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小范围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能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图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2.板书、彩色粉笔、图表样本。
3.学生调查表格和问卷。
4.台式计算机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统计”的字样,询问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引出调查和统计的目的及意义。
2. 学习内容(20分钟)•使用实例引出调查的基本方法。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讲解示范(15分钟)老师用学生调查的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展示如何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4. 练习(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并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交流和归纳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并整理数据,绘制对应图表,并用一段文字总结调查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和图表绘制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统计》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条形统计图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条形统计图「篇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41-4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1刻度表示1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积累收集、解读数据的经验,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一、统计分类——展现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1.情景引入,统计分类:学校食堂打算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现在有三种备选方案,绿色、蓝色和黄色。
小朋友们喜欢什么颜色呢?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示范性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评价关注点学生具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对比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价值。
抢答1:第2组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怎么看出来的?抢答2:第2组喜欢三种颜色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各自的价值:统计表便于计算,统计图便于观察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说出观察指向。
4.根据条形统计图口答。
统计了什么内容?统计了哪些项目?1格表示多少?雨天比阴天多几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知道统计主题;再看横轴,了解统计项目;然后根据直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正确回答。
二、深化理解——突破1格表示2的教学难点1.情景引入:除了粉刷墙壁,食堂还打算在墙壁上画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分别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探讨问题:1)最爱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刻度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高的数量不一定多。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所表示的数量”。
2)最爱吃桔子的有几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表示相同数量的直条,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高度也不一定相同。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_说课稿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_说课稿【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分享我精心准备的《统计》这节课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意义;3. 学会使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数据展示与分析;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质量,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将相应的数据以口头方式收集起来,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形表示出来。
【呈现】1.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总数、调查、数据等。
2. 介绍条形图和折线图的概念及其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两种图表的不同用途和表达方式。
【实践】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调查对某一问题进行数据收集。
2. 学生利用所收集到的数据,设计并绘制相应的条形图和折线图。
3. 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并分享给全班。
【拓展】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如多层次的数据比较、相关性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巩固学生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手段和学时安排: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活动、课堂讨论等方法。
学时安排:本节课为4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导入、呈现:10分钟实践:20分钟拓展、归纳总结:10分钟五、教学评价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活动表现、图表设计和解读能力等综合评价。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
2. 培养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2. 学习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
难点:培养学生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数据收集表、统计图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a.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并提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要求。
b. 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写到数据收集表中。
c.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整理数据,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并将整理结果填写到统计图中。
d.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评价不同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3. 练习: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统计知识和方法。
5.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统计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数据收集和统计活动的环节,增进家校合作,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应用统计知识。
2. 组织学校或班级的统计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的特征,了解数据的可变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能够通过简易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说明,初步了解图标和表格的应用。
教学重点1.数值分类;2.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3.数据的图形表达。
教学内容与时长活动计时活动1:了解数据10分钟活动2:数据分类15分钟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20分钟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25分钟教学步骤活动1:了解数据•导入(2分钟)通过导入课堂互动打破陈旧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收纳柜或书架和里面放置的物品,以展示大家都有一些数据在生活中。
•数据的搜集(8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班级或学校的一些数据,例如:1.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2.你每天在家花费的时间?3.你在班级、校园中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调查问卷,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
活动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例如将自然现象的数据按照天气、风力强度、时间等分类。
•实际操作(10分钟)请学生们动手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条线图等方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数据。
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初步数值统计(5分钟)浅谈数据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谈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特征。
•计数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常见的计数、统计方法,例如分类初识、频数、百分比等,为后面开展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做准备。
•统计分析(5分钟)初步介绍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例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展示得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图形表达的引导(5分钟)教师介绍图形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和想要展示的信息等要素,为下一步选择图形做准备。
•图形表达的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和上一步鼓励的发现,设计合适的图表或图形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为什么呈现出现象,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新)冀教版数学二上《统计(1)》教案(推荐)

第一课时统计(1)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提示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和熟悉的花和树叶作为情境图。
教材同时设置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本课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整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让学生学习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分类整理经验,但是毕竟对统计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统计过程中,要逐步的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能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象形统计图绘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积极参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活动,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对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准备: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菊花吗?你看到过什么样的菊花?谁能来说一说?生1:我非常喜欢黄色的菊花,金黄的菊花非常美丽……生2:我见过白色的菊花,感觉特别的纯洁…………师:是啊,菊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非常漂亮,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个菊花展览,好不好?【设计意图:轻松的师生谈话,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1. 赏菊。
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多美丽的菊花呀,你们能很快的看出每种颜色的菊花各有多少盆吗?生:不能,这个太乱了,不好数……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迅速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呢?(学生小组讨论)生1:我们可以数一数,数完一盆就圈起一盆,这样不会数错……生2: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每种颜色排一排,一眼就能看出数量……师:小朋友们说的都非常好,老师也觉得把每种颜色排成一排这个办法不错,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师:下面我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花片,在小组中一起摆一摆,将颜色一样的花片摆成一排,一共有三种颜色,我们需要摆成三排。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统计 1 教学设计

启发学生用一些符号来代替实物图。
比较方块统计图的优点。
让学生体会统计图逐步优化的过程。
1. 提问:谁能想办法用一种方法来表示:一眼就能看出鸡、鸭、鹅谁多呢?
2. 讨论汇报统计方法
让学生说出表述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制作实物统计图。
3. 制作实物统计图。
)先用粘贴动物头像或画图的办法共同完成实物统计图。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这种统计方法有什么好处?
4. 引导制作方块统计图。
)提问:你们在作业纸上剪、画出实物统计图。
有什么困难吗?(学生提出画图太难)你有什么好方法解决吗?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
(可启发学生用一些符号来代替实物图)
)汇报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教师比较肯定并给予鼓励。
)从学生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方块统计图。
课件演示把象形统计图转化成方块统计图,强调要在横线下面画上三种动物的头像或写上文字,表示统计的项目,再在每一项中用一个方块表示一个具体实物。
)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图里知道些什么?
5. 讨论并比较实物图与符号图的优点。
6. 提问:你从这个统计图里知道了些什么?
7. 小结:方块统计图有简单明了的特点,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让学生简述制作统计图的过程。
三、想想做做,巩固深化。
引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想想做做”
1.课件出示学校的4个特色兴趣小组:航模、合唱、美术、舞蹈。
提问:你想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_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_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单元内容:第七单元统计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
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第一课时统计(一)教学内容:课本P94、95。
教学目标: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在学习《统计》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统计的方法,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概念和图表的表示方法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图表表示数据。
2.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2.难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统计的方法。
4.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统计。
2.准备统计表和图表,用于展示和分析数据。
3.准备分组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彩笔等。
4.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数据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学校运动会成绩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信息。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尝试用图表表示出来。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统计实践,每组选择一组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2024《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范文

2024《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统计》。
该内容是2024年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四单元第2课时,主要涉及基本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统计方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的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喜欢单纯的观察统计数据,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常用统计方法;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效观察、记录和总结统计数据。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的教法是示范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
通过示范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统计数据;通过讨论交流,促使学生思考和探讨统计问题,共同发现统计规律。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投影仪展示教学素材,以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统计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问题引入新课,例如:“你们认为班级中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请用手举起。
”通过学生的举手情况,搜集班级同学对喜欢的水果的统计数据。
2. 探究新知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统计数据,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统计问题的探究。
例如,通过示范学生观察教室内同学的眼睛颜色,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眼睛颜色的人数,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3. 拓展应用通过展示一组图表和图片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探究统计的方法和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关于动物数量的柱状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等。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技能。
例如,让学生根据一组数据绘制柱状图,或者根据柱状图回答相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包括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能够正确使用柱状图和折线图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
•能够正确读懂柱状图和折线图。
•能够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
2. 难点•理解统计图表的含义。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统计图表。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统计图表范例。
2.教材: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单元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统计?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统计?2.讲解统计图表•通过例题讲解柱状图和折线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和意义。
3.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自行制作柱状图和折线图,并分析数据。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统计图表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
2.统计图表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给定的统计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统计图表的理解。
3.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制作统计图表,并交换分析结果。
4.拓展延伸•展示更复杂的统计图表,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统计图表的掌握情况。
3.出题方式:设置一定难度的综合题目,考察学生对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本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观察学生反馈:观察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需求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相关推荐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1.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2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 统计(练习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统计(练习课)
课时
1
教学
内容
练习二十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能教熟练地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会绘制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面包车和大客车一共有多少辆?
第(2)个问题请学生列式计算
第2题:下面是一个地区11月天气情况统计表
请学生汇报自己统计的内容、结果以及发现了什么。
学生涂方格—展示。
请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正”字涂方格
先说说每种天气情况各是几天,再涂方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最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月什么天气最多?
(2)阴天比雪天多几天?
(3)这个月有多少天?
第(2)个问题请学生列式计算
第(3)个问题请学生说说怎样能知道有多少天。
第3题: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填入下表。
人口数
3
4
5
6
其他
户数
选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进行统计。
学生提问题
第4题: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玩具
选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收集数据。
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
统计图表
学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学生汇报自己统计结果
课前请学生回去统计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练习
练习二十二
第1题:小汽车12辆,面包车8辆,大客车比小汽车少8辆。
学生根据图中对话,填统计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通过展示若干个图表,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2.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一组数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求和再除以个数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并注意平均数与数据中实际取值的关系。
2.2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一组有序的数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找出中间一个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来计算出中位数,并注意中位数与数据中实际取值的关系。
3. 知识运用
3.1 经典案例分析
老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3.2 实际应用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中考试成绩的统计、水果店里销售数据的统计等,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并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4. 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经典案例和实际应用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到很大提升。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掌握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设计课本94、9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一、兴趣导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1、收集整理数据(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小猫小狗小兔小鸡(或用表格文字打钩: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黑板上没有表格,只有4种动物,有学生自己决定用“∨、正字、等”)2、制作统计表(1)、完成统计表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
)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统计图不够清楚)(2)、探索完成统计图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统计(条形统计图) ▏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统计(条形统计图)▏沪教版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第一学期课本41-42页,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引导,能初步认识并读懂条形统计图。
2、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每个刻度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要有统计意识,感受数据隐含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那么如果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怎么办?(用“正字”或用“杠”记录)师:用正字或符号杠来记录这一过程就是在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现在小丁丁班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已经给我们收集好了数据。
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站队)师:那收集好数据,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呢?(统计表)(板书:整理数据统计表)二、条形统计图1、完成统计表出示课本41页图。
师:根据这幅图,请小朋友来完成统计表。
教师用课件完成统计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并完成了这张统计表。
请小朋友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哪个月过生日人数最多?哪个月过生日人数最少?你是怎么找到的?(一个一个月去看)师:统计表中能够一眼看出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但是要想知道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少,还得将这12个月的人数都看一下。
师:整理数据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用统计表,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2.认识统计图师:1月有4个人过生日,2月有2个人过生日,3月有3个人过生日。
为了更规范,我们把它放在表格里,1个人用一个小方格表示,所以1月有4个人过生日,画4个小方格。
这样的一格代表1人。
所以我们左边标数从几开始标?(0,1,2,3,4,5,6)2月有2个人过生日,画2个小方格。
3月有3个人过生日,画3个小方格。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统计 2 教学设计

究——用方块统计图来统计。
3.想一想:一个小方块表示多少?你会用方块表示吗?
4.比较:这幅方块图与实物图相比有什么好的地方?
指出:更加简洁、明了。
5.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总结:在分类数一些物体的数量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符
号来表示每种物体的个数,这样会比较方便,同时也能清
晰、明了地通过这样的统计图,获得你想知道的信息。
【板块五】
先整体练习,再全班校对,错题及时进行纠正,强化巩固。
讲评、交流“想想做做”。
1.你是怎样用今天的知识,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的?
2.从绘制的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哪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最多?你建议哪个兴趣班应多
开展活动?为什么?
4.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选做题。
1.说一说,怎样数出各种
家禽的只数。
2.想一想,用怎样的办法
表示各种家禽的只数。
3.摆一摆,用摆图片的方
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四、分享提炼解法
1.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1)用打钩的方法数出家
禽的只数。
(2)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家禽的只数。
2.讨论:刚才的统计方法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可以怎样改进?
3.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统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统
计》。
【板块三】
1.出示情境图。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解答后小组中交流分享。教师深入组中帮扶弱势群体,收集有效资源,以便在下一环节中,适时渗透和利用。
【板块四】
全班交流汇报。
1.问: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出各种家禽的只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数据,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兴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准备:统计表,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图.
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今天农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记得最好?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农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你们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都有谁?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农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个动画人物里面,咱们班喜欢哪个
动画人物最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少?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咱们班喜欢这几个动画人物的情况。
三、自主探究,体验统计。
.引导学生收集。
整理数据。
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一些方法。
谁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方法呢?
现在我们要统计全班同学喜欢动画人物的情况,选用哪种方法最快,哪种方法最好?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方法,统计到哪个动画人物,你喜欢你就站起来,坐着的同学数数一共有多少?一定要细心,不要多数、漏数。
师:刚才记录喜欢动画人物情况的过程就叫“统计”我们把统计的数据填到表格中,这张表格就叫统计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画人物的人数,如果想一眼看出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少,还可以整理成什么?
生:……统计图
.引导学生通过生成的数据,让学生动手画统计图。
①请同学们先观察手上的表格,想一想,每格代表几?先标上数据。
②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
.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单位。
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从这个统计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假如下次我们班要放动画片,我们应该选择放什么动画片?
四、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①从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超市的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