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二战 特殊的关系
二战中的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和意义
二战中的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和意义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二战期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对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到中美在二战中的合作是复杂而多元的,不仅在军事和物资上有互助,更在精神和价值观上互相支持。
一、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冲突,全球各国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在这个巨大的战争舞台上,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种合作的影响和意义。
二、美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在二战期间,美国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弹药、飞机和坦克等,帮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
同时,中国向美国提供战略情报和地面导航,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种军事合作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抵抗能力,也削弱了日本的战争能力。
三、美国与中国在精神和价值观上的支持除了军事合作外,美国和中国在精神和价值观上也互相支持。
两国都坚信自由、民主和正义的价值,反对侵略和压迫。
这种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战后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美国与中国合作的影响和意义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对二战的结果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合作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使中国能够继续抵抗日本的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
其次,这种合作为美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支援,帮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
最后,这种合作为战后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自由、民主和正义的价值观的传播。
结论:通过对二战期间美国与中国合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到这种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美国与中国的合作不仅在军事和物资上互相支持,更在精神和价值观上互相鼓励。
这种合作为二战的结果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特殊关系与印度独立
[ 作者简介 ] 戴 丽雯( 1 9 9 1 一) , 女, 安徽 安 庆 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世 界 地 区国 别 史 研 究 : 张士 昌 ( 1 9 6 5一) , 男, 合 肥人 , 副教 授 , 博士 , 主要 从 事 国际 政 治 与 国 际 关 系研 究 。
对 它而 言负 担 过 重 , 它 会 选 择 避免 结 盟 。但 是 如 果一个 国家不 能强 大到 不需 要盟 友或 者联 盟
可 以给它 带 来 力量 , 那 么 孤 立 主 义原 则 就 摇摇
欲坠。
2 0世纪 3 0年 代 以来 , 世 界 局 势 越 来 越 不 稳定 : 日本 在 远 东积 极 备 战 , 企 图称 霸 东 南 亚 ;
美 国 自建 国 以来 , 一 直 秉 持 孤 立 主义 的外 交 政策 原 则 , 不与任何地 区进行永 久 的同盟。
但“ 一个 国 家要 不 要 实 行 联 盟 政 策 , 并 不 是 一
个 原则 问题 , 而 是个 权 益 问题 。 ” 联 盟 如 果 不 能 给一个 国家带来 它 原本期 许 的好 处或 者联 盟
欧洲跃 跃 欲 试 ; 美 国的“ 道威斯计划” 和“ 杨 格 计划” 向德 国输 送 了 大量 的资 本 , 一旦开战 , 失 去 对 德 国 的控 制 , 将 会 给 美 国 的经 济 利 益带 来 巨大损 失 ; 美 国 的海 军 力量 也 远 没 有 强 大 到可 以独立 承 担 西 半 球 的 防务 工 作 ; 英 国在第 一 次 世 界大 战后 , 日不 落 帝 国已现 颓相 ; 英 国对 其在 远 东 的利 益 无 暇顾 及 , 面对 德 国的 挑衅 也 显 得 力不 从 心 。而美 国与 英 国无论 从 政 治 制度 、 经 济模 式 还 是 文 化传 统 等 都 有类 似 之 处 , 这 为 英 美两 国 的合作 奠定 了基 础 。现 实主 义学 派代 表 人物 汉斯 ・摩 根 索 认 为 : “ 国 家 间 联 盟 的产 生 是 由于结 盟 国家都 希望 可 以利用 对 方来增 强 自 己 的强 权 。 ” 显然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期 间 英美 特 殊 关 系 的形成 基 于共 同抵御 法西 斯 的侵 略 。 第 二 次世界 大 战前 夕 , 美 国 国 内孤 立 主 义 的突 出产 物是 1 9 3 2—1 9 3 5年 三个 《 中立 法 案 》 的 出台 。罗 斯 福 已清 醒 地 认 识 到 : “ 世 界 已 笼 罩 在一 片恐 怖之 中” , “ 仅 仅用 孤 立 主 义 或 中立 政 策是 无法 逃脱 这 种 恐 怖 的 ” 。 0 ' 4 7 ) 1 9 3 9年 1 月4 E l , 罗斯 福 在致 国会 咨 文 中指 出 : “ 现 行 的 《 中立法 》 在 实 际 中可 能 有 助 于侵 略 者 而 并 非
二战期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战期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二战期间,战略伙伴关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抵抗法西斯势力,各个国家之间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迎接挑战。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部分国家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分析其对战争局势的影响。
一、苏联和美国的盟友关系苏联和美国成为二战期间最主要的盟友之一,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美国向苏联提供援助,形成了强大的合作关系。
苏联从美国获得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援助,这对于苏联抵抗德国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联的抗击力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也标志着盟军胜利的转折点。
二、英国和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英国和美国这两个讲英语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建立了坚实的战略伙伴关系。
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后,英国成为了最后的抵抗势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战略计划,并争取美国的支持。
美国向英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共同参与了北非、西欧和南太平洋等多个战区的战斗,最终促成了盟军的胜利。
三、中国和苏联的抗日关系中国和苏联在二战期间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亚洲最主要的反法西斯力量。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与物资支持,支持中国游击战争的开展。
苏联还积极组织国际援华运动,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并提供政治上的支持。
中国和苏联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日本在亚洲的侵略势头。
四、法国和英国的盟友关系虽然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被德国占领,但法国仍然与英国保持了盟友关系。
法国被迫流亡到英国的政府与英国政府合作,在1940年创立了自由法国。
自由法国继续参与抵抗纳粹德国的战斗,与英国共同作战,并参与了诸如诺曼底登陆等决定性战役。
法国的参战对于盟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二战期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等国家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最终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冷战中的英美关系
2013.12.12 北外滩码头 “大英帝国的六分之一”
关键节点一:再度上台
关键节点二:远东突变—朝鲜战争
关键节点三:三军凌乱---“空中闪电” 导弹事件
结论
•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正
美英特殊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 • • 1.核领域的密切合作 2.军事领域的密切合作 3.宣传领域的合作 4.两国对彼此对外战争行为的公开支持
• 以上是大家对英美关系的传统看法, 即如兄弟般的紧密关系。然而,这仅 仅是表面······
现在,让我来颠覆你们的传统 看法~
欧洲是什么?是一个碎石堆,一个尸骨所,是瘟疫和仇恨的繁殖地。 -------温斯顿·丘吉尔
美国的战略意图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要对付苏联,它 必须把西欧拉到自己这边,这样英国在西欧和美 国之间的桥梁作用就凸显出来。英国是美国进入 西欧的桥头堡,是美国观察西欧的窗口,美国的 许多措施只有经过英国才可影响西欧。
英美特殊关系的产生
• “英美特殊关系”一词最早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文献, 用 来描绘英美两国战时结成的亲密同盟合作关系和设计战后英国的外交 政策。丘吉尔和罗斯福( Roosevelt) 是英美特殊关系的缔造者, 丘吉尔 创造了这一短语, 并使其在战后得到广泛的流传。
英国的无奈选择
1.二战后,英国的金银储备几乎枯竭,政府被迫向 美国大量借贷,饱受战争创伤的英国需要美国。 2.英国的商品市场在战争中被破坏殆尽,在战后不 能迅速重建。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在战后, 国力、军力都稳居西方世界头把交椅。 3.“恐苏症”与“恐共症”。英国觉得苏联人企图 把它控制的欧洲大陆一部分分离出去。
二战秘闻: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
二战秘闻: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八一军刀2014/2/26 7:53:48收藏分享>58135二战后期,反攻欧陆的美军士兵既是解放者,也是大批犯罪行为的主角。
特别是在法国,成千上万女性沦为美军性暴力的受害者。
自1944年夏季反攻欧洲大陆伊始,美军便在战场上树立起“解放者”的伟岸形象——他们兵锋所指,敌人节节败退,最终使法国摆脱了纳粹的残酷统治。
后世的文人墨客对此不吝赞美,称这段历史为“一群年轻英俊的男儿解放了一个被压迫的国度”。
数十年来,相关认识一直未曾被动摇。
2004年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即便法美关系因伊拉克战争遇冷,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仍然强调,法国决不会忘记“永远的美国朋友”。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玛丽·路易斯·罗伯茨的研究成果,却被认为有可能颠覆外界长期以来对美军在欧陆所作所为的认知。
通过广泛研究法国档案、美军记录、媒体报道及其他材料,罗伯茨以《士兵们做了些什么?在二战法国的美国大兵和性》为其新著命名。
她在书中援引部分法国民众的观点,称美军士兵并非为了正义与自由,更像是为了法国姑娘才来扮演“解放者”的;他们想方设法与法国女性寻欢作乐,掀起了“欲望的海啸”。
“赶紧把女人藏好”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从他们进驻英国时便露出了苗头。
这些高大、自信、精力过剩的年轻人,用巧克力、尼龙袜和肥皂等小礼物,换取与当地女孩亲热的机会,买春者亦不在少数。
诺曼底登陆前夕,从伦敦的夜总会和酒吧钻出来的美国军人,时常乘着酒兴,在街头寻找“流莺”,谈妥价钱后(通常为3英镑左右),便在军大衣掩盖下匆匆完成交易。
一位士兵在给朋友的信中如此描述这种现象:“我们正开辟‘第二战场’。
我无法形容海德公园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和响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5年间,美国军人在英国犯下126起强奸案。
相对来说,由于英国不属交战区,美军已经算是十分克制。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它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轴心和同盟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战略轴心以及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一、战略轴心的形成与发展战略轴心是指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或地区。
在二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认为是战略轴心。
这三个国家都追求着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国家,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
德国是二战中最重要的战略轴心之一。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奉行着纳粹主义的种族优越论,试图通过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来统治整个欧洲。
德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先后侵略波兰、法国等国,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霸主。
意大利是另一个重要的战略轴心。
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试图通过建立新罗马帝国来恢复意大利的辉煌。
然而,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很快就被盟军打败,最终投降。
日本是战略轴心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日本奉行着军国主义政策,试图通过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来统治亚洲。
日本侵略了中国、朝鲜、东南亚等地,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然而,日本在与美国的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被迫投降。
二、同盟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在二战中,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盟关系的形成往往是出于共同的利益或对抗共同的敌人。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国际协定,俗称“反共产国际”。
这一协定加强了三国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轴心国同盟。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同盟关系发生了变化。
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引发了美国的参战。
美国与英国、苏联等国结成了同盟,共同对抗轴心国。
同盟关系的演变还体现在轴心国内部。
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较差,墨索里尼被推翻后,意大利与盟军达成停战协议,转而与盟军合作。
德国则在战争后期与日本结成了反同盟国同盟。
三、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的影响战略轴心和同盟关系对二战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战略轴心的存在使得战争扩大化。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在二战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紧张局势。
本文将以叙事的方式,探讨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分析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与演变。
第一章二战爆发之前的国际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困境。
各国为争夺资源和市场,实行了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际贸易受阻,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同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迅速崛起,采取侵略行动,试图通过扩张国土来解决自身经济和政治问题。
第二章二战爆发与盟军的形成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随后,德国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面对纳粹的侵略,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感到威胁,开始形成反法西斯的联盟。
美国则保持中立,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战争。
第三章盟军的胜利与国际组织的建立二战期间,盟军与轴心国进行激烈的战斗。
到1945年,盟军最终取得了胜利,纳粹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
在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意识到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于是,联合国组织成立,成为处理国际争端的平台。
第四章冷战与超级大国的崛起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产生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进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和苏联作为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持久竞争与对抗。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军备竞赛和间谍活动等手段进行相互牵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东西方的对立局面。
第五章冷战的区域冲突与政治博弈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核武器领域,还渗透到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地区。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成为东西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此外,苏联和美国还通过援助与干预等手段在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进行政治博弈。
第六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格局的调整随着冷战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成为冷战的转折点。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和和平演变政策使得东西方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二战期间,美日之间既是盟友,也是敌人。
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盟友和敌人两个角度,探讨美日关系在二战中的演变。
1. 盟友关系在二战初期,美国与日本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友好关系。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引发了全面战争。
“中国事务”成为美日关系的焦点。
美国共和党政府支持中国,不仅提供经济援助,还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
到了1941年,美国决定冻结日本的资产,这给两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严重的裂痕。
然而,尽管存在冲突,美国与日本仍在某些方面保持着盟友关系。
1940年,美国实施了“印度洋扩张法案”,以保护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尽管该法案是针对日本的,但美国随后与日本签订了“ABC-D条约”,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和美国,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合作。
这可以说是美日盟友关系的一种表现。
然而,一系列事件让盟友关系急转直下。
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导致两国直接陷入敌对状态。
美国对日本宣战,进一步加深了二战的紧张氛围。
从此,美日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盟友关系完全瓦解。
2. 敌人关系美日敌对关系的爆发,主要源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
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侵略行为激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
二战爆发后,日本先后侵占了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等地,严重挑战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进行了反击,实施了“跳岛战略”。
随着二战的发展,美国在关岛、萨凡纳岛、塞班岛等战役中逐渐推进,并最终实施了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
1945年,美国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在整个冲突过程中,美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对抗,以及海陆空各个层面的战斗。
两国彼此视对方为敌人,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进行殊死的争夺。
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国在重建日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实施了占领政策,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二战后冷战的历史遗产
二战后冷战的历史遗产二战的结束并没有意味着世界和平的到来,相反,战后全球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是同盟国,但是1945年以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冷战。
冷战不同于热战,没有直接的战争行动,然而它持续了数十年,对世界留下了持久的遗产。
一. 冷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冷战使得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变得复杂而紧张。
世界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在西方领导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阵营,而苏联则在东方领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
冷战让人们漠视了代表国家本身的原则和价值,转而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主要分界线。
冷战还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传播,加剧了全球的武器军备竞赛。
美国和苏联两国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这为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美国和苏联等大国之间的对抗所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使得全球的经济和贸易环境更加倾向于保护主义,这形成了另一个对冷战遗产的危险。
二. 冷战对世界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冷战对全球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其中的一些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追求民主、言论自由和人权方面,这些价值观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是截然不同的。
在美国,民主表现为自由、平等和公正,而这些价值观在一些难民和流亡者的口中被传播出去。
这些难民和异乡人在自己国家面临了恶劣的环境和政府压制,自由世界成为他们的理想归宿。
对于苏联来说,它试图通过维护政治和人民的忠诚度来确保社会稳定,这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冷战的形成和发展,将这些对立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分歧点。
三. 冷战对未来的影响尽管冷战已经结束,并且苏联也随之崩溃了,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消失。
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它在一些冲突军事或非军事中的影响和遗产。
无论是在朝鲜、伊朗还是阿富汗,都可以看到冷战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问题都源于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领导者和人权捍卫者,这给了她巨大的转变的机会。
然而,她并没有做到足够的说明和努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利用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影响国际事务,因此,历史的遗产并不是出现一次性的影响,而是在所涉及的一些分歧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浮现。
试析二战时期的中美文化关系
试析二战时期的中美文化关系[摘要] 本文主要概论二战时期的中美文化关系,正视历史,辩证分析。
分三个方面:第一,美国对华文化政策和文化“援助”。
第二,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的对美文化交流。
第三,二战时期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中美关系文化交流文化援助二战时期特别是中国抗战爆发以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包括对中国进行文化封锁和摧毁。
美国出于自身的远东利益需要,对中国抗日战争由最初的同情发展到珍珠港事件后的同盟关系的建立。
为反对共同的敌人,美国除向中国提供军事经济援助外,还提供宝贵的文化援助。
二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是近代时期的最好时期,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
文化援助主要体现在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设立中国项目,对华图书援助,教育交流和人员往来,与共产党解放区文化接触等。
一、美国对华文化政策和文化“援助”美国对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视特别是将其应用于外交起始于二战初期,其标志是1938年美国国务院创立文化关系司。
当时是为了应对纳粹德国对拉美地区的“文化攻势”(Cultural Offensive),为稳定后院,美国奉行“好邻居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在国务院设立文化关系司及成立“与美洲国家间科技与文化合作部际委员会”等措施来实施其文化外交战略。
目的是鼓动和加强美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知识分子的合作。
1941年以前,文化关系司的活动对象一直局限于拉美地区。
中国抗战爆发后,为维护在华利益,中美携手抗日,美国施行援华政策。
早在1938年美国就向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成为抗战时期美国的第一笔援华贷款。
1941年有将租借法案应用于中国。
对华文化援助的目的有二:以华制日,减轻美军对日作战的压力;以华制苏,使中国成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支持者。
要达到此目的,美国必须获得中国的支持,进而全面影响中国,给予中国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援助是必要手段。
而文化援助可以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一阶层在一些中国对战争的态度方面至关重要”无论其动机如何,客观上都给予了中国人民以宝贵的支持,给中国抗战输入了不竭的动力。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二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
摘要建立予二战期间的英美特殊关系,由于英美各自利益的需簧从战后一盥延续至今,茹继续影响着当今世界局势釉一些霪大战枣。
英美特殊关系簸然隧蒋莺际形势的交化帮澈方实力的消长以及两国历届政府内外政策的谰整而几经周折和演变,但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帮基零蟊标。
国蠹肖些学赣认兔荚美特殊关系溅予20毽纪了O年代终止,而回姻到国岛国之间的一般关系了。
本人认为这不符仓实际。
实际是英荑特殊关系至今不仅来戆终也,并继续影嚷着冷战震单极和多极并存的世界格局。
美国仗着它唯一超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金躅建立肇裰篷爨。
荚溜刘紧逡其磊凳虎佟张。
在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中,英夔特殊关系被赋予了新时期的新特征。
当今几次地区战争已经涯甓了美荚企窝数薄鏊武力褪结合建立懂秀霸权的野惑将极大地破坏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
因此,深刻认识英荧特殊关系魄建立及其原鞠,羯承它演变的历稷及其在毅形势下豹凝特缝及其实质,对于揭瓣它企图设计和控制的所谓世界新秩序的阴谋,具有燕要的壤论翻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麓战后;荚国;美国;英美姆殊关系ABSTRACT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builtduringtheⅥ^DrldW打IIhasbeengoingonafterthewarfortheneedoftheirrespectivebenefitandareinfluencingtheintemationalsituationandsomemaiora腑irsaswell.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hadrepeatedsethackandevolution,butithasn’tchangedtheoriginalnatureandthebasictarget.SomeChinesescholarsthinkthatAnglo——AmericanandregressedtonormalSpecialRelationshiphadendedin1970srelationshipbetweencountries.Inthisregard,lbelieve,itiSnottrue.Thetruthis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notonlyhasn’tended。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3)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1945——1949)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遏制共产党在中国发展壮大、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4) 敌视对抗(1949—6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对抗史实: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5)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6)多方合作,摩擦不断(90年代以来)。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近年中美冲突的主要史实:1999年,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5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把台海局势列为军事合作的内容。
2、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与中美关系: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邓小平:与美国正式建交;江主席:走出危机走向新阶段;胡锦涛: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美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原因
美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原因自1939年希特勒发动波兰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主要议题。
然而,在战争爆发的前两年里,美国并没有参加这场由欧洲势力主导的冲突。
这篇文章将探讨美国最终在1941年参战的原因,以及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美国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角色和影响。
经济因素与贸易美国在二战期间的确是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国,而且实力强大的精英阶层对全球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开始了他们对于世界经济和贸易依赖的观点。
在战争爆发的前夕,美国对于参战立场的观念被大量讨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与日本的贸易问题。
日本的希望是想要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军事帝国,“大东亚共荣圈”就是他们的目标。
然而,这个理念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战略资源和能源。
而且,在日本的眼中,美国成了他们的敌人,因为美国曾经对于日本的石油和钢铁出口进行了限制。
美国对于日本经济的限制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局势。
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这个事件激起了美国的公愤,使得国内对于参战的呼声越发高涨。
盟国地位除了经济要素,美国加入战争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道义和盟国义务的理念。
盟国义务的观念是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深。
美国坚信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是有价值的,而且他们还感到自豪的是,能够在与西欧的仇敌纳粹德国作战的同时,在全球扮演出正义的旗手。
盟国义务看起来是一种非常为人们所接受的道德理念,但是,在此观念被强调的同时,美国也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的角色和美国特有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干涉全球事务,甚至干涉其他国家内部政治。
推动民主实际上,美国的完全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力,在于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地位。
美国想要在世界上推广自己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行动力。
二战期间,美国推动了民主的理念,他们通过众多的宣传广告、战时电影以及其它行动,如向英国的服务员和女工介绍美国的文化,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决定参加二战。
在此前,美国对于国际关系的战略选择已经在逐步转变,远离孤立主义转向对外干预。
而在战争中,苏联与美国成为联盟,但不寻常的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战略博弈。
在本文中,将探讨和分析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以及其影响因素。
一、战略博弈美国与苏联是在二战期间结成联盟的。
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表示支持苏联,以建立更广泛的反法西斯主义联盟为目标,而苏联也认为这段时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是美苏关系的转折点。
但是在1945年以后,美苏合作逐渐消失,美国政府开始对苏联持更为敌视的态度。
美国不再把苏联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而是作为一个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国家。
由于二者在意识形态、民主、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和对抗,因此他们的战略博弈是不可避免的。
二战期间,美苏之间的战略博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德战争的规模和战役地点在对德战争中,苏联是与德国直接对抗的,战场在东线。
而美国则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的配角,其作用在于向欧洲提供援助,破坏德国的战略。
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地理位置相对较远,并且在德国占领欧洲之前,美国的作用在此时并不十分明显。
在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整个欧洲战场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对于战局的评估也有所不同。
苏联更关注东线的攻防,而美国更注重欧洲的长期稳定,同时也更为支持联合国组织在欧洲的存在。
2. 向苏联提供援助除了援助欧洲之外,美国通过船运向苏联提供大量的优质物资,这些物资通常被看作是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一种方式。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物资援助对二战的进展有意义,特别是对于苏联实现战争胜利至关重要。
进行援助的同时,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监督,通过情报收集确定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危害并采取行动。
而对于苏联来说,他们意识到援助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不想完全顺从美国的意愿。
在获得美国的援助后,苏联开始威胁美国,在外交和政治上争取自己的利益。
英美特殊关系名词解释
英美特殊关系名词解释
英美特殊关系(The Special Relationship)指的是英国和美国
之间的特殊外交、政治、军事和文化联系。
这个术语最早在1946年由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指的是英国和美国在
二战期间的紧密合作,并表示英国和美国将继续保持特殊关系发展。
英美特殊关系是英美两国之间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和文化等。
在政治方面,英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高层交往,包括定期的首脑会晤。
在军事方面,两国军队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参与世界各地的军事行动。
在情报领域,英美之间有着密切的情报共享和合作,特别是在反恐方面。
而在经济和贸易领域,英美之间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和互相投资。
英美特殊关系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特殊关系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盟友和支持者,也使得美国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事务中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和合作。
在国际事务中,英美联盟通常会合作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维护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利益以及促进全球安全与稳定。
尽管英美特殊关系是持续发展的,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观点认为,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英国在外交政策上较为从属于美国,可能损害了英国独立性和自主权。
此外,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政府曾对特殊关系持有不同态度,提出美国优先政策,对英国的贸易和政治立场表示不满,这引起了对特殊关
系前景的一些担忧。
总的来说,英美特殊关系是英国和美国之间特殊而紧密的外交关系,它在世界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二战中英美盟军合作的成因及意义
二战中英美盟军合作的成因及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场重大战争,涉及到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英国、美国和苏联联合组成的盟军,对德国及其盟友进行了长达6年的抗战。
英美两国在二战中的合作关系,成为了历史的一个亮点。
本文将从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阐述二战中英美盟军合作的成因及意义。
一、军事合作的成因1. 德国崛起的威胁二战爆发前,德国通过武力手段,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并将其瞄准波兰。
英国和美国对于德国崛起的威胁感到担忧,认为必须采取行动,遏制德国的侵略行为。
2. 英国面临威胁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英国在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时,感到必须得到美国的支持,以应对日渐增强的德国军事力量。
3. 战力互补英国和美国在军事装备上各有所长,英国的战斗机和各类军舰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美国在坦克、轰炸机等方面则更加强大。
两国军力互补,可以更加有效地战斗。
二、经济合作的成因1. 军事援助二战期间,两国通过向盟军提供军事援助,来增加其自身经济实力。
美国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装备,帮助英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也在军火生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2. 各自经济状况的差异战争期间,英国的经济状况较为困难,而美国则拥有较为强大的工业实力,因此两国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帮助英国消耗更少的资源,达到最终胜利。
3. 经济上的切实合作英美两国在战争期间签订了一系列的贸易协议,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达到了互利双赢的局面。
三、政治合作的成因1. 战略联合二战中,英国和美国的政治意愿有所相似,两国之间具有一定的战略联合的意义。
在军事行动上,两国能够形成有效的指挥架构,帮助盟军取得胜利。
2. 繁荣稳定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相似,均属于较为稳定的政治体制。
在战争期间,两国继续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整个盟军的战斗状态。
3. 良好的人文交流英美两国的人文交流良好,两国都拥有众多的作家、文化名人等,以及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于整个联合国体制的运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论美国地理的优势和劣势
论美国的地理优势和劣势这里说的地理,不是要将美国的地理环境分析一遍,而是分析地理位置带来的外部影响。
关于洪涝,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平原还是丘陵,良田还是沙漠,这些都是地理位置的内部因素。
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大多数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更多的是因地制宜,以适应环境来发展。
当然这都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我们关注的是美国的地理位置对世界的影响。
美国能有今天的世界地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很深的关系。
二战前期,整个欧洲,亚洲,非洲都陷入战火,唯独美洲独善其身。
美国不仅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反而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借助二战的有利影响,美国的经济得到很大的提升,二战之后已然是世界第一了。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中独善其身,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美洲大陆远离欧亚大陆,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美国号称东西无邻国,南北无强敌。
事实上的确如此。
美国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面和加拿大接壤,南面和墨西哥接壤。
与美国接壤的国家一共就两个。
而且加拿大是美国的盟国,美国和加拿大共同负责北美空中安全。
193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加拿大东部城市金斯顿发表讲话:“我向诸位保证,如果加拿大领土遭到任何其他帝国的威胁,美国人民不会坐视不管”。
正是因为有美国人的承诺,加拿大的国防预算不断减少,整个国家的国防几乎完全依赖美国。
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漫长的边境线从不设防,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出入。
由于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加拿大受到美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今加拿大的治,经济,军事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加拿大就是美国的一个特大号州,只不过有主权而已。
美国不顾一切拉拢加拿大,而加拿大也乐意投入美国的怀抱,两国之所以一拍而合,是因为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好处。
得到美国军事保护承诺的加拿大,可以在国防上大大减少投入,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方面,而美国不仅可以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化为乌有,还得到了一大块缓冲地带,对于美国的北部安全有着绝对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oks and arts Bookreview文艺书评America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美国和二战That special relationship那种特殊的关系Those Angry Days: Roosevelt, Lindbergh, and America's Fight Over World War II, 1939-1941. By Lynne Olson.书名:《那些愤怒的日子:罗斯福、林白及美国对是否参加二战的争论,1939至1941年》作者:Lynne OlsonWHEN the chips are down, David Cameron declared on a visit to Washington last year, Britain and America know that they can always count on each other.去年,卡梅伦在访问华盛顿时说:在危急时刻,英美两国明白,双方总是可以互相信赖的。
Standing beside Barack Obama on a sun-drenched White House lawn, Britain's prime minister invoked the memory of their respective grandfathers,卡梅伦首相与奥巴马一同站在白宫洒满阳光的草坪上,卡梅伦唤起了双方对各自先辈的回忆:serving in the same campaign to drive Hitler's forces from France.他们并肩作战,将希特勒的军队从法国驱赶出去。
The message was clear.卡梅伦传达了一条明确的信息:Seven decades on, when the British need to claim a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 nothing approaches the second world war's talismanic power.七十年后的今天,当英国需要与美国保持一种特殊关系时,什么也比不了二战的特殊魔力。
In truth, for two terrifying years after it declared war on Germany, Britain did not know that America would come to its aid.实际上,在英国向德国宣战后可怕的两年中,英国不知道美国会对其提供帮助。
Winston Churchill's government wavered between a conviction that 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did not want Hitler to control the whole of Europe and so would send help,丘吉尔政府摇摆不定,时而坚信罗斯福不会让希特勒控制整个欧洲,因此会向英国提供援助;and a suspicion that many in his government dreamed of scavenging the assets of a doomed British empire.时而又怀疑罗斯福政府中的一些人,认为他们梦想着大英帝国会毁灭,然后蚕食其资产。
Britain made an extraordinary effort to bring America into the war before it was too late.英国竭尽全力及时地拉动美国参战。
With Roosevelt's tacit approval, hundreds of British agents flooded neutral America, secretly spying on isolationist politicians,在罗斯福的默许下,数百名英国间谍涌入中立的美国,秘密监视孤立派政治家、Axis diplomats and Nazi sympathisers and more openly wooing public opinion with lectures, radio broadcasts and stories planted in friendly newspapers.轴心国外交官和纳粹的同情者,他们还发表演讲、进行电台广播,同时在亲英的报纸上刊登故事,来更加公开地争取民心。
Marrying a historian's thoroughness with a biographer's eye for human nature, Lynne Olson's magnificent new account shows what a close-run thing their campaign was.在这部精彩绝伦的新书中,作者Lynne Olson结合历史学家的全面性和传记作家对人性的探寻,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行动是如何地惊险。
Those Angry Days describes a divided America that is little remembered now, amid praise for the greatest-generation years that followed.《那些愤怒的日子》一书描述了一个现在鲜为人知的分裂的美国,字里行间也体现了对之后数年内最伟大一代的赞许。
She depicts an anti-war country in which bars near army bases sported signs banning soldiers,她描述了一个反战的国家,在那里,军事基地附近的酒吧挂着禁止士兵入内的标识,and generals wore mufti to testify on Capitol Hill, lest their uniforms provoke isolationist members of Congress.将军则在美国国会山身穿便服作证,以免他们的制服惹恼议会中不主张美国参战的人。
In defence of that pacifism, she explains how Americans felt that their country had been dragged into the first world war美国人感到正是英国人狡猾的宣传和保证才把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感受还是有原因的。
by clever British propaganda and promises that Americans killed in Europe's mud were making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作者为反战主义辩护,解释了美国人为什么这样想。
Twenty years later, many Americans believed that Europe's squabblingpowers once again seemed unwilling or unable to defend democracy.二十年后,许多美国人认为欧洲争吵不休的大国再次似乎不愿意或不能够保卫民主。
Less defensibly, a series of grandees—whether army officers, senators, press barons, or students at Yale and Harvard,作者还较客观地指出:一系列的大人物——不管是军官、议员、报业巨头或是耶鲁和哈佛大学的学生,are shown questioning whether there was any great moral difference between Britain and Nazi Germany, a view that was often tinged with anti-Semitism.都在质疑英国和纳粹德国之间是否存在任何道义上的不同,这种观点常常带有一丝反犹太主义色彩。
Many pages are devoted to an isolationist leader whose clay feet are well known:作者还用了许多笔墨来描述一位孤立派领导人,the transatlantic air pioneer, Charles Lindbergh, who came grievously close to sympathising with the Nazis.他就是跨大西洋飞行员查尔斯-林白,他的致命弱点广为人知:But the book's power lies in its finely shaded portraits of figures more usually remembered in poster-bright hues of heroism.他十分接近于同情纳粹。
但是本书的妙处就在于作者擅于用委婉的手法对一些人物进行描述,这些人物在当今人们的眼中英雄色彩更浓一些。
George Marshall, who would later become a great war commander, is shown resisting help for embattled Britain until late in 1941.本书写道:后来成为战时指挥官的马歇尔一直拒绝向四面楚歌的英国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年末。
Marshall never quite rebelled openly, but he shielded aides as they leaked and schemed against government policy.尽管马歇尔基本上从来没有公开反对向英国提供援助,但是当来自美国的援助一点点流向英国时,他对之进行了阻止;马歇尔还暗中反对政府的政策。
Several senior officers wereessentially pro-German.几名美国高级军官实际上是亲德的。
For his part Roosevelt is shown as perilously indecisive, poring over opinion polls and waiting to be pushed into war, as he told his treasury secretary.在本书中,罗斯福优柔寡断至极、埋头研究民意调查、等着被推入战争—罗斯福就是这么告诉他的财政部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