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杨娜-新祥旭考研辅导

合集下载

2013-2017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2013-2017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附件2新一届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主任委员:王宁司长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主任委员:赵琦副巡视员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委员:(共9人)李国强教授同济大学朱颖心教授清华大学崔福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方潜生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王建国教授东南大学唐子来教授同济大学杨锐教授清华大学任宏教授重庆大学刘洪玉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赵琦副巡视员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1、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同济大学主任委员:李国强教授同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叶列平教授清华大学李爱群教授东南大学邹超英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健龙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委员:(共36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于江教授新疆大学于安林教授苏州科技学院王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燕教授青岛理工大学王立忠教授浙江大学王宗林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起才教授兰州交通大学方志教授湖南大学白国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罡教授郑州大学刘伯权教授长安大学孙伟民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孙利民教授同济大学朱宏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彦鹏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吴徽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李宏男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祁皑教授福州大学张雁研究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张永兴教授重庆大学杨杨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余志武教授中南大学周学军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周志祥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岳祖润教授石家庄铁道学院赵艳林教授广西大学姜忻良教授天津大学徐岳教授长安大学徐礼华教授武汉大学高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曹平周教授河海大学靖洪文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缪昇教授云南大学熊峰教授四川大学薛素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魏庆朝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清华大学主任委员:朱颖心教授清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李百战教授重庆大学张旭教授同济大学徐伟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姚杨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共21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刁乃仁教授山东建筑大学王劲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冯国会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朱能教授天津大学杨一凡教授级高工中国制冷学会杨昌智教授湖南大学李先庭教授清华大学李安桂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德英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恒根教授东华大学周孝清教授广州大学陈忠海教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陈振乾教授东南大学官燕玲教授长安大学范晓伟教授中原工学院茅靳丰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胡松涛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徐向荣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黄晨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焦文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端木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主任委员:崔福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主任委员:(共5人,按姓氏笔划排序)邓慧萍教授同济大学张智教授重庆大学张土乔教授浙江大学张晓健教授清华大学赵锂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委员:(共19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方正教授武汉大学吕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亚峰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克峰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张学洪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张国珍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张祥中教授福州大学张朝升教授广州大学张雅君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卫教授河海大学岳秀萍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施周教授湖南大学施永生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袁一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顾平教授天津大学陶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勇教授苏州科技学院黄廷林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显怀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主任委员:方潜生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副主任委员:(共3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于军琪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九根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韩宁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委员:(共1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娜教授长安大学王晓丽教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付保川教授苏州科技学院肖辉教授同济大学李界家教授沈阳建筑大学陈志新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周玉国教授青岛理工大学范同顺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郑晓芳教授华东交通大学胡国文教授盐城工学院项新建教授浙江科技学院段培永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黄民德教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雍静教授重庆大学5、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东南大学主任委员:王建国教授东南大学副主任委员:(共5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孙一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朱文一教授清华大学吴长福教授同济大学张颀教授天津大学周畅教授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委员:(共22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丁沃沃教授南京大学王冬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王竹教授浙江大学王万江教授新疆大学吕品晶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刘塨教授华侨大学刘克成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临安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吴永发教授苏州大学李早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李晓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沈中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张成龙教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张伶伶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建涛教授郑州大学范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周铁军教授重庆大学饶小军教授深圳大学郝赤彪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梅洪元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冬青教授东南大学魏春雨教授湖南大学6、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同济大学主任委员:唐子来教授同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毛其智教授清华大学石楠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铁矛教授沈阳建筑大学赵万民教授重庆大学委员:(共21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世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向荣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叶裕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施文教授同济大学刘博敏教授东南大学华晨教授浙江大学吕斌教授北京大学毕凌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林从华教授福建工程学院杨新海教授苏州科技学院运迎霞教授天津大学张军民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张忠国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周婕教授武汉大学陈燕萍教授深圳大学赵天宇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袁奇峰教授中山大学徐建刚教授南京大学黄亚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明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储金龙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7、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清华大学主任委员:杨锐教授清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刘滨谊教授同济大学李雄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金荷仙研究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俞孔坚教授北京大学委员:(共17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万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王浩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叶强教授湖南大学包志毅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朱玲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刘晖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玉宁教授东南大学许大为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李敏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苏丹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晓淇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杜春兰教授重庆大学邵龙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大玉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高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曹磊教授天津大学8、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重庆大学主任委员:任宏教授重庆大学副主任委员:(共3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雪青教授天津大学刘伊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刘晓君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共22 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卓甫教授河海大学王恩茂教授兰州交通大学王孟钧教授中南大学王建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王家远教授深圳大学方俊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尹贻林教授天津理工大学齐宝库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杨宇教授重庆大学吴涛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业协会吴佐民教授级高工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张云波教授华侨大学周天华教授长安大学陈起俊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陈建国教授同济大学邹坦教授江西理工大学郭荣鑫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骆汉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温健高级工程师中国建设监理协会谭大璐教授四川大学谭跃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9、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和物业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清华大学主任委员:刘洪玉教授清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3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李启明教授东南大学武永祥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柴强研究员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委员:(共14 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立国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王幼松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建廷教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兰峰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冯长春教授北京大学吕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亚臣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永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德豪教授广州大学姚玲珍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柴勇房地产估价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韩朝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廖俊平教授中山大学。

刘开云doc

刘开云doc

申请人:刘开云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副教授受教育经历:2001/09—2005/04,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系,博士,导师:乔春生教授1998/09—2001/07,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系,硕士1991/09—1995/07, 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学士研究工作经历:2011/11—,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08—2011/10,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系,讲师主要论著:[1] 方昱,刘开云, 刘保国公路隧道施工期围岩快速分级的一种新方法, 工程地质学报,第21卷,第2期,190-198,2013[2] 方昱, 刘保国,刘开云隧道围岩分级的遗传-支持向量分类耦合模型, 铁道学报,第35卷,第1期,108-114,2013[3] 刘开云,魏博,刘保国边坡变形时序分析的进化-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56-62页,2012[4] 刘开云,方昱,刘保国基于进化高斯过程回归算法的隧道工程弹塑性模型参数反演,岩土工程学报,第33卷,第6期,883-889页,2011(EI检索)[5] 刘开云,方昱,刘保国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的进化高斯过程回归模型,铁道学报, 第33卷,第12期,101-106页,2011(EI检索)[6] 刘开云,刘保国,徐冲基于遗传-组合核函数高斯过程回归算法的边坡非线性变形时序分析智能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8卷,第10期,2128-2134页,2009(EI 检索)[7] 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基于遗传-广义回归神经元算法的坞石隧道三维弹塑性位移反分析研究,岩土力学,第30卷,第6期,1805-1809页,2009(EI检索)[8] 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基于改进GA-SVR算法的隧道工程智能信息化设计研究,铁道学报,第30卷,第4期,71-78页,2008(EI 检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软岩非定常分数阶微积分蠕变本构模型及深部软岩隧道施工围岩大变形控制理论研究”(批准号:51378052),执行年限:2014.1-2017.12。

全国一级建造师辅导名师汇总

全国一级建造师辅导名师汇总

全国一级建造师辅导名师汇总一、《建设工程经济》1、梅世强:大学教授、2007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教材顾问、参与2009年版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写工作。

2、彭兴强:某大学副教授,住建部建造师培训师资之一、建造师命题组成员之一、08年题库命题研究专家。

长期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建设工程经济》。

3、徐蓉: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

零五年、零六年、零七年、零九连续4年参与一二级注册建造师命题研究工作、建设部指定辅导教授之一、具有丰富的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授课经验、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突出、授课思路清晰、针对性强、在教学中深得学员的好评。

4、孙慧: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主讲专家、参与零六年、零七、零九年一级建造师命题工作。

5、黄金芳: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组成员之一、多次参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6、郑宪强:工程学院教授、工程经济研究所所长、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用书编委、全国注册建造师考前辅导专家、建造师考试命题组专家。

7、张仕廉:大学教授,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副主编、建造师考试大纲编委、考试指导用书编委会编委、零七、零九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命题组成员之一。

二、《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1、唐琼:某大学教授、一级《法规》辅导专家、零五年、零六年、零七年、零九年担任国家一二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用书审核工作、建设部内部教授之一。

2、顾永才:林业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法规》考试用书编委、命题组专家、多年讲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课程。

3、宿辉:连续多年从事一、二级建造师法规大纲编委、教材编委、考试题库建设者、建设部一、二级建造师指定辅导专家、授课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城市。

主编2010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习全书--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4、刘仁辉: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一级建造师培训专家、零六年、零七年、零九年连续3年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组成员、参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任福民-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任福民-新祥旭考研辅导

基本信息姓名:任福民出生年月:1966年4月7日毕业院校:北京交通大学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副教授办公电话:51683857通讯地址: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三号电子邮件:renfumin2004@ 个人简历任福民,男,1966年4月7日生,博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教研室副教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科研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副导师。

开设二门研究生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

本科生课程:环境评价, 洁净燃烧技术。

出版著作二本,.《新型建筑材料》,海洋出版社, 1998 年8月。

《建筑工程材料》,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年5月。

《建筑工程材料》一书获2000年北方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一级学报十篇)。

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子课题: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中混凝剂及产物分析,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及部级科技项目五项。

.主持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铁路固体废物衍生燃料技术研究》,主持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基于燃油改质的内燃机车有害排放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参加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客车废弃生生源控制及车站处理设施规划研究》,并主持其子课题《客车垃圾理化及污染特性分析》工作,并撰写子课题报告。

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特大城市固体废物发生量及其种类的建模研究》,并用直接分类法分析各组分特性。

针对我国燃用重油单位的使用问题,主持研究《稀土复合型重油燃烧促进剂》项目,并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研究开发水泥矿化剂和发电厂燃煤固硫除灰剂.。

这些项目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项目现已成功推广,《中国建材》、《中国建材报》等媒体都作过报道。

针对我国铁路内燃机车提速、重载过程行车安全、燃料供给等问题,主持《内燃机车柴油多效添加剂》项目,于2000年4月通过北京铁路局组织鉴定,获2001年北京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城市触媒理论及案例分析

城市触媒理论及案例分析

8.案例应用
应用方法
层次一:对项目本身 分析并确立区域内的触媒点,然后根据触媒自身区位的优劣、规模与影响力的大小、
经济效益的高低等因素,将区域内的触媒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此为依据确定 具体的开发次序,有利于城市的滚动发展。
层次二:对整体效应 将项目整体做为触媒,将其 投放到整体结构中进行环境 影响评估,预测其积极性及 局限性的潜力,保持有机和 谐的城市,使城市设计项目 发挥更大的效益。
(1)“触媒”(Catalysts)与触媒效应 •“触媒”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改变和加快反应 速度,而自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 •“效应”是泛指某件事物或言行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和产生的效果。 •“触媒效应”即触媒在发生作用时对其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的影响程度。
(1)城市触媒的定义 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视觉形态方面,
城市触媒分析 The analysis method of city catalytic
1.理论提出
城市触媒,1989,[美] Donn Logan & Wayne Attoe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本书共分五章: (1)城市设计理论(欧式) (2)城市设计实践 (3)城市触媒概念 (4)城市触媒运作 (5)美国城市特色
5.城市设计触媒的类型与特点
7.城市触媒的作用
城市触媒主要起到激发与引导、 控制与指导两方面的作用。
在城市设计项目中,引入 “触媒”和“触媒效应”的 概念来描述相对独立的城市 开发项目对城市整体结构未 来发展的影响,目的是使城 市设计师和城市开发的决策 者们自觉地去思考单项城市 建设工程和城市设计实施策 略对其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 潜力,从中积极地和最大限 度地利用优势因素,促进城 市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乔春生-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乔春生-新祥旭考研辅导

基本信息姓名:乔春生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大学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8143通讯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100044电子邮件:qiao-cs@个人简历1978.2-1982.2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系矿山建井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10-1985.3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秋田大学工学院岩石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4-1988.9 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资源开发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10-1994.11 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从事矿山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工作,先后任室主任、工程师、高工;1994.12 在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任副教授,1997.9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2.10被聘为特聘教授;2008.1受聘于教授三级岗;1995.11-1996.1 日本东京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2000.10-2000.11 日本秋田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

研究领域不连续岩体力学性质及其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隧道及地下工程支护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岩土工程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和程序设计及工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边坡工程与加固技术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军工科研项目2项以及铁道部科研项目1项。

论文及著作1 The stability study on the underground mine in jointed rocks by 3D-FEM, Third Asia-Pacific min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Manila, 1992,215-2232 Research on the prediction of fractured zone of the tunnel in soft and weak rock mass, Proceedings of IACMAG’97, Wuhan, China, 1997,Vol.2, 1407-14123 三维有限元在地下采矿设计中的应用,岩土力学,1997(增刊),228-2324 岩石节理非线性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22(1),1-65 大团山矿床采空区处理方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8(4),734-7386 冬瓜山矿床岩爆发生可能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刊),917-9217 软弱岩体中锚杆轴力分布与隧道破坏区的关系,铁道学报,1999,21(2),72-758 岩体力学参数预测的新方法,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23(3),48-529 岩石地下工程支护设计的多专家决策方法,中国CSRM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193-19710 运用哈密顿图进行基于实例推理中的改写,计算机科学,1999,26(7),57-6011 岩石工程数值分析中选择岩体力学参数的神经元网络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1),64-6712 中国獅子山銅鉱山における初期地山応力測定とその応用、資源と素材2000(秋田)、岩盤工学、107-11013 Multi-expert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support design in tunneling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Concrete Composites & Infrastructures, Beijing, China, 2000, Vol.2, 77-8214 隧道锚喷支护设计的神经元网络方法,中国公路学报,2002,15(3),68-7215 富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岩土力学,2003,24(增刊),225-23016 边坡位移非线性时间序列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智能建模与预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57-6117 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确定岩体强度指标,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28(1),51-541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隧道变形预测方法,中国铁道科学,2004,25(1),86-9019 岩石地下工程锚喷支护设计的人工智能方法及其集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5),781-78520 Design of tunnel shotcrete-bolting support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4, 41(3), 510-51121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tratiform rock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4, 41(3), 37222 边坡角设计的支持向量机建模与精度影响因素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328-33523 改进的节理岩体变形模量经验确定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工程地质学报,2006,14(2),233-23824 单节理岩体强度试验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7,28(4):34~3925 Study on the strength of jointed rock mass,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353-358:381-38426 基于SVM隧道与溶洞安全距离预测模型,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39(增刊):72-7727 复杂地质条件下偏压连拱隧道中隔墙变形与受力特征,岩土力学,2007,28(增刊):449-45428 数值流形方法覆盖自动剖分算法的几点改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32(1):54-5829 基于支持向量机岩溶塌陷的智能预测模型,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32(1):36-4330 公路隧道围岩地质条件评价方法及其富溪隧道应用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7,15(6):789-79531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施工优化及支护受力特征分析,岩土力学,2008,29(10):2747-2752,275832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jointed rock masses using th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Boundaries of Rock Mechanics-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Young Scholars’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28 April-2 May,2008,Beijing, China,83-8833 富溪双连拱隧道围岩强度及稳定性评价,岩土工程学报,2009,31(2):259-26434 弹塑性数值流形方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119-12535 Anisotropic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ed rock mass, Proceedings of the ISRM-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Rock Characterisation Modell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19-22 May 2009,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指导研究生情况已指导硕士生28名,其中已毕业22名,在校生6名;指导博士生13名,其中已毕业5名,在校生8名;指导工程硕士5名,其中已毕业4名,在校生1名。

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Softmax回归、层次分析法】

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Softmax回归、层次分析法】

信息与控制 2015年 第44卷 第4期:416~421DOI:10.13976/j.cnki.xk.2015.0416文章编号:1002-0411(2015)-04-0416-06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刘 爽1,2,吕永波1,张仲义11.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08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73046,71473030)通信作者:刘爽,liushuang@cutech.edu.cn 收稿/录用/修回:2015-04-30/2015-06-16/2015-06-24摘要提出一种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并以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为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验证.本建模方法针对底层指标和上层指标的特点,将主成分分析法和Softmax回归相结合用于底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上层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在方法应用验证中,在分析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本方法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经验证分析可知,本评价建模方法在多指标评价情况下,具有求解简便、精确度高的优点.关键词学术期刊多指标评价主成分分析法Softmax回归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TP183文献标识码:AMulti indexEvaluationModelingMethodBasedonAHPandPCAandItsApplicationLIUShuang1,2,L Yongbo1,ZHANGZhongyi11.School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080,ChinaAbstractThispaperproposesamulti indexevaluationmodelingmethod,andevaluationofthecorecompetencesofacademicjournalsisusedtoverifythefeasibilityofthismetho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un derlyingandupperindices,thismodelingmethodisusedtodeterminetheweightsoftheunderlyingindexbycombining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andSoftmaxregression,andbyusinga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todeterminetheweightsoftheupperindex.Intheapplicationandvalidationofthemethod,whichisbasedonanalysisof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manifestationsofthecorecompetencesofacademicjournals,thispaperconstructsanevaluationindexsystemforsuchcorecompetences.Throughvali dationanalysis,itisshownthattheproposedevaluationmodelingmethodprovidestheadvantageofobtainingsimpleandhighlyaccuratesolutionsinmulti indexevaluationcases.Keywordsacademicjournal;multi indexevaluation;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Softmaxregressio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1 引言评价建模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的方法体系.目前,评价建模方法主要以统计分析和层次分析法为主[1].统计分析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较为直观地比较不同指标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容易理解,但其只是宏观统计,提供的信息量受到限制,无法具体到某种期刊进行微观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期刊评价方法,它可以有效简洁地对非定量事物做定量分析,避免评价中的主观影响,但当评价指标过多时,会出现数据统计量大、权重难以确定的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学术期刊的上层指标的权重确定,而在底层指标的权重确定方面,引入机器学习的方法,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底层指标进行降维,再采用Softmax回归算法对降维后的指标进行权重学习.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层次分析法在多指标情况时,出现的方法操作复杂、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而且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多指标信息,提高了评价精度.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各因素的权重[2-3].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代数特征提取方法,是一种基于变量协方差矩阵对数据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压缩和抽提的有效方法[4].Softmax回归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分类算法,可以对已有样本进行多特征学习[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Softmax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底层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有效消除底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评价精度.学术期刊评价是评价建模方法的一个重要应用,而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一部分,在评价过程中往往需要以多个指标为准则,又由于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有差异,因此需要对影响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多个指标进行建模,客观、综合地进行评价.因此,以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对本文提出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进行应用说明.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基于层次聚类的方法和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基于层次聚类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所有的评价指标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进行聚类学习,形成自底向上的多层指标体系[6].而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则是依赖领域知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聚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聚类学习到评价指标之间的隐含关系,但其评价精度一般低于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7].因此,本文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对于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吴照云认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指学术期刊获取稀缺资源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创新能力”[8].伏春兰认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该期刊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在经营和发展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组合”[9].于华东认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刊所独有的特色竞争力和创新性的竞争力”[10].上述定义均是从学术期刊的内在出发,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解释.但在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依赖于其外在表现.故本文从学术期刊的外在表现出发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做出定义.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期刊组织经过长期积淀且在一定规模和实力后才具备的,能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以其独特的资源为基础、以强大的品牌效应为外在表现,使期刊组织能够长期地吸引、拥有和控制作者与读者,使选题与策划、组稿与审稿、编校与排版、发行与营销等环节实现有机融合.基于此,提出并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1 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由评价目标与实际情况共同决定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将评价目标层层分解,各指标既要能够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与状态,又要考虑数据的收集和获取能力[11-12].因此,综合考虑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特征,参考传统纸质期刊竞争力的特点,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其学术影响、期刊发展和社会影响3个方面,本文从这3个方面入手对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1)学术影响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是指以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影响力,本文从论文质量、作者水平和收录状态3个方面来评价[13-14].2)期刊发展期刊发展主要是指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待期刊的规模以及增长状况.本文从期刊的规模要素、增长因素和效率因素3个方面来评价期刊发展.3)社会影响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体,能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期刊的存在依据是其社会价值,它源于学术期刊本身的内在价值功能[15].本文主要从用户对期刊的认知度、满意度及忠诚度3个方面来评价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构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详细指标分类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Tab.1 Corecompetitivenessofacademicjournalsevaluationindexsystem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期刊发展社会影响论文质量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时指数,被引半衰期,国际论文比,论文获奖情况,基金论文比,H指数,Web即年下载率等作者水平平均作者数,作者地区广度,作者学历和职称收录状态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规模要素读者、作者及专家数量,编辑及相关工作人员数,同时在线人数增长因素读者、作者及专家年增长数量,年投稿数量效率因素用户年增长速率,用户衰减半衰期,网站更新率认知度期刊品牌知名度,期刊品牌认识深度满意度服务水平,投稿系统的交互性,投稿流程的复杂度忠诚度用户平均阅读周期,用户平均浏览页数和用户阅读购买比2.2 评价指标的获取本文中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3层组成.评价指标的获取方法共分为3种:7144期刘爽,等: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一、二级指标为领域知识,通过专家打分方式获取.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设计一个打分表,这个表中要对打分的原则做必要的解释以帮助专家合理地区分层次.为了增强评价的客观性,这个环节应有多个专家打分,最后通过计算平均值,获得每一项的最后得分.三级指标主要为量化信息,可从统计数据获取,如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是否被SCI(sciencecitationindex)收录等指标可以借助SCI、SSCI(socialsciencescitationin dex)、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以及我国的引文索引书库获得或者直接由网站提供.三级指标中的部分主观认知数据,如服务水平、易用性等,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综合汇总调查结果,计算各项平均值,可获得各指标的最终得分.3 基于AHP和主成分回归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 由于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底层指标多、上层指标非定量的特点,故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是指根据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指标)的作用赋予不同大小的权重,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因此,在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中,主要目的是确定各指标值的权重,即量化第2.1节中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各层次的权重.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常权综合法、变权综合法、层次分析法等[16-19].这些方法适用于较高层次、抽象的评价,即本文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对于三级指标中的多变量且变量间高度相关的情况,会造成评价结果差,不能准确反映竞争力的情况.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oftmax回归对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图1 综合评价整体框图Fig.1 Theoveralldiagram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diagram3.1 三级指标权重确定在本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值太多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容易造成使评价结果过拟合,使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先采用PCA算法对2.1节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进行降维,然后采用Softmax回归方法对降维后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在PCA中,数据从原来的坐标系转换到了新的坐标系,新坐标系的选择是由数据本身决定的.第1个新坐标轴选择的方向是原始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第2个新坐标轴的选择和第1个坐标轴正交且具有最大方差的方向.该过程一直重复,重复次数为原始数据中特征的数目.而大部分方差都包含在最前面的几个新坐标轴中.因此,可以忽略余下的坐标轴,即对数据进行了降维处理[20-22].其具体步骤如下:1)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2)计算归一化之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然后计算该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将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序,并保留最大的N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4)将原始数据转换到上述N个特征向量构建的新空间中.在对原始数据降维之后,需要确定新空间中的N个特征的权重,在本文中,采用Softmax回归法进行权重确定.Softmax回归是机器学习中的算法,主要用于解决多分类问题,其得到的结果是每一种分类结果的概率.其具体步骤如下:1)请专家就原始数据中的各学术期刊的二级指标打分,打分一般采用5级打分制,即表现最好的评价对象得5分,最差的打1分(如某期刊的论文质量较好,可打4分或5分),即评分向量为Q=[1,2,3,4,5]T2)将经过PCA降维后的新特征作为输入向量X,步骤1)中的专家打分作为类别标签y,训练Softmax回归模型,得到打分类别权重向量W1,W2,W3,W4,W5.3)将这些权重向量代回Softmax回归中,在得到待评价的期刊的输入向量后,即可求得该期刊属于各打分级别的概率P.4)根据式V=PTQ,即可得到该期刊对应的二级指标值.3.2 一、二级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成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23].其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递阶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本文2.1节中的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各层次中的判断矩阵.请领域专家对表1中的同一层次(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比较结果以1 9标度法表示,各级标度的含义见表2.814信息与控制 44卷表2 1 9标度的含义Tab.2 Meaningsof1 9markdegree标度含义1两个因素重要性相同3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稍重要5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明显重要7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强烈重要9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极端重要2,4,6,8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 3)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可得到判断矩阵A=(aij).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aij>0, aij=1aij, aij=1 (1)4)计算指标权重.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W0.W0即为各指标的权重.5)一致性检验.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RC=ICIR (2)其中IR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IC=(λmax-n)/(n-1),为一致性指标.若RC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所确定的权重较为合理,否则返回步骤2)重新调整.4 方法应用验证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模型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组成,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在第1层、第2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底层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确定,则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降维,然后通过Soft max回归进行权重系数学习.故实际应用部分包括层次分析法实际应用和主成分分析法实际应用两部分.4.1 层次分析法实际应用层次分析法中,请相关专家对一、二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后,得到判断矩阵.经过专家分析打分,得到3个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为A=(aij)3×3=a11a12a13a21a22a23a31a32a 33=1531/511/31/[]331由上可以看出,在评价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3个一级指标中,学术水平对其的影响最大,社会影响次之,期刊发展较弱.求出上面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为λmax=3.0385 W0=[0.9161,0.1506,0.3715]T经计算,可得IC=λmax-nn-1=3.0385-33-1=0.01925经查表知,当n=3时,IR=0.58,得RC=ICIR=0.019250.58=0.033<0.1故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0.6370,0.1047,0.2583]T同理可以得到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具体结果见表3.表3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Tab.3 Theevaluationindexsandweights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0.64期刊发展0.10社会影响0.26论文质量0.58作者水平0.16收录状态0.26规模要素0.53增长因素0.32效率因素0.15认知度0.25满意度0.45忠诚度0.304.2 主成分分析法实际应用本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 2014)》.由于不同学科期刊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故本文选取两书中“临床医学”类期刊数据进行分析,共387种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共给出了17项期刊的评价指标数据,对387种期刊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这些数据所对应的贡献率百分比和累积贡献率百分比如表4所示.表4 各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Tab.4 Theprincipalcomponentcontributionrateandthecumulativecontributionrate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1.04e+0793.393.327.28e+056.5399.8331.29e+040.1299.9544.41e+030.0499.99 174.68e-034.19e-08100 对降维后的数据通过Softmax回归进行学习,得到降维后的特征权重向量.其中,评价等级采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 2014)》中的数据.对387个样本进行交叉验证可得,主成分个数与评价准确率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得出,当选择前4个主成分为Softmax回归的特征时,评价准确率最高,为83.5%.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三层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由于原始评价指标数据为17维,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时,构造的判断矩阵即使多次校正,仍然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在该情况下,只能先降低评价准确率,再对主要指9144期刘爽,等: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标进行期刊评价,若选取4个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准确率仅为76.6%.由此可见,采用PCA与Softmax回归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的评价效果更好.图2 主成分个数与准确率Fig.2 Thenumberofprincipalcomponentsandaccuracy在本例中,继续增加特征个数,则评价准确率反而降低,主要是因为样本中存在噪声数据,若特征数目过多,Softmax回归模型对样本中的噪声也进行了学习,对样本形成了过拟合.而之所以评价准确率无法再提高,主要原因是:在样本的评价等级确定上,存在人为因素影响,部分样本评价等级与评价指标值相悖,影响Softmax回归模型的学习过程以及评价结果;另一方面,Softmax回归属于线性回归模型,无法有效地学习到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实际应用本方法时,如果让多位专家对期刊评价等级以及评价指标值进行校正,可继续提高评价准确率.5 结论本文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该方法在一、二级指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在底层指标中,先采用PCA降维,然后对新指标采用Softmax回归方法进行权重学习.由于该模型引入了PCA和Softmax回归,有效地解决了层次分析法在多指标情况下评价结果差的问题,且模型求解简单.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噪声点对评价准确率的影响较大,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寻找方法降低噪声点对评价准确率的影响.参考文献[1]靖飞,俞立平.一种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因子理想解法[J].情报杂志,2012,31(10):22-26.JingF,YuLP.Anewmethodtoevaluateacademicjournals:Factoridealsolution[J].JournalofIntelligence,2012,31(10):22-26.[2]刘雨微,王永骥,刘磊,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控制系统性能评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4,33(4):6-10.LiuYW,WangYY,LiuL,etal.Performanceevaluationofcontrolsystembasedon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ComputingTechnolo gyandAutomation,2014,33(4):6-10.[3]高起蛟,严凤斌,池斌.层次分析法(AHP)在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1(3):168-173.GaoQJ,YanFB,ChiB.ApplicationofAHPindataqualityappraising[J].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3):168-173.[4]朱明旱,罗大庸,易励群.一种广义的主成分分析特征提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6):38-40.ZhuMH,LuoDY,YiLQ.GeneralizedPCAalgorithmforfeatureextraction[J].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2008,44(26):38-40.[5]王晟.基于Softmax回归的电力仪表分类[J].现代计算机,2014(6):25-28.WangS.ClassificationofelectricinstrumentsbasedonSoftmaxregression[J].ModernComputer,2014(6):25-28.[6]LouTC,TangJ.Miningstructuralholespannersthroughinformationdiffusioninsocialnetworks[C]//InternationalWorldWideWebConference.Berlin,Germany:Springer,2013:837-848.[7]SongJP,ZhuZL,ChrisP.Availability,reliability,andsecurityininformationsystems[M]//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Berlin,Germany:Springer Verlag,2014.[8]吴照云.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5):513-520.WuZY.SomeideasaboutthecorecompetitivenessofChineseacademicjournals[J].Journalof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 enceEdition,2006,35(5):513-520.[9]伏春兰.人文社科期刊核心竞争力解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6):73-76.FuCL.Thecorecompetitiveness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ournal[J].JournalofJilinProvinceEconomicManagementCadreCollege,2008,22(6):73-76.[10]于华东.略论学术期刊的评比与核心竞争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117-120.YuHD.Discussionontheappraisalandthecorecompetenceofacademicjournal[J].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05(5):117-120.[11]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165-168.Natur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EvaluationIndexSystemResearchGroup.Studyonindicatorsforcomprehensiveappraisalofnaturalsciencejournals[J].ChineseJournalofScientificandTechnicalPeriodicals,2001,12(3):165-168.[12]张积玉.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0(12):40-46.024信息与控制 44卷ZhangJY.Construction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ofacademicjournals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ModernCommu nication,2010(12):40-46.[13]曹艳.《情报资料工作》2008—2012年发文被引情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5):128-131.CaoY.Thecitationanalysisofthepaperspublishedin<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Services>in2008 2012[J].Sci 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andEconomy,2014,24(15):128-131.[14]许新军.h指数在期刊网络传播力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2,31(11):66-70.XuXJ.Applicationofh indexinevaluatingjournalnetworktransmissionpower[J].JournalofIntelligence,2012,31(11):66-70.[15]魏晓萍,杨思洛.基于CNKI的期刊网络学术影响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5):747-750.WeiXP,YangSL.ThewebacademicinfluenceofjournalbaseontheCNKI[J].InformationScience,2010,28(5):747-750.[16]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ChenJQ.Studyonevaluationmethodandempiricalresearch[D].Wuhan:WuhanUniversity,2004.[17]李超.国内期刊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实践[J].情报科学,2012,30(8):1232-1237.LiC.ResearchondevelopmentandpracticeofjournalevaluationanditsmethodinChina[J].InformationScience,2012,30(8):1232-1237.[18]邱均平,李爱群.国内外期刊评价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60-65.QiuJP,LiAQ.Comparisonofperiodicalevaluationbothathomeandabroad[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7,13(3):60-65.[19]李爱群.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LiAQ.ComparativestudyonacademicjournalsevaluationbetweenAmericaandChina[D].Wuhan:WuhanUniversity,2009.[20]张弘,赵惠祥,刘燕萍,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期刊评价方法[J].编辑学报,2008,20(1):87-90.ZhangH,ZhaoHX,LiuYP,etal.EvaluationmethodonSci Techjournalsbasedon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J].ActaEditologica,2008,20(1):87-90.[21]于成龙.基于PCA的特征选择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4):123-125.YuCL.FeaturesselectionalgorithmbasedonPCA[J].ComputerTechnologyandDevelopment,2011,21(4):123-125.[22]韩小孩,张耀辉,孙福军,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10):124-126.HanXH,ZhangYH,SunFJ,etal.Themethodofdeterminingindexweightsbasedon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J].JournalofSichuanOrdnance,2012,33(10):124-126.[23]邓雪,李家铭.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DengX,LiJM.ResearchoncomputationmethodsofAHPwightvectoranditsapplications[J].JournalofMathematicsinPracticeandTheo ry,2012,42(7):93-100.作者简介刘 爽(1977-),女,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网络科技论文相关问题研究,科研管理.吕永波(1961-),女,博士,教授.研究领域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张仲义(1944-),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为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1244期刘爽,等: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

新祥旭考研辅导-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朱尔玉

新祥旭考研辅导-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朱尔玉
管道设计与施工.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2002 年 8 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7 年 3 月(本人为主要起草人之一)。
/
C08X0040 重庆轻轨 PC 轨道梁制作工法软件系统升级和改造 创新科技 中心 2008-01-22
C06L1110 PC 轨道梁标准定型化设计 横向合同 2006-10-20 C06L0840 PC 轨道梁制作工法编制 横向合同 2006-06-20 TJ2005J0120 城市轨道交通槽形梁设计关键技术前期研究 校科技基金 2005-04-18 TJ2004L0610 PC 轨道梁优化设计 横向合同 2004-09-09 TJ2004L0370 PC 轨道梁制作工法编制合同 横向合同 2004-06-02 TJ2004L0270 重庆轻轨较新线 PC 轨道梁 22m 曲线梁设计及试验补充合同 横向合同 2004-04-26 TJ2004L0220 重庆轻轨较新线 PC 轨道梁 25m 直梁设计及试验补充合同 横向合同 2004-04-01 TJ2004L0210 PC 轨道梁工法研究(补充协议一) 横向合同 2004-04-01 TJ2003L0420 重庆轻轨较新线 PC 轨道梁 25m 直梁和 22m 曲梁设计及试 验 横向合同 2003-07-22 TJ2002L0240 PC 轨道梁工法研究 横向合同 2002-07-19 TJ2001J0020 城市轻轨跨座式系统 PC 轨道梁设计计算理论和计算分析系 统 校科技基金 2001-10-31 3、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加固理论—主要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 试验研究
7、建筑工程节能环保与产业化 C08X0080 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和北京市房屋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创新科技 中心 2008-03-19 C08X0020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创新科技中心 2008-01-22 论文及著作 著作: 1 朱尔玉,刘磊,兰巍,李学民. 现代桥梁预应力结构[M]. 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0. 书号: ISBN 978-7-81123-382-7 2 朱尔玉,季文玉,冯东,兰巍.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书号: ISBN 978-7-5046-5193-8 3 朱尔玉,朱晓伟,贾英杰,杨威.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高级教程[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书号: ISBN 978-7-5046-5194-5 4 戴会超,田斌,伏义淑,朱尔玉. 水工建筑机械设备安装手册.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02 年 8 月

导师介绍【模板】

导师介绍【模板】

导师介绍1、佟建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分公司和海南分公司经理。

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专家。

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基坑支护等研究、设计咨询和施工工作。

主持完成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有: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研究、框筒结构体系下CFG桩复合地基变模量设计研究、既有建筑复合桩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通州商务核心区IX-07地块基坑支护和桩基工程、海口市园林局“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涂装车间地基基础加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地基处理、北京联美大厦基坑支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基坑支护、最高人民检察院582项目基坑支护等160余项。

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Natural Hazard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行业产品标准《钢板桩》,参编协会标准《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和《混凝凝土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参编《高层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第二版)等著作3部。

电子邮箱:(******)办公电话:********2、冯大斌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副所长;《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理事、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国家代表理事。

多年来一直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持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住建部科技计划课题多项;主持完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等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主持完成“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新航站楼”、“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中华世纪坛”和“北京八王坟地铁车辆段”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预应力专项工作,解决了多项设计施工技术难题;出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手册》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住建部三等奖二项。

西南交大土木学院硕士生导师名单

西南交大土木学院硕士生导师名单

土木工程学位分委会二○一○年硕导上岗遴选通过人员名单总计:171人序号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所在单位出生年月职称是否首次招生1赵人达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1.11 教授否2唐继舜桥梁与隧道工程大跨度桥梁结构行为、桥梁钢结构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3.04 教授否3蒲黔辉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大跨度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桥梁结构的损伤、桥梁结构行为及可靠度理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5.09 教授否4李永乐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抗风、车桥耦合振动、计算空气动力学(CFD)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2.07 教授否5李乔桥梁与隧道工程大跨度桥梁空间结构行为、既有桥梁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

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54.05 教授否6沈锐利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结构动力响应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3.07 教授否7廖海黎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风工程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56.06 教授否8郑史雄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抗风、抗震分析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5.08 教授否9赵雷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56.11 教授否10申爱国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抗震分析、桥梁结构抗震措施研究、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与动力分析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57.02 教授否11祝兵桥梁与隧道工程大跨度桥梁结构空间行为与计算模拟、结构空气动力学及仿真研究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5.02 教授否12周厚斌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施工控制、桥梁结构CAD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3.10 副教授否13许惟国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健康监测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7.02 副教授否14杨永清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行为、工程结构检测与评估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5.10 教授否15单德山桥梁与隧道工程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9.07 教授否16李小珍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动力学、车桥耦合振动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0.01 教授否17李亚东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桥梁结构行为、桥梁健康监测与监控技术、桥史与桥式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56.12 教授否18卜一之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行为、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及桥梁结构健全性研究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1.03 教授否19钱永久桥梁与隧道工程既有桥梁评估与加固理论研究、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研究土木工程学院1963.06 教授否20郑凯锋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复杂结构分析、桥梁仿真分析土木工程学院1963.01 教授否21何畏桥梁与隧道工程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现代桥式及桥梁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2.02 副教授否号年月招生结构设计理论22向天宇桥梁与隧道工程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健全评估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2.06 副教授否23谢尚英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理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3.11 副教授否24成文佳桥梁与隧道工程既有桥梁受力行为及加固研究、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9.08 副教授否25周凌远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行为分析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68.01 副教授否26赵灿辉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抗震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0.10 副教授否27夏嵩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4.10 副教授否28卫星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行为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6.01 副教授否29张清华桥梁与隧道工程大跨度斜拉桥结构行为及健康监测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5.02 副教授否30夏招广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行为、旧桥评估土木工程学院1960.12 高级工程师否31任宝良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渡设计土木工程学院1955.12 副教授否32陈克坚桥梁与隧道工程大跨度铁路混凝土桥、钢桥中铁二院1966.01 教高否33何广杰结构工程建筑物的鉴定加固与改造、结构设计土木学院建工系1964.02 副教授否34李彤梅结构工程建筑结构抗震土木学院建工系1967.10 副教授否35潘家鼎结构工程高层与大跨度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结构抗震与隔震土木学院建工系1957.10 副教授否36黄喜兵结构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学院建工系1974.01 副教授否37黄雄军结构工程高层与大跨度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土木学院建工系1960.11 副教授否38李力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土木学院建工系1963.06 副教授否39张杰结构工程高层及大跨钢结构土木学院建工系1957.08 副教授否40黄云德结构工程工程管理和优化技术土木学院建工系1956.12 副教授否41林拥军结构工程高层与大跨结构设计理论及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土木学院建工系1974.04 副教授否42李明水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风工程土木学院建工系1966.07 教授否43彭伟结构工程高层与大跨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土木学院建工系1954.10 教授否44宋吉荣结构工程项目管理与最优化技术土木学院建工系1961.11 教授否45赵慧娟结构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土木学院建工系1962.06 教授否46赵世春结构工程大跨与高层建筑土木学院建工系1961.10 教授否47胡建伟结构工程工程监理与最优化技术土木学院建工系1955.10 副教授否48蔡婧结构工程大跨度结构的静动力行为研究土木工程学院1972.09 副教授否号年月招生49黄慧萱结构工程大跨度结构动力响应、高层结构动力分析土木工程学院1962.10 副教授否50刘蓉华结构工程大跨度结构动力与稳定、高层结构动力与抗震土木工程学院1955.06 副教授否51罗永坤结构工程大跨结构与抗震土木工程学院1962.06 副教授否52毛蓉萍结构工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土木工程学院1962.09 副教授否53王广俊结构工程工程图学及其应用土木工程图学1964.03 教授否54李松结构工程大跨度结构的稳定与非线性行为研究、土木工程结构数字化技术研究土木工程图学1964.12 副教授否55徐培强结构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工程经济、土木工程技术土木工程图学1963.06 副教授否56柳萍结构工程仿真、虚拟现实土木工程图学1964.06 副教授否57叶跃忠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及耐久性土木工程学院1958.04 教授否58杨彦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与耐久性建材教研室1957.01 副教授否59潘绍伟结构工程现代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学院1959.08 副教授否60李固华结构工程结构工程的安全及耐久性建材教研室1963.11 教授否61林联泉市政工程市政工程理论与应用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1966.06 高工否62杨顺生市政工程污泥和污水处理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工程环境控制土木工程学院1961.11 教授否63陈春光市政工程城市给排水理论与技术、市政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学院1959.02 教授否64禹华谦市政工程城市给排水理论与技术、城市防洪理论与应用、城市管网设计优化土木工程学院1956.06 教授否65麦继婷市政工程市政工程流体力学、城市防洪土木工程学院1963.08 教授否66胡卸文地质工程工程岩土学、岩土体稳定性及地质灾害土木工程学院1963.11 教授否67吴光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及工程特性研究土木工程学院1958.04 教授否68白志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56.01 教授否69程谦恭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工程、特殊土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62.12 教授否70谢强地质工程岩体力学及岩体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57.02 教授否71杨立中地质工程高速铁路的地质环境效应、三场耦合理论及地质灾害防治土木工程学院1947.01 教授否72王鹰地质工程特征岩土工程性质、隧道超强地质预报土木工程学院1969.09 教授否73巫锡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特种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63.05 教授否号年月招生74刘争平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土木工程学院1953.06 教授否75蒋正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工程物探以及CT成像探测技术在铁路路基与隧道病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土木工程学院1962.10 副教授否76吕小平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57.03 副教授否77李俊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行为土木工程学院1972.11 副教授否78赵晓彦地质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77.06 副教授否79郑黎明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62.11 副教授否80魏安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56.02 副教授否81文江泉地质工程特殊岩土性质及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61.08 副教授否82钟生军地质工程灾害地质土木工程学院1963.08 副教授否83王磊地质工程岩体力学及岩土体稳定性土木工程学院1963.10 高级工程师否84郭永春地质工程特殊岩土土木工程学院1973.02 副教授否85陈强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岩体力学及岩体工程、特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土木工程学院1967.01 副教授否86左德元道路与铁道工程路基工程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57.07 教授否87王平道路与铁道工程高速重载轨道结构与动力学土木工程学院1969.07 教授否88姚令侃1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2道路与铁道工程铁路、公路工程灾害防治工程科学与现代技术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1953.01 教授否89刘学毅道路与铁道工程轮轨系统动力学与高速重载轨道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1962.08 教授否90李成辉道路与铁道工程轨道结构及轨道动力学;轨道交通新型轨下基础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1955.11 教授否91蒋关鲁道路与铁道工程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理论、软弱地基处理与土工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1962.05 教授否92邱延峻道路与铁道工程道路工程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66.02 教授否93罗强道路与铁道工程路基工程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63.12 教授否94陆阳道路与铁道工程道路工程材料、路基路面结构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57.09 教授否95易思蓉道路与铁道工程线路勘测设计现代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与磁悬浮交通技术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57.05 教授否号年月招生96苏谦道路与铁道工程路基工程与动力学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2.03 教授否97李远富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项目宏观决策理论、选线智能优化设计、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62.05 教授否98刘昌清道路与铁道工程路基土工设计理论及高速铁路、公路路基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64.04 副教授否99曹新文道路与铁道工程路基工程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66.06 副教授否100杨荣山道路与铁道工程高速重载轨道结构与轨道动力学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5.09 副教授否101艾长发道路与铁道工程路面结构理论与新材料应用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5.10 副教授否102杨明道路与铁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铁路、公路工程灾害防治工程科学与现代技术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6.02 副教授否103王齐荣道路与铁道工程铁路规划与线路勘测设计现代技术、铁路与公路建设项目工程经济与管理、铁路、公路、机场工程路基结构与地基处理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63.12 教授否104蔡成标道路与铁道工程轮轨系统动力学与高速重载轨道结构、铁道工程结构动力设计与可靠度设计理论及方法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1963.05 研究员否105李永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遥感数据处理与制图、三维可视化理论、方法及应用土木学院测量系1957.09 教授否106黄丁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3S集成的理论与应用、星载SAR干涉测量及其应用、GPS卫星导航与智能交通、数字城市与三维GIS、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与网络GIS土木学院测量系1963.12 教授否107刘成龙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精密工程测量、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土木学院测量系1962.12 教授否108张献州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观测、GPS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土木学院测量系1962.09 教授否109范东明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应用、空间定位和空间数据库应用、工程勘测与监测的自动化、测量数据处理系统、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土木学院测量系1964.06 教授否110熊永良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GNSS技术与应用、精密工程测量土木学院测量系1964.07 教授否111刘国祥摄影测量与遥感卫星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数字摄影测量土木学院测量系1968.09 教授否112徐京华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GIS的设计开发与应用、GIS可视化、电子地图理论与方法、遥土木学院测量系1958.09 教授否号年月招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感地图制图113齐华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传感器网络GIS技术、空间数据质量检查方法、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土木学院测量系1965.05 教授否114秦军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建模与智能解译、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象匹配检测、3S技术集成与低空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在工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土木学院测量系1954.10 教授否115岑敏仪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测量理论与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数字摄影测量、工程信息系统与WebGIS土木学院测量系1960.06 教授否116龚涛摄影测量与遥感摄影测量与遥感、测量数据分析与处理土木学院测量系1968.12 副教授否117汤加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与GIS技术的应用土木学院测量系1971.07 副教授否118徐柱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分布式/无线/移动GIS、空间数据共享、空间数据自动综合、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可视化、3S集成技术与应用土木学院测量系1972.04 副教授否119高山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GPS导航定位应用研究、精密工程测量土木学院测量系1975.05 副教授否120冯德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GIS、遥感土木学院测量系1974.08 副教授否121陈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数字摄影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土木学院测量系1974.09 副教授否122朱军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协同虚拟地理环境、地理协同理论与方法土木学院测量系1976.11 副教授否123吕和林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48.08 教授否124周德培岩土工程新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48.08 教授否125马建林岩土工程高速铁路/磁浮/公路线下结构设计理论和实践、城市密集地区深大基坑支护理论与实践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58.02 教授否126毛坚强岩土工程计算岩土力学、基坑工程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4.05 教授否127邓荣贵岩土工程岩土体力学特性与工程、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0.09 教授否128张继春岩土工程爆破工程、岩土体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其防护技术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3.02 教授否号年月招生129罗书学岩土工程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57.03 教授否130张建经岩土工程岩土地震工程、边坡支护工程、路基工程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0.11 教授否131于志强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1.08 副教授否132彭雄志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基坑支护、支挡结构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1.09 副教授否133张俊云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4.09 副教授否134肖世国岩土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结构计算理论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3.01 副教授否135陶志平岩土工程山地灾害防治及支挡结构设计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7.12 副教授否136康景文岩土工程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1960.06教授级高工否137冯君岩土工程边坡加固、地基处理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7.09 副教授否138杨涛岩土工程岩体力学、边坡(滑坡)工程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3.03 副教授否139肖清华岩土工程爆破工程及岩土动力学、隧道及地下工程、工程智能设计技术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69.12 副教授否140崔凯岩土工程非饱和土体变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模型计算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9.12 副教授否141周立荣岩土工程边坡稳定及支挡防护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3.02 副教授否142富海鹰岩土工程土动力学,土坝及地基抗震,地基处理及加固技术土木学院岩土工程系1971.04 教授否143李安洪岩土工程边坡、地基处理中铁二院1965.06 教高否144何川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与地下结构理论与基础、现代盾构法隧道设计理论、地铁与轻轨、公路隧道运营与施工通风土木工程学院1964.06 教授否145仇文革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力学及隧道工程信息化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学院1959.08 教授否146高波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结构抗震土木工程学院1957.05 教授否147王明年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理论、隧道通风防灾土木工程学院1965.03 教授否148漆泰岳桥梁与隧道工程复杂条件地铁隧道施工力学与技术、软岩(土)支护理论与技术、突水(泥)型地质灾害超前预报理论与技术、隧道空气动力学土木工程学院1958.05 教授否149杨其新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工程、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学院1956.01 教授否150陈寿根桥梁与隧道工程离散单元法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土木工程学院1963.09 教授否151王志杰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学院1964.11 教授否152张志强桥梁与隧道工程地铁与轻轨工程结构理论、铁路隧道与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土木工程学院1968.11 教授否153周晓军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计算方法、隧道与地下结构施工力学土木工程学院1969.05 教授否154曾艳华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与地下结构理论与基础、公路隧道运营与施工通风土木工程学院1968.07 副教授否号年月招生155王英学桥梁与隧道工程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隧道施工力学土木工程学院1972.09 副教授否156周佳媚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73.06 副教授否157晏启祥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盾构隧道理论土木工程学院1971.10 副教授否158耿萍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隧道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学院1964.04 副教授否159申玉生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76.11 副教授否160全晓娟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寒区工程土木工程学院1976.10 副教授否161刘东民结构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工程峨嵋分校土木系1955.10 副教授否162王化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精密工程测量、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峨嵋分校土木系1970.01 副教授否163马德芹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峨嵋分校土木系1970.10 副教授否164王琳结构工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峨嵋分校土木系1963.04 副教授否165肖道坦地质工程岩体稳定性研究及边坡工程中铁二院1956.10 教高否166孔建摄影测量与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应用研究土木学院测量系1955.05 高工否167张克跃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峨嵋分校土木系1962.05 研究员否168陈伟庆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结构工程及结构检测峨嵋分校土木系1966.03 副教授否169梁明学道路与铁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勘察及灾害防治峨嵋分校土木系1968.05 副教授否170王玉锁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分析峨嵋分校土木系1974.06 副教授否171尹紫红道路与铁道工程边坡、滑坡峨嵋分校土木系1971.07 副教授否2010年新增硕士导师:总计:18人序号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所在单位出生年月职称是否首次招生1唐茂林桥梁与隧道工程大跨度桥梁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学院1973.10 副教授是2马存明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风工程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1976.07 讲师是3潘毅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结构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纤维复合结构的应用研究土木学院建工系1977.09 副教授是4蒋良潍道路与铁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铁路、公路工程灾害防治工程科学与现代技术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4.05 副教授是5蒋鑫道路与铁道工程道路工程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6.02 副教授是6张良道路与铁道工程路基工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新技术道路及铁道工程系1976.11 副教授是7张同刚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识别与数字摄影测量土木学院测量系1977.05 副教授是8郑余朝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近接施工力学原理与风险控制土木工程学院1975.02 副教授是9 许再良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勘察技术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1957.11 教授级高工、全国勘察大师是10 顾湘生地质工程特殊岩土体稳定性及其防治工程中铁四院1957.01 教授级高工是11 卿三惠地质工程岩土稳定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铁二局1956.02 教授级高工是12 孟祥连地质工程特殊岩土体工程特性及其改良加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1966.12 教授级高工是13 梁毅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四川丽攀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1965.08教授级高工是14 马惠民地质工程滑坡与边坡工程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1963.04 研究员是15 王文灿地质工程滑坡及高边坡病害防治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1964.10 教授级高工是16 屈科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中铁二院1961.01 教授级高工是17 秦小林地质工程特种岩土工程中铁二院1964.04 教授级高工是18 刘为民地质工程地质灾害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1966.02 教授级高工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专业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线报录比真题经验-新祥旭考研辅导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专业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线报录比真题经验-新祥旭考研辅导

学院名称学科代码学科名称考试科目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98船舶原理(船舶静力学40%,船舶结构力学30%,船舶阻力与推进30%)。

考试科目④可选下列学科考题: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力学(航天学院)。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 ④839机械设计基础(含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考试课目④可选下列学科考题: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085201 机械工程同上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0707 海洋科学按一级学科0707海洋科学报名(含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方向)。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99物理海洋学(物理海洋方向)或880有机化学(海洋化学方向)或883环境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方向)。

海洋生物学方向: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23微生物学④890生物化学原理。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8物理化学085216 化学工程同上汽车工程学院080204 车辆工程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6汽车理论(第五版)085234 车辆工程同上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0工程流体力学(内含部分选答试题: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空气动力学)注:820工程流体力学试卷的工程流体力学内容(必答题)占总成绩50%。

其余选答题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空气动力学,占总成绩50%。

考生可在选答题中任选其一。

085206 动力工程同上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按一级学科报名,含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3信号与系统(50%)和数字逻辑电路(50%)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考试科目同上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1控制原理(覆盖现代控制理论)085210 控制工程同上0808 电气工程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7电路与数字电子技术085207 电气工程同上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6半导体物理可选下列学科考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6半导体物理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电子技术基础可选下列学科考题:光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 854 计算机基础(含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085211 计算机技术同上材料080502 材料学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2材料结构与力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性能(金属材料与陶瓷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方向选)或823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方向选)或 824复合材料学(航天学院材料学学科选)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5金属学与热处理085204 材料工程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2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或825金属学与热处理理学院 0702 物理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13普通物理(光学50%,电磁学50%)④833量子力学, 注:威海校区光学方向,还可选择下列学科考题: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3年硕士点申请骨干教师简介

23年硕士点申请骨干教师简介

23年硕士点申请骨干教师简介《23年硕士点申请骨干教师简介》
我是一名骨干教师,现就职于某某学校,担任某某科目教学工作。

我毕业于某某大学,主修某某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背景。

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

我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深受学生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

我注重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认真对待每一次家长和学生的诉求,努力做到家校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我希望通过申请23年硕士点来深造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计及系统级控制的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计及系统级控制的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第40卷第2期 2021年2月电工电能新技术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V〇1.40,N o.2Feb. 2021计及系统级控制的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席嫣娜1>3,王方敏1>3,李占赫2,李笑倩2,魏应冬2,宋宝同李伟沈卓轩2(1.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100031; 2.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100084; 3.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55)摘要: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是城轨交通牵引供电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潮流计算是对其进行 分析和设计的重要依据。

柔直牵引供电系统的'潮流分布直接受到系统级控制的影响,因此需要在 潮流计算中计及系统级控制。

本文基于高斯迭代法,研究了柔直牵引供电系统的建模问题,设计了 能可靠收敛的潮流算法,解决了在柔直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中考虑系统级控制问题。

最后结合 北京地铁16号线的实际情况,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对系统的经济技术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系统级控制;下垂控制DOI:10. 12067/ATEEE2011011 文章编号:1003-3076(2021)02-0009-06 中图分类号:TM7441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对供电系统 的容量和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电力电 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机车过分 相、电能质量等长期在牵引供电系统(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T P S S) 中存在的难题得到了很多 解决方案[1_4]。

其中,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VSC)的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V S C-T P S S),具有灵活控制直流电压的能力,能够 克服常规二极管整流方案[5]和逆变回馈方案[6]在 牵引供电时直流电压不可控、电压偏差大等问题,具 有降低牵引所峰值容量、减小接触网电压偏差、提高 机车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等诸多优势,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近年来隧道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摘要

近年来隧道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摘要

隧道方面的自然基金项目摘要1批准号50078002项目名称:隧道工程信息化设计与智能分析方法研究项目类别:面上项目申请代码:E0807项目负责人:乔春生负责人技术职:称教授依托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资助年限:01/01/2001 - 01/12/2003 资助经费17(万元) 中文摘要:以新奥法为基础的隧道工程信息化设计思想已提出了几十年,但目前我国隧道设计仍然以工程类比法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化设计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缺乏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形象直观的计算与分析工具。

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重点进行了隧道工程三维可视化快速仿真方法研究及计算机程序开发、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和隧道变形预测的智能方法研究。

对有限元求解器进行了改进,使计算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提出了新的地下工程可视化三维建模方法和计算结果的三维可视化方法,以此为基础编写了岩土工程三维有限元可视化仿真程序;首次将以统计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机器学习新方法- -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引入隧道工程设计,在传统支持向量机一元回归算法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多元回归算法和隧道位移反分析与位移预测的智能方法,解决了传统反分析方法需要事先假设围岩力学模型的难题,与人工神经元网络相比,可以较好地解决局部优化、样本数量不足等问题。

通过对浅埋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的应用证明,这种新的智能分析方法计算误差小,使用方便,可满足现场使用要求。

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隧道建设水平。

中文主题词:隧道工程,可视化计算,支持向量机,反分析,变性预测英文摘要:The informative design iedr of tunnel based on the New Austrilian Tunnel Method has been propsed for decades, but the tunnels of our country is generally designe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tunnels in similar ground at present. This is mainly because of disconnect of links for NATM and lack multiple functional, easy to use, computation and analyze too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tuality mentioned above, some experiments in situ and analytical studies about visu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software can beused to tunnel engineering as well as intelligent prediction method of tunnel deformation were carried out.A fast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ethod and a visual computing program which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procedures of the tunnel excavation and support was developed. The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shape models can be built up easily using the program. A new intelligence method for displacement back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tunnel de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design of tunnel shotcrete-bolting support parameters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was proposed. It has stronger generalization ability because the SVM theory is based on the minimization of structure risk principle. The algorithm of SVM is a convex quadratic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refore the solution is certainly the global optimum.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algorithm which can only solve the single output variable problem, an improved SVR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resolve problemwith multiple output variable regression; the corresponding code is developed in MATLAB. The maximums of relative errors for convergences prediction of the tunnel were not greater than 6.5% and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unnel engineer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Bspline kernel function has better effectiveness compared with the RBF kernel function for prediction of tunnel convergence. Compared with BP network, the improved SVR algorithm makes great improvement in the precision of the design results, and can be employed to the similar engineering situations,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applicable to estimation of tunnel deformation.英文主题词:tunnel engineering;visualized scientific computing;support vector machines;displacement back analysis;deformation prediction2项目编号 50978019项目名称承载地层中隧道开挖影响分区与支护荷载分布的力学机制和计算模型研究项目类型面上项目申报学科1 (E080506) 研究性质资助金额 35.00万元开始日期 2010年1月1日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31日项目摘要在承受附加荷载的地层中开挖隧道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情况。

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085222]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085222]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085222]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一、招生信息所属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工学[08]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工程硕士[0852]二、研究方向三、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51结构力学或953测量学四、复习指导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

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

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

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

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

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

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

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

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

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

螺栓连接的有限元建模及仿真分析

螺栓连接的有限元建模及仿真分析

螺栓连接的有限元建模及仿真分析辛鹏;万义强;徐琢【摘要】针对螺栓连接结构的仿真分析,建立了单体螺栓连接有限元模型和螺栓法兰有限元模型.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均表明,在施加拧紧力矩后,装配应力主要产生在实体螺栓的螺头、垫圈和被连接件之间;与此同时,最大应力值也出现在螺母与螺杆连接处.模态分析表明,螺栓预紧力的大小对结构的影响很小.对于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由装配引起的应力变化和分布也局限在各螺栓附近,其余部位影响甚小.为了提高仿真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建议采用实体螺栓连接模型.【期刊名称】《车辆与动力技术》【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螺栓;法兰连接;预紧力;模态;装配应力【作者】辛鹏;万义强;徐琢【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3螺栓连接作为一种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广泛存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联结间厚度不大的场合.一般而言,对于各种机械式连接件,在工作过程中,应力集中和疲劳多数发生在连接部位,即螺栓附近,这对螺栓的寿命和连接精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分析螺栓连接的应力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螺栓连接中,连接件和被连接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复杂,因此,在有限元分析中,需要有针对性的简化.在螺栓连接中,螺栓预紧力和相互间接触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特点,它们对结构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非常大.对于螺栓连接结构中的接触应力和连接刚度,许多科研工作者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并加以试验验证,对螺栓连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1],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可以借鉴的结论.在螺栓连接中,螺纹的接触和应力分析是有限元仿真中的难点.孙宇娟[2-3]等通过对螺纹的建模和分析,得到螺纹轴向载荷和应力分布规律,表明螺纹的形状和螺栓效应对螺栓结构的轴向载荷和应力分布的影响不大.这对我们简化螺栓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通过对螺栓连接应力分布的理论计算,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螺栓连接进行精细化建模,并施以局部接触及螺栓预紧力,通过理论计算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1 螺栓连接模型强度计算校核螺栓连接的失效形式主要是螺栓杆部的损坏:在轴向变载荷的作用下,螺栓的时效多为螺栓的疲劳断裂,损坏的地方都是截面有剧烈变化因而有应力集中处.就破坏性质而言,约有90%的螺栓属于螺杆疲劳破坏.据统计资料表明,受变载荷的螺栓,如图1,在从螺母支撑面算起第一圈或第二圈螺纹破坏处损坏的约占65%,在光杆与螺纹部分交界处损坏的约占20%,在螺栓头与杆交界处损坏的约占15%.图1 变载荷受拉螺栓损坏统计例子中,建模螺栓为M10普通钢制螺栓,螺栓危险截面的拉伸应力螺栓危险截面的扭转切应力为式中:tanρv≈0.17,d2/d1≈1.05,tanλ =0.05,得对于钢制螺栓,可根据第四强度理论确定许用计算应力从公式来看,对于M10钢制紧螺栓连接,在拧紧时虽然受拉伸和扭转的联合作用,但计算时可按纯拉伸计算紧螺栓的强度,仅将所受的预紧力增大30%即可.对仅承受预紧力的紧连接螺栓,螺栓危险截面的应力值需小于许用应力式中:F为预紧力,N;d1为螺纹小径,mm;[σ]为螺栓材料的许用应力,MPa.2 螺栓连接有限元模型2.1 螺栓连接模型图2是局部简化版的螺栓连接结构,上下薄板通过M10的螺栓连接.显示螺栓连接处的网格划分及局部细节.对该实体连接模型,考虑到了真实的螺栓预紧力和接触[4].实体螺栓连接模型是螺纹简化版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六面体单元建立螺栓、螺母、垫圈和薄板的详细模型.忽略螺栓和螺母的螺纹,在Hypermesh软件中螺母与上垫圈、螺头与下垫圈、上垫圈与上薄板、下垫圈与下薄板之间的接触采用面-面接触模型模拟[5-7].预紧力的施加,取螺杆中部横截面插入PRETS179预紧力单元.为了便于观察螺栓螺杆内部因预紧力产生的应力分布,将有限元模型沿螺栓轴面切开,保留一半实体网格并对截面进行约束,以分析截面应力和螺杆应力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图2 实体螺栓连接整体模型图3 实体螺栓截面模型2.2 螺栓法兰连接模型考虑到单个螺栓连接虽然对研究螺栓内部应力分布情况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但是对由于螺栓连接施加拧紧力矩导致被连接件发生的局部变形,和由此产生的装配应力的分布情况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在生产实际中,装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螺栓连接的广泛应用导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搞清楚不同的装配过程所产生的装配应力的分布是很有必要的.图4所示为实际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到的螺栓法兰连接结构:图4 螺栓法兰连接整体模型在该法兰连接结构中,上法兰和下法兰由6组圆周均布的M8螺栓连接.该实体模型与简化版的螺栓连接模型类似,是采用六面体solid185单元建立的螺栓、螺母、垫圈和法兰的详细模型.螺头与垫圈、垫圈与法兰、上法兰与下法兰的接触也采用面-面接触模型模拟.2.3 改造过的MPC法兰连接螺栓模型通过研究发现,由于螺栓预紧力的夹紧作用,在螺栓连接附近区域存在较大的应力分布,使得各零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实体螺栓法兰连接模型进行改造.删除预紧力单元,采用MPC法连接螺栓、螺母、垫圈以及法兰,如图5所示.并在垫圈下施加均布载荷.图5 MPC法兰螺栓连接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取根据对热处理后的螺栓的最低要求,对于4.6级普通强度螺栓:屈服强度σy=392 MPa,屈强比值为0.6,ξu=10%;对于6.8级普通强度螺栓:屈服强度σy=588 MPa,屈强比值为0.8,ξu=10%。

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挑战与路径

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挑战与路径

智慧教育2024年第2期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㊁挑战与路径李艳燕摘㊀要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地利用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复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㊂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以学习环境为基础底座㊁智能技术群落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㊁注重培养多主体数字素养等核心特征㊂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新型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挑战,例如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㊁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体现不够明显㊁部分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㊂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潜在挑战,可以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㊁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㊁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㊂关键词智能时代㊀教育数字化转型㊀教育高质量发展㊀数字素养㊀学习数据㊀教育强国㊀㊀一㊁引㊀言大数据㊁云计算㊁区块链等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经济㊁社会㊁科技等领域的重大变革,全球社会迅速进入智能时代㊂为更好地满足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我国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㊂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㊁学习型大作者简介:李艳燕,工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面向数字社会发展的智慧教育支持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9222019)㊂751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国 ①㊂如今,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地利用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复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将智能技术整合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推动教学模式㊁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及变革,对各教育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赋能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重构教育发展生态㊁优化教育人力资本结构㊁推动教育共治共建等㊂②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新型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具有不确定性的后果,在技术㊁主体㊁情境等层面带来诸多潜在风险㊂③因此,有必要厘清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分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㊂㊀㊀二、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厘清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总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有助于深刻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为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㊁探索相应的发展路径打下基础㊂㊀㊀(一)基本概念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起源于数字化转型,其含义是将数字技术融入各个活动领域,对人类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系统㊁全面的变革重塑㊂④这一变革过程不是简单地升级系统㊁采集数据或更新设备,而是在数字化转换与升级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系统规划,全面提升不同主体的数字化意识㊁思维和能力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层次地改变业务模式㊁推动生产方式或组织形式创新的过程,具有长期发展演进和持续迭代升级的特征㊂随着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各个领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要求㊂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转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旨在采用数字技术和数字战略重构教育领域的组织业务和运营流程,增强教育组织运行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升教育领域运营绩效,实现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全面重塑㊂具体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地利用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复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㊂在这一过程中,应尊重教育活动的深刻性㊁丰富性和复杂性,⑤以师生为中心,聚焦教育教学主业,运用人工智能㊁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理念㊁教学场景㊁教学模式㊁教学技能和评价方式等,开展深入变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持续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㊂总之,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教育领域的系统性㊁根本性变革,是智能时代教育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㊂851①②③④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㊂王树涛㊁鲍俊威:‘数字化转型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3年第11期㊂董倍宏㊁杨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确定性风险及其治理“,‘电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13期㊂祝智庭㊁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 转基因 工程“,‘开放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㊂李芒㊁张华阳㊁葛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义与进路“,‘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8期㊂智慧教育㊀㊀(二)核心特征在智能时代,我国就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了系列探索㊂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呈现出以下核心特征㊂1.以学习环境为基础底座学习环境是人类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为学习者提供基础的学习场域与活动空间㊂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数字化㊁网络化㊁个性化㊁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立㊂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能够融合学校㊁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学习场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学习环境可计算㊁学习场景可感知㊁学习行为可关联和学习服务可协同,①从而为各教学主体提供优质㊁精准㊁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稳定㊁高效的基础底座,是开展数字教育的基本条件㊂2.智能技术群落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推动智能技术群落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赋能㊂一方面,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呈现的趋势之一是利用新技术重塑教育生态㊂②以5G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群落用于教学实践,能够推动技术赋能教学过程,创新教育理论,变革教育形态,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变革㊂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利用智能技术群落,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㊂目前,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都离不开具备洞察力㊁导向性㊁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的指导㊂考虑到教育系统具有极高的复杂性,有必要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③指导智能技术群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推进㊂3.重视多主体数字素养的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中的公民在学习㊁工作㊁生活等领域应具备的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例如数字资源获取㊁制作㊁使用㊁评价㊁创新㊁分享等㊂④教育要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求教师㊁学生㊁学校管理者等各教育主体同步具备数字意识㊁拥有计算思维㊁能够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㊁承担数字社会责任㊂在智能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帮助不同教育主体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重视教师㊁学生及教育管理者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培养教育主体对技术的辩证性认知与批判性思考,为不同的教育主体构筑共同的数字化精神空间,从而促进各教育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实现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共生㊂㊀㊀三、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潜在挑战智能时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随着教育数字化951①②③④李艳燕:‘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学习环境的变革与升级“,‘人民论坛㊃学术前沿“,2023年第20期㊂黄荣怀㊁王运武㊁焦艳丽:‘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7期㊂祝智庭㊁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4期㊂‘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转型的持续深入,诸多潜在问题与挑战也渐渐出现㊂㊀㊀(一)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从教室逐步延伸到社区㊁家庭等社会性场域,从学校物理空间逐步扩展到线上线下结合㊁校内校外融通的泛在学习空间㊂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校㊁家庭㊁社会等场域严重割裂,①不同学习场域拥有独立的数据系统和数据标准,缺乏整合与协同机制,导致各学习空间的信息共享不畅㊁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场域的学习支持服务难以协同联动,学习情境难以联通㊂如何突破信息壁垒,构建开放互联的学习环境,如何实现不同学习空间中各种智能化服务的无缝协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㊂㊀㊀(二)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体现不够明显新型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带来了诸多可能,但在教育领域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㊂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部分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个性化学习,辅助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但在应用的过程中,用户面临隐私被泄露㊁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获取的信息也可能存在错误或偏差㊂②此外,在当前的新型教育场景中,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案例仍然相对缺乏,规模化㊁可复制的应用模式较少,不利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的积累和推广㊂虽然部分教育机构小范围地尝试了数字化教育项目,但很少出现可以被扩大应用,或者能够在不同地区和学校成功复制的实践经验,这导致数字化教育呈碎片化,具有不稳定性,新型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㊂㊀㊀(三)部分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智能技术对教育转型的作用受到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技术对教育的多种可能性需要通过主体的实践才能实现㊂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中,各主体主要面临意愿障碍和能力障碍㊂一方面,部分教育管理者㊁教师㊁家长等参与主体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意愿不足,尚未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㊂例如,部分学校管理者没有充分落实 一把手工程 ,阻碍了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㊂另一方面,部分师生的数字素养有待加强㊂部分教师对如何运用新兴技术赋能教学㊁管理㊁评价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感到困惑,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了智能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的提升㊂㊀㊀四、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路径针对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㊁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体现得不够明显㊁部分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解决的措施包括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㊁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㊁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等㊂061①②③周伟㊁杜静㊁汪燕等:‘面向智慧教育的学习环境计算框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㊂李艳燕㊁郑娅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人民论坛“,2023年第23期㊂尚俊杰㊁李秀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㊂智慧教育㊀㊀(一)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不同学习场景具有各自的特征,应结合场景特点及教育需求,展开探索性实证研究,总结不同场景的教育教学规律,建立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㊂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健全新时期统筹多场景的数字教育管理体系㊂面对多元化的教育场景,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控,推进统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的教育应用场景和数字空间,面向多场景的各个要素制定相匹配的标准,形成内在协调的数字教育管理体系,提升统一的数字化保障能力㊂同时,结合各区域教育场景的个性化特征调整管理方案,并全面协调公众㊁专家㊁技术企业等不同主体,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由分散建设向集约共享㊁统分结合转变㊂第二,转变教学方式,推进场景驱动的 互联网+教育 示范试点建设㊂在因地制宜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面向不同教育场景推进 互联网+教育 的创新应用试点示范㊂例如,建立跨学段业务联动和流程协同的工作制度,保障不同学段㊁不同教育场域在数据衔接方面的稳定性,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探索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推动教学模式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结合㊁课内课外融通的多元形式转变,总结和分享先进的实践经验,推动优质教学案例传播与推广㊂第三,转变治理方式,推动数据驱动的多场景教育治理㊂在智能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突破多终端㊁多应用㊁多元异构数据的融合应用壁垒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㊂①面对不同教育场景的复杂数据,必须制定数据采集与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不同场景教育数据的采集流程㊂在此基础上,完善教育大数据体系,推进现有教学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㊁多模态㊁跨领域的教育数据实时采集㊁集成分析和可视计算,构建全时态㊁多场景㊁广覆盖的教育大数据资源库㊂基于丰富的跨场域教育数据,要进一步加强多场景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实施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推动教育决策从传统的经验式决策向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转变㊂㊀㊀(二)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应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教育的新途径,推进教学方式的系统性变革㊂一方面,加快大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推进高性能设施环境㊁普适性数字终端环境㊁创新型教室环境㊁物联化智能新场景建设,提高学校物联智能化水平㊂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使用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㊁ 北京教育云 ㊁智能教学助手㊁人工智能教师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促进数字化教育与体育㊁美育㊁劳动教育等多元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数字化由单一技术的独立应用升级为跨学科㊁多场景的综合应用,形成一批创新性强㊁成熟度高㊁可复制㊁可推广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与实践经验推广㊂第一,实行融合多模态学习分析的学习过程追踪㊂模态是一种可表征的客观存在的161①刘邦奇㊁胡健㊁袁婷婷等:‘教育数字基座赋能数字化转型:内涵㊁框架及典型场景“,‘开放教育研究“,2023年第6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符号系统,如人的语言㊁表情㊁身体动作等经过编码后都可以成为一种模态㊂①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伴随式数据采集设备非介入式地感知和采集视觉㊁听觉㊁触觉等多模态信息㊂例如,通过感知和采集视觉信息,基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可以分析他们的学习投入程度;通过感知和采集声音信息,可以识别学习者的表达内容和情感倾向,分析他们的情感特征;通过感知和采集触觉信息,收集学习者的书写和手势信息,可以了解他们的操作能力㊂对多模态数据的感知与分析,有助于智能地识别学习者实时的学习状态,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有效㊁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支持㊂第二,提供人机协同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㊂在教育领域,人机协同指充分发挥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不同教学主体与智能学习系统的高效互动与协作㊂随着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的发展,利用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系统,提供个性化㊁自适应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教师㊁学生㊁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主体与智能学习系统的高效互动与协作,将成为智能时代学习环境的重要发展趋势㊂智能学习系统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精确地识别他们的学习需求和遭遇的挑战,并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帮助学习者高效㊁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绩效,帮助教师全面㊁精准地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㊂智能学习系统还能够根据学习者对问题的回答和反馈,调整学习资源的内容和难度,以适应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使他们积极参与㊁深入思考,提高学习质量㊂借助人机协同,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㊁地点使用不同的设备进行学习,并获得智联融通的一体化学习体验㊂换言之,无论在学校㊁家庭或社会场域,无论在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学习者都可以与智能学习系统深入交互,并获得优质㊁高效㊁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学习者可以随时在学习社区中与其他学习者沟通交互,增强学习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㊂第三,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㊂智慧教育示范区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探索与战略抉择㊂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中遴选一批学习环境建设基础好㊁新技术应用效果佳的学校,作为数字化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构建一个涵盖大㊁中㊁小学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化教育创新发展联盟㊂在联盟内进一步遴选出覆盖中小学全学段㊁全学科㊁不同版本教材的万堂数字教育优质课程,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学校的标杆案例,形成成熟的㊁可供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教学实践成果,为各地区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提供参考范例㊂㊀㊀(三)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应充分重视管理者㊁教师㊁学生等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亟须对不同主体的数字素养培训进行系统改革和整体创新,以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㊁优质㊁精准㊁灵活供给㊂第一,落实学校管理者数字教育领导力提升项目㊂开展相关行动,增强各级各类教育领导者的数字教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中小学校㊁幼儿园㊁职业学校㊁特殊教育学校㊁高等①杨彦军㊁徐刚㊁童慧:‘智能学习环境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深度学习监测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㊂261智慧教育院校中主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园长)及教育部门信息化工作负责人的数字教育领导力㊂各级行政部门㊁教师教育部门也应建立面向学校主要领导人的数字教育领导力培训机制,明确培训课程㊁课时和考评办法,落实数字教育发展理念㊁方法与措施㊂第二,充分重视教师数字素养与能力的提升㊂一方面,应将数字素养视为新时代教师的基本功,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与主体意识,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探索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㊂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新技术的激励机制,将教师数字素养与绩效考核㊁职称评定㊁骨干教师评选等挂钩,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教师能够高效地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具备多场域促学能力和创新能力㊂第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适应力㊂完善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方式,通过课程㊁培训㊁讲座㊁在线资源等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熟悉数字工具㊁平台和资源,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方式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数字化环境下的道德行为规范㊂此外,建立多途径的监管㊁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无感式㊁伴随式教育数据采集和智能评价工具,获取学生在学习㊁考试㊁劳动㊁社会活动等过程中的多维度㊁全过程㊁动态化的数据,生成精准的学生画像,形成诊断性评价报告,对学习者的数字素养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确保学习者将数字素养应用到实践行动中㊂㊀㊀四、结㊀语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具有创新价值㊁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教育领域的一场系统性㊁根本性变革,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高的社会需求和更多的可能㊂面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潜在风险,例如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㊁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体现得不够明显㊁部分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可以通过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㊁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㊁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等多种渠道予以解决㊂通过学习环境的协同构建㊁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㊁各教育主体的协同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将稳步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学习生态将逐步形成,最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㊂责任编辑:沈㊀丹3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信息姓名:杨娜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性别:女民族:满族职务:系所主任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3956,51687250通讯地址:100044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电子邮件:nyang@个人简历教育简历1998年9月-2001年8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沈世钊院士专业:结构工程论文题目:变截面H型钢构件的相关屈曲及其对门式刚架承载力的影响所获学位:工学博士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1996年9月-1998年7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吴知丰副教授王娜副教授专业:计算力学论文题目: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所获学位:工学硕士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1992年9月-1996年7月:本科生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设计:门式刚架结构所获学位:工学学士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简历2009年03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12月-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3年12月-2008年12月: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1年09月-2003年12月: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研究领域自1996年至今本人先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方)交通大学从事过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古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薄壁构件与轻型钢结构的静动力性能研究;2、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3、古建结构的结构监测与性能评估。

科研项目主持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腹板开圆孔削弱型延性节点滞回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8092024)’(2009-2011)6:西藏三大工程办公室委托项目‘结构监测设备测试试验研究’(2008-200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薄壁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50778019)’(2008-2010)4:西藏三大工程办公室委托项目‘布达拉宫重点建筑部位的结构监测与参观客流控制’(2007-2008)3:北京三杰钢结构有限公司委托‘北京侨福花园广场铸钢支座试验究’(2007)2:北京交通大学校基金‘空间金属蒙皮结构在静、动荷载下的非线性性能研究’(2005-200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循环荷载作用下变截面H型钢构件的非线性相关屈曲研究’(50308001)’(2004-2007)参加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大跨屋盖结构的风致效应(50725826)’(2008-2011),本人为主要参加者3: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专项支持项目‘装配式临时看台与人群荷载的耦合作用及其结构参数与性能的研究’(2007-2008),本人为主要参加者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抗震关键理论问题(50338010)”(2004-2007),本人为主要参加者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钢框架新型延性节点和结构体系的动力实验与抗震分析(50278001)”(2003-2005),本人为主要参加者论文及著作著作:1:梁圣复杨娜等,建筑力学,机械出版社,20072:杨娜易成邢佶慧,摩天大楼的结构与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杨娜孙静曹艳梅,房屋建筑图解,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论文2009年:[1] 杨娜乔磊陈爱国:楔形H型钢短柱循环荷载试验研究, 振动工程学报,Vol.21,No.1,2009:93-98[2] 杨娜,焦通,陈爱国:低周往复荷载下楔形H型钢短梁滞回性能Ⅰ: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8):57-63[3] 杨娜,焦通,陈爱国:低周往复荷载下楔形H型钢短梁滞回性能Ⅱ:数值模拟,土木工程学报,2009,42(8): 63-66[4] 李波,杨庆山,杨娜: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9.1(26):64-73[5] 杨庆山,李波,杨娜(英文期刊):Aseismic behaviors of steel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with opening in beam web,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9,65(6):1323-1336[6] 姜兰潮,杨娜: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实习环节的探讨,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39):287-289[7] 周长东,杨娜: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39):32-36会议论文:[1] Ting Guo,Na Yang:Dynamic crowd loading test on tibetan ancient structures,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2009,Beijing,591-5982008年[1] 杨娜乔磊焦通陈爱国:楔形H型钢短柱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工程力学,Vol.25,No.6,2008[2] 杨娜郭婷:梁腹板开圆孔节点的组合效应影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03:69-73:146-152[3] 杨娜何转利:PERFORMANCE OF STEEL PORTAL FRAME WITH LOCAL BUCKLING OF TAPERED H-SECTION BEAM OR COLUMN,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Changsha,2008-10[4] 杨娜:研究生钢结构系列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第10卷),2008:43-45[5] 殷国卓,杨娜:剪铰结构的几何构成及力学分析,第十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1:140-1442007年[1]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H型钢楔形薄壁梁相关屈曲性能分析,工业建筑,Vol.37, No.1,2007,96-100[2] Na Yang, Long Li-hua1, Yang Qing-shan, Chen Ai-guo: Performance of Tapered H-Section Beam under cyclic loading,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dition, Changsha, 2007, 11:341-3452006年[1] 杨娜支旭东:楔形H型钢构件参数分析及简化计算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8,No.9,2006,1613-1616[2]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不同荷载工况下双段变截面H型钢梁相关屈曲性能分析,建筑结构,Vol.36,No.10,2006,64-66[3] 杨娜,乔磊,陈爱国:变截面H型钢柱的相关屈曲性能研究,低温建筑技术,2006-5,33-37[4]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残余应力对H型钢楔形梁相关屈曲的影响,特种结构,Vol.23,No.1,2006,13-16[5] Na Yang, Lei Qiao, Ai-guo Chen: Interactive buckling behaviors of tapered H-section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ing, Proceedings of the 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Fuzhou&Xiamen, 2006, 08, 404-409[6] Na Yang,Xu-Dong Zhang. Buckling Behaviors of Thin-walled H-Section Members In Com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Fuzhou&Xiamen, 2006, 08,[7] 焦通,杨娜.H型钢楔形薄壁短梁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18-122[8] 乔磊,张丽红,杨娜.压弯变截面H型钢柱稳定性能研究.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23-127[9] 杨雪,杨娜.轻钢住宅在住宅体系中的应用.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38-142[10] 杨雪,杨娜.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及其在结构体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38-14[11]殷国卓. 可展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03-1062005年[1] 杨娜,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Vol.15,No.8,2005,93-97[2] Na Yang, Xudong Zhi and Qingshan Yang:Local buckling Behavior of Tapered H-section Members Under non-uniform pressture,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oxing,2005,11:1968-1973[3] 乔磊,杨娜. 等、变截面H型钢柱的相关屈曲性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7,2005:18-52[4] 龙丽华,杨娜. 各种工况下变截面H型钢梁的相关屈曲对比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7,2005:74-77[5] 龙丽华,杨娜杨庆山:纯弯状态下等、变截面H型钢梁的相关屈曲性能对比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增刊),Vol.33,2005:95-1002004年[1] 杨娜支旭东沈世钊,H型钢楔形薄壁构件的局部屈曲性能分析,Vol.37,No.8,2004,11-15[2] Na Yang, Qingshan Yang, Shizhao Shen and Xudong Zhi,Studies on Local-buckling Behavior of Tapered H-section Members,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August 20-23 2004, Xi’an, China,Xi’an,2004,08:169-174 指导研究生情况在读研究生协助杨庆山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2008级:王娟2007级:樊宝锋硕士研究生2008级:康敏、张岩、张菁菁、纪万金、钟延营2007级:郭婷、李鹏、谌伟、孟庆铜、彭雄2006级:何转利、殷国卓、白杨2005级:焦通,杨雪(协助杨庆山教授指导)2004级:乔磊2003级:龙丽华(协助杨庆山教授指导)毕业研究生姓名所获学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2008年毕业生何转利硕士考虑局部屈曲的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的整体性能大连建筑设计院白杨硕士蒙皮效应对于门式刚架结构性能影响研究中土集团殷国卓硕士空间可展结构的几何构成及力学分析北京三杰钢结构公司2007年毕业生焦通硕士变截面H型钢梁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中土集团杨雪硕士中、美、澳三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规范对比研究2006年毕业生乔磊硕士变截面H型钢柱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北京交通大学龙丽华硕士楔形H型钢薄腹梁屈曲性能研究奥雅纳上海公司北京分公司团体兼职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与工程应用分委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