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其证明

合集下载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根据刑法规定,未满一定年龄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刑事案件中无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并考虑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解读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处罚和相应法律制裁。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照顾,充分认可了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行为成熟度的限制。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讲,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特点的考虑。

根据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在心智发展上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在不满14周岁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也不具备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能力。

然而,个别理论家认为刑事责任年龄应该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

他们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未成年人的行为已经具有明显的成年人特征,应当可以对其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存在争议,一方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考虑,另一方面也需要权衡社会求助刑事制裁的需求。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实践问题尽管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相对明确,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争议。

首先,一些未成年人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故意伪造年龄信息以逃避刑事责任。

这给刑法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实际年龄的鉴定机制和手段。

其次,对于已满14周岁但仍未成年的人群,应当如何界定其刑事责任的承担程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法律实践中的案例表明,在早熟的心智发展和明显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难以判断的灰色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和司法实践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审慎判断,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未成年人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也成为了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本文将就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展开浅析,探讨其相关的法律和社会问题。

历史上,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曾一度被认为是十六岁,即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规定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十六岁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划分点,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不完全成熟,因此可能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亦有人提出,未成年人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些观点的存在使得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从法理上讲,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该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以及其社会背景和环境等因素。

在立法上,应该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确立一个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

这一点在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得到了体现,该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规定,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法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进行相应的法律教育和引导等等。

除了法律上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与社会教育、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社会再教育和矫正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解决。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法律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法律上,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合理的规定,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

在社会层面,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准则。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

在世界各国中,刑事责任年龄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很低,而有的国家则很高,甚至有的国家没有明确规定。

在中国,根据《刑法》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儿童是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特殊保护措施。

从理论上来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根据其心理和生理发育情况来确定,以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

因为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完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也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4周岁,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率,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也有人认为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太低。

他们认为,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样,14周岁的未成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不对其实施法律的惩罚,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过早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认为应当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以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在国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也存在着差异。

英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0周岁,瑞典为15周岁,德国为14周岁,美国大部分州为18周岁。

不同国家根据自己国情和法律制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

这一差异的存在也反映出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的看法和定位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寻求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又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平衡点。

在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以制定出最为合理和科学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也应该通过教育和社会工作等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的诱惑。

了解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了解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了解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引言未成年人是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群。

他们在社会和法律层面享有特殊的保护和权益。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个人在法律上被认为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门槛。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议题,包括国际比较、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争议。

1. 国际比较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国家根据未成年人的发育和心理科学研究制定刑事责任年龄,而其他国家则主要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设定。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案例:1.1 瑞典瑞典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5岁。

这意味着只有达到15岁及以上的人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该国政府通过调研和专家意见确立了这一年龄门槛,认为15岁是普遍被接受的心理和发育阶段。

1.2 英国英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0岁。

这意味着10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10至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法律会优先采取教育、矫正和庇护等非刑事手段。

1.3 中国中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

类似瑞典和英国,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以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中国的法律也强调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者的保护与教育。

2. 现行法律规定在中国,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刑法上被视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这意味着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以受到相应的刑事追究。

然而,中国法律也对未成年人犯罪者采取了特殊的立法措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对于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其犯罪行为危害较轻,可以酌情减轻刑事处罚,或者根据犯罪情况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情况,决定适用教育和矫治措施。

此外,在中国还有一项重要的法律政策,即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权益,以及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置规定。

3. 相关争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引发了许多争议。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同时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这些犯罪行为涉及暴力、盗窃、抢劫、毒品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过程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界限。

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能够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和矫治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与犯罪趋势不相适应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

校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也愈发严重,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从犯罪原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界定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界定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界定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个问题牵扯到法律、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因素,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1. 当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这意味着,在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时,通常被认为没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

他们可能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缺乏正确价值观等原因,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2. 引发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的因素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因素,其中包括法律、心理、社会和教育等方面。

2.1 法律因素法律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重要依据。

然而,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并不相同。

例如,有的国家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5岁以上,有的国家则在7岁以上。

不同国家的法律标准存在差异,这也反映了对未成年人智力、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认知。

2.2 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智力、心理和行为特点也是界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通常具有冲动、易受诱导、缺乏判断力等特点,难以全面考虑行为后果。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较高年龄,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

2.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社会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宽容度和期待水平都会对刑事责任年龄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对未成年人行为过于严苛,可能会抑制他们积极的个人发展;反之,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无法正确认识到犯罪行为的错误性。

2.4 教育因素教育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可以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完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加强法律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和判断能力。

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虽然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分析

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分析

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分析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不完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只能依法受到特别的管制、教育和矫正措施。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在智力、心理、生理等方面还未发育成熟,法律上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和权益。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未成年人也会犯罪,涉及刑事责任问题。

本文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适用的条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刑事责任适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因犯罪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因行为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而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管制、教育和矫正,而不是直接适用刑罚。

二、刑事责任适用的条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适用有一定的条件。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适用刑事责任:一是年龄在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二是有犯罪能力,即知道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三是有犯罪动机或者犯罪目的,并系重大过失犯罪。

其中,第二个条件为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适用的核心条件。

如果未成年人在犯罪时不具备犯罪能力,则不受刑事责任追究,而是由监护人或者有关机关进行处罚或教育矫正。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数量相对较少,但占比较高。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相对较高,所以在整个犯罪结构中所占比重很高。

二是多种性质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上体现出多种性质,如窃盗、故意伤害、盗窃摩托车等。

三是犯罪动机比较单纯。

由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阶段,他们的犯罪动机大部分比较单纯,比如为了得到玩具、零食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教育、矫正措施。

对于犯罪行为轻微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警示教育、社区矫正等措施。

二是强制隔离戒治。

对于犯罪行为较重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在特定场所接受管制和教育的方式进行矫正。

三是适用非刑罚处罚。

对于犯罪行为轻微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罚款、拘留等非刑罚处罚。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摘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将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国际比较分析以及应当考虑的因素。

结论部分将提出建议和展望,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国际比较、因素、建议、展望、解决方案、犯罪问题、预防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既要考虑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要考虑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岁,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

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找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还可以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只有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研究意义在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心智和行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定制相关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健康发展。

国际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少年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社会对于少年犯罪的惩罚方式也不断被讨论和改进。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刑法的执行,以此减少少年犯罪的发生。

因此,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必须从法律角度和社会角度两方面来简述。

法律角度分析在我国的刑法法律体系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追溯到1997年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18岁以下未成年人对于违法行为的责任问题。

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是不承担的;14岁至16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应当区分为有限刑事责任和全责任两种情况。

有限刑事责任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属于犯罪行为领域内的轻微错误行为,或是属于很小的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的被告人,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是不得超过法定最轻处罚。

如果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因有精神疾病或者认识能力不足,导致其无法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则应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全责任则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符合有限刑事责任的情形,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相比成年人应作出相应的减轻处罚。

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不受有限刑事责任的制约,应追究其完全的刑事责任。

不过,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通常会在量刑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考虑和减轻。

此外,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求必须有专业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机构设置,以确保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审判符合法律规定和刑事司法实践准则。

未成年人是社会最为脆弱和敏感的群体之一。

因此,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以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1. 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的行为受家庭教育所影响。

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过于宠溺孩子,让孩子缺乏自制力。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在现代社会中,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有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和解释存在差异,这涉及到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之间的平衡。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只有年满16周岁的人才能被认定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未满16周岁的人,我国法律规定了特殊的处理方式,即适用未成年人刑事保护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是基于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认知。

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判断力、责任感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一定的年龄,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避免过早地将他们置于刑事责任的范围之内。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低,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他们主张将刑事责任年龄提高到18周岁或更高,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高,未成年人在这个年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应当对其犯罪行为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们认为,过高的刑事责任年龄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惩罚和教育,从而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平衡这一争议,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方式。

根据未成年人刑事保护法的规定,对于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要依法适用教育、感化、劳动教养等措施,限制刑事处罚的适用。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也需要与社会现实和国际惯例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面临的挑战和诱惑越来越多,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和社交环境也更加复杂。

浅谈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浅谈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浅谈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及刑事责任问题是我国刑法理论界一直都很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特别是在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突发性强等趋势情况下,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作者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分五部分预以阐述:(1)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的意义。

(2)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未成年犯罪的年龄标准及认定②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③如何正确理解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原则④未成年人年龄的差别及跨年龄段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3)对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原则。

(4)对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的其他问题。

(5)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预防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

通过以上几部分的层层论证,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及刑事责任的重要性。

认识到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时应始终把定罪量刑作为矫治犯罪的必要手段。

依法定罪,适当量刑,以求达到最佳执法效果。

关键词: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犯罪1、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的意义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据某市人民法院统计,20XX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约150人,同比上升%,20XX年判决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同比上升%,20XX年、20XX年同比上升分别为21%、%,20XX年1至9月已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也近200人,由此可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能力不够完备,因而其犯罪的刑事责任相对轻于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还具有可塑性,较易改造成守法公民。

因此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在刑事责任的认定上贯彻从宽对待的基本原则。

从而为挽救、教育大批失足青少年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存在于社会中,因此设立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和伤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渐上升,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和争议。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引导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立法现状、法律规定、相关案例分析、社会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立法现状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

根据该法律,未成年人在刑事责任方面也有相应规定。

根据该法律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法律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或者属于法律规定的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那么即便未满16周岁,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中也有相关规定,对于未满18周岁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较为宽松的处罚幅度,同时也会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问题,力求更多地进行教育和改造。

我国的立法现状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上相对明确,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保护,另一方面也对其犯罪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规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2 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是指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规定。

在中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如果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

由于心智水平和行为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导,所以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应该进行特别规定和限制。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有以下规定:一、刑事责任年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即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犯有严重罪行,如故意杀人、强奸等罪行,或者在14周岁以下犯罪,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

二、罪行认定标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根据其心智发育情况和实际情况来认定罪行。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时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判断力或者意志不能代表自己等情况,应该从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初犯的未成年人,也应该给予从轻处罚,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三、司法程序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该尽可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未来。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应该给予未成年人和家长充分听证和申辩的机会,如果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或者教育,应该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同时,如果未成年人被判刑,也应该考虑到其年龄和心智水平,给予相应的矫治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未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违法行为予以制约和惩罚。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法律上规定的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对其犯罪行为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普适性问题。

刑事责任年龄并不适用于所有未成年人,如有的未成年人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而有的成年人则具有某些未成年人的特征。

二、科学性问题。

随着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略,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犯罪责任。

三、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许多未成年人早熟,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社会经验,更有些未成年人被迫承担成人的职责,犯罪责任界限应该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完善措施:一、分级负责制。

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完全不负责、限制责任或者无限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科学划分出适合未成年的最低刑事责任。

二、社会矫正机制。

在不同的犯罪行为中,要设立怎样的纠正措施,帮助其纠正错误,改变犯罪观念与行为。

三、适度降低刑责。

对某些初犯或轻微罪行的未成年犯罪者,采用适度降低刑责的方式,通过社会矫正机制进行脱罪,保证其发展的基本权利。

案例一: 湖南省岳阳市市民李某盗窃一辆山地车,被警方带回派出所。

警方对李某进行了口头训诫并释放了他。

之后,李某再次盗窃,竟直接开车撞向了一位骑车人。

该案中,李某是未成年,但因为警方没有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致使其再次犯罪,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显然,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需要与相应的社会矫正机制相结合。

案例二:2018年7月10日,河南安阳一名男子陈某因吸毒驾驶被查,两名同伙在逃跑途中被抓获。

经查找,两名辅警在追捕时对陈某的轿车进行了群殴,导致陈某死亡。

则在此案中,适用刑事责任的标准对未成年人事件罕见。

但是在考虑到未成年人的体验和设备因素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下,维护正义和保护未成年人来自暴力行为的权利同样重要。

案例三:2019年12月9日,四川达州一名16岁的少年因犯罪被拘留。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年龄界定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未成年人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对待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并分析不同立法和司法体系对此的看法和处理。

第一部分:国际立法和约定在国际上,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立法和约定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

根据该公约,未满18岁的人应被视为未成年人,应特别保护其权益,包括免除刑事责任。

然而,该公约也允许各国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适当调整。

这意味着各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立法措施。

第二部分:各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各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典型的几个国家为例,法国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为13岁,而美国将其界定为18岁。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背景和犯罪情况等因素所导致的。

在年龄界定方面,一些国家采取了引入“罪上加罪”或类似的制度。

即在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如果其犯罪行为属于严重的刑事罪行,可以将其视为成年人处理,以更加严厉的手段进行惩罚。

这种做法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社会安全的关系。

第三部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带来的影响年龄界定对刑事案件的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对于其犯罪行为的评价和处理需要更多的考虑。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应该注重教育和康复,以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避免再次犯罪。

然而,年龄界定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过度宽容。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利用年龄界定的限制来逃避刑事责任,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安全。

因此,在制定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利益,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平衡的解决方案。

结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道德和人权的复杂问题。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加之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界定和追究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公正的实施,更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涉及范围广泛,从轻微的财产犯罪到严重的暴力犯罪都有所涉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低龄化趋势明显,二是个别案件的暴力程度较高,三是团伙作案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些特点表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从法律、教育、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犯罪者的量刑原则包括:从宽处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和量刑处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 法律界定模糊:当前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对于“情节严重”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

2. 司法实践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都存在一定困难。

3. 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社会教育缺失等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细化量刑标准,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教育矫正,平衡惩罚与教育的关系。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年龄都有不同的规定。

而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围绕着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未成年人犯罪时对其进行法律追究责任的最低年龄。

一般来说,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都要晚于成年年龄,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和成长的考虹。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年龄都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容忽视,对此类问题的法律规定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度较低,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成年人弱,很难对其犯罪行为进行充分的法律判断。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在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法律追究时,需要考虑到以上因素,不能简单地套用成年人的法律责任标准。

现实中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也存在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也应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法律追究责任年龄应该相对较高,以此来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成长和教育机会。

这些争议既反映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也凸显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法律规定应该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

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考量。

在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于法律公正性和社会稳定的需求。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制度的不足与改进方向,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现状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着明确的界定。

总体上,对未成年犯罪人采取教育、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然而,在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仍屡见不鲜,部分案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争议。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刑事责任年龄、犯罪情节轻重、处罚方式等方面均有具体规定。

这些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同时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行法律制度在应对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争议与挑战(一)争议焦点1. 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当前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是否合理,是否应适度降低或提高刑事责任年龄。

2. 处罚方式的合理性:现行处罚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人,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我国法律制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及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程度。

(二)面临的挑战1.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多,犯罪动机和手段日益复杂化。

2.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不足,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学校教育压力: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建议与措施(一)完善法律制度1. 适时调整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争议的焦点之一。

在不同文化和法律背景下,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适用和改革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矛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包括未成年人的认定标准、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

一、未成年人的认定标准未成年人的认定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

在中国,未成年人一般指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员。

而在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澳大利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0周岁,对于10周岁以下的儿童,犯罪行为通常被视为不构成犯罪。

二、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未满14周岁的人员不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都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员在犯罪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对其刑事责任实行特殊限制。

而在欧美国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一般为14周岁至16周岁之间,对于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被视为幼年犯罪,采取特别的法律程序和制度。

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利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同时,该制度也是为了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再次发生,重点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同时,要求未成年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教育和惩罚等手段使其认识到罪行的严重性和社会责任,进而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四、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需要兼顾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和犯罪的严重性。

一方面,应该综合运用教育、帮助、康复等手段,促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对于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坚决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刑法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完善

刑法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完善

刑法论文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然而,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进行完善。

首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这一规定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不一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未满22周岁的男性、未满20周岁的女性为未成年人。

这种不一致导致了部分未成年人在刑事责任年龄上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却在其他方面被限制。

因此,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进行修订,以使其与其他法律规定保持一致。

其次,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至少要到18岁才能完全成熟,他们在判断力、责任感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单纯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可能会导致对一些未成年人过早地施加刑事责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我们应该考虑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提高至18周岁,以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

此外,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明确规定,导致一些犯罪分子故意选择未成年人作为犯罪工具,以逃避刑事责任。

这种情况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另一方面,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可能会滥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漏洞,以免受到刑事追究。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教育,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惩治力度,以确保社会的安全和公平。

为了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经验。

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提高至21周岁,以适应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其证明
包景胜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在当前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理的原则
我国刑法根据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为指导,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情况的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在刑法第17条中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2、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即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

据刑法第17条第1款的明文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长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够根据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因而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因此,我国刑法认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考虑到未成年人由其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既有容易被影响被引诱走上犯罪道路的一面,又有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的一面,因此从我国适用刑罚的根本目的出发并针未成年犯罪的特点,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还规定了两个重要而特殊的处理原则:一是从宽处罚的原则。

刑法第17条第3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该款规定属于法定情节,即:对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是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这里所说的“不适用死刑”,是指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更不允许等到年满18周岁以后再判处死刑,这是一个原则要求
从上述的规定可以看出,在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和审理过程中,
对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到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刑事责任。

在刑事辩护过程中,未成年人的年龄更是辩护的重点之一。

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明对象之一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如何运用有力的证据予以证明呢?
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通常包括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从广义上理解,刑事诉讼证明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活动。

在司法实践中,证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一般是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居民身份证。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一般说来,公安机关出具的这些证明可信度高、证明力强。

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会予以采信。

但是司法实践中,也会出现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身份证明,甚至没有进行过户籍登记的特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分娩证明书、出生医学证明则可成为证明未成年人年龄的最有力的证据。

在没有上述后两种证据又没有有效的身份证明,或认为公安机关查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年龄与其实际年龄有出入且有可能影响其定罪量刑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对其真实年龄予以证明呢?
笔者曾承办过这样的一个案件:陈某被指控于1999年3月21日晚伙同他人实施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

被告人陈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无异议。

但坚持说自己的年龄被弄错了是1982年7月11日出生,
而不是1980年12月11日。

公安机关认为其身份证、户口登记中的出生日期均为1980年12月11日,所以不但不采信陈某的辩解,反而认为陈某这是在捏造事实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公诉人也认为应依身份证上出生日期确定其年龄。

本案陈某所说的年龄不仅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明的结论有重大出入,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对陈某的量刑。

所以,我在会见完陈某之后立即向他父母了解情况,在确信陈某的出生日期有误后。

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取证。

由于陈某户口登记、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均为1980年12月11日,。

也没有出生医学证明,调查取证工作有相当的难度。

所幸的是陈某年龄差错是由于公安机关当年在户口登记时把他的出生日期与他哥哥的出生日期互换而导致。

庭审时,我向法庭提供了如下证据:(1)陈某一家的户口本,(2)陈某哥哥的身份证,(3)陈某父母的证言,(4)左邻右舍12人联名证实陈某是弟弟的证言、(5)村委会的相关证明。

这些证据虽然不能直接证明陈某的出生日期,但有间接证据的证明力。

因这些证据完全符合间接证据的四个基本原则:(1)具有刑事证据的一般属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2)证据间具有同一性,即证据不能存在矛盾,(3)证据形成完整的系统,即证据锁链,(4)结论具有唯一性,即排除其他可能性。

法庭对这些证据充分重视,在查证属实之后采信了这些证据,认定陈某的出生日期为1982年7月11日系未成年人,陈某的认罪态度也很好。

法庭依法对陈某减轻处罚。

本案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对陈某出生日期的成功证明却为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了思路。

正因为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每一个辩护律师都应对年龄问题高度重视,在有可能与实际年龄存在出入的情况下,应用有效证明手段予以证明,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