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合集下载

酵母双杂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酵母双杂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酵母双杂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一、酵母双杂技术的原理酵母双杂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酵母双杂技术的基本原理:酵母双杂技术基于酵母细胞中的两种杂交酵母菌株,一种包含目标酵母蛋白的报告基因,另一种包含潜在的酵母互补DNA库。

通过把这两个酵母菌株共同培养在含有特定酵母蛋白诱导剂的培养基中,使得目标酵母蛋白和潜在互补DNA库中的DNA相互作用,从而筛选出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DNA序列。

2.双杂交酵母菌株的构建:首先需要构建含有目标酵母蛋白的报告基因表达酵母菌株,该菌株会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目标蛋白。

同时,还需要构建潜在酵母互补DNA库,该库中含有大量酵母基因组DNA片段的克隆。

3.酵母菌株的培养和筛选:将目标蛋白报告基因酵母菌株和酵母互补DNA库菌株共同培养在含有诱导剂的培养基中,诱导目标蛋白和潜在互补DNA库中的DNA发生相互作用。

然后利用适当的筛选方法,如抗生素抗性筛选或含有荧光素底物的筛选,筛选出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克隆。

二、酵母双杂技术的应用酵母双杂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多个重要的应用方面:1.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酵母双杂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DNA序列,从而深入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功能。

这对于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研究疾病相关蛋白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新药靶点的发现:通过酵母双杂技术,可以筛选出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蛋白,从而为新药靶点的发现提供候选蛋白。

这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基因功能研究:通过酵母双杂技术,可以筛选出与目标基因相互作用的蛋白,从而推断目标基因的功能。

这有助于揭示基因的调控机制和功能。

4.疾病相关基因的筛选:通过酵母双杂技术,可以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从而对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5.基因治疗的研究:通过酵母双杂技术,可以筛选出与治疗目标相关的蛋白或基因,从而为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候选靶点或治疗策略。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和应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和应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和应用前言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和应用,并详细说明相关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酵母双杂交原理酵母双杂交利用酵母细胞中的转录因子来检测两个蛋白质是否发生相互作用。

该技术包括两个主要步骤:酵母杂交库的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

1.酵母杂交库的构建–首先,需要构建一个酵母细胞库,其中包含目标蛋白的编码序列,以及与之它相互作用的蛋白编码序列。

–这些蛋白编码序列被插入一个特殊的酵母表达载体中,该载体包含一个转录因子启动子和一个可变启动子。

当目标蛋白与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结合时,转录因子被激活,并启动报告基因的表达。

2.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将酵母杂交库与一个可能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编码序列进行杂交。

–利用筛选或选择的方法,检测是否存在转录因子的激活,从而判断蛋白质是否发生相互作用。

二、酵母双杂交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筛选–酵母双杂交可以用于大规模筛选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构建酵母杂交库,并与目标蛋白进行杂交,可以鉴定潜在的相互作用蛋白,从而探索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2.功能区域的鉴定–通过酵母双杂交,可以鉴定特定的蛋白质功能区域。

例如,在研究某个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识别其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

3.药物靶点的鉴定–酵母双杂交可以用于鉴定药物的靶点。

通过与已知药物相互作用的酵母杂交库进行筛选,可以发现与特定药物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而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靶点。

4.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酵母双杂交还可以用于鉴定疾病相关基因。

通过与疾病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酵母杂交库进行筛选,可以发现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酵母双杂交实验步骤酵母双杂交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酵母杂交库:–从样品中提取RNA或DNA片段;–将片段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中;–将载体转化至酵母细胞中。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应用1. 引言酵母双杂交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识别蛋白质结构域、筛选靶蛋白等。

本文将介绍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在科研和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

2.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酵母双杂交利用酵母细胞中的转录激活因子(TF)和DNA结合域(DBD)的相互作用来探测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诱饵(bait)与猎物(prey)。

2.1 诱饵(bait)诱饵通常是感兴趣蛋白质的DNA结合域(DBD),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其与转录激活因子(TF)融合,并构建到酵母细胞中。

2.2 猎物(prey)猎物是待测蛋白质,可以将其与激活域融合,并构建到酵母细胞中。

2.3 相互作用检测当诱饵与猎物相互作用时,其融合蛋白质能够形成转录激活复合物。

该复合物能够通过激活报告基因(如LacZ或荧光蛋白)的表达来检测相互作用的发生。

3. 酵母双杂交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科研和药物研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和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目标。

通过构建不同的诱饵和猎物,可以识别和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3.2 靶蛋白筛选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筛选潜在的靶向蛋白质。

通过将蛋白质库(library)与诱饵进行组合,可以筛选出与诱饵相互作用的猎物,进而识别潜在的靶向蛋白质。

3.3 药物研发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的初步筛选。

通过将化合物库与诱饵进行组合,可以筛选出与诱饵相互作用的化合物,进而确定潜在的药物候选物。

3.4 蛋白质结构域识别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识别蛋白质的结构域。

通过将蛋白质的不同结构域与诱饵进行组合,可以确定某个结构域的相互作用蛋白质。

4. 结论酵母双杂交是一种有效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科研和药物研发领域。

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识别蛋白质相互作用、筛选靶蛋白等,为蛋白质相关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Y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1.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生物学特性(1)单细胞真核生物尽管酵母细胞比较简单,但它们具有所有真核生物细胞的主要特征,如含有一个独立的细胞核、多条线性染色质包装成染色体、细胞质包含了全部的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结果(如肌动蛋白纤维)。

(2)与其它真核生物相比,它们的基因组较小,基因数目也较少;1996 年已完成酵母全基因组测序(1.5 x 10 7 bp ),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真核生物。

大约有6000个基因。

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6000 个菌株的文库,每一个菌株中只删除了一个基因。

其中5000 多株在单倍体状态时能够存活,表明大多数酵母基因时非必需的。

(3)易于培养和操作,可以在实验室快速繁殖在指数生长期每90 分钟繁殖一代,从单个细胞可以繁殖称克隆群体。

(4)单倍体和双倍体的存在使酿酒酵母便于进行遗传分析酿酒酵母可以以单倍体状态和双倍体状态生长。

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转换是通过交配和孢子形成来实现的。

有两种单倍体细胞类型,分别为a 型和α型。

在一起生长时,这些细胞因交配而形成a/ α双倍体细胞。

在营养匮乏时,a/ α双倍体发生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子囊的结构,每个子囊含有4 个单倍体孢子(两个a-孢子和两个α-孢子)。

但当生长条件改善时,这些孢子可以出芽并以单倍体细胞的形式生长或交配而重新形成双倍体。

一个酵母细胞可同时兼容几种不同质粒bud,芽, 蓓蕾starvation ,饥饿, 饿死ascus,n.[微生物]子囊meiosis,n.减数分裂, 成熟分裂haploid,n.[生物]单倍体, 仅有一组染色体的细胞adj.单一的diploid ,adj.双重的, 倍数的, 双倍的n.倍数染色体ascospore,n.[植]囊孢子rupture,v.破裂, 裂开, 断绝(关系等), 割裂。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随着对多种重要生物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基因工程领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功能基因组时代。

它的任务就是对基因组中包含的全部基因的功能加以认识。

生物体系的运作与蛋白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例如:DNA合成、基因转录激活、蛋白质翻译、修饰和定位以及信息传导等重要的生物过程均涉及到蛋白质复合体的作用。

能够发现和验证在生物体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是认识它们生物学功能的第一步。

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

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酵母双杂交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加以介绍。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

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例如酵母转录因子GAL4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domain)构成,其中有DNA结合功能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DNA-AD)。

这两个结合域将它们分开时仍分别具有功能,但不能激活转录,只有当被分开的两者通过适当的途径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才能重新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 UAS)的下游启动子,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中,基因互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了解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具有关键性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来研究基因互作。

其中,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互作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简介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最早是由Fields与Song在1989年提出的,它是一种通过互补形成基因蛋白质互作物的方法。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E. coli yeast two-hybrid system)是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是通过将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酵母菌GAL4基因融合到大肠杆菌中的一种表达载体,并在其上构建相应的表达基因来实现的。

通过这种方法,大肠杆菌系能够鉴定出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通过一些方法进行确认和鉴定。

2.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点(1)鉴定简单: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只需要一些特定的基因表达载体,而不需要其他繁琐的操作,使其鉴定基因互作关系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2)兼容成熟技术: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酵母双杂交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技术兼容性是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一个很好的特点。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可以通过一定的改变来应对不同的研究需求。

(3)识别特异性高: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识别特异性非常高,能够鉴定出相互作用蛋白的特异性差异。

3.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主要应用是用于了解蛋白质之间的定向互作关系。

例如,研究一个特定的基因是如何参与一个生物功能的,就需要找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基因,以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发生了相互作用。

在研究基因调控的过程中也能使用它进行分析。

此外,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还能运用于感染病毒的分析。

例如:通过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研究,有学者发现存在于整个病毒基因组中、并参与了其复制的两个产生蛋白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通过构建酵母中的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所需要的分子间的结合,结合情况可以检测相互作用的程度或强度。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是基于兰伯特-贝尔特微分方程(Lambert-Beer-Bouguer Law),该方程描述了光强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在双杂交中,一对目标蛋白质分别与两个不同的报告蛋白质(通常是启动子与其相应的转录激活因子)结合,形成一个蛋白质复合物。

当这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可以观察到报告蛋白质转录水平的上升。

酵母双杂交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1. 识别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构建大规模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组织和功能。

2. 确定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通过和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3. 寻找药物靶点:酵母双杂交可以用于筛选潜在的药物靶点,从而帮助药物研发。

4. 研究疾病机制:通过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
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功能,对于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Y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1.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生物学特性(1)单细胞真核生物尽管酵母细胞比较简单,但它们具有所有真核生物细胞的主要特征,如含有一个独立的细胞核、多条线性染色质包装成染色体、细胞质包含了全部的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结果(如肌动蛋白纤维)。

(2)与其它真核生物相比,它们的基因组较小,基因数目也较少;1996年已完成酵母全基因组测序(1.5 x 107 b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真核生物。

大约有6000个基因。

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6000个菌株的文库,每一个菌株中只删除了一个基因。

其中5000多株在单倍体状态时能够存活,表明大多数酵母基因时非必需的。

(3)易于培养和操作,可以在实验室快速繁殖在指数生长期每90分钟繁殖一代,从单个细胞可以繁殖称克隆群体。

(4)单倍体和双倍体的存在使酿酒酵母便于进行遗传分析酿酒酵母可以以单倍体状态和双倍体状态生长。

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转换是通过交配和孢子形成来实现的。

有两种单倍体细胞类型,分别为a型和α型。

在一起生长时,这些细胞因交配而形成a/α双倍体细胞。

在营养匮乏时,a/α双倍体发生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子囊的结构,每个子囊含有4个单倍体孢子(两个a-孢子和两个α-孢子)。

但当生长条件改善时,这些孢子可以出芽并以单倍体细胞的形式生长或交配而重新形成双倍体。

一个酵母细胞可同时兼容几种不同质粒bud,芽, 蓓蕾starvation,饥饿, 饿死ascus,n.[微生物]子囊meiosis,n.减数分裂, 成熟分裂haploid,n.[生物]单倍体, 仅有一组染色体的细胞adj.单一的diploid,adj.双重的, 倍数的, 双倍的n.倍数染色体ascospore,n.[植]囊孢子rupture,v.破裂, 裂开, 断绝(关系等), 割裂。

n.破裂, 决裂, 敌对, 割裂spore,n.孢子vi.长孢子germinate,v.发芽, 发育, 使生长酿酒酵母生活周期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活动几乎都是通过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综述与进展·BullNedRes,Oct2001,V01.30No.10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王丽梅1,2魏传垠2·3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是生物科学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

为此通常应用一些生物化学技术,诸如免疫共沉淀、交链技术、层析中共分部分离等。

自从Fields和Song首先描述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tow—hybridsystem),这一研究蛋白质问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可行性、有效性在验证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筛选与靶蛋白特异作用的候选蛋白的研究中已被证实并被推广到了诸如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肿瘤基因表达等多个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

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

80年代的工作表明,转录激活因子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即这些因子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其中有DNA结合结构域(DNAbinainsdomain,简称为DB)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domain,简称为ho)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

真核细胞基因转录激活因子的转录激活作用是由功能相对独立的BD和AD共同完成的,这两个结构域通过共价或非共价连接建立的空间联系是导致结合和激活发生的关键…。

根据这一特点,如果使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x与Y分别以和BD/AD形成杂合蛋白的形式在酵母中表达并分布于细胞核中,x与Y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将BD和AD在空间结构上重新连接为一个整体而与报告基因的上游激活序列结合,进而发挥激活转录的功能,使受调控的报告基因得以表达。

根据这一原理,双杂交系统通过简便的酵母遗传分析对报告基因表型进1.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上海200433)2.山东省淄博卫生学校生理教研室(淄博255200)3.青岛大学医学院外科教研室(青岛266012)28行检测即可现对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酵母双杂交的作用

酵母双杂交的作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

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利用酵母双杂交发现新的蛋白质和蛋白质的新功能酵母双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发现新基因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将已知基因作为诱饵,在选定的cDNA文库中筛选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从筛选到的阳性酵母菌株中可以分离得到AD-LIBRARY载体,并从载体中进一步克隆得到随机插入的cDNA片段,并对该片段的编码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比较,研究与已知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的联系。

另外,也可作为研究已知基因的新功能或多个筛选到的已知基因之间功能相关的主要方法。

例如:Engelender等人以神经末端蛋白alpha-synuclein 蛋白为诱饵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CLONTECH MATCHMARKER SYSTEM 3为操作平台,从成人脑cDNA文库中发现了与alpha-synuclein相互作用的新蛋白Synphilin-1,并证明了Synphilin-1与alpha-synuclein 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密切相关。

为了研究两个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找到影响或抑制两个蛋白相互作用的因素,Michael等人又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基因修饰证明了alpha-synuclein的1-65个氨基酸残基和Synphilin-1的349-555个氨基酸残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位点。

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有利于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

2、利用酵母双杂交在细胞体内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利用酶联免疫(ELISA)、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都是利用抗原和抗体间的免疫反应,可以研究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它们都是基于体外非细胞的环境中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技术引言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该技术能够检测和分析细胞内发生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帮助科学家了解细胞信号传导、代谢途径和疾病发生机制。

本文将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优缺点。

原理酵母双杂交技术利用酵母细胞(通常是酿酒酵母)作为表达蛋白质的平台,通过操纵DNA序列,使得感兴趣的两个蛋白质分别与酵母细胞内的两个杂交域相连。

当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时,通过激活或抑制报告基因的表达来检测相互作用的发生。

具体来说,酵母双杂交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融合基因表达质粒:将感兴趣的两个蛋白质的编码序列插入特定的表达质粒中,其中一个蛋白质与活化域相连,另一个蛋白质与靶向域相连。

2.转化酵母细胞:将构建好的表达质粒导入酵母细胞中,使其能够表达融合蛋白质。

3.遴选正交剪切位点:利用酵母细胞染色质中的正交剪切位点,确保融合蛋白质能够发挥其相互作用。

4.检测相互作用:通过报告基因(如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来检测融合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

一般来说,如果两个融合蛋白质相互作用,则报告基因被激活,表达结果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或酵母细胞生长的特征来检测。

应用1.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了解细胞内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控机制。

2.疾病相关蛋白质研究: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和鉴定一些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3.药物靶点筛选: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筛选药物靶点,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从而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优缺点酵母双杂交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高通量: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大量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加速研究的进程。

•对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发现: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帮助发现未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新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和代谢途径。

•相对简洁易行:酵母双杂交技术不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相对容易实施。

酵母双杂交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酵母双杂交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及其应用白玉杰综述药立波审校(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西安710032)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物质基础,体内包括复制、转录、分泌、信号转导、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都依赖于蛋白-蛋白、蛋白-核酸间的相互作用,对生命活动过程中蛋白质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过程的许多本质问题。

但由于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大分子间作用依赖于细胞内环境,作用时间及作用力差异极大,因而传统生化方法受到较大限制,蛋白-蛋白及蛋白-核酸间作用的研究进展缓慢。

新兴起的双杂交系统应用有效的酵母遗传学方法分析蛋白间相互作用,能快速克隆编码与某一蛋白作用的配体蛋白的基因,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反向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等多种新技术,大大加速了此领域的研究。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一) 基本原理酵母双杂交系统由Fields和Song等首先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建立 i 。

典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有二个不同的结构域: 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和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activating domain)。

前者可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转录激活结构域可同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的转录。

二个结构域不但可在其连接区适当部位打开,仍具有各自的功能。

而且不同两结构域可重建发挥转录激活作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利用杂交基因通过激活报道基因的表达探测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二类载体: a 含DNA -binding domain的载体; b 含DNA-activating domain的载体。

上述二类载体在构建融合基因时,测试蛋白基因与结构域基因必须在阅读框内融合。

融合基因在报告株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只有定位于核内才能驱动报告基因的转录。

例如GAL4-bd具有核定位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 sequence),而GAL4-ad没有。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听上去挺高级的名词对吧?别慌,其实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拼爹”有点类似,不过它是在生物学里面玩的花样。

想象一下,你有两个朋友,想知道他们俩会不会成为超级好基友,那你可以用这个技术来一探究竟。

我们得有两种酵母,就像是两个潜在的基友候选人。

然后,我们给它们点刺激,让它们有机会结识、互动。

这个“刺激”就是让它们的基因混合在一起,看看能不能擦出什么火花。

这种技术背后的原理挺复杂,但想象成两个人打牌,要看看谁的牌更配对,就差不多了。

酵母也是,我们看它们的基因配对,看看哪些特征能够“一拍即合”。

而这个技术的应用可不少,不仅仅是让酵母们交朋友,还能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基因、了解生物的运作规律。

有了它,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探索基因是如何影响生物性状的,就像解开谜题一样。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厨师,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有些酵母可以让面包发得特别好吃,而有些却不行。

用这个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找出关键的基因,然后想办法让所有的面包都发得又快又好,那不就是个厨艺大咖吗?不过,别小看了这些酵母们,它们可是科学研究中的一把好手。

有了它们,科学家们能够在实验室里模拟各种情况,看看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带来什么变化。

这就好像是一场“基因大混搭”,只不过最后得到的是科学数据,而不是时髦的搭配。

说到这些,我想起了一句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个技术就像是在研究生物界的“朋友圈”,看看谁跟谁更亲密、更默契。

也像是在研究生物界的“CP”配对,想知道哪些基因组合才是最佳拍档。

这个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

酵母们虽然看起来基因搭配很好,但实际上在生活中却不一定能搭伙儿。

这就像是有些人看起来合得来,但真正相处起来可能却“水火不容”。

酵母双杂交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实验方法,它还是科学探索的一把利器。

通过它,科学家们可以深入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了解基因如何影响生物的种种特性。

就像探险一样,每次实验都是一次挖掘未知的冒险,不知道会有什么惊喜等着我们。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近年来,药物研发热度不断上升,由于药物研发周期漫长、费用巨大以及复杂性高等等,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更为有效的药物研发方法。

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其在药物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酵母双杂交法可以较为有效地检测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该技术的方法流程为:将待测蛋白质的基因插入酵母中,然后将另一种蛋白质的基因插入另一条不同的质粒中,使其转化到同一酵母细胞中,如果这两个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就会诱导激活酵母中的特定基因,同时使其产生对生长选型有影响的特定代谢物,从而在生长培养基中生长出较为鲜明的克隆斑点,证明这两种蛋白质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反之,如果不存在相互作用,则无法激活特定基因,无法生长出鲜明的克隆斑点。

通过筛选和确认这些由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导致的酵母克隆斑点,科学家们能够进一步研究这些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

二、双杂交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它可以被用来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发现具有治疗作用的新型分子。

除此之外,双杂交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靶点发现、新药筛选、药物副作用分析等方面。

1. 药物靶点发现药物靶点发现是针对某一疾病或症状寻找适合的治疗蛋白质,从而进行特异性治疗。

通过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发现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比如肿瘤蛋白、膜传递物、酶等等,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2. 新药筛选通过对活性物质与其可能参与的酶和蛋白质进行结合实验,可以筛选出合适的药物,即对某种病原体有有效作用,而对宿主细胞无毒性的分子,该技术可用于病原体和癌症细胞的新药筛选。

3. 药物副作用分析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大肠杆菌酵母双杂交技术可用于药物的副作用分析。

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实例

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实例

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实例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研究酵母细胞的基因表达、蛋白质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

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酵母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也在工业生产、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以实例的方式来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

实例一:酵母双杂交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以一项涉及酵母双杂交技术的研究为例来介绍。

研究目的:研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实验设计:研究者构建了表达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酵母双杂交载体,并将这些载体转化到酵母细胞中。

然后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感兴趣的蛋白质X和蛋白质Y的编码序列分别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载体中,构建成酵母单杂交株。

接着将这两种酵母单杂交株进行杂交,观察是否有蛋白质X和蛋白质Y相互作用的现象发生。

实验结果: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者发现蛋白质X和蛋白质Y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对细胞凋亡途径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意义和应用:这项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网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相互作用蛋白也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潜在靶点。

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揭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例二: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代谢途径研究中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代谢途径的研究,下面以一项关于代谢途径调控的研究为例来介绍。

研究目的:研究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的调控机制。

实验设计:研究者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包含该代谢途径中酶的酵母双杂交载体,并将这些载体转化到酵母细胞中。

然后利用该技术研究目标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关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调控目标酶的活性。

实验结果: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者发现了几种新的与目标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揭示了这些蛋白质对于目标酶的活性调控机制。

酵母双杂原理

酵母双杂原理

酵母双杂原理酵母双杂原理是指利用两种不同的酵母株,分别进行杂交,产生新的杂交酵母株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酿造、面包制作、酒精生产等领域。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酵母可以利用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等物质。

这种发酵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酿造、面包制作、酒精生产等领域。

酵母双杂原理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酿酒、面包制作等领域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酿造方法中,只使用一种酵母株进行发酵,容易出现酵母菌株的变异,导致酿造的质量下降。

而酵母双杂原理可以产生新的杂交酵母株,这些酵母株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强的适应性,可以提高酿造、面包制作的效率和品质。

酵母双杂原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分别选取两种不同的酵母株,进行培养和筛选。

然后将这两种酵母株进行杂交,产生新的杂交酵母株。

最后对杂交酵母株进行筛选和培养,获得具有更好性能的酵母株。

酵母双杂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酿酒领域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酵母株,提高酒的品质和产量。

在面包制作领域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酵母株,提高面包的质量和口感。

在酒精生产领域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酵母株,提高酒精的产量和纯度。

除了以上领域,酵母双杂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生物医学、生物能源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酵母双杂原理可以产生更好的酵母株,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利。

酵母双杂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酵母育种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酵母株,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酵母双杂原理将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利。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1. 引言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经典而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与DNA或RNA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原理酵母双杂交技术基于酵母细胞内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原理,利用酵母细胞内的转录活性来检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其基本步骤如下:1.构建载体:将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载体中,该载体通常包含一个激活域和一个DNA结合域。

2.构建酵母菌株:将构建好的双杂交载体转化到酵母菌株中,产生转录因子的表达。

3.杂交实验:将两个不同的酵母菌株分别转化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使得两个蛋白质分别与激活域和DNA结合域相连。

4.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利用报告基因检测酵母菌株中的转录活性,若目标蛋白质间存在相互作用,则报告基因被激活,并产生可观察的表型。

3. 应用3.1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酵母双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构建不同的载体和菌株,可以很方便地筛选和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和关键基序。

这有助于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信号通路。

3.2 酶底物筛选酵母双杂交技术还可以用于酶底物的筛选。

通过将酶和可能的底物序列构建成双杂交载体,并转化到酵母菌株中,可以快速筛选出与酶底物结合的蛋白质。

这对于研究酶的底物特异性和酶促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3.3 药物靶点筛选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包含药物分子和可能的靶点蛋白质的双杂交载体,进行药物靶点的筛选。

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地从大量的分子库中筛选出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靶点,对于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4 蛋白质与DNA/RNA相互作用研究除了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外,酵母双杂交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与DNA/RNA的相互作用。

通过将DNA/RNA序列与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构建成双杂交载体,并转化到酵母菌株中,可以检测蛋白质与DNA/RNA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研究该相互作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进展

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进展

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进展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技术方法,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项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应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应用进展及未来展望。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基于真核生物体内两个互补的转录因子,即GAL4和DBD-VP16,以及一个含有报告基因的载体穿梭质粒构建而成的。

在该技术中,一个转录因子(DBD-VP16)与一个诱饵蛋白结合,另一个转录因子(GAL4)与目标蛋白结合。

当诱饵蛋白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时,两个转录因子将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将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

通过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确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功能研究酵母双杂交技术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使用该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筛选出与特定基因相互作用的其他基因,从而揭示基因在细胞中的功能。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人类肺癌细胞中抑癌基因TP53的相互作用蛋白,从而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1。

在药物研发方面,酵母双杂交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该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筛选出能够与特定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发现新的药物候选。

例如,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新药候选2。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利用该技术成功克隆了一个编码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酶的基因,并实现了该基因的高效表达3。

酵母双杂交技术还被用于构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调控网络。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的深入发展,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基因组学领域,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揭示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在蛋白质组学领域,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揭示生物学过程和疾病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在代谢组学领域,酵母双杂交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为代谢调控和代谢性疾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随着对多种重要生物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基因工程领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功能基因组时代。

它的任务就是对基因组中包含的全部基因的功能加以认识。

生物体系的运作与蛋白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例如:DNA合成、基因转录激活、蛋白质翻译、修饰和定位以及信息传导等重要的生物过程均涉及到蛋白质复合体的作用。

能够发现和验证在生物体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是认识它们生物学功能的第一步。

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

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酵母双杂交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加以介绍。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

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例如酵母转录因子GAL4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domain)构成,其中有DNA结合功能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DNA-AD)。

这两个结合域将它们分开时仍分别具有功能,但不能激活转录,只有当被分开的两者通过适当的途径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才能重新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 UAS)的下游启动子,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根据这个特性,将编码DNA-BD的基因与已知蛋白质Bait protein的基因构建在同一个表达载体上,在酵母中表达两者的融合蛋白BD-Bait protein。

将编码AD的基因和cDNA文库的基因构建在AD-LIBRARY表达载体上。

同时将上述两种载体转化改造后的酵母,这种改造后的酵母细胞的基因组中既不能产生GAL4,又不能合成LEU、TRP、HIS、ADE,因此,酵母在缺乏这些营养的培养基上无法正常生长。

当上述两种载体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够相互作用时,功能重建的反式作用因子能够激活酵母基因组中的报告基因HIS、ADE、LACZ、MEL1,从而通过功能互补和显色反应筛选到阳性菌落。

将阳性反应的酵母菌株中的AD-LIBRARY 载体提取分离出来,从而对载体中插入的文库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工作。

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酵母单杂交、酵母三杂交和酵母的反向杂交技术。

它们被分别用于核酸和文库蛋白之间的研究、三种不同蛋白之间的互作研究和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和位点。

基于酵母双杂交技术平台的特点,它已经被应用在许多研究工作当中。

1、利用酵母双杂交发现新的蛋白质和蛋白质的新功能酵母双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发现新基因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将已知基因作为诱饵,在选定的cDNA文库中筛选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从筛选到的阳性酵母菌株中可以分离得到AD-LIBRARY载体,并从载体中进一步克隆得到随机插入的cDNA片段,并对该片段的编码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比较,研究与已知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的联系。

另外,也可作为研究已知基因的新功能或多个筛选到的已知基因之间功能相关的主要方法。

例如:Engelender等人以神经末端蛋白alpha-synuclein 蛋白为诱饵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CLONTECH MATCHMARKER SYSTEM 3为操作平台,从成人脑cDNA文库中发现了与alpha-synuclein相互作用的新蛋白Synphilin-1,并证明了Synphilin-1与alpha-synuclein 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密切相关。

为了研究两个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找到影响或抑制两个蛋白相互作用的因素,Michael等人又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基因修饰证明了alpha-synuclein的1-65个氨基酸残基和Synphilin-1的349-555个氨基酸残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位点。

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有利于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

2、利用酵母双杂交在细胞体内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利用酶联免疫(ELISA)、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都是利用抗原和抗体间的免疫反应,可以研究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它们都是基于体外非细胞的环境中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而在细胞体内的抗原和抗体的聚积反应则可以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检测。

例如:来源于矮牵牛的黄烷酮醇还原酶DFR与其抗体scFv的反应中,抗体的单链的三个可变区A4、G4、H3与抗原之间作用有强弱的差异。

Geert等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DFR作为诱饵蛋白,编码抗体的三个可变区的基因分别被克隆在AD-LIBRARY载体上,将BD-BAIT载体和每种AD-LIBRARY载体分别转化改造后的酵母菌株中,并检测报告基因在克隆的菌落中的表达活性,从而在活细胞的水平上检测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

3、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药物的作用位点以及药物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酵母双杂交的报告基因能否表达在于诱饵蛋白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能够引发疾病反应的蛋白互作可以采取药物干扰的方法,阻止它们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Dengue病毒能引起黄热病、肝炎等疾病,研究发现它的病毒RNA复制与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NS5)与拓扑异构酶NS3,以及细胞核转运受体BETA-importin的相互作用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找到了这些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序列。

如果能找到相应的基因药物阻断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阻止RNA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目的。

4、利用酵母双杂交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Genome Protein Linkage Map)众多的蛋白质之间在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都是彼此协调和控制的。

基因组中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

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了很多新的基因和EST序列,HUA等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所有已知基因和EST序列为诱饵,在表达文库中筛选与诱饵相互作用的蛋白,从而找到基因之间的联系,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

对于认识一些重要的生命活动:如信号传导、代谢途径等有重要意义。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作为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标是对机体或细胞的所有蛋白质进行鉴定和结构功能分析。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局限任何特定的方法。

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如二维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层析, 经典的蛋白质鉴定方法如氨基酸序列分析等, 现代质谱技术, 基因组学研究的各种手段, 现代计算机信息学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等, 任何可用于蛋白质研究的技术手段, 蛋白质组学都可能会采用。

它体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思维和研究方式。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和特征。

这种千变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纷繁复杂的蛋白质联系网络同样也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相应的工作也已经开展。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自建立以来已经成为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强有力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在不断完善, 如今它不但可用来在体内检验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而且还能用来发现新的作用蛋白质, 在对蛋白质组中特定的代谢途径中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的认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表明双杂交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上的应用是成功的。

本文将就双杂交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方面的初步应用作一介绍。

1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基因组研究自从开展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过去几年中, 已经陆续完成了包括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等十多种结构比较简单的生物的基因组DNA的全序列分析[1]。

线虫(C.elegans)的基因组DNA测序工作已基本完成[2]。

规模更为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预期在下一世纪的前几年(2003~2005年)也将完成全部基因组DNA的序列分析。

这些进展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但是也随之产生了新问题。

大量涌出的新基因数据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什么功能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 在细胞合成蛋白质之后, 这些蛋白质往往还要经历翻译后的加工修饰。

也就是说, 一个基因对应的不是一种蛋白质而可能是几种甚至是数十种。

包容了数千甚至数万种蛋白质的细胞是如何运转的?或者说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工作、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这些问题远不是基因组研究所能回答得了的。

正是在此背景下,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应运而生。

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是马克.威尔金斯(Marc Wilkins)最先提出来的[3], 最早见诸于1995年7月的“Electrophoresis”杂志上[4], 它是指一个有机体的全部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方式。

蛋白质组研究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 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当前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内容是, 在建立和发展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方法的同时, 进行蛋白质组分析。

对蛋白质组的分析工作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通过二维凝胶电泳得到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图谱, 相关数据将作为待检测机体、组织或细胞的二维参考图谱和数据库。

一系列这样的二维参考图谱和数据库已经建立并且可通过联网检索。

二维参考图谱建立的意义在于为进一步的分析工作提供基础。

蛋白质组分析的另一方面, 是比较分析在变化了的生理条件下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

如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 翻译后修饰的变化, 或者可能的条件下分析蛋白质在亚细胞水平上的定位的改变等。

关于蛋白质组学的介绍可参阅文献[5,6]。

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不是杂乱无章的混合物,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细胞进行一切代谢活动的基础。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同样也是蛋白质组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多种方法, 常用的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亲和层析、免疫沉淀、蛋白质交联等。

其中,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主要方法。

2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

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

80年代的工作表明, 转录激活因子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 即这些因子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 其中有DNA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 简称为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 简称为AD), 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