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塑成的民族意识(芬兰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文档资料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授课:云南师大五华实验中学李屏教学内容: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音乐主题(2)作曲家斯美塔那(3)交响诗(4)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2、能力目标:通过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题材内容、音色、体裁、音乐情感的分析,初步感受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3、情感目标:通过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尚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题材内容、音色、体裁、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教学方法: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对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设计思路:结合大标题“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小标题“对祖国河山的礼赞”,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1)音响(欧洲的音乐体裁——交响诗),(2)民族意识(作品的题材内容:取材反映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3)音乐情感(歌颂祖国瑰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熟悉乐曲的主要音乐主题,从音乐要素分析各个主题,从中感受乐曲描绘的捷克风光之美。
从乐曲的题材内容和体裁方面感受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交响合唱《我的祖国》片段提问:歌名是什么?演奏用了什么乐器?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二、新课教学1、捷克简介地处欧洲中部,首都布拉格,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
2、学生自主性学习:自己阅读教材130页—131页3、作曲家——斯美塔那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一生都是在动荡的社会下度过的,流落异国他乡,也一直怀念着他的祖国,在1874~1879年陆续创作出来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由六首独立的交响诗构成。
芬兰民族音乐之魂
芬兰民族音乐之魂—芬兰颂芬兰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音诗《芬兰颂》作品作于1899年。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
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
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
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西贝柳斯和理查德·施特劳斯曾经被称做现代音乐中两个伟大的“S”。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教案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个版本《红旗飘飘》和巴黎事件视频以及《红旗颂》的聆听和欣赏,体验不同国家民族的爱国情感,积累此类情感的音乐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
2、学会根据主题自主选择适合音乐抒发情感,积累个人欣赏曲目经验。
3、熟悉《芬兰颂》主要音乐主题,哼唱“圣咏主题”和“赞美诗主题”,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
4、认识芬兰芬兰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西贝柳斯”
5、了解什么是民族乐派,什么是交响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以中西各类爱国主题音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哼唱、律动(包括击拍)等在体验式教学中认识音乐内容与形式、情感与表演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听赏适用于国庆的爱国歌曲《红旗飘飘》,五个版本
听赏《马赛曲》——巴黎事件后,群众自拍视频
2、听赏祖宾梅塔版的交响序曲《红旗颂》
进行拍击练习
3、聆听《芬兰颂》中四段主体旋律,自主选择适合音乐抒发情感的
词语(连线)
4、跟随进行曲旋律律动
5、哼唱“圣咏主题”和“赞美诗主题”
6、完整聆听《芬兰颂》(视频)
7、音乐知识(两个):“民族乐派”“交响诗”。
高级中学高一音乐《对祖国山河的礼赞----捷克的原野与森林》教案
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① 在题材的内容方面,可分为以下 4 类作品:第 1 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
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 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2 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 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 品。第 3 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第 4 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 师生共 同总结 ② 在艺术风格方面,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 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上。 ③ 在音乐语言上,民族乐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 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提炼的课题 教学手段运用
视频、PPT、钢琴、学案等
教学资源选择 教 环节 导入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播放《保卫黄河》 : 1、 出自哪部作品?作曲家是 谁? 2、 反映那个历史时期的作品? 引出今天课题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已知的音乐史知 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铺垫民 族乐派的题材, 根据熟悉的作品 导入新课。
下去查找相关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学 认真聆听,回答问题
通过各种形式介绍自己查 新授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情况介绍 民族乐派相关知识? 找的资料。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解决本 课相关知识
1、 聆听音乐: 感受第四乐章 《捷 克的原野和森林》 是否具有民族 性? 2、聆听 [引 2] 引子 2 与引子对比聆听:引 2 似 乎是引子的简化版,音色不同,速 度不同,感觉截然不同。 力度记号说明:(第一个渐强)有 苦想诉说、想呐喊,(渐弱)正想说 出口马上又把这苦水咽下去 分析 作品 了,2 个保持音似在哽咽;(第二个 渐强)声音低了又想诉说,哽咽着 诉说;(第二个渐弱)最后还是把 这深深的痛苦埋藏在心中。 究竟 有何痛苦? 是欢乐过后的沉思(木管乐器为 主),后者使用铜管乐,小号音色 尖锐、 咄咄逼人,似是给人敲响警 钟,给人紧迫感,之后忽弱,像是 回声。 4、引子与主题 3 对比:主题 3 依然是乐曲引子的骨架。节奏、
第十单元音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内容(一)欣赏作品:1.《芬兰颂》2.《1812序曲》3.《保卫黄河》(二)音乐知识:了解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简介和《芬兰颂》创作的历史背景。
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一)《芬兰颂》作品作于1899年,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同年11月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刊筹募基金而举行的盛大募捐演出——在赫尔辛基大剧院里演出图画剧《芬兰的觉醒》。
由西贝柳斯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该剧的终曲就是《芬兰颂》。
当时曾用过《祖国》这个曲名,但是受到沙皇的禁令。
在演出时,不得不改用《即兴曲》。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于同年12月6日宣布独立,这首作品曾称为《国民颂歌》,因在国外演出用此曲名不方便,最后便改名为《芬兰颂》。
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
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
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课件
+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BedoichSmetana,1824-1884),捷克著名 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 后又学钢琴,八岁开始作曲。1848年,亲 身参加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 命运动。流亡国外期间,仍时刻想着祖国。 回国后以领导捷克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 坚持从事音乐社会活动,组织筹建民族剧 院,创办“艺术家协会”,举办普及音乐 会,亲任指挥,发表音乐评论等等,而且 从未停止过创作,尤其是在捷克民族歌剧 方面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 他的音乐作品同捷克民间艺术有紧 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的爱国主 义的精神,从广阔的角度体现了十 九世纪后半期在不断高涨的民族解 放运动中的捷克人民的精神面貌, 传达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使 他成为捷克当之无愧的“音乐奠基 人”。
+ 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它像一 幅富于诗意的画卷,抒发了对祖国深沉 挚爱的感情。这本在立意和结构上均有 创作的作品成为后来史诗性交响写作的 范本。此套曲由六首独立的交响诗构成。
+ 四、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 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 五、最后,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 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 二、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 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 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 高潮,
+ 三、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 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 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自由引导人民》——(法)德拉克罗瓦
1
2
3
你能用色彩、旋律线或是语言来 表达你对这些音乐的感受吗?
三段音乐如果来自一个整体,你认为它 描写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民 族 乐 派——西 贝 柳 斯 (芬 兰)
《芬 兰 颂》
——西贝柳斯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又称音诗, 属于标题音乐范畴。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据 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常以诗歌、戏剧、 绘画及历史事件为题材,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 内容的艺术形象。
《芬 兰 颂》——西贝柳斯
第三芬部乐兰分曲:出啊现!颂歌‖主快题,看曲!调庄黎重明舒缓即,将优美来抒临情,,这黑是人夜们即对 将祖消国的逝赞。美和‖祝百愿这灵支鸟如歌的的歌旋律声,响并由起诗在人维早科晨•歌斯,肯‖尼埃流米 淌填在上歌空词气,成的为每合唱个曲角《芬落兰,颂歌‖》仿而流佛传让全国我。们看到了 曙光。‖清晨的光明战胜了夜晚的黑暗,‖ 属于你们的日子就要来临。‖噢,我的祖 国,‖噢,芬兰,站起来,骄傲的站起 来,‖面对未来,‖你勇敢的事迹又一次在 呼唤‖噢,芬兰,‖在世界的注视下,‖从 你美丽的额头上抹去羞耻的污点,‖你没有 被压迫者的独裁击垮,‖你的黎明已经到来, 噢,我的祖国!
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
际上,一第般认十为单是全元人类音的响音乐塑都是具 有民族性的成。 的民族意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 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 徒的吊客。见胜兆纷纷聚集,见败兆纷纷逃
亡音。”响 塑 成 的 民 族 意 识
T
曲名
音高 体 裁 力 度 速 度
特点
《芬兰颂》
高中音乐_芬兰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交响世界的民族魂课题简介:本节课内容是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19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材选用的是交响曲《芬兰颂》,由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是民族乐派典型的代表作品。
教学目的:1、通过鉴赏《芬兰颂》,感悟交响音乐的丰富内涵及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通过聆听及演唱音乐主题和了解乐器音色的途径欣赏作品,尝试从音乐要素和乐器使用方面走进音乐,并结合经验诱发想象,理解非语义性的器乐作品。
3、打破鉴赏交响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领悟作曲家怎样用音响形式来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如何从音乐要素和乐器选配方面聆听分析《芬兰颂》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感性聆听与理性聆听的链接及知识和感悟的巧妙融和。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课题,播放音乐片段。
(教学意图:开门见山,音乐导入,引发学生期待。
)二、新课:(一)听觉测验:1、高音--低音(强、弱) 2、长音--短音(松、紧、快、慢)(教学意图:借助经验,遵循音乐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打破恐惧感,提振学生自信心。
)(二)《芬兰颂》作品主干部分1、《引子》/《苦难》主题 /《抗争》主题/《赞美诗》主题2、聆听观赏作品重要片段。
(教学意图:降低门槛,引导学生恰当把握音乐要素和乐器配置,采用听、唱、模仿等体验方式熟悉主题,辨别音乐形象,丰富情感体验。
)(三)艺术拓展:简略聆听交响乐《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音乐片段)(教学意图:借助今天所学知识,检验“正确鉴赏交响作品”的可行性,确信,可以通过把握音乐要素和乐器配置辨别形象,走进非语义性的音乐作品。
鼓励学生大胆表白感受,触动习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式思维。
)三、尾声:1、简介交响乐发展历程 2、明确民族乐派音乐风格结束语:音乐是最亲切的一门艺术!走进交响的音乐世界,感悟美竟如此的简单...深入音乐的世界,你不久就会发现...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芬兰颂》学情分析音乐是高中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交响乐鉴赏教学正是提高高中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
音响塑造的民族意识《芬兰颂》Word文档
(1)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及作品对当时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感受作曲家在作品中通过怎样的音乐语言要素呈现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内涵。
(提问、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3)探究“斗争”部分的音乐所具有的感染力。
4、深入鉴赏作品:“颂歌主题”
通过练习、演唱颂歌主题,加深对作品主题:赞美、祝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5、欣赏结束部分:庄严、辉煌的祖国颂歌。
通过庄严、辉煌祖国颂歌主题的深入欣赏和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这部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觉醒意识的作品,从而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民族乐派”和“交响诗”。
课堂拓展与探究:1、完整聆听《芬兰颂》,领悟作品表达的深刻内涵。
2、通过视唱作品圣咏主题和赞美诗主题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高中音乐——音响塑造的民族意识
《芬兰颂》——西贝柳斯
授课课题
音响塑造的民族意识——
交响诗《芬兰颂》
授课教师
辽宁省实验中学
郑锦月
授课班级
高中一年
授课类型
音乐鉴赏课授课ຫໍສະໝຸດ 间2014-6-16授课地点
沈阳市第九中学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听赏能力和情感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对音乐更深入探寻的愿望。但是本节课欣赏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作曲家还是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们了解、聆听、探究、鉴赏的欲望,积极引导学生们运用已有的认知能力去感悟作品、深入的理解作品。
二、新课教学:1、认识作曲家——西贝柳斯
2、引入探究,走进音乐作品“交响诗”——《芬兰颂》
初步感受作品的音乐动机及思考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上课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成的民族意识-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著名指挥家马塔契吉(1899—1985)对这首充满田园情 趣的乐曲 讲述道:“你如果想要理解这首乐曲,把耳聪和心扉都打开就行了。 “这的确是一首令人喜爱的平静而又优美的乐曲。
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北部“黑三角”地区因有毒酸雨毁灭的树木
《芬兰颂》
千湖之國 芬蘭
北极圈附近的芬兰,除了拥有朴实的田园之美和 纯净的极地风光,在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乡,还有 最精彩最经典的圣诞庆典和节目,充满了北欧风 情,成为游客在圣诞季节里最向往的国度。
课堂知识回顾
斯美塔那是哪国人? 捷克 西贝柳斯属于何种乐派? 民族乐派 《芬兰颂》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1899年
2、“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民主自豪感,借鉴西 欧音乐传统。采用了大量民族题材内容、描写 民族风土人情。
民族乐派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 格两个方面:
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一、在题材的内容方面,可分为以下4类作品: 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 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 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作曲家借 此影射现实,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第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 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 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 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 第 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 作品。 二、民族乐派的主要创作,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与 民族民主运动相联系,许多作品深深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 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 民族意识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对祖国山河的礼赞---《芬兰颂》一、教学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题目叫做“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其实就是民族乐派的学习。
本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节选了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两首音乐作品:一是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二是西贝柳斯为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的配乐终曲《芬兰颂》。
就一节课的容量来说,为了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分两个课时,本课重点欣赏《芬兰颂》。
音诗《芬兰颂》作于1899年,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
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乐曲分为两部分,六个主题段落,以自由变奏的方式发展主题,音乐语言简洁、鲜明,具有芬兰粗狂、豪放的民族气质,表现了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意识,是民族乐派的典型代表作品。
其中“赞美诗”主题旋律被后人填上歌词,题为《平静我的灵魂》,编入基督教新编赞美诗中,得到广泛传唱,给予当今世界更多人鼓舞和精神力量。
2、学习者分析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对欧洲经典流派音乐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交响乐的分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为进一步学习民族乐派的作品做好了一定的准备。
但从情感态度方面来说,对作曲家西贝柳斯往往没有贝多芬、肖邦那么熟悉,尤其是对《芬兰颂》乐曲的时代背景缺乏体会,难以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和思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这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应从音乐聆听入手,利用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采用设疑求解的问题式聆听使其产生兴趣,再用创设情景、情绪性参与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互动课堂引导其一步步深入到作品中去。
三、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体验《芬兰颂》音乐片段的情绪和表现内容,体会音乐中浓浓的爱国赤子之情和时代意义。
2、聆听《芬兰颂》,能分辨主题段落的变化,哼唱圣咏主题和赞美诗,体会乐曲所体现的芬兰民族精神。
3、认识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了解交响诗体裁。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单元知识链接:1、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诞生了。
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美塔那、德沃扎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2、“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他们一方面继承和借鉴西欧过去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十分强调广泛收集和整理民族的音乐遗产,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
“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正是他们音乐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些作曲家均属于民族乐派。
①格林卡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把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欧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东方魅力产生了国际性影响。
格林卡的音乐创作中,大量地引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素材,着意突出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风格。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斯美塔那
三:作品欣赏 1:《我的祖国》
--------交响诗套曲第四乐章 《伏尔塔瓦河 》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交流讨论:
• 乐曲整体分几个乐段?是什 三个乐段,复三部曲式结构交响诗。 么样的结构形式? • 作品分别表现了哪些音乐 • 情景?
潺潺流水,森林私语,猎人号角,乡村舞蹈等不同的音乐形象
拓展与探究:
• 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人物? • 你熟悉哪些捷克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五;教学小结:
• 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 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 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素 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均 属于民族乐派。 • 代表人物有:莫纽什科,埃尔凯尔,斯 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 • 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
1:小结与归纳:
• 作曲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分别描写了潺 潺流水,森林私语,猎人号角,乡村舞 蹈等不同的音乐形象,歌颂和赞美了祖 国光荣的过去和壮丽的山河,并表达出 对光辉未来的乐观信念。 • 乐曲渗透了捷克民歌旋律音调和民间舞 曲节奏,广泛采用了捷克民族民间音乐 • 体裁,从而将捷克民族音乐提高到前所 未有的水平。
•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 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 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 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 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 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 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 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 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 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中学生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1.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首演于1977年。
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
全曲共分五部分。
《草原放牧》是其中的第一部分。
2.《长江之歌》是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
歌曲热情的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1.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
歌词寓意哲理性。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2.山西民歌《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3.陕西民歌《脚夫调》是流传在陕西北部的一首信天游。
歌曲表达了脚夫调赶脚时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4.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
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
1955年,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用这首歌参加了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获得了金奖。
5.西藏民歌《宗巴朗松》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襄玛音调。
6.新疆民歌《牡丹江》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歌特色。
7.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
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曲调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
以后,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
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8.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9.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10.浙江民歌《对鸟》这种题材非常特殊而少见。
15.30芬兰颂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交响诗(芬兰颂)教学目标:1、感受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认识作品呈现出的社会内涵,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产生对一个民族解放运动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2、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掌握苦难的圣咏主题、斗争取得胜利欢欣舞蹈的主题以及对祖国无限深情的主题。
3、了解西贝柳斯在芬兰音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能对民族乐派有初步的认识。
时代背景《芬兰颂》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十九节《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是芬兰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899年,这部作品的产生与西贝柳斯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关联。
历史上芬兰被沙俄侵占近一个世纪,是沙俄的附属国,1894年,沙俄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权后,颁布了一个《二月宣言》公告,废除了芬兰的自治权,让芬兰名存实亡。
就在此时,芬兰爱国人士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他们通过为报刊募捐基金而举行盛大演出,西贝柳斯创作的《芬兰颂》正是这个演出的终曲。
教学活动与意图说明活动一:导入《芬兰颂》第五主题《对祖国无限深情》聆听人声演唱版芬兰颂进行导入教学说明:播放芬兰颂的第五个主题对祖国无限深情的音乐片段,通过聆听芬兰旅游局推出的芬兰人声演唱版本来判断音乐来自哪个国家,学生对将要学习到的芬兰有初步印象,也为课堂欣赏到《芬兰颂》第五个主题的交响音响产生对比并买下伏笔,天籁音响从战火而来,那是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活动二:聆听引子通过听辨乐器音色、旋律走向、力度发展等感受残暴统治下人民的咆哮和对自由的渴望教学说明:从铜管乐音色出发、确认铜管乐定音鼓刺耳粗狂音色响,结合强劲的力度、小二度音程,开篇不舒服不和谐的音响正是时代环境,问题指向明确:开篇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音色及表现力?1899年的芬兰是谁的附属国?认识《芬兰颂》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为理解作品蕴含强烈的爱国以及民族解放的渴望铺垫。
活动三:苦难的圣咏主题在模唱、听辨乐器组色彩描绘旋律线等活动中感受作品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诗《芬兰颂》 作品作于1899年,是西 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 1899年夏,处于 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 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 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 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 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 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 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 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 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 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 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 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 , 把听者带入了充满 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 潮,后来, 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 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 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 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 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 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里的第4乐章,曾 经被引用在著名的电影《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里。 作者贝多伊齐.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 族乐派作曲家。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内心极度痛苦, 仍以难以置信的毅力继续从事创作。一些著名作品,如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带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 《我的生活》以及后几部歌剧,都是在耳聋以后创作的。 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捷克音乐之 父”、“捷克的格林卡”。
简· 西贝柳斯(1865-1957),芬 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 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 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 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 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 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 《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 (戏剧配乐的一章),以及为莎 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
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作者在总谱上是这样说明的:“当我们伫立 在捷克的大地上极目四望,从四面八方——从原野和森林传来了我们所感 到亲切的熟悉声响,它有时欢乐,有时沉思。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在这样 的时刻萌生的多方面的感情体验。法国号的一段独奏是广阔的森林的动机; 音乐中还赞颂了肥沃的山谷和边区的美景。总的说来,每一个人聆听这首 乐曲时,都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同他自己的心绪最相近的那些景物, 因为诗人的幻想是十分自由的。但是所有这些又必须同作品的某些细节保 持联系。” 这首交响诗开头一段引子有点特别,它动员整个乐队一起闯入,活动 的音区广阔,发出的音响强烈,给人一种真正宏伟、美丽而庄严的感觉, 好像在听者面前一下子展示出阳光灿烂、广阔无垠的原野一般。用作者的 话:“它的这段引子应该表达每一个来到捷克的人所获得的第一个强烈印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