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诗歌教学衔接教案(语文)

合集下载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

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

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安排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性目标,总共五大项四十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课标还专门介绍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

例如高中教材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 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

与此对应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

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作者:刘贤週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5期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衔接有两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掌握知识。

一、教师个人素养与专业教学1.研究初高中诗歌的差异,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初高中诗歌的差异;最后,要注重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科学性。

开学之初,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分析初高中诗歌的异同点,召集有经验的高一教师尽快了解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指导性建议,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同时,诗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方面的专业知识,在高一开学初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诗歌教学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在高中诗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2.排查初中基础知识中的“盲区”,强化初高中诗歌知识衔接的针对性“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

如高中时,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基本语法、对诗歌鉴赏影响较大的文言七大特殊句式及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弄清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让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水平,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效。

二、学生学习1.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高中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他们充分的适应和调整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如果能在初中阶段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就能更快地适应繁重而又快节奏的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诗歌专题整理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专题整理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专题整理教案
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诗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
人的情感,以及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因此,教案的设计应当围绕这些核心目标展开。

教案需要明确诗歌教学的目标。

这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形式、韵律、修辞等;
对选定诗篇的深入解读,包括诗意的把握、情感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通过诗歌
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教案应详细规划教学内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诗歌背景介绍:包括诗人生平、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建立诗歌的知识框架。

2. 诗歌形式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逐段地分析诗歌的内容,揭示其深层含义,指导学生如何捕捉诗歌
的意象和象征。

4. 诗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投入情感,体会诗人的情绪变化,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

5. 诗歌语言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6. 诗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案应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歌朗
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馈环节。

通过作业、小测、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
果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要有深度拓展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

初高中语文衔接之古诗词(1)

初高中语文衔接之古诗词(1)

• 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3 名、长江学者 95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108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 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 书馆,北大图书馆现有藏书已逾600万册。
• • •
高考古诗词中的常见到意象汇总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 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 押 平 声 韵 , 一 韵 到 底 。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
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 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 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 • • • •
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 写景(抒情)诗、 记事(咏怀)诗、 咏史(怀古)诗、 咏物(言志)诗、 田园(山水)诗、 边塞(征战)诗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 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 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 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000年4月北 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 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 科 学 研 究 、 社 会 服 务 的 功 能 。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教案的设计要围绕诗歌的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目标包括: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
握诗歌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为了达
成这些目标,教案需要细致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教案设计示例。

假设本次课程选取的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开篇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春天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引入诗歌主题做好
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诗歌朗读
教师首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指导
正确的语音语调。

三、内容解析
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
人情感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四、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何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鼓励学生分
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五、创作实践
布置一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或对某个主题情感的短诗。

这不
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
中相互启发。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苏州易优初升高暑假衔接班教材(讲义)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考情分析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利用和探究六种本领,这六种本领表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本领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一、高中语文研究与初中语文研究的区别语文研究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研究或运用语文了。

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浅议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浅议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神 州教 育
对州
2 1 5 1 5 5
浅议初高 中语文教学 的衔接
薛琴
江苏省苏州点。 摘 要: 由于课 程标准、 教 学内容 、 教 学方法等的不 同, 很多 中学生在 刚进入 高一就 出现 了明显的不适应 ,为了实现初 高 高 中语文教师必须放低教学起点 , 这是非常重要 的一点 。 中语 文教 学的完美衔接 ,我们 必须探 究初 高中语 文教 学方面 因为新 高一 的教师 大部分是刚送完 高 i循环下来 的老师 , 他 的种种 不同,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 从 而让 学生更快 更好 地适 应 们更不能适应高一的教学 ,他们会不由 自主地把高一学生和 高 中 的语 文 学 习 。 高i学生进行 比较 , 在他们 眼里 , 高一学生就是一个字 : “ 差” ! 关键词 :新课程标 准 初 中语 文教 学 高 中语 文教 学 衔 学生语文基础差 , 学生学 习习惯差 ……因此 , 我们高一的语文 接 教师必须放低要求 , 用低起点来引领初高中语文教学 的衔接 。 ( 三) 注意教材关联 刚刚升入高一 的学生 , 对新 的学 习充满热情 , 他们渴望在 高 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 ,做好初高 中语文 新 的学 习中一展身手 。 然而 在实 际学 习中 , 对高中阶段 的语 文 知识上 的衔接和过渡 。 高一语文教师要熟悉初 中教材 , 特别是 学 习, 他 们却 普遍 表现 出了不 同程度 的不适应 现象 , 明显 出现 初 的教材 。例如 , 初 中时学生学过不少 的诗词 , 这就可以作 了初高 中语文学习的“ 裂缝 ” 。这就为我们高 中语文教 师提 出 为高 中诗歌教学 的引入。初中学过毛泽东的《 沁园春 雪》 , 可 了一个不容忽视 的课题 : 努力探求初 高中语文 教学的不 同, 实 以成为我们 高一 诗歌阅读鉴赏 《 沁园春 长沙》 时最好的引 现初高 中语文教学的完美衔接 。 入; 初 中学 习过李 白的《 行路难 》 , 高中要进行 《 蜀道难 》 的教 学, 虽然教学要求不一样 , 但高中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 已知 的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初、 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 ( 一) 教学 目标不 同 内容或思想 中引入 ; 还有范仲淹 的《 岳阳楼记》 , 同样可 以作为 通过 对初高 中《 语文教学 大纲》 和《 标准 》 的研究 , 我们会 高 中姚 鼐的《 登 泰 山记》 的引入教学 , 这些 都是初高 中知 识很 发现初高 中语文教学有着很 好 的过渡与衔接 。 既可以给学生创设似 曾相识的教学环境 , 又 着实拓展 、 延伸 了学生 的学科知识积累 。 多 明显 的不 同: 现代 文阅读 中 , 在学 习方法上 , 由初 中“ 能较 熟练地运 用 ( 四) 注重教法、 学法的衔接 略读和浏览 的方法 ” , 到高 中“ 能根据不 同 目的阅读 材料 , 灵 活 初 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科素养 的养 成 , 主要应对于 中考 , 而 运用精读 、 略读 、 浏览 、 速读 等阅读方法 ” ; 在理解方 面 , 由初 中 高 中教学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 比较高 ,更何况高中还 的“ 理解 主要内容 ” 到高 中的“ 理解作者 的思想 、 观点 和情感 ” ; 面临着一个更大范同的选择性考试一一高考 ,因此初高 中在 在鉴 赏方面 , 初 中强调 “ 能有 自己的情感体验 , 初 步领悟作 品 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但 我们 也应在不同的教法和学 的内涵” , 而高 中则 更强调 “ 自己的分析 判断 ” , 从 多角度进 行 法 中寻求相 同之处。如在文言文教学 中, 我们可引入语法。我 “ 阐发、 评价和质疑 ” 。① 们高 中教师在分析“ 微斯人 , 吾谁与归” 这个句式 时, 会发现很 在 文言文阅读方 面 , 初 中只要求对 “ 浅显 文言文” , “ 理 解 多学生能脱 口说 出整个句子的解释 ,却不知道这个句子为什 基本 内容 ” , 淡化语法 、 句法 、 修辞 ; 而高中则要 求“ 了解并梳 理 么这样解释 , 对 这个句子 的结构更是一无所知 , 所 以以后在碰 常 见的文言实词 、 文言 虚词 、 文言句式 的意 义或用法 ” ……无 到 同样类型的课外文言句子的时候就不会知识迁移了 。 因而 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高 中对学生 阅读能力 的要求 都明显 我们在高 中教学 中就必须系统地介绍句子结构 中的主谓宾定 增强 。② 状补等语法知识 , 拓展学生 的知识面 , 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的能 l 二) 教 学内容不 同 力。 初 中课本 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占 3 0 %左右 ,精读课 文和 在学法上 , 在新课改 的形势下 , 初中教师大力倡导“ 自主 、 略读课 文各 占 5 0 %; 高 中则加强 了文学教育 的分量 , 在 整套 教 合作 、 探究 ” 这一学习方式, 比较讲 究师生民主平 等 , 合作性学 材 的选文 中, 古今 中外的文学作品约 占 课 文总数 的 6 5 %。 长期 习、 探究性学习在课 堂教学 中呈现较多 。 而高中阶段采用 的更 以来 , 由于受 中考“ 指挥棒 ” 的影 响 , 初 中语文教学 功利倾 向十 多 的则是 “ 满堂灌 ” 、 “ 满堂问” 的方式 , 和学生 以前所接受的教 分 明显 ,与中考有关 的内容理所 当然作 为重 点 ,教师钻之研 学 方式 不够一致 。因此, 高 中教师 在课 堂上应该继续倡导 “ 自 之, 学生 听之记之 ; 而与 中考 关系不大或 者无关的 , 自然成 为 主 、 合作 、 探究 ” 这一学 习方式 , 鼓励学生发表独 立见解 , 积极 教学次点 , 教师省之略之 , 学生避之远之 。 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 , 培养学生 的综合实践能力 。 二、 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 做法 总之 , 我们 在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 时 , 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 真正认识到 了初高 中语文教学 目标之不 同 ,真正发现了 学 的整体性 、 相关性 等要求 出发 , 及时灵活地调节高中语文教 初 高中语文教学 内容之不 同,我们高 中语文 教师就能针对不 学 的各要素及各教学环节 ,使初高 中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 同年级学生 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 , 设 计不同 的教学过程 , 运 的 良性运行状态 , 最终实现初 高中语文教学 的完美衔接。 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 , 完成初 高中语 文教学的完满衔接 , 我们 可 注释 : ① 全 日制义 务教 育语 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尝试从 以下几个方 面人手 : ( 一) 强化衔接意识 ② 高 中语 文新课程标准 教 师是课堂 教学 的组织者 ,语文教师 的教学观念对学生 参考文献 : [ 1 ] 陈厚才. 初 高 中语 文教学衔接 略谈 [ J ] . 文教 资料 , 2 0 1 0 会产生很大 的影 响,其衔接意识 的强弱直接关 系到高中语文 2 9 ) 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 与初 中教学 的衔接 ,直 接关 系到今后高 ( 中语文 的教学效率 。对教师而 言,必须要强化 自觉衔 接的意 【 2 ] 区培 民. 语文课程教学论[ M] . 杭, k l 1 : 浙江 出版社, 2 0 0 3 识, 要善 于分 析教 学衔 接的要 素 : 即教材 、 学生和教师 自我 , 重 [ 3 】 魏本亚. 走进 高 中新课 改( 语 文老 师必读 ) [ M] . 北 京: 人 新确认初 中的教学方法与高 中新 的教学方法 的不 同及 其各 自 民 出版 社, 2 0 0 3 的价值 。只有这样 , 我们 的高中语文教学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 4 ] 李志洪. 启航 : 初高 中衔接教程[ M] . 西安. 电子科技大 学 当然不是说初 中的教法都不要 了,我们应是在继 承的前 提下 出版社 , 2 0 0 9 创新 , 强化高 中课堂教学质量 意识 ,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

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衔接

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衔接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 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 答案: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 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 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 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 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意境(氛围)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恬静优美 萧瑟冷清 幽僻冷寂 凄寒萧条
高远深邃 闲适恬淡
瑰丽雄壮 孤寂冷清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 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 适恬淡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⑵通过“白鸟”“绿水”“嫩 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 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 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 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 寂落寞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
这首诗用 了怎样 的表现 手法?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docx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docx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摘要:木文从高中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初高中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促使衔接教学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原因;措施作者简介:杨慧亲,任教于江西赣县中学。

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对学牛的要求不同,所以许多刚升入高中的初中生, 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

例如:一些学生升入高中后,面对注重能力的新题型,茫然不知所措;初中时的“佼佼者”刚入高中就面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学牛困惑,家长着急。

笔者现在教授高中语文,但曾经也教授过初中的语文课。

在初中语文教师向高中语文教师转变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做好衔接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就一直分析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困难,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困难、提高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原因浅析首先,由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并不是太成熟,能力有限,所以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

虽然学生的考试分数较高,但他们的学习习惯并未完全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牛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教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

而到了高中,语文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所以,那些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学生,考出来的分数就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木为依据,文言文的阅读是从课木上的原文截取的,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牛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木的死记硬背上。

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

也有一些初中的教学目标与高中教学相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中考不考,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吋遇到了很多困难。

再次,高中教学吋间紧,任务重。

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教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升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衣:《诗经》中的一首战歌,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战斗、团结一心的精神。

2.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描绘了春江美景和游子思乡之情。

3. 将进酒:唐代李白创作的豪放派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背诵指定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法: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相互评价、反馈,提高朗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本节课将学习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词:分析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 示范诵读: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演练: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相互评价、反馈,提高朗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诵读展示:学生上台展示诵读,评价其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诗词的背诵和文学鉴赏练习。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邀请诗人讲座:邀请本地诗人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诗词创作经验。

3. 参观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及配套《读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以现当代诗歌为教学内容,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诗词作品,意在使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能较为广泛地接触诗歌,并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及高雅的情趣。

但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具体教学的实施,都需要首先考虑到高一起始阶段的实际程度,否则不仅读诗的趣味没养成,反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谈诗而色变。

事实上,学生已经具有诗歌学习的初步经验,但由于初中对诗鉴赏能力的要求不高,考查又重知识而轻能力等原因,实际在教学中并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主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因此,从高一年级普通学生的实际读诗经验及对自由体诗歌的实际领会程度出发,衔接阶段的诗歌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诵读、联想想象及分析评价的学习习惯。

同时,尊重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色,努力通过品读语言来赏析其中的情思和意味,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语文,进而对学生高中三年乃至一生的学习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在不断的个人实践与他人正确引导中慢慢形成的。

诗是人类心灵的赞歌。

我们高一新生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力量,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章还是属于传统阅读部分(他把阅读分为三类:传统阅读、趣味阅读、时尚阅读),它们更需要的是“给”,是“引导”。

不“给”,学生们就不大愿意看,不“引导”他们就不会全懂。

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外诗歌,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诵读;从最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学起,如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优美的境界、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1、从学生心理需求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对课文的心理预期、领会程度、内心的疑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感情全部投入,让学生自动自发地进入到诗的学习中,变成课堂的主人。

专题10 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10  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10 《短歌行》同步教学讲义1、疏通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及诗歌的主旨;2、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的用典和比喻的手法。

3、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的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

一、文学常识1.诗人简介曹操,字孟德,他不仅是东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汉末建安时期文坛的领袖和重要诗人。

曹操自幼胸怀大志,年二十从政,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后参与讨伐董卓,并击败雄霸北方的袁绍,自任大将军、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奖掖、重用文学之士,本人也精通音律,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如揭露军阀混战及其所造成的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军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写他政治理想的《对酒》、抒发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

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其散文善于以质朴简约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峻通脱、豪迈雄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汉魏之际诗坛上“各领风骚”,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卓越诗人,合称“三曹”。

2.“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我国的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3.歌行体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行:古代诗歌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3)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内容;(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性;(3)培养热爱文学、珍惜友情、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2.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相关资料、参考译文、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了解诗歌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伐檀》和《硕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译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赋、比、兴等;(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表达;(3)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两首诗;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芣苢》《插秧歌》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芣苢》《插秧歌》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芣苢》《插秧歌》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专题概述本专题的两首诗歌,一首出自《诗经》,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诗。

两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体现了劳动之美。

专题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2.学生在疏通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古诗中描绘劳动场景的手法。

3.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芣苢》和《插秧歌》的预习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第三课时:阅读拓展素材,完成相关练习。

专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展现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

其中,既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

在古诗中,劳动的辛劳和美好,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古诗中的劳动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二、整体感知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是以下几首:(一)芣苢(二)插秧歌(三)学习小结(四)拓展阅读三、学习过程(一)芣苢1.朗读诗歌。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发现?明确:这是一首四言诗。

前半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后半句只有一个字不一样。

3.我们先来看前半句“采采芣苢”中的“采采”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选项,你们倾向于哪一个呢?说说理由。

A.采了又采B.形形色色的明确:B,理由有二:一是《诗经》中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或者名词,如:燕燕;或者拟声词,如:喈喈、喓喓等。

《诗经》里没有看到动词重叠的现象。

二是《诗经》中一共出现四次:采采卷耳、蒹葭采采、采采衣服、采采芣苢。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些 教师 和 学 生不 重 视 ,甚 至有 些 教 师根 本 就 不讲 授 这一 要 回顾 一下 “总纲 ” ,看看 这 一 单元 在 衔接 上 需 要解 决
部分 , “只 学不 考 ”变 成 “不 考 不 学 ” ,结 果学 生 在学 什 么 问题 ,该 怎么 解 决 ,衔 接 问题 是 在 单元 教 学之 前解
材 料 ,灵 活运 用 精读 、略读 、浏 览 、速 读等 阅读 方 法 , 心 理 ,应 让 学 生知 道 某一 教 学 内容 初 高 中 的 目标要 求 有
理 解 作 者 的 思 想 、观 点 和 情 感 , 作 出 自己 的 分 析 和 判 何 不 重 要 的 ,是要 鼓 励
的方法 ,理解 主 要 内容 ,能提 出 自己的看 法 和疑 问 ;而 下 初 中与 高 中语文 的不 同 ,树 立 起他 们 学 好高 中语 文 的
高 中 阶段 则要 求 能 根据 不 同阅读 目的 ,针 对 不 同的 阅读 信 心 。高 一 教 师还 应 消 除学 生 因衔 接 困难而 形 成 的 不 良
断 ,学 习从不 同角度 进 行 阐发 、 评价 、质疑 。另 外 ,初 学 生积极 主动 地去 补缺 补漏 。
中课 文 一般 篇 幅较 短 ,知识 容 量 小 、难 点少 、要 求低 ,
2)知 识衔 接 的准备 。高一 语文 教师 在充 分研 究 了解
而且 课 时充 足 ,教 师 便 于教 学 ,学 生 容 易接 受 ; 高 中课 了初 高 中 知识 的区别 与关 联 后 ,对 语文 知 识 体 系做 到 了
其 实,高 一教 学 的困惑还 不仅 仅 如此 ,初 高 中2个学 怨 天尤 人 无济 于 事 , 只会 打 击 自己 的积 极性 。 问题 既 然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神的内涵,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PPT




一、导入新课
(一)诗歌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诗歌就对劳动者有着极为生动的记载和描述,简单的劳动可以形成富有文化意味的声音。大家都学过哪些描写劳动的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明确:《芣苢》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的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3.两首诗在表现思想主旨有什么不同?
(1)《芣莒》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2.找出诗中的动词并揣摩其中意味。
(二)成果展示
【A组探究成果展示】
1.《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车前草的欢快场面。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3)读出劳动的欢欣和热情。
4.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诗歌。
(二)《插秧歌》诵读感知
1.解题: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古水。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教案

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的基本结构,学会运用模板进行诗歌教学导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导入模板,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的基本结构。

2. 学会运用模板进行诗歌教学导入。

教学难点:1. 模板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 模板在不同诗歌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导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学会运用模板进行诗歌教学导入。

二、诗歌导入万能模板讲解1. 教师展示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的基本结构:(1)诗歌背景介绍(2)诗人简介(3)诗歌主题分析(4)诗歌情感表达(5)诗歌艺术特色(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模板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三、模板应用实践1. 教师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万能模板进行导入。

2. 学生展示导入过程,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导入万能模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运用模板过程中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万能模板进行导入。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导入万能模板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高中诗歌导入万能模板,使学生掌握了诗歌导入的基本方法。

2. 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模板进行诗歌导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模板,避免模板化的教学方式。

4.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语文诗歌衔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不同点,感知诗词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诗词的兴趣。

2、在初中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语文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初高中诗词教学的区别。

2、谈诗词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3、提学习诗词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去初三的三百多个日子里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诗词中我们能知悉其中的变化,大家用自己熟悉的诗词说说。

二、回顾以往,走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了解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差别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型:读读背背,了解内容(初中)
知识能力型:分析形象、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感情,鉴赏诗歌。

(高中)
(二)真题回放
(2016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②,江春人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⑥,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⑧,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中考语文试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1分)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两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2分)
答案: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我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语言、手法、中心登角度赏析皆可)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三)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不同。

(提示:主要是从形象到意象、意境)
三、分析诗歌形象意象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1、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在初中分析诗歌的形象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情感,即从鉴赏形象到感知意境。

2、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说简单一点就是意象的特点。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初高中过渡衔接(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问变体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目: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这初春的景象也就是意象,其特点就是意境。

四、了解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课堂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