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合集下载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经方用药心得篇1经方用药心得:探索与实践引言经方,指的是古代经典医籍中所载的经典方剂。

这些方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介绍经方的发展历程、代表方剂及其代表药物,并通过实践案例来阐述经方用药的心得体会。

经方发展历程经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对药物的认识较为有限,因此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方体系。

代表方剂及其药物经方代表方剂为桂枝汤和麻黄汤,分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和支气管哮喘等病证。

其中,桂枝的主要成分为桂枝皮,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芍药主要成分为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

心得体会1.重视药物炮制药物炮制是经方用药的重要环节,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芍药经过炒焦后,可以增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生姜经过炮制后,可以增强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2.配伍的巧妙运用经方的配伍非常巧妙,通过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在桂枝汤中,芍药与桂枝相配,相互制约,防止桂枝过度发散,同时增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

3.关注个体差异经方用药时,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强调辩证施治经方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方,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通过对患者症状、病因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实践案例患者张某,男性,25岁,感冒症状持续1周,伴有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具体用药方案为:桂枝2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10g、葛根15g、杏仁10g。

1剂/日,水煎服。

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3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明智地制定未来的计划,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1---23个病症的治疗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1---23个病症的治疗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1---23个病症的治疗方剂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我经常强调:中医看病,不是靠一味味药,而是靠多种药物组成的方。

中医治病,特别是治疗比较复杂的疾病,就像将军指挥一场战役,要取得胜利,不能单靠一个个士兵的勇敢,而主要靠指挥战斗的统帅,能够明了敌情,熟悉部下,调遣得当,进退有方。

士兵中要有进攻的、配合的、牵制的、后勤的各种人员,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才能发挥整体效果,克敌制胜。

治病如打仗,所以徐大椿总结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用药如用兵论”,阐明两者相通的道理,《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更是成为方剂配伍的最高原则。

布阵打仗与组方用药,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高超的智慧。

然而,在当代中医临床中,很少有人严格遵循这一点,治病纯凭经验,随意凑方,毫无章法可言者,比比皆是。

学生不肯背汤头歌诀,看病几十年的老中医,甚至数不出100首名方来,这种情况很普遍,导致中医临床水平下降,大部分中医,只能在低层次徘徊,永远提不高。

方剂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经方,时方,单验方。

其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经方。

经方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当时有经方十八家,这些经方,是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几百年中方剂的精华,千锤百炼,沙里淘金,集中了众多名医的经验和智慧,其成就之高,疗效之好,理所当然。

200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以为,经过东汉末年的兵燹战祸,这十八家经方,已经荡然无存。

现在有资料证明,十八家中《汤液经法》的许多经方,加上其他一些经方,被张仲景所继承,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将经方有机地穿插其中,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运用的经方共269首。

由此可见,张仲景虽非经方的创制者,却是经方的唯一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同时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以药组方的复合方剂,就已经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模式了。

40多年以前我当学徒,进入中医之门时,就是从读《伤寒论》开始的。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作为医学生,经方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方是中医奇宝,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适应范围广、应用方便等优点,是传统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对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经方的一些体会心得。

一、经方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传统中医药学的定义中,经方是指通过前人对于药物的认识、提炼、总结、归纳、整理和文献记载形成的治疗疾病的方剂。

在临床中,经方应用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高。

经方的组成方剂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副作用。

与单味药相比,经方的治疗效果可能在剂型、剂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

2. 治疗意义明确。

经方中的复合方剂,能够起到相互协同、促进药效和改善患者症状等多种作用。

且有神形俱备、以病论治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方剂组合进行治疗。

3. 应用方法多样。

经方可以通过口服、饮片、外敷、减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且操作简便、费用较少,适用范围广,容易推广。

二、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湿热邪毒病。

湿热邪毒病在中医中属于湿邪为主、热邪为次的外感病性质,主要以发热、头痛、咽喉不适、肢体酸疼、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

在治疗这类疾病中,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祛湿利水、和中培肺等方剂,例如葛根清肺汤、大黄甘草汤等。

2. 脾胃虚弱病。

脾胃虚弱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腹胀腹泻、口干舌燥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调和脾胃、健脾益胃、温中散寒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3. 肝肾亏损病。

肝肾亏损病主要表现为腰痛、肢体酸软、头晕失眠、性功能下降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温补腰膝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金匮肾气丸、补骨脂饮等。

三、经方在临床中的注意事项1. 剂量酌情变化。

经方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以达到药效最佳。

2. 搭配合理。

在经方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搭配不同的方剂,避免形似而功效不同的副作用。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对于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

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经方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经方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经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中医药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经方的理论知识,包括经方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分类、配伍规律等。

通过学习经方的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归类、功能主治等特点,从而更好地运用中药进行临床治疗。

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情和病人,而经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经方中的方剂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运用经方,我们可以有效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运用经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独特之处。

经方的配伍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不仅考虑了中药的性味、药理作用、归经等特点,还考虑了方剂中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关系。

这些配伍规律的运用,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我遇到过很多病人采用了西药治疗后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而经方则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说明了经方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经方还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经方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经方在临床运用中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医药学与其他医学的区别之一。

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024年经方应用体会范文

2024年经方应用体会范文

2024年经方应用体会范文____年以来,随着经方应用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亲身体会到了经方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在过去几年里,我积极参与并推动着经方应用的研究和实践,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这个领域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经方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经方应用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病症的个体化治疗。

与传统西药相比,经方应用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经方应用在治疗慢性病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慢性病是当前全球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而经方应用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具有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慢性炎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我参与的一项研究中,我们通过经方调理的方法,对一批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经方应用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经方应用在疑难杂症治疗中也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患者由于病因复杂或症状复杂多变,传统西医疗法往往难以根治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经方应用可以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信息,采用多药多方的综合治疗方法,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在我参与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应用经方治疗了一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通过调理气血、活血祛湿等方法,最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经方应用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

此外,我还注意到,经方应用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复杂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和实践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在过去几年的经方应用实践中,我通过与临床医生、药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实现了经方应用的跨学科融合。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应用经方治疗的优势和潜力。

在未来,我将继续坚持中医药研究和实践的道路,并致力于推动经方应用的发展和推广。

经方临证验案心得(1)

经方临证验案心得(1)

经方临证验案心得(1)【关键词】方药;经典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的显著特点是精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可重复性强,历经千年不衰。

近年来常用在临床中应用经方治疗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特举例如下。

1 附子干姜汤治疗黎明泻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泄泻如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则为黎明泻。

例1,患者男,50岁,因晨起时大便稀溏约5年余,日2~3次,食冷饮后便次增多,质稀,有时伴有不消化之食物,伴见面色萎黄、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证属脾肾阳虚,给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拟附子干姜汤合四神丸加减:附子9 g,干姜6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5 g,肉桂6 g,砂仁12 g,山药15 g,元胡10 g,川楝子10 g,佛手10 g,郁金10 g。

服上药3剂后,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进食冷食也无特殊不适,上方加用茯苓15 g,白术15 g,鸡内金9 g,继续服用3剂以巩固疗效。

心得:患者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面色萎黄,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不足之证。

2 白头翁汤治疗疫毒痢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多有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与肠腑而形成。

疫毒痢则多发病急剧,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

例2,患者女,20岁,学生,主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1天,发热6 h就诊,患者面色潮红,气喘,痛苦面容,抱腹,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经方是中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我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经方的体会如下:一、综合治疗效果明显经方是通过多种药物的组合应用来治疗疾病,其中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相比于单一药物的应用,经方的综合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经方的应用,可以调和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整体调节的效果。

同时,经方中的药物组合可以相互协同,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我曾经应用桂枝汤来治疗感冒,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改善,寒热症状减轻,头痛、鼻塞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这说明经方的治疗效果确实明显。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经方的应用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定制的治疗方案。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所以经方的应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剂。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曾经遇到一位患者,患有失眠的症状,经过详细询问和辨证分析,我为他开了定方。

他服用后不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且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这说明经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三、副作用小经方是中药的一种,相比于西药来说,中药的副作用要小很多。

我在临床应用经方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

一方面,中药活性成分含量较低,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中药在配伍时有一定规则,副作用可以相互扬弃。

所以,经方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当然,在应用经方时,仍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四、疗效持久经方的治疗效果相对持久。

这是因为经方可以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持久的治疗效果。

我曾经应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等症状,患者服用后,不但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长期服用后,可以明显感觉到体质的改善,腰膝酸软的症状基本上消失了。

这说明经方的治疗效果可以持久。

五、预防保健作用明显经方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经方中的药物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和保健的效果。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如下:
1. 临床时需要熟读并深刻理解领悟医圣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方。

2. 在应用经方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3. 经方的疗效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逐步提高对经方的运用技巧和治疗效果。

4. 学习经方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

5.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可以参考古今名家的理论和经验,也可以尝试与其他中医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

6. 要尊重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做到因人施治、辨证论治。

7. 总之学习经方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具体的药物配伍和应用方法,还要深入体会
其中的医学思想和诊治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学习经方需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需要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提高。

经方运用的粗浅体会

经方运用的粗浅体会

经方运用的粗浅体会如何学习中医?每一位中医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今天,我从自己临床实践运用经方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学习体会,具体就从内分泌科常见的汗症说起。

在门诊每天会碰到很多出汗异常的病人,仔细询问病情会发现出汗的症状各不相同。

有一次诊一老太,受出汗困扰已十年,汗后特别怕风吹,我就以“桂枝汤”原方给药,一周后老太很开心地来,说“十年的毛病居然一个礼拜就好得差不多了,早知道我早该来,省得我白出了十年汗。

”此后,对于这种汗后恶风的患者我都会考虑使用“桂枝汤”,屡获良效。

但在使用这张方子时我也有过纠结,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更年期的患者,烘热汗出阵作,但汗后特别怕风。

按以往常规的思路,更年期从肝肾亏虚论治,应是“二仙汤”加“二至丸”化裁以肝肾同补、育阴潜阳,但这位患者汗后实在太怕冷了,舌苔脉象也符合“桂枝汤证”,这种温性药会不会使烘热更重呢?思想斗争到最后决定还是试用桂枝汤原方。

患者一周后没来复诊,我想大概是无效,所以不来找我。

没想到三月后,她因为别的不适主诉来找我,并告诉我吃了一周药,烘热汗出就完全好了。

我惊讶于“桂枝汤”的神奇疗效,感慨组方真的不必拘泥于病种,“有是证便用是药”真是至理名言。

还有一次,我以桂枝汤治疗一位男性出汗患者,来复诊时他说,我把他的鼻炎也给治好了。

我就逐磨,“桂枝汤”怎么能治鼻炎,突然想到伤寒论原文中提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原来背条文时对鼻鸣干呕这四个字没什么感觉,当病人的疗效与条文能对得上时,它就不再是条文,而是变成了自己的经验,经方也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经方,而是成为自己的经验方。

有些患者的出汗特点很有意思,只有半身出汗。

我碰到第一个这样的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告诉我只有左半身会出汗,右半身一点都不出汗,分界线清淅。

我想,这不是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吗?虽然患者的舌苔、脉象、感觉等都没有特征性的提示,我就用“小柴胡汤”原方和解少阳,来复诊时患者诉第二天对侧也开始正常出汗。

经方应用的感悟和体会

经方应用的感悟和体会

经方应用的感悟和体会(2017-10-16 22:23:04)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 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陈瑞春经方的临床疗效,为历代医家所赞誉。

它的科学内涵、实践运用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兹不揣浅陋,谈点个人拙见。

一、精辨病机拓宽运用范围《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开拓中医认识疾病的辩证思维方法;以八法论治,统辖诸病,形成完备的治疗手段。

然而,要使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关键是精于辩析病机。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通过辨证求因,以期明晰病机,因而才有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比如桂枝汤之有汗能收,无汗能发,缘其病机都是“营卫不和”,临床上主症自汗或无汗,其病机是营卫不和者,均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这就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性。

临床实践证明,精当的辨析病机,是拓宽经方运用的关键。

笔者喜欢用小柴胡汤,可以说每日临证必用。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诸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者,主以小柴胡汤。

学者只是从“但见一症”之训,谓只要有上述一症,则予小柴胡汤。

如果仅是但见一症,即用小柴胡汤,那只是对症发药,对号入坐,不能更深层次地品味仲景制方用药的真谛。

所以,要真正拓宽经方运用的思路,做到以一方统百病,至关重要的是洞悉病机,在病机二字上深人细致地辨析,才是灵活运用经方的绝招。

比如说,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一般的说是“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夹杂”,故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这只能说是是从表象上理解,从表里分证,外感三阳病则可。

而从拓宽经方运用的思路,更广泛地运用于内伤杂病则不可。

临床以小柴胡汤为中心,外感可治,内伤可调,虚证可用,实证亦宜。

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诸如心血管病、肺系病、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用小柴胡汤的机会甚多。

扩大小柴胡汤的运用,旨在精细辨识病机。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在论中能够找到的脉络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是服汤以后药物效应的记载。

若能深思这条原文,综观小柴胡汤证的运用,细审其病机是:表里失和,营卫不谐;脾胃失调,肝胆不利;肺气失宣,胸阳不畅;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焦不畅,枢机不运。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中医师,我深刻认识到经方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并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经方是中医学的宝库,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经验。

经方包括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和运用经方,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使我对中医学的整体认识更加深入。

经方在临床运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的疗效是以整体为基础的,经方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经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整体的平衡。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经方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暂时的缓解。

这种整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经方还有一些独特的临床应用体会。

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经方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肝胆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有限,而经方可以通过调整整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经方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并能够起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通过临床实践,我发现经方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经方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学习和运用经方,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经验,同时也从临床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感悟。

经方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还发现经方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我们没个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必须要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流于形式的体会一眼就能够看出来,只有认真写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7篇,供大家参考。

中医经方心得体会范文篇1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书则是为了实践。

1、注重细节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

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

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2、培养思维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习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

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实习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悟其实个人觉得,这一点在于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

其实在中医科实习的体会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心之所向,即为天堂,我们心中充满世界,充满爱,自然你便能给你的身边带来爱,你的身边都满满的是爱,那你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爱的世界吗?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习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

中医临床经验:经方应用心得体会27条

中医临床经验:经方应用心得体会27条

1、当归四逆汤,他的基本的药性就是会让你的能量都聚集在血分,然后以上下来讲的话,会把你上面的心阳往下面压下去,压到下半身,当然这个方子在少阴病主要就是治疗血分寒,所以那就是身体各种各样的扯痛。

那你记得你得了少阴病,你躺在床上,发现你翻身的时候,哎呦,会痛一下,那就要记得当归四逆汤。

2、少阴病我们用大剂附子还来不及,那你还一直在丢清热的药,结果就是造成那个人的感冒大幅度恶化, 3、有些人的狐臭是体味,就像味道比较像外国人的味道,那个不是防己黄芪汤,但是他那个狐臭或者是汗臭是腐臭味的,就是好像东西坏掉了,就是,如果这个人的狐臭闻起来比较像狐狸或是狗,那个是体质,姑且不论,不是这一路。

但是如果比较像是死掉的狐狸或者狗的话那就防己黄芪汤,就是死猫死老鼠那个味道 4. 水肥的特征是:肉垮垮肉垂垂,天气热的时候非常容易出汗,脸色就算是白皮肤,你会觉得他这个白皮肤有一点泛灰,就是有一点泛灰黑的感觉,就是那个颜色是白,但气色是黑,就是你觉得他脸色有一点灰灰的,然后一到了夏天一流汗,别人闻到他的那个汗味是腐臭味,包括恶性的狐臭,这也是防己黄芪汤的症。

5.『乌梅丸』的辨证点,你如果看到那个人的舌根有一块黄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体的心脏被一层热痰包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同时具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三个证。

」因为厥阴膏肓有病的时候,这里面有痰。

他说:「吃乌梅丸之后,这个人的心脏周围的痰会从大便里面排出来,然后他三个病都好了。

中医临床经验:经方应用心得体会27条 6.吃当归会上火的人,是因为当归会释出肝中所藏之血,平常体质寒而脉管偏窄的人,一下子容不了血量暴增,就会因此而牙龈肿了。

这种人如果在当归剂中加一些芍药(可以比当归多一些,但不要多太多),再拉些血回肝脏,就不会上火,这个道理亦可见于四物汤之中。

7. 柴胡的用量:轻剂量的柴胡,五分以下的,那是升提补气药用的引经药;中剂量的柴胡,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用的,症状以「胸脇苦满」为主;重剂量的柴胡,是处理少阳区块的少阳病,症状以「往来寒热」为主。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经方,即中医药学中的方剂,是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疗某种疾病的药方。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经方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经方临证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经方临证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学是一门宏大而复杂的学科,其中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临床情况,判断病症的本质,并且根据理论指导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因此,对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要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方的应用。

其次,经方临证需要结合个体化的诊疗。

每个病人的体质、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经方时,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只有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病机,才能够准确地判断病症的特点,并选择适合的经方进行治疗。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耐心地与病人交流,详细了解病情,做到因人而异,因病施方。

另外,经方临证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

经方的研究和应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才能够熟练地应用经方进行临床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方的应用规律,进一步完善经方的疗效。

同时,医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的经方,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经方的应用。

最后,经方临证需要不断地与其他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与融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现代医学和其他医学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经方临证时,需要不断地与其他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与融合,吸取其他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经方的应用。

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医生进行经验的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综上所述,经方临证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临床实践中,经方的应用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个体化的诊疗,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并且不断地与其他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应用经方进行临床治疗,提高疗效,造福患者。

经方应用体会范文

经方应用体会范文

经方应用体会范文近年来,在中医药领域中,经方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推崇。

作为中医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方应用在调理疾病、提升养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些常用的经方,并对其应用进行了一些体会。

以下是我对经方应用的体会,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我发现经方应用的养生效果显著。

例如,我曾经配制了一种名为六味地黄丸的经方,该方药是由当归、黄精、山药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的。

据说,该方药可以滋养肝肾,补血益气,对于一些肾虚所致的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我就将这个方子推荐给了一个患有肾虚的中年妇女。

经过一个月的服用后,她告诉我她感觉精神好多了,腰也不疼了。

这件事让我深感经方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对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是非常有效的。

其次,我发现经方应用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比如,我遇到了一个患有胃病的病人,他的主要症状是胃酸过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我在给他配制了一种名为藿香正气水的经方药后,还结合了一些饮食疗法,并建议他适当锻炼身体,避免过度劳累。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告诉我他的病情有了很大的改善,胃痛也减轻了很多。

这让我更加相信了经方与其他疗法结合的重要性,通过综合调理,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此外,我还发现经方应用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明显。

比如,我碰到了一个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他的主要症状是头晕、心悸、失眠等。

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检,我为他配制了一种名为降压安神汤的经方药,并且建议他注意饮食、控制情绪、适当运动等。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血压明显下降了,症状也有所缓解。

这让我对于经方在慢性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可以调理人体的整个系统,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最后,我发现经方应用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宜。

同样的经方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我曾经为两个患有失眠的人配制了同样的经方药,但一个人效果很好,而另一个人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

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

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

腹证:心下痞硬。

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

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

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处方:白芍60、甘草10、牛膝30、木瓜10 7剂。

一剂后,僵硬如木的右腿就能有力上抬。

当天就出院回家。

服药40天,右膝关节的活动度恢复正常。

一年过去了,患者完完全全地痊愈,甚至比生病前更为有力,其双脚的皮肤全部老皮脱尽新皮重生。

心得:(1)此案以电话咨询得知除右腿脚不利外别无所苦,仅以此症为目标,投方即效。

可见经方高效可靠,思路简捷,应用范围广泛。

如果运用理法辨证,不知如何入手?(2)任何高深理论的基本原理都是极其朴素的, 任何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都是极其简单的。

经方治疗就是要求医生在错综复杂的病情病况中具有化繁为简,执简驭繁,随需而变的能力。

(3)陈长青服药一周后,出现极多的矢气,矢气后心情与肢体都舒畅。

《皇汉医学》中,汤本求真认为,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矢气多的病人。

可见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作用(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如精神分裂症、颈性心绞痛、急性睾丸炎、急性青光眼、小儿血管神经性头痛、痛经、腰椎间盘突出、不孕症、萎缩性胃炎等等。

现在再举几个典型病例供大家参考:1、永强陈玉英一岁女儿乙脑案:住院隔离,抢救治疗10天,高热虽退,但仍然低热、昏迷不醒患儿脉数、苔黄腻、昏迷、口角流出秽臭涎水、无汗、面色暗红、四肢不凉、痰声辘辘、大便结、小便黄。

针刺“开四关”,留针,一分钟捻转一次,一个小时后,发出哭声。

随后频频灌喂鲜竹沥,又一个小时后,终于苏醒。

予以蒿芩温胆汤一剂。

处方:青蒿3、黄芩3、竹茹3、半夏3、茯苓5、枳壳2、胆南星3、陈皮3、炙草12、台州夏一一剧呕案:5岁,男,呕吐伴腹痛反复发作15天,呕吐加剧3天,靠输液维持生命。

刻诊:水谷不进,水入即吐出,脸色苍白,精神困顿,半个月体重减少10多斤,烦燥不安,时有腹痛,腹部按之柔软,时发呻吟,尿短不利,大便时结时溏。

足三里2、内关2 针刺处方:五苓散合三香汤。

猪苓5、茯苓10、泽泻10、桂枝5、白术5、藿香10、丁香1.5、小茴香52010年6月随访,一切正常。

3、温州李阿娇尾骨半脱位案:女,65岁,腰臀部沉重疼痛5年,脸色黄白晦暗,神疲乏力,背冷肢凉,白带如水。

西医诊断为颈、胸、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盆腔炎,尾骨半脱位。

先行手法纠正尾骨半脱位。

再予以真武汤合附子汤。

处方:附子10、茯苓20、白术10、白芍10、党参10、生姜5片 ( 7剂)先后服药30余支,腰臀部沉重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

体会:(二)有利于恢复与加强社会对中医的信任张阿晓,女,37岁。

产后急性乳腺炎25天,体温38.7 C。

两乳胀痛辗转不安20多天。

患者消瘦憔悴,两颧潮红,往来寒热,两个乳房胀痛,乳汁颜色、质量尚可,口苦口干,食欲大减,恶心欲吐,胸胁苦满,心下痞满压痛,脉象细数,舌红苔白腻。

柴陷汤合半夏厚朴汤证。

处方:柴胡10、半夏10、大棗3枚、黃連5、黃芩10、干姜5、枳壳10、桔梗10、瓜蒌仁10、厚朴10、茯苓10、生姜3片、苏叶10 7剂在乳房静脉曲张处及至阳穴区的压痛点刺血后拔罐,再在两手臂曲泽穴区皮静脉曲张明显处刺血。

顿觉乳房胀痛大大减轻。

其丈夫范简升因脑外伤出现偏头痛,发作时视物不明,西医屡治不效。

他对中医又心存怀疑,其妻急性乳腺炎迅速治愈而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

刻诊:体重140斤,身高176cm,肌肉坚实,痛苦面容,面色青暗,心下痞硬压痛,便秘尿黄。

刺血一次头痛大减。

经两个多月针药(大柴胡汤加川芎30g)双管齐下,困扰他多年的偏头痛至今已经4年未发。

由此,他从一个中医的反对者转变为宣传中医的热心人。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王国伟高血压病湿疹案男,73岁。

2009年1月25日初诊。

其人壮实(体重155,身高171),嗜酒吸烟饮茶,喜食油腻食物。

面部暗红,额高发稀,.有高血压病(210/110mmHg)、高血脂症病史。

脑部因严重外伤史而残留梗阻病灶.血压控制不佳,硝苯地平片每日2片,药后仍为200/95 mmHg.患者肌肉丰硕皮肤粗糙,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经常头昏脑胀,不能长时间阅读书报,家人都担心他有中风的可能。

就诊时自觉头昏,走路飘飘然,口苦口臭,皮肤干燥无浮肿,睡眠尚可,大便秘结,小便黄秽。

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每年夏天面部、腰背部、四肢出现红色痒疹已20年,烦燥不已,影响睡眠。

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慢性夏季湿疹,发作时具有明显渗出倾向,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慢性阶段则以肥厚、苔藓化为主,且伴有明显瘙痒。

长期外用用西药软膏勉强控制病情。

虽然天气寒冷,患者腰背部尚有散在的苔藓样皮损,有抓痕。

腹部按之坚硬,充实有力,以脐为中心鼓胀结实,左小腹压痛。

是一个典型的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腹证,先予以防风通圣胶囊吞服。

降趋向。

随着天气转热,皮肤湿疹依然发作,病情比以往更为严重。

夏秋两季,痰涎不断,涕泪淋漓,污浊不堪。

坚持服药1年,心身大为改观,硝苯地平片减为每日0.5片,血压稳定(150/80mmHg),体重减轻11斤。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当2010年天气变热时,20年一直节律性发作的顽固性夏季湿疹没有出现了。

发现的问题是:1、高血压病在还没有出现并发症时,来中医门诊的病例很少。

2、适应高血压病长期服用的经方成药不多,即使有其说明书也是大有问题。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对经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瞑眩现象需要加强研究。

医生预先告诉病人非常重要。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鸠尾(剑突)肿痛这个腹证可以在许多病症中出现,如:月经不调;卵巢手术后;乳腺增生;结肠炎;神经衰弱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冠心病;颈椎病;痔疮;黄褐斑;胃炎;糖尿病;前列腺炎;肾结石;高血压心脏病;脑梗;肾功能不全;阳痿;扁桃体炎等等。

鸠尾(剑突)肿痛这个腹证出现时,据我观察同时出现的方证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朴汤证;柴苓汤证;半夏厚朴汤;葛根芩连汤证;三味黄芩汤证;桂枝茯苓丸(汤)证;温胆汤证;防己黄芪汤证;柴陷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鸡鸣饮证;附子理中汤证等等。

病案举例:1、安徽常雨情胃病案;50岁,男,农民工,体重138斤,身高163cm。

2010年2月19日初诊。

胃病20年。

体重减轻。

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认为进展期胃癌、幽门不完全梗阻;血红蛋白降低,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刻诊见:体型壮实,精神尚可,自述早晨神疲乏力,面色黄暗无华,纳食不香,胃脘胀满时痛,经常呕出隔宿食物,大便小便尚可,脉象沉细,舌暗红,苔厚白。

腹诊:心下部有略臌隆,鸠尾(剑突)肿大,按之疼痛。

鸠尾刺血后拔罐,予以半夏厚朴汤合香苏饮5支。

药后胃脘胀痛呕逆大减。

复诊11次,每次鸠尾刺血后拔罐,半夏厚朴汤加减,共服中药60支。

先后治疗4个月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5斤,性功能恢复。

鸠尾肿大明显缩小,按之不痛。

6月8日停药,至今已经2个多月,天天在踩三轮车载客维生。

2、永强王建民酒后神志不清案;40岁,男, 5年来酒后神志不清,打人骂人。

平时性格内向,面色暗红,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小便秽臭,手足烦热。

鸠尾(剑突)肿痛。

鸠尾刺血后拔罐,予以三味黄芩汤7支。

药后诸症大减。

复诊1次,鸠尾再次刺血后拔罐,原方不变,两周治愈。

2010年7月随访。

知道10年中酒后神志不清,打人骂人复发一次,没有过去严重,自行服三味黄芩汤5支而愈。

3、洞头徐燕芳下肢浮肿案;37岁,女,下肢浮肿2年,早晨眼睑亦浮肿,口苦口干但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有反复发作荨麻疹病史,鸠尾(剑突)肿痛,脉弦,舌暗淡红,舌苔白腻水滑。

鸠尾刺血后拔罐,予以鸡鸣饮7支。

药后下肢浮肿大减。

复诊1次,鸠尾再次刺血后拔罐,原方不变,三周治愈。

2010年6月随访,7年来下肢浮肿复发三次,比过去轻微,自行服鸡鸣饮而愈。

4、瑞安郑道诚慢性结肠炎案;男,55岁,2005年10月7日初诊。

大便溏泄10年,每天5、6次,里急后重,时有粘液,近3 年,体刻诊,体重150斤,身高179厘米形体丰硕,但神疲乏力,型寒肢凉,口淡唾多,肠鸣腹痛,腹大不实,鸠尾(剑突)肿大如纽扣,按之疼痛。

前医屡投温补脾肾剂虽然少有疗效,但未能治愈。

鸠尾刺血后拔罐,予以附子理中汤15支,药后大便溏泄大减。

复诊6次,每次鸠尾刺血后拔罐,4个月治愈,鸠尾肿大大为缩小,按之不痛。

2010年5月,因劳累和饮酒过多而复发,出现大便溏泄每天3、4次。

复诊时,又发现鸠尾肿大如纽扣,按之疼痛。

洞头王素英支扩案;一年前,因支扩、肺感染,在上海大医院手术肺切除。

手术后不到二个月复发。

体重减轻10多斤。

刻诊:发热头痛、消瘦憔悴、面色暗黄不华、口苦口涩、咳喘无力、痰粘黄白相间夹血、纳呆恶心、便结尿黄、腹肌稍紧、心下压痛、鸠尾(剑突)肿痛、肝胆区扣之疼痛、脉细苔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