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合集下载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人口迁移是本章节的重要探讨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 (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重点)3。

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类型概念迁移范围主要方式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超越国界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超越行政区边界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作用力: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影响: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②表现错误!(2)经济因素(4①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②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信仰和种族、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人口迁移。

(1)小王高中毕业后每年外出务工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2)小张高中毕业后选择到美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政治因素移民。

()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来说都是有利影响.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规模空前庞大,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务工与经商.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提示:(1)×小王每年外出务工属于人口流动。

(2)√小张在美国留学期间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文化教育因素。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1.3人口迁移

1.3人口迁移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矿产资源
(5)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 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
自然灾害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5)深圳原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1980年5月,中共中 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高 速发展,2010年末,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035.79万。
政治因素

(10)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中心的改变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1)高中毕业考入异地一所名牌大学。
文化教育
(12)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和婚姻
(13)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阅读P21材料)。
宗教信仰
气候
矿产 自然 水源 资源 资源
三、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 类型 概 念 迁移范围 主要方式 是一个国家的居民 永久性移民、外籍 国际 进入另一个国家定 超越国界 工人流动、国际难 迁移 民定居 居的现象。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 国内 居民从一个行政区 超越行政 库区移民、招生、 迁移 进入另一个行政区 区边界 分配等 定居的现象。
课堂练习1
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 BCD )(非单选题)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2、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C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长沙人到上海出差 C、南京市某同学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 D、省委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3、由青岛开往西安的火车上下列四位旅客的谈话 如下: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B A、甲说:“我此次去西安旅游观光” B、乙说:“我被西安交大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西安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我去西安走亲戚”

1.2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备课版)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异同相同点:人口在空间上发生移动不同点: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人口流动是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

3.人口迁移属性①时间属性: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4.人口迁移条件①居住地变更②永久性或长期性(1年以上)③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县级以上)5.人口迁移类型(1)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2)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可分为:①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②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向农村迁移④城市向城市迁移6.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①推力(或排斥力)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②拉力(或吸引力)因素: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③阻碍因素: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④个人因素: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大型工程建设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差异8.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④提高城市化水平⑤促进资源开发弊: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②增加就业压力③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社会问题增多(2)对迁出地利: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②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③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弊:①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②农村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留守家庭增多③老龄化加剧二、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前迁移方向: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新大陆(美洲、大洋洲)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迁移原因:新大陆发现、新航线开辟、殖民主义扩张2. 二战后迁移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西欧、北美、北非、西亚迁移特点:政治性迁移增加;流向发生大变化;美国迁入人口来源地发生变化迁移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变革、战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三、国内人口迁移1.新中国成立前迁移方向: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北美地区 欧洲 大洋洲 西亚
亚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1)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
思考:分析案例中的人口迁移原因,阅读教材填表比较工业化前后世界各国国 内人口迁移。
案例
时间特征
原因
特点
案例一:公元12世纪法国 由于人口增长开展的垦荒 运动,使人口大量向未开 发地区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观察并思考: 1.观察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
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2.观察图中箭头的含义,说说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些原 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人口从发展 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 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二战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 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除了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外,在这 个时期也有很多亚洲的居民前往 美洲和大洋洲做劳工。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口迁移
(1)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资料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 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 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 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
返回
案例2
英国的工业化与人口迁移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 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 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工业 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 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 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 前的75%降至21.9%。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影响 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 解决途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__良__性__循__环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 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思考感悟】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考虑,人口数量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增长? 提示 不可以。因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 口规模一旦超出自然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范围,就会引发各种环境问题,不利于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重要性
水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 不开水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续表
自然资源
重要性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除 尘、减弱噪声、涵养水 森林资源 源、保持水土、防风固 沙、调节气候、保护生 物多样性等作用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续表
应用体验
阅读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下表为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占有量表。
指标 人口数量/万人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 人均草地面积/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人均水能蕴藏量/万千瓦 人均矿产潜在 价值/万元
方法突破
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有关。 (1)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越高,人口基数越大,人口数量的增长越多。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 =0:人口数量不变
<0:人口数量减少
(3)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增加
材料二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 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于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 大的启迪意义。
结合材料探究: (1) 海水稻这种新型水稻品种的培育,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说明影响资源环境承 载力的是什么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__科__技__发__展__水__平__。__科__技__发__展__水__平__越__高__,__能__够__利__用__的__自__然__资___源__越__多__,__资__源__环__境__承__载__力__越__大__。_ (2) 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那 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__资__源__是__影__响__一__个__区__域__资__源__环__境__承__载__力__大__小__的__主__要__因__素__,__而__资__源__的__“最__短__板__”_直__接__决__定__该__ _区__域__资__源__环__境__承__载__力__的__大__小__。__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地理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地理整理版)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⑴人口自然增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机械增长则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⑵人口迁移: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A1→A2、C1→C2不是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的特点 A.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B.时间较长(大约1年以上)C.改变住所2.人口迁移的分类:①按迁移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国内人口迁移——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按迁移方向划分: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2)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力:消极因素拉力:积极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淡水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人类总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有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2.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①文化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迁移)人口新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迁移)人口新课件

上页 下页
[问题探究] (1)目前,影响国际移民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大量人口迁移进入城市主要追求什么? (3)大量人口的迁入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提示:(1)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主要追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良好的生活环境。 (3)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等。
上页 下页
1.自然环境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 气候
带”(37°N以南)迁移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 土壤 迁移
上页 下页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 草而居
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上页 下页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 文化教育
迁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 婚姻家庭
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上页 下页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 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
原因
改革开 放以前
计划 有______、有组织地进行
户籍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______管理制度
上页 下页
[温馨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 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探究能力【自学导引】【图表解读】阅读教材P16页图1-9填写下列表格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美洲、地理大发【活动点拨】活动一:课本第17页参考答案: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活动二:课本第19页(1)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活动三:课本第21页⑴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⑵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移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间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时间移动后立刻返回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游牧民族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移动;有两个或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 10. 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 1. 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乏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 常为一年)3. 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 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 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课件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读下图分析: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是以开发和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80年代中期后,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
主要是: 。 和 ;人口 流动的性质多 属于 性; 国内人口流动 主要由 部和 部地区迁往 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荒漠化与移民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 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下图红、黄、蓝三种色彩代表某国国内的三个行政区域,白色代表另外一个国家。读后完成:
⑴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
A1→B1
C1→A2
⑵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C1→D
⑶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1→A2 C1→C2
思考: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当人口发展与环境、经济、社会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就会导致人口 迁移,那么具体引发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E
做一做:
A
制作群 陈林森 孙冬荣 佘树平 唐有祥 孙明友 黄晓红 刘 勇 本课件由 孙冬荣 执行制作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分类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省际迁移
县际迁移
根据人口迁移的方向来划分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 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 教学课件
•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促使人口 迁出的推力因素和某些吸引人口迁人的 拉力因素。
• 然而,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考虑 不同的因素
第十八页,共四十五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
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 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
运动。
人口 迁移
迁入地
人口
流动
定居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
(时间>1年)★改变人口迁移条件是: 人口移动的 ①空间位移:跨越两行种政基区本域形(式县级)
临时或短期(时②间居<1年住)地离变开更:居住地发生改变 定居地,不变更③定时居间地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在
1年以上)
迁出地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有利) 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加速城市化进程;
(不利) ⑤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⑥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
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 2019年的33.17万。观看视频,思考东三省人口每年流出远超流入,会产生哪些影响?
拉 力 因 素 迫使人们迁出
人口迁移的原因—促— 使人“们推迁拉入理论”
一种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
一种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
从本图中 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
移的“拉力”?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第十六页,共四十五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类
按迁移原因划分 组织性迁移 (受政治、军事等影响而进行迁移) 自发性迁移 (人口自发的寻求更佳生活环境)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材料一: 气候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东北五大湖地区环 境恶化,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 脱离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开始迁往美国西部、南 部的“阳光地带”。相对于美国中高纬地区, 北纬35°以南地区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特别 是南部沿海各州气候环境更为适宜。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难留 有几句痴心的话 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拉话儿解忧愁……”
随着央视大剧《走西口》的热播,这首 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广为人们 所熟知。
走西口是指华北各地流民,特别是以山 西人为主,跨过长城到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 谋求生计,而“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 长城沿线关隘。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水、土地、矿产资源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收入、 发展状况)、交通通信
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婚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
发展中国家至发达国家
迁出地: 迁出地:
欧亚 非

北美 南美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
80年代前:组织性,东、中部到西北、东北、西南部 80年代后:自发性,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东部
1949-1986 80年代后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和通信 经济布局变化 重大工程建设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 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政治 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宗教信仰
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走西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 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移民史。
“走西口”的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流
民走过西口(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过了长城, 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在那个逝去的年代 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从明末清初至今三百余年间,山西走西口者从未断绝:春
战争
政治因素
新华社报道:2006年5月,在叙利亚北部 靠伊拉克边境地区,一名巴勒斯坦男孩在难民营 里搬运一条毯子。叙利亚上月宣布允许因躲避内 乱而逃离伊拉克的巴勒斯坦人进入叙利亚境内避 难。在约旦于今年3月关闭约伊边境之后,许多 滞留边境的伊拉克难民终于有了容身之地。
材料四: 宗教
社会文化因素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 坦两国。印度人口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 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为了躲避宗 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 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 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的印 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三个大国 人口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印度教徒,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则分别占本国人 口的98%和80%。
A、空间位移(行政区变化)
人口迁移的特点 B、定居地的变更
C、时间限度(较长,大约1年以上)
判断A1到B1\A2和C1到A2/C2 是否是人口迁移。
A
B
A2
A1
B1
C
C1
C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 A1→A2、C1→C2不是人口迁移
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第三节 人口迁移
• 2006年电视剧闯关东在黑河开拍。
• 闯关东是指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 西人,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多,因山东 人口稠密,灾害频发而关东(指吉林、辽 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 东,故称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 于是为了生计,这些逃荒农民去关东去谋 求生活被称为闯关东。
去秋回打工谋生的“雁行客”,埋头行走于草原各地的旅蒙商, 满怀希望挟艺奔忙的铁木工匠塾师艺人… 原因:1、这里灾害频发,生存维艰
2、康熙三十年)后,清朝连续对准噶尔部用兵,为就地 解决粮草供应,在蒙古地区“募民田作”
一旦条件允许,“竟将全家搬出口外”,成为内蒙的定 居移民
山西商人更是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再至恰克图, 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开辟 出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
人口迁移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人口流动
3、三峡工程大移民
人口迁移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类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
按迁移方向划分 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城市→城市
当前人口迁移主要类型. 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迁 移是哪一种形式?
经济发展不平 材料二: 衡,就业和收
入差异
经济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 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 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段 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 ,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 增加的趋势。
材料三:
• 2010年下南 洋的励志大戏 开拍。几年之 间,走他乡, 闯世界的历史 剧主导荧屏。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析。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 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 移的特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 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