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脉诊”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 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 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 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 特点。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14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 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致”。明治维新时 (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分科的学问”,译为 “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 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 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 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运用范 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的知识体系。” 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 “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 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 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PPT演讲(ppt)

中医基础理论PPT演讲(ppt)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2、治疗技术的发展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方位)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间节度度量状度
阳 上 外左南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弥 上 动 兴 亢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 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 系的。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
⒉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⑵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⑶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⑷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⒊中医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⒋中医基础理论
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李东垣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养阴派
⒊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⑴集大成著作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1892药、
11096方、1109图
明 · 王肯堂《证治准绳》
明· 楼英《医学纲目》
明 · 朱木肃《普济方》61739方,古医书收 方最多
中医基础理论
1
关于专升本考试
关于专升本考试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专业 最高分数线 最低分数线
中医学
中药学 针灸推拿学 护理学 康复治疗学
250
235 244 208 199
171
153 132 127 86
中医基础理论
章节 绪论 1、中医学 哲学基础 2、藏象 3、经气血 津液神 4、经络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章节 5、体质 6、病因 7、发病 8、病机 9、防治原 则 重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难点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6
内容概要
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特点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
⒈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 展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
东 汉 张 机 ( 仲 景

·
《金匱要略》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①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②中药药性理论; ③七情和合。
炎 帝 ( 神 农 )
综 述
Ⅰ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 :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 Ⅱ治疗技术的发展现 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 性理论、七情和合 南朝·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自然属 性分类、“诸病通用药”以病证类药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突破性进 展 金元四大 家 综合汇通深化发 展 温病四大家
近现代
明清 宋金元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充实和发展 临床专科专 著
魏晋隋唐
先秦秦两汉
继承、发展、创 新 中医学是开放系 统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 典籍、中医理论形成 的标志。包括:
《素问》 《灵枢》 各九卷八十一篇
《难经》
相传为扁鹊(秦越 人)所著:独取寸口、 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焦理论。
鹊 扁
《伤寒杂病论》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温热论》创卫气营血 辨证 体系;
吴瑭(字鞠通)《温病
条辨》创立温病的三焦 辨证理论体系; 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叶天士
⒋近代、现代(继承与创新)
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
今中医学大成; 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学
汇通专著; 当代《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
医基础理论》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㈠整体观念
⒈概念:事物是一个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整体。

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 学派(后人尊为刘 河间),倡导火热 论—寒凉派。“六 气皆从火化”为后 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倡“邪非 人身所有,邪去则正 安”,善用汗、吐、 下三法攻邪治病—攻 邪派(攻下派)
张子和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 主——补土派(脾胃 学派)
黄 帝
岐 伯
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 ⑴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⑵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⑷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⒉宋金元时期(突破性)
南宋·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创立“三因学说”。
北宋·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和针灸铜人
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方 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 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 南宋· 宋慈《洗冤集录》(1247年) 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⒈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 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晋· 王叔和 《脉经》现存最 早的脉学专著, 论述了24种病脉。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 学专著。
晋· 葛洪《肘后方》 唐· 孙思邈《千金要 方》、《千金翼方》 唐· 苏敬、李勣《新 修本草》 唐· 王冰《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唐· 王焘《外台秘要》
⑵理论创新 王清任《医林改错》 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 展瘀血致病理论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景岳全书》 《类经》、 赵献可《医贯》
王清任
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
《温疫论》,明确提出
温病病因为“戾气” ,
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
吴又可
温病四大家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