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组(恶性组织细胞病)资料
血液学检验4.1.10.1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恶性组织细胞的形态特征:
异常组织细胞 多核巨组织细胞 淋巴样组织细胞 单核样组织细胞 吞噬性组织细胞
前两型对本病有较特异性的诊断价值。
细胞化学染色:
POX:阴性反应。 ACP:中度或强阳性反应,可被酒石酸
所抑制。 -NAE:呈阳性反应, 被NaF抑制。 CE:阴性反应。
恶性组织细胞病 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
本病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 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 为: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 中出现形态异常的恶性组织细胞并呈灶性 增生,常伴有明显吞噬血细胞现象。
一、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根据恶组细胞浸润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依靠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学特 征进行诊断。骨髓涂片中以找到异常组 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并伴有明显 吞噬血细胞现象为依据。
鉴别诊断:
与反应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能发现原发
性疾病,血象的改变随原发症而改变, 骨髓中增生的组织细胞形态大多正常或 有轻微畸形,难以见到多核巨组织细胞。 淋巴结结构基本正常或小部分破坏。
种多样。 多数病人起病较急,表现为高热、苍白、乏
力、出血亡。
二、检验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是本病的典型血象表 现。部分病例可在涂片尾部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 跃,多数患者仍可见各系正常造血细胞,骨髓 象中见到恶性组织细胞为本病的最重要特征, 这类细胞呈灶性分布。
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为药物性肝炎病例分析
人群麻疹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 , 以期达到加 速控制 麻疹的 目的。同时针对流动人群加大卫生知识普及 力度 , 使预防接种服务有广泛 的可及性。采取适 当
措施 , 加大 宣传力度 , 动人 口中 的婴 儿和儿童 应尽 流
育 龄妇女 尤其流 动人 口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妇 女 的强 化免 疫 , 时 及
发现 免疫空 白 , 结合麻 疹疫情 适 时开展强化 免疫 , 使
从住 院患者接种疫苗情况分析, 已接种疫苗者 显著少于未接种疫苗者 , 接种率很低 , 1 .3 仅 2 3 %。
但本 文中仍有 5 曾接 种麻疹疫 苗者 发生 麻疹 , 3例 分 析原 因可能 与麻疹 疫苗初 种后未进 行 复种或疫 苗接 种失败有 关 , 特别 是 郊 区麻 疹 疫苗 在运 送 过 程 中 以 及 接种 时未 按要求 进行 等原 因影 响 了麻 疹疫 苗 的免 疫 效果 , 麻疹 疫苗失效 , 使 即使 接种疫 苗也达 不到有 效免疫 。 据全 国麻疹 疫 情 统计 结 果 j麻 疹发 病 冬 季 高 ,
维普资讯
・-——
—
1 3 ・— 06 - - —
C i a i即 , g s 。 0 8, l1 No 8 h n J L b D a Au u t 2 O V0 2. .
关人 士认为计 划 免疫 工 作重 点 是 提 高质 量 , 免无 避 效接种[_ 2 。
早 建立 接种卡 , 化查漏 补种 , 强 以预 防麻疹大 范 围流 行 。还 要加 强对 农村 、 郊 、 生人 口的免 疫 接种 。 城 超
另外 , 中小学 生进行加 强免 疫 , 每年新 人学 的大 对 对
恶性组织细胞病6例的护理
( 北京 军 区总 医院 , 京 10 0 ) 北 0 7 0
[ 键 词 ] 恶性 组 织 细 胞 病 ; 理 关 护
[ 图 分 类 号 ] R 7 .3 中 4 3 7
[ 献标识码 ] B 文
[ 章编号] 10 文 0 8—8 4 (0 9 0 —02 —0 8 9 2 0 )8 9 6 1 出现 食 欲 减 退 , 心 、 吐 等 胃 肠 道 症 状 , 向患 者 说 明化 疗 恶 呕 应 药 物 的常 见 消 化 道 不 良反 应 , 积 极 给 予 对 症 治 疗 的 同时 , 在 嘱
3 讨
论
观察 , 发现 异 常 体 温 情 况 及 时 报 告 医 生 处 理 。每 小 时 测 体 温 1次 , 超 过 3 ℃ 时 采 用 冰 敷 辅 助 降 温 促 进 散 热 。患 者 口服 若 9 退 热 药 物 后 密 切 观 察 体 温 变 化 , 励 患 者 多 饮 水 , 要 给予 清 鼓 还 淡 易 消 化 的半 流 质 饮 食 , 汗 后 及 时 更 换 衣 物 。 出
.
96 . 2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 nertdT aioa C ie n s r d i 0 9Ma,1 ( ) dr orao t a rd i l hns adWet nMein 2 0 r 8 8 I g e tn e e ce
恶 性 组织 细胞 病 6例 的护 理
功 异 常 , 巴 结 肿 大 4例 , 功 异 常 、 血 3例 , 泻 、 骨 压 淋 肾 出 腹 胸
属探视次数 , 工作 人 员 在 接 触 患 者 之 前 要 认 真 洗 手 并 戴 口罩 , 保 持 室 内空 气 新 鲜 , 日 2次 用 紫 外 线 空 气 消 毒 4 n 还 每 0mi。 要 及 早 联 合 使 用 敏 感 抗 生 素 , 理 人 员 应 按 时 准 确 输 入 , 保 护 确
27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学分析
2 12 血小板 ( L )计 数 .. PT
2 7例 MH患者 中,
P2 计数≥10 0/ 者 2 ,(0 9 IF 0 ×1。i 例 5  ̄9)×1。I 0/ 者7 例,<5 ×1。I者 l 例。 0 0/ 8
2 13 血 红 蛋 白 ( ) . . Hb 2 7例 MH 患 者 中 ,
例 ( 9) 增高 l n , 6 4例 ( 2, ;4例可见浆细胞 5 ) 9 6
增多 (. 2- .4 ;9例可见单核细胞增 多 ( O0 "0 0 ) - , > 00 ) . 3 ,部分患者易见不典型单核细胞 。本组患者 骨髓涂片中均找到恶性组织细胞 ,恶性组织细胞与 骨髓有核细胞 的比例相差悬殊 (. 2 . 3 。恶 O O ~O 5) 性组织细胞类 型 中,2 例 以异常组 织细胞 为主, 5
状结构 ,核仁清晰 可见 ,此 型细胞 是诊 断 MH 的 重要依据。1 例可见吞噬性组织细胞 ,此类 细胞 6
此类细胞胞体较大 ,外形多不规则 ,常有伪足样突
起或拖尾 ;胞浆量较其他原始细胞丰富,呈蓝色或 深蓝色 ,有时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及紫红色嗜 天青颗粒 ;核大,核形多样化 ,可圆形 、 圆形或 椭 极不规则 ,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不匀 ,核仁 l ~ 3 ,大而清晰,以涂片尾部或边缘处多见 ,此型 个 细胞是诊断 MH的重要依据 。2 例以淋巴样组织细 胞为主。】 例找到多核 巨组织 细胞 ,此类 细胞胞 4 体巨大,外形不规则 ,胞浆量丰富 ,呈深蓝色或蓝 色 ,无颗粒或仅有少量 ̄4, f' 1 紫红色颗粒或空泡 ,常
23 末 梢血 片 NAP染 色 .
N P染色正常积分值范围为 3  ̄8 分 ;统计 A 5 0
2 例 MH患者均为我院 18  ̄20 年门诊及 7 90 0 5 住院患者 ,其 中男 l ,女 1 例 ,年龄性率为 8 ~4 ,积分值 2
恶性组织细胞病有哪些症状?
恶性组织细胞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恶性组织细胞病症状,尤其是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早期症状,恶性组织细胞病有什么表现?得了恶性组织细胞病会怎样?以及恶性组织细胞病有哪些并发病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恶性组织细胞病常见症状:便血、衰老加快、斑丘疹、鼻衄*一、临床症状根据恶组细胞浸润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从上述病理累及部位来看可累及造血组织(最常见),又可累及非造血组织,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国内作者曾提出不少分型意见,如按Israels分为5型,实则多数恶组病理、临床表现具有2型以上的特点。
虽然Cazal将其简化为内脏型、皮肤型、儿童型,但认为儿童与成人临床差异不大。
有提出病变主要累及造血组织称普通型,主要累及非造血组织则称特殊型。
有关特殊型提法更多,如,皮肤型、胃肠型、肺型、肾型、神经型、多发性浆膜炎型、肠穿孔型、巨脾及脾自发破裂型、慢性复发型,等等。
也有作者认为临床表现多样,难以某型概括,临床与病理对照也不尽一致,认为分型对预后意义不大。
对待分型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此外,有提出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1年以上为慢性),由于慢性很少见,大多数病例发病急、病程短,故临床上未强调急、慢之分。
1975年在福建三明市召开的恶组座谈会上对慢性型未作定论。
现将国内文献报道(包括特殊类型)的862例综合分析如下,以了解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1.首发症状。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恶组,发热常是首发表现。
热型以不规则高热居多(38.7%)、其次为稽留热(26.3%)、弛张热(21.2%),间歇热(10.8%)及低热(3%)少见。
苍白、乏力是因贫血所致,出血倾向在首发表现中亦不少见,尤其到病程晚期愈来愈重是致死原因之一。
黄疸一般在早期常不明显多在较晚期出现,但也有部分患者以黄疸首发而住入传染病医院。
此外,国内报道不少例以发热、腹痛及反复血便首发,因常伴有肠穿孔而误为急腹症入外科手术探查。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 概述 ➢ 病理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治疗
实验室检查(一) 异常网状细胞
➢ 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 进行性减少。血片边缘 可见异型组织细胞,阳 性率为17.7%。若发现 大量的异组细胞,白细 胞数可升到10×109/L 以上,称白血性恶性组 织细胞病。
临床表现
➢ 发热:为首发及常见症状,可为任何热型,多为不规则热, 随病情发展而升高,可伴畏寒和寒战。
➢ 造血器官受累的表现: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的贫血、感染、 出血等症状。肿大程度以脾为显著,达肋下3-5cm,质 地中到硬,触痛;肝大,达肋下3-5cm;淋巴结多为黄 豆大小,以颈部和腋下最常见;黄疸与肝损害有关,少数 为淋巴结压迫胆总管引起。
推荐参考书
➢ 《邓家栋血液病学》(邓家栋主编) ➢ 《血液肿瘤学》(沈志祥主编) ➢ 《临床血液学及细胞学图谱》(沈阳医学院绘制)
谢谢大家!
实验室检查(三)
组织活检:肝、脾、 淋巴结及其他受累组 织病理切片可见各种 异常组织细胞的浸润。
实验室检查(四)
➢ 细胞化学 血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 率和积分都低于正常值 。
恶性组织细胞病
➢ 概述 ➢ 病理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治疗
诊断
➢ 不能以感染解释的长期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 巴结肿大应考虑恶组的可能。考虑本病的可能,在骨髓、 肝、脾、淋巴结中发现大量的异组细胞或多核巨组织细胞, 可以确诊。
多核巨组织细胞
➢ 胞核巨大,形态不规则; 胞浆灰蓝色,左侧色淡, 有2个红紫色包涵体;胞 核巨大,扭曲折叠,象3 个核,核染质细致,有8 个核仁,
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报道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2 0 9 )
・
个 案与短 篇 ・
恶 性 组 织 细 胞 病 1例 报 道
田 超 , 刘喜 萍 , 向治 纬
(1 . 新 疆 石 河 子 人 民 医 院检 验 科 , 新疆 石 河子 8 3 2 0 0 0 ; 2 . 新 疆 奎 屯 市计 划 生 育
评估 。
1 . 3 统计 学 处 理 采 用 S P S S I 3 . 0统 计 学 软 件 进 行 数 据 分 析 。P< 0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参 考 文献
[ 1 ] 叶维 法 , 钟振 义. 肝 病免 疫学 [ M] . 天津: 天 津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倪承 香 , 刘安 明 , 郑 立 娜
( 山 东省潍坊 市人 民 医院滨海 分院 , 山 东潍 坊 2 6 2 7 3 7 )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0 6 — 0 7 6 8 0 1
探 讨 Hh s A b不 同模 式 与 血 清 HB V - DN A 表 达 关 系 。做 乙肝两对半检测 , 采 用酶 联免 疫法 , 对 HB s A b血 清 标 志 物 阳 性 不 同模 式 与 HB V- D NA 阳 性 的 检 测 进 行 比较 。
Hale Waihona Puke ・ 76 8 ・ 国际检验 医学杂志 2 0 1 3 年 3月第 3 4卷第 6 期
I n t J L a b Me d , Ma r c h 2 0 1 3 , V o 1 . 3 4 , N o . 6
恶性组织细胞病18 F-FDG PET/CT显像二例
P E T /C T
腹部显 像 ( 图
,
、
3
) 示 :扫 描 视
图
3
”
F F D G P E T /C T
-
摄像 腹 盆 部 冠 状 断 层 图 箭 头 所 示 为 弥 漫 性 放 射性 洌
野 内双 侧 多根 肋 骨 胸 腰 椎 多个 椎 体
作者单 位
:
肝 脾 及 异 常放 射性 浓 聚 的 淋 巴 结 病 灶
一
MH
,
简称恶 组 )
。
种极 下 见的侵袭性组 织 细胞病
“
—
现报 道 2 例该病 患 者 的
C T 显像 结 果
。
F F D G P E T/
例 波动在
10 k g
1
患者男
1
,
,
82
岁 持续 高热伴
,
体重进 行 性 下 降
3 9 qC
个月余
。
患者体温
,
左 右 呈 弛 张热型 抗 炎治
。
疗效果 不 佳
维普资讯
# 核医学杂志
2007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6
期
Chin J Nu
c
l Me d
,
De
c
200 7
,
Vo l 27
艮 病 例 手 佶
恶性组 织细 胞病
周文 兰
吴湖炳
王 全
鸺
F F D G P E T /C T
—
显像 二 例
师
叶香华
恶性 组 织 细 胞 病 ( 是
,
×
9
。
。
B
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要点1:概述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简称恶组)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
其主要的病理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中出现形态异常的恶性组织细胞的灶性增生,常伴有明显的吞噬血细胞的现象。
临床起病急骤,以高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出血、黄疸和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
病程较短,多在半年内死亡。
要点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是本病的典型血象表现。
贫血进行性加重,严重者血红蛋白可低于20g/L,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白细胞计数早期高低不一,中、晚期多有减少,甚至低于1.0×109/L。
血小板多数减少。
白细胞分类中少数病例可见中、晚幼粒细胞,部分病例可在涂片尾部找到异常组织细胞和不典型的单核细胞。
浓缩白细胞涂片,可提高异常组织细胞的检出率。
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和积分明显低于正常或完全阴性。
少数病例在晚期可出现组织细胞性或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
要点3:骨髓象骨髓涂片中大多数仍可见各系正常造血细胞。
其中可见到形态异常的组织细胞,此是本病的最重要特征。
这类细胞呈多少不一的散在或成堆分布,由于病变分布不均,故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恶性组织细胞按形态学特征,可归纳为下列五型: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性组织细胞。
要点4:恶组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要点13: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鉴别续表续表。
第十二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
竭、其它治疗无效;在全身各部位取淋巴结或
/和骨髓穿刺或活检可找到恶组细胞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1.何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可使骨髓中产生一些形态较特别或不认识的
形如组织细胞样细胞。 2.产生的疾病 重症的肺结核、伤寒、肝脓肿、传染性肝炎、脾功能 亢进、急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等。
(二)联合化疗 COPP:CTX+VCR+甲基苄肼+泼尼松 COP:CTX+VCR+泼尼松 MOPP:氮芥+VCR+甲基苄肼+泼尼松, 有效率60% CHOP:CTX+阿霉素+VCR+泼尼松, 有效率60~90% (三)骨髓移植 国外有成功病例报导。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恶组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鉴别
分类
病因 临床表现
恶组
未明 病情凶险、进行性恶化
反应性增生 细菌、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等
视感染情况而不同
伴肝、脾、淋巴结肿大
全血细胞减少 晚期肝功能衷竭
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一般无出血、贫血 很少肝功衰
实验室
骨髓象 NAP 酸性磷酸酶 预后
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
异常组织细胞增生 ++被酒石酸抑制 病程短、死亡率高
(二)骨髓象: 应多次,多部位穿刺。病变部位可见到不 等的大小、形态均不规则的恶组细胞。
恶组细胞有3种(前2种有诊断意义): 1.异形组织细胞:胞本大、畸形。胞浆量比原始细胞 多,有空泡。核不规则,有分叶状,双核。核仁隐显 不一。 2.多核巨组织细胞:大小似巨核细胞,外观不规则, 核一般为3~6个,分叶状。仁清晰。 3.吞噬型组织细胞:形态似巨核细胞,但浆内吞噬大 量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血小板、中 幼粒等)。
13例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组 临床分析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临床分析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ocytosis,MH),又称为恶性组织浸润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是指以恶性生长的单核细胞及(或)巨噬细胞在组织内浸润、破坏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组织细胞病组中的一种,国内眼科界多译为结节性硬化型中线组织细胞病。
病因学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病因不明,现认为与病毒、放射线等有关。
临床表现恶性组织细胞病不论年龄、性别均可罹患。
其临床表现各异,有全身广泛浸润、有多脏器浸润、也有所侵占范围较小的局限性病例。
如累及肝、脾可有相应脏器肿大。
如累及淋巴结则有对应的淋巴结肿大。
早期表现为贫血、发热、盗汗、肝脾肿大等;后期表现为惊厥、昏迷、呼吸衰竭等。
发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预后很差。
诊断方法•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依据。
•免疫组化检测:CD68、CD163、S-100、LCA、CD1a等可协助诊断。
•皮肤弥漫性变异的皮损:常见的常指斑、瘤状皮损(是胸廓淋巴结腋窝引起的灰白色瘤状皮肤隆起)。
•补体3d水平下降。
治疗方法治疗恶性组织细胞病主要是化学治疗,目前多采用多汀类、葛兰素史克公司出品的Brentuximab VEDotin(毒性较小)。
临床案例以下是13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分析:1.第一例:病情突然,死亡时间仅为6天。
2.第二例: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无效,死于多器官衰竭。
3.第三例:治疗达到完全缓解。
4.第四例:第一次化疗后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5.第五例:病情恶化,进展迅速,最终死亡。
6.第六例:治疗无效,死于多器官衰竭。
7.第七例:病情进展迅速,死亡时间仅为3个月。
8.第八例:治疗进展顺利,达到完全缓解。
9.第九例:病情突然恶化,死亡时间仅为2天。
10.第十例:进展缓慢,化疗效果不佳,死于多器官衰竭。
11.第十一例:治疗无效,死于呼吸衰竭。
12.第十二例:治疗效果较好,存活了超过2年。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怎么回事?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病理病因,恶性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恶性组织细胞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通常认为是组织细胞性淋巴瘤或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变型,可能与EB 病毒感染有关,亦有人士认为是自身免疫增殖性疾病或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所致。
近年来报道恶组常作为继发于其他肿瘤的第2个恶性肿瘤,常伴发于恶性淋巴瘤(B 细胞性)、T 细胞性和裸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Lennerts 淋巴瘤。
推测可能于化疗或原发肿瘤抑制免疫系统,导致染色体异常,克隆恶性突变有关。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由于尸检中部分病例有肥大细胞增生现象有人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增殖性病变,初为过敏,渐转化为肿瘤。
有人注意到恶组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效价增高,怀疑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已知EB病毒是引起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但在恶组病因中起何作用尚不清楚。
有人注意到近年来恶组在中非地区发病率有所上升,推测可能与环境因素特别是与病毒因素有关。
但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证据。
Kobari等观察到1例慢性EBV感染病人后发生恶组,通过PCR法扩增,EBV定位于淋巴细胞膜的抗原,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DNA中的EBV,结果发现早期慢性感染时非恶性的组织细胞中存在的EBV颗粒与后来的恶组细胞中的EBV颗粒相同。
由此推论可能原本正常的组织细胞受EBV感染后变成异常细胞,并发生克隆性扩增,结果产生恶组。
国内梁平(1984)对8例恶组骨髓标本做电镜观察,在2例恶组细胞内见到Ⅳ型核小体,认为它是细胞曾受病毒作用的一个形态学标志。
国外有人怀疑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父子先后发病的报道。
国内关敏等(1990)报道有2例为同胞兄弟,且其家系中另有1兄弟患病,3兄弟均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病情相同且均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
近年来国内学者发现恶组尸检中全身淋巴组织呈现重度萎缩,推测患者伴有免疫功能缺陷。
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报告
恶 性 组 织 细胞 病 ( a gat i i y s 1简称 恶 组 , 组 m l nn hso t i . i tc o s 是 织 细 胞 增 生所 致 的恶 性 疾 病 。其 特 点 是 肝 、 、 巴结 、 脾 淋 骨髓
等 器 官 、 织 中 出现 广 泛 的 恶性 组织 细胞 或 分 化 较 高 的组 织 组 细 胞 灶 性 浸 润 . 累 及 多 个 脏 器 。 伴 有 明显 的 血 细 胞 被 吞 常 并 噬 现 象 。 病 灶 的 多形 性 、 形 性 及吞 噬性 是 本 病 病 理 组 织 细 异 胞 学 的共 同特 点 I l l 将 其 病历 报 告 如 下 。 。现 l 临 床 资料
双 侧 扁 桃 体 不 大 : 软 , 静 脉 无 怒 张 , 廓 无 畸 形 , 骨 无 颈 颈 胸 胸
压痛 . 双侧 呼吸 动 度 一 致 , 双肺 触 觉 语 颤 正 常 , 双肺 扣 诊 呈 清
音。 听诊 两 肺 呼 吸 音 清 , J ; 界 不 大 , 率 7 无 罗音 心 心 6次/ , 分 心
神志清 . 神差 , 精 自动体 位 , 体 合 作 , 身 皮 肤 黏 膜 无 黄 染 , 查 全 未 见 出血 点 及 皮疹 . 锁 骨 上 窝 可 触及 一 枚 约 黄 豆 大 小 的淋 左 巴结 . 中 等 。 触 痛 。 动 度 可 , 颌 下 可 及 _ 枚 1 c 质 无 移 右 . mx 0 0 c 大小 的淋 巴 结 . 痛不 明显 , 地 中 等 , 动 度 可 , . m 5 触 质 移 头颅
刘 录 恒
f 7 20 ) 陕 10 0
中图分类号 R 4 .1 4 6i+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 — 192 0 )10 1: 2 6 4 12 (090 — 10 0
复杂核型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报告
和众多标记染色体可能是恶组的细胞遗传学特点。
综合 文 献报道 , 结合 本例 的染 色体 改变 , 我们认 为多 倍 体细胞 增加 和众 多标记 染 色体 的 出现 或许是 恶组 的细胞遗 传学 特点 , 有 待 于 今 后 临床 更 多 病 例 加 以 验证 。对 临床 上 疑为 恶 组 患 者 , 有条 件 时 应 行染 色 体、 I g 基 因、 T C R基 因重 排检查 , 以尽 早 确诊 。
恶性 组织细胞 病 ( 恶组 ) 是 罕 见 的恶 性 肿 瘤 ,
给予 改 良的 C H O P ( 环磷 酰 胺 +长 春 新 碱 +表 柔 比
2 0 1 3年 5月 我 院收治 1例恶 组 患 者 , 具 有 复 杂 的染
色体 改 变 。现报 告如 下 。 患 者女 , 5 2岁 。 因进 行性 乏 力 4周 , 间断发 热 2
山东医药 2 0 1 3年第 5 3 卷箜 三 兰
[ 1 3 ]朱新华 , 仇毓东 , 丁义涛 , 等. 解剖性肝 切除治疗 原发性 肝癌 的 安全性及疗 效探讨 [ J ] . 中华 消化 外科杂 志 , 2 0 0 7 , 6( 5 ): 3 7 3 —
3 7 6.
a n a l y s i s o f c a u s e s a n d r i s k f a c t 1 " 8 l i n k e d t o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p p l i —
Hale Waihona Puke 织 细 胞 。 骨 髓 免 疫 分 型 检 测 HL A . D R、 C D 2 、 C D 3 、
CD4 CD5、CD7 CD8 CD1 0 CDI 1 b、CD1 1 C、 CD1 3 CD1 4 CD1 5 CD1 6 CD1 9 CD2 0 CD2 2、 CD2 3 CD2 5、CD3 4、CD3 8、 CD56 CD71、F MC- 7、 Ka p p a、
治疗恶性组织细胞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恶性组织细胞病(MH)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简称恶组,它是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组织中出现广泛的组织细胞灶性增生,常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
病程大多急剧短促,预后不良,以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为特点。
(1)外周血检查:全血细胞减少,常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
早期即有贫血,多为中度血红蛋白(Hb)降低;合并脾功能亢进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早期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或增高,但中、晚期则显著降低,有的可降到(1~2)×109/升(L);白细胞分类(DC)中,中性粒细胞(N)减少,淋巴细胞(L)比例增高,可出现少数中幼和晚幼粒细胞。
血小板(PLT)计数,多数减少。
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异形组织细胞和不典型单核细胞,外周血浓缩涂片检查,异常细胞阳性率更高;当大量异形组织细胞在外周血中出现,白细胞计数可升至数万,称其为白血性恶性组织细胞病。
(2)骨髓象检查:多数患者骨髓象显示增生或增生活跃,尤其在疾病晚期,患者骨髓象中可找到一定数量的异常组织细胞。
可分成以下七种:即多核巨组织细胞、异形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淋巴样组织细胞、浆细胞样组织细胞,其中以前两种有诊断意义。
(3)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穿刺涂片,显示正常淋巴细胞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淋巴结活检,可见正常淋巴结构消失,淋巴细胞减少、消失,而被异常的组织细胞所代替。
(4)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恶组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弥漫性中度阳性至强阳性(++~++++),为粗颗粒样或弥漫分布;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为阳性,而过氧化酶、苏丹黑、碱性磷酸酶染色和β-葡萄糖醛酸酯酶染色均为阴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恶组病例显著降低,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
(5)染色体检查:本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形式染色体异常,较为特异性的染色体变化为17p+。
(6)血清酶等测定:多数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碱性磷酸酶(AKP)明显升高,血清铁蛋白含量增高。
恶性组织细胞病
概述
结果12例恶性细胞均为阴性,其中9例又加作CD9,CD25及ki-1 抗原分析亦阴性。国内1990年姬亚友等以溶菌酶、al抗胰糜蛋 白酶及al抗胰蛋白酶抗体,对尸检病例诊为恶组者36例进行免 疫组织化学染色,三者阳性率分别为97.1%,91.7%和77.8%。此 两种酶是存在于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蛋白酶, 而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均阴性。根据此三种蛋白酶在恶组细胞 分布的特点,从免疫组化角度证明了恶组瘤细胞来源于组织细 胞。1991年李佩娟等对儿童医院病理诊断为恶组的31例尸检材 料进行了临床和病理的复查,并选择了对组织细胞、单核细胞、 T和B系淋巴细胞起反应的九种抗体进行免疫酶标染色。
概述
有关本病的新争议有以下三方面不同的认识。
1.认为恶组确实存在但极为罕见 过去报道的恶组(称所谓的恶 组)实际上大多数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Stein等于1985年应用免 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原诊断为恶组的45例进行研究,发现恶组细 胞ki-1(CD30抗原生要分布于活化T、B细胞及里-施细胞)也阳性, 而且同时一部分病例带有T细胞标记。因此,认为所谓恶组是淋 巴细胞来源的,应命名为ki-1阳性,退行发育的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或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概述
国内徐天蓉等(1994)复查了7例(1989~1993)确认为小肠恶组的 活体组织标本,以CD15,CD20,CD45,CD45 RO,Mac387,alAT进行分析,并作光镜下形态及电镜观察,结果5例为T细胞型 淋巴瘤,2例为组织细胞淋巴瘤。 2.仍有坚持恶组的恶性细胞是来源于组织细胞的 1988年 Kamesaki等报告一例恶组,根据其不典型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 学(酸性磷酸酶呈弥漫性反应;非特异性脂酶染色阳性能被氟化 钠抑制;氯乙酸AS-D萘酚酯酶、过氧化物酶及PAS染色均阴性), 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有高度特异的髓细胞样细胞标记,如:
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合并伤寒的观察及护理
1 病 例 简 介
患 者 女 性 , 1岁 , 发 热 , 痛 , 身 软 困 乏 力 2 因 腰 全 半 个 月 于 20 0 1年 3 月 2 1 0 3入 院 。 入 院 查 体 : T 02c、 O 4 .q PI 0次/ 、 47 分 R2 欠份 、 P1 0 7 mmHg B /0 1 。轻 度 贫血 貌 , 身水 肿 , 绪 焦 虑 , 颈可 触 及一 黄 豆 全 情 左 大 的 淋 巴 结 , 脾 脏 肿 大 ,无 鼻 塞 , 流 涕 , 咽 痛 ,
21 体 温 的 观 察 与 护 理 措 施 . 恶 组 病 的 发 热 和 一 般 的 感 染 发 热 不 同 ,反 复 无 规则 发 热 , 温 常 常呈 高 热 , 至超 高 热 , 严 密观 体 甚 应 察 生命 体 征 的变 化 , 4 每 h测 量 体 温 , 真 观 察 热 型 认 的变化 , 有 高热寒 战 , 时测量 并记 录 。给予 物理 若 随 降 温 或 药 物 降 温 。 充 足 够 的液 体 量 , 抗 感 染 和 环 补 经 磷 酰胺 化疗后 , 温 逐 渐下 降至正 常。 体 22 药 物 毒 副 反 应 的 观 察 与 护 理 . 22 1 消 化 道 反 应 的 观 察 与 护 理 .. 为 减 轻 患 者 的 反 应 ,应 避 免 患 者 空 腹 或 进 食 后 立 即用 药 。治 疗 前 可 口服 吗 叮 琳 1 mg或 肌 肉 注 射 0
环磷 酰胺 可刺激 膀胱 黏膜 , 起 出血 性膀 胱炎 , 引
每 次 剂量 较大 , 出现膀 胱 刺 激症 状 , 现 为尿 频 、 易 表 尿痛 或 血尿 。 因此 , 励 患 者 多 饮 水 , 排 尿 , 医 嘱 鼓 勤 按
给 予 积 极 的水 化 碱 化 尿 液 ,促 进 环 磷 酰 氨 代 谢 产 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大部分可用治疗大细胞型淋巴瘤的化疗方 案,如CHOP。其他依托泊苷、Ara-c等。 总的疗效很差,多在一年内死亡,少数生 存数年。对年轻者可试用BMT。如不治疗 进展迅速,100%死亡。
丘疹、溃疡,偶有剥脱性红皮病或大疱。 皮损多见四肢,有的呈向心性分布。
其他--脑部如脑膜炎、失眠、截瘫、尿崩
症、眼球突出;心电图有心肌损害、心律 失常;软组织肿块;骨骼损害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多为全血减少。早期即贫血,血 小板常减少,白细胞减少。外周血可发现 异常组织细胞,尤其离心后。当外周血中 出现大量异常组织细胞时,白细胞可大于 正常,即白血性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为异常组织 细胞增生的恶性疾病。
特点: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 减少、进行性衰竭。病情凶险,预后不 良。
病理:异常组织细胞浸润所致,广泛。如 肝脾淋巴结、肺、皮肤等等。 主要病理改变:斑片状浸润,也可粟粒、 肉芽肿样或结节状,一般不形成肿块,无 所谓原发或转移灶,与实体瘤不同。浸润 灶分布不均。
临床表现:因病理改变多样性,临床表现
也呈多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
年多见,男:女约3:1。
1.发热:为最常见的症状且首发。热型多 为不规则之高热,少数低热或中度发热。 发热常持续,病情进展热度可进一步升 高。可伴畏寒或寒战。 (类似感染)
2.血液系统受累的表现: 贫血、感染、出血。(三系:WBC,Hb,PLT) 浸润--脾和淋巴结肿大。脾大质地中等到 较硬,有时隐痛,可触痛,淋巴结黄豆至 蚕豆大小,颈部和腋下常见,少数腹块。
2.骨髓象:多增生活跃,增生度与浸润有 关,增生差则病情严重。多数可在骨髓中 找到数量不等、散在或成堆的异常组织细
胞。(提示可能要多次穿刺才有可能发现)
对诊断有意义的细胞有异形组织细胞,多 核巨组织细胞。吞噬性组织细胞缺乏特异 性诊断价值。
异常组织细胞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 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和 积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值。(反应性组织细 胞增多)
鉴别:1.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反应性组织 细胞增多鉴别。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本身 为良性,而不管原发病。其时骨髓组织细 胞多为正常形态、大小较为一致的。原发 病治愈后,增多的组织细胞将会消退,且 中性粒细;的间变性大细胞型淋巴瘤 (Ki-1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与恶组在临床、 组织病理上易混淆,应联合多种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以及染色体t(2;5)易位检查。 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为骨髓可见吞 噬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的组织细胞。
3.其他系统浸润的表现:
肝--肿大质软至中,可压痛。发展则肝功能损害,
出现黄疸,如肝门淋巴结压迫胆总管也出现黄疸。
胃肠道--腹痛、腹泻、出血、梗阻、穿孔、腹水。
呼吸道--咳、咯血,胸片示片状模糊影。
鼻咽部肉芽肿可致呼吸困难。半数尸解有 胸水和心包积液而临床未发现者。
皮肤--特异性损害为浸润性斑块、结节、
与5q35有关的染色体易位在较多的儿 童与青年患者发现,可能是一种与本病有 关的重要标志。
3.组织活检:肝脾淋巴结及其他受累组织 病理切片可见各种异常组织细胞浸润。
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而不能以感染性疾 病解释者,尤其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肝 脾淋巴结肿大者。应结合血象、骨髓象 或淋巴结活检找到大量异常组织细胞 (异形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 可以确立诊断。
2.因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 应密切结合实验室综合诊断。
实验室以骨髓涂片为首选方法,异常 组织细胞质的改变比量的改变更重要,单 纯发现吞噬性组织细胞增多不能确定诊断, 应密切随访。外周血离心后以白细胞层涂 片可提高阳性率。
注意:由于病灶的局限性,有时须反复骨 髓穿刺或淋巴结病理检查。也有报告胸骨 穿刺有较高的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