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目
CONTENCT
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包括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50千米,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约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重要观点: -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圈层,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关键发现: - 20世纪初,地球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波测定了地壳的厚度和性质。
- 钻探深海地壳的国际计划“国际海底钻探计划”(IODP)揭示了海洋地壳的特征和历史。
进一步思考: - 地壳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 - 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如何形成?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硅酸盐矿物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流动的塑性。
重要观点: -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约84%。
- 地幔是地球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幔柱假说提出了地幔对板块运动的驱动作用。
进一步思考: - 地幔中的岩浆运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 地幔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有何意义?3. 外核外核是地幔下方的一层液态金属层,厚度约为220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液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外核是地球的磁场产生的关键部分,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知识点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星球地球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
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1.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一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2.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二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②XX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XX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XX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3.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三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4.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科学六上地球有关知识
科学六上地球有关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中有关地球的知识点主要有:
1. 地球的概述: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呈近似球形,由大气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上有大量的水和陆地,构成了我们熟悉的地理环境。
2.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最外层的厚度不一,最薄约为8公里,最厚约为70公里;地幔位于地壳的下方,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的厚度约为2200公里。
3. 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
公转和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4. 地球的磁场:地球内部有一个大规模的磁场,由地核产生。
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球的地轴并不重合,这就是所谓的磁偏角。
5.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多个圈层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核。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6. 地球的资源:地球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
7. 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中有关地球的主要知识点,涉及了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磁场、圈层结构、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201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2、产生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如图4-14。
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高二选修1地理知识点
高二选修1地理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以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在高二选修1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以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由核心、地幔和地壳构成。
地球的形状不完全是规则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
地球由固态的地壳、高温高压的地幔和炽热的外核和内核组成,形成了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这两种运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年份的长短。
三、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的总体统计。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纬度、高度、地形和海洋气流等。
气候的主要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
与气候相对应的是气象,它研究的是气象现象的发生、变化和规律,如台风、龙卷风和雾霾等。
四、地球的内外圈层地球的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占据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五、板块构造与地震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表面被分割成多个地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是相互移动的。
板块运动是造成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震是地壳板块因压力积累而突然释放造成的地表震动现象。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在人类活动中,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空气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破坏满足未来世代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二选修1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气候与气象、地球的内外圈层、板块构造与地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
-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等。
-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3.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 地球公转: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划分)。
4. 大气环境- 大气组成:主要成分(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杂质。
-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气候分布。
5. 海洋与陆地- 海洋的分布: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海洋环流、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 陆地的形态:陆地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盆地)、陆地的分布。
6.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定义、特点、利用方式。
-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火山、洪水、干旱、台风等。
-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预警系统、应急措施、灾后重建。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管理。
8. 经济与文化-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指标。
-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类型、文化景观的形成。
-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9.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0.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定义、GIS的应用。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是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地理的底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逐步介绍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步: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地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这四个圈层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基本要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步: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球,它在空间中不断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出现。
自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交替出现昼夜,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不同。
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第三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地幔和地核则是地壳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被分割成了几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它们通过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出现。
第四步: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础。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表蒸发,形成云,再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水循环不仅关系到地球上的水资源分配,也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第五步: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和大气环流、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现象。
第六步: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还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人类在地球上开展的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
结语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需要综合运用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天体系统: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包括银河系、太阳系等。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位于距太阳第三近的位置,介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影响地球运动:太阳引力导致地球公转和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形成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导致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由多个圈层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每个圈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球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如经纬度、时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也是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重要内容。
总之,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多个方面,是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舞台,它不仅是我们所在的家园,也是自然界众多奇观的源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地球日常旋转和绕太阳运动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原理,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它使得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及其所在地区的气候、季节等发生变化。
总体上看,地球自转运动的两个最主要效果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日夜交替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各地的经度差异。
1. 日夜交替地球的自转使得通过地球的某一点的太阳光线随着地球转动,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当地球的某一点面对太阳时,该地区就会进入到白天;而当该地区背离太阳时,就会进入黑夜。
这种日夜交替的现象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经度差异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各地的经度差异。
经度是指地球上的一条纬线及该纬线两极之间的角度距离。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区的经度值不同,而且经度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各地的时差始终存在的原因。
比如,当伦敦的居民正在享受美味的早餐时,悉尼的居民可能已经进入了梦乡。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每年完成一次公转运动,这个运动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并且影响着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现象。
1. 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地球不断改变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当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不断接受太阳直射光时,这一区域就会进入夏季;而当该区域背离太阳时,这一区域就会进入冬季。
当地球的南北两极轮流接受到太阳的直射光时,就会导致春、秋两季的到来。
这样,地球的公转运动就形成了四季变化的现象。
2. 气候现象地球公转的轨道轨迹是椭圆形的,这导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地球距离太阳较近的时候,会感受到较多的热量,气温较高;而地球距离太阳较远的时候,会感受到较少的热量,气温较低。
这种距离变化导致了地球各地的气候差异,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组成。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物质呈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厚度约为1200千米。
1.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组成,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分别位于地理南极和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地球磁场对生物和电子设备等有重要影响。
2. 地球的运动2.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2.3 地轴倾斜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角,目前约为23.5度。
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原因,也是造成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
2.4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作息和农业生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的形成则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差异。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地球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实验内容1. 地球结构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组成。
(2)实验原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较薄,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幔较厚,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地核温度极高,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3)实验步骤:① 准备材料:球体、球体支架、透明胶带、红色、蓝色、黑色染料。
② 将球体分割成三层,分别代表地壳、地幔和地核。
③ 用红色染料将地壳部分涂成红色,蓝色染料将地幔部分涂成蓝色,黑色染料将地核部分涂成黑色。
④ 将涂好颜色的球体安装在支架上,观察地球内部结构。
2. 地球运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实验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3)实验步骤:① 准备材料:球体、支架、旋转平台、激光笔。
② 将球体安装在支架上,激光笔对准球体。
③ 在旋转平台上进行实验,观察激光笔在球体上的运动轨迹。
④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3. 地球与人类生存环境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实验原理:地球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3)实验步骤:① 准备材料:球体、支架、透明胶带、各种颜色染料。
② 将球体分割成多个部分,分别代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
③ 用不同颜色的染料将球体分割的部分涂上颜色,观察地球环境。
④ 分析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提出环保措施。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球结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组成,认识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一地理选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选修一必背知识点高一地理选修一的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地球和地理现象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准确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的周长和表面积。
3.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公转的影响。
4.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的厚度和特点、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
二、地球的大气圈1. 大气圈的特点和组成:大气的定义和重要特征、大气层的划分和特征、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 大气运动:风的形成和原因、风的分类、风的影响。
3. 气候与气象:气候的定义和要素、气候要素的测定、气候的分类和分布、气象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三、地球的水圈1. 水的分布和特点: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2.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3. 河流与湖泊:河流的定义和特点、河流的分类和形成、湖泊的分类和特点。
四、地球的岩石圈1. 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岩石的定义、岩石的分类方法和特征、岩石的成因和变质作用。
2. 地壳构造和地质灾害:地壳构造的概念和类型、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地质灾害的定义。
3. 地震活动:地震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地震的分类、地震测定和预报。
五、地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乡村发展与农村问题。
以上是高一地理选修一必背知识点的内容概述。
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对地球及其各要素的认知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较琐细,但整理好了对学习地理有一定帮助。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地球知识的资料大全
地球知识的资料大全
地球知识资料大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基本信息:地球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唯一已知
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表面的大约29.2%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70.8%被水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覆盖。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以一定的角速度自转,自转周期为约24
小时。
同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
3.地球的结构:地球内部由多个圈层组成,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轻质的岩石组成。
4.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主要由地核中的电流产生。
地磁场对地
球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鸟类和某些海洋生物会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导航。
5.地球的卫星:地球目前只有一颗卫星——月球。
月球是地球最大
的卫星,对地球的潮汐有很大的影响。
6.地球的历史:根据科学家们的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6亿年。
在地球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如宇宙大爆炸、陨石撞击、板块运动等。
7.地球文化:地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许多文化、宗教和科学
的发源地。
人类对地球的感情和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以上是地球知识资料大全的一部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者:————————————————————————————————日期:
年级高一学
地理版本人教实验版
科
内容标题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编稿老师赵铭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
2、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了解)
3、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掌握)
4、四季的划分方法(了解)
三、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重点)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
举例:
2、昼夜长短变化(重点、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的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点)
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综上所述,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A、“四立法”
立春-春的开始立夏-夏的开始立秋-秋的开始立冬-冬天的开始
时间与自然景观不符,没有被延续。
B、“二分二至法”
春分-春的开始夏至-夏的开始秋分-秋的开始冬至-冬天的开始
时间与自然景观不符,没有被延续。
C、按月份划分四季
3、4、5、春季6、7、8、夏季9、10、11秋季12、1、2冬季
知识点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它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它的传播速度较慢,并且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因此当地震爆发时,纵波先到达地面使地面先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地面,使地面左右摇晃。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重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8、同一纬线上的各地,在同一天()
A、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B、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C、昼夜长短不同D、气温高低相同
读图2回答问题。
图2北京夜在变长
13、甲、乙分别处于A、B、C、D四点中的哪一点附近?甲图,乙图。
14、地球公转在到这段轨道上时,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试题答案】
8、A
13、A;B
14、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