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二章_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二章_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h
12
山麓冰
川:山谷
冰川流出
山口到达
山麓地带
后,各冰
川汇合而
成为面积
比较广阔
的冰源。
h
13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 磨蚀作用
– 冻结在冰川底部和边缘的岩块在运动中,像锉 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谷底既两岸基岩。
• 挖掘作用
– 冰川的压力作用和冰劈作用使得冰床底部和两 侧基岩破碎,h 并将挖掘物掘起带走。14
350000
室气体含量高时处于间冰期,
-0.6
-0.8 -1
h
温室气体含量38 低时恰好处于
冰期。
3、洋流的变化:
h
3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h
1
基本概念:
冰川——在重力影响 下由雪源向外缓慢流 动的冰体。
现代地表1/10的面积被 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两 极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全球冰川储存了
24000000km3的淡水,占全
球储量的85%,全部融化
可使海面上升65m。
h
2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力的差异,常常形成支谷高悬于主谷之上的悬谷,悬 谷流水可形成瀑布。
h
16
冰川擦痕
h
17
羊背石:突出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收到刨蚀后变成 低缓的椭圆形小丘,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擦痕 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h
18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运物——纯机械搬运 冰运物主要来源于刨蚀冰床基岩与两侧崖
0.00
50.00
100.00
150.00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Age 20 (ky BP) 15
10
5
0
LGM
MWP -1b
Mix, et al., Quat. Sci. Rev. 20 (2001)
HSL
MWP -1a
0 -20 -40
SRP-III
Grootes and Stuiver, J. Geophys. Res. 102 (1997)
Lambeck and Chappell, Science 292 (2001) Park, Korean J. Quat. Res. 6 (1992) Saito, The Quat. Res. 37(3) (1998) Yokoyama et al., Nature 406 (2000).
42
羊背石
43
S. C. Porter
Fig. 16.18
44
冰川在运动中,将冰川内 部及冰川前缘的碎屑物搬运到 它处。 特点是:搬运力巨大;机 械搬运;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无分选;无磨圆。
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45
冰川运输
W. W. Norton
46
冰川的推运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的载运
47
一、山岳冰川的堆积作用
4
一、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堆积作用
五、冰川作用及成因
8
9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 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 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 充满空气,密度小。 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沉降压实 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状冰。 粒状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 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 下运动形成冰川。

南京大学 普通地质学教学课件 12普地冰川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南京大学 普通地质学教学课件 12普地冰川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川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刨蚀):包括挖掘、磨蚀 1. 挖掘作用:冰的巨大压力把基岩压碎并掘
起带走的作用。
裂隙发育更有利于挖掘;冰床基底突起易被挖掘。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 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 削,其本身也被磨蚀。
二、冰蚀地貌 1. 冰斗: 积雪半圆形洼地。 ●通过挖掘而加深;高度在雪线附近。 ●冰川冰在底部流出,易产生雪崩,是登山危险地带
向陡坡流动。如庐山的羊背石。 我国拥有23000亿立方米冰川冰储量。
西天山冰蚀谷
冰悬谷
冰蚀谷
冰悬谷与冰蚀谷示意图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搬运作用 1.搬运形式: 推运、载运、冰山搬动 2.产物:底碛A、侧碛B、内碛C、表碛E、中碛D
表碛是二侧山上崩塌落下的碎屑。中碛是两冰川汇 合后几个侧碛的合并体,位于大冰川中间。
SEM: Scan Electric Microscope
三、冰积地貌 1.冰碛丘陵:冰融后,底、中、侧碛合并
成一个丘陵状起伏提体,称为基碛。 2.侧碛堤:似河流阶地状的山谷冰川侧碛。● 平行冰川流动方向。 ● 数条侧碛堤则表示冰川面的下降数次。
终碛堤与冰水扇
冰 川 地 貌
冰川砾石与擦痕
北京西山古冰川磨光面与擦痕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 (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 (2)大岩块(漂砾 drift boulder)能被带到深海
区沉积。
二、冰川沉积的原因与冰碛物特点 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 2.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物 moraine
3.冰碛物的8特点: a.全是碎屑物质;b.无分 选;c.碎屑排列杂乱;d.不成层;e.磨圆度 差;f.碎屑表面有磨光面和钉子形擦痕; h.SEM下石英颗粒表面有碟形凹坑、贝壳断裂、 平行陡坎;g.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线
山谷冰川 与 聚雪盆地
聚雪盆地
积 雪 盆 地 后 壁 的 冰 冻 风 化 现 象
地 形 与 聚 雪
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冰盖、冰盾) —— 分布在两极
1°面积大
特点:
2°冰层厚 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
南极冰盖
北 极 格 陵 兰 冰 盖
冰 川 擦 痕 与 冰 溜 面
冰溜面
冰川擦 痕
冰溜面与冰川擦痕 (意大利)
冰川擦痕(加拿大)
二、冰蚀地貌
冰蚀谷:
直而宽、深而陡的“U”形谷。
挖掘、磨蚀作用使冰床加深加宽,锉磨使冰床 突起的基岩磨平,横剖面“U”形。
冰蚀 “U” 型谷
(瑞士)
冰 蚀 “U” 形 谷
(蒙大拿.美国 )
冰蚀“U”型谷
大陆冰川的冰前
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2.山岳冰川 —— 高山地区各种形态的冰川
1°规模小
特点:
2°冰层薄 3°分布和运动主要 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我国纬度分布最低的山岳冰川 -------- 云南玉龙山 (海拔6000米)
山 谷 冰 川 的 分 布
珠 峰
2.雪线
——终年积雪区的下界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 一般赤道 两极 高度降低。
非洲赤道附近雪线海拔5700——6000米
(2)降水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
北冰洋 0米
而在纬度20°~25°地带。 (3) 地形: 陡-雪线高; 缓—雪线低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2 搬运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不同类型
(1)表碛 (2) 内碛 (3)底碛 (4)侧碛 (5)中碛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引起冰川沉积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冰川沉积的 物质叫做冰碛物。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缺乏 分选性
3.无定向排列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 鲜明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抵制作用
冰川是在重力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 着的冰体,有固体水库之称。
冰川地质作用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改变地 球外貌的外力主要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 冰川的形成 1.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2)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雪线最
一.冰川作用 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 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发生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 期,冰川面积缩小称为间冰期. 确定古代冰期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冰川擦痕.
二 冰川作用的影响 冰川的大规模进退可以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纹条件改造 4生物变化 三 冰川作用的原因 1天文变化 2洋流变化 3大气成分变化
高的位置在南北纬20—30度的地带。 3)地形 2.成冰作用
1)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冰川的积累区 在雪线一下的地区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2)温带高山地区的冰川积累区称为粒雪盆。 3)如果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相等,冰川前
缘就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积累和消融的 对比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二、冰川的运动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
第二节 冰川见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
二. 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按其发
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由于温室效应加剧,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
,雪线上升最快时达100米。 测算结果显示,
新疆50%的冰川退缩和变薄,雪线上升、冰川后
退的平均速度为每年10-20米。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 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 为冰川的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 和磨蚀作用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 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 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 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 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 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在
重力作用下,携带着大量碎石的冰川从山顶缓
慢向下滑移,途中毫不留情地侵蚀着地表,并
带走更多的碎石。冰川是自然界的一股巨大刻
蚀力量,是大自然开谷移山的一种壮观景象。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 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陆地上85%的水 以固态的形式构 成冰体。陆地上 终年缓慢流动着 的冰体为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速度缓慢而且不平衡 高山冰川流速:几米~几百米/ 年 南极冰川:约数十米/年 观测冰川移运速度的方法:在 冰川上打桩,对桩位进行观察 (固定桩位测量);
冰 川 的 运 动 方 式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裂缝。
⑥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冰碛物
冰碛物
冰擦痕
三、冰渍地貌
山岳冰川不断将其所携带的物质搬运到 冰川末端,在那里由于冰川冰消融而堆积 下来形成终碛。终碛常呈弧形的垅岗状地 形,称为终碛垅。山岳冰川两侧冰运物最 多,在冰川后退过程中,两侧大量冰运物 不断地堆积在冰蚀谷的两测,形成侧碛。 在复式冰川中,两冰川汇合处,冰床两侧 边缘搬运的物质被归并在冰川的中部,冰 川后退消融时则堆积下来形成中碛。

12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

12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

2
Hale Waihona Puke 冰碛地形终碛堤( ( 1 ) 终碛堤 ( end
moraine) moraine ) : 若 气候变化, 冰川间隙性退缩, 气候变化 , 冰川间隙性退缩 , 可形 成多个平行的终碛堤。 成多个平行的终碛堤。 侧碛堤( moraine) ( 2 ) 侧碛堤 ( lateral moraine ) : 中碛堤( moraine) (3)中碛堤(medial moraine): 当冰川汇合后, 当冰川汇合后 , 侧碛堤汇合于冰川 中部
冰碛物的分选性极差, 冰碛物的分选性极差,冰碛物的粒 径可有巨砾、砾石、乃至砂、粉砂、 径可有巨砾、砾石、乃至砂、粉砂、 粘土等各种级别,而且常是大小混 粘土等各种级别, 杂的, 杂的,但以砾石为主 冰川搬运距离短, 冰川搬运距离短,碎屑物的成分与 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 多数未经风化 ,砾石多数未经磨圆
冰溜面: 冰溜面 : 磨蚀作用在冰床基岩面上形成的 磨光面 擦痕和 冰溜面上常见擦痕 冰溜面上常见擦痕和刻槽 条痕石: 条痕石 : 冰川砾石可被磨出一或两个磨光 磨光面上有擦痕及刻槽, 面,磨光面上有擦痕及刻槽,称条痕石 羊背石: 冰床上凸起的石质小丘。 羊背石 : 冰床上凸起的石质小丘 。 长轴平 行于冰川流动方向;朝上游方向坡度缓, 行于冰川流动方向;朝上游方向坡度缓,且 发育冰溜面和冰川擦痕; 发育冰溜面和冰川擦痕;朝下游方向坡度陡
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
山岳冰川按形态分类可分为: 、 山岳冰川按形态分类可分为: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按形态分类可分为 、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 、
二 冰川的流动 运动状态: 冰川是一种固体流, 1 . 运动状态 : 冰川是一种固体流 , 冰川呈块状运 动 运动原因: 2 . 运动原因 : 冰川由于受上层冰的压力和重力作 用而运动 运动速度: 随季度变化; 3 . 运动速度 : 随季度变化 ; 冰川的不同部位运动 速度不同 在横剖面上,中部较两侧快,形成冰舌 在横剖面上,中部较两侧快,形成冰舌 冰川的底部因与基岩的磨擦作用, 冰川的底部因与基岩的磨擦作用 , 运动速度反而下 降 冰舌: 冰舌 : 冰川最前端因中间部分流速快而形成突出的 舌状 冰退:供冰量少于消融量时, 冰退:供冰量少于消融量时,冰川前端发生萎缩 冰进: 冰进: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地球上现存的两个大陆冰盖,这两大冰盖约占全球冰川总面 积的97%,总冰量的99%。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 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格陵兰冰盖
二、冰川的基本类型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受地形影响流动在山谷中。规模小,长度 一般为数千米到数十千米,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 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 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
冰斗冰川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三、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重要特征是不停 运动,但运动速度非常 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 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冰川的运动形式主 要有两种: 1)塑性流动 2)基底滑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山谷冰川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物
冰川搬运的特点:
1.被搬运物与冰固结在一起搬运,搬运过 程无分选,绝大部分无摩擦(无磨圆)。 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米的巨石运走(称
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 深海沉积。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六、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碛物:被冰川搬运堆积的
终碛侧堤——山谷冰川两侧侧碛 在冰川消融后沉积形成的垅岗状 地形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七、冰川的沉积物及其地貌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蛇 形 丘
纹 泥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陆地淡水总量15%,其余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

这些陆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

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一、冰川的形成1、雪线雪线(均衡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冰雪积累区: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冰雪消融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到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的影响。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的地带是南北纬200~300的干燥区;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比背阳坡H大。

H:雪线高度2、冰川冰的形成在两极或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长年累月就聚集而形成终年积雪区的雪原。

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度非常小,新雪通过圆化后变成圆的、较致密的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雪冰。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导致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取决于冰床坡度的流动,称重力流,多见于山岳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的流动,称压力流,多见于大陆冰川。

冰川有两种运动方式:(1)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

(2)塑性流动:由于冰川自身的压力而导致冰内晶粒发生蠕变,使冰晶向前错位,产生冰川的定向蠕动。

一般情况下,冰川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代数和。

冰裂缝: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产生冰裂缝。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

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

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

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

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

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

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

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

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

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

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

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冰蚀作用下形成的冰斗、刃脊、角峰和冰川谷),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见彩图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珠穆朗玛峰、U形谷──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U字形并列的冰川悬谷、冰蘑菇(西藏北部大陆性冰川表面消融区)、具有冰核的冻胀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冰桥──冰川消融形态之一(西藏北部)、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43页文档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43页文档
普通地质学-冰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作用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冰蚀湖二、是非题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1.冰川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20.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面之下。

()21.大部分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字型。

()22.串珠状分布的冰蚀盆地(冰蚀湖)、羊背石、漂砾链等冰川遗迹,均可作为判断古冰川流动方向的依据。

()23.在一个大的冰期当中间冰期可以反复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冰蚀湖二、是非题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1.冰川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20.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面之下。

()21.大部分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字型。

()22.串珠状分布的冰蚀盆地(冰蚀湖)、羊背石、漂砾链等冰川遗迹,均可作为判断古冰川流动方向的依据。

()23.在一个大的冰期当中间冰期可以反复出现。

()24.中生代很少或没有冰期的迹象。

()25.冰成季候泥可以用来确定近代冰期的历史。

()26.所有的季候泥具有同样的成因。

()27.洋壳玄武岩中保存的古磁场反向对确定有关冰期的时代是非常有用的。

()28.由于冰盖的负荷可以造成地壳的均衡坳陷;随着冰盖的消失,地壳又均衡上升。

()29.冰蚀谷的纵剖面常呈阶梯状,这是由于组成冰床岩石的抗蚀力所决定的。

()30.山岳冰川的分布与运动不受地形控制。

()31.冰川表面受温度影响多塑性变形,其底部多脆性变形。

()三、选择题1.现代地球上的水呈冰川冰形式存在的是()。

a.22% ;b.12% ;c.2% ;d.0.2% 。

2.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表面积的()。

a.15% ;b.10% ;c.1% ;d.20% 。

3.更新世冰期使海平面至少降低了()。

a.10m ;b.1000m ;c.150m ;d.100m 。

4.如果南极洲的冰融化,现代的海平面将会升高( )。

a.0.6m ;b.6m ;c.60m ;d.160m 。

5.在下列冰蚀作用的诸地形中,由山岳冰川刨蚀所形成的是()。

a.角峰 ;b.鼓丘 ;c.蛇丘 ;d.冰斗。

6.下列地形中,由冰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是()。

a.蛇丘 ;b.羊背石 ;c.鼓丘。

7.现代冰川分布在气候寒冷的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所占面积是()。

a.9% ;b.79% ;c.59% ;d.99% 。

8.在控制冰川发育的诸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地形 ;b.降雪量的多少 ;c.足够量的冰川冰的形成 ;d.气温。

9.下列较易保存冰川擦痕的岩石是()。

a.石英岩 ;b.粗粒花岗岩 ;c.石灰岩 ;d.千枚岩。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线高度与温度成正比,与将雨量成正比 ;b.雪线高度与温度成正比,与降雪量成反比 ;c.雪线高度与温度成反比,与降雪量成正比 ;d.雪线高度与温度成反比,与降雪量成反比。

四、填空题1.冰川冰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到()到()至冰川冰的渐变过程。

2.雪线高度受()、()、()等因素制约。

3.当今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和()地区。

4.冰川是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区()变化、发展的主要外动力。

5.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在雪线以下的地带称为()。

6.冰川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丰富的()和低的()。

7.如果降雪量和消融量相等,则冰川前缘将处于()状态。

8.促使冰川消耗的途径是()和()两种形式。

9.判断古冰川的重要标志是()。

10.由雪变成冰川冰有()、()和()三种方式;三种成冰作用方式中以()最快。

11.冰川的沉积作用可以形成()、()、()等特殊的地貌形态。

12.冰碛物常具有()、()、()等特征。

13.冰川砾石常具有()、()、()等特征。

14.我国西部地区今日巍峨耸立的群山雄姿,多数是自第四纪以来由于()和()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

15.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冰川是发育于喀喇昆仑山南坡()境内的()冰川,长达75km。

16.中国最长最大的冰川是()山脉()山的()冰川,长达66km。

17.地球上发生过的三次大冰期,先后是()冰期、()冰期和()冰期。

18.中国第四纪冰期至少可划分为四个冰期,由老而新分别命名为()冰期、()冰期、()冰期和()冰期。

19.欧洲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期进一步又划分为四个冰期是()、()、()和()。

20.根据冰川所处的()、()条件及冰川分布的()和()特征,冰川可以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主要类型。

21.山岳冰川按其形态可分为()冰川、()冰川、()冰川和()冰川等四种类型。

22.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主要有()和()。

五、问答题1.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封冻的河流有何区别?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哪些?3.冰前的变化可以说明什么问题?4.地球上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为什么不在赤道而在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脉地区?5.喜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气温低,但雪线的位置却比南坡高。

为什么?6.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那里为什么没有很多现代冰川?7.冰川为什么会运动?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运动各有何特征?8.影响冰川运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是怎样影响冰川运动速度的?9.冰川地质作用可以塑造哪些地形、地貌?10.终碛堤是怎样形成的?它的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能说明什么问题?11.冰碛物沉积的原因是什么?其最主要的沉积物所在哪里?12.形成侧碛和底碛的条件与形成终碛的条件有什么不同?13.有的地区冰川位于高山顶,但在山坡脚下却有冰川堆积物,这是为什么?14.冰湖纹泥为什么又叫作季候泥?研究它有何意义?15.如何区分由于冰期造成的海水面升降和由地壳运动造成的海平面升降?16.有哪些证据可以判断某地区曾经发育过古冰川17.我国西部高山区冰川多,应如何利用它?18.研究古冰川有什么意义?19.试述研究现代冰川的意义?20.试述全球雪线位置变化的总趋势?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答案二、是非题1.×;2.×;3.×;4.×;5. ×;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三、选择题1.c;2.b;3.d;4.c;5.a;6.a;7.d;8.d;9.a;10.a。

四、填空题1.冰晶、粒雪、粒状冰;2.气温、降水量、地形;3.极地、中低纬度高山;4.地貌;5.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6.雪、气温;7.稳定;8.融化、蒸发;9.冰碛岩;10.重结晶作用、升华-凝华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11.终碛堤、侧碛堤、鼓丘;12.无分选、磨圆差、无层理;13.擦痕、压坑、变形;14.地壳的不断抬升、冰川地质;15.巴基斯坦、厦呈;16.天山、腾格里、木扎特;17.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18.鄱阳、大姑、庐山、大理;19.恭兹、民德、里斯、玉木;20.气候、地形、规模、形态;21.冰斗、悬、山谷、山麓;22.重力、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