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制制订订制订 2015 年后减轻灾害风险框架
灾害风险管理政策框架及移民安置策略
技巧 与 能力 实施 战 略 、 政策 , 提升 社会 与社 区 的应 并 对能 力 , 以减 轻 由 自然 灾 害 和 相关 的环 境 与 技 术 性
灾害 带来 的不 利 影 响 。 ”
从 政府 角 度 来 看 , 要 实施 一 系 列 涉及 风 险 识 需 别 与评 估 、 险降 低 、 政保 护 、 风 财 紧急 预案 与 响应 、 灾 后 恢 复重 建等 公共 政策 , 表 1 示 。 如 所
入 的风 险识 别 和评 估研 究 体 系 ; 合 减 轻 风 险损 失 结
误 而加剧 现有 风 险等级 。前 瞻性风 险管 理 的策略 或
者其 他具 体 的手段 与适 用 于纠偏性 管理 的策 略和 手
段很 相 似 , 管在 事 件 不 同变 化 过 程 中二 者 在 时 间 尽
与 目标 上不 同 。
摘 要 : 害风 险 管理 政 策框 架 涉 及 风 险 识 别 与 评 估 、 险 降 低 、 政 保 护 、 急 预 案 与 响 应 、 灾 风 财 紧 灾后 恢 复
重建 等 内容。对不 同类型的风险管理 , 如纠偏性风险管理 、 前瞻性风 险管理等特 点及其差异进 行 了对 比分 析 , 此基础上 , 出了降低 灾害风险的移 民安置 策略 。 在 提
下 , 减少 存在 的风 险 因素 与更 有 利 于 发 展 目标 的 将 行 动 有机结 合 。这一 途径 包含 减少 贫 困 、 下放权 力 、
制定 计划 , 以及 通 过破 坏 潜 在 风 险诱 因来 实 现 发展
目标 。
有土 地使 用行 为 、 占有行 为 , 以及会 造成 灾害 和脆 弱
201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unisdr
联合国
1
2015-2030年 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
目录
前言
5
2015-2030年
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
7
索引
28
图示
36
前言
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于2015年3月18日在日本仙台举办的第三次联合国世界 减少灾害风险大会上通过。这是应联合国大会的请求在联合国减灾署的支持下于2012年3月 发起的利益攸关方磋商会和从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举办的政府间磋商会的成果。 仙台框架是“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HFA):构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力”的后续公 约。HFA的酝酿来自对以下战略的进一步推动:1989年针对“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的“国际行动框架”,以及1994年通过的“建立更安全世界的横滨战略:自然灾害预防、 备灾和减灾指南及其行动计划”和1999年的“国际减灾战略”。 仙台框架借鉴了HFA中确保国家和其他利益攸关方工作连续性的要素,并根据磋商会和谈 判过程中的呼吁推出了众多创新成果。很多评论家已经指出,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强调灾 害风险管理而非灾害管理,此外还规定了以下内容:七大全球目标的定义;根据预期成果 来减少灾害风险;一个重点关注预防产生新风险、减少现有风险和加强抗灾力的目标; 以及一套指导原则,包括国家在防灾和减灾上承担主要责任、采用全社会和全国家机构齐 心协力参与的方法。同时,大幅扩大了减灾的范围,同时关注自然和人为灾害以及相关的 环境、技术和生物灾害和风险。而且对卫生抗灾力的大力推动也贯穿始终。 仙台框架还阐明了以下内容:需要在灾害风险的各个维度(暴露程度、脆弱性和灾害特 性)上更好地了解灾害风险;加强灾害风险治理,包括国际平台;灾害风险管理问责制; 为“重建得更好”做好准备;认可利益攸关方及其发挥的作用;发动风险敏感型投资, 避免产生新风险;卫生基础设施、文化遗产和工作场所的抗灾力;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合 作伙伴关系,加强充分了解信息的捐助者政策和项目,包括财政支助和国际金融机构贷 款。明确地认可全球减灾平台和区域减灾平台是不同议程之间相互协调一致、监督和定期 审查的平台,从而为联合国治理结构提供支持。 规定UNISDR的任务是为仙台框架的实施、跟进和审查提供支持。
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2020年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解药D
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一.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目前高产的稻麦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理论值,挖掘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巨大的潜力。
[2分]A0.1%B0.5%C1%D1.5%2.下列不是中微子天文学重要进展的是()。
[2分]A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B首次探测到来自银河系以外的高能中微子信号C将捕捉到的高能中微子溯源到距地球约37.8亿光年的耀变体D发现希格斯玻色子3.目前,全球固体废物领域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是以下哪个国家:()。
[2分] A美国B德国C日本D中国4.“十三五”期间,我国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重要任务,其中煤炭作为控制总量的重点,煤炭的消费比重将降到()以下,并将加快研究制定商品煤系列标准和煤炭清洁利用标准。
[2分]A20%B40%C60%D80%5.第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指的是()。
[2分]A巨型核酸酶B锌指核酸酶C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DCRISPR/Cas6.以下哪种非常规能源的生产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
[2分]A油页岩B煤层气C页岩气D天然气水合物7.近十几年来,我国煤炭消费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未来我国煤炭消费量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预计到()年消费量达到峰值。
[2分]A2020B2025C2030D20358.目前,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治疗目前在全球迅速发展,下列不属于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治疗的是()。
[2分]AT细胞激活与调节B树突状细胞疫苗C手术治疗DT细胞过继转移9.以()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分]A自动驾驶B增强现实C量子计算D信息物理系统10.近年来,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设施农业中的结合应用,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出了智能高效的设施农业。
以下哪项信息技术与设施农业的智能化发展无关:()。
[2分]A物联网B云计算C人工智能D集成电路11.2009年,科技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启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X省建设工作。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
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2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编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5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5修正)【法规类别】防汛抗旱【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修改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发布部门】201【发布日期】2015.04.24【实施日期】2015.04.24【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洪规划第三章治理与防护第四章防洪区和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第五章防汛抗洪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第三条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防洪费用按照政府投入同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
第四条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
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与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相结合。
本法所称综合规划是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
第五条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有计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巩固、提高防洪能力。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5.12).pptx
500万元以下 C.造成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0万元以下 D.造成死亡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答案:B .房屋后边坡发生滑坡堵塞排水沟时()。 A.应及时清理滑坡土体,疏通排水沟 B.应立即转移至安全地段并上报有关部门,等天气晴好后再清理滑坡土体 C.不理会 D.雨停后再清理滑坡土体 答案:B .当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发出警报声时,受威胁群众应()。 A.到地质灾害隐患体上查看情况 .立即转移至指定的避险点 C,将情况报告至监测负责人
A.1分钟B.2分钟C.3分钟D.5分钟 .下列哪种天气现象对交通运输影响最大,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C) A.露B.霜C.雾D.雨 .指压止血法是现场急救中常用简便的止血方法,但不适用于 人体。部位的出血。(C) A.头部B.颈部C.胸部D.四肢 .为防雷击,户外避雨,不宜在()避雨,同时也要远离高压 线和变电设备。(C) A.路边B.桥下 C.大树下D.山崖下 .被热油烫伤了怎么办?(八) A.立即用凉毛巾冷敷,然后敷用烫伤膏 B.立即擦猪油 C.立即擦豆油
C.低洼地区的居民,可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防止积水浸入屋内答案:A .每年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这种气候现象 为“。” A.暴雨B.梅雨C.凌汛 答案:B .小强家住在易滑坡的山脚下,暴雨山洪发生时全家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区,暴雨停了,小强家人。 A.可立即搬回家 B.出太阳了就可搬回家 C.需确定山体不再发生滑坡后,再搬回家 答案:C 23.在户外遭遇雷雨时,正确做法是:。 A.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B.不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C.不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答案:C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封面故事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第31个国际减灾日12中国减灾132020中国减灾■ 本刊编辑部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第31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强调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害风险治理机制,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减轻灾害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
《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指出,做好减灾工作的四个优先事项之一是“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以管理灾害风险”。
风险治理是做好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
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中国人民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等一系列灾害风险思想与认识,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灾害风险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灾害风险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提升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识到,灾害风险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公众的职责。
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动员、引导社会、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更要培养公众自救、互助的灾害风险治理理念,才能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联合国应对全球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
1胡杰,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硕士,曾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副司长。
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编写出版了《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等书籍。
组织编写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汶川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专项规划等。
多次成功组织应对处置重特大地质灾害突发事件,有丰富的应急响应处置和管理经验。
前言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件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2022年4月26日,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第6期《联合国全球减少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我们的世界正身处险境:转变治理体系,创造具有恢复力的未来》(简称《联合国第6期减灾评估报告》,GAR2022)。
该报告指出,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导致气候安全问题加剧以及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难以保证实现《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的目标,还将会阻碍实现《巴黎协定》和《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
2022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联合国防灾减灾署(UNDRR)和世界气象组织(WHO)发表《全球多种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状况报告——目标G》(Global status of multi-hazard early warning systems Target G,简称《多种灾害早期预警报告》)指出,全球有一半的国家没有得到多种灾害预警系统的保护(图1)。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大幅度增加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灾害风险和评估信息,并使人们能够获得这些信息。
”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呼吁所有国家要加大对早期预警系统的投资,“极端天气事件还将会发生,但是它们不应成为致命的灾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重。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判断题400)[参考]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判断题400)一、判断题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对)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其他危害人类社会的破坏现象。
(对)3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
(对)4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
(错)5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差异性。
(对)6巨灾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对)7亚洲的巨灾以地震、洪水、风暴、干旱、海啸、山体崩滑为多。
(对)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
(对)9次生灾害是由一种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
(对)10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自然灾害现象也并非惟害而无利。
(对)11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经济。
(对)12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
(对)13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链。
(对)14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卫星遥感技术。
(对)15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16《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朝廷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这是我国最早对报灾提出的要求。
(错)17秦朝制订的《田律》是关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内容的规定。
(对)18“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由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提出的世界性防灾减灾的战略构想。
(对)19目前,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
(对)20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年均因灾平均死亡数万人,到目前年均仅死亡2000余人,这是党和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物力用于减灾工程建设和重视非工程建设的结果。
(对)21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安全奥运”理念,也包括了减灾工作。
(对)22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
(对)2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
管理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减灾30年回顾
1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温家洪,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震灾防御技术》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GIS 与遥感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UNDP 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国家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
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导论》等著作。
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称号。
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气候变化也在加剧灾情,使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更高灾害损失更大,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减轻灾害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共同挑战。
1989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决议,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活动于1990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屈指算来,国际减灾事业风雨兼程而蓬勃发展,已是而立之年。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
1990年12月,第四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5/212号决议,决定成立由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进行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各方最终于1992年5月在纽约通过了该公约。
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全球行动也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
减灾与气候变化适应是国际灾害风险治理的核心主题。
了解灾害风险、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的影响,回顾30年来国际社会在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我们面向未来,向《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简称《仙台框架》)、《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目标迈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29•【文号】国办发〔2016〕104号•【施行日期】2016.12.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2月29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大幅度下降,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减少22.6%、75.6%、38.8%、13.2%。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文号】•【施行日期】201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0月)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建设三、减灾的能力建设四、减灾的社会参与五、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以及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自然灾害防范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将综合减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制和机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国务实开展了综合减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地震呈活跃态势,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与2001-2010年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中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研究
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研究在当今社会,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日益加剧,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到人为灾害如工业事故、恐怖袭击等,各种类型的灾害都可能在瞬间打破我们生活的平静。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框架不仅需要涵盖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各个阶段,还需要从多个层次进行考虑,以确保全面、系统地应对灾害风险。
一、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灾害风险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它不仅仅是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更是在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恢复和重建。
灾害风险通常由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危险性指的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暴露性指的是人员、财产等处于危险区域的程度;脆弱性则指的是人员、财产等在灾害面前的易损程度。
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一)个人层面在灾害风险管理中,个人是最基本的单元。
个人需要提高自身的灾害风险意识,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例如,在家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和手电筒等;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明确在灾害发生时家庭成员的行动和集合地点;参加社区组织的灾害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自身的应急技能。
(二)社区层面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层面。
社区需要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包括成立灾害管理小组、制定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应急演练等。
同时,社区还需要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社区的抗灾能力。
例如,建设排水系统,以减少洪水的影响;加固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等。
(三)企业层面企业在灾害风险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2023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题库必考题
2023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题库第一部分单选题(200题)1、下列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程序的正确顺序是()。
A.风险分析→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处置→后评价B.风险分析→后评价→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处置C.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后评价D.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后评价→风险分析→风险处置【答案】:C2、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不得低于()。
A.30%B.25%C.50%D.75%【答案】:B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中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属于()。
A.关注类贷款B.次级类贷款C.可疑类贷款D.损失类贷款【答案】:C4、下列关于银行机构信息披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银行机构的信息披露主要是会计信息披露B.银行机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社会大众及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督管理C.银行机构信息披露具体披露的内容和要求,可按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确定D.银行机构要真实、全面、及时、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答案】:A5、(2018年真题)下列关于银行资产计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交易账簿中的项目通常只能按模型定价B.按模型定价是指将从市场获得的其他相关数据输入模型,计算或推算出交易头寸的价值C.存贷款业务归入银行账簿D.银行账簿中的项目通常按历史成本计价【答案】:A6、下列不属于日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的是()。
A.不良贷款核销B.拆入资金和正回购C.发行债券D.客户存款增加【答案】:A7、下列关于久期分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久期分析是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短期收益的影响B.如采用标准久期分析法,不能反映基准风险C.如采用标准久期分析法,不能很好地反映期权性风险D.对于利率的大幅变动,久期分析的结果会不够准确【答案】:A8、现金未及时送达营业网点属于内部流程风险中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2.19•【文号】•【施行日期】2016.12.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19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国家综合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但也应看到,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当前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就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国减电[2015]1号【发布部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日期】2015.04.21【实施日期】2015.04.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电〔201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突出“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主题,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防灾减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面对日趋严峻的灾害风险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科学减灾依法应对”这一主题,科学分析和研究防灾减灾重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同时,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普及防灾减灾法律知识。
要通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将科学思维和法制理念贯穿防灾减灾救灾的全过程,促进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全面落实,有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
二、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和行业特点,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认真研究所在区域主要的灾害风险,分析重点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的薄弱环节,总结灾害应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宣传教育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教育警示作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务工人员、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灾害风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
年)》
佚名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同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等八人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规划》提出的八大目标包括:
【总页数】1页(P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6
【相关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J], ;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J],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J], ;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J],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订2015年后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导言1.《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提高国家和社区的抗灾力》(以下简称“《HFA框架》”)是减轻灾害风险的知识、实践、实施、经验和科学的来源。
随着《HFA框架》期限将至,提出一种方法并展开有关后续框架的讨论,以备2015年世界减灾大会审议,这一点至关重要。
2.《制订2015年后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一文包含背景信息(A章节);趋势、进展和挑战概述(B章节);以及有关2015年后框架形式的讨论(C章节)。
本文还概述了磋商过程、时间表(D章节),以及2015年前的重要活动(参见时间表)。
A. 背景信息3.2005年,世界减灾大会采纳了《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随后,《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获得联合国大会(A/RES/60/195)认可。
至此,减轻灾害风险达到1990年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A/RES/42/169)以来的高潮。
4.1994年,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横滨宣言和行动计划: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
1999年,联合国大会第A/RES/54/219号决议通过建立国际减灾战略(ISDR)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秘书处的提议,以确保该行动计划的实施。
5.2003年和2004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秘书处对《横滨宣言和行动计划: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进行了审查。
《横滨宣言和行动计划审查报告》是《HFA框架》的基础,并于2005年1月提交至在日本神户市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审议。
6.作为实施过程的一部分,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将对《HFA框架》进行适当的审查。
UNISDR被要求“就实现[该框架的]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审查”。
随后,UNISDR于2010-2011年采用让减轻灾害风险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方式,对《HFA框架》进行了中期审查。
7.联合国大会第66/199号决议要求UNISDR帮助制订2015年后减轻灾害风险框架。
12011年减轻灾害风险平台第三次会议主席总结报告提出将在2013年举办的全球平1减灾行动可提供一个综合框架,便于利益相关方通过政治、社会、技术和经济与人文途径建设抗灾能力,采取一致、互补的行动。
台会议上讨论2015年后框架的首个大纲。
2014年底预计可制订出最终草案,并在2015年世界减灾大会上进行审议。
趋势、、进展和挑战B. 趋势灾害风险正在增加8.2002至2011年期间,记录的灾害达4130起,全球自然灾害造成1,117,527人丧生,记录的灾害损失至少达11950亿美元。
仅2011年就发生灾害302起,造成29,782人丧生;2.06亿人的生活受到影响,造成损失估计达3660亿美元。
29.高风险地区的人口和财产增加。
过去30年,全球居住于易受洪水侵袭流域的人口增长了114%,居住在易受气旋影响的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了192%。
全球过半数大城市(人口200万至1500万)目前位于极易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内。
快速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增加灾害风险。
3所有国家都易受灾害的侵袭10.尽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较严重,而东日本大地震却明确表明,发达国家同样易受到严重灾害的影响。
不可持续的发展实践、生态系统退化、贫困以及气候变异和极端气候已经导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风险不断增加,而且这些风险的提升速度已经对生命和发展构成威胁。
11.Maplecroft新出炉的全球排名计算了未来30年170个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该排名结果显示,全球一些最大、增长最快经济体的人口、生态系统和营商环境面临的风险最大。
在本次排名中,由于预期增长显著,16个国家面对未来气候影响的脆弱性被评为“极度危险”。
4经济后果12.近年来,经济资产和潜在收入遭受自然的致灾因子影响的风险快速提升。
在较高收入国家,人们正在努力创造经济资产和工作岗位,但在灾害中损失经济资产和生计的风险也在提升。
在灾害中失去经济资产和工作岗位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更大。
尽管灾害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收入损失,但是通常人们仍然将减轻灾害风险的优先顺序排在财政稳定、失业或通货膨胀问题之后。
若将所有成本计算在内,灾害能给所有政府在能源、医疗、住房和教育领域带来重大损失。
13.拿最近的一些例子来说,根据2011年日本增长预期估计,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经济缩水1%。
在亚太地区,造成中国、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和菲律宾经济增长缩水0.1至0.21%,其中包括由于日本进口中断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造成的0.2至0.5%缩水影响。
17. 2011年泰国洪水不仅造成400亿美元损失,估计还造成全球工业减产2.5%。
52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CRED)。
http://www.emdat.be/3 2011年UNISDR全球评估报告:披露风险,重新定义发展。
4 2011年Maplecroft气候变化风险图。
5 2011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调查─维持活力并坚持包容性发展:区域连通性和最不发达国家生产力。
14.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继续增加。
从1981年起,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一直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人均GDP 增速的速度持续增长。
这意味着天气相关灾害造成的财富流失速度现在超过了创造财富的速度。
615. 众多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农业、旅游和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私人投资大幅增加。
随经济增长,风险也在迅速累加。
需要将减轻灾害风险和减灾措施纳入到新投资之内,否则所面临的灾害风险将继续提升。
记录灾害记录灾害损失损失16. 几乎没有国家系统性地核算灾害损失。
更清楚地计算出损失有助于对减轻风险进行更多分析和建模。
核算灾害损失将鼓励政府和私人部门切实对他们所应承担的风险负责,并在做出对风险有影响的决策时找出战略平衡点。
如果国家公共投资系统能真正说明灾害风险的原因,他们所能减少的损失规模是独立的灾害风险管理所难以企及的。
发展规划中的灾害风险管理17. 专家普遍认为,需要将灾害风险管理7(特别是风险评估)纳入发展规划和消除贫困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致力于减轻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和风险的国家需要采用更大胆的措施。
该方法需纳入发展机制(如国家公共投资规划系统、社会保障、国家和当地基础设施投资)以降低风险,增强抗灾的弹性。
18. 灾害风险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实际联系。
这些联系并未与国家政府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联合国系统本身的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充分结合在一起。
这对协调和整合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将其纳入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及计划至关重要。
减轻灾害风险并加强抗灾能力越来越被视为新发展范式的一部分,在新发展范式中,人类福祉和公平是核心价值观,人类和自然资产是规划和决策的核心。
19. 建设或加强抗灾能力的概念对此方面有益。
此概念意味着,制订统一的工具能为不同方法实现更大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提供支持。
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可强化抗灾能力,减少重复劳动、优化可用资源;加强合作联盟的潜力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共同协作;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在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提供更好的指导。
20. 若在土地使用、城市和空间规划、灾后重建规划中采纳风险管理方法,可将遭受未来灾害侵袭的风险降至最低。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仅15%的低收入国家报告表示成功地使用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发展来减轻灾害风险。
地方的土地使用规划流程分析显示,仅使用了灾害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并未用于投资或规划决策。
治理和治理和问责问责问责制制62011年UNISDR 全球评估报告:披露风险,重新定义发展。
7 灾害风险管理是一种可应用于发展规划和计划中,用于降低发展引起的风险和脆弱性的方法。
灾害风险管理是减轻灾害风险的一部分,其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沟通。
21.多数政府并未就减轻灾害风险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制定协调一致的行动计划。
有关减轻灾害风险的体制安排、立法和政策倾向于固定,一旦实施,则在灾害响应中,可能不具有权限或能力影响国家发展规划和投资相关决策。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政府有责任通过多方合作的透明方式,有效开展减轻灾害风险的规划,并实施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
22.国内和国际问责机制的规模和范围并未得到充分挖掘,此类机制的潜力也未充分应用到减轻灾害风险领域。
问责措施可以指导政府和公众了解并支持减轻灾害风险政策。
问责制文化可改善治理和服务的效用。
23.国家立法、议会监督、国家审计制度能创造推广监测和问责机制的机会,同时对这一机制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
获取信息(特别是有关灾害风险的信息)也能让社会产生对灾害风险管理的需求。
对社区来说可以采取的一大关键问责措施是,对政府应对计划不周、管理不当的城市化、环境退化和贫困所带来风险上的工作力度进行问责。
设定目标24.设定目标在促成更有力的问责机制和加速执行计划方面挑战和优势并存。
有关目标机制的讨论可以重点讨论能最有效树立目标的领域。
比如说,这些领域包括国家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系统、水风险管理、灾害风险管理金融投资、易受灾害风险影响的土地使用规划、建筑规范执法,以及市级灾害恢复计划。
25.将识别并建立目标放在国家或地区层面较为合适。
在国家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可采用区域性方法实现目标,适当考虑区域灾害具体情况和《HFA框架》执行的进展情况。
这样还可以推动跨境问题合作。
社区层级的当地情况和行动26.无论是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地震、山崩)还是人为灾害(例如:冲突、环境和工业事件),社区和当地民众都要对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
因此,理解当地民众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和所面临的风险是减少风险和确定可以采取哪些减灾措施的基础。
通常,这不仅仅需要有关自然致灾因子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当地目前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条件。
27.让当地政府和社区参与设计和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计划是一种获得广泛接受的良好实践方法。
但是,该实践方法的应用尚未普及。
地方政府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灾害风险管理。
国家监测系统、损失核算和风险评估中包含的与地方状况有关的地方损失和困难的数据非常有限。
28.尽管人们已经更多地关注更大规模、更集中规划的适应战略,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社区在开展他们自身减轻风险工作(也称为“自发性适应”)时几乎没有获取来自中央机构的指导和协调。
在这些情况下,为社区行动提供支持是一种适当的方法。
29.在地方和中央政府以及高风险社区之间合作并联合拥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管理风险的文化仍尚未普遍形成。
研究、调查和统一的实践方法证实,社区参与(更普遍地采用一种广泛参与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一种最具成本效益和可持续的减轻风险机制。
有关“如何”减轻灾害风险的指导30.目前已经存在有关灾害风险管理及有效良好实践方法的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