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名称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
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
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
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
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
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
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是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概念的一切事物
17、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加工改造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
18、再造想象是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19、创造想象是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0、幻想是指向个人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
可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
21、迁移是一种学习都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时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但有时学习也会影响先前的学习(逆向迁移)论是顺向迁移或逆向迁移所产生影响都有正负之分。
种学习对另一种的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
2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可分为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
23、高原现象是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
24、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25、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方式或方法。
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心制作策略、组织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26、顺从是表面上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27、认同比顺从深入一层,这种态度不仅在行为上与他人或团体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情感上也有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致的倾向
28、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29、分心是由于额外的内外刺激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差异信息的交流中能达到消弱说服性信息的目的
30、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脑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心理结构: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等。
意志的心理冲突扩展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中突4.多重趋避冲突
31、定势是有先前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只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
32、从众现象是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33、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
特点: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2性格结构的复杂性3.性格结构的稳定和性格的可塑性
34、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特征是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灵活性和稳定性
35、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的两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快慢上。
因材施教分为教学中的个别对待和教育中的个别对待
36个体社会化:指个体接受社会的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37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
38无条件反射:由固定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刻板的反射.
39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卯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40需要: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的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他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42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4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4道德:是社会现象,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合。
二、,填空
1、1879年的德国哲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3、心理学发展的趋势1.走向跨学科研究2.多样式的研究方向发展3.心理卫生学将成为21世纪最前列科学阶段1.学习改造阶段2.开展研究阶段3.停带阶段4.繁荣发展阶段
4、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叫2.分析与综合的原叫3.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险法
5、动机的特征和作用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
6、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7、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矢口与理角军、审美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8、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9、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适应2.感觉的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0、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心理因素1.知识的经验2.定势3.需要和情绪。
11、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1.按照记忆映象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按照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2、记忆过程可以区分为识记、保持、重现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13、多数人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4、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情境的因素和个人的因素
15、知识迁移的条件1.理解水平2.教材组织的结构3.定势的影响4.教学应充分利用可迁移的情境5.提供有关原则或概念的实例6.帮助学生辨认所学教材的突出特征
1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2.动作的联系阶段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或称自动化阶段
17、练习的有效条件1.明确目的、指导有方2.技能整体或局部练习应以其性质为依据3.练习时间集中或分布应以技能难以为依据4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18、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19、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识别课题类型2.把握住全部情况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20、在教学中正确发挥平定的反馈功能,应注意:1.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对评定的不同理解而采取不同的做法2.评定要有针对性3,评定应成为促进学习的教育手段
21、元认知是由元认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组织而成。
它是认知心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成分。
态度的功能:1.适应性功能2.知识的功能3.自我防卫的功能4,表达价值的功能。
态度的形成:1.社会信息的影响2.强化3.模仿4.团体的期望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顺从,认同和内化。
态度的改变有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
23、情绪与情感是客观
事物是否符合人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一般表现在1.内脏器官的变化2.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2.面部表情和姿态的变化。
情绪的种类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手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5、儿童掌握复述策略的年龄特点可以划分为:1.5岁以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合适的复述策略。
2.6—10岁儿童:在一定指导下,可以使用复述策略,但尚不会自发使用。
3.11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复述策略,还能不断的改善自己的复述行为。
在训练复述策略时,还要注意避免同时给学生其他学习任务否则酒会干扰他们的加工过程,是迈耶和库克所注意到的问题。
26、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的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27、 (1860年),由费希纳、冯特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将心理学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9、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界主要是社会生活), (神经系统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0、神经系统由(N个
细胞)组成,神经元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种,进行反应的形式有(兴奋和抑制)
31、神经系统中,被比做“司令部”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负担传递信息的“通讯网络”是(外周神经系统)。
反射形式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32、左半球是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执行着抽象概括思维的功能,右半球是感性认识的优势半球,执行着直观思维的功能
33、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是(斯金纳)
34、构成动机的基本因素(需要、内驱力、目标、诱因)四中,动机的四大特性(启动性、方向性、强度、持久性)
36、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区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前者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后者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37、根据知觉的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物体知觉又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8、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3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感觉适应)现象。
40、遗忘理论有三个学说(衰退说、干扰说和提取失败说)。
41、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识记分为(无意、有意、机械、意义)四种。
42、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43、良好的记忆品质的特征是(识记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44、思维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主要特征。
45、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46、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生和加涅于90年代提出知识可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47、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48、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分(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49、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策略取决于学习者在脑中进行的信息加工,而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是编码,编码则由(选择、获得、构建、综合)四部分成。
50、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经过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51、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急度可把‘,肯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焦虑)
52、高级社会情感大体上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53、意志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54、现在普遍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55、道德感从表现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知觉的、想象性的、伦理性的)
56、一般能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通常由(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构成。
57、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般表现在
(质和量)两个方面,能力量的差异又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快慢)上。
58、性格对现实态度的特征包括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劳动态度和对自己态度。
59、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内四中体液的多少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60、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量表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61、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从形式上看可分为 (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
62、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三、简答
1、为什么心理学不专门研究心理内容而着重研究心理形式呢?
答:1.心理内容是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的映象2.心理内容子变万化,情随事迁,因人而异,它带有相当大的情境性与主观性3.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分析与概括
2、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
答:美国的布鲁纳和苏联的赞科夫都是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主张称作“课程改革论”主要内容1.任何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概念、规律与体系,形成并发展其认知结构2.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适合儿童年龄的特点的方式及早的教给儿童,使他们有学习的准备3.提倡发现法,大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4.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内部诱因支持学习。
赞科夫进行了“教学新体系”的实验,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应当向学生提供有可能理解、能满足于求知欲而又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障碍加以掌握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因素的作用(二)环境的作用(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4、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2.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4.学生学习是在班组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条件下的交往与合作既属于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途径之一。
5、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适当的组织竞赛活动5.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的教育作用
6、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答: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因素,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是密切联系的。
一、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二、人的内部因素1.需要和兴趣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
7、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答: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8、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答:一、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二、对比规律三、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1.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2.应当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3.应该把直观和言语结合起来
9、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答:一、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二、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目的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三、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10、感觉记忆的基本特点
答:1.储存的信息是映象的,也未经任何的加工,因此是以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的编码。
2.储存的时间很短。
3.储存信息的容量大,大约可达到刺激总量的76%左右。
4.在感觉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没有受到注意的材料很快就消失
1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刻的掌握概念,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答:
1.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2.用明晰确切的语言表达概念定义3.使被掌握的概念进入概念系统4.将学到的概念用于实际
12、为了成功的进行创造性想象
答:1.必须对有关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
2.必须就有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
3.是利用原型启发
13、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答: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二、改进教学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三、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1.四的深刻性和广阔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
14、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
答:1.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所才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15、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
答:学习疲劳有学习效率成反函数的关系,1.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2.注意学习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及教学方法3应适当的安排各学科学习时间4.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
16、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答: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3.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他们的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7、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答: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总之,认识、情绪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的。
意志过程包含有认识和情绪的成分,认识和情绪过程也包含有意志的成分。
18、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答:到底与品德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
联系是因为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个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区别是因为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头脑反映活动的规律。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几方面。
道德感可分为:1.直觉的道德感2.想象性的道德感3.伦理性的道德感
19、价值观
答: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价值观的培养有许多种方法,目前在西方较为流行的是“价值澄清”法。
20、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
答:同: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
异: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