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传统中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医经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承载了中医传统知识和经验的宝贵遗产,对古方的当代应用进行解析已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中医经方的定义和作用中医经方是指古代医书中所记载的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体现。

中医经方具有多种作用,包括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祛邪攻邪、滋养生命等。

这些方剂通过药物的组方和配伍,能够综合调节人体内外的各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二、古方的当代应用1. 古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许多古方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例如,四逆散是一种古代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所致的症状,如寒淋、肾虚阳痿等。

现代研究发现,四逆散中的草果和干姜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能够温阳散寒,对一些寒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2. 古方在科研中的应用中医经方对于现代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方中的草药组分和疗效已经被现代研究技术所证实,为我们进一步开发草药活性成分和新药提供了依据。

很多研究者将古方作为初始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深入探究其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三、解析古方的方法和技巧解析古方是将中医经典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借助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研究方法。

以下是解析古方的一些方法和技巧:1. 文献研究通过研读古代医书和经典著作,了解古方的来源、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为解析古方提供重要依据。

2. 草药鉴定通过对古方中所用草药的鉴定和检测,确定其属于草本植物的哪个科、属、种,以及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古方中各种药物的代谢和药效动力学特点,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应用古方提供依据。

4. 宏观与微观结合综合使用临床观察、生化指标分析、病理组织学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古方的治疗机制和效应。

四、古方的优势和挑战古方作为中医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优势,如疗效确切、配伍合理、副作用小等。

经方三十剂老中医临床用药指正

经方三十剂老中医临床用药指正

经方三十剂老中医临床用药指正1.理中汤:消化系虚寒性疾病的代表方,见消化液分泌亢进及其功能低下即可用之。

证见:在上为多唾,或流涎(小儿),或口腔溃疡;在中为脘腹疼痛,喛气吞酸;在下为泄泻。

2.大黄牡丹汤:少腹感染方,(多在感染期使用症见红肿热痛),如阑尾炎,盆腔炎,肛周炎,尿道炎,结扎术后感染,前列腺炎等。

3.核桃承气汤:用药指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凡见其一即有考虑使用本方的可能,例如前列腺增生,痛经,尿结石之痛甚,尿不出应了少腹急结四字,即可使用。

精神病有"其人如狂"为主症,即可应用。

4.桂枝茯苓丸: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调节剂。

应用指征是运用范围是全身性,但所治病变位置又是局限性,如:血管性冠心病阻塞不通,下肢静脉血栓,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盆腔综合征,子宫肌瘤,乳核等可用。

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方指征.外泄性,外漏性病症.如多汗,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但须有桂枝汤应用指征者。

6.柴胡桂枝干姜汤:用方指征,疾病末去又见津液脱失匮乏之症,如糖尿病生疮疔后可用。

7.柴胡桂枝汤:用于虚弱性体质迁延性疾病的常用之方。

用方指征.本方即调营卫又调少阳之枢.以疲倦憔悴,食欲不振,时时恶心,自感身体多处疼痛,动则极易汗出,汗出又易感冒,脉细弱者。

8.四逆散:中药的止痛剂,其中有芍药甘草方根,对征之一是以精神神经紧张为主的疾病,之二是疼痛,急迫,痉挛性疾病,其三是用于平滑肌痉挛性痛。

9.麻杏石膏汤:肺系要药,热咳痰喘用之。

主治支哮。

或与过敏有关的疾病。

10.大青龙汤:使用指征,强壮之人的无汗发热。

11.甘草泻心汤:粘膜修复剂。

口腔(口腔溃疡),咽喉(慢性咽炎),胃肠(结肠炎),肛门(肛门溃疡)前阴(外阴溃疡)泌尿道粘膜(尿道炎)眼结膜(结膜炎)以及粘膜的一般病变。

如破损,充血,糜烂,或溃疡。

12.黄苓汤:用药指征。

腹痛而出血性疾病。

如菌痢。

溃疡性肠炎。

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红,质稠。

关于经方的临床应用—张再良改

关于经方的临床应用—张再良改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尩)羸,脚肿如脱,头 眩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 防风 芍药 甘草 麻黄 附子 生姜 白术 知母
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变化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黄连汤 干姜芩连人参汤 旋覆代赭汤 (小柴胡汤)

4.半夏泻心汤加减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少阳
调升降:
柴、芩 姜、夏 参、枣、草
阳明(热)
寒泻:芩、连、栀 寒润:石、知、参 寒下:大黄芒硝甘遂
少阴(寒化)
回阳:附子 散内寒:附、姜、参
厥阴
调寒热:
姜、附 芩、连 人参
少阴(热化)
救阴:阿胶 清虚热:芩、连、阿胶
偏热(阴虚) 偏燥(津亏血少)
辛散 上焦
苦燥 中焦
辛温(散寒)
辛凉 (疏风清热)
胃肠热结(阳明热):


白虎汤(邪热弥漫,辛寒清热) 竹叶石膏汤(胃热津伤,清热生津) 三承气汤(阳明热结,攻下泄热) 增液承气汤(腑实阴亏,滋阴攻下) 葛根芩连汤(邪热下注,清热止利) 白头翁汤(湿热邪毒下注,清热解毒凉 血止利)
邪入营血(阳明热):



桃仁承气汤(瘀热蓄血,泄热攻下逐瘀) 小柴胡汤加减(热入血室,清热和解化 瘀) 银翘散加减(肺热发疹,泄热透疹) 化斑汤(胃热发斑,凉血化斑) 清营汤(邪入营分,清营泄热) 犀角地黄汤(热盛动血,凉血解毒) 清瘟败毒饮(气营两燔,泄热凉营)
2.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 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 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2.黄芪桂枝五物汤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 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 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作为医学生,经方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方是中医奇宝,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适应范围广、应用方便等优点,是传统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对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经方的一些体会心得。

一、经方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传统中医药学的定义中,经方是指通过前人对于药物的认识、提炼、总结、归纳、整理和文献记载形成的治疗疾病的方剂。

在临床中,经方应用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高。

经方的组成方剂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副作用。

与单味药相比,经方的治疗效果可能在剂型、剂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

2. 治疗意义明确。

经方中的复合方剂,能够起到相互协同、促进药效和改善患者症状等多种作用。

且有神形俱备、以病论治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方剂组合进行治疗。

3. 应用方法多样。

经方可以通过口服、饮片、外敷、减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且操作简便、费用较少,适用范围广,容易推广。

二、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湿热邪毒病。

湿热邪毒病在中医中属于湿邪为主、热邪为次的外感病性质,主要以发热、头痛、咽喉不适、肢体酸疼、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

在治疗这类疾病中,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祛湿利水、和中培肺等方剂,例如葛根清肺汤、大黄甘草汤等。

2. 脾胃虚弱病。

脾胃虚弱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腹胀腹泻、口干舌燥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调和脾胃、健脾益胃、温中散寒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3. 肝肾亏损病。

肝肾亏损病主要表现为腰痛、肢体酸软、头晕失眠、性功能下降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温补腰膝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金匮肾气丸、补骨脂饮等。

三、经方在临床中的注意事项1. 剂量酌情变化。

经方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以达到药效最佳。

2. 搭配合理。

在经方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搭配不同的方剂,避免形似而功效不同的副作用。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药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而合方则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经方和合方的运用,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经方运用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配伍原则、用药方法、治疗效果等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经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益胃消食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健脾益气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和阳虚体弱的症状。

该方剂由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寒症、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合方运用经验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合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如杏仁、桔梗、蒲公英等,配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由柴胡、黄芩、人参、半 夏、甘草、生姜、大枣组 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 主治伤寒少阳证。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经方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 、咳嗽、发热、胃痛等,但需在中医 辨证施治的原则下使用。
禁忌症
使用经方时需注意禁忌症,如体质虚 弱、孕妇、过敏体质等应慎用或禁用 某些经方。同时,应遵循医嘱,避免 自行滥用。
止痛。同时,也可配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04 经方在现代医学中价值体 现
临床疗效评价及研究进展
临床疗效评价
经方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如感冒、咳嗽、胃痛等。通过大规模临床试 验和Meta分析,验证经方的临床有效性和优势。
研究进展
近年来,经方研究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制研究、配伍规律研究等方面 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经方的临床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详细阐 述了经方在不同病症中 的具体应用,包括辨证 施治、随症加减等方面。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学员A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其在临床治疗中 的效果确实显著。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运用 经方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学员B
这次学习让我对中医经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药 物配伍和临床应用方面,我收获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
产后调理
选用生化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经方,注重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其他常见病症应用示例
01
失眠多梦
运用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养心安神经方,以滋阴养血、安神定志为
主要治法。
02
头痛眩晕
采用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等祛风止痛经方,注重平肝熄风、活血通
络。
03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中医师,我深刻认识到经方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并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经方是中医学的宝库,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经验。

经方包括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和运用经方,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使我对中医学的整体认识更加深入。

经方在临床运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的疗效是以整体为基础的,经方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经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整体的平衡。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经方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暂时的缓解。

这种整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经方还有一些独特的临床应用体会。

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经方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肝胆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有限,而经方可以通过调整整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经方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并能够起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通过临床实践,我发现经方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经方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学习和运用经方,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经验,同时也从临床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感悟。

经方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还发现经方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的独特医学体系,其中经方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各种中药的组方和应用。

经方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方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经方的概念及历史经方,指的是汉代以前流传的、由古代著名医家创制的中药组方,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经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

经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经方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载体,是中医理论的实践总结和体现。

经方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既反映了中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又融合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

其次,经方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优势。

经方中所选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出比单味药物更加显著的疗效,在治疗某些疾病和症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经方的用药方法灵活多样,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三、经方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经方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等。

比如,在感冒发热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经方中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可以选用保和丸、茯苓汤等经方进行调理;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可以选用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等方剂进行治疗;在风湿类疾病中,可以选用通窍散、当归四逆汤等经方进行调理。

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四、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经方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尚存一定的认知障碍,需要加强对经方的研究和推广。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一、经方的定义和分类经方是指中医药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药物组合。

经方按其来源可分为古代方剂和近代方剂两大类。

古代方剂是指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近代方剂是指在清朝以后编纂的《本草纲目》、《外台神农本草经》等药典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如加味逍遥散、牛黄解毒片等。

二、经方的运用思路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

在运用经方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确定病证的属性、病机的本质,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外感风寒证,可以选用桂枝汤;对于阳虚血瘀证,可以选用逍遥散。

2. 配伍善用:经方中的药物并非单一使用,而是通过配伍来发挥药效。

在选择经方时,需要综合考虑各药的性味、功效、配伍关系等因素,遵循“相须相济、相反相成”的原则进行用药。

例如,桂枝配生姜可以相须相济,共同祛风散寒;金铃子配薄荷可以相反相成,互相协调达到疏风解表的目的。

3. 灵活变通:经方固然有其固定的组成和用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一成不变。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有时需要对经方进行加减,以增加疗效。

例如,对于桂枝汤加桃仁、牡蛎,可以增加其血破风温的作用,对强化祛风散寒的效果。

4. 个体化治疗:在运用经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史等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因为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适当增加人参、黄芪等温补药物,以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

三、经方的运用经验1. 熟悉经方内容:医生在运用经方时,首先要熟悉各种常用经方的内容、功效、适应症和禁忌证等信息。

只有深入了解经方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运用经方治疗患者的疾病。

2. 注重体味实践:经方的运用需要经验积累,医生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体会药物组方的疗效和不足。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味,才能熟练掌握经方的运用技巧。

史载祥临床经方应用

史载祥临床经方应用

史载祥临床经方应用史载祥(1915-2007),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被誉为“当代针灸之宗”、“国医大师”、“现代中医针灸之父”。

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广大中医医学工作者所尊崇和借鉴。

史载祥的临床经方应用是其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点。

史载祥主张辨证施治,重视辨证求因,精准施治,提倡“敢想、敢问、敢做”,同时注重《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总结经方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临床经方应用体系。

史载祥的临床经方应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合理选方。

史载祥强调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适宜的经方,注重辨证论治,既重视经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灵活运用具体方剂,力求治愈疾病。

在选方过程中,史载祥还提倡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尊重患者的选择,使患者更加信任并配合治疗。

其次,精准用药。

史载祥在用药过程中非常重视药物的质量和药效,坚持“药到病除”,注重用药的时间、剂量和频次,不随意停药、增减剂量,防止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反应。

同时,史载祥还强调药物的研究和改进,注重临床效果的验证,提倡临床前期的药物试验和理论研究,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再次,细心调理。

史载祥认为,治疗疾病不仅仅是用药,还需要辅以调理,使患者身心得到全面恢复。

他提倡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理疗等,调理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

最后,总结经验。

史载祥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独特的临床技术和治疗方法,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他提倡医者仁心,医疗技术与医德并重,坚持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医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总之,史载祥的临床经方应用,是中医药传统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典范,以其独特的医疗理念和临床经验,为医学界探索传统医学的新途径,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史载祥的医学精神,不断完善自身的医术,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中医方剂学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科,承载着历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

在当今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方剂学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诸多创新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经方的拓展应用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

这些经方历经千年实践验证,疗效确切。

然而,在现代临床中,医家们不再局限于原方原用,而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拓展应用。

以桂枝汤为例,原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但现代医家通过加减化裁,将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加入活血化瘀药,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加入祛风除湿药,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痹证。

又如麻黄汤,本为发汗解表之峻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水肿,通过宣肺利水达到消肿的目的。

二、时方的创新运用时方是指宋元以来的方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疾病谱的改变,时方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

像六味地黄丸,原是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

如今,在此基础上加减衍化出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分别侧重于滋阴降火、养肝明目、滋肾敛肺,以适应不同的病症。

还有补中益气汤,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

现代临床将其用于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重症肌无力等多种中气下陷所致的疾病,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药物剂量和配伍进行调整,提高了疗效。

三、古方新用一些古代的方剂,在现代被发现了新的用途。

安宫牛黄丸,原本是治疗温热病邪内陷心包证的急救方。

如今,在中风昏迷、颅脑损伤等急危重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逍遥散,原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现在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四、方剂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方剂学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药物提取方面,采用先进的提取工艺,提高了方剂中有效成分的纯度和含量,增强了药效。

例如,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制成新的剂型,如注射剂、滴丸等,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起效速度。

在方剂的质量控制方面,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对方剂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方剂的质量稳定和可控。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引言:经方,指中医药学中历经长期验证和广泛应用的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常用经方临床应用的要点出发,详细介绍其中的五个大点,涵盖了常用经方的选择、剂量、煎服方法、药物配伍、注意事项等方面。

正文:一、经方的选择1. 根据病情选择方剂,如表里虚实寒热等病机。

2. 针对病情变化,灵活使用经方的组方变通方法。

3. 结合兼证兼治原则,适当选择复方方剂。

二、剂量的确定1. 根据病情轻重确定方剂剂量大小。

2. 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

3. 注意使用剂量单位的准确性,细心计算饮片用量。

三、煎服方法的要点1. 根据方剂特点,选择合适的煎服方法,如煎煮、泡服、蒸服等。

2. 控制煎药温度和时间,保证药物的有效提取。

3.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煎煮方式,如包煎、研粉等。

四、药物配伍的原则1. 遵循中药药性的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原则。

2.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如益气活血、清热解毒等。

3. 注意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注意事项1. 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选择正规药厂生产的药材或饮片。

2.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过敏或不适等情况。

3. 引导患者正确服药,提醒患者药物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总结: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包括方剂的选择、剂量的确定、煎服方法的要点、药物配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准确选择合适的方剂、科学确定剂量、正确使用煎服方法、合理药物配伍、注意药物质量和个体差异,是提高经方临床应用效果的重要保障。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经方中常用药物分析
桂枝的功效与应用
桂枝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痛经、关节疼痛等。其辛温之 性,能助阳化气,调和营卫, 是经方中的常用药材。
01
麻黄的药用价值
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风寒 感冒、咳嗽气喘、水肿等证。 其辛散之力强,能迅速打开毛 孔,排出体内寒气。
胃脘痛经方治疗需辨明病因,如理中汤适用于 脾胃虚寒证,泻心汤则针对胃火炽盛证。通过
经方治疗,可调和脾胃,缓解疼痛。
胃脘痛的经方运用
心悸的经方治疗经验
心悸经方治疗需注重安神定悸,如炙甘草汤可 滋阴养血、益气复脉,适用于心血不足证。通 过经方加减,如加入重镇安神药物,可提高疗 效。
失眠经方调理需调整阴阳平衡,如酸枣仁汤可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适用于虚烦不眠证。通 过经方加减,如加入镇静催眠药物,可改善睡
卫的机理。
白虎汤的证治要点
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热 证的方剂,由石膏、知 母、甘草、粳米四味药 组成。其功效在于清热 生津,适用于壮热、烦 渴、脉洪大等症状。临 床应用时需明确热邪所 在,避免误用导致病情
恶化。
小柴胡汤的方义探 讨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 的代表方剂,由柴胡、 黄芩、人参、半夏、甘 草、生姜、大枣七味药 组成。其功效在于和解 少阳、疏肝和胃,适用 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等症状。小柴胡汤的配 伍体现了中医“和法” 的精髓,注重调和人体
药物,可改善带下症状。
03
产后病的经方治疗
产后病经方治疗需注重益气养血、 调理气血,如生化汤可活血祛瘀、 温经止痛,适用于产后瘀血阻滞 证。通过经方加减,如加入益气 养血药物,可促进产后恢复。
04
05
乳腺疾病的经方治疗思路

经方临床运用3则

经方临床运用3则
作 者 单 位 :5 0 I 黑 龙 江 省 牡 丹 江 医 学 院 红旗 医 院 中 171
西 医结 合 科
还精 煎 口服 液 , 主要 成 分 为 地 黄 、 乌 、 阳 、 首 锁 潼 蒺 藜 、 丝子 、 贞子 、 花 等 。具 有 补 肾填 精 , 正 菟 女 菊 扶 祛 邪 , 阳两补 , 元 强 壮 , 病 延 年 , 缓 衰 老 的作 阴 益 祛 延 用 。用于 中老年 原 发 性 高 血压 及 头 晕 、 悸 、 疲 乏 心 神
科 医 院
效率 7 。在 治 疗 高 血 压 的 同 时 , 头 痛 、 晕 、 5 其 头 胸
经 方临 床 运 用 3则
高三 成
【 中图分类 号] 8 . R2 9 5 【 献标 识码】 文 B 【 文章编 号1 6 2 0 5 2 0 )7 0 7 - 0 1 7 —5 8 ( 0 7 0 - 0 9 2
缓解率 达 8 . 。用法 用量 , 06 口服 , 日 2 每 ~3次 , 每 引起 的血管 收缩 。 治疗 5 O例 顽 固性 高 血压 , 有 效 总
次 1 2丸 。 ~ 1 还 精 煎 1
率 为 9 。 用 法 用 量 , 服 , 日 3次 , 次 1 4 口 一 一 O 毫升。
1 安 脑 丸 0
用 法用 量 , 口服 , 一次 1 O毫 升 , 日 2 3 。 一 ~ 次
1 血 府 逐 瘀 汤 2
主要 成 分 为 人 工 牛 黄 、 牛 角 、 连 、 子 、 水 黄 栀 黄
血府 逐瘀 , 要 成 分 为赤 芍 、 仁 、 归 、 地 、 主 桃 当 生
芩、 珍珠 等 。清热解 毒 , 脑 安 神 , 静 息 风 , 痰 开 红花 、 胡 、 芎 、 梗 、 膝 、 军 、 壳 、 草 。 具 醒 镇 豁 柴 川 桔 牛 酒 枳 甘 窍 。主治 高 热神 昏 , 病 眩 晕 , 搐 惊 厥 , 共 抽 中风 闭 窍 有活 血祛瘀 、 气 止 痛 的 作 用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 有 行 具 等 热性急 病 。治 疗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2 2例 , 有 效 率 扩张血 管 , 加 血 流 量 、 制 血 小 板 聚集 、 加 纤 维 8 总 增 抑 增 8 . ; 头晕 、 83 对 头痛 、 鸣 、 麻 、 悸 、 眠 等 症状 蛋 白的溶解 、 善微 循 环 的作 用 , 可 对 抗 肾上 腺 素 耳 肢 心 失 改 并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1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精选中医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从古代中医经典文献中收集并经过漫长实践而形成的一批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在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医经方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中医疗效卓越的重要保证之一。

本文将选取一些经典的中医方剂,结合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读者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

2 解表剂类解表剂是一类常用的中医经方,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外感病。

其中最为著名的方剂当属葛根汤。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组成。

它能够发汗解表,解除病人的症状,加快身体的恢复。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真实的临床病例。

李某,男,48岁,因发热、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来到中医门诊寻求治疗。

中医诊断为风寒感冒,建议服用葛根汤。

李某服用后,体温逐渐降低,咳嗽喉痛也明显减轻。

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李某基本康复。

3 补益剂类补益剂是指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提高机体代谢能力,从而达到补益身体的目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剂当属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牛膝、枸杞子、桂枝、澤瀉六味中药配制而成。

它具有滋阴补肾、调理内分泌等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病例。

王某,女,50岁,因多年内分泌紊乱,导致面色晦暗、头发干枯、经常疲劳等症状,来到中医诊所寻求治疗。

中医认为是肾阴不足,建议服用六味地黄丸。

两个月后,王某的身体状况显著改善,面色红润,头发有了明显的变化,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4 化痰剂类化痰剂是用于治疗各种咳嗽、咳痰等症状的药物。

最有代表性的方剂为清热化痰汤。

清热化痰汤是由棕榈、杏仁、花粉、贝母、石膏、丹皮、甘草组成。

它能够清热化痰,解除肺部炎症和感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张某,男,28岁,因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来到中医诊所就诊。

中医诊断为热毒壅肺,建议服用清热化痰汤。

张某服用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咳痰也明显减少。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张某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中医经方是中医疗效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副作用小等优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药方剂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两种方剂,它们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方的特点及应用经方是指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方剂,具有经验性和传统性。

经方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经方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方的疗效经过了长期的检验和实践,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

2. 经方适应症广泛经方适应症广泛,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桂枝汤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症状;四物汤可以治疗月经不调、产后虚弱等妇科疾病;清热解毒汤可以治疗痢疾、肺炎、痈肿等疾病。

3. 经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经方中所用的药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的,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二、合方的特点及应用合方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合方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合方可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合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病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合方可以提高疗效合方可以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某些疾病,单一的方剂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此时可以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提高疗效。

3. 合方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合方可以将两个或以上的方剂进行组合,以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如果将其与其他药物进行组合,可能会减少不良反应。

三、经方合方的应用经方和合方在临床应用中经常被使用,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提高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ຫໍສະໝຸດ 15主药突出•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其所出113方分属于六经, 方随证设,证药合机,组成各病各症的主方。然六经病机 不一,故各自有本经的主方,如: 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病的白虎汤、承气汤;
少阳病的小柴胡汤、黄芩汤;
太阴病的理中汤;
少阴病的四逆汤;
厥阴病的乌梅丸。
精选ppt
16
其说有三:
1. 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汉书·艺文志》:“ 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 本草 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 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2.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 略》中的方剂。
3.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 《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 ,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
、大枣十二枚。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 • 芍药加到六两——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
者; • 去芍药——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
促胸满者”;
精选ppt
11
配伍严谨
• 加葛根四两——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太阳中风兼颈项强 直不舒者;
• 加炮附子一枚——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发汗 ,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 增加剂量,减少剂量,增一味药,减一味药,治疗的病证 均有不同,都有明确的依据或说法。
• 纵观仲景诸方,大多药味精简,一般方剂多5-7味中药组 成,药物的选择也非常精悍,往往一药多能,方中的君臣 佐使的配伍也非常严谨。
• 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 • 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 • 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
精选ppt
9
配伍严谨
• 如《伤寒论》中麻黄汤,主治外感表实证, • 麻黄既能发越人体阳气,又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精选ppt
12
配伍严谨
• 再如经方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二方都由附子、干姜、炙 甘草三味组成。
• 前方姜、附用量比较小,主治阴盛阳微而致食入则吐,心 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干呕,脉弦迟等证候, 有回阳救逆的功用。
• 后方姜、附用量比较大,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 ,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的证候, 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用。
为之君; • 桂枝既能温经散寒,又能透营达卫,为之臣; • 杏仁既能降肺气,又能散风寒,为之佐; •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
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 义。 • 廖廖四味,君臣佐使配伍严精选谨ppt,堪称经方中之经典之方。10
配伍严谨
• 再以桂枝汤为例。 •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通常所说经方,多指第三说。
精选ppt
5
经方与时方、成方、现代方
• 经方就是古方,主要指汉唐以前的方剂,以张仲景的《伤
寒论》、 《金匮要略》 方为代表。《伤寒论》载方113首 ,《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 药151味。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 ”、“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
山东省立医院 司国民
精选ppt
1
经方不流行的原因
不敢用 不想用 不会用
第一、二种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第三种。
精选ppt
2
经方热的思考
应用准确 疗效确切 灵活加减 主治扩大 盲目跟风 唯我自大
支持第一、二种人,防止第三种人。
精选ppt
3
经方
定义 特点 理解 应用
举例
精选ppt
4
中医经方概念
主药突出
• 所谓主药,一是指药物在方中起主导作用,一是针对病机 起主治作用。论中共计98味药,其中可称主药者,按六经 病证的主方来分,如: 太阳病的麻黄、桂枝; 阳明病的石膏、知母、大黄、芒硝; 少阳病的柴胡、黄芩; 太阴病的人参、白术; 少阴病的附子、干姜; 厥阴病的吴茱萸、当归; 即是各经的主药。
• 再则所加药物不可与原方相违,如:桂枝汤解外,即使见咳 喘,也不可加收敛之剂;小建中汤补中,既使见失眠亦慎 用重镇之品。
• 加味不应全面统筹,能少加不多加,如:白虎汤口渴加人参 ,是因其生津又益气,而不用瓜蒌根和党参。
精选ppt
14
配伍严谨
• 另一方面,用经方时其方中某一味药(不是主药)妨碍病 中某个症的去除则把此药减掉,如:理中汤见下利用白术而 呕者去白术,是因为白术药势向上,呕则不宜,故去之; 小青龙汤治外感有水气,用麻黄宜发,若小便不利,水溢 在下又当去之。
由此可知,经方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的改变 ,也可以随着组成的配伍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精选ppt
13
配伍严谨
• 用经方时某个病的一组症状中有一两个兼证,这个方子不 能涉及则加上一味治这个兼证的药物,如:小柴胡汤治少阳 病时,见腹痛加芍药;桂枝汤解外见喘者加厚朴杏子;栀 子豉汤治心烦见呕者加生姜,
• 时方 ——是指宋元以后的方剂,也指近代医生师承授受的 常规方、流行方、通套方。
• 成方(传统方)——包括古方、经方、时方
• 现代方 ——建国后的处方
精选ppt
6
经方的特点
精选ppt
7
• 配伍严谨 • 主药突出 • 方证明确 • 注重胃气 • 将息有法 • 煎服特色
经方的特点
精选ppt
8
配伍严谨
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 。
精选ppt
18
方证明确
• 立方以辨证为准绳 太阳病,病位在表,总应“汗而发之”,但同时风寒表证 ,却有表实、表虚之异,至于太阳病的兼证、合病、并病 及误治后的变证、坏证,亦每随证立方。 如伤寒表实,兼里有郁热、不汗出而烦躁者,设大青龙汤 内夹饮邪,咳嗽而喘者,设小青龙汤。 结胸证,为邪热与有形之痰水互结在胸,故用大陷胸汤泻 热逐水。 痞证,为无形之邪滞留胸膈,故以五泻心汤开结散痞 协热利者,用葛根芩连汤解表,兼清肠热 表热里寒之力,又以桂枝人参汤解表温中。
精选ppt
17
方证明确
• 经方运用,常常灵活多变,方随法变,药因证异,有的 放矢,灵活而不离辨证论治的原则。
如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用栝蒌薤白白 酒汤治疗;在此基础上出现不得卧,便用栝蒌薤白半夏 汤治疗;出现心中痞气,胁下之气逆抢心,便改用枳实 薤白桂枝汤治疗。
唐容川谓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