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定位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gps的科技论文1500字以上

关于gps的科技论文1500字以上

关于gps的科技论文1500字以上GPS技术已成为最新的空间定位技术。

该系统具有全球性、多功能、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gps的科技论文1500字以上,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gps的科技论文1500字以上篇一工程测量中的GPS应用摘要: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以其精密导航和定位功能优势被广泛应用多领域。

工程测量工作中GPS以测量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仪器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提供三维坐标等特点明显越超于常规测量手段。

GPS成功地运用于市镇开发区工程测量工程案例中,技术设计较好并得出了可靠的测量数据数据。

关键词:GPS,工程测量,技术设计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是美国1973年12月开始研制用于军事部门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系统,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因此,GPS技术率先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海洋测量、城市测量等测绘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在军事、交通、通信、资源、管理等领域展开了研究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介绍GPS在市区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体会。

1GPS的工作原理1.1GPS构成GPS主要由工作卫星、地面监控系统及用户设备三部分构成。

1GPS空间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平面的倾角为55°,卫星的平面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h58min。

卫星用L波段的两个无线电载波向广大用户连续不断的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导航定位信号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使卫星成为一个动态的已知点。

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高度角15°以上的天空能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

GPS地面监控站主要分布在全球的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

主控站根据各监测站对GPS卫星的观测数据,计算各卫星的轨道参数、钟差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编制成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再由注入站将主控站发来的导航电文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器中。

GPS技术在淮南控制网中应用论文

GPS技术在淮南控制网中应用论文

GPS技术在淮南控制网中的应用摘要:控制网测量的结果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好坏,工程质量主要是有可靠的施工技术实现的。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是工程施工中目前最理想的空间定位技术,gps技术不仅定位精确,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

本文主要进行探讨gps 在淮南控制网中的应用,并对gps控制网的设计、观测及精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提高gps定位精度的方法。

关键词:gps技术;淮南控制网;定位准确;应用abstract: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 control network related to quality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is mainly a reliab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realize. gps control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is the most ideal spac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gps technology not only accurate location,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of the peop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ps control network in huainan, the application of gps control network design, observation and accurac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improve gps positioning precision of the method.keywords: gps technology; huainan control nets; accurate positioning; application中图分类号: p2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gps系统主要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卫星进行测量距离和时间。

毕业论文 浅谈GPS实时动态定位原理及应用

毕业论文  浅谈GPS实时动态定位原理及应用

浅谈GPS实时动态定位原理及应用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工程施工、测绘等工作的需要,采用GPS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的测绘系统逐步进入我国市场。

采用传统GPSRTK (Real-Time-Kinematic)技术的测绘系统的数据链路电台,必须经过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才可设置使用,但在此前的几起此类设备所造成的无线电干扰案例中,所查获的无线电台均未向无线电管理部门申报。

目前这类设备使用时所造成的无线电干扰越来越多,因此无线电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这类设备的管理。

而增加对GPSRTK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将会对查处工作及无线电管理工作大有帮助。

1RTK概述RTK(Real-Time-Kinematic)技术是GPS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简称。

这是一种将GPS与数传技术相结合,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在1~2秒时间内得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技术。

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载体(称为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同一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

然后将这个改正值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及时传递给共视卫星的流动站精化其GPS观测值,从而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

精密GPS定位均采用相对技术。

无论是在几点间进行同步观测的后处理(RTK),还是从基准站将改正值传输给流动站(DGPS),这些都称为相对技术,以采用值的类型为依据可分为4类:(1)实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m~3m;(2)广域实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m~2m;(3)精密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cm~5cm;(4)实时精密时差分GPS,其精度为1cm~3cm。

差分的数据类型有伪距差分、坐标差分和相位差分三类。

前两类定位误差的相关性,会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故RTK采用第三类方法。

RTK的观测模型为:因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折射及对流层折射的影响在实际的数据处理中一般采用双差观测值方程来解算,在定位前需确定整周未知数,这一过程称为动态定位的“初始化”(OnTheFly即OTF)。

定位系统————物联网论文

定位系统————物联网论文

定位系统————物联网论文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物联网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而在物联网的众多关键技术中,定位系统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定位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为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精确的位置信息,使其能够实现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务和管理。

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物体与已知位置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角度或信号强度等参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坐标。

常见的定位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蓝牙定位、WiFi定位、射频识别(RFID)定位等。

GPS 作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位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

其在导航、物流运输、地质勘探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GPS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室内、城市峡谷等环境中,信号容易受到遮挡和干扰,导致定位精度下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与 GPS 类似的功能和性能。

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在国内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我国的国防安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定位保障。

除了卫星定位系统,蓝牙定位和 WiFi 定位在室内环境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蓝牙定位通过测量蓝牙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来确定位置,通常用于商场、机场等室内场所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WiFi 定位则利用WiFi 接入点的信号强度和位置信息来计算终端设备的位置,在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RFID 定位技术通过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来实现对物体的定位和追踪,适用于对物品的管理和监控,如仓库管理、物流配送等领域。

定位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

在智能交通领域,通过车辆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实时交通监控、智能导航、车辆调度等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物流领域,对货物的实时定位和跟踪,能够优化物流路径,提高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智能家居中,定位系统可以实现人员和设备的定位,从而实现智能照明、智能家电控制等个性化的服务。

移动定位技术及应用论文

移动定位技术及应用论文

移动定位技术及应用论文移动定位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设备来确定人员、物品或其他移动对象的位置的技术。

它在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地理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定位技术,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定位信息。

GPS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计算时间和距离来确定位置,并提供准确的位置坐标。

GPS在交通导航系统、物流管理和智能手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可以使用GPS导航系统找到最佳的驾驶路线,或者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地图应用程序确定附近的商店或餐馆。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定位技术无线局域网(Wi-Fi)定位技术利用Wi-Fi信号来确定设备的位置。

通过分析设备与Wi-Fi访问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和延迟,可以确定设备相对于访问点的位置。

Wi-Fi定位技术在室内定位、商场导航和人员追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大型商场或机场内快速找到所需的店铺或登机口,并提供准确的人员追踪数据。

基于蓝牙的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利用蓝牙信号来确定设备的位置。

类似于Wi-Fi 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通过测量设备与蓝牙信号源之间的信号强度和延迟来确定位置。

蓝牙定位技术在零售业中的室内导航和推送广告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顾客进入商店时,商家可以向他们发送个性化的优惠券或推荐产品,提高购买率。

移动定位技术的挑战移动定位技术虽然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定位精度、设备兼容性、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为了提高定位精度,技术人员需要开发更先进的定位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

同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也需要得到改善,以便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无缝集成。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收集和处理位置数据时,必须遵守相关的隐私法规,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结论移动定位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定位系统、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定位技术和基于蓝牙的定位技术是常见的移动定位技术应用。

工程测量技术论文范文2篇

工程测量技术论文范文2篇

工程测量技术论文范文 2 篇工程测量技术论文范文一:桥梁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的应用1gps 技术在桥粱工程测量中的优势1)gps 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具有相当领先的优势,gps 技术为桥梁施工部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同时在桥梁工程的测量工作中,gps 技术测量的精确度更高,施工效率更快。

gps 技术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例如,普通且地势较高的桥梁施工场地,只需要设置单个操作站就可以对15km 范围的地区进行gps 技术监测,极大地减少了桥梁工程中监测站的数量和人为监测的次数。

2)在桥梁工程中应用gps 技术进行施工测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施工测量出现较大误差造成的返工问题,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勘测准确度和桥梁工程监测工作的效率。

在监测工作中,建立以3/4 人为一单位的流动站进行施工,各放样点只需停留1/2s 即可完成中线测量5/10km,还可在进行中线放样监测的同时将中桩抄平一起完成。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gps 技术检测的覆盖面较广,包括桥梁测量平面、横面、纵面等。

同时gps 技术涵盖有对工程监理和桥梁施工的放样监测、桥梁工程完工的测量、工程后期桥梁养护测量等内容。

gps 技术中的rtk 定位技术还能够更好地完善gps 技术在桥梁工程勘测、施工和管理工作中的优势。

2gps 技术在桥梁工程测量的应用分析2.1gps 静态定位技术gps 静态定位技术是指至少应用2 台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然后对收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化、精确化的处理。

桥梁工程应用gps 静态定位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测量的可靠度和精准度。

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技术,gps 静态定位技术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较小、耗时也较少,还能确保施工测量的结果符合桥梁工程的施工要求,大大地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

由于我国桥梁工程的传统测量技术不仅容易造成资源过度浪费,而且精准度也难以满足现代桥梁工程的施工要求。

gps 静态定位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在桥梁工程测量中加强gps 静态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必要。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摘要本文设计及实现了一个基于WiFi 射频信号强度指纹匹配的移动终端定位系统,并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

该算法为每个扫描到的AP 的RSSI 设定了选择区间,指纹库中落在此区间的所有位置点设平均权值,最后选取权重值最大者为待定位点的位置估计,如有相同权重值,则比较信号强度距离,取最小者,这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RSSI 信号随机抖动对定位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

经实验测试,此系统在 4 米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

可部署在展馆、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客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

定位算法运行于服务端,客户端为配备WiFi 模块的Android手机。

借助该定位系统,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可方便地查询自身位置,并获取各种基于位置服务。

关键词: 接收信号强度;无线室内定位;射频指纹;Android 操作系统AbstractThis pap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an indoor 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WiFi for mobile user with Android handset. A locating arithmetic based on Weight-Select is introduced to filter the random noise of RSSI. For each location in Radio Map, a weight is set if the RSSI of the AP scanned is in the interval preset. Then max-weighted location or the min-RSSI-distance among them will be selected as the estimated positio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4-metre locating precision is available. It can be used for locating and navigating in such scene as exhibition center, campus, park, and so on. Users equipped with Android handset could get its location and some intelligent services. It is also an open and extensible system. Some locating arithmetic also could be tested on this system.Key word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Wireless Indoor Locating, Radio Map,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第一章绪论 (6)1.1关于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 (6)1.1.1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 (6)1.1.2本文主要介绍的定位系统 (7)1.2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各章安排 (7)1.2.1主要内容 (7)1.2.2本文安排 (7)第二章目前主要定位方式及各种测量方法 (7)2.1 GPS定位系统介绍 (8)2.1.1GPS的发展 (8)2.1.2 GPS国内外动态 (10)2.2 wifi定位技术 (11)2.2.1 wifi的利用原理 (11)2.2.2定位需要两个先决条件 (12)2.3定位运用的各种测量方法 (12)2.3.1 通过传播时间测量方法 (13)2.3.2信号衰减测量方法 (13)2.3.3改进的TOA算法 (13)2.4本章总结 (14)第三章无线定位系统和物联定位系统的介绍 (14)3.1无线定位系统方案 (14)3.1.1系统方案 (14)3.1.2特点与指标 (16)3.2 LocateSYS物联定位系统 (17)3.2.1系统概述 (17)3.2.2工作原理 (18)3.2.3特点与指标 (18)3.2.4产品资料 (19)3.2.5应用领域 (21)3.3 本章总结 (21)第四章基于WiFi 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21)4.1系统设计 (21)4.2系统的实现 (23)4.2.1客户端设计 (23)4.2.4. Activity 生命周期 (24)4.2.5.获取周边AP 信号强度 (25)4.3 程序流程 (26)4.4. 服务端软件设计 (27)4.4.1. Web 服务器 (27)4.4.2. 定位服务器 (28)4.5.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 (28)4.6. 2算法描述 (31)4.6. 3算法分析 (31)4. 7实验 (32)4.7. 1实验过程 (32)4.7.2. 实验结果 (33)4.8. 总结 (33)致谢 (34)参考文献 (35)第一章绪论1.1关于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1.1.1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位置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CORS相关定位技术

CORS相关定位技术

浅谈CORS相关定位技术陈允约摘要:作为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CORS系统已成为城市GPS应用的热点之一,它在城市测量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CORS系统的相关定位技术,并对网络RTK技术作重点阐述。

关键词:CORS;网络RTK;VRS1 绪论1.1 引言GPS技术是一种空间定位技术,它的发展过程包括定位精度逐渐提高、应用范围逐渐广泛和服务系统逐渐完善,具有标准定位服务(SPS)、精密定位服务(P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等多种应用形式。

其中,COR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作为GPS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个集GPS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于一身,可以作为一个区域的能满足多层次、多用途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CORS系统的定义CORS是网络技术与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定位技术、现代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并组合成网络,是一种提供移动定位、动态连续的空间参考框架和地球动力学参数等服务的信息系统;是动态地、快速地、高精度地获取空间数据和地理特征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该系统通过建立覆盖一定区域的一个或多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NSS参考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或准实时地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准确的、多样的数据,包括不同类型的GNS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等),对流层、电离层等各种GNSS误差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授时等其他用户需要的信息。

1.3CORS系统的组成典型的CORS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网络系统,通常由五个子系统组成:连续运行参考站子系统(Reference Station Sub System, RSS);系统控制与数据处理中心(System Monitor and Control Center, SMC);数据通讯子系统(Data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DCS);)用户服务中心(User Servings Sub-System,USS);用户应用子系统(User Application Sub-System,UA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定位技术与定位信息
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合成孔径雷达(InSAR)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 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手段。

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

微波遥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的SAR 技术只能获得目标的二维信息,它缺乏获取地面目标三维信息和监测目标微小形变的能力。

通过将干涉测量技术与传统SAR 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提供了获取地面三维信息的全新方法。

一、InSAR技术基本原理
InSAR的原理是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或通过一副天线两次平行观测,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图像对,根据地面各点在两幅复图像中的相位差,得出各点在两次成像中微波的路程差,从而获得地面目标的三维信息。

[1]
雷达数据干涉处理要满足几个条件[2],第一,基线长度要满足相干的要求;第二,相干图像获取期间成像区变化要足够小;第三,将数据处理成SLC(单探视复数)格式。

InSAR 数据处理的核心算法包括SAR 图像配准、干涉相位图的生成和滤波、相位解缠、干涉基线参数确定或估计等。

其数据处理流程和处理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1)获取满足InSAR处理条件的机载或星载雷达数据;
(2)对每一频段数据按斜距坐标生成复数SAR图像;
(3)根据两个复数图像,计算图像中每一个配准像元的相位差,即干涉相;
(4)用相位解缠技术解2π模糊性;
(5)将解缠过的相位差转换为地物高程角;
(6)将每个像元的斜距/高程角转换为该像元的高程;
(7)对雷达数据进行重采样处理,生成均匀网格的地形高程数据。

用雷达数据生成的干涉图由彩色干涉条纹组成,含有与地形直接有关的相位信息。

但是,干涉图是以2π模数计量的,因此提取地物高程数据必须解这种2π模糊性,这种处理过程称为相位解缠,也是干涉测量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有四种相位解缠技术,分别是枝剪法、胞腔自动计算法、条纹检测法和知识注入法。

相位解缠技术与算法是过去10年涉及InSAR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熟。

雷达天线与地物相对位置几何特征差异决定了干涉测量方式的不同,有三种获取干涉雷达数据的方法,分别是沿轨道干涉、垂直轨道干涉和重复轨道干涉。

1)垂直轨道干涉测量:
垂直轨道干涉测量一般在机载系统中采用,因为需要在乎台上同时安装两个雷达天线,这种方式的干涉测量两个天线的位置与轨道方向垂直。

2)沿轨道干涉测量:
与垂直轨道干涉测量方式一样,只是两个雷达天线位置与轨道方向平行。

3)重复轨道干涉测量:
这种方式的干涉测量只需要一个天线,因此适合于星载雷达传感器。

另外,这种方法要求对轨道进行精确定位,卫星轨道位于大气层之上,轨道定位精度高且稳定。

但是卫星必须飞过近于相同的轨道,以构成对同一地区以稍微差异的探视几何覆盖两次的效果。

重复轨道干涉测量的条件是在雷达数据获取的时间间隔内成像地区地形无变化,雷达探视几何稳定,对于机载干涉测量来说,必须具备能够保存运动补偿数据中的相干相位信息的SAR处理器。

二、InSAR技术发展现状
InSAR技术是一种获取大范围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有效手段,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以及对地面和植被有一定穿透能力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避免天气和时间对光学遥感影像的影响。

同时它还有很高的自动化特征。

这些特点使它在农业、林业、地质、环境、水文、海洋、灾害、测绘与军事领域的应用具有独到的优势,
尤其是对传统的光学传感器成像困难的地区有着特别的意义[3]。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机载 SAR 成像试验,星载SAR 系统如俄罗斯ALMAZ-1、美国SEASAT 、欧洲空间局ERS-1 、ERS-2和ENVISAT、日本JERS-1和加拿大RADARSAT 等均已升空。

目前,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瑞典、瑞士、法国、荷兰、芬兰、以色列等都很重视研究InSAR技术及其应用。

美国从事InSAR研究的主要机构是JPL,除了上述研究活动外,1992年,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干涉雷达技术研究项目(IFSAR),开发用雷达数据生成高精度、高数据采集率、低成本的数字地形模型(DTM)技术,其目的是不仅用InSAR技术装备军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而且开拓这一技术的民用市场,该项目结束后.于1997年在美国国防部举行了向企业转让InSAR技术井使之商品化的仪式。

法国从事lnSAR研究的主要机构是法国宇航局(CNES),主要数据源是ERS 卫星数据,并开发出针对InSAR技术应用的软件系统——DIAPASON,处理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ERS数据,在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监测中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

欧空局(ESA)自9O年代以来也积极研究和开发InSAR技术,并开发出用ERS-1/z卫星数据生成DEM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软件(ISAR)。

芬兰国家土地调查所(National Land Survey)负责该自的基础图件生成和更新,近年来也启用了ERS数据,通过InSAR技术生成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技术开发项目,最后生成的DEM总体精度为1O—l5mf。

加拿大遥感中心(CCRS)自8O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InSAR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尤其是在精度评价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提取地形高程试验中达到了较优的精度,随后,用C波段天线装备Convair-580飞机.进行了机载试验,进一步探化InSAR用于制图的可行性研究。

德国遥感数据中心(DFD)在9O年代开发出了用InSAR技术生成DEM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基于工作站系统的数据处理软件。

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也有相似的工作。

InSAR技术的优势伴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体现的愈加明显,在今后的几年里InSAR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

其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雷达传感器研究方面,正在从过去的单一波段、单一极化、单一工作模式、视角固定向高分辨率、多波段、多极化、多工作模式、视角可变的方向迅速发展。

(2)在InSAR数据处理方面,相位解缠、大气效应改正、多种数据源融合、极化干涉以及永久散射体等的研究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地学研究领域里的热点和难点。

(3)在InSAR应用方面,其范围将更加广泛,InSAR气象学、InSAR海洋遥感以及InSAR用于ITRF的建立和维护等都是相当新颖的课题,它们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同时,InSAR技术的空间尺度可以不再局限于地球,对太阳系行星地形的探测也将成为可能。

三、InSAR技术存在问题
雷达成像时天线发射的微波信号要穿越大气层且与地表交互作用后被反射回去再由传感器记录下来。

卫星InSAR 在地表三维重建与形变探测应用中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即时间失相关和大气影响。

前者涉及到雷达波与地表的交互作用问题,而后者涉及到雷达波与大气的交互作用问题。

对于时间相关性,可借助计算所得到的相关系数图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植被覆盖区和农业耕种区来说,除了一天间隔的相关性较高外,其它时间间隔的相关性均较低,随着时间间隔的加大,相关性趋于零。

2山区存在植被覆盖且起伏剧烈时,失相关更加严重,因为地形引入的几何畸变如阴影和叠掩可加大失相关的可能性。

3城市地区的相关性总是较高。

因城市建筑物和其它设施为硬目标,目标表面一般不会随时间扰动,即使长时间跨度,雷达反射特性仍然很稳定,故能维持较高的相关性。

因此,对于地表三维重建来说,应尽量使用短时间间隔的干涉像对(如ERS-1/2 串接模式像对),以减少时间失相关的负面影响。

对于地震同震形变来说,也应尽可能地选择震前和震后所获取的具有最短时间跨度的干涉像对来探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