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摩擦起电导学案

合集下载

11.1摩擦起电教案

11.1摩擦起电教案

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
中摩擦起电现象的回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来。

讲授新课一、摩擦
起电的
概念
实验一:撕一些碎纸屑放在桌面上,用
塑料尺摩擦你的头发,然后靠近碎纸屑,你
看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二:用毛皮用力摩擦塑料棒,将塑
料棒靠近从水龙头流出的细小水流,你看到
了什么现象?
反馈评价:
实验、观察、
思考。

利用学生身边
的事物进行实
验,不仅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感
受到生活中处
处有物理,物理
的有用性。

三、摩擦
起电的
实质
动画演示摩擦起电的实质
反馈评价:
【练一练(三)】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电;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橡胶
棒带负电,毛皮带电。

仔细观看,认
真总结。

自主练习,
采用Flash动
画从微观角度
演示摩擦起电
的实质。

PPT展示问题,
练习结束,呈现
答案。

达标检测
1.将两个吹足了气的气球在手上或衣服
上摩擦几下,然后将悬线提起,我们可以看到
两个气球互相_____,其原因是
__。

2.经常使用的电扇扇叶上总是积灰的
原因是:。

积极思考,认
真答题。

PPT展示问题,
练习结束,呈现
答案。

初三物理电路初探导学案

初三物理电路初探导学案

学生教师夏老师日期年级新初三学科物理时段学情分析新课课题电路初探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1.电荷及摩擦起电2.电流和电路学习重点难点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电路的连法与画法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本次课程内容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难点聚焦:摩擦起电的原因:(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濠知教育学科导学案(5)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量叫做基元电荷,也称元电荷,用e 表示,1e=1.60217733×10^-19C ,在计算中可取e=1.6×10^-19C。

它等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的多少,也等于一个质子所带电量的多少。

6.25×10^18个元电荷所带电荷量有1C。

(6)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e=1.60217733×10^-19C(7)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11.1电荷 摩擦起电导学案

11.1电荷 摩擦起电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11.1电荷摩擦起电【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4.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护重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静电的应用和防护难点:摩擦起电的本质及电荷的转移【课堂导学】一、认识静电现象独立完成下列活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1、将自己的塑料直尺、圆珠笔杆、钢笔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

再多捋几次。

3、将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细小纸屑。

会发现,细水流被,小纸屑被。

总结: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带上电荷,因而能吸引物体。

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做。

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带电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常见的静电现象有哪些?二、了解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思考下面问题:(玻璃棒用丝绸摩擦过,橡胶棒用毛皮摩擦过)4、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见课本图11.1-4),自由悬挂的玻璃棒是否会动?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5: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会向哪个方向运动?6:将玻璃棒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橡胶棒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现象:靠近的两根玻璃棒会,靠近的两根橡胶棒会,靠近的玻璃棒与橡胶棒会。

总结:自然界中有_____种电荷。

规定叫正电荷,规定叫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练习1: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相互靠近时,A排斥B,B吸引C。

已知A球带正电荷,试判断B、C两个小球的带电情况?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思考:1:验电器的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2: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3: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如何知道它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4: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吗?5:验电器能否检验出所带电荷的多少?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摩擦起电的原因思考: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通常情况下物体对外不显电性?2.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3.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什么?三、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护归类总结:1.静电应用的实例2.静电防护的实例【双基达标】1、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2篇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2篇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精选2篇(一)摩擦起电是指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摩擦产生静电。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材料之间会发生电荷转移,其中一个材料失去电荷并带正电荷,另一个材料获得电荷并带负电荷。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摩擦起电实验的教案示例:实验材料:1. 一块橡胶棒2. 一块毛巾实验步骤:1. 将橡胶棒和毛巾分别清洁干净,确保无杂质。

2. 用食品包装薄膜将橡胶棒和毛巾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确保两者能够自由摩擦。

3. 让学生轮流摩擦橡胶棒和毛巾的另一端,每人摩擦5次。

4. 在摩擦完后,让学生将橡胶棒和毛巾的非固定端靠近对方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学生观察到两者会相互吸引,说明它们带有不同的电荷。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起电时,橡胶棒带有正电荷,毛巾带有负电荷。

这是因为摩擦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了一些电子并带正电荷,而毛巾获得了这些电子并带负电荷。

实验拓展:1. 学生可以换用其他两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静电计或带电物体靠近摩擦过的材料来验证电荷的产生。

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危险。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避免材料掉落或碰撞。

希望以上的教案示例能够帮助到您!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精选2篇(二)教案标题:摩擦起电的原因与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两种不同材料间弱化学键断裂引起的电子转移。

2.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元素。

3. 能够解释摩擦起电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

2. 示例物品:橡皮筋、丝绸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橡皮筋和丝绸布,并提问:你们是否知道橡皮筋和丝绸布在摩擦时会发生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两种材料会发生摩擦起电。

”- 引发学生兴趣,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并了解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案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摩擦起电》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可以产生静电现象。

2.掌握摩擦起电的条件和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包括羊毛布、塑料杯等。

教材包括图片和小动画视频。

2.幼儿准备:幼儿园大班学生。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摩擦起电。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吗?举个例子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非常好!摩擦就是两样东西互相摩擦的过程,比如我们用手摩擦头发、用脚摩擦地面等。

那么,你们知道摩擦有时候会有什么特殊的现象吗?学生:(回答)教师:对,就是摩擦会产生静电!你们有没有见过和静电有关的现象呢?学生:(回答)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新知(20分钟)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动画视频,了解一下静电的概念和特点。

请大家认真观看。

(播放小动画视频)教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静电就是物体上的电荷不平衡。

那么,什么样的条件下物体才会起电呢?学生:(回答)教师:对!干燥的天气、物质的种类等都会影响物体起电。

现在,我拿来一块羊毛布,请你们摩擦一下手,然后用手碰一碰别人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生:(用羊毛布摩擦手,再互相碰一碰)教师:看到了吗?摩擦之后,你们的手会感觉到一些不舒服,这就是产生了静电。

摩擦是一种很常见的产生静电的方式。

3.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我们刚才了解了摩擦起电的一些原理,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用不同的物品能不能起电。

(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个塑料杯,请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教师:首先,你们摩擦一下塑料杯,然后将塑料杯放在水龙头出水的位置上。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操作)教师:你们看到了吗?水流被塑料杯吸引过去了,这是因为塑料杯起了静电的作用。

现在,你们可以尝试用羊毛布、塑料袋、塑料球等不同的物品来进行摩擦实验,看效果是否一样。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1. 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

2.掌握通过摩擦产生静电的方法。

3.培养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内容1.什么是静电?2.静电能量的表现形式。

3.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 (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静电的物品(如塑料薄膜,玻璃棒,电子称等),让学生猜测这些物品是如何产生的。

引导学生关注物品产生的现象和他们自己的体会,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2. 讲解部分 (15分钟)讲解静电的概念和静电能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静电、静电的基本特性和静电能量的表现形式。

3.3. 实验环节 (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摩擦起电的实验器材(如丝绸布、毛巾等),并让学生自己摩擦实验器材,产生静电并观察实验现象。

3.4. 讨论环节 (15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体验,进一步理解摩擦产生静电的原理,并探讨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5. 巩固环节 (1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出题,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通过评价解题方法及答案结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反思对静电及摩擦起电的概念讲解和实验细节的安排均需再次加强,以提高学生算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可以开展与静电相关的更加复杂的实验。

5. 小结本次科学教育课程教学,通过通过实验与讲解相结合,可以较好的掌握摩擦起电的方法,并能引导学生,加深学习理解掌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现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教学前期需要更加注重相关知识点的扎实掌握,后期教学中要多进行课外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5.1__两种电荷-----导学案

15.1__两种电荷-----导学案
甲乙丙丁
4、如右上图所示,一段下端散开,整体呈中性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洗干燥的手握住,自上而下的捋几次后,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部分塑料带正电,另一部分塑料带负电,整个塑料绳仍是呈现电中性
B、整个塑料绳不会带电
C、只是因为摩擦生热,使塑料绳受热变形呈散乱状态
D、手与塑料绳间发生电荷转移,使每根塑料绳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散开
教学流程
【课堂导学】
1、比一比:看谁能用头发与塑料笔杆完成摩擦起电的实验。
该实验表明:带电体有的性质。
2、完成或观察课本P32的演示实验,该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①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把叫做正电荷;把叫做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3、实验室里常用什么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结构和原理分别是什么?
7、用绝缘线吊起三个小球,其中任何两个靠近时,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8、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验电器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做成的。
3、有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带电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下图所示,则甲、乙带________电荷,丙丁带________电荷(填“同种”或“异种”)。
A.空气是绝缘体,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B.只有导体才能做电工材料
C.纯净水是绝缘体D.水银不易导电

《金版教程(物理)》2024导学案必修第册人教版新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1.电荷含答案

《金版教程(物理)》2024导学案必修第册人教版新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1.电荷含答案

《金版教程(物理)》2024导学案必修第册人教版新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1.电荷1.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了解摩擦起电及其原因,认识金属导电及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2.理解静电感应现象及其特点,了解感应起电。

3.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从而认识和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4.知道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一电荷101正电荷、02负电荷。

2.电荷量03多少叫作电荷量,用Q表示,有时也可以用q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04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05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06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3.摩擦起电及其原因(1)07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

(2)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受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于08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09正电。

4.金属导电及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1)10自由电子。

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11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只有12自由电子穿梭其中,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

(2)绝缘体中几乎不存在能13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静电感应1.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01吸引或02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03趋向或04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05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06同种电荷。

2.感应起电:利用07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三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01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02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03保持不变。

2.更普遍的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04代数和保持不变。

四元电荷1.元电荷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迄今为止,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01相同,电性相反。

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e 表示,e=021.60×10-19__C,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03密立根测得的。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导学案)
4、叫电荷量,单位,符号
5、称为元电荷,
6
称为电荷守恒定律。
7、是静电感应,
感应起电。




1、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电学方面的知识;
2、自己动手做一做课本第二页上的实验一、实验二,并解释其中的现象;
3、观察思考课本上的1-1-4实验,利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其中的问题。








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讨论交流】
如图所示的装置叫做验电器,观察它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
怎样借助于验电器判断感应起电的枕形导体A与B所带电荷的电性?还需要哪些器材?操作步骤如何?
例题分析
【例题1】图7中A、B是两个不带电的相同的绝缘金属球,它们靠近带正电荷的金球C.在下列情况中,判断A、B两球的带电情况:
(1)A、B接触后分开,再移去C,
D.物体所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D.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10、如图,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B,则()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正电
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金属箔片带上了正电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重点)2.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知道原子的结构,认识元电荷。

(难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活动一:摩擦起电(试一试,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实验:将自己的塑料直尺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发现,小纸屑被。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活动二:两种电荷(阅读课本P32-33页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两种电荷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②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简称“同异”3.电荷量:①定义:,简称。

②单位:,简称,符号。

4.验电器:①作用:检验物体。

还可以粗略估计带电的多少。

②原理:。

活动三:原子及其结构(阅读课本P33页和P33页第1自然段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带正电)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符号。

三、当堂检测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脏物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铁屑2.三个带电的通草球A、B、C,其中A排斥B,C吸引B,说明A和C带___________电荷.若B带正电荷,则A带__________电荷,C带_________电荷。

3.验电器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用来检验物体_________。

4.电子是带有最小______的粒子,这个最小电荷是__________C,称做_____,用e表示。

摩擦起电教案8篇

摩擦起电教案8篇

摩擦起电教案摩擦起电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摩擦起电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起电教案篇1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活动过程: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

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二、帮猫妈妈钓鱼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

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三、结束环节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摩擦起电教案篇2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

导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5.知道原子结构导学过程:知识点一:摩擦起电1.实验探究:摩擦起点现象归纳以上现象:2.摩擦起电的概念:摩擦起电的条件:3.物体带电的方法:知识点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1. 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也内容,完成有关问题: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____(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___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_。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_。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_____,异种电荷______2. 电荷量:_____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_____,简称___,符号练习:1.有A 、B 、C 、D 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11-2所示,已知B 带正电,则D 带____电荷。

2.有A 、B 、C 、D 四个带电体,若A 排斥B ,A 吸引C ,C 排斥D ,且已知D 带正电,则A 带 电荷,B 带 电荷,C 带 电荷3.当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带 电,丝绸带 电,这是因为 。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

1.2. 3. 原理:4. 使用方法:注意: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三种方法:(1)(2)(3)练习:1.若用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会 ,这表明验电器 ,在这一过程中电荷是如何转移的 。

知识点四:原子及其结构1. 原子的结构(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2. 摩擦起电的原因(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A B A C C D(a) (b) (c)图11-2(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__得到电子,带_电,__失去电子,带_电。

鲁科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11.1 电荷 摩擦起电

鲁科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11.1 电荷 摩擦起电

第十一章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举例说明静电的应用及如何防止静电的危害。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荷种类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自主导学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塑料尺子或塑料笔杆在头皮上摩擦几下,去靠近碎纸屑,发现什么现象。

总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就是现象。

视频(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列举你还知道的摩擦起电现象:[自主学习,完成学案] 一.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性质:带电体具有轻小物体的性质3.原子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和绕核高速运转的所组成.4.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的本领不同.有的容易失去,有的容易得到,失去电子的带,得到电子的带。

5.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1.电荷: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用毛皮摩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

3.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实验探究)注意:相互排斥的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物体不一定带异种电荷,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的单位是,简称5.验电器:①作用:检验物体②原理: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③使用方法: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观察是否张开.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护【当堂训练】1.(2018广东省广州)如图5所示,金属球使小芳带电,则小芳()A.得到电子B.失去电子C.得到原子核D.相互排斥的头发上带同种电荷2.有些化纤布料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穿着该衣物时,容易发生___________现象,从而__________轻小的尘埃所造成的.3.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的电荷叫___电荷.若将一带电体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排斥,则带电体带____电.4.下列有关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B.两个物体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电子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了电荷D.两个物体原子核发生了转移5.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看到金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张开,说明橡胶棒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6.如图所示,先用餐巾纸摩擦根可以绕铁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荷,这是现象;然后用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带电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吸管带有与橡胶棒(填“相同”或“不同”)的电荷.上述现象说明餐巾纸带填“正”或“负”)电荷.7.(2018江苏省盐城市)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甲带正电荷,则丙()A.一定带正电荷B.一定带负电荷C.可能带负电荷D.可能带正电荷8.下列叙述中,属于静电危害的是()A.在建筑物顶上安装避雷针B.人在地毯上行走后接触金属把手时有触电的感觉C.在油罐车上连接拖地的铁链D.静电植绒、静电复印9.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 ) 【当堂达标】1.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A.灰尘的自然堆积B.荧光屏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吸附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吸附灰尘2.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金国球,发现验电器的箱片张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B.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箔片张开说明橡胶棒带电D.毛皮带正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得到电子3.(2018淄博)如图所示,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戳穿)的轻质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两者相互吸引,则( )A.吸管带正电B.吸管与玻璃棒带同种电荷C.餐巾纸与吸管摩擦时,吸管得到电子D.餐巾纸与吸管摩擦时,吸管上的部分正电荷转移到餐巾纸上4.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丝张开的原因是带了异种电种电荷互相吸引B.细丝张开的原因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C.细丝带了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D.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的转移5.静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是用很广泛,下列不属于静电应用的是( )A.利用静电把空气电离,除去烟气中的粉尘B.利用静电吸附,将涂料微粒均匀地喷涂在金属物体上C.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进行杀菌D.运用运油车尾部的铁链将油与油罐摩擦产生的静电导走6.下列有关电的知识判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B.电子带负电.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D.一个氦原子其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7.(2018四川绵阳)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已知甲带正电,甲与乙相互排斥,甲与丙相互吸引,则()A.乙带正电,丙一定带正电B.乙带正电,丙可能不带电C.乙带负电,丙一定带负电D.乙带负电,丙可能带负电8.(2018常州)2017年底“悟空”号卫星上的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导致“死机”,在遥控指令下,计算机重新启动,卫星恢复正常.带正电的粒子可能()A.原子核质子B.原子核中子C.电子原子核D.电子质子9.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C.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点击中考】1.(襄阳,13)初秋季节小明搭乘出租车去学校,下车时,他发现化纤质地的校服紧紧地吸附在秋衣上,这是现象。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或防止这些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手抄报或PPT,内容包括:
-摩擦起电的定义和实质。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实例及其应用或防治方法。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摩擦起电现象在科技或工业中的应用,并尝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想法。
c.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质疑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b.设计电荷相互作用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 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电荷”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认为物体带了电荷?
可以用什么办法使物体带上电荷?举例说明。

2、阅读课本“原电荷”部分,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

3、独立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然后与正确答案对照,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

【预习检测】
(1)梳过头发的梳子能吸起头发、穿过的化纤衣服表面常吸附一些灰尘。

这样,我们就说梳子、衣服带上了。

(2)带了电荷的物体具有的现象。

(3)原子由和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

4、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跟同学们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摩擦起电
独立完成下列活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问题1、将自己的塑料直尺、圆珠笔杆、钢笔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问题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

再多捋几次。

问题3、将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细小纸屑。

会发现,细水流变,小纸屑被。

总结:可以发现,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带上电荷,因而能吸
引物体。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
是现象。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思考下面问题:(玻璃棒用丝绸摩擦过,橡胶棒用毛皮摩擦过)
问题4、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玻璃棒是否会动?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5:将橡胶棒靠近自由悬挂的玻璃棒,玻璃棒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6: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现象:靠近的两根玻璃棒会,靠近的两根橡胶棒会,靠近的玻璃棒与橡胶棒会。

总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
把规定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练习1: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相互靠近时,A排斥B,B吸引C。

已知A球带正电荷,试判断B、C两个小球的带电情况?
●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阅读课本“验电器”部分,试回答、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7: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原理)?
总结:验电器的原理是,
作用是。

电荷量的单位是。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看视频:电荷定向移动的实验: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

交流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A、B验电器上的电荷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总结:电荷可以沿金属棒。

阅读课本中导体和绝缘体部分,并完成下面问题:
常见的导体有,常见的绝缘体有,各种金属导电靠得是。

当堂训练:
1、电荷: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

原理:。

6、电荷单位:,符号:
7、导体是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绝缘体是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8、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9、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璧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2、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 D 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13、在编织某种地毯时,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A便地毯更好看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D释放静电,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