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分析及政策路径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分析及政策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多的财富。
本文将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并探讨政策路径选择。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与意义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位置等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趋势的产业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针对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不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逐渐淘汰,而新兴产业得以逐渐发展壮大,这有利于提高全球经济竞争力。
其次,它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再者,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为推动全面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1.促进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使得企业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初期以来,由于生产过程中较为简单,依赖人工、成本较低等因素,中国的服装产品一度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
但是,由于长期沉淀的产业违背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安于现状的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开展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强调推进高质量的升级发展,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的服装产业正在逐步改善,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配置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合理配置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达到最好的利益分配,既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结构调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历程。
本文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一些特殊性和特点。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大的,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中混杂着高端和低端产业。
虽然我国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仍然存在大量的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石化等。
第三,我国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就业增长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四,我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为主。
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这些特点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1. 服务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服务业具有覆盖面广、就业强、创新性高等特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愈发显著。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的比重将会继续提高。
2. 制造业结构将升级优化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传统制造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
协 作
鉴于 当前我 国第三产业过 于依赖 “ 生 活型” 服务业的低质结构 , 今后应将加快发 展金融 、 保险 、 咨询 、 物流等知 识型服务 业 或 “ 产 型 ” 务 业 , 力 于 服 务 业 的结 构 生 服 致 升 级 和增 强 服 务 业 的竞 争 力 , 为 调 整 三 作 次 产 业结 构 的突 破 口。一 要 积 极 发 展房 地 产、 物业管理 、 旅游 、 社会服务 、 教育培训 、 文化 、 体育 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 , 培育新 的增 长点 。大力发 展 信息 、 金融 、 险以及会计 、 保 咨询 、 法律服务 、 科技 服 务 等 中介 服 务 行业 , 高 服 务 水 平 和 技 术 含 量 。二 提 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打 破 片 面追 求 短 平 快 的 政 绩 观 , 如 何 对 待 发 展 服 把 务业作为一把衡量政府 官员政绩观 的尺子 ; 强化政 府部门的规范化治理与 服务功能 ; 订正确 的政 策 制 体系 , 通过税收 、 信贷 、 审批 等优惠政 策鼓励服 务业 健康快速发展 。三要鼓励服务企业 在市场竞争基础 上的兼并与重组 , 服务业的集团化 、 有国际 促进 培植 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 强服务企业 的国际竞 争 增 力 。积 极 发 展非 公 有 制 服 务 企 业 , 变 当 前 服 务 业 改 ( 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 ) 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远
园丁沙龙
由美 国次贷危机引发 的全球性金融危 机 给 世界 各 国经 济 发 展 带 来 了严 重 影 响 , 中国 的经 济 发 展 也 由此 出现 了 一些 新 的情 况和问题 , 主要表现 为, 出 口下降 , 济 进 经 增速放缓 , 失业增加 和股市不稳 等。但 是 此次 金 融 危 机 在对 中 国经 济 产 生负 面 影 响 的同时 , 也给 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进 促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 良机 。应充分利 用 国际金融体系重新构建 和扩大国 内需求 的机会 , 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 和经济转型 的 步伐 , 切实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 实现经济 又 好 又 快发 展 。 走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 快 工 业结 构 加 升 级 步 伐 是推进工业 内部结构调整。坚持用 高新技术 、 先进适 用技术 改造提升传 统产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1.重工业与轻工业并行:我国产业结构中既有重工业,如钢铁、石化等,也有轻工业,如纺织、食品等。
这种并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格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以第二产业为主: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制于农业经济的制约,为了实现工业化进程,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因此,工业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
3.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为突出。
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满足了劳动力就业的需求。
4.中高端产业不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中高端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中高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也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1.提升中高端产业比重: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应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这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还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推动服务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应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的比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服务。
3.加强绿色产业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我国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鼓励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创新,减少排放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促进农业现代化:尽管我国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我国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发展。
5.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在发展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和比重也在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自然资源直接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它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较小的比重。
但是,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等重要原材料。
在过去,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占比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地位和比重在逐步下降。
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通过加工、制造、建设等方式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
在我国的过去几十年里,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内市场提供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同时也是我国的出口主力军。
建筑业也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第二产业正在经历着调整和转变,其占比也在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就业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总体来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占比在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
这种变化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也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的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的结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性产业。
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强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2. 劳动力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中国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劳动力由以农业劳动者为主向非农产业劳动者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就业。
3. 地区经济差异减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减小。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相对放缓。
政府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4. 收入分配变化: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概念,通过加大调税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措施,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公正。
5. 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农村经济逐渐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总体而言,中国的结构变化趋势主要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加强收入分配公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
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探讨
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探讨一、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
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第一,工业第二,服务业第三,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型向工业型和服务业型的转移,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由以农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阶段,再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的三个阶段。
1.农业时期:1949~1965年1949年之前中国农业一直占据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
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导致农村占有资源和财富的比重较大。
同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农业生产依赖天灾和人灾的情况很严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到了1965年,农业占比下降到了68.6%。
2.工业时期:1965~1995年从1965年至1995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工业化时期。
1965年,中国的工业占比仅为12%,但在此后的30年内,工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到1985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1995年,工业生产增加到GDP的第一位,占比达到了43.2%。
3.服务业时期: 1995年至今21世纪初,经济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
200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了33.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服务业的国家。
到2018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4.5%,而农业和工业的对GDP的占比分别为9.8%和35.7%。
二、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1.农业趋势中国农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地位仍然非常关键。
因此,在农业领域的升级和转型是必要的,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在农业方面,未来的趋势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的品牌营销,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改造投资等。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关键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挑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传统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传统产业难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亟需进行结构性调整。
同时,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从以出口拉动为主的模式向内需拉动为主的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2.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关键一步。
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1.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
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有助于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2.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传统产业经过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和潜力。
政府应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传统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三、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1.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经济转型离不开改革的推动。
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市场准入门槛,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
同时,完善产权保护和法制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设人才是经济转型中的核心资源。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对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流的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
市场经济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
市场经济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市场经济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原材料加工型产业为主导,主要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支撑。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开始加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
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壮大,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 重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与此同时,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减少,中国正逐步从传统的重工业国家转型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二、产业升级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以下几个原因和影响因素所推动:1. 外部竞争和市场需求变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中国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 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近年来加大了研发投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3. 资源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有限,而且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推动绿色发展。
三、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是多样的,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 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提高中国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
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的演变过程十分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主要产业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本文将从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1. 农业占比的下降中国过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40%以上。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农业占比跌至20%左右。
2. 制造业兴起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制造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大规模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这使得制造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制造业占比超过了40%,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
3. 服务业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服务业开始在中国快速崛起。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和农业。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到了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
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且其占比还在快速增加。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持续增加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比为7.9%、39.9%和52.2%。
1. 农业占比下降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这是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农业的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所致。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加,农业的占比不断下降。
此外,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问题也导致了农业的产值减少。
从分散竞争到寡头垄断:中国工业市场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管 理 与 体 制 改 革
从中 国 工 业 市 场 结 构 调 整 的 路 径 选 择
杜 传 忠
内容提要 从 分散 竞 争转 向寡 头垄断是 市场经 济条件 下市场结 构 演进 的基本 趋 势 ,也 是 生 产 力发 展 和 科 技 进 步 的 基 本要 求 。 相 对 于 其 他 类 型 的 市 场 结 构 而 言 ,寡 头 垄断 市场 具 有更 高 的效 率 。现 阶 段 ,我 国 工 业 市场 结 构 总 体 上 呈 现 出 分 散 竞 争 型 特 征 。 实现 这 种 市 场 结 构 向寡 头 垄 断 市 场 结 构 的 转 换 ,既 要 充 分发 挥 市 场 竞 争 的 作 用 , 同 时也 要 发 挥 政 府 的推 动 作 用 关 键 词 工 业 市场 结 构 目标 模 式 实 现机 制
分 散 竞 争 :现 阶 段 中 国 工 业 市 场 结 构 的基 本 形 态 市场结 构是 指 在 某 一 产 业 市 场 中企 业 总 体 规 模 分 布 与 生 产 集 中 的 状 况 ,一 般 用 市 场 集 中 度 指 标 来 衡 量 。 日本 著 名 产 业 组 织 专家 植 草 益 根 据 市 场 集 中 度 cR 值 从 8 大到小 的顺 序 ,将 市 场 结构 划分 为高 寡 占 型 ( R ≥ 7 %) C 8 0 、一 般 寡 占 型 ( 0 ≤ 4% C 8 0% ) R <7 、低 集 中竞 争 型 ( 0 ≤ C 2% R8 <4 ) 0% 、分 散 竞 争 型 ( R8 2 % ) 四种 C < 0 市 场 结 构 形 态 ②。按 照 这 一 划 分 标 准 ,根 据 国 内 有关 专 家 对 我 国 3 7个 工 业 行 业 的 集 中
①
c R8指产 业 内前 8位 企 业 的 销售 收入 ( 产值 、利 润 ) 或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在总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减少,目前只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约9%左右。
2.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超过40%。
3.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
增长潜力,可以增加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应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 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应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5. 加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不同,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中国经济由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向以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
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的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占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也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提高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
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加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工业从大而全到强大的关键环节。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低,主要依靠低成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赢得竞争优势。
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此外,中国还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创新型产业的培育。
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中国需要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力。
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问题。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些劳动力将需要转移到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本文将就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探讨。
一、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1. 传统产业转型困难。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面对新兴技术和全球技术创新的浪潮,许多传统产业在技术升级和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改变。
2. 中低端产能过剩。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中低端产业容易出现过剩现象,产能闲置率高。
过剩产能不仅浪费资源,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 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着竞争力下降的挑战。
尤其是面对东南亚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4. 对环境的依赖与污染。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不仅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1. 新兴产业发展增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中国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例如,科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2.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这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机遇。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可以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3. 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机遇。
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4. 市场开放与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推进市场开放和国际合作,扩大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
国内产业发展布局趋势
国内产业发展布局趋势国内产业发展布局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内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国内产业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内产业发展的布局趋势,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内产业发展的布局趋势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在传统产业中,资源投入过多,效益低下,环境压力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加快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未来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迅速兴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因此,在未来的布局中,国内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首先,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提高核心竞争力。
其次,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资金、政策和市场等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需要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拓宽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
2.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低附加值等问题,因此,加快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是一个重要任务。
一方面,需要加大高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端制造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政策、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中国的经济结构1.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区域结构: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不平衡的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3.城乡结构: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4.所有制结构: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的产业发展1.农业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2.工业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日趋完善,产能过剩和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服务业产业:服务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物流、旅游、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4.高新技术产业:中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5.绿色产业: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绿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演变1.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手段,产业政策以重工业为主导。
2.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产业政策开始关注农业、轻工业和外向型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政策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
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论文报告: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一、概述二、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三、政策选择四、案例分析五、结论与建议一、概述中国的流通产业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链条,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流通行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和政策选择成为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和政策选择,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特点及发展趋势。
二、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1.市场主体的发展趋势中国流通产业的市场主体包括批发市场、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等。
在这些市场主体中,商业综合体正在成为流通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这是因为商业综合体具有集商品销售、服务消费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功能,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参与感和体验感。
2.流通行业的产业链拓展中国流通产业的产业链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采购-销售”环节,而是逐渐向上游产业拓展,形成了以供应链为特征的广义流通。
这种产业链不仅覆盖了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还包括了物流、信息、金融等行业的服务。
由此可见,流通行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链拓展也成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趋势。
3.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流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是提高流通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规模化经营能够提高流通企业的采购能力、销售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增强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流通渠道网络的拓展流通渠道网络的拓展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另一个方面。
目前,中国的流通渠道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零售等。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流通渠道的拓展将更广泛,这对于流通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多元化经营的实现中国流通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是流通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
以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代表的新零售企业,正带动传统零售业的多元化经营,形成了“线上+线下+物流”的全渠道”。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开放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
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高度依赖投入性行业向高科技服务行
业转变。
目前,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上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多元化、
渐进式结构,技术进步、投入资源有效利用和产业股份分类开发结合形成
新的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工业结构稳定。
中国的工业指数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目前机械、电子、冶金、通信等重工业比重占比也占GDP的45%左右,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高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快速。
服务业贡献经济增长的比重也正在上升,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
新的动力。
3.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正在缩小。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走出去
政策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城乡双方的收入也
在不断改善,人均GDP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二、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思路
1、完善价格机制,促进产业调整。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前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本文将从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现状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截至2021年,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最大驱动力,它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而工业的占比为27.9%,农业的占比为7.2%。
从我国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优于中部、西部地区,目前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60%,而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则为30%左右。
此外,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异,高科技产业增长迅速,而传统制造业增长缓慢。
特点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面向出口目前,我国的出口已成为支撑外贸的重要产业之一。
我国生产的大量商品都是为了输出到海外市场,因此在产业结构中的相应比重也相当高。
2. 高端产业崛起近年来,我国的高端产业逐渐崛起,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也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链升级和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中低端产业的比例也逐渐下降。
3. 优化结构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强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开发。
4. 区域差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主,而西部地区主要是以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演进方向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占比还将继续提高。
此外,其中也会涌现出更多的高技术产业,如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
2. 制造业结构升级在制造业方面,未来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等领域。
怎样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最理想的?
怎样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最理想的?简介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不要过于乐观。
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
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而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类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
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也就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
结构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2)以三次产业比重划分的工业化进程两大阶段综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本人认为,一般地,依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状况,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a )第一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GDP )中的比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第一产业的比重则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2-20[作者简介]孙天法(1962—),男,湖北天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①实际上,反垄断立法(AntitrustAct)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伯川德悖论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在位寡头的合谋。
【国民经济运行】2006年1月第1期(总214期)Jan.,2006No.1ChinaIndustrialEconomy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孙天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要]市场结构范式既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学术问题,也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实用经济问题。
它不仅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设计,而且与工业社会的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关。
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竞争性,寡头垄断被认定为市场结构的高效率范式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模式只是市场结构范式的具体运用,它必须满足规模效益、竞争性、公司治理、社会有效购买力、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获利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
由于可以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措施、(对经营权的)充分竞争措施和配额投资措施把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改造为完美无缺的市场结构范式,因此,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产业市场结构调整的理想归属和最后归属。
[关键词]市场结构;充分的信息披露措施;充分竞争措施;配额投资措施[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1-0025-08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范式选择不仅仅是一个微观市场结构的理论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
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在经济学发现过度供给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容易陷入得不偿失困境的问题以后(熊彼特,1979),特别是在熊彼特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完全竞争模式的缺陷和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得到经济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以后,完全竞争理论基本上被束之高阁。
尽管张伯伦力主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范式,但它对经济理论研究和现实经济生活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因此,学术界对于市场结构的争论实际上主要是关于完全垄断范式和寡头垄断范式的争论。
一、文献回顾对于寡头垄断的导向性分析始于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方法。
Bain通过计算1936—1940年美国24个行业的最大8家企业在该行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得出了行业内最大的8个企业的销售额超过70%时可以获得高于产业集中度较低时的利润率的结论(Bain,1951)。
尽管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与哈佛学派针锋相对,但其代表人物Demsetz也从一定的角度证实了行业集中度与厂商利润率的关系,其研究证明,只有在产业集中度超过50%时,产业集中度才与厂商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Demsetz,1973)。
理论界对于寡头垄断的推崇直接产生于大型跨国公司的惊人的业绩和非凡的市场表现。
一系列的研究寡头垄的学术论文把寡头垄断推到了20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
Baumol等人认为,寡头垄断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在位寡头不实施合谋的条件下①,潜在进入的压力使中国工业经济25寡头垄断市场易于形成寡头竞争均衡(Baumoletal.,1982)。
在大型跨国公司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一些经济理论研究人员试图把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确立为市场结构范式。
徐凌云、苏湘赣明确提出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范式。
徐凌云等人认为,既然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千夫所指的目标,它就没有资格成为市场结构的范式。
他们列举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效率、规模、合作、市场稳定等方面的优势,得出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取代完全竞争范式成为必然的结论(徐凌云,苏湘赣,2004)。
杜传忠深入研究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分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效率、企业组织效率及中国工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把寡头垄断作为中国工业市场结构选择的目标,指出,“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表现出日益明显的竞争优势”(杜传忠,2003)。
尽管杜传忠没有明确提炼出寡头垄断范式的概念,但其系统的理论研究都极力推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二、寡头垄断性市场结构的缺陷直观地看,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规模效益,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求出不同行业的最佳的市场结构。
但是,市场结构范式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结构,由于寡头垄断在竞争的充分性、规模效益两个方面都不是最优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最多只是消极、折衷和勉强可以接受的市场结构范式。
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还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技术研发低效率的问题和具有激化市场经济内部扩大就业与采用机械的深层次矛盾的倾向,因此,寡头垄断根本不具备成为市场结构范式的资格。
1.寡头垄断是一种折衷的优化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市场结构中的两个极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高竞争性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但是存在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厂商可能得不偿失的缺陷。
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具有很好的规模效益,但存在内部低效率和对消费者的价格掠夺等问题。
对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性。
用数学的方法,不同市场结构的综合效益可以直观地表述为:Pt=PS(x)+Pc(x)其中,Pt为市场结构的综合效益;PS(x)为市场结构的规模效益;Pc(x)为市场结构中的竞争性效益;x为行业中的企业个数。
通过求导的办法不难求出最佳的市场结构。
从表面上看,把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作为市场结构范式的设想严谨、科学,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只不过是数学方法的简单运用,这种思维逻辑也太过简单和直观。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最多只是消极、折衷和勉强可以接受的市场结构类型。
顾名思义,市场结构范式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一种市场结构在竞争性、规模效益方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这种市场结构范式根本就不成其为市场结构范式。
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果说,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折衷性在市场结构范式的建设中无伤大雅,那么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则彻底动摇了寡头垄断成为市场结构范式的基础。
不言而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实行代理制的公司陷入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之下。
掌握了一定时期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欺心暗室、中饱私囊。
经理人通过公司并购、关联交易、融资买入、在职消费、提高工资标准、随心所欲地任用干部、从本位利益出发随意动用公司财产、非法调整税负、挪用公款、借鸡生蛋等方式实现本位利益的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借口,在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经理人具有搞垮企业的主观故意(孙天法,262003)。
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会出现监督不力的问题,就会产生所谓的经营者资本主义和法人资本主义现象,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蚀。
日本学者西山忠范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以公司治理不规范为特点的法人资本主义的加剧,以代理制为核心的股份制将会土崩瓦解(奥村宏,1996)。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行业的厂商数量众多,厂商规模很小,企业制度基本上采用业主式企业制度。
企业主直接担任经理人,承担企业经营的全部责任。
由于不存在代理问题,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上不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
可以想像,在现代公司制度无法切实保障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的条件下,公司制度只能倒退到业主制企业制度。
从公司治理和保全投资者权益的角度看,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劣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毫无疑问,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具备成为市场结构范式的条件。
3.技术研发中的低效率与东食西宿现象在以供给长边为特点的剩余经济条件下,技术研发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费的前提,同时也是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厂商竞争能力的关键。
支持寡头垄断范式的理论研究人员认为,寡头垄断厂商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合作的可能。
毫无疑问,较之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行业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①,厂商拥有较高的价格决定权②,厂商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③。
因此,寡头垄断厂商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
但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平行使用R&D经费和技术研发人员的东食西宿现象。
(1)R&D经费使用效率低。
信息和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其固有属性。
信息的特点使得科学技术成就可以以零成本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就决定了技术研发上统一使用研发资金的必要性。
由于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和厂商追求技术垄断的天性,各技术研发主体相互封锁技术研发信息,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内存在多个厂商同时研究和解决同一技术问题的可能。
寡头垄断市场技术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只有实际需要的几分之一。
显而易见,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技术研发经费存在严重的浪费。
(2)技术研发人员的“东食西宿”。
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厂商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研发。
但是,由于技术研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寡头垄断市场可能会出现诸多事与愿违的现象。
经过厂商与技术研发人员的一系列博弈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就会演化为厂商投资技术积极性降低和技术研发与厂商生产实践脱节的市场结构。
不言而喻,技术研发人员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自我实现者,同时也是技术市场行为的经济人和寻利者。
由于技术研究成果具有巨大的需求和较高的市场价格,技术研发人员会产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同时,由于技术研发人员学术地位、学术声望与其实际研发能力可能出现偏离,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灵感激发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技术研发工作不是反复的标准程序式的规范劳动,因而研发工作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技术研发何时取得预期的成就都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科研人员成为决定某项技术的研发进程和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在技术研发成果的市场价格大于研发机构的内部支付价格的条件下,技术研发人员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①伯川德悖论的埃斯沃奇解法(EdgeworthSolution)把生产能力和产品差异化引入寡头垄断市场行为的分析中,把寡头垄断行业的产品视为具有差异的产品,具体参见Edgeworth(1925)。
植草益(1988)把产品差异性归纳为产品性能差异、由广告宣传引起的消费者偏好、附加服务、买方的习惯与惰性、商品的特殊性(如炫耀性)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等6个方面。
②马歇尔(1965)认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的性质。
③帕帕斯和布里格姆(1985)将寡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描述为非价格竞争,厂商的利润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7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在基本取得技术研发成果以后,制造借口离开原有的研发机构,以期按最高价格把所取得的技术研发成果售卖出去,或者以此为筹码向新接纳的研发机构提出高额的薪酬与相关的福利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的“东食西宿”使研发机构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将直接导致厂商投资技术研发积极性的降低,以及技术研发和生产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