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英文】

合集下载

巴拉兹·贝拉 影视美学课件及复习要点

巴拉兹·贝拉 影视美学课件及复习要点
数码技术,复制技术,网络传播 仿像与模拟:模糊着真与幻的界线。
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研究
电影艺术语言成熟在美国 电影与戏剧的不同 创造性的摄影机 特写 摄影方位 剪辑 摇镜头
电影艺术语言的成熟在美国
欧洲人首创了电影,但电影的新形式和新语 言则诞生在美国
欧洲太保守,将古老艺术奉为一切艺术的绝 对标准和唯一典范。
艺术家能够通过手势或表情等外形动作来朴实地表现人的心 灵。
文字文化对视觉文化的冲击:
印刷术发明,使远距离的脱离视觉的交流成为可能,人们不 用身体语言也可交流了,身体的表情功能退化,靠面部来表 情达意的方法便渐归淘汰。
雨果:印刷物不仅代行了中世纪教堂的职责,而且成为人们 思想的传达者。文字粉碎了教会的严密统治,把教堂细割成 千千万万册书籍。
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思想
内容
贝拉的生平 贝拉的主要电影美
学思想和贡献
贝拉的生平
Béla Balázs 1884年8月4日生于塞格德,1949年5月17日卒于布达佩斯。 1908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大学。关注戏剧的影响力。 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流亡国外25年:侨居德国和奥地
利期间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工作 ;1941年侨居苏联 1945年:回国后创建电影研究所。 著作:
可以在情节和表演方等方面完全一样,但由于剪接手法 不同,结果可能塑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揭示出两 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面貌。 特写:从人的眼角里慢慢流出来的一滴寂寞的眼泪。
创造性的摄影机
电影为什么是独立的艺术:
可变的距离、从整体中抽出细节、特写、可变的拍摄角度、 剪接以及运用以上技巧获得的一种新心理效果,这就是观众 与剧中人物的合一。
我们看到一片渺无边际的大沙漠,一长条孤独的蹄印在平滑的沙面上 向天边伸展,永无尽头。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课件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课件
电影表现“运动”,产生运动感和深度感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
运动,甚至无生命事物的运动,例如小溪中水的流动或微风 中树叶的摆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这些幻觉的形成:
视觉滞留 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是、都不是确定的
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品,它们存在,但不在事 物之中。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 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 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人们一般不会以另一种结构来看它我们倾向于看见一些有内在的连续性或者方向的线条我们可以强迫自己看到两个弯曲的有尖顶的图形即ab和cd可是我们倾向于看到的东西是更为自然的格式塔形态即两条相交的曲线ac和bd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有某个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
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有某个部分没有 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 它
我们倾向于把它看作一颗星,而不是五个构成此图的V形
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 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 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 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 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
图10所示。观察者总会将此视作猫头鹰图形,而不会视作其他分别独立 的线条或圆圈。
当相似和不相 似的物体放在 一起时,我们 会把相似的物 体看作一组

《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心得札记

《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心得札记

《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心得札记[法]让▪米特里著,崔均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1.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电影艺术确实是最艰难的艺术,同时也是最容易涉足的艺术,因为借助这门艺术一向不能完成一件营造幻象的作品。

实际上构思不仅灯光摄影和演员表演,这一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安排成序的,即使主题平庸,结果也不可能毫无旨趣,除非是拍片是极欠诚意。

[法]让▪米特里著,崔均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心得:电影艺术不像其他深奥的艺术一样需要掌握多少专业高深的知识才能够欣赏和了解,一个普通正常的人就可以很完整地欣赏一部电影,但是我们知道电影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包括台前幕后大大小小的一切,欣赏一部电影要拥有诚意和态度,这才不枉费电影人员的创作付出,另外电影艺术不输于任何世界上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种类。

2.有人会对我说,小说家、画家或诗人未必是理论家。

可能如此,但是据我所知,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无疑不是一定程度的理论家,但至少对自己的做法和这种做法的原因有明确的意识。

因为如果说作品有时是偶然机遇的产物,那么偶然机遇算作艺术家。

这类机遇中所谓创造者的作用则无则轻重,他也与此无关。

梦游是一回事,富有才华是另一回事……[法]让▪米特里著,崔均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心得:电影创作的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个镜头都不是无厘头的,都是有一定逻辑的,就算是无厘头的喜剧电影的每一个镜头也是拥有一定逻辑的,虽然说偶然和必然的碰撞能够出现一些火花,但是电影中的逻辑和理性是大于感性的,只有理性之下的感性才是富于艺术逻辑的,这是一种必然性。

3.有所建树的电影导演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和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这些作品,可有导演的性格气质的烙印,因为一个作者确实始终是自己的主体。

我们恐难设想电影导演们能够富于神性,在艺术上万无一失,其实他们都是作卓别林、爱森斯坦、伯格曼、福特和费里尼。

因此作者是有的,但是唯有具体作品的作者,要按照他们的创作去衡量他们,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美国电影艺术及佳片赏析英文版PPT课件

美国电影艺术及佳片赏析英文版PPT课件
7
Eighties. 1 "aliens" (1982) 2 "Star Wars" (1983) 3 3 "Star Wars" (1980) 2 4 "the last crusade" (1989) 5 "Rain Man" (1988) 6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7 "Batman" (1989) 8 "back to the future" (1985) 9 "who framed Roger" (1988) 10 cherish high aspirations 1986.
冲突和冲突的解决是西部片的基本情节模式,而最终的解决 方式又经常是影片高潮的枪战。西部片具有很强的动作性,最突 出的特点就是强调牛仔的拔枪射击的速度,速度决定了一切。 2、人物类型及象征意义: 正面人物: 牛仔(正义、勇敢和法制)和警长(刚正不阿和骁勇 善战)、淑女(文明、善良和温情)、农场主和小镇居民(沉默 的大多数) 反面人物:杀人越货、无法无天的亡命匪徒和嗜血成性的印第安 人(暴虐和邪恶) 中间人物(变色龙):酗酒者、贪财的医生、胆小怕事的居民和 妓女(人性中的不完美和意志薄弱)
6
Seventies. 1 "Star Wars" (1977) 2 "great white shark" (1975) 3 "grease" (1978) 4 Contact "third" (1977) 5 "the Exorcist" (1973) 6 "Superman" (1978) 7 "Saturday night fever" (1977) 8 "the Great White Shark 2" (1978) 9 "007 mission to the moon" (1979) 10 "007 loves I spy" (1977

电影学名词解释

电影学名词解释

电影学名词解释作者:kaka无羽1【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

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2【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2)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2)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2)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新写实主义,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知名的一种拍摄风格与电影内容。

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

newsreel 新闻片纪实性电影短片的一种。

non-camera film 非摄影电影底片不经摄影机感光而创造出来的电影。

nonfiction film 非剧情片不用捏造的情节或角色的电影。

nontheatrical film 非戏院电影指针对特别观众制作,有限度发行的电影。

off camera 画外一个镜头中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

off register 震动效果画面因摄影机之震动而造成摇晃效果。

off scene 画外音声源来自画面以外的声音。

pan 横摇镜头摄影机在定点上,对一场面作水平运动的拍摄方式。

pantheon directors 殿堂导演指那些技法成熟,并具有特殊现实透视力与宽阔人生视野的杰出导演。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拉蒙电影公司成立于1912年的一家美国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

persuasive documentary 游说式纪录片目标在游说观众接受某个观点的纪录片形式。

pg-rated movie 辅导级影片美国电影分级中的一个级别。

这种电影没有年龄限制,但小孩要有家长陪同观看。

pirated print 海盗版未经版权所有人或法定发行人同意,而进行翻制的影片拷贝。

pixilation 实体动画以人或实物为拍摄材料的一种动画影片。

playback 配乐拍摄歌舞片常用的一种拍摄方式。

pressbook 宣传资料为发行影片而准备的广告和促销资料册子。

process cinematography 放映合成以放映在银幕上的影像为背景,配合前景中的真实人物来进行拍摄作业的特技摄影,按背景影像的放映方式,又分为前面放映合成和背面放映合成。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
爱因汉姆对电影形像与现实形像的不同一性的理论使他坚决反对电影技术上的一切进步,包括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发明。爱因汉姆在1957年重新发表他的《电影作为艺术》一书的主要章节时,不仅坚持他反对有声电影的论点,而且还认为有声电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实践更加证明了他当年观点的正确性。
巴拉兹和爱森斯坦 匈牙利籍的巴拉兹B.从1922年起开始发表论述电影的文章,30年代去苏联讲授电影,继续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最后汇集成《电影美学》一书(1952)。巴拉兹没有提出有独特见解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他第一个清晰地和严肃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电影艺术的经验。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里,电影理论以新的目的重新强调电影的复制能力,从电影的照相本性出发,以“严格的真实”作为电影的本质,反对用人工的方法消化电影作品的素材,形成了背离传统艺术观念的纪录派电影理论。
(4)从 60年代开始,电影理论研究出现了新的方向,否定把电影与语言进行类比的研究,强调以精确的、科学性的局部研究代替全面的、概括性的研究,从而从整体性理论转为分解性理论,导致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
林赛是美国中西部的著名诗人,他的《活动画面的艺术》出版于1915年。在这本书里,电影第一次被称为“艺术”他强调“摄影机工作的强烈的科学性质”,把胶片的特性称之为电影的“独特之点”,认为艺术影片是“运动中的图形”,并解释说“这里所说的图形含有这样的意思,强调那些点和形状除了它们同自然物象的外形的直接联系外的其本身固有的暗示性”。他把“活动”看作是电影的根本艺术特征,但鉴于这种艺术不得不用对其他传统艺术的依附来确立自身艺术地位的状况,所以在把电影分为“动作的”、“亲切的”和“壮丽的”3大类时,分别称之为“活动的雕刻”、“活动的绘画”和“活动的建筑”。林赛强烈反对电影向戏剧靠拢,他在书中列举了电影和戏剧的30个不同之处,指出戏剧和电影恰好是南辕北辙。这反映了当时热衷于电影的人们对社会上流行的所谓“电影是拍下来的舞台剧”、是“戏剧的渣滓”之类说法的强烈反感。在他看来,电影是一种语言,所以“电影剧的发明如同石器时代开始用画来达意一样是重大的一步”林赛还指出,观众在看电影时不是旁观者,他们会在无声的对话场面中“加入谈话”。这些论点对后来的电影理论都有明显的影响。

鲁道夫·爱因汉姆的媒介论与电影形式主张

鲁道夫·爱因汉姆的媒介论与电影形式主张

鲁道夫·爱因汉姆的媒介论与电影形式主张作者:王微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5期鲁道夫·爱因汉姆(又译为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是20世纪心理学与形式电影美学领域顶尖的研究者与视觉文化理论家,也是电影理论史上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他1933年发表了单篇论文《电影作为艺术》(Film as Art),并于1957年在对原文有所修改的基础上,集合其他几篇论述电影的文章,发表了对电影研究影响深远的著作《电影作为艺术》。

爱因汉姆从媒介、形式、观念三个层面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对电影表现手法的分类研究与电影语言语法的研究方法,格式塔心理学派(the Gestalt school of psychology)由此成为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完整学派。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形式主义的诞生在爱因汉姆之前,电影最早的理论研究者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已经提出了基于“似动现象”与心理层次的电影心理学。

遗憾的是,明斯特伯格的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微;而本质上和明斯特伯格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几乎完全相同的《电影作为艺术》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格式塔心理学成为艺术批评、电影批评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是关于电影的本质与理解的一种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阐释方式,它针对的是作为艺术形式的电影,而非杂耍游戏或单纯纪录和模仿现实的活动影像。

在1933年初版发表的《电影作为艺术》中,爱因汉姆在论文的开篇特别声明所有媒介都有多种用途,但他只关注那些作为艺术和审美对象的电影。

他将电影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比,提出电影应该也有类似于文学语言或线条、色彩、构图等在形式层面上发挥作用的构造,这种构造在内容层面之外使电影独立于它讲述的故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这种电影媒介特有的表达基础就是观众的心理。

人们在看明信片上的画面时,不同的场景并不给人以相近的感觉,观看者也不会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时间与空间不同而感到丝毫不快;如果观众在电影中先看到一个人物在房间中做事的全景画面,再看到下个镜头转移到他的面部特写,也不会因两组景别迥然不同的画面却感到跳跃。

2019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戏剧影视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9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戏剧影视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9846一、名词解释1、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恩格斯称为“戏剧之父”。

他是第一个采用三部曲悲剧形式、第一个在戏剧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的剧作家,他的悲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备的形式,语言高雅凝重,规模宏大,气度不凡,他笔下的人物都是至死不悔的英雄巨人。

他的这些特点奠定了西方悲剧庄重、严肃、高贵的气质底蕴。

他对后来的罗马戏剧乃至整个欧洲戏剧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等。

2、公共服务属性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属性指,政府或其他掌控广播电视的社会机构与团体,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旨趣,利用广播电视这一媒介平台,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包括公共信息和文化服务在内的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特性;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公器”,需要捍卫公共利益。

践行这一属性的主体式管理和使用广播电视的机构和个人,政府是主导;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所有社会成员;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维护公共利益。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是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实现所有公民的基本收视视听权利和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社会不同群体的基本文化权利。

3、让-米特里让·米特里是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的电影理论家和史学家,其代表作为《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他认为,在电影和观众的关系中,构成电影经验的基本条件是影像、景框、运动和蒙太奇,这些对观众的一切经验起到制约作用;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独特的象征形式将现实、艺术和语言纳入一体的途径,电影具有艺术独特性,电影是一种语言,可以表情达意;认为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尊重电影媒介的特性;他关注镜头的衔接,认为影片的含义来自镜头的衔接;他认为,理想的电影是“通过活动影像进行表现和表意的艺术”。

他是经典电影理论的集大成者。

4、表现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是指通过对人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夸张、歪曲和变形以及设置离奇的剧情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的戏剧,是受到非理性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戏剧,是现代主义戏剧流派之一。

心理学电影赏析第四课——美丽心灵ppt课件

心理学电影赏析第四课——美丽心灵ppt课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精神症状的诊断意义
E.Bleuler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归纳为基础症状和附加 症状。
基础症状包括: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症状和内 向症,有4A之称(association,affect,ambivalence,autism)
附加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动作行为障碍。
基础症状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关键!
流行病学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 ※发病高峰男性15-24岁,女性25-29岁;而且女性更 年期前后还有发病的小高峰。 ※女性患病率总体上高于男性,且35岁以上年龄组明 显,男女比例为1:1.6。 ※我国资料显示,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无论城乡,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 1898年,我国的第一所精神病院创办于广州。
美国 本杰明· 纳什(Benjamin Rush)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最早流行于亚洲和中 东地带,而一开始也主要用于 给那些据说鬼魂附身的人驱邪。 后来希腊人则通过放血疗法来 帮助病人恢复体内液体的平衡, 再后来,直到中世纪甚至文艺 复兴时期的欧洲,放血疗法成 为缓解炎症的重要手段——那时 候,炎症被认为是一切疾病的 根源。
(三)鉴别诊断
(1)与脑器质性、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的鉴别 (2)与心境障碍的鉴别
(3)与神经症的鉴别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点:
1.在无意识障碍及智能缺损背景下出现以思维障碍为 主的一系列精神活动紊乱。
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症状
性格改变和类神经衰弱症状
如失眠、紧张性头痛、敏感、孤僻、回避社交、 胆怯、情绪不好、生活习惯改变、对抗性强、 执拗等。
注意力开始由现实世 界向内心世界转移

电影理论基础书单

电影理论基础书单
《在本文分析中的对意识形态的处理》瑟·孔茨尔 《世界电影》1989-2
《理论与电影:现实主义原则和快乐原则》柯林·迈凯布 《世界电影》1989-1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路易·阿尔杜塞 《当代电影》1987-3,4
《电影的“创伤性单元”:研究原则》罗兰·巴特 《世界电影》1989-2
《费里尼〈八部半〉的“套层结构” 》 《世界电影》 1983-2
《现代电影的叙事性》 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6-2,3
《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 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8-1
《电影的本体论和唯物论》【英】彼得·沃伦 《世界电影》 1987-1
《作者论》同上 1987/6
《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美】罗伯特·c·艾伦 达格拉斯·戈梅里
古典电影理论
《活动画面的艺术》 瓦契尔·林赛
《摄影剧——一次心理学研究》 于果·孟斯特堡
《“上镜头性” 》德吕克
《论“纯电影” 》 杜拉克
《论电影节奏》慕西纳克
《电影不是戏剧》卡努杜
《电影是什么》 【法】 安德烈·巴赞
《蒙太奇的形式概论》【法】让·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3-1
《影象的美学与心理学》 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3-3
《现代电影的剧作艺术》 米特里《世界电影》 1985-1
《怎样读解一部影片》詹·莫纳柯 《世界电影》1986-1 2 3 4 6
《看镜头》 马·韦尔内 《世界电影》1992-3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美】布里斯·汉德森 《当代电影》 1987-4
《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丹尼尔·达扬 《当代电影》 1987-4

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思想 影视美学课件

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思想 影视美学课件
我们看到一片渺无边际的大沙漠,一长条孤独的蹄印在平滑的沙面上 向天边伸展,永无尽头。
蹄印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它有了“表情”:愈来愈飘忽不定的蹄印告 诉我们说,马已经从疲乏到完全失力了。
人的脚印:从Z字形的脚印进而看出他是在摇摇晃晃地走着。 来福枪,军刀……一系列的特写表现那个人怎样一件件地扔掉他的装
观众与剧中人“合一”
在电影院里,摄影机把观众引入了画面本身。我们仿佛站在 画面里观看一切东西,影片里的人物就像在我们周围。
我们“用罗密欧的眼睛去看朱丽叶的阳台,并用朱丽叶的眼 睛去俯视罗密欧”
电影打破欧洲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小世界”原则
小世界原则:艺术品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有距离的“小世界” 电影消除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之间的距离,带来了一种置身事中的参
与感。 中国的“人入画”故事: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风景画,他自己也循画中的小径而去 一个青年看了一幅少女嬉春图,入画娶之,第二年,画上出现了一个婴

特写
可见的生活:
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通过特写来揭示我们生活中 最隐蔽的东西。
就像听音乐,我们不只听到了主旋律,还听到了 每个细节。
特写的抒情力量
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思想
电影美学思想和贡献
开创电影文化学 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研究 肯定电影技术进步 重视电影教育
开创电影文化学
古代人的视觉文化
在文字没有伴随印刷术大规模普及以前,人们的很多东西通 过视觉加以传达
“画家可以画出人的精神和思想,而无需借助于‘文言’, 因为人的精神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化为非文字不能表达的概念; 它们能够被点点滴滴地彻底体现出来。”
艺术家能够通过手势或表情等外形动作来朴实地表现人的心 灵。
文字文化对视觉文化的冲击:

影视美学6电影的精神分析

影视美学6电影的精神分析
4
? 俄狄浦斯情结 ? 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 ? 阳具妒忌Penis envy
5
俄狄浦斯情结
? 每个人都经历过对父母有性欲的阶段,男孩 对母亲有爱恋,女孩对父亲有爱恋。
?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男孩渴望对母亲有依恋 及性欲,希望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感情。 但是他们惧怕父亲的报复的心理导致他们否 认对母亲的爱恋,认同父亲的雄性角色,让 自己的爱流向家庭之外,将自己的兴趣指向 其他女性。
? 逃避(avoidance):拒绝面对令人烦恼的 对象,因为这些对象与潜意识的性欲或攻击 冲动有关。
14
? 否认或否定(denial or disavowal):从 意识中隔离或沉溺于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拒 绝接受产生焦虑的现实状况。
? 执著(fixation):由于曾经的创痛经历而 引起对某物的执迷或过度依恋。
24
? 4、二次加工(secondary revision) 指梦的工作对梦境进行修饰。这一修饰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避开超我与自我的审查机制, 保证睡眠;另外,由于浓缩、置换以及具象 化、视觉化的方式,梦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杂乱无章的,二次加工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 是使梦中的“情节”相对的统一流畅,具有 某种可理解性和逻辑性,而不是纯粹的混乱 和混沌。
潜意识
?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之一——潜意识 ? “你心中的事物并不等于你意识到的事物。
某事是否在你心中,与你是否听到该事完全 是两码事。”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 压抑(repress)
2
? 迪希特(Ernest Dichter),动机研究领域 的创始人。
? 动机研究的目标是发觉潜意识,假设潜意识 是人们行为的真正动机,使制造上及其他人 能更好地塑造人们的行为。

从情感转译到话语构建:《狙击手》对红色记忆的新主流银幕抒写

从情感转译到话语构建:《狙击手》对红色记忆的新主流银幕抒写

FILM THEORY电影理论①“三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钦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其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②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的以单枪或单炮对敌守备力量、坦克、车辆等目标进行射杀的战术,该战术隐蔽性强、机动性高,俗称“打冷枪”。

③参见:赵卫防.“新主流大片”中的“中国性”[J].艺术评论,2021(12):47-53.新主流电影是将主流价值观与大众审美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创作者将主旋律表达与商业电影相结合,实现了市场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电影《狙击手》(2022)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框架,由“非明星演员”饰演主人公,采用“三一律”①结构,着重描述一场小规模战斗,呈现了普通战士为革命胜利做出的牺牲,传递出“为国而战”的红色革命价值观,构建了大题材与小人物有机融合的叙事范式。

中国新主流电影与红色文学在叙事方面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定指向性。

以“三红一创”(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及“青山保林”(小说《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中国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兵群众抗击外来侵略、寻求民族解放的国家历史记忆。

国产新主流电影正是传承了中国革命文学与文化的“红色基因”,形成了独有的电影艺术形态和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叙事风格。

《狙击手》是由张艺谋、张末执导,陈永胜、章宇等人主演的战争影片。

该片以抗美援朝历史中的“冷枪冷炮运动”②为背景,讲述了“冷枪五班”与美国狙击手小队殊死搏斗的英雄故事。

该片利用相对有限的叙事时空,铺陈叙事主线,不断升级矛盾冲突,在原生态的叙事画面中用真实故事唤醒真实记忆,在契合现代传播语境的同时探索新主流电影的价值表达范式与叙事策略。

[精品]于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心理学

[精品]于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心理学

• 二 电影是一门艺术
明斯特伯格从他对“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触发,为电影的艺术地 位大声疾呼。他通过电影和戏剧对比,指出电影的光影造型不同于舞 台的真人出演;通过电影和现实的对比,指出电影不是现实的机械记 录和模仿,因此电影是艺术。 • “艺术工作可以也必须从现实中唤起我们兴趣的某些东西开始,并且 包容现实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避免一些模仿。但是直到它 战胜现实、停止模仿以及抛弃模仿的时候它才成为艺术。人们不再模 仿现实而是改变现实、为了新的目的挑选特殊的外貌、而且是通过真 正的创造重新塑造世界时才可称为艺术家。模仿世界是个机械的过程, 改变这个世界,使它变得美丽是艺术的目的。最高的艺术也许是离现 实最远的。”
• • •
他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把这种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 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一)深度感和运动感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响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同时也是电影区别 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明斯特伯格认为深度感和运动感的产生是观众主体心理、智力参与的 结果。因为观众面对的屏幕其实是一个平面,而摄影机的画面其实不 是连贯的,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依据身体感官的协调来对画面进行 加工和创造性的组织。
• (四)情感 • 描绘情感是电影的中心目的,戏剧演员通过对白而电影演员通过那些 控制着它们感觉和情感的动作使我们掌握含义和统一,我们掌握的过 程是把我们的感觉经验或者意识思维外向化的一个过程,我们从荧幕 上的手势、动作来把我们的感情附加在上面。
• (五)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明斯特伯格指出,主体的心理参与决定了电影意义的传达,并实现了 电影的表意功能。 电影给予观众的光波声波的刺激不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 而是诉诸于观众记忆储备中的经验,也就是通过刺激观众的视听感觉 来调动在他记忆中由平在生活中通过感觉而积累和归纳出来的知觉、 认识和思想,从而达到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ean Mitry: Film Structures
I. Preliminaries 1. Cinema before the arts 2. Cinema and creation 3. Cinema and language 4. Word and image II. The filmic image 5. The image itself 6. Structures of the image --Shots and angles --The frame and its determinations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7. Aesthetic of the image

The “phi phenomenon”: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otion.

persistence of vision phi phenomenon indexical analogical

Double nature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
V. Time, space, and the perceived real 13. Consciousness of the real VI. Dramatic time and space 14. Search for a dramaturgy 15. Foundations and form
Jean Mitry: film structures
Jean Mitry: Aesthetic and Psychology of Cinema
1. Film structures: essential core of traits that define all film experience. 2. Film forms: stylistic choices that determin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variations of the basic film experience. 3. The expressive and symbolic capacities of film. 4. The elaboration of a set of critical standards. 5. Film theory in relation to aesthetic theory.


indexical in that it points to the prior existence of the represented thing or event; analogical in its recording process, which moulds itself spatially on represented thing or event. Resemblance by spatial doubling.

persistence of vision phi phenomenon
Jean Mitry: film structures

Double nature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


Realism vs. formalism. Does film present a perceptual and psychological doubling of the world or a formal, aesthetic rendering of the world? "The basic nature of the image is to be an image of something" (30). The image is indexical and analogical.

The image as “psychological” sign: “a representation incorporating a body of stimuli perceived in a similar way to the perception of the thing itself….” (38).



Double nature of frame: both closed and open The montage effect
Jean Mitry: film structures

The “phi phenomenon”: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otion.
Jean Mitry: film structures

The image as analogon: the film image is a directed reality:
III. Rhythm and montage 8. The beginnings of montage 9. Rhythm in music and rhythm in prosody 10. Cinematographic rhythm
Jean Mitry: Film Forms
IV. Rhythm and mobile framings 11. Mobile camera [caméra libre] and depth of field --The principle of "nonmontage" and the global real --The mobile camera --Psychology of tracking shot --Depth of field --Cinemascope and Polyvision --Fascination and distanciation --The subjective camera --The semi-subjective image --Oblique images 12. Word and Sou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