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地质学-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地质学-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碛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 质物混合在一起; 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其岩性与附近的 岩石往往不同。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石块可以呈直立状;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分明; 6、角砾表面可以有冰川擦痕和磨光面; 7、可以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孢子化石;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在冰 川的前端由冰碛物所构成的弧形高地。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由 冰碛物所组成的椭圆形高地,其长轴与 冰流方向一致。
三、冰水的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glaciofluvial deposit)是指以冰融水为主要营力 经过再搬运而形成的沉积物。 1、冰水扇(outwash fan)——终碛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 积体。 2、纹泥(varve)——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 纹层状沉积。 3、蛇形丘(esker)——在冰体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由冰融水将 冰碛物冲刷、搬运并再堆积而形成。呈狭长,如蛇形蜿 蜒,两坡对称且较陡,由砾石和粗砂构成。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目前,仍处在假说阶段。 1、天文说 2、大气成分变化 3、洋流变化
第六节 古代冰川活动
确定古代冰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冰川活动的 遗迹。这种遗迹包括刨蚀地形;冰川及冰 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以及保存在沉积物 中反映寒冷气候特征的生物化石。
南非有前寒武纪冰川沉积的金刚石矿床。
山东峄山古冰川遗迹视频: /movie/html/uplay/movie_3627.html
加拿大西南部落基山国家公园中 的冰川
美国-加拿大边境的 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
• 积雪消融,溪流淙淙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冰川的地质作用_普通地质学

冰川的地质作用_普通地质学

热带地区
>5000m
现代冰川的全球分布
南极冰川
三、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2、冰川类型
按冰川的分布冰川分为: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沿沟谷向下流动 面积小,厚度薄
大陆冰川(冰盾、冰盖)
高纬度和极地地区 冰由一个或数个积雪中心向 四面流动 分布面积广,厚度巨大
山岳冰川(美国Denali国家公园)
南极冰盾: 1250万 km2 最厚处达 4 公里 地球上冰川 冰总量的 85% 地球上淡水 总量的65%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之一
南极冰盾的厚度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格陵兰冰盾: 170万 km2 厚3.2 公里 地球上冰川 冰总量的 10%
巴芬湾
格陵兰 冰盾的 厚度
大西洋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之一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漂砾
Erratic-Alberta, Canada
• 岩石成分与所在地附近的基岩不同
冰漂砾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1、冰川沉积物-冰碛
鼓丘:平行分布 的梭形冰碛丘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刨蚀作用的两种方式: 挖掘与磨蚀(銼磨) 挖掘 ——冰川在流动时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掘起并带走
冰川运动方向
水渗入岩石,结冰,使 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 岩石碎块沿冰川底部拖带走 川将岩石碎块掘起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掌握冰蚀地貌、冰碛地貌以及冰碛物的特征。

了解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了解古代冰川活动及冰川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及冰碛物的特征。

第一节冰川概述冰川——是陆地上由积雪形成并以缓慢的速度移动的巨大冰体。

一、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过程太阳辐射压力、温度压力(重力)新鲜雪花粒雪冰体冰川重结晶反复融、冻流动二、冰川的运动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肉眼往往难以觉察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固定在冰川上的桩位的变化加以测定的。

引起冰川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重力和压力。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为大面积覆盖在陆地上,冰层厚度可达数千米的冰流。

它的中央厚,向四周变薄,冰川作放射状流动,总的轮廓大致呈盾形,常称为冰盖。

起运动不受地形的影响,主要由冰层的自重压力使冰体从积雪区的中央部分向四周流动,在边缘部分往往形成许多冰舌。

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特点是规模小,冰层薄,它的形成和运动受地形和重力的影响。

根据地形及形态不同可分为: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

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

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呈三角形。

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

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

冰体很少向外流动。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冰蚀湖二、是非题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1.冰川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20.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面之下。

()21.大部分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字型。

()22.串珠状分布的冰蚀盆地(冰蚀湖)、羊背石、漂砾链等冰川遗迹,均可作为判断古冰川流动方向的依据。

()23.在一个大的冰期当中间冰期可以反复出现。

9.冰川地质作用

9.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巨大的固体水流。

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覆盖陆地面积10%,占全球淡水的85%。

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冰川形成的条件:1. 有丰富的降雪,降雪量>消融量,年平均气温0℃以下;2. 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积雪盆地)。

终年积雪区称为雪原,其下限称为雪线。

雪线附近,降雪量=年消融量Image from /wikipedia/commons/8/8a/2008-06-27_01DSC_7583.jpg冰川的形成积雪粒雪化成冰雪的晶/wikipedia/commons/c/c2/SnowflakesWilsonBentley.jpgA snowflake's shape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it forms. This type of snowflake, called a sectored plate, forms when the temperate dips below about 5 degrees Fahrenheit (-15 degrees Celsius).Dendrite snowflakes first occur when the temperature hovers between 30 degrees Fahrenheit (-1 degree Celsius) and 27 degrees Fahrenheit (-3 degrees Celsius).Snowflakes take on the shape of hollow columns and needles at about 23 degrees Fahrenheit (-5 degree Celsius).Scientists aren't sure why temperature affects crystal formation and leads to different shapes of snowflakes.Snowflake Crystal冰川的形成/wiki/Firn/dutchs/graphic0/geomorph/longsect.gif根据气候、地形条件和冰川的形态规模,可将冰川划分为:1. 大陆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又称冰盾或冰盖。

chapter11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chapter11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积累区:冰川在雪线以上部分,在温带高山区又叫粒雪盆。 消融区:冰川在雪线以下部分,在温带高山区又叫冰舌。
二、 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
面状展布,面积可达几百万km2以上,厚达数千米; 压力巨大,向四周流动,可越过障碍向上运动。 例如 格陵兰、南极洲为现代二大冰盖
格陵兰岛——被巨大冰原覆盖的岛屿
格陵兰岛的岩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估计至少有37亿年的历史。 岛屿面积相当于10倍的不列颠岛。约为美国的1/4,占地219万km2。全岛几乎被 巨大的冰原全部覆盖,有些地方冰厚达1万米,冰盖占全岛面积的82%,冰盖还 产生了巨大的冰川,如雅格布港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 约每小时1米,因而在海上形成众多的冰山。
(3)晚古生代冰川 有50余次
主要以∈—P冰期极为重要,影响南半球:南非、印度、 南美、澳大利亚
(4)第四纪冰期 从第三纪晚期开始,延续到第四纪 大规模冰川法院于两极和格陵兰,影响到西伯利亚、 欧洲、南美、澳大利亚,我国也有。 Q:有4个冰期三个间冰期,但近年认为有20次,每十 万年就有一次冰期。
②岩石裂隙水结冰使岩石崩裂,随冰川带走。
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岩石碎 块,像锉刀一样对冰川底床及两侧进行削磨和刻 蚀,称为磨蚀作用。冰川剥蚀力的强弱主要受 下列因素影响: ① 冰层的厚度和重量可加强侵蚀力。 ② 冰层移动的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③ 携带石块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越强。 ④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的侵蚀而磨损。 ⑤ 冰床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而磨损。 ⑥ 冰床岩层的倾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时,冰 床易严重侵蚀。
2、成层的冰碛物地貌 该冰碛物是冰川与融冰之水共同沉积的产物。 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受到融化后的冰水冲刷及淘洗, 会依照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 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所构成的各种地貌,称 为冰水堆积地貌。由其形成的冰碛地貌有: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2 搬运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不同类型
(1)表碛 (2) 内碛 (3)底碛 (4)侧碛 (5)中碛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引起冰川沉积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冰川沉积的 物质叫做冰碛物。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缺乏 分选性
3.无定向排列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 鲜明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抵制作用
冰川是在重力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 着的冰体,有固体水库之称。
冰川地质作用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改变地 球外貌的外力主要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 冰川的形成 1.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2)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雪线最
一.冰川作用 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 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发生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 期,冰川面积缩小称为间冰期. 确定古代冰期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冰川擦痕.
二 冰川作用的影响 冰川的大规模进退可以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纹条件改造 4生物变化 三 冰川作用的原因 1天文变化 2洋流变化 3大气成分变化
高的位置在南北纬20—30度的地带。 3)地形 2.成冰作用
1)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冰川的积累区 在雪线一下的地区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2)温带高山地区的冰川积累区称为粒雪盆。 3)如果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相等,冰川前
缘就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积累和消融的 对比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二、冰川的运动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
第二节 冰川见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
二. 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按其发
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冰川侵蚀作用类型
01
02
03
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底部 的冰层会对地表岩石进行 刨削,形成各种刨蚀地貌 。
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携带 的岩石颗粒会对地表岩石 进行摩擦和碰撞,形成磨 蚀地貌。
剪切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对 地表岩石施加剪切力,使 岩石发生变形和破坏,形 成剪切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特点
破坏性
• 层理构造不发育:与流水沉积物相比,冰川沉积物的层理构造通常不发育,因为冰川运动过程中碎屑物的搬运和沉积是 连续进行的。
• 含有大量泥炭和腐殖质:在一些冰川沉积物中,由于植物碎片的混入,含有大量的泥炭和腐殖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有机 碳的积累和保存。
• 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冰川与基岩接触的部位,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岩,如角岩、冰 长石和冰碛岩等。这些岩石具有特定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点,与周围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载运搬运
冰川挟带的岩石块或巨砾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保持相 对位置不变,随着冰川一 起移动的过程。
冰川搬运作以 将巨大的岩石块搬运到很远的地
方。
搬运距离长
冰川的搬运作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并将物质搬运到很远的下游地区 。
物质磨圆度高
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不 断受到磨蚀和碰撞,最终形成圆形 的砾石或石块。
冰川沉积作用
04
冰川沉积作用定义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 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冰川停积处或 冰川末端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和岩层的 形成过程。
冰川沉积物主要包括冰碛物、冰水沉 积物和冰川接触变质岩等。
冰川沉积作用类型
01 02
冰碛物
由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泥沙等物质在冰川前端或侧翼堆积 形成的沉积物。根据碎屑物的不同来源和搬运方式,可分为漂砾、砾石 、砂、粉砂和粘土等冰碛物。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地球上现存的两个大陆冰盖,这两大冰盖约占全球冰川总面 积的97%,总冰量的99%。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 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格陵兰冰盖
二、冰川的基本类型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受地形影响流动在山谷中。规模小,长度 一般为数千米到数十千米,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 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 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
冰斗冰川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三、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重要特征是不停 运动,但运动速度非常 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 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冰川的运动形式主 要有两种: 1)塑性流动 2)基底滑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山谷冰川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物
冰川搬运的特点:
1.被搬运物与冰固结在一起搬运,搬运过 程无分选,绝大部分无摩擦(无磨圆)。 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米的巨石运走(称
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 深海沉积。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六、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碛物:被冰川搬运堆积的
终碛侧堤——山谷冰川两侧侧碛 在冰川消融后沉积形成的垅岗状 地形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七、冰川的沉积物及其地貌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蛇 形 丘
纹 泥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陆地淡水总量15%,其余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

这些陆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

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一、冰川的形成1、雪线雪线(均衡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冰雪积累区: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冰雪消融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到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的影响。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的地带是南北纬200~300的干燥区;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比背阳坡H大。

H:雪线高度2、冰川冰的形成在两极或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长年累月就聚集而形成终年积雪区的雪原。

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度非常小,新雪通过圆化后变成圆的、较致密的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雪冰。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导致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取决于冰床坡度的流动,称重力流,多见于山岳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的流动,称压力流,多见于大陆冰川。

冰川有两种运动方式:(1)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

(2)塑性流动:由于冰川自身的压力而导致冰内晶粒发生蠕变,使冰晶向前错位,产生冰川的定向蠕动。

一般情况下,冰川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代数和。

冰裂缝: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产生冰裂缝。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古代冰川地质作用现象的调查能够 帮助分辨板块运动情况,这是其它任何 动力地质作用所不能比的。 大陆冰川的聚积与消融不仅促使该 地区地壳的升降,由于软流圈可能存在 液压作用必然会引起别的地区产生反向 效应,地壳的变动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冰川?冰川为什么能流动? 2.冰川形成需经哪些阶段?需要什么条件? 3.冰川运动的主要特点? 4.冰川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与河流比 较有何异同? 5.冰川堆积物持什么特点? 6.冰川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
为冰退。短周期性气候变化可使冰 前在数十米的范围内进、退。全球 性大的气候变化,山岳冰川冰前的 伸缩范围可达数公里,大陆冰川甚 至可达数百公里。在地质历史上曾 经发生周期性的寒冷时期,产生过 全球性的大冰进,称为冰期。两个 冰期之间的大冰退期间没,称为间 冰期。
冰川越是接近前端,消融现象逐渐 加剧,冰裂隙被扩大,冰融水在冰层下 部融出洞穴,形成冰下河。在冰川表面, 经常散布着山坡上滚落的大小石块,石 块吸收太阳辐射热升温快,可使冰层局 部融化,而使其深陷于冰层之中,大石 块传热慢,对下面冰层起遮荫作用,当 外围冰层融化后形成凸出冰面、上顶石 块的冰蘑菇。冰蘑菇上的石块块掉落之 后,便形成冰芽和冰塔。
1.冰川的形成
两极地区和雪线以上的地区,因逐年堆 积可形成巨厚的雪层。纵所周知,新雪片为 六角形冰晶,冰晶的密度仅0.085g/ml。在 高山区风及雪崩等将山岭上面的散雪集中于 洼地中,形成积雪的洼地,称雪窝。 雪窝中雪层厚,新雪经过升华、凝华和 重结晶作用转变为粒雪。气温变动于0℃左 右最有利于重结晶过程,在重结晶作用下, 粒雪易于增大,当粒雪层厚度超过40m,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悬冰川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万Km2 (占陆地10%) ,其 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99% 。这种大面积分布在 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川(冰盖)





南极冰川
冰 盖
另1%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 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称为山岳冰川
冰盖
山谷冰川 冰斗
山岳冰川
冰川前缘 冰积平原
Valley Glaciers in Denali National Park 德纳里国家公园的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堆积作用
在气候稳定时,大陆冰川也能在冰川边缘地形成终碛。 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的底碛,常 呈平滑圆状隆起,称为鼓丘。
Depositional
冰砾阶地
landf积物
小沙丘
底碛
三角州沙丘
锅状陷落
冰水沉积阶地 冰水扇
冰后溪流
终碛
Melting Ice 融冰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1、冰斗 3、冰蚀谷
2、鳍脊与角峰 4、羊背石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力, 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破坏,称为刨(剥)蚀作用 (通过挖掘 作用和磨蚀作用 两种方式)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的地质作用§1.概念一、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移动的巨大冰体。

现代地表陆地面积约有1/10被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低纬的高山地区。

全球冰川若融化,可成为24000000km3的淡水,占全球总淡水资源的)85%,如注入海洋可使海面上升65米。

因此,研究现代冰川,利用冰雪融化可直接为人类提供水源,古冰川的研究则可子解古气候及古地理的变化情况。

二、冰川的形成积雪冰川冰冰川1.终年积雪区——年降雪量>年融化量的地区,地面雪终年不化,并逐年积累,形成终年积雪区。

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低纬的高山地区,这里气温<0°C,大量的降雪则终年积雪,气温是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这里山坡上某个高度年降雪=年消融理,这个高度月雪线。

2.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界。

终年积雪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1)气温:成比,一般赤道两极高度降低。

非洲赤道附近雪线海拔5700——6000米北冰洋0米(2)降水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纬度20°-25°地带。

(3)地形:陡-雪线高;缓—雪线低东南坡(阳面)高西北坡(阴面)低3、冰川冰的形成三、冰川的类型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球条件分:1.大陆冰川(冰盖、冰盾——分布在两极)特点:1°面积大,可达几百万km2280万km2 最厚3200m2°冰层厚,中部上千米,中原四周薄,呈盾形。

南极125/cm2>3000m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由于压力使中心向四周缓慢运动。

2.山岳冰川——高山地区各咱形态的冰川。

特点:1°规模小2°冰层薄3°形成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冰斗冰川——积雪盆地象转椅,只有一个缺口,其余都是陡峭的后壁,后壁冰冻风化强烈。

壁崩塌,造成雪崩,冰斗扩大积雪增加,形成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顺山谷流动的狭隘长冰体,是山岳冰川的主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格陵兰冰盖
南极冰盖
格 陵 兰 岛 冰 盖
根据海温和山地冰川的观测 分析,估计由于近百年海温 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量约为 2~6厘米。其中格陵兰冰盖 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上升 了约2.5厘米。
南极海中的冰山
南极中冰川
(1)冰斗冰川、悬冰川 (2)山谷冰川(单、复式)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鼓丘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冰川分布区冰雪融化水。由冰水搬运和堆积的沉积 物(主要来源于冰碛物),称为冰水沉积物。 冰水地貌 一、 冰水扇 终碛堤外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积体。一系列冰水扇相连可 构成冰水平原。
二、 纹泥 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的纹层状沉积。由浅色细砂、粉砂 层与深色细粉砂、黏土层交互而成,层理细薄。每个年层 分两部分:下部为以沙土为主的夏季浅色部分,上部为以 黏土为主的冬季暗色部分。
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背冰面较陡, 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冰斗 、角峰、 刃脊及其发育 过程
冰川地貌小结
鳍 脊 角 峰
冰 斗
冰川 谷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可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 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 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 挖掘作用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 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 ,将冰床底部及两侧边坡基 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2)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 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④ 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层理。
⑤ 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形擦痕,还可出现 凹坑和裂隙。具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条痕石。
⑥ 扫描电镜可见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状不规则,棱角尖
锐,表面据偶蝶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⑦ 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三、冰碛地貌
二、冰川作用的影响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文条件改变 4、生物变迁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1. 天文说 (1) 太阳辐射能变化说 :太阳是个变光的恒星; (2) 地日距离变化说(米兰柯维奇律):地球自转轴的倾 斜度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偏心率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地面 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地史上大规模冰期主要有: ①新元古代的成冰纪(前寒武纪)
②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
③第四纪。
2、第四纪冰期研究现状 最早第四纪冰期划分:四次冰期、三次间冰期。根据研究第 四纪冰川作用频繁,共有20次。近80万年来,每10万年有一 次冰期和间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在国际 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 山为标准,根据对阿 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 岳冰川的研究,确定 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 亚冰期。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1)冰碛丘陵:冰川退却、冰体融化,冰碛物均沉落于底 碛之上所形成的波状起伏丘陵。
(2)侧碛堤:山谷冰川的两侧在冰川退缩时,由侧碛构成的
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
(3)终碛堤或终碛垅:当气候条件稳定时,冰川将冰运物 源源不断输送到冰前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为终碛堤 或终碛垅。
(4)鼓丘: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 的底碛,在底碛常呈平滑的圆状隆起,我们称为鼓丘。 鼓丘 通常成群出现,外表卵形,主要由冰碛所组成。
纹泥可以帮助确 定冰盖撤退期间 事件发生的时代。
二、 蛇形丘
冰川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的流水沉积体。特点:狭长曲折的 高地,由砾石、粗砂构成,有一定分选性和交错层理。
第六节
一、冰川作用 1、全球冰期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地球历史中气候的冷暖变化频繁:寒冷时期,冰川大规 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对应的 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面积缩小,称 为间冰期。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冰川的地质作用是改 变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区表面形貌的主要作用。对气候和海平面升 降影响很大。
冰川零星分布 在中、低纬度 的高山和高原 上气温在零度 以下的地带; 这部分冰川称 为山岳冰川 。
(1)冰斗冰川 主要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主体位于 冰斗之内,仅有一短小舌状体(冰舌)溢出的冰川。如果 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冰川就流出冰斗,呈盾牌状悬贴 在山坡上,称为悬冰川。
(2)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张进入山谷就形成山谷冰川。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分布在冰川表面的称为
表碛;分布在冰体内部 的,称为内碛;分布在 冰体底部的,称为底碛 ;分布在冰体两侧的, 称为侧碛。如果两条冰 川汇合,相邻两个侧碛 就合而为一,夹于冰川 中部,称为中碛。
低处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冰川运动速度缓慢而且不平衡 高山冰川流速:几米~几百米/年 南极冰川:约数十米/年 观测冰川移运速度的方法:在冰川上 打桩,对桩位进行观察(固定桩位测 量);
冰 川 的 运 动 方 式
运动中的冰川其变形具有垂向差异性。上部以脆性为 主,下部以塑性为主。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间运动快,这种 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冰裂缝。裂隙常呈八字形排列。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 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由冰川形成的沉积 物统称为冰碛物。松散的冰碛物堆积层,称为冰碛层。已固 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冰碛物的特征
① 均为碎屑物。碎屑矿物中可见容易风化的铁镁质矿物。 ② 冰碛物分选性极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 一起,形成“泥包砾”的现象。 ③ 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磨擦、碰撞,故冰碛物磨圆 度极差。
2、冰川冰的形成 成冰作用(成冰过程):雪花→粒雪→粒状冰→冰川冰 冰川冰是由雪压实冻结成冰, 水成冰是由水冻结成冰。
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 积累区(粒雪盆),在雪线以 下的部分称为消融区(冰舌)。
累积量与消融量之间的平衡
控制冰川的前进和退缩。
二、冰川的运动
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是:重力和压力 冰体在压力下呈塑性;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由高处往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单式:从粒雪盆中流出的一条冰川。
复式:从两个以上粒雪盆中流出的冰川汇合体。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冰帽) 冰川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边缘山地,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处。 基本上呈面状,其规模比大陆冰川小得多。冰川自中心流 向四周,在高原边缘会形成许多短小冰舌,形成悬冰川和 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的冰川。若干山麓冰川可 会合成一个面积广阔的冰源。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 移动着的冰体。
南极冰川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雪线以上:积累量大于消融量; 雪线以下:积累量小于消融量; 雪线高度H的影响因素 (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 (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地 带是南北纬20°~30°的干燥区; (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 比背阳坡H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