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理学要点笔记(最全)第⼆部分⼼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第⼀节⼼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理学的研究对象1.⼼理学是研究⼼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现象⼜称⼼理活动。

⼼理学既研究动物的⼼理,也研究⼈的⼼理,⽽以⼈的⼼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理学还研究个体⾏为、社会⼼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意识。

⼼理学科的性质:⼀门介于⾃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门中间(边缘)学科。

2.⼼理现象及其结构⼼理现象包括⼼理过程和个性⼼理两个⽅⾯。

○1.⼼理过程:是⼼理活动的⼀种动态过程,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动的⼼理过程(动机、⽬的、⾏动等)。

○2个性⼼理:是指表现在⼀个⼈⾝上⽐较稳定的⼼理特性的综合,是⼀个⼈总的精神⾯貌,反映了⼈与⼈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在物质需要⽅⾯追求强烈,有的⼈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质、性格、能⼒等。

能⼒有⼀般能⼒和特殊能⼒之分,⽓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信与⾃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理包括个性⼼理倾向性和个性⼼理特征,其中后者是⼼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学、艺术等,有⼀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的⼼理现象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作○2有助于运⽤⼼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的⼼理健康,有效的开展⼼理异常的调试⼯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理学知识进⾏⾃我教育第⼆节⼼理的实质1.⼼理是脑的机能:⼼理是脑的机能,脑是⼼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理状态是联系⼼理过程和个性⼼理的过渡阶段(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

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作出判断。

(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

(3)老子一一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

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

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

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

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

②提出“理想国”的构想。

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

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

(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2)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的进步;(3)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2.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发展(1)心理学中的民族心理学①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3.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与苏联)掀起了一场教改试验的热潮。这场教改的主要倡导 者与试验者,如美国的布鲁纳(J.S.Bruner)和苏联的赞科夫都是教育心理学家。 (1)布鲁纳的主张称作“课程改革论”。 ① 任何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的原理、概念、规律与体系,形成并发展其认知结构。他引用 心理学的规律指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迁移与运用;知识越简要,就越利于记忆与检索。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 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促进 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 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 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
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 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采用观察法,一般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接着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而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2)一般程序 采用观察法研究心理,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不然会出现忙乱或重 要的遗漏;其次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录下实况,以 备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最后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3)优缺点 ①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② 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 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 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 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心理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 (1)实验室实验 ① 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② 一般程序 a.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 b.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使之稳定,而仅仅改变其中一个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而后去考察由此引 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 c.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数量); d.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③ 优缺点 优点:实验室实验对于研究动物心理、心理的生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记忆等的研究也很有 效,其结果不仅精确,而且易于检验。它正被扩展到用来对复杂心理现象,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进行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也常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以控制的态度等而 受到影响,或因不合实际情况而难于应用。 (2)自然实验 ① 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同时 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 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用得最多,它也被称作“现场实验”或“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 验”。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

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

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

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环境。

缺点: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1.基本观点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

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其研究对象涵盖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人格、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将心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2、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关注心理活动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3、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

4、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重视心理现象的整体性。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提出,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6、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自我实现,强调人的积极潜能和主观体验。

7、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二、心理过程(一)认知过程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感觉具有适应性、对比性等特性。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分类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4、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记忆的类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以及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等。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有消退说、干扰说等。

5、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等。

2021年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笔记26

2021年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笔记26

2021年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笔记26(一)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包罗知情意三大方面,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是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却表示的千差万别,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二)心理状态系统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不变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罗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三)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标的目的、强度和不变水平的结构。

包罗需要、动机、兴趣、价值不雅和世界不雅等。

(四)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罗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五)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包管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彼此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也是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气质类型(一)胆汁质脾气火爆,情绪爆发快,但难持久;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二)多血质富有朝气;乖巧伶俐,惹人喜爱;情绪丰富并且外露(三)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内刚外柔(四)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具有天赋性,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不雅、人生不雅、世界不雅的影响。

自我调控的三个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应用]如何看待人的气质差异。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是一本面向教育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并针对现代教育的特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和方法论。

作者指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行为的科学,不仅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心理学不仅运用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等传统的心理学方法,还应用了行为分析、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等技术,使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多样。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与学习本章主要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儿童智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习和教学。

作者指出,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多方面的,包括感觉、认知、语言、社会和情感等方面。

基于这些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本章主要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记忆、思维、注意、观察等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作者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好的学习成果往往依赖于良好的认知策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利用记忆技巧、激活学生思维、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

第四章:教育评价与测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评价和测试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重点讨论了测验的可靠性、效度和标准化等问题,以及如何应用评价和测试结果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指出,教育评价和测试是评估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评价和测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公正的。

第五章: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山西大同大学公选课《心理学》(章志光主编)考试知识点总结(全书要点,出题老师给的!!)

山西大同大学公选课《心理学》(章志光主编)考试知识点总结(全书要点,出题老师给的!!)

山西大同大学公选课《心理学》(章志光主编)考试知识点总结(全书要点,出题老师给的!!)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通常从两个方面研究人的心理:一是共同的心理过程;二是个性差异。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根本理论任务是通过对自己对象研究,不断深入的揭示心理、意识及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论证和充实的作用。

)2心理学的应用任务(他要求心理学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心理学分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要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必须了解心理学结合教育实际开展研究,有助于心理学的的发展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研究心理学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实验法(心理实验有两种主要的主要形式1.实验室实验首先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其次力求控制变量,而后考察引起心理或行为反应变化,再次利用仪器记录,最后分析这些情况。

2.自然实验 3.问卷调查及相关法)第二章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应。

2.心理是脑的机能。

反应:是指一种物体在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留下外部影响的痕迹并对他做出回答的功能。

表现为两种形式:兴奋、抑制。

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神经元:包括细胞体、轴突、树突。

无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出生后不需要学习就具有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条件反射:人与高等动物要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环境就必须对具有生命意义的远隔性刺激及适应反应的条件有所辨认或预感,而后更合理的应答。

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心离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因素的作用(二)环境的作用(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2011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中学部分)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021年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笔记7

2021年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笔记7

2021年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笔记7知觉的机制(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1)大小(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4)线性透视(5)纹理变化(6)光照与暗影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的。

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二)运动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例如:逼近现象(三)时间知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4)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2)必然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五、社会知觉[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罗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把持和利用彼此。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按照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领会]。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社会心理学大体经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与实验期而逐渐成熟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始终存在着争论,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人(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法(现场试验)与非实验法(相关法及其他),它应当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对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也评介了几种已在进行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1.2重难点导学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即在哲学怀抱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段。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有社会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孕育时期·原始社会·人性之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西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国荀子:“人生性恶,其善者伪也。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启蒙期】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大学公共心理学复习笔记

大学公共心理学复习笔记

⼤学公共⼼理学复习笔记绪论第⼀节⼼理学与我们的⽣活与⼯作⼀、⼼理学对学⽣的影响可归纳为两⽅⾯:1.有助于学⽣的学习;2.有助于学⽣的⾃我教育。

⼆、学⽣⼼理学对师范⽣未来的教育⼯作的意义:1.⼼理学有助于师范⽣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

2.⼼理学直接有助于提⾼和加强师范⽣在未来的教书育⼈⼯作中的⾃觉性、针对性和技巧性。

第⼆节⼼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学的研究对象1.从⼈的⾓度⽽⾔,⼼理学是研究⼈的⼼理现象的发⽣发展的科学。

2.⼈的⼼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理现象和社会⼼理现象。

3.从认知⼼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加⼯的过程。

4.意志这种⼼理活动是⼈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5.注意作为⼀种特殊的⼼理状态,始终伴随着各种⼼理过程⽽存在。

@怎样科学的认识⼼理现象?答:⼼理就是⼈在睡觉状态下的感知、情感起伏、所进⾏的思考、回忆和对⼀切外界刺激的反应与⾏为⽅式。

具体说,认得⼀切⼼理活动都是⼈脑的技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理的器官,⼼⾥是⼈脑的机能1⼤脑是⼼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理活动是⼤脑的功能。

2⼼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3发射活动的三个环节:刺激对感官的作⽤、⼤脑过程、肌体的应答运动。

⼀切⼼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客观现实是⼼理的内容,⼼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

⼈的⼼理还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两个重要特性。

⾼度发展的⼼理是⼈的⼼理区别于动物⼼理的标志。

这就是⼈的⼼理的实质,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的⼼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的主观能动性是⼈所特有的,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动物有⼼理,⽆意识。

⼼理学的基本任务⼼理学有以下五个⽅⾯的基本任务: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5.运⽤第三节⼼理学的研究⽅法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太那个,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法第四节⼼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第⼀、世界⼼理学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章志光《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章志光《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章志光《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从而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最好匹配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工程心理学B.工业心理学C.管理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答案】A【解析】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B项,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其分支学科包括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C项,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项,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2.西方现代心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础是()。

A.近代哲学B.实验生理学C.实验教育学D.计算机科学【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受近代哲学思潮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最大。

其中,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3.主要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的神经系统结构是()。

A.丘脑B.下丘脑C.小脑D.桥脑【答案】C【解析】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此外,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

4.大脑半球的表面覆盖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被称作()。

A.灰质B.白质C.脑回D.脑裂【答案】A【解析】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称为灰质,即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5.人会受到与任务无关刺激的干扰导致注意偏离当前进行的活动,这种注意现象是()。

A.注意的起伏B.分心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答案】B【解析】分心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使注意偏离当前进行的活动,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0031心理学自学笔记

0031心理学自学笔记

0031《心理学》自考学习笔记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成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心理学流派5、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实验心理学:最先进展起来的分支,借助实验方式,研究传统核心课题。

2)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进程,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3)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固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育。

4)社会意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5)进展心理学:个体一生心理进展规律。

6)心理测量学:研究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的学科。

7)生理心理学: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生理功能所起的作用。

6、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各方式特点。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规律的方式。

所得资料客观真实,但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结果难于重复。

2)考试法: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式。

具有特定功能,适用特定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式。

行为能够重复出现,但实验结果客观性受影响。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着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式。

7、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了解和熟悉自己,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弄好人际关系,对社会进展、人类进步起必然增进作用。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1、意识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转变的觉知。

2、无心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进程。

3、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

4、意识的4种状态:①可控制;②自动化;③白日梦;④睡眠状态。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名称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

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

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笔记

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笔记

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笔记简介本文档是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的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概括和理解该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行为和心智的科学。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

-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第二章: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神经传递和神经化学过程。

- 生物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觉感知、研究与记忆等。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的关系。

-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 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发展心理学- 物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发展阶段和问题。

第五章:社会心理学-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 集体行为和群体决策的心理机制。

第六章: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 个体差异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人格心理学理论和调查研究。

- 人格特质和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心理障碍与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 心理障碍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结论本文档概述了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导论、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以及心理障碍与治疗。

希望这些笔记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览,并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名称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

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是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概念的一切事物17、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加工改造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18、再造想象是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19、创造想象是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0、幻想是指向个人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

可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21、迁移是一种学习都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时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但有时学习也会影响先前的学习(逆向迁移)论是顺向迁移或逆向迁移所产生影响都有正负之分。

种学习对另一种的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

2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可分为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23、高原现象是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

24、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25、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方式或方法。

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心制作策略、组织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26、顺从是表面上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27、认同比顺从深入一层,这种态度不仅在行为上与他人或团体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情感上也有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致的倾向28、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29、分心是由于额外的内外刺激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差异信息的交流中能达到消弱说服性信息的目的30、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脑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心理结构: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等。

意志的心理冲突扩展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中突4.多重趋避冲突31、定势是有先前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只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32、从众现象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33、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

特点: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2性格结构的复杂性3.性格结构的稳定和性格的可塑性34、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特征是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灵活性和稳定性35、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的两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快慢上。

因材施教分为教学中的个别对待和教育中的个别对待36个体社会化:指个体接受社会的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37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38无条件反射:由固定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刻板的反射.39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卯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40需要: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的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他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42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4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4道德:是社会现象,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合。

二、,填空1、1879年的德国哲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3、心理学发展的趋势1.走向跨学科研究2.多样式的研究方向发展3.心理卫生学将成为21世纪最前列科学阶段1.学习改造阶段2.开展研究阶段3.停带阶段4.繁荣发展阶段4、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叫2.分析与综合的原叫3.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险法5、动机的特征和作用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6、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7、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矢口与理角军、审美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8、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9、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适应2.感觉的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10、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心理因素1.知识的经验2.定势3.需要和情绪。

11、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1.按照记忆映象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按照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2、记忆过程可以区分为识记、保持、重现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13、多数人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14、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情境的因素和个人的因素15、知识迁移的条件1.理解水平2.教材组织的结构3.定势的影响4.教学应充分利用可迁移的情境5.提供有关原则或概念的实例6.帮助学生辨认所学教材的突出特征1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2.动作的联系阶段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或称自动化阶段17、练习的有效条件1.明确目的、指导有方2.技能整体或局部练习应以其性质为依据3.练习时间集中或分布应以技能难以为依据4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18、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19、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识别课题类型2.把握住全部情况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20、在教学中正确发挥平定的反馈功能,应注意:1.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对评定的不同理解而采取不同的做法2.评定要有针对性3,评定应成为促进学习的教育手段21、元认知是由元认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组织而成。

它是认知心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成分。

态度的功能:1.适应性功能2.知识的功能3.自我防卫的功能4,表达价值的功能。

态度的形成:1.社会信息的影响2.强化3.模仿4.团体的期望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顺从,认同和内化。

态度的改变有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23、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一般表现在1.内脏器官的变化2.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2.面部表情和姿态的变化。

情绪的种类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手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25、儿童掌握复述策略的年龄特点可以划分为:1.5岁以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合适的复述策略。

2.6—10岁儿童:在一定指导下,可以使用复述策略,但尚不会自发使用。

3.11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复述策略,还能不断的改善自己的复述行为。

在训练复述策略时,还要注意避免同时给学生其他学习任务否则酒会干扰他们的加工过程,是迈耶和库克所注意到的问题。

26、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的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27、 (1860年),由费希纳、冯特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将心理学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9、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界主要是社会生活), (神经系统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0、神经系统由(N个细胞)组成,神经元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种,进行反应的形式有(兴奋和抑制)31、神经系统中,被比做“司令部”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负担传递信息的“通讯网络”是(外周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