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纵坡及竖曲线设计总表

合集下载

第4章纵断面设计

第4章纵断面设计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
Lmin
2.当L>ST:
h1
d12 2R
,则d1
2Rh1
h2
d
2 2
2R
,则d
2
2Rh2
ST d1 d2 2R ( h1 h2 )
R
ST2
2( h1 h2 )
最小长度:
Lmin 2(
S 2
S 2
h1 h2 )2 4
最小半径:
Rmin
Lmin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表4-3)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45
6
7
8
9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为按公路设计速度计算的最大纵坡 减少1%
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 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 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 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 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K14-第5章 道路路线工程图识读

K14-第5章 道路路线工程图识读

路线横断面图样
共页 第页
K2+078



K2+061

K2+131 K2+115
K2+040
K2+100
由左至右
图标
课后作业
练习册中路线部分的练习。
3)平面图应从左向右绘,桩号左小右大,右百米标、左公里桩;
4)画地物及植物图例,图例应朝上或向北绘制,右上角加角标;
共17页第3
K4 竹坪村
K5
曲线表
NO
α
Z
Y
R
T
L
E
JD6
58°25′10″ 500 279.55 509.81 72.84
JD7 23°41′05″
600 125.81 248.03 13.05
1.75
4.49
4.60
4.59
5.32 5.70 6.10
0 600 57.2562.24 4.99
0 70061.8261.99 0.17
0 80065.30 61.503.80
0 90059.0057.002.00
1 000 54.5060.50 1 05050.02
1 10054.40 1 130 54.80
(2)设计线和地面线 设计线(粗实线),由直线和竖曲线构成,代表
路基边缘点设计高程。 地面线(细实线),是设计中心线(中心桩)原
地面高程连线。 比较设计线与地面线的相对位置,可确定填挖地
段和填挖高度。
(3)竖曲线
分为凸形曲线( )和凹形曲线( )。
符号中部的竖线应对准变坡点,竖线两侧标注变 坡点的里程桩号和变坡点的高程。
水平1:5000 比例尺 垂直1:500 粉质中粗黏土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i合 i纵2 i横 2 0.082 0.0482 9.33% 9%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

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图纸目录表

图纸目录表

速公路图纸目录一览表序号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一分册1第一篇总体设计第三篇 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设计一览表下院寺枢牛互通式立体交叉2项目地理位置图说明K3+820 4-25m左阳庄大桥设计说明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览表3说明书路基设计表K3+820 4-25m左阳庄大桥设计图说明4路面平纵面缩图边沟设计表K5+557 10-30m 黎河大桥设计说明线位数据图5主要技术指标表路基标准横断面K5+557 10-30m 黎河大桥设计图单元要素表6附件一般路基设计图桥涵设计说明逐桩坐标表7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路基横断面设计图桥涵设置一览表纵断面图8第二篇 路线超高方式图涵洞工程数量表连接部设计图9说明路基清表数量表RK2+453.375 1-4 涵洞设计图连接部标高数据图10路线平面图路基填前碾压数量表LK2+454.732 1-4m涵洞设计图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11路面纵断面图超宽碾压工程数量表路基横断面实际图12直线、曲线及转角表高填深挖路基工程数量表路基设计表13纵坡竖曲线表高填深挖路基设计图路基土石方数量表14公路用地表低填浅挖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路基土石方数量汇总表15公路用地图低填浅挖路基处理设计图16赔偿树木、青苗表桥头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17砍树挖根数量表桥头路基处理设计图18拆迁建筑表陡坡路堤或填挖交界处理工程数量表19拆迁电力、电讯设施表陡坡路堤或填挖交界处理设计图20路线逐桩坐标表特殊路基设计表21控制测量成果表特殊路基设计工程设计数量表特殊路基设计图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特殊路基处理纵断面图路基、路面 排水工程设计图路基土石方数量表分离路基中间带排水设计说明路基每公里土石方数量表第九篇 其他工程沿线筑路材料料场表路基土石云据统计表说明沿线筑路材料试验资料表取土坑(场)、弃土堆(场)一览表改路改渠工程数量表筑路材料供应示意图取土场、弃土堆设计图改路改渠平面设计图第十一篇 施工组织计划路基防护工程数量表改路改渠工程纵断面图说明路基防护工程设计图改路改渠工程占地图工程概略进度图路基结构方案边沟圆管涵数量表施工便道主要工程数量表中央分隔带设计图老峪河河道防护设计其他临时工程数量表超高段中央分隔带排水第十篇 筑路材料 公路临时用地表第二分册第三分册第四分册第五分册下院寺枢牛互通式立体交叉下院寺枢牛互通式立体交叉下院寺枢牛互通式立体交叉下院寺枢牛互通式立体交叉路基边沟排水设计图BK0+856.734匝道桥设计图表AK1+647.5中桥设计图表AK1+647.5小桥设计图表其他工程设计图表EK0+212匝道桥设计图表BK0+266.5中桥设计图表BK1+346小桥设计图表用地图表YK1+814.5中桥设计图表SK24+491思恭庄中桥设计图表CK0+493小桥设计图表建设期交通组织方案图表YK1+814.379中桥设计图表SK24+273.5思恭庄-李庄子分离设计图表GK0+527小桥设计图表路基处理设计图表AK0+288小桥设计图表SK24+879小桥设计图表路基防护设计图表SK25+264小桥设计图表路面设计图表SK25+468.5小桥设计图表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图表SK25+798小桥设计图表路基拼宽处理设计图通道设置一览表下院寺枢纽互通桥梁设置一览表通道工程数量表AK1+012.74匝道桥设计图表ZK2+034.834与YK2+033.5通道设计图DK0+392通道设计图第六分册分离式立体交叉一览表K4+626 左阳庄分离式立交设计说明k4+6263-16m 分离式立交设计图k5+873 后毛状分离式立交说明K5+873 3-16m 分离式立交设计图通道设计说明板式通道一览表RK3+176.5 1-13m 一等通道设计图LK3+169.688 1-13m 一等通道设计图LK2+794.388 1-4m 三等通道设计图RK2+793.909 1-4m 三等通道设计图RK2+967.9595 1-4m 三等通道设计图LK2+966.694 1-4m 三等通道设计图K3+446 1-6m 二等通道设计图K4+206 1-6m 三等通道设计图K5+053 1-6m 二等通道设计图K6+454 1-4m 三等通道设计图。

道路勘测设计 3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3节 纵坡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3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3节 纵坡设计

第三节 纵坡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 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 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 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 3、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相当于公路相应设计车速下最大纵坡减 小1%。
(二)最小纵坡(min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道、设超 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作纵向 排水设计。 在弯道超高横坡渐变段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 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12.0 4.5四)合成坡度(resultant gradient) 1、定义: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
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大坡度值。
• 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 1、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和
下坡的安全性。
2、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 量小。
3、自然条件:海拔高度、气温、降雨、冰雪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完整版)三级公路设计

(完整版)三级公路设计

1 绪论1.1 地理位置图(略,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1.2 路线及工程概况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7.5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 ⨯0.5米,行车道为2 ⨯3.250米。

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总长1981.451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1+1981.451。

设计路线共设置了6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50m 210m 250m 337m 75m 58.460m,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个变坡点,5个凸形竖曲线,3个凹形竖曲线,半径依次为1800、4700、18000、2500、2500 3000、1400、1000米。

1.3 线自然地理特征安州区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中段,介于北纬31°23′~31°47′,东经104°05′~104°38′之间,东与江油市,东南与本市的涪城区接壤;南与德阳市的罗江县,西南与绵竹市相连;北与本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毗邻1.4 研究主要内容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吉林白河—露水河三级公路的设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整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1.4.1资料整理与分析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据,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

首先要对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各种资料加以理解和必要的记忆,明确对设计的影响,在头脑中对工程要求、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构成一幅明晰的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系统地整理,从中抽取、确定有关设计数据。

1.4.2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1.4.3排水设计1.4.4设计文件毕业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

说明书交代设计内容、设计意图。

计算书交代设计中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

道路设计毕设模板

道路设计毕设模板

一、概述 (3)1.1设计标准 (5)1.2 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及其环保措施。

(7)1.3 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

(7)1.4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情况。

(7)二、平面设计 (8)2.1概述 (8)2.1.1 路线布设 (8)2.2选线和定线 (9)2.2.1 平原地区选线布设要点 (9)2.2.2丘陵区选线要点 (9)2.2.3纸上定线 (10)2.2.4越岭线 (10)2.3平面设计 (11)三、纵断面设计 (14)3.1概述 (14)3.2纵坡设计 (14)3.2.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4)3.2.2纵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5)3.3竖曲线计算 (16)四、横断面设计 (18)4.1横断面的组成 (18)4.1.1路基宽度 (18)4.1.2路拱坡度 (19)4.1.3路基边坡坡度 (19)4.1.4护坡道 (19)4.2横断面设计步骤 (20)4.3支挡防护工程设计 (20)4.3.1坡面防护 (20)4.3.2挡土墙设计 (20)五、路面结构设计 (21)5.1路面类型的选择确定 (21)5.1.1沿线地质概况及材料来源 (21)5.1.2路面等级与类型 (22)5.2面层设计 (22)5.2.1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 (22)一、概述贵黄公路起于贵阳市一环路艺校,经清镇市、走平坝县、过安顺市西秀区和镇宁县,最终到达闻名世界的黄果树风景区,全长136.89公里。

原有的贵阳至黄果树公路经过解放后的多年改造,大多已达到三、四级公路标准,留作辅道,供混合交通行驶。

1991年5月,改建后的贵黄公路为二至一级汽车专用公路标准。

贵黄公路不仅是贵阳至黄果树风景区的旅游公路,也是贵州省第一条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穿过黔西经济走廊带,是国家的西部旅游线、国家“七五”期间27条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之一。

黄果树瀑布距贵阳市区150多公里,贵黄公路是为了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旅游出行条件而设计修建的。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断面设计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断面设计

第二章平、纵、横三维断面设计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断面设计2.1 道路等级的确定2.1.1交通量换算已知预算十年末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Y=10%)为2500辆/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2”各种车型的折算系数为小客车1.0中型车1.5大型车2.0拖挂车3.0。

依据“国内外汽车参数”得知:东风EQ140载重5.21t 黄河,JN —150载重8.06t,解放CA10B 载重4.00t,跃进NJ130载重2.5t 。

十年末小客车标准车型交通量 表2-1 车型 交通组成量 实际交通量 折算系数 换成小客车交通量 解放CA10B 65% 2500×65%=1625 1.5 2437.5 进NJ130 15% 2500×15%=375 1.5 562.5 黄河JN150 10% 2500×10%=250 2.0 500 东风EQ14010% 2500×10%=2501.5 375∑=3875辆/日依据“道路勘察设计”交通辆换算公式为1d0(1)n NN r -=+式中:d N —规划交通量(辆/日);0N —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γ—年平均增长率(%); n —预测年限(年) 换算十五年初平均日交通量:用式(2—1)计算3875)1(10=+=-n d r N N 辆/日据服务对象,假设本条公路为三级公路。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选三级公路路面为沥青表面处治时设计年限为八年。

日辆/4.5673)1.01(3875)1(1510=+=+=--n d r N N2.1.2道路等级确定地区的地形为重丘山岭区,公路使用性质任务是为沿线工农业服务,是沟通县乡村的支线公路,并小客车标准车型交通量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三级公路小客车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中间。

该公路为三级公路。

假设成立。

2.1.3道路技术标准的确定(重丘区三级公路)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该公路的各项设计值取如下:设计速度30(㎞/h)单车道宽度3.25m土路肩宽度0.5m路基宽度7.5m停车视距30m会车视距60m超车视距150m“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半径﹑坡度调整的范围如下: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65 极限值:3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350 最大纵坡:8%当路拱≤2.00%时为350;当路拱>2%时为45同向曲线曲线间最短直线长度满足v6≥≥反向曲线间最短线长度满足v2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最小坡长:100m。

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表6

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表6

第一节 纵坡及坡长设计
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 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 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ib
i
i合
合成坡度可按矢量关系或勾股定理关 系导出:
i合 i2 ib2
式中: i合—合成坡度(%);i —公路平曲线处的纵坡(%); ib —公路平曲线处的超高横坡度(%)。
第二节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
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 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 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 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 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第二节 竖曲线设计
的竖曲线半径的最小值,该值只有在地形受限制迫不得已时 采用。
通常为了使行车有较好的舒适条件,设计时多采用大于极限 最小半径1.5~2.0倍,该值为竖曲线一般最小值。我国按照 汽车在竖曲线上以设计速度行驶3s行程时间控制竖曲线最小 长度。
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表3-6所列,在竖曲 线设计时,不但保证竖曲线半径要求,还必须满足竖曲线最
改正值: y x2 2R
第二节 竖曲线设计
计算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标高: 某桩号在凸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y 某桩号在凹形竖曲线的设计标高 =该桩号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y
第三节 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是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
驶的专用车道。
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
第二节竖曲线设计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缓和冲击经行时间不宜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第二节竖曲线设计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缓和冲击前灯照射距离要求跨线桥下视距要求经行时间不宜过短第二节竖曲线设计凸凹形竖曲线都要受到上述缓和冲击视距及行驶时间三种因素控制

路线纵断面图

路线纵断面图

路线纵断面图
①地质概况。 根据实测资料,在该栏中注出沿线各段的地质情况,作为修筑
道路路基时的地质资料。
②高程资料。 表中有设计高程和地面高程两栏,它们应与图样互相对应,分
别表示设计线和地面线上各点(桩号)的高程。 ③填挖高度。
设计线在地面线下方时需要挖土,设计线在地面线上方时需要 填土,挖或填的高度值应是各点(桩号)对应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 程之差的绝对值。
路线纵断面图
3. 路线纵断面图绘制方法
(1)路线纵断面图大多画在透明方格纸的背面,以防止擦线或刮图 是把方格线擦去或刮掉。方格规格为纵横都是按1 mm分格,每5 mm处印 成粗线。用方格纸画,既可省比例尺,加快绘图速度,又便于进行检查。
(2)路线纵断面图和平面图一样,从左至右按里程顺序分段画出。 先画资料表和左边的纵坐标(高程)轴,然后画地面线和设计线,最后画 出涵洞、桥梁等符号。
图10-9 路线纵断面图
路线纵断面图
(1)图样部分。 ①比例。路线纵断面图的横向长度表示路线的长度(里程), 纵向高度表示地面及设计线的标高。由于路线和地形的高程变化 比起路线的长度要小得多,为了在路线纵断面图上清晰地显示出 高程的变化和设计上的处理,绘制时一般采用纵向比例比横向比 例放大 10倍。横向(里程)比例尺和纵向(高程)比例尺的确定 要根据实际工程要求选取,如在山岭地区,横向比例尺一般选择 1∶1 000、1∶2 000、1∶5 000,则与之对应的纵向(高程)比 例尺选择1∶100、1∶200、1∶500;在丘陵和平原地区,由于 地形起伏变化较小,所以横向比例尺一般选择1∶5 000,则与之 对应的纵向比例尺选择1∶500。
路线纵断面图
④沿线构造物。道路沿线如设有桥梁、涵洞、 立交和通道等构造物,应在其相应设计里程和高程 处,按图例绘制并注明构造物名称、种类、大小和 中心里程桩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