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课无处不在的力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需要直观、具体的经验支持。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比较和分类,但在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动物大家族》《物体的运动》《常见的力》《简单电路》《岩石与矿物》。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等领域,注重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理解物体运动的方式和速度,知道常见的运动形式。
认识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认识常见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2. 科学探究能够提出有关动物、物体运动、力、电路和岩石矿物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
学会运用比较、分类、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和处理科学数据和信息。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控制实验变量,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能够用科学语言、图表等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3. 科学态度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愿意参与科学活动。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具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动物研究、交通运输、力的应用、电力发展、矿产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物体运动的方式和测量。
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
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
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和鉴别。
2. 难点动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
【优质课课件】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全单元PPT课件(3课全)
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 饰与艺术品,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 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 文化”。
你喜欢哪个面具?它有什么特 点?
面具欣赏
• 说说这些面具所用的材料和的制作 方法
面具欣赏
面具欣赏
面具制作
构思造型
0 1
根据演出活 动要求,构 思形象,确 定制作式样。
面具概述
面具的含义
面具
面具又称为假面;在民 间则称为脸壳、脸子或 鬼脸。
现今面具是指在文娱表 演或化妆舞会上,为表 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 人改变为特定形象的用 具。面具是一种具有特
面具的发展和用途
小组讨论:面具从古至今在用途上有什么变化?
面具的发展 和用途
早期原始部落人就头戴面具, 挥动兵器,驱赶野兽。战争时士兵 戴着面具以威吓敌人。
• 按内容分:活动和节日请柬(结婚请柬、展 览请柬、运动会请柬,主题班会请柬和艺 术节请柬...)、商务请柬(商品展示请柬 (车展)、新品发布会请柬...)等。
请柬的表现形式:平面单面式、立体折叠式
平面单面式 立体折叠式
结婚请柬
生日请柬
商务请柬
节日请柬
作业
• 为我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做请柬。可 绘画、剪切、、镂空拼贴等
图片 这部分是海报的视觉趣味中心点
广告词
四、调整完成
中央电视台广告
小组活动
要求: 用水墨的形式做一个画展招贴
本课内容简介
• 一、欣赏招贴画 • 二、招贴画的定义 • 三、招贴的表现方法多样,优秀作品注重“创意” • 四、招贴的分布 • 五、招贴的类型 • 六、招贴的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 • 七、《水墨的年代》画展招贴的构思草稿 • 八、《第一届校园艺术节绘画比赛》招贴画的设计流程图 • 九、中央电视台的广告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例(四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例一、教学背景分析本班幼儿主要由小班升入,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幼儿对自然观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观察力也有所提升。
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心和求知欲,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知识,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习性。
2. 引导幼儿认识四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观察并理解基本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3. 介绍常见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幼儿的科技意识。
4. 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发展观察力。
5. 教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分类方法,学习使用基础的测量工具。
6.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与同伴和教师分享交流。
7. 教导幼儿使用常见的科技产品,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
8. 激发幼儿对周围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好奇心。
9. 培养幼儿关爱动植物和环境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三、实施策略1. 通过有计划的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
2.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3.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如户外活动、参观、散步等,将科学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4. 结合数学教育,增强幼儿对数量、形状等数学概念的理解。
5. 利用艺术形式,如音乐、美术、舞蹈,进行科学教育,同时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 利用自然角,设计相关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四、教学进度计划1. 开学常规教育2. 探索自然角的生物3. 研究有趣的石头4. 学习秋季水果5. 国庆节假期6. 秋季树叶的多彩世界7. 制作树叶标本(一)8. 制作树叶标本(二)9. 进行拓印活动10. 观察秋天的菊花11. 探索颜色变化12. 研究电动玩具的运作13. 研究吹泡泡的原理14. 学习磁铁的特性15. 探索稳定的结构16. 探索奇妙的影子17. 种植蚕豆18. 讨论冬季取暖用品19. 寻找冬季的常绿树叶20. 观察冬季动物的生存方式21. 参与有趣的影子游戏22. 复习课程内容23. 继续复习与巩固以上内容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科学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在观察、思考、表达和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6篇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1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
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1课力在哪里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1课《力在哪里》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弹硬币”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从而构建自身关于力的体系,以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能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体验力有大小和方面,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如何实验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也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科学探究习惯养成的培养。
由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某些力的现象。
但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这又是学生所陌生的。
而且学生也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
因此,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 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科学知识:1.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2.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和形状发生改变;3.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真倾听,愿意合作与交流;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精编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多种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量的概念,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以及能量的守恒定律。
二. 学情分析sixth-grade students have already learned about some forms of energy in previous lessons, such as light energy and heat energy. They have also learned that energy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only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However, they may st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energy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use concrete and interesting example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 and its various forms.三. 教学目标1.Knowledge objectives:–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Recognize and identify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 such as mechanical energy, thermal energy, and electrical energy.–Expln how energy can be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2.Skill objectives:–Deve lop students’ ability to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design experiments and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3.Emotional objective:–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their curios ity about the world.四. 教学重难点1.Key point:–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 and its various forms.–Recognize and expl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between different forms.2.Difficult point:–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Apply the knowledge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real-life situations.五. 教学方法1.inquiry-based learn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by asking questions, investigating, and discussing.2.hands-on learning: use experiment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 and its transformation.3.cooperative learn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in groups to complete tasks and share ideas.六. 教学准备1.Teaching materials:–Textbook, teaching supplements,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s.2.Teaching equipment:–Projector, whiteboard, markers, and laboratory equipmen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 (5 minutes)•Begin the class with a question: “Can you name some things that require energy to work?”•Allow students to brnstorm and list examples, such as cars, bikes, and humans.•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energy: Energy is the ability to do work. 2. 呈现 (10 minutes)•Present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 including mechanical energy, thermal energy, and electrical energy, using pictures, videos, or real-life examples.•Expln that energy can be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3. 操练 (15 minutes)•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provide each group with experimental materials.•Instruct student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uch as a pendulum experiment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to kinetic energy.•Encourage students to observe, describe, and record their findings.4. 巩固 (10 minutes)•Review the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whole class.•Ask questions to check students’ understanding, such as “What is mechanical energy?” and “Can thermal energy be transformed into electrical energy?”•Provide answers and clarifications as needed.5. 拓展 (10 minutes)•Introduce real-life examples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such as solar panels converting solar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6. 小结 (5 minutes)•Summarize the mn points of the lesson,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energy, its various forms,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7. 家庭作业 (5 minutes)•Assign a homework task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such as designing a simple experiment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8. 板书 (5 minutes)•Create a mind map or diagram on the whiteboard to visually represent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Note: The time allotted for each part of the lesson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ogress.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各种形式的能量》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以及能量的转化。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过程与方法: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一档栏目,叫做《分秒必争》,你看过吗?想一想也来体验一下?游戏的名称是筷乐玻璃球。
游戏规则:本游戏要求选手在30秒内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桌子另一端小盘中,放入10个即可获胜,谁想来挑战。
师:挑战即将开始:3、2、1开始——停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进行挑战咱们来听听挑战者的感受——太滑了筷子遭遇玻璃球,筷子一定也是一脸的无奈,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生:(想办法)师: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这样的东西,你放上试试,准备好了吗?欢迎你再次接受挑战。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祝贺你,请你分析一下这次成功的秘诀。
师:你知道什么叫摩擦力吗?(生谈)二、感受摩擦力1、请同学们双手合起搓一搓,由慢到快,然后将双手放在桌面上,由后向前推力度由轻到重。
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共同分享好吗?摩擦生热2、感觉有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如果我们手运动的方向是向前,那刚才你感受到的力是向后)说得真好,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和学生共同交流出:运动接触面上阻碍运动的力2、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生活中,你在哪儿感受过摩擦力?生举例:推箱子、擦桌子、走路接着问:什么与什么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师补充:人在游泳,会不会产生摩擦力呢,飞速疾驰的洗汽车会产生哪些摩擦力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科学上将它称为阻力。
四下第四单元1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课件
06
力的平衡
力的平衡概念
平衡状态
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该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力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 在同一直线上,这样的两个力称为平 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
01
02
03
大小相等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 力,如果大小相等,则这 两个力是平衡的。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 力,如果方向相反,则这 两个力是平衡的。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 力,如果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运动
静止状态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02
力是什么
力的定义
02
01
03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形状。 力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受到反作用力。
力的单位和符号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 顿(N),简称牛。
力在物理学中通常用大写字母 "F"表示。
其他常用的单位还有千克力 (kgf)、公吨力(tf)等。
力的分类
02
01
03
按性质分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类
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阻力等。
按作用方式分类
直接作用力和间接作用力。
03
重力
重力的概念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受到垂直向下 的力。
重力是由地球的质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产生的,与 物体的质量无关。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019新教材统编版部编)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4.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 运用逻辑规律, 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 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 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避免逻辑谬误。
教学重点运用逻辑规律, 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教学难点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练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冰山一角初相识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
”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 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 “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 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 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 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 所以要学习逻辑, 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1.概念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 叫“课本”, 不叫“杂志”, 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 而不是“英文”, 也不是“日文”。
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 叫“词语”, 而从逻辑角度看, 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 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5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5篇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5篇说课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准确传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
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
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方面: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下《力在哪里》A案
《力在哪里》A案作者:陆燕青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弹棋子”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从而来构建自身关于力的知识体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知道生活中的力,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某些力的现象,但他们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
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根据“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科学知识目标上,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形式让学生来感知生活中的力,让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成联系,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
我们力求通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筛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我们彻底摒弃了那种“拿一本书,唱一种调”的陈旧的教材观。
在学生由此及彼地从周围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力之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舍弃了由分类到汇总让学生从这么多力的现象中抽象出力的概念的“机会”,这并不是我们不想“画龙点睛”,而是学生对力的概念中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术语不太“亲近”。
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建构的原则是以强调学生理解为基础的,因此我们也只能“忍痛割爱”,到学生列举出各种力的现象之后就“戛然而止”。
其实,这也是我们力图追求的“意犹未尽”的意境美。
学生肯定会在这似完未完的种种力的现象之后将“什么是力”自我内化,从而为以后力的学习积累“前概念”。
教材只是一个依据,课堂教学要靠师生来共同创生,因此,课堂活动不能拘泥于教材。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实验静磨擦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实验静磨擦力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实验一:拉一拉首先,我们需要一块木板,一个砝码和一根细绳。
把砝码绑在绳子上,另一头系在木板上。
慢慢拉绳子,看看需要拉多大力气,砝码才会动起来呢?有个小秘密哦,刚开始拉的时候,砝码是不会动的。
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叫做静摩擦力的力量,它让砝码紧紧贴在木板上,不让它滑动。
只有当你用力拉到一定程度时,你的拉力大于静摩擦力,砝码才会开始滑动。
实验二:推一推这次我们换个方式,用手去推砝码。
你会发现,和拉的时候一样,需要一定的力量,砝码才肯动弹。
原因还是静摩擦力在作怪!实验三:换个底板现在,我们把木板换成玻璃板或者大理石板,重复上面的动作。
你会发现,推拉起来好像轻松了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物体表面,静摩擦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光滑的表面,静摩擦力就较小。
总之,静摩擦力是个顽固的家伙,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身影。
比如开门、拖动沙发,甚至连走路,都需要克服这种力。
幸亏有它在,不然所有东西都会乱滑乱动,那可就乱套了!小朋友们,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你们对静磨擦力有什么新的认识呢?下次做作业的时候,可要仔细思考哦!篇2【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实验:静磨擦力】大家好,我是小明。
上周老师布置了一个很有趣的作文题目,就是要写一篇关于"静磨擦力"的实验报告。
我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因为平时写作文都是一些日常生活或课外阅读的题材,很少写这种科学实验的东西。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尝试一下,因为我超级喜欢上科学课,做实验真的超级有意思!老师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生动有趣的课,讲解了什么是静磨擦力。
原来,当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地面会对物体产生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还没开始运动时,地面对它的阻力。
动摩擦力则是物体开始运动之后,地面对它的阻力。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
老师还教会我们一个非常神奇有趣的小实验,就是用用力推物体的方法来感受静摩擦力。
《运动和力》单元分析和教学建议
《运动和力》单元分析和教学建议作者:徐莹莹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年第06期单元分析我们处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只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物体有的是静止的,有的是运动的。
我们又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
《运动和力》单元以小车作为研究对象,以秒表、软尺、弹簧测力计、小垫圈等工具获取实验数据,研究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动力之间的关系。
在进阶式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概念。
学生还将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式的学习过程,包括从不同角度绘制设计图、数据量表,通过自评和他评改进并完善产品性能等。
1.主要建构的大概念力与物体运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因果关系,了解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对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形成对现象的正确解释有直接帮助。
本单元主要指向四个不同的大概念,包括物质科学领域中的“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作产品的活动”。
由于力是十分抽象的,小学生不易理解且会产生各类迷思概念。
本单元引导学生感受和建构摩擦力、拉力、反冲力、弹力等各种力,并由此理解有些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为今后理解更多、更复杂的力奠定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物体运动方面的知识,了解到物体的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变化,但对运动状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很难理解。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促进学生理解当有力作用于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快慢发生变化时,会影响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对于工程技术领域概念的学习,本单元将其渗透在不同的研究活动中。
学生在不断尝试设计产品、改进装置、革新技术的过程中,体验产品设计制作的程序和方法,体会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逐步理解人们在不断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开展的创造性活动。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各课各单元知识点重点归纳总复习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各单元各课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课文知识点:第一课《观潮》1.主题中心:本文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2.课文重点:(1)本文中作者观潮的时间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2)观潮的地点是:海宁市的盐官镇。
(3)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描写潮来时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从形状和声音这两个方面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景象。
形状:一条白线——白线拉长、变粗——水墙——白色战马声音: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4)“观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
“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是景象,在文中指:潮来时的景象。
3.课后习题:第二题: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先出现一条白线,白线迅速前移,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昂首东望。
白线越来越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
浪潮越来越高,激起的水花像漫天飞雪,浪潮互相拥挤着、嬉闹着、奔跑着,似战马,似军队,浩浩荡荡。
第三题: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前两句诗相关的句子(潮来时):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与后两句诗相关的句子(潮过后):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第二课《走月亮》主题中心: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描写了阿妈牵着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5.降落伞 》精品PPT优质课件
• 伞面大小 • 伞绳长短 • 悬挂物轻重 • 降落时伞面打开是否及时 ……
?
探究流程及规则
• 做好计划和预算。 • 利用购置的材料制作降落伞和防震装置,完成
鸡蛋空降任务。 • 鸡蛋从二楼降落,蛋壳没有碎的算完成任务。 • 蛋壳没有碎且所用金额最少的小组获胜。?
• 伞面大小 • 伞绳长短 • 悬挂物轻重 • 降落时伞面打开是否及时 ……
• 关于降落伞,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 利用降落伞的原理,我们是否还能做一些 有趣的东西?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爱的人间(教案)
3.课后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4.情感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5.写作练习:以“我身边的爱”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如何构建文章结构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延伸方面,教师可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爱心行为,促使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爱的人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别人帮助你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爱的奥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相关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用爱心去帮助他人,传递温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爱的人间(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爱的人间》,主要包括课文《爱的教育》和相关的阅读练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爱,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爱的教育》的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生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文章主题。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二课《物体的变形状改变以后》中的《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
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二、说学情: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物体形状改变后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的实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
五、说教法、。
在设计中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资源,从观察现象到发现物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
答:硬果壳承受了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
问题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
答:橡皮筋的弹力使静止不动的棋子移动。
问题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
答: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
:问题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
答: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才能停下来。
问题5:要使这个弹子滚动起来,滚得快一点或停下来,或让它拐弯,该怎么办?
答:用手指弹弹子,可以使弹子滚动起来,弹力越大,滚动得越快;用手挡住弹子,可以使弹子停下来;从侧面等不同角度弹,可以使弹子拐弯。
问题6: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答:力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等状态。
问题7:拿一小团橡皮泥或面粉,朝不同的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
答:我发现在不同方向的作用下,橡皮泥及面粉团的形状正发生着改变。
问题8:怎么比较力的大小?
答:可以使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再进行比较。
问题9: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运动中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答: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向前的推力、向下的重力、向后的阻力三种方向力的作用。
我认为只受到两个方向的力。
空气的阻力不要说成空气的浮力。
运动中的帆船能受到了向前的风力、向后的阻力、向下的重力三种方向力的作用。
问题10: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或拉,箱子的移动可能会怎样?
答:如果推,箱子会向前移动;如果拉,箱子会向后移动。
问题11:门为什么没动?
答:这是因为门受到了里外的推力,两种力大小相同、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了。
二、教法分析
本课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通过亲历
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在学生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还可以来发电,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寻找身边的力或者自己制造出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力的要素这些知识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
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与力有关的游戏供学生玩,让学生在玩中思考科学问题,揭示科学奥秘。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游戏导课,寻找力在哪里——自主提问,尝试猜想——探究体验,搜集证据——汇报交流,总结评价。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给每组下发一根小小的羽毛,要求学生手不接触羽毛而使其不落地,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游戏结束后,再来分析游戏中所出现的力,而后提出问题“生活中只有这些力吗?”让学生各抒已见,简单讲讲力的名称,再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如核桃、钳子、橡皮盘、弹子、棋子、磁铁、大头针、海绵、直尺、水桶、书包、篮球等)玩一玩,做一做,记一记,在实验中找出力的存在。
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找出的力进行归类,并适时的提问:“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力的存在?”将课堂实验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准备磁铁和大头针,是想通过学生的个体实验到全体交流,不经意中了解力的分类:物体和物体之间,接触与不接触都有力的存在,从而发现力的作用的神奇,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性,力是无处不在的。
环节二:通过找“力在哪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力的存在,他们都获取了第一手的信息经验。
但仅仅找到力在哪里是不够的,关于力的诸多问题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力观察,自由提问题,如“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有什么影响?力有大小吗?力有方向吗?力的来源是什么?”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研究方向,教师板书问题关键词,引导各组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自主猜想答案。
环节三:学生自主上台选取材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此时教师应当当好学生实践的向导、学生辩论的裁判、科学探究的导演。
(注:教材中呈现的研究环节只是摘取了生活中的部分科学现象,虽然层次比较清楚,但是其中的某一个现象,例如揉面团,就可以涉及到力对物体形状运动、力的大小、方向等问题。
倘若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来上,则会对某一种材料即研究资源开发不够,割裂了学生对力的现象的认识。
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自选取
材料。
再次在玩中细致的观察,尽量对力的现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为了避免研究的无序化,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记录表(包括器材、玩法、我的发现),要求学生在玩完本组器材后,可到其他小组继续研究,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的研究氛围,例如:在玩弹子游戏中,学生会发现用力大小决定了弹子滚动快慢与远近,掌握好用力的方向及作用点,可使弹子向不同方向拐弯,再如用钳子夹核桃壳时,用力大核桃可能滑落,可能会被夹碎,这里揭示了力对物体运动及形状的影响。
)
环节四:该环节主要是由各小组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一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再补充修正,教师则予适当的点拔与指导,鼓励学生用事实证据说话,同时补充一些典型化的游戏以加深学生对力的现象的认识,例如在学生汇报到“力的大小”问题时,教师可指2名学生上台表演扳手腕游戏,进而出示弹簧秤,指导学生现场测力(注: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汇报到“力的方向”问题时,教师可指2名学生上台表演推门游戏,共同讨论包含的科学道理,在汇报交流完毕后,师生可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并采用自评、师评、生评等方式评价各自表现情况,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三、实验制作
(一)基础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拉动、拎物体时用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弹簧秤、铅笔盒(或其它物体)
实验方法:
1.先检查弹簧秤指针是否在“0”处。
2.试试被测铅笔盒是否在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以内。
用弹簧秤拉动铅笔盒,读出用力的数值,为牛顿,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拎起铅笔盒,读出用力的数值为牛顿。
实验现象:拉动铅笔盒和拎起铅笔盒所用的力不同。
实验结论:拎起物体比拉动物体用力大。
(二)创新(拓展)实验
实验名称: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实验器材:橡皮泥、直尺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泥揉成圆形、圆柱形或任意形状。
2.缓慢用力扳动软直尺。
实验现象:在力的作用下橡皮泥变成了任意形状,直尺变弯了。
实验结论:力可以任意改变物体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