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元认知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填空判断简答)

儿童发展心理学(填空判断简答)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单项选择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出生到 17、18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4、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斯腾)。
5、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并提出了成熟决定论是(格赛尔)。
6、格赛尔的理论成熟势力说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
7、相互决定论的人物是皮亚杰,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8、德,斐利斯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特定时期称为(敏感期)。
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
10、美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创始人是霍尔。
11、科学儿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普来尔出版《儿童心理》。
12、霍尔发明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是问卷法)13、在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的是(陈鹤琴)。
14、陈鹤琴观察的成果是《儿童心理之研究》。
15、具有时间短、取样大等特点的研究是横向研究16、具有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数量小等特点的研究是纵向研究。
17、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18、弗洛伊德创立的理论流派是心理分析理论。
19、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是横向研究20 从分子水平上来说,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21 DNA在生成方式上的特点是:自我复制。
22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23生命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24组成蛋白质的的单位是:氨基酸25.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并且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26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弱没有表现出来的基因叫:隐性基因27不同生长周期中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加的速率是不同的,发育的速率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青春期28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发育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叉29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首先形成的是:神经系统30.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31.触摸新生儿脚底,则足趾必向上呈扇形张开,该反映称为:足趾反射32儿童出生后约10天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是:生殖系统33.不论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如何,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基本上一同样的顺序获得各种动作,说明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34.在儿童发展的第二个十年迅速发展的系统是:生殖系统35儿童脑内成熟的重要标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36循环系统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成的37 按照斯尼伦(s)标记,20/20代表正常的视敏度,新生儿的视力是:20/150--20/290之间.38儿童的图形知觉三敏感期是:4岁.39吉布森和瓦尔克精心设计了"视崖实验"以测试儿童的:深度知觉.40观察小屋的设计者是:范茨.41、 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判别的方位是:上下前后.42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称为:视敏度.43范茨研究的形状知觉的方法是:视觉偏爱法.44.皮亚杰的机械蜗牛实验用来研究儿童的:时间知觉.45在皮亚杰看来 ,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格式46、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是指:图式47 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是:适应48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的过程是:同化49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是指::顺应50当客体在眼前消失, 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皮亚杰称该现象为:客体永久性51前运算时期的儿童, 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 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 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思维52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称为:守恒53儿童掌握各种守恒有一定的顺序 , 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54儿童掌握各种守恒有一定的顺序 , 最后掌握的是:体积守恒55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是:主客体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56获得了守国 , 形成了群集结构的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57皮亚杰的 " 三座山 " 实验说明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58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59、儿童建立 " 客体永存性 " 的时期是:感知运动阶段60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的理论是信息加工论。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1. 简介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其他关注儿童成长的人了解儿童在这一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 认知发展2.1 感官与运动发展小学儿童的感官和运动能力在这一阶段发展迅速。
他们的感官系统逐渐成熟,对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感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他们的运动技能也在不断发展,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活动,如跑、跳、投掷等。
2.2 认知思维发展小学儿童在认知思维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由具体到抽象的信息,开始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的记忆力也在提升,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并进行组织和整理。
3. 情感发展3.1 自我意识与自尊心小学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能力和特点,并逐渐形成自尊心。
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
3.2 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小学儿童在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
他们开始逐渐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学会处理冲突和应对压力。
4. 社会发展4.1 同伴关系与友谊小学儿童在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从亲密关系向同伴关系的转变。
他们开始在学校和社交圈子中结交朋友,建立起紧密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于小学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对他们的情绪支持和社会支持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对他们的学业和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4.2 遵守规则和道德发展小学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遵守规则和理解道德价值观。
他们能够逐渐明确道德规范,并愿意遵守规则。
同时,小学儿童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后果,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5. 影响因素小学儿童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交经验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是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感知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运算期,开始形成一些概念,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
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了具体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父母和亲近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和信任。
到了幼儿期,世界观逐渐扩大,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学会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儿童也开始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性格是指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性格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基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性格发展中,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有些儿童天性活泼外向,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而有些则内向、较为安静。
儿童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从而为幼儿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如果把人脑看做一台高效能的大型电脑的话,那么,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也在不断发展。
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研究表明,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Miller,1956),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幼儿从3岁到7岁各年龄阶段的短时记忆广度均数分别为3.91、5.14、5.69、6.10、6.09个组块(洪德厚,1984)。
尽管一些研究因实验条件不同而结果各异,但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沈德立等人(1985)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通道的记忆容量。
其中有关视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采用再认法测量幼儿对情节图片和抽象图片的再认保持量,图片是用速示器(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3秒)依次呈现的。
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幼儿对图片再认的保持量有显著差异。
小班幼儿保持量为7.47,中班幼儿的保持量为11.38,大班幼儿的保持量增至13.57。
有关听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分别采用再认法和再现法测查幼儿对播放的词汇的保持量。
第五章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

3.思维的机制
•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 应。适应包括两个过程:
• (1)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 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 (2)顺应。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 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 象征性游戏:如儿童用小棒当“枪”, 纸片当“菜”。
•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 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 两个特点: • 1. 还没有形成“守恒”。( “守恒”实验研
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 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 岁。)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 贡献
(一)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二)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三)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 批评
• (一)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 (二)发展先于学习的观点较少教育价值 (三)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争论
• 一、任务难度的适当性 •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否被加速 • 三、关于认知发展阶段性的理论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 信息加工理论反对抽象概念 • 信息加工理论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是
主动的、探索的,但他们没有提出统一的、独 立的认知发展学说,相反,从注意、记忆、分 类能力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他们考察了思维的 不同侧面。 • 信息加工理论用像计算机一样的流程图来描绘 人类认知系统。反对用同化和顺应这样的抽象 概念描述儿童的思维。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与情感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与情感发展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认知与情感发展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在思维和知识方面的成长,而情感发展则关注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并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一、认知发展1.1 传统认知理论传统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形象来思考;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具体概念的运算;在形式运算期,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和符号运算的能力。
1.2 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社会文化认知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提出的“区域性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实现的。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指的是儿童在个体层次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与他人合作和指导下可以完成的范围。
这个概念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的塑造。
1.3 认知控制发展认知控制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指的是儿童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自主控制的能力。
皮龙伯贝格提出了元认知理论,指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能够对注意力、思维策略和自我调节等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能力对儿童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至关重要。
二、情感发展2.1 情感的产生和表达情感的产生和表达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
儿童从早期就开始产生各种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了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对情感的表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2.2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是儿童情感发展的核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运用各种策略来调节情绪,如寻求他人的支持、运用自我安慰技巧等。
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儿童心理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成长环境。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成长。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婴幼儿通过运动和感觉来认识世界,比如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认知物体。
在前操作期,儿童开始利用符号来表示和思考事物,表现出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
随着进入具体操作期,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具体化,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儿童逐渐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儿童情绪发展儿童情绪发展是指儿童情绪体验和管理能力的成长过程。
儿童在情绪发展的早期,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具备言语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情绪的管理过程中,父母以及其他重要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给予儿童积极的情感支持,并教导他们正确应对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儿童的情绪发展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三、儿童社交发展社交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初生儿的依恋行为开始,儿童不断学习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在早期,儿童开始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通过模仿与交往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交往技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集体生活,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他们通过游戏和合作活动与他人互动,学习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些社交关系的建立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三个方面。
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从依赖他人到独立自主的个体,从感知世界到理解世界,从情感表达到情感管理。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 --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0~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 -考试文档-(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儿童心理学发展

儿童心理学发展
儿童心理学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涵盖了从出生到成熟阶段的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简要概述:
1. 婴儿期(0-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他们开始学会抓握、看、听和品尝。
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重点是感知和动作的协调。
2. 幼儿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语言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和短语与他人交流。
他们还开始表现出一些社交行为,如分享玩具和与同龄人互动。
心理发展的重点是语言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3. 学前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接触到更多的社交环境和教育活动。
他们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认字、数数和画画。
心理发展的重点是认知、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
4. 学龄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进入小学,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
他们开始学习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写作和数学。
心理发展的重点是学习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5. 青少年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显著变化。
他们开始形成更复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未来有更明确的规划和期望。
心理发展的重点是自我认知、情感调节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遗传、环境、
教育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理解和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在诸多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在这里所用的认知等同于皮亚杰理论中的思维)发展观可谓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二,描绘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5岁左右)认知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兴起于50年代中期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随着它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心理科学中已具主导地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
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其研究拓展到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并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及丰富的研究成果给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以巨大的影响。
虽然,目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尚未形成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统一理论,但各理论间具有某些非常明显的共同特色。
首先,都将认知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儿童在记忆上的局限是如何阻碍上述过程有效地进行的;并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质量是由其在特定情景下所表征信息、加工信息的水平及每次所能储存信息的数量决定的。
第二,都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以鉴别出那些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变化机制是如何一起工作从而产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增长。
第三,都强调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儿童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能增长关于每一种策略有效性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反过来又会改变和修正现有策略。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1)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611603学分: 3 总学时:54说明【课程性质】《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原理,并学习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状况,特别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及育人观;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的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儿童的心理卫生等问题。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方法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讨论、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
【先修课程要求】普通心理学序号内容学时安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3 32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3 33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3 3 64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6 65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3 36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3 37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3 3 68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6 69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3 3 610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3 311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3 3 612 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3 3总计42 12 54教材;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教学参考书目】1.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刘范.《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年3.王振宇.《儿童发展心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4.许政媛.《儿童发展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朱智贤、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6.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杨丽珠.《儿童发展心理学教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教学内容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心理学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内容及经历的历史变化,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设计类型、基本方法,认识到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关键期:最初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有学者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即关键期。
也有学者称之为最佳学习期。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
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7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有两方面功能:1它是细胞结构的基础;2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8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9显性基因: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0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11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造成的。
12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第5章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新进展《儿童发展心理学》

2、与皮亚杰理论的异同来自研究目的与皮亚杰类似:
试图描述 和操作信息。
,分析人类心智如何表征
描述认知过程如何随
。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一般观点
2、与皮亚杰理论的异同
研究目标、假设和研究技术与皮亚杰存在差异:
目标:信息加工理论假定
是信息的
,
可能影响儿童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应为发
展提供某种
的解释。(非描述,重转变机制;学习困难)
儿童认知发展
研究新进展
你
最 早 的 记 忆 在 几 岁 ?
目 录
壹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研究
贰 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研究
ONE
1、信息加工观的性质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强调人机模拟,认 为人脑就象一部复杂的计算机,能够快速和精确地 处理信息。
尽管计算机和人脑在物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 别,但二者均以各种内部机制为特征,均按照类似 的普遍原则进行操作。(不同的能力特征)
(6)平衡冲突问题:在重量和距离方面,两者都冲突,但两 边都达到了平衡。
二、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理论: 特定任务的信息加工分析
实验结果
在总共 120 名的年龄分别为 5、 9、 13 和 17 岁的儿童中,有 107 名(89%) 完全一致地根据四种规则之一作出反应: 29 名使用规则Ⅰ, 22 名使用规则Ⅱ, 48 名使用规则Ⅲ, 8 名使用规则Ⅳ。儿童关于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言语描述也 与他们的反应模式高度一致,从而表明他们是使用了西格勒的规则。
三、儿童记忆的发展研究
3、知识的影响
(2)建构性记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记住的多数事物,是有意义、有组织的事 件或结构性信息,而不是经典实验室研究中所使用的孤立、基 本上无意义的须死记硬背的“项目”。提取也是一个主动的同 化重构过程。 在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时,我们总是不断作出这种自发的推 论和解释。 与成人一样,儿童也有建构性记忆。 建构性记忆中最重要的发展变化,或许是儿童用以进行建构性 记忆的知识结构上的变化。
第五章 元认知概述

第五章元认知的发展与培养第一节元认知概述一、元认知的概念与结构二、元认知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元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过程启发式教学思想二、元认知训练方法三、学科教学中的元认知培养第一节元认知概述导入:我们先来看些例子:在一本教科书里的要点下划线一边听讲座一边做笔记到超市前写出一张购物清单阅读了某张税收表格的说明后感到迷茫再次阅读某本书中某个特别困难的段落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元认知现代教育更要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是指在明确的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习者自觉的发展学习能力,善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任务的特点选择学习策略,能独立自主的从事和完成学习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过程。
由此可见,要学会学习,学习者必须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驾御整个学习过程。
而元认知既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是保证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要“能学”。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自我意识应该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部条件。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体不可能有“主我”与“客我”的分化,就不可能既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又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客体,有意识的控制、调节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自我意识大致等同于…元认知‟。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没有发展起来,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主动做出监控和调节,也就无以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一、元认知的概念:研究者们对元认知作了不同的界定:1981年Flavell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Brown和Baker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
幼儿发展心理学

幼儿发展心理学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通过对幼儿认知、情感、语言、运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儿童在这个特定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深入了解幼儿发展心理学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幼儿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0至6岁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历了感知、观察、记忆、思考、判断等一系列认知过程的发展。
他们逐渐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等基本属性,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序列整理。
同时,幼儿也逐渐开始形成符号意识,理解和使用语言。
2. 幼儿情感的发展幼儿情感的发展也是幼儿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0至6岁阶段,幼儿情感经历了从最初的依赖、单纯的情感表达,到逐渐表现出愉快、愤怒、害怕等更加复杂的情绪。
同时,幼儿还在体验和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3. 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幼儿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最初的单词,到简单的句子,再到能够进行复杂对话,幼儿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语言能力的显著提升。
幼儿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还有助于他们思考、表达情感和建立社交关系。
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对于教育和家长引导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4. 幼儿运动的发展幼儿运动发展是幼儿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运动能力,如爬行、走路、跑跳等。
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幼儿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
了解幼儿运动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幼儿提供适合的运动环境和机会。
总结:幼儿发展心理学研究了0至6岁幼儿的认知、情感、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通过探索幼儿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成长。
【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

例如,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减法只是加法的反向,或者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预示着现代的美国 种族主义和东欧的种族冲突。通过帮助孩子形成这种联系,不仅可以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而且还可以 帮助他们发展一个更加综合的知识库。
人们控制着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 5
二、 信息加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变化
1. 感知觉的发展 3. 工作记忆的发展
2. 注意的发展 4. 长时记忆的发展 5. 思维与推理
二、 信息加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变化
1. 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大多发生于婴儿期。第一种婴儿研究的常见策略是观察婴儿喜欢看什么。第二种广泛使用 的策略依赖于习惯化现象。 (1) 婴儿对某些类型的刺激表现出一致的偏好 (2) 感知觉发展是生物成熟和经验的结果
儿童发心理学
目录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元认知和认知策略的发展 第三节 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理论的 研究
一、 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论点
1 环境输入为认知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2 除了感觉登记,人类记忆还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存储机制 3 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 4 从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传递涉及多种认知过程
2. 关于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
年幼的孩子对自己思考和知识的内省能力十分有限。虽然很多学前儿童在他们的词汇中已有了“知 道”“记住”和“忘记”这三个词,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些心理现象的本质。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儿童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反思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越来越意识到他们思考和学习 的实质。
儿童认知心理发展

儿童认知心理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期阶段(出生至两岁左右),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他们能够对物体的存在和特征有基本的认知,但还不能进行具体的思维活动。
接下来是前运算期阶段(两岁至七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进行类比和想象,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
然后是具体运算期阶段(七岁至十一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和逆向思维。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数学运算、时间和空间等。
最后是形式运算期阶段(十一岁左右至成年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和假设的思维活动,并开始表现出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如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除了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重要观点。
例如,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与成人和教师的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的概念,认为通过教育和社会互动,儿童可以实现在远发展区域中超越自身潜力的认知水平。
另外,美国心理学家杰克·皮亚杰斯基则提出了问题解决和元认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并具备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总的来说,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儿童的学习和教育。
发展心理学之认知的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
希格勒(天平实验)
4、元认知结构
布朗
认知的知识+认知的调节
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
国内学者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调节
元认知知识: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运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最大成就是获得了守恒;
儿童通常通过可逆性思维、补偿性思维、同一性思维达到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
(命题运算阶段)
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形式运算阶段的2大特征:假设—演绎推理(单摆振动实验)、命题思维。
(元理解知识+元理解监控)
元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学习能力。
5、
心理理论
含义★
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元认知体验:伴随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元认知能力
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主体对记忆活动和以及过程的知识和监控
03第三章 认知发展

三、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一)认知发展能否加速 (二)学前儿童能否表现出具体运算能力 1 、数的守恒 2、类包含 3、空间自我中心4、为什么 出现这些新发现 (三)认知发展具有领域一般性还是领域特殊性 (四)对皮亚杰理论的简评 弗拉维尔所言“对于揭示迷人而重要的发展进步,皮 亚杰无疑具有最为杰出的技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的思想性超过它的实证性。正是该理论丰富的思想性 和启迪性,极大地推动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进步。
2、客体知觉
客体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能否将 紧密接触的两个物体知觉为两个独立客 体。关于部分与整体的知觉方面,最引 人感兴趣的无疑是婴儿的关于面孔的知 觉。现有的证据表明,婴儿在1到3个月 间开始将简单的模式构成整体,此后逐 渐出现更复杂模式知觉形式。
2、客体知觉
关于婴儿知觉恒常性的发展方面,研究者 主要采用了两类研究方法:其一是上述的习惯 化和去习惯化; 其二是工具性条件作用和泛化。研究证实, 3个月婴儿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形状常性,4或 5个月婴儿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常性,但这些 常性完全出现仍需有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发展过 程。不过在很早的时候,婴儿便已表现出相当 程度的知觉常性;新近的研究认为,大小常性 的原始形式甚至可能出现于新生婴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框架:
1
2
3
4
使用元认知的案例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有多想达到目标?
目标:下周考试得95分以上
动机水平:高动机
我现有的知识程度如何?分析已有知识
完成学习需要多长时间?
估计需要时间;
排出优先次序并安排时间
在复习并准备考试的过程中,
什么样的策略最适合我?
背诵?
列提纲?
使用记忆术?
画图表?自我测试?……元认知是负责管理、组织、调节、监控各个认知活动的过程。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者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是负责管理、组织、调节、监控各个认知活动的过程。
国内学者: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系统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如何进行认知系统信息处理的决策过程。
元认知: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系统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如何进行认知系统信息处理的决策过程。
元认知是负责管理、组织、调节、监控各个认知活动的过程。
元认知包含的要素
•元认知知识: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结果等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体验: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元认知的结构(吴春林,2003)
策略知识认知知识任务知识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计划
监控
调节
元认知VS认知
•认知:动手实际完成任务的能力。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注意、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
•元认知:个体面对问题时观察、发展和估计自己知识的能力。
•元认知是认知的基础。
•【案例】元认知发生于认知活动之前(计划)、过程中(监控)、结束后(评价)。
•【案例】学生知道自己能(不能)理解他正在读的文章(元认知)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2019-4-22认知元认知
活动内容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对象外在的、具体事物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认知结果等目的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监测认知活动的进展并间接促进这种进展
作用方式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
的进展通过对认知活动的监控,间接使主体的认知活动有所进展
元认知是认知的基础
二、不同认知领域中的元认知的发展
•元记忆:认知主体对自身记忆能力和记忆过程的认识。
•元模仿:个体有关自己模仿能力的知识。
•元注意:个体对自身注意能力的认识、调节和监控。
•元学习能力:个体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案例】2岁的儿童自觉练习并纠正自己的发音
•【案例】元学习能力差是造成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
如果要你记住北斗七星每颗星的名字,你会使用怎样的方法又快又准确地记忆呢?
复述策略
组织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幼儿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高估而不是低估?
经历多次失败以后仍会预期未来的成绩会很高?
•幼儿倾向于“高估”自身能力的现象(动作技能、记忆、模仿、问题解决等),被称为元认知的乐观主义。
•幼儿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反映了其元认知能力发展的不成熟。
•尽管失败了,对未来的表现依然抱有更多乐观的预期。
•监控缺陷(能力与努力、愿望和预期)
•具有适应意义,适应社会,发展自身能力的帮手。
三、儿童元认知研究中的测量方法
四、元认知干预技术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因干预当事人的元认知而高效影响心理的技术。
【案例】元认知干预技术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
元认知的发展制约着个体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元认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了解认知能力的基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检测你的学习
•妈妈带3岁的玲玲去动物园玩,指着她没
有见过的动物问玲玲认不认识,玲玲非
常自信地回答:“当然,所有的动物我都
认识!”从此可以看出玲玲(元认知)能
力还未发展成熟。
201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