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篇课文唐诗五首中的一首。

体裁是七言律诗。

本首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二、说学情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并不陌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为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走进古诗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诗歌大意,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为我的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语句特点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词析句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法。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这五首唐诗,积累文言词汇,如“徙倚”“驱犊”“候骑”等。

了解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诗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唐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壮志难酬之感、归隐田园的闲适等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唐诗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在诗歌鉴赏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深入的体会。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三、说教法。

2. 情境教学法。

3. 问题引导法。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探究法。

3. 诵读感悟法。

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去感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2. 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唐诗有哪些,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唐诗的初步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7分钟)2. 介绍这五首诗的作者及其生平事迹。

如王维的仕途经历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崔颢的文学地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诗歌诵读与初步理解(15分钟)1. 教师范读这五首唐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3. 请学生个别诵读,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诗歌鉴赏(20分钟)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首诗的鉴赏。

要求从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东皋”“薄暮”“徙倚”“树树”“山山”等意象,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萧瑟、孤寂的意境,体会诗人在隋末唐初动荡局势下的彷徨和孤独感,以及诗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唐诗五首》《野望》◆教材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讲授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假想,感受墨客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言语的美;积聚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会诗中乐趣,培养学生观赏本领,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课前准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1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1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112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 5课时第一课时野望(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

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

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说课稿)》精品获奖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说课稿)》精品获奖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写法赏析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使至塞上》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徙倚:徘徊。
犊:小牛。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说课稿

《唐诗五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一,说教材。

《唐诗五首》选入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高临远之景,抒发诗人怀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一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或描写西湖早春之景象,变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对诗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懂得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能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字斟句酌精读方法,但是用来品味诗歌意境,鉴赏诗歌不同风格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学生之前接触过律诗,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律诗的具体特点,尤其是诗人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

学生不善于从律诗的格律特点、律诗的章法结构角度来品读诗歌意境,读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我们对于《唐诗五首》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的方法,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五首诗歌不同的风格。

2.抓住写景诗句,进行联想,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通过四联关联分析,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美感。

四,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不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风格的不同。

比如边塞诗与田园诗在风格、内容上的不同,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分析诗歌结构,体会、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对于首颔颈尾四联在结构上的作用,学生能否理解并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的魅力,这不光需要老师合理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的自主理解,美学不是天下大同的,这是作为教师比较难以体现的部分六,说教学过程。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结合五首诗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学习目标,一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辅工具书上的注解,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没必要逐字逐句的去翻译;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多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律诗的特点,要抓住律诗的颈联和颌联, 从押韵、对仗、写法等方面细细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会鉴赏诗歌。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出示: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2)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了解王之涣、杜甫、李白、白居易和杜牧等诗人的生平背景,掌握他们的创作特点。
举例: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李白的豪放洒脱。
(3)唐诗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其现实意义。
举例:通过《春望》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ຫໍສະໝຸດ 唐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美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唐诗艺术魅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举例:如何理解杜甫在《春望》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4)文学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唐诗的文学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举例: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诗句中的美好景色或情感体验?”比如,看到美丽的夕阳,是否会想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唐诗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唐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使中国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野望》【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是否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呢?唐代诗人王绩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望》这首诗。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

读准重音、节奏,大体理解诗意。

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品读诗歌,合作探究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葆去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人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一、传授建议1.遵循部编新课本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传授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计谋与要领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课本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熏陶情操,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育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传授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要领等是传授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传授。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文体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议决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拍、押韵、对仗、平仄等所表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拍明确、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明白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明白不同诗歌品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情绪、创作背影、本性品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风景引发的情绪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品格迥异,有着不同的专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宁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美丽的想象中抒写芳华勃发之情、思念故乡之意。

4.紧扣单位传授目标,整体设计本课传授。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位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传授本课,要创设情形,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遐想,感受山川风景的灵秀,领会作者寄予此中的情怀。

二、传授设计1.学情剖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打仗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生齿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品味其思想情绪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能和要领。

传授时要特殊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举行传授设计必须充分思虑的学情开始。

2.传授目标(1)明白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拍,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2)领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说课稿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

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

”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一)预习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

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

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

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

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

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说课稿

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说课稿

《唐诗五首》说课稿《野望》赏析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

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注释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白话译文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创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说课稿《野望》赏析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

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注释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白话译文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创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

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

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使至塞上》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

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

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

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

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

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

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

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

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

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

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

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

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

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

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

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

“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

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

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