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周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一杯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犹如品尝一杯清茶,让人心旷神怡。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古今中外读书人的成果,给我的是启示,是信念,是激励,也是示范。
读罢此书,书中新锐独特而又坦白诚恳的观点总能引起人的共鸣,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譬如他提出教师应该保存天真,应该儿童化;提出教育不应该培养乖孩子,教师没有权力改造一切自然本性;提出要建立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出教师应该懂得享受生活;教师应当学会赞美和倾听等。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书中的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师带给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思无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脱凡俗的都会产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随你遨游天外;二是平日里的学习与体悟,学习与体悟如果是自觉的超功利的行为,那么就会成为你人生的修养的“法门”,你会非常通畅:
学问的通达与为人的练达;你会非常的厚实,在你身上个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备”,浑身闪耀魅力的光彩来。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他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
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
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进长,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
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
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
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
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
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是呀,可能当每位教师初次走上讲台的时候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这里的明星。
可是由于众多诱惑,几年或者是几十年后,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后每个人所达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时候拿这个标准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吗?你现在位于幸福第几层,你能做到哪一层?
三、“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惹麻烦,一些老师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
可是,谁都知道,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学生。
但教师却越来越感
觉到“黔驴技穷”了。
那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
在过去,家长和教师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来管教孩子的。
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过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长看来,满腹经纶的教师简直像神一般,需要顶礼膜拜的,教师焉能有错?二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师生关系定为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这种伦理关系是仿效伦理中的斧子关系来确定的,在家里,“老子”打儿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长或许还会授意老师:这小子不听话,任老师揍他!可现在,教师“为所欲为”的两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家长眼中,教师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还能只当个教书匠?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
于是,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新的师生关系应该被建立起来。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这种新的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
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
当然教师的不作为不应被宽容,积极的
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
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惩戒应合理并公正,要符合相关程序。
读书是教师必修的功课,记得有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书对教师而言可能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孩子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第二周
《爱的教育》读书摘记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作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
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
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
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
《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15,000,000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
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
由于接受了他父亲的巨大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少年。
在书中,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他的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
虽然校园是书中绝大部分的故事演绎的舞台,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窗口看到当时整个意大利的一个缩影。
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和骄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阶层,前者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后者却骄奢横溢,目中无人;而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者加罗内和克罗西,一个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个活泼可爱,小小的年纪就帮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如果说加罗菲的生意经和小聪明让人忍俊不禁,那么弗兰蒂的冷漠的内心和丑恶的面目则会令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不齿。
虽然作者用简单而平实的笔触勾勒
出这一个个孩子形象的时候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相差了
上百年,但是他们却仿佛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几十年来都没有被人们忘却的真实原因吧。
除了安利柯的日记,《爱的教育》一书中还穿插了安利柯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尔维亚给他写的一些信以及九篇老师让孩子
们听写下来的每月故事。
如果说这些信带着深深的时代烙痕,让崇尚人文的现代人多少觉得有些教条,有点空洞,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话,那么那九个故事的存在却包含着作者的许多匠心。
聪明的读者,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九个故事中的九个英勇的少年他们来自意大利九个不同的大区(意大利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
),他们站在一起代表了整个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来。
故事中的九个小主人公们是九个小英雄,为了他们心目中崇高的目标,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在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眼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却体现了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1810-1861)当时的治国理念,是年轻的、刚刚统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献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
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
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教育》对于意大利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已经不像它刚出版时那么重大,近几年来,在意大利本国的媒体上不断有文章抨击这本书存在的现实意义。
有人批评它“田园式的、牧歌般的”情怀与乌托邦社会一样缺乏现实意义;有人抨击说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是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说书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尔博尼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
经不合时宜,对待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坦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中产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大家都知道语言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的必要条件。
在很长的时间里,“意大利”这个名词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
如果说现代意大利语的开山鼻祖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用他的经典著作《约婚夫妇》使现代意大利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为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在《约婚夫妇》面市五十年之际到新生的意大利统一政权产生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们说是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成就,为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德·亚米契斯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朴素、平实的语言使《爱的教育》成为了一部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参与阅读。
它对文字统一、文化推广的作用几乎可以和二战后进入人们生活的新型媒体——电视相媲美。
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并没有阻碍《爱的教育》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伟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献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还对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今天,《爱的教育》也仍然是意大利的青少年们学习写作、表达时的“模范文章”。
二〇〇一年六月十五日的意大利晚邮报的文化版上就有这么一篇文章,介绍意大利诗人帕斯科利给一个孩子的一封信。
诗人在信中说:“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堪称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典范。
”
第十八周
《今天怎样做教师》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然而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获益非浅。
有的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好了。
针对这种倾向,作者王晓春老师尖锐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
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
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
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
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
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可见在这本书里,王老师对
案例中老师行为的评价,很现实,没有像其他所谓专家那样高谈论阔,空谈义理,也没有像有些所谓知名教授那样逃避现实,不敢对现实做出评论。
而是做到了对现实的披露。
家长和老师的爱,孩子实在是不敢享受,而校长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师爱,也已经变成了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宝剑了。
为什么你教不好你的学生?因为你爱的不够,爱的浓度和剂量不够,只要你的爱达到最高温度,石头也能融化。
这几乎成了教育的广告词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
教师是可以(而且应该)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现在许多老师一提师爱头就大。
他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爱上一个说谎成性的,就怀疑自己师德不够告诉,就很焦虑。
我想这完全是多余的顾虑。
如果你竟然喜欢一个说谎成性的人,我看你是有问题的了。
学生说谎我当然反感,但这并不妨碍我关心她、帮助他就像帮助一个病人一样。
这就是师爱。
这篇写的特别好,帮我理清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
我应该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尽力爱学生。
心里坦荡,其他的就不必去多管了。
最重要的是我最近也把职业和事业两个概念理清了,自己的工作首先是一种职业(我没有权利把个人的情绪特别是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因为他是一项职业,我更应该遵守最基
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其次我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事业。
第十九周
《评价的秘密》一文有感
湖北一所子弟中学 有一位周老师,教化学。
个子很高,又英俊,很受学生喜欢。
但这个老师有个毛病:上课时,他从不拿正眼看他的学生。
一旦上课,眼睛就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即使提问学生,眼睛也是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不会正眼看他的学生。
以上所提的周老师是刘良华教授在《评价的秘密》一文叙述到课堂教学的反馈和矫正的现场感时所举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感触也极深。
像周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们学校也有。
他们在上课时,或者看着天花板,或者看着墙壁,或者明明是看着学生,却视而不见,自顾自地讲课,全然不理会学生。
上学期我随堂听了同年级一位老师的课,这位老师由始至终手捧着教案自己在讲,很少抬起头来正眼看学生。
这样的课即使教案准备得很充分,也不成功,因为她没把学生装在心里,因为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面部流露出来的表情,从而把握他们的思维脉搏。
当学生表情反映出困惑 皱眉、目呆、啃笔时,说明学生已经碰到不解的难题。
这时,教师如果不注意观察学生,没有发现他们的困惑,未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只顾滔滔不绝地讲解下去,就会无意地给学生积蓄疑难,增加他们的困惑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述:现场感意味着这个老师既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又经常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抽身出来,抬头观察、阅读他面前的学生。
具有现场感的教师总是善于从教学的现场捕捉调整教学的信息。
这样的教师才是好老师。
第二十周
做善于赏识学生的教师
刘良华教授在《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中提到: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一个人要是在他的一生中没有遇到过几个好老师,他一生就基本上没有希望了。
对于这一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同时也让我回想起我的恩师刘惠芳老师。
刘老师是我读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当时他很瘦,个子很高,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弱不禁风,但他的眼睛很大、很敏锐,在课堂上,学生点滴的亮点都会被他发现,并大加赞赏。
从初中起,我就很怕写作文,因为每次写作文时,我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记得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后的第天,陈老师把已改好的卷子发下来,同学们就立刻相互看成绩。
我还没来得看卷子,我前排的一位经常捣蛋的男生就抢了我的卷子来看 我听他突然大喊起来:哇!你真厉害!作文竟然拿到 分!其它同学立即大笑起来。
我记得我当时的脸煞白,我觉得自己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能挖个洞钻下去。
第二天,陈老师讲作文时,抽了好几个学生的卷子,我的也包括在内,当时同学们的目光都往我这边扫,似乎在等着看老师怎样修理我,等着看我的笑话。
但令大家失望的是,陈老师把我的作文投影在屏幕上,叫全班同学齐读,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怎样?我觉得这文章很不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要好好学习她这方面的优点。
这篇文章之所以拿不到高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材料来支持观点。
只要她今后能多看书,多积累材料的话,我相信她今后的作文一定能拿高分。
陈老师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从那以后,我
爱上了读书。
每次考试,我不但作文能拿到高分,而且语文的整份卷的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
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在全校排第二名。
结果,我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了,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女大学生,这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善于赏识学生的老师。
在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教师们在抱怨自己班上的学生有多差。
我想教师们应好好反省一下:到底是谁制造了差生?一个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吗?学生不是神,他们也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
通过赏识,我们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赏识,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通过赏识,我们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唤起他们的进取心,让一个平庸的人变得伟大。
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赏识,要做一个善于赏识学生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