746米,最低海拔259米。
全县辖迤萨、甲寅、乐育、宝华、浪堤5个镇,石头寨、阿扎河、洛恩、大羊街、车古、架车、垤玛、三村8个乡,3个社区88个行政村,824个自然村,109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4.06万人。
世居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6.2%。
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9.5%、有26.8万人,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①。
二、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红河县各乡镇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②与区域经济③发展基础各有优劣势,充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索的优化配置。
德阳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德阳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德阳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德阳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阳市农业局•【公布日期】2018.12.11•【字号】德农业〔2018〕126号•【施行日期】2018.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德阳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德阳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德农业〔2018〕126号(市、区)人民政府,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德阳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德阳市农业局2018年12月11日德阳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川委办〔2018〕32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准,以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积极调优农业发展方式,调顺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德阳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主体功能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到202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85万吨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6万吨左右,“三品一标”数量达到500个。
特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二)资源利用集约高效。
农业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4.386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1.07万公顷,耕地质量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7以上,林地保有量不少于250万亩。
聚焦“四个转变” 推动“四个扎扎实实”
“四个转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双元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历史任务。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四个转变”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示范区,彰显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引领。
“四个转变”,就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等有效途径,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劲,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契合。
“四个转变”,就是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同人民的热切期盼相呼应。
民有所呼,我必有所应。
通过扎实推进“四个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协调统一。
“四个转变”是省委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青海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产物,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必将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
“四个转变”是省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确立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的行动纲领,必将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
“四个转变”回应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青海各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必将开启青海“十三五”新征程。
“四个转变”指明了实现中国梦青海新篇章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青海发展的坚实基础、重要保障、重要手段和重要抓手,必将不断开拓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青海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青海发展战略转换、发展路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12.31•【文号】•【施行日期】2015.12.3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年12月31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飞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亿万农民是衷心拥护的。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业农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
保障养殖投入品稳定供应实施方案
保障养殖投入品稳定供应实施方案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动物防疫体系能力建设,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形成防控合力,保障生产安全。
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路径,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加快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摸清广西畜禽遗传资源基本情况,统筹布局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
加快地方畜禽品种产业化开发,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
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
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强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加快培育国家核心育种场、全产业链育种企业。
加大新品种和配套系培育支持力度,依托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借助区内外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水平高、综合性状优良、重点性状突出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
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
鼓励从国内外引进优良种牛种羊,推进从巴基斯坦引进水牛种质资源,破解牛羊产业发展瓶颈。
支持打造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强新品种扩繁推广应用。
实施良种补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鼓励开展人工授精社会化服务。
支持区域性种公猪站建设,推进统一供精。
继续开展种猪拍卖活动,营造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环境。
严格种畜禽监管,开展种畜禽质量监督抽查,严查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
以核心育种场为重点,加强种用动物健康管理,从源头强化畜禽生产安全。
坚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参与、多方技术支撑,采取从场入手、分步实施、示范带动、合力推动等方式,开展种畜禽疫病净化。
积极开展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动物疫病净化试点、示范,推动种畜禽场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保障种畜禽质量。
二、保障养殖投入品稳定供应做强做优饲料工业。
推广饲料精准配制技术和玉米豆粕高效替代技术,引导饲料配方多元化,推动精准配料、精准用料,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加快生物饲料、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等研发应用,提升饲料产品品质和利用效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8.09.01•【字号】鲁政发[1998]55号•【施行日期】1998.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发[1998]55号)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八五”以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牧渔业份额大幅度上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林业由偏重社会效益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畜牧业逐步由耗粮型、高成本的猪饲养为主向节粮型、低成本、高效益、综合饲养的方向发展;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格局,海洋捕捞业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业拓展,实现了以养为主的转变。
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显著改善,但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农林牧渔结构不尽合理。
畜牧业、渔业在四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优势不突出。
二是各地结构调整大而全,小而全,趋同现象严重。
农户信息不灵,盲目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各地没有形成较大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带、经济区,缺乏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三是品种结构中优质品种率低,产品质量不高;果品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苹果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亟待改善,传统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水产养殖和蔬菜生产产品档次不高,大宗常规品种产量高效益较低,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珍、稀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
四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
在全国领先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数尚少,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010年农业产值达36933亿元 5年年均增长4.4%
2010年农业产值达36933亿元5年年均增长4.4%“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不利影响,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初步测算,201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0497亿元,比2005年增加18077亿元,年均增长4.5%。
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
“十一五”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环境,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抗灾措施,大力实施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的产量全面增加。
2010年农业产值达36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5年年均增长4.4%。
5年来,粮食连年增产,共增产6239万吨(1248亿斤),年均增长2.5%,2010年粮食产量达54641万吨(10928亿斤)。
5年间,有4年粮食产量超过万亿斤。
棉花产量597万吨,比2005年增加25.8万吨,年均增长0.9%;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加162万吨,年均增长1%;糖料产量12045万吨,增加2593万吨,年均增长5%;茶叶产量145万吨,增加51万吨,年均增长9.2%。
林业改革深入推进,林业保持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开展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2010年林业产值达2606亿元,5年年均增长6.9%。
2009年末,全国林地面积达30590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2097万公顷,年均增长1.4%;森林面积19545万公顷,增加2054万公顷,年均增长2.2%;森林覆盖率20.36%,比2005年提高2.15个百分点。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最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新疆农村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特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本“规划纲要”与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国家、自治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相衔接,规划至2020年,是指导新疆未来10年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编制相关专项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所指的“农牧业现代化”即为“农业现代化”。
未来10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新疆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创新求变、务实严谨的精神,积累经验,科学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一)发展基础更加巩固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长足发展。
2009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297.61亿元,比2000年增加1.66倍。
农业增加值532亿元,比2000年增加1.6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3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21%。
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达2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54.76亿元,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10多万人。
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产能大幅提升,形成了1000万吨以上粮食、300万吨棉花、近1000万吨果品、200万吨牛奶、200万吨以上肉类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瓜果、畜产品生产基地。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6.09.26•【字号】鲁农发计字[2006]41号•【施行日期】2006.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鲁农发计字〔2006〕41号)各市农业局(农委):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不突出,优势产品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因此,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新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1.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市场和环境资源对农业的约束不断加剧。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搞好产业布局,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力地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但是,从全省情况看,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棉主产区,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四个转变内容是什么
四个转变内容是什么转变,关键在贯彻落实。
当前和今后农牧工作,重点是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从争做“四个转变”的实践者出发,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小编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四个转变内容是什么,欢迎阅读。
四个转变内容是什么一 2017年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深化年,全省创建工作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为主线,围绕“四个转变”理念,全力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五项工程”,补齐短板、争创亮点、提质增效、创新作为,切实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实施全面小康同步工程,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以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重点向民族地区和藏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同步发展。
大力推动我省“十三五”《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落实,重点加强《规划》的宣传、解读和贯彻执行。
组织开展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深入各地区和省直重点部门,重点对各项政策举措进行督促检查,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切实助推自治州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实施民族团结同心工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展演活动。
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指导各地组织编排一批优秀民族歌曲、舞蹈等节目,深入村开展巡回演出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并在新闻媒体、网络等广泛宣传报道,切实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微视频征集”活动,制作一批弘扬民族团结主题的视频作品,并选送参加全国征集活动。
组织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非公有制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畜牧业生产克服禽流感疫情和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除家禽生产外,家畜存栏和出栏增加,畜产品产量增长,价格合理回升,生产效益较好,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出售畜产品的比重增加。
从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态势看,预计全年畜牧业可实现稳定增长。
一、当前畜牧业发展特点(一)畜产品产量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3234万吨,同比增长4%;其中,猪肉2284万吨, 同比增长4.4%, 牛羊肉总产量400万吨,同比增长8%;据行业数据表明,奶类产量1039.5万吨,同比增长28%; 但受禽流感影响,禽肉产量550万吨,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201.0万吨,同比下降1.55%。
(二)畜产品价格回升。
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主要畜禽和畜产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扬。
据农业部对347个县的定点调查,8月末,肉猪的市场价格为9.24元/千克,同比增长46.43%;猪肉价格为14.72元/千克,同比增长38.74%。
牛羊肉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有小幅上涨。
禽流感疫情后,禽产品价格逐步回升。
鸡蛋价格为6.89元/千克,同比上升29.27%;活鸡价格10.96元/千克,同比增长20.7%。
(三)畜牧业的效益提高。
按目前的价格水平,农民养一头商品猪获毛利200-250元,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企业每头毛利100元以上,均比去年同期提高50元以上,生猪主产省农民养猪的积极性较高。
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奶牛饲养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有所下降,目前饲养一头奶牛获利在2500元左右。
(四)畜牧业结构有所改善。
草食家畜保持稳定发展,与猪肉相比,牛羊肉产量的增幅较高。
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上半年,全国牛肉产量252万吨, 同比增长4.5%,羊肉产量148万吨,同比增长14.6%;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12.4%,比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尹成杰在会上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尹成杰同时也指出,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
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尹成杰强调,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1.07•【字号】内政发[2013]112号•【施行日期】2013.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13〕112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长期粗放式增长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低,产业布局分散、结构单一的问题十分明显,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
当前,我区经济已进入转型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围绕“清洁、新型、绿色”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三次产业协调互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要做到“七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畜牧兽医业是关系到民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产业。
肉蛋奶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精神,加快推进畜牧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构建生产科学高效、产品供给安全、产业绿色生态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力争畜牧业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主要成就〃十三五〃期间,畜牧业有效克服了环境资源约束、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与完善产业链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864.8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全省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307.1万吨、193.1万吨、13.4万吨。
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恢复到常年水平的83.8%和86.6%。
二是产业质量稳步提升。
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7.4%,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家,获批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8家、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家。
饲料产能规模达2000万吨,屠宰能力在4500万头以上, 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三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全省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生鲜乳抽查合格率达到99%以上,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1年保持在100%,饲料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国家兽药残留监控、〃瘦肉精〃等违禁物质专项监测的总体合格率保 以内。
放心肉市场占有率达到98%,5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 件。
四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设施装备配套率分 别达到75%以上和98.98%,大型规模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建成 38家区域性无害化处理厂,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以上,省畜 禽无害化处理信息监管平台成为全国无害化处理监管系统标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
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2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3%。
人均牧业收入达974.25元,比2000年增长195.9%。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8 3万吨、39.1万吨、8.6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23.9%、42.3%、
53.6%。
(二)良种推广和投入品监管加强,畜产品质量提高。
“十五”期间以良种工程为载体,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技术服务工作。
目前,全市瘦肉型母猪存栏量已达90万头以上,良种山羊年供种能力选到11万只,规模饲养的蛋鸡和肉鸡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十五”期间全市已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38个,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11个,通过有机畜产品认证5个。
2005年饲料产品平均合格率达92.7%。
猪肉连续6年无“瘦肉精”检出。
(三)实施“双百万”工程,畜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2001年启动实施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产业化百万工程和草食牲畜产业化百万工程。
通过生猪百万工程实施,累计推广优质母猪24.5万头。
2005年出栏优质瘦肉猪310万头,分别实现规划目标的106.5%和103 3%。
通过草食牲畜百万工程实施,2005年全市出栏优质牛21万头、优质羊220万只、优质兔700万只,存栏优质毛兔120万只,分别实现规划目标的105%、110%、233%和120%。
(四)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较快推进。
截止2005年,
全市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103个,年出栏2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达10.5万户。
规模养殖出栏占出栏总量的24.7%,比2000年提高15%。
家禽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发展加快,规模养殖出栏比重已超过40%。
(五)推广普及工业饲料,饲料工业快速发展。
2005年饲料产品产量达150万吨,比2000年增加79.2万吨,增长111.9%,饲料产值达40亿元。
全市已形成1万吨以上的生产企业26家,其中10万吨以上3家。
饲料行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
(六)实施国债项目,草原保护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实施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为重点。
推进7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
截止2005年,全市种草保留面积达163.7万亩,围栏面积15.8万亩。
“十五”时期,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为“十一五”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禽散养、混养比倒仍然较大,质量安全隐患较多,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投入不足,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完善,一定程度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养殖合作组织发育缓慢,畜牧业生产波动大;四是支撑体系仍然薄弱,基层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手段滞后;五是草地退化严重,造成草地石漠化加剧,直接影响三峡库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展望“十一五”畜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认清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产业规划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淡出养殖行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为我市“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三百促三化”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中,畜收业占有重要位置。
为此,“十一五”时期应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全市畜牧业经济大发展。
(二)确立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调控,整合资源.抓住关键。
促进畜牧业养、加、销、供协调发展,畜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畜牧业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协调发展,畜牧业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布局,转变生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快构筑动物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提高畜牧行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三)确定畜牧业发展的新目标
应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引导调优畜牧业品种和区域结构,到20lO年,
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25万吨、75万吨和2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38.3%提高到48%左右,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纯收入占农民总现金收入、总纯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四)把握畜牧业发展的新重点
一是坚持把生猪持续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建设。
相对集中精力,加快优势区域发展和调优品种结构,以建成生猪优势产区及出口外调重要基地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优质肉猪产业化百万工程为载体,以突出抓好生猪养殖小区、养殖规模户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手段,引导合作组织发展,健进生猪支柱产业成熟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坚持把草食牲畜作为优势产业扶持发展。
把建设优势产业大县作为重点,引导优势区域的形成。
到20lO年分别建成山羊、肉兔、肉牛重点基地县5个,基地县5个。
奶牛存栏量达5万头,改良提高现有奶牛群质量。
努力实现羊、兔、牛的质量提高、产量翻番,实现产值70亿元。
三是坚持把家禽业作为特色产业扶持发展。
到20lO年,发展肉鸡大县10个、水禽大县5个、肉鹅大县5个、蛋鸡大县5个,重点区县(市)出栏家禽达到1.6亿只,带动全市出栏达到2.5亿只,实现全市禽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四是坚持把饲料饲草作为畜牧配套产业扶持发展。
以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为目标,主攻添加剂和浓缩饲料的发展。
积极推进农区人工种草,
推广“粮食一牧草一经济作物”混作、轮作模式,实施百万亩农区人工种草养畜工程,综合利用牧草和秸秆资源,推广畜牧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五)落实畜牧业发展的新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当务之急是中央、市、县等各级公共财政应持续增加对良种支撑体系建设的投入,引导业主资金投入良繁体系建设,建立与商品畜禽生产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防疫、检疫基础工作,加强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建立疫病净化区域,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减少因疫情发生对畜牧业带来的冲击。
三是引导建立畜牧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
应制定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建立各类畜禽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培育几年年产值超10亿元的加工型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以支撑和带动全市畜牧产业化经营。
四是建立健全畜牧科技研发推广体系。
重点编制各畜禽的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
大力推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
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和成果与应用有效对接。
五是加强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畜牧服务部门应加强信息研究,切实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门槛,使畜牧业经营和企业管
理科学化。
六是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养殖发展。
积极推行“九统一”的建设规范,探索建立小区规模标准,积极引导,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同时,应在圈舍改造、品种改良、配合饲料、扩大规模等方面加强引导,切实推进千家万户的传统饲养向标准化养殖发展。
七是建立和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扶持保护政策。
要按照《畜牧法》的规定,把发展畜牧业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解决。
各级政府应制定政策,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规模化养殖场实行封闭式贷款。
应形成持续增加的财政投入扶持机制。
增加对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投入。
八是建立生产投入品监管机制,确保畜产品安全。
应从养殖生产源头抓起,切实加大良种、商品畜禽生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继续深入开展瘦肉精等违禁饲料添加药物治理,加强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多部门联合监测督查为重点,规范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
九是制定和贯彻法律,创造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认真学习,切实贯彻执行《畜牧法》。
以宣传学习《畜牧法》为契机,强化执法体系建设,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应积极配合做好畜牧、饲料、草原等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推进依法治牧。
(重庆市农业局畜牧处、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供稿)
报: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经济师
送:部内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农牧、农业)厅(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