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水色 梭罗 二、作者资料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1817年
亨利戴维梭罗
• 13、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 • 14、充斥自信地追求你旳梦想!去过你梦想中旳生活。当你让自己旳
生活变得简朴,宇宙旳法则也会变得简朴。
• 15、我们旳生活都被花费在细节上……简朴,再简朴。 • 16、不要回头看,除非你想走回去。 • 17、任何事物旳代价等于你用多少生命去换取它 • 18、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种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旳永恒。
人物特点
• 梭罗身材不高。很坚实,浅色旳皮肤,强健旳严厉旳蓝 眼睛,庄重旳态度——在晚年他脸上留着胡须,与他很 相宜。他旳五官都敏锐,他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 他旳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健敏捷旳。而他旳身体与精 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 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途径,用脚比用 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旳高度,非常精确; 他能够像一种牲畜贩子一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口猪旳 重量。一只盒子里装着许多散置着旳铅笔,他能够迅速 地用手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每次恰好抓出一打之数。 他善于游泳,赛跑,溜冰,划船,在从早至晚旳长途步 行中,大约能够压倒任何乡民。而他旳身体与精神旳关 系比我们臆度旳这些还要精妙。他说他旳腿所走旳每一 步路,都是他要走旳。照例他路走得越长,所写旳作品 也更长。假如把他关在家里,他就完全不写了。
后世影响
• 梭罗对美国文明旳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旳 影响,他旳《论公民旳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 义旳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 1923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敬不已。圣雄甘 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触犯了种 族歧视法规旳印度人辩护。甘地深受梭罗旳影 响,成了一位终身非暴力对抗和悲观抵制非正 义权势旳典范。经过甘地,梭罗旳主张变成了 政治活动旳工具。后来在二十世纪,年轻旳马 丁·路德·金也深受甘地旳影响,梭罗旳主张便 在美国民权运动旳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瓦尔登湖课外书
瓦尔登湖课外书瓦尔登湖是梭罗写的一本关于田园美好风光的书。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瓦尔登湖课外书,一起来看看。
瓦尔登湖课外书:作者简介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废奴主义者。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和《公民不服从》(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爾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
他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
1862年5月6日逝世。
瓦尔登湖课外书:内容简介《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
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神往了。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历程。
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瓦尔登湖课外书:第一章部分试读我在康科德的时候到过很多地方——商店、办公楼、田野,我觉得居民们用无数的奇异的方式在苦行和赎罪。
听说,印度婆罗门教徒坐在火焰中,两眼望着太阳,头向下倒挂在火焰的上方,或者扭头去看天空,这样“直到他们根本不能复原,而且因为脖子扭曲着,只有液体才能流进胃里”。
他们用链条把自己锁在树下,或者像毛毛虫那样,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整个帝国的土地,或者单脚立在木桩上。
瓦尔登湖(节选)
瓦尔登湖(节选)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2年第04期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者及自然主义者。
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类作品。
我的房子是在一个小山的山腰,恰恰在一个较大的森林的边缘,在一个苍松和山核桃的小林子的中央,离开湖边六杆之远,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从山腰通到湖边去。
在我前面的院子里,生长着草莓,黑莓,还有长生草,狗尾草,黄花紫菀,矮橡树和野樱桃树,越橘和落花生。
五月尾,野樱桃在小路两侧装点了精细的花朵,短短的花梗周围是形成伞状的花丛,到秋天里就挂起了大大的漂亮的野樱桃,一球球地垂下,像朝四面射去的光芒。
它们并不好吃,但为了感谢大自然的缘故,我尝了尝它们。
黄栌树在屋子四周异常茂盛地生长,把我建筑的一道矮墙掀了起来,第一季就看它长了五六英尺。
它的阔大的、羽状的、热带的叶子,看起来很奇怪,却很愉快。
在晚春中,巨大的蓓蕾突然从仿佛已经死去的枯枝上跳了出来,魔术似的变得花枝招展了,成了温柔的青色而柔软的枝条,直径也有一英寸;有时,正当我坐在窗口,它们如此任性地生长,压弯了它们自己的脆弱的关节,我听到一枝新鲜的柔枝忽然折断了,虽然没有一丝儿风,它却给自己的重量压倒,而像一把羽扇似的落下来。
在八月中,大量的浆果,曾经在开花的时候诱惑过许多野蜜蜂,也渐渐地穿上了它们的光耀的天鹅绒的彩色,也是给自己的重量压倒,终于折断了它们的柔弱的肢体。
在这一个夏天的下午,当我坐在窗口,鹰在我的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三三两两地飞入我的眼帘,或者不安地栖息在我屋后的白皮松枝头,向着天空发出一个呼声;一只鱼鹰在水面上啄出一个酒涡,便叼走了一尾鱼;一只水貂偷偷地爬出了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捉到了一只青蛙;芦苇鸟在这里那里掠过,隰地莎草在它们的重压下弯倒;一连半小时,我听到铁路车辆的轧轧之声,一忽儿轻下去了,一忽儿又响起来了,像鹧鸪在扑翅膀,把旅客从波士顿装运到这乡间来。
梭罗.
后世影响
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
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列夫· 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 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甘地 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 范。通过甘地,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后来在二十世纪, 年轻的小马丁· 路德· 金也深受甘地的影响,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 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瓦尔登湖
1847年9月6日梭罗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 师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 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将《瓦尔登湖》视为生命中最 珍贵的一本书,一生都过着简朴生活的印度圣雄甘地将《瓦尔登湖》视 为至宝;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读硕 士生期间,受《瓦尔登湖》的召唤,曾不止一次地来到波士顿市郊丛林 中的瓦尔登湖畔,寻访梭罗的足迹。 我们可以预见,它还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人物生平
梭罗181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大学毕业后,热爱大自然的他远离了繁华而喧嚣 的都市,在乡间做了4年教师,然后便开始了写作。 在1845年的7月4日美国独立曰这天,28岁的梭罗撇 开金钱的诱惑,独自一人来到距离科德两公里的瓦 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自食自耕两 年多。从而写下了这本超验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 湖》
瓦尔登湖赏析
瓦尔登湖赏析瓦尔登湖赏析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也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
他的祖先是法国人,从古恩西岛迁到美国来,他是他的家族里最后一个男性的后嗣。
他的个性偶尔也显示由这血统上得到的特性,很卓越地与一种非常强烈的撒克逊天才混合在一起。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和《公民不服从》(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爾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
1833到1837年年间,梭罗在哈佛大学修读修辞学、经典文学、哲学、科学和数学。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在康科德城生活。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梭罗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瓦尔登湖附近,梭罗的隽语刻录在牌子上"大部分的奢侈品和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可有可无,甚至可能会阻碍人类升华。
"——梭罗在世的时候,梭罗的政治__并没有太大的回响,他的同代人视他为自然主义者,而不是激进分子。
他毕生仅出版了《瓦尔登湖》和《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两本书的主题都和自然有关。
然而,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名人,包括像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治家,还有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1906年,圣雄甘地在印度进行民权运动时,读到《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简介作者点击: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文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独特人物。
他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
对于自己的出生地,他深感自豪,因为康科德是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堀市。
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小小的康缄一下子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梭罗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1837年):回到家乡后,执教两年(1838—1840)。
梭罗教授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他还经常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深受学生爱戴。
后来他住到了文学巨匠、先验主义鼻祖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到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1862年5月6日梭罗安祥辞世,时年未满四十五岁。
他的师长爱默生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写道:“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
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就离开,而没人能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贵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
他的灵魂是和最高贵的灵魂作伴的;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学完了这世界上的一切才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作品介绍:“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轻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
他来到瓦尔登湖,“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弥尔顿故居
弥尔顿画像
作品:
• "Paradise Lost"《失乐园》 • "paradise"《复乐园》 • "Samson"《力士参和孙》
• But headlong joy is ever on the wing. • ——John Milton,British poet • 轻率的快乐总是瞬息即逝。 • ——英国诗人 弥尔顿.J.
作品:
His poem language vivid, simple, often in plain in the magic show, and lofty mood often have an inspired passage.
(1) the lyric: 歌谣集》, "Tintern Abbey"《丁登寺旁》 (2) the long poem: "Overture"《序曲》 (3) the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 poem: "revolution and independence"《革命与独立》 (4) "the immortal song"《不朽颂》 (5) "hiking"《远足》
瓦尔登湖(Walden)
Thoreau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book, he spent two years and a regeneration of the forest to think of life as well as many of his two-month period in Walden Lake.
当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的 时候,当我们的精神已经 越来越麻木的时候,《瓦 尔登湖》这本书无疑能带 我们回归心灵的纯净世界。
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
Where I live,and what I lived for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建造居所时,他使用了朋友供应的材料。他详细记录了每一笔花 费,尽量保持简单低调。他最终发现,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居于人们在城市中付 出代价的一小部分。他发现衣、食皆如此。当然时间并不在他的考虑计算中。在这项任 务中,他全力以赴,令人钦佩。他在鸟语声中、在悠扬旷远的教堂钟声中、在淙淙溪流 声中、甚至在火车汽笛声中发现音乐。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梭罗《瓦尔登湖》
人生如果达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认为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 ——梭罗《瓦尔登湖
景色中最丰富的元素,就是一点天真无邪的阳光。 ——梭罗《瓦尔登湖》
世界环保组织与环保运动
世界五大环保组织 世界环保运动 世界环境现状
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一八四五年七月, 二十八岁的亨利·梭 罗搬进了瓦尔登湖 畔林地的木屋,开 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身体力行他的“简 单生活(1849年) • 公民不服从(1849年) • 马萨诸塞州的奴隶制(1854年) • 瓦尔登湖(walden,1854年) •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1860年) • 散步(1861年) • 远足(1863年) • 缅因森林(1864年) • 科德角(Cape Cod,1865年) • 马萨诸塞州的早春(1881年) • 夏(Summer,1884年) • 冬(Winter,1888年) • 秋(Autumn,1894年)
瓦尔登湖课文赏析
瓦尔登湖课文赏析瓦尔登湖课文赏析《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课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景简介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附近的一座普通的湖泊,因为梭罗的这一名著而成为一处风景名胜。
1844年秋天,梭罗(1817-1862)住进了自己在湖边盖起来的小屋。
在这湖滨的山林的木屋里,他独立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课文节选自书中篇目《湖》,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写景,一是抒情、议论,一是叙事。
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
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作者从正面、从侧面,运用比喻、反衬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水的纯清和湖面的平静。
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叙事方面,主要是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湖光水色
——徐迟《一本静静的书》,节自《瓦尔登湖》译本序
七、思考与练习
1.作品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2.作品的观察视角和散文表现手法 是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3.进一步阅读《瓦尔登湖》全文。
八、延伸阅读
1.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 2.[美]塞尔编:《梭罗集》(上、下), 三联书店。 3.《剑桥文学指南:亨利·戴维·梭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梭罗》,中华书局。
《湖光水色》 湖光水色》
[美]戴维•梭罗
一、教学要求
了解梭罗的生平和主要创作。 体会蕴涵在散文中的生态哲理。 诵读、 鉴赏、品味。
二、学习要点
1.作者梭罗的主要思想和艺术 观点。 2.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深刻的 生态哲理。 3.作品的散文表现手法。
三、作者简介
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哲学家、思想家、 戴维·梭罗(1817—1862), ), 散文作家与自然主义者。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 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1837年);回到 家乡,执教两年(1838—1840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 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 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就 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 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 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 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 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按字面意义,这也可 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 然后,到了1854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 出版了。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随 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 终年仅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自有人给他整理, 陆续出版,已出版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梭罗
Drifting meadow of the air, 空气飘动的牧场, Where bloom the daisied banks and violets, 那里长满雏菊花丛和紫罗兰, And in whose fenny labyrinth 那沼泽遍布的迷宫, The bittern booms and heron wades; 住满了鳽,苍鹭跋涉其中; Spirit of lakes and seas and rivers, 湖泊、海洋与河流的精灵, Bear only perfumes and the scent 只将芳香和那救人性命的草药之 Of healing herbs to just men's fields! 香气载往正义之士的土地!
瓦 尔 登 湖
主要作品
•瓦尔登湖(Walden ,1854年), 又译作“湖滨散记”等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散步(Walking,1861年) • 科德角 (Cape Cod ,1865年) •马萨诸塞州的早春 (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 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 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 城(Concord)不远,优 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 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 的隐居生活。
梭 罗
亨利·戴维 梭罗 亨利 戴维·梭罗(Henry David 戴维 Thoreau,1817年7月12日- 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 哲学家、思想家。主要代表作: 散文集《瓦尔登湖》
学派:超验主义 主要思想:废奴主义、拒税、升
级危机、公民的不服从、拒绝兵役、 直接行动、环境保护主义、非暴力 抵抗、简单生活
文学家梭罗的简介
文学家梭罗的简介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为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梭罗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梭罗的简介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出生于1817年7月12日,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梭罗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册,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
文学家梭罗的生平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
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
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
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
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
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
湖光水色——精选推荐
湖光水色一、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2.体会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二、学习要点1.学习写景散文的写法;2.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3.联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思考本文的意义。
三、作者生平亨利·梭罗(1817-186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梭罗对自己的出生地深感自豪。
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
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
在美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
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点燃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
小小的康城,风光如画。
一下子,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1834 年,爱默生定居于康城,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美国学者》为题的演讲。
爱默生演讲、撰文、出书,宣扬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觉的卓越的人,出过一本《卓越的人》,是他的代表作。
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
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梭罗开始给《日晷》杂志寄诗写稿了。
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
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社会》的演讲,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
到 1841 年,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
当时爱默生大肆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
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
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吟,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
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1841—1843年,梭罗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了一段时间。
登湖
亨利· 戴维·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 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 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 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 然为终生事业。在19世纪美国文 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 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 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 亲近自然。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 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 带来了清新长风。
众 口 一 词
学习目标
1、品味欣赏精妙的景物描写,揣 摩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课 文和全书的现实意义。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的哪些特点?美丽的湖光水色:Fra bibliotek深邃、清澈
文段欣赏
1.课文第三自然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湖水的颜色?湖水的颜色 具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角度:不同的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 不同的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晴空万里时。 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
《瓦尔登湖》的创作
1845年,28岁的梭 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 爱默生林地中的瓦尔登 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 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 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 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一百五十年常销不衰的绿 色心灵圣经,它与《圣经》等 同时被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 25部首选经典”。
一直在寻找他,不经意 撞入眼帘时却是如此陌生-居然无法安静下来,也许现 在真的不能进入他的灵魂深 处,然而,肯定会有一天, 静静地、静静地…… --青年作家 落思 每日的繁忙生活让我 们忘记了思考的重要性, 夜晚,在台灯下面,静静 地读《瓦尔登湖》这本静 静的书,一切的喧嚣都变 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 美丽、纯洁…… --环境学家 郭慧
湖水的清澈
湖光水色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 湖泊摄影作品欣赏。
高 原 圣 湖
高原圣湖
高原圣湖
九、延伸阅读
• 1.杨灏: 《瓦尔登 湖》的读 法。 • 2.袁敏杰: 感受《瓦 尔 登 湖》。
瓦尔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畔
湖光水色
梭罗
一、 教学要求
• 掌握本文善 于观察和细 腻描写的语 言特色; • 体会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 爱与珍惜和 对宁静恬淡 生活的追求。
二、 学习要点
• 学习写景散文的写法; • 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 • 联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思考本文的意 义。
三、作者生平
• 亨利· 梭罗(1817— 1862),生于美国 马萨诸塞州 。 • 毕业于哈佛大学。 • 1845年 去瓦尔登湖 畔隐居。1854年出 版《瓦尔登湖》。 • 1862 年病逝于康科 德城。 • 年仅44岁。
叙述者的“看” 是全文叙事视点。
• 轻灵洒脱的笔触; 摹状、比喻等修 辞方式。 • 细腻描绘出湖光 水色的丰富色彩, 并借此描绘传达 出其“超验”哲 学感悟。
瓦尔登湖
3.课文难点讨论
• (1)通过细读作者对瓦尔登湖“坚持着自 身的纯洁”的描写,思考人类应该有一个 怎样的理想家园。
• (2)欣赏《瓦尔登湖》中的描写手法,谈 谈对散文写作的认识。
4.课文的相关评论
•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节选) • 姚业涌《瓦尔登湖是一个象征》
瓦 尔 登 湖 畔
七、研习与思考
• 1.请阅读《瓦尔登湖》中的《冬天的 湖》,试比较该文与《湖光水色》在叙 述描写艺术上的异同?
• 2.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 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方式 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梭罗简介——精选推荐
梭罗简介
梭罗,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作家、思想家。
⽣长在波⼠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康科德村,⽗亲是⼩业主。
20岁于哈佛⼤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劳动。
在学⽣时代与爱默⽣相识,在爱默⽣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的著作,研究东⽅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倡导的“⾃助”精神进⾏思考,形成了⼀套独⽴见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然中的体验写成。
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马克河上⼀周》(1849),发挥了他对⾃然、⼈⽣和⽂艺问题的见解。
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段隐居⽣活。
在他笔下,⾃然、⼈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体。
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物。
梭罗的⽂章简练有⼒,朴实⾃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中独树⼀帜。
他的思想对英国⼯党、印度的⽢地与美国⿊⼈领袖马丁·路德·⾦等⼈都有很⼤的影响。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此书是以春天开端,依次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最后仍然以春天告终,作为一部散文集,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梭罗在最短的时间里,花费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
他每周用很少的时间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填报肚子以及贴补家用。
为了节省开支,他还给当地农民打零工来换取少部分的生活用品。
这是他对简朴隐居生活的一种尝试。
《瓦尔登湖》读后感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
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
”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结庐而居于辟野,似是在呼应大自然的召唤,寻找内心深处的自留地,以及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梭罗离群索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
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从不纳税,拒绝任何政府行为。
除了必须的比如农事和砍柴,他的剩余时间就用来观察自然,思考问题。
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
然后把在大自然里采撷的诗篇,化成至纯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灵魂才能触及的深处。
前些日子去探访了阳山脚下的拾房书院,它掩映在桃花从中,安详自珍。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闭门即是深山。
无论是桃花源或是瓦尔登湖,也许只是寻找它来盛放一颗渴望孤静充盈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光水色
梭罗二、作者资料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是约翰和辛西娅·邓巴·梭罗的第三个孩子。
其父母是当地的平民,而梭罗从小就在田间劳动,对野外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1829年至1833年在康科德中学学习,1833年至1837年在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
在校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和文学名著,在思想和文化上为他后来成为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言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37年8月30日,梭罗大学毕业,或文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从事过教书、制造铅笔、测绘多种职业,后隐居于瓦尔登湖,从事专业写作。
1862年5月6日,因肺结核逝世,享年44岁。
梭罗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不少思想深奥文字精美的作品,主要有《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瓦尔登湖》、《缅因森林》、《科德角》等,而以《瓦尔登湖》最著名。
梭罗被认为是自然主义者。
梭罗关于“听另一种鼓声”(《瓦尔登湖》,217)的人和关于自然保护的那些名言常常被引用在毕业典礼、演讲和招贴画上,然而,不管这些话变得如何耳熟能详,它们都是梭罗近两百万字作品中的标志。
同样,他那些更加有名的生活插曲——在瓦尔登湖两年又两个月又两天的“旅居”,因为拒付人头税而在监狱度过的那个夜晚,或是他在康科德中心学校当教师时曾经鞭打过学生——这些都可以帮我们简化他的复杂个性,只把他当作是美国大传统下的一个怪人,这样,即使他和他的思想(无论其“节拍”如何)是那样“遥远”(《对市政府的抵抗》,217),我们都能够接受。
在梭罗的时代,有一些人十分重视他。
一位早期评论家称他是“美国的第欧根尼”(布里格斯[Briggs],314),认为梭罗类似于那个古希腊伟大的愤世嫉俗者。
当梭罗力图成为在精神生活上更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从事更实用的职业时,他亲密的良师益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很是失望(《梭罗》,331-332)。
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梭罗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却延续下来。
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 Cavell)也很看重梭罗,例如,在《<瓦尔登湖>的意义》中曾将梭罗与维也纳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相比较。
而且梭罗对会哲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穆罕德斯·甘地(MohandasGhandi)和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思想有很大作用。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梭罗的形象仅限于那些被引来引去的话,而上面如此种种不同的比较点或影响点,开始让我们对梭罗有了新的认识——他要复杂得多。
在梭罗的复杂性中,他表现和揭露了可以说已充斥于美国生活的矛盾。
一方面他似乎背弃大众生活而去实验“森林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似乎具有颠覆社会秩序的革命冲动。
1859年,约翰·布朗发起哈帕斯渡口起义,袭击美国军火库,同年12月布朗被判处死刑时,梭罗曾发表了激烈的演讲来为布朗呼吁。
而且,梭罗决不只是说说而已,正如他谴责那些空谈者一样,他用实际行动来说话,比如帮助逃亡的奴隶,以及帮约翰·布朗起义军中的一个人逃往加拿大。
即使因为梭罗的反战态度而使他看起来象个不抵抗主义者(比如反对1846至1848年间美国对墨西哥的战争),他同时也是好战的。
所以梭罗的思想具有矛盾性,而且很难在其前辈中找到与之相近的例子。
至少在这方面,借用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CarlJaspers)的话,可以说梭罗是个“楷模”。
雅斯贝尔斯曾用这个词来形容梭罗的四位
伟大的而久远的老师: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他说到的这几位老师的“历史性和唯一性”,正是梭罗在更小意义上与他们所共有的特性(《伟大的哲学家》,第一卷,3)。
如同四位大师一样,梭罗也常用叙事体(大多是寓言与神话)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并从中引出箴言。
还有一点,梭罗也和他们颇为相象——即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哲学家相比,他的思想没有什么系统性可言。
比起思考那些宏大的哲学问题或是建立一个独立一致的逻辑体系来,梭罗更关注生活世界里语言和行为所包含的东西。
实际上,梭罗在讲故事时想到的哲学问题,似乎只是为了作个结尾或是引向其他问题的思考。
(举例来说,他曾问到:“怎样一种空间才能把人和人群隔开而使人感到寂寞呢?”[《瓦尔登湖》,90],这只是为了用一个故事来作出结论,即他曾遇到一个市民同胞的故事。
那人赶路到市场去,路上问梭罗如何做到了“抛弃那么多人生的乐趣”,之后梭罗回家睡觉了,而那人却还得彻夜赶他的路。
)正如一位当代评论家所说,不论用什么哲学术语来分析梭罗,他的作品都是在最广泛的哲学意义上对各种世界观的描述(贝克曼[Bickman],100)。
而梭罗自己的话则更为清楚:“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瓦尔登湖》,9)。
对历史上两种不同模式的哲学家的分化过程进行全面探究并非这里讨论的话题,但他们确实如此:哲学逐渐被认为是只关注那些行动之前乃至思想之前的事情(例如,确定思想的可能形式),或是只关注行动的后果(只是评价已有的事物,却不愿去改变它)。
哲学家开始被认为与实践脱节,而在这方面梭罗则是个与实践结合的典型例证,颇有些东西可讲,——因此对于哲学家模式的改变,梭罗的贡献不容小觑。
从“标准模式”里分化出来的哲学家还包括萨特,或者还有加缪、罗素、乔姆斯基,他们都既是思想者,又是实践者。
但有趣的是,一些人作为哲学家和他们作为社会活动家所做的事大相径庭。
不钡:口阀:罗都似乎有点超脱于时代的步伐和更替次序,他更象一个楷模而不是正统的哲学家——当然这不只是因为梭罗的作品总是能证明“知识无止境”这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