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9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9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古汉语声母中有[b][d][g][p][t][k],现已合流了,这条语音规律叫做()。

A.腭化规律

B.清音浊化规律

C.浊音清化规律

D.浊音送气化规律

2.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一般是加上词尾s或es表示,但()组词不能这样类推。

A.knife man leaf woman

B.chair pen book friend

C.pound bag sort weekday

D.hero pig room source

3.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中变化最大的是()。

A.语音

B.词义

C.词汇

D.语法

4.下列词的词义,属于词义缩小的是()

A.”皮”原指兽皮

B.”涕”原指眼泪

C.”瓦”原指一切烧好的上器

D.”江”原捐”长江”

二、判断题

1.任何规则都是有例外的,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在后面加上s,但man、knife的复数却不能加s,而是内部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

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2.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基本词汇比较稳固,变动较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

3.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首先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为了避免同音词带来的歧义,出现了大量的复音词。()

4.从语言中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如英语中的”chairone”代替”chairman”、”moonwalk”、”美眉”、”网聊”等诸多领域的新词语进入词汇,可以看出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变化比较快。()

三、名词解释

1.尖音和团音

2.尖团合流

3.浊音清化

4.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

5.语音对应关系

6.历史比较法

7.历史比较语言学

8类推

9.词义的演变

10.词义的扩大

11.词义的缩小

12.词义的转移

四、问答题

1.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4.“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5.分别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

6.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特点。

7.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C

二、判断题

1.√2.√3.×4.√

三、名词解释

1.尖音和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3.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4.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5.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6.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7.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9.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0.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

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

11.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12.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四、问答题

1.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语音是会变的,方言中老少两代的语音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具体表现。经年累月,时间长了,这种变化会显得相当显著。现在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回答是肯定的:语音变化有规律,而且规律性还很强,教材上提到的“尖团合流”“浊音清化”等就是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具体反映。先讨论“尖团合流”。要了解“尖团合流”是怎么回事,首先要了解“尖团音”在汉语中古音音系(以隋代韵书《切韵》音系为代表)和现代汉语音系(以北京话音系为代表)中的不同表现,此外最好还要了解它们在汉语方言中的一些不同表现。尖团音:这一概念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即tc、tc'、t声母)的所有字。现北京话中的这一组声母,在汉语的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s)的声母同组。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x)的声母同组。

下面是一些例子: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

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

可以看出,这些字的韵母在北京话中有相同之处:都是以i 或y起头的。这样的韵母叫做”细音”或”齐齿呼(以i 起头的)”和”撮口呼(以y起头)”韵母。

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为同声母字。

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tc、tc'、t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

由于京剧等戏曲以这种音值为标准,所以狭义尖团音的概念在戏剧界非常流行,它强调的是这两类字声母具体音值的不同。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tt、tt'、t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 )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 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 类向后移,都向i、y 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现代汉语还有许多方言存有尖团对立,各地的具体音值不尽相同。如见组细音在广州话中仍保持中古时的舌面后音(k组),在客家话中比广州的k偏前而比北京的tc偏后,山东胶东等地则跟京剧发音一样见组细音已前移至tc,但精组仍保持舌尖音ts。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⑴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如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件,都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

⑵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如尖团合流中同属于舌尖前音的ts、ts'、s等音一起变化,同属于舌面后音的k、k'、x等音也一起变化。

⑶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把上述音变规律的特点概括起来,简单地说,就是: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第二,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quot;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第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3.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1)条件性: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2)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3)时间性和地域性: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部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概括起来说,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

音变的结果。

4.“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1)浊音清化: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的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将这种对立分为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如b,d,g等)、次浊(鼻音、边音声母)。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中古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每个发音部位都有三项对立:清不送气(称作“全清”)、清送气(称作“次清”)、浊(称作“全浊”)。中古的全浊声母现在只在吴语和老湘语中保留。这种从中古的浊音到现代的清音的变化称为“浊音清化”。

(2)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全浊清化的演变:

a. 中古的全浊声母字都根据声调的不同分别派入北京话中的送气清音(平声)和不送气清音(仄声),根据语音条件要一起变,不考虑语法语义的区别。

b. 变化涉及塞音、塞擦音中带有”浊”特征聚合群的所有成员。

c. 演变有时间地域的限制。

5.分别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1)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2)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

6.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特点。

1) 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作“类推”。

2) 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

a. 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

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

b. 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c. 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d. 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类推变化推不平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

7.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中,以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系统中打下自己的印记。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a.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b.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c. 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拉斯克 他是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出色成绩的人。 拉斯姆斯·拉斯克(R. Rask,1787—1832),丹麦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冰岛语入门》(1811)、《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4年完稿,1818年出版)以及西班牙语、弗里斯语等十六种语言的描写语法(共十六部)。此外,他还留下了近150册笔记,几乎全是 具体语言的描写语法的草稿或提纲。 拉斯克短暂的一生中所留下来的众多学术遗产中,与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是《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拉斯克首先指出,比较语言是应特别注意语法对应关系。他说:“……特别不要忘记语法,因为经验证明,词汇对应是极不可靠的。在各族人民相互交际时,非常多的词会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起源性质和类型怎样。”[1]他认为,“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更为可靠得多的标志,因为大家知道,跟其他语言相混杂的语言是极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来也不模仿那种语言的变格和变位形式的,但相反地却宁肯失去自己固有的变格和变位形式。”[2]不过他接着指出,注意那些表示最必需的概念、事物的最原始最不可少的词的对应性,同样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他说:“一种语言,无论它怎样混杂,只要构成这种语言的基础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少和最原始的词跟其他语言的词是共同的,那它就与其他语言一起属同一个语族。”[3]拉斯克强调语法对应和最不可少的原始词的对应这两个方面,实质上已经抓住了语言比较方法的核心,由此保证了他的比较工 作的科学性。 但拉斯克的研究不以探求语言的谱系联系为目的,而是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为目的。他确实想为语言分类,但他所想的不是语言谱系的类族,而是语言结构的类型。从历史角度看的语言谱系观念,实际上在拉斯克的时代还不存在。拉斯克也研究语言的亲缘关系,但并不是谱系学的亲缘关系,而是结构的亲缘关系,类型学的亲缘关系。 葆朴 弗朗兹·葆朴(F. Bopp,1791—1867),德国语言学家。1812—1816年,他在法国巴黎学习波斯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和梵语等等,对梵语尤其精通。他是第一个将梵语用来和其他印欧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者。他1816年出版的《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就是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虽然在葆朴之前的琼斯、F·施勒格尔等人都已确认梵语与许多欧洲语言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但他们还只是发现了这种关系,并未进行仔细的比较。真正理解这种比较的普遍意义及其重要性,应该说是从葆朴开始的。“葆朴虽然没有发现梵语同欧亚两洲的某些语言有亲属关系的功绩,但已看到了亲属语言的关系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材料。用一种语言阐明另一种语言,用一种语言的形式解释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这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4]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 什么是尖音?什么是团音?什么叫做尖团合流? 尖音和团音是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中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 1) 所谓团音,简单说就是指舌面前塞擦音(j、q)、擦音(x)与齐齿呼(i或以i开头的韵母)、撮口呼(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的韵母相拼,如ji、qu、xue等就是。这是由于中古汉语舌根音(ɡ、k、h)在i、ü前腭化的结果。 2) 所谓尖音,简单说就是舌尖前塞擦音(z、c)、擦音(s)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尖团已经合流;而在有的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则分的很清楚,尖团没有合流。 3)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j、q、x 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得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2. 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1) 条件性: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2) 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3) 时间性和地域性: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部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概括起来说,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 标签:语言学, 发展史阶段 ] .才小貓、 2009-07-29 15:47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满意答案好评率:85%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简介 ?1、出现背景 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广泛地采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来说明各种语言现象。浪漫主义的思想引起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对各种活语言的古代发展历史的研究。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比。 2、历史线索 12世纪冰岛的第一位语法学者:提出英语和冰岛语的亲缘关系 13-14世纪但丁的《论俗语》:区分了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希腊语族 16-17世纪斯卡利格:打破扭曲语言历史研究的两个教条;把语言分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 17-18世纪莱布尼茨:坚持世界语言单源说,建立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历史关系,为原始母语构拟了两个分支(雅弗语和阿拉米语);提出一些使历史语言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原则;促使编写各语言辞书语法书、绘制语言地图、创立通用字母,促使俄统治者普查境内非欧洲语言。1786年英人威亷·琼斯: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诸语言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真正开端。 19世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开展印度和梵语的研究和教学。小施莱格尔 (F.Schlegel)1808年发表《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3、出现标志 1786年,威亷·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 二、代表人物 拉斯克(丹麦)、格里姆(德国)、葆朴(德国)[沃可托夫(俄国)],另有缪勒、波特等人。后期代表人物是施莱歇尔。 拉斯克、格里姆和葆朴是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书,他认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有更多的原始形式。他以梵语的形式来解释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许多形式,找出了它们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关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本书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而葆朴也就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人。 1818(4)年,拉斯克(R.K.Rask,1787—1832)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他指出,在语音方面,日耳曼诸语言的词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例如,凡是其他印欧话(如拉丁语)有p音的地方,日耳曼语(如英语)便有f音。如: 1833年,德国语言学家波特(A.F.Pott,1802—1887)发表了《词源探讨》(Etymological Investigations)一书。书中指出,某个语言形式的词源,就是这个形式的历史。要得到某个语言形式的词源,不仅必须找到它在该语言里较古的形式,而且还要找到它在各亲属语言里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母语形式的变体。 从1816年到1833年短短的17年之内,历史比较语言学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洪堡特及其普通语言学研究

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 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 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

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知识讲解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11、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发展具有严整的规律性)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 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浅述十九世纪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摘要】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印欧语为基本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根据比较性的调查,对单一语言的起源、发展历史和亲属关系进行重构。 【关键词】亲属语言;语言学;历史比较;格里姆定律;维尔纳定律 19世纪初,语言学家认为只有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才是科学。语言学进入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语言学家把语言看成是谱系体系,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说,绘出世界语言谱系,而且创造出比较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才使语言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1.基本理论观点 (1)每种语言都有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比较而被认识。 (2)比较可以揭示某些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亲属关系,亲属语言组成语族和语系。 (3)亲属语言的不同之处只能用这些语言所经历的历史变化来解释,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每种语言的重要特点。 (4)语音要比其他语言要素变化的快,在同一种语系中,语音的变化是遵循严格的规律进行的;语言的基本要孙,如词根,词缀和词的曲折变化,在几千年间都保持稳固性。 (5)根据历史比较所得的材料可以大体构拟始源语。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和邻近学科的影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跟生物学中的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有联系。 2.初创期代表人物 拉斯克(R.K.Rask,1787-1832)历史语言学初创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也是历史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对语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论证了日耳曼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和斯拉夫语有着亲属关系,同出于一个原始语。他认为,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是总体结构和语法上的统一性,而不应过于注重词汇的统一性。“一种语言,不论与其他语言已混杂到何种程度,如果它与另一种语言有着共同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缺少的词汇(即语言的基础部分),那么它们就属于同一个语支。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存在这种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现象很多,从而可以制定出字母(即语音)变换的规则,这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着根本的亲属关系,如果曲折变化和语言结构相互一致的话,便更是如此”。[1]

[语言学,框架,理论]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

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形成的萌芽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以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并完善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因此新伦敦学派或者新弗斯学派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名词。该学派研究的鼎盛时期就是韩礼德出版其伟大著作《功能语法导论》的时期,这本书为该学派的所有语言学家提供了参照和基础。该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曾指出系统这个概念来自弗斯。弗斯是现代最先使用系统这一术语的语言学家。[1]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五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二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观点;三是伦敦学派弗斯的系统语言理论;[2] 四是哥本哈根学派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思想;五是布拉格学派的功能思想。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概念。弗斯深受其语言研究的影响,打算基于情景语境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便让人们了解语境在表达意义潜势时所起的作用,但其生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韩礼德发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关于系统思想,对系统进行划分,区分阶和范畴,并创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而后将这个理论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完善为系统语法;几年后,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功能语法。 一、系统理论 (一)阶和范畴语法理论 语言中共有系统结构类别单位为四个主要语法范畴。系统用来说明一系列类似且具有同样功能的项目,出现一个项目而不是另一个项目的原因。结构是在位置上有顺序的排列。类别表示一个语法范畴,具体情况与其上一级单位的结构,如英语中的词性的分类。单位指语言中的语段所具有的语法模式。韩礼德又分别用句小句词组/短语词和语素来指代语言中的五个基本单位。四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涉及三个有明显区别的阶,即级阶说明阶精密度阶。级阶,也就是等级体系,指由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有高向低进行移动。说明阶可以把具体语篇和范畴相联系。精密度阶用来表示各个划分的详细程度。 (二)系统语法理论 语言本身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符号系统,是一组系统化表示的源泉,也可以说是意义潜势。语言中的各个系统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系统网络,因此语言又可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在语言这个大的总系统下,包括许多的表达各种功能的详细精密的子系统。前一个系统是叶姆斯列夫提出的概念,即一系列相关选择组成的庞杂的网络,后一个系统则是弗斯所提出的概念,是在大网络中可以进行得更小单位的选择序列。[3] 系统网络中语言的分析共有四种模式,分别是项目和配列模式、项目和过程模式、词和词形表变化模式,以及项目与聚合体模式。 二、功能理论思想

语言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语言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