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南京

2015年12月

摘要:本文从化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出发,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就自然辩证法对化学史学习的指导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史自然辩证法指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ialectic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about the guidance in the 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Key words: chemical history, natural dialectics, guidance

1 引言

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它既有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又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可以肯定地讲,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科技史表明,任何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化学史的撰写历史至少已400年,但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不理解化学史所起的作用,就不能理解科学革命。而且在我们将来所知比现在所知更多之时,我们还会说,没有化学史知识,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现代史。因此,要求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挖掘规律,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及科学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必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

2 化学史中的自然辩证法

2.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同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2.2 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

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789年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3 唯物辩证法对学习化学史的指导作用

3.1 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解化学史

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遵循着从历史到逻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的应用的发展过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类的出现和活动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从那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范修正的。”

[3]一门学科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都需要经过学科内部的发展过程。就有机化学的发展来看,它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即萌芽时期、经典时期、现代有机化学时期。“有机化学”一词于1806年由贝采利乌斯首次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并发表了论文《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1826年法拉第在研究照明气罐中所生成的冷凝液时发现了苯等。在此基础上早期有机化学理论:基团理论、取代理论、类型论建立起来。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现代有机化学时期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发展的时期。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人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3.2 用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化学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与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两个分支,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科学家诸如波义耳、布拉克、卡文迪许、道尔顿、法拉第等的研究都兼具物理和化学,他们都进行化学实验和物理测

量。物理学的成就对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理化学的产生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典范。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的这种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物理有机化学是定量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的学科[4]。它是在价键的电子学说的基础上,引用了现代物理学、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和量子力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新体系;50年代的构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开始半定量估算反应性与结构的关系;60年代出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有机分析即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纪30年代建立了碳、氢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纪末基本上已经齐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现了自动化分析仪器。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与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边缘学科。比如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量子有机化学、海洋有机化学等。化学学科最新成果中蕴含着辩证法思想,我们应对其加以挖掘和认识。其作为方法论,一方面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科研服务[5]。

3.3 依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探索化学革命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变化的过程,就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以燃素学说为例,今天我们都知道,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以及氧气的存在为内、外因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反应不能进行。虽然燃烧现象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对其的进一步研究是在近代。1673年左右,波义耳做了煅烧金属的实验,他指出:在煅烧过程中“,火微粒”(即我们今天的氧气)穿过容器与金属结合,形成比金属本身还重的段灰。17世纪下半叶,受物理学思想的影响,1669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在他的《土质物理》一书中提出了燃素说的初步思想。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继承和发展了贝歇尔的学说。燃素说认为,所有可燃物都含有一种共同的元素——燃素,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吸收燃素和释放燃素的过程。燃素说几乎解答了当时生产实际和化学实验中所提出的全部理论问题,但它毕竟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由于在17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没有研究,对燃烧的内在原因认识有限,同时,由于人们对空气组成以及气体性质的认识还十分模糊,特别是氧气没有被发现,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燃素说是由它的内外因因素决定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学好化学史,应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化学现象,分析化学史理论,归纳化学史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对化学知识掌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应用更得手,而且会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2] 翁翼飞,张麟.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3(1):46-4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4]张家治.化学史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

[5] 李晓春.化学最新成果中辩证法思想之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也象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本身是科学。科学是让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让人供奉起来膜拜的。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的指南。它应该使人扩大眼界,活跃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它是自然科学的前哨和后卫,并且要不断地从自然科学吸取养料,不断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学习,研究,运用,发展。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

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深刻地把握和自觉地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 第二,它是提高个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想上的极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待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理解问题,学会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从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构建个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也是增强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以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弊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弊[摘要]结合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以及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倡导通过绿色化学的观点来解决化学研究利弊之间矛盾…… 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把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普遍方法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是马克思手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研究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必将给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就比如环境污染。这就需要我们人类从自然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进而寻找合理的实践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1 化学对于人类衣食住行贡献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定得关系。化学在人们衣、食、住、行各个环节无所不在。化学给生活增添温暖、便利。例如: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在食方面,化学同样覆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

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定时间后,才可食用。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k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y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2 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伟大的造物者用了46"1'L年的时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花有革,有山有水,蓝天白云,四季分明的世界。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短短几百年里,地球却以惊人的速度毁灭着。人口极具增长。日益发达的工业化的背后是无限的破坏地球资源。当(2012)等各种世界末日题材的影片充斥着我们荧屏时,我们才猛然发现: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发达和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的生存负担。这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为普遍因而也是最为严重的负担,而在环境污染中,化学研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与中药现代化

自然辩证法与中药现代化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对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中医药有着璀璨的文化,为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药作为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其现代化研究意 义重大。本文简要介绍中药现代化的内容,以自然辩证法初步探讨中药现代化与 中医现代化思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自然辩证法方法论 前言 中医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宝贵的文献资源,形成了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独特的辨证体系以及养生保健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已经历了近30年的实践历程,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现代科学技术被大量引进并移植于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时,中医药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不协调问题,中医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如“证候”、“藏象”、“经络”等实质的现代研究严重受挫,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的内涵始终无法用现代语言清楚阐释。另外,由于近代随着西方理性、逻辑思维与文化在中国的渗透,西方医学与思维方式为整个社会所接受,使得我们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和借鉴这些西方医学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用西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阐述中医药理、中药作用机理。当然我们也认识到用现代西医思想对中药的诠释是片面性的,这要求我们要进行重新思考,运用自然辩证法,这一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方法论,确立科学的生命、人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1],使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不偏离中医理论,保持自身特色。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论文---然辩证法在化学工艺专业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工艺专业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科学理论,阐述了化学工艺的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分析了绿色设计方法在化学工艺中的应用以及创新精神在化学工艺专业中的体现。化学工艺与自然辩证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化学工艺专业的研究生应该专心学习自然辨证法科学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理想的工艺路线。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化学工艺;绿色设计方法;创新 自然辨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它不仅限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范围,它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1]。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应用于其他理论学科,指引该学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指将原料物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工艺路线设计、设备的组装、投入生产等措施。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工艺专业研究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 1 化学工艺的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1.1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得到的解决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3]。化学工艺是基于化学理论科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化学应用科学,旨在解决化学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矛盾,是一种科学实践和化学科学的升华。它具备化学的事实基础、理论背景、问题指向、求解目标、求解范围等基本要素,具有时代性、探索性、混沌性、可解决性、待解决性、可变异性等特征,它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科学问题。 在解决化学工艺专业中的问题时,要认识到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这是由科学研究自身的探索决定的。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对未知的探索。我们科研工作者首先要解决从什么地方开始研究的问题。有些人将科学研究看做是从观察开始,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规范标准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南京 2015年12月

摘要:本文从化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出发,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就自然辩证法对化学史学习的指导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史自然辩证法指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ialectic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about the guidance in the 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Key words: chemical history, natural dialectics, guidance 1 引言 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它既有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又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可以肯定地讲,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科技史表明,任何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化学史的撰写历史至少已400年,但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不理解化学史所起的作用,就不能理解科学革命。而且在我们将来所知比现在所知更多之时,我们还会说,没有化学史知识,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现代史。因此,要求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挖掘规律,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及科学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必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 2 化学史中的自然辩证法 2.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同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2.2 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 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 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 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 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 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 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 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复习课程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本章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 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要讲清创新思维的特性,如何把握创新思维的特性,形成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情境,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1、本节讨论了四个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特性:收敛与发散;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 2、教学重点是在讲解清楚每一个特性的基础上,讲清如何在这些两极特性间保持张力的创新思维特征。教学难点也是如此。 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数学和系统思维是当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把握数学方法和系统思维的特征、运用的情境和条件。培养科学抽象、建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习惯。 1、数学方法的教学重点:讨论每一种数学方法对于科学抽象、建立模型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作用,简化研究对象、条件和情境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数学可以使人精确,但过分数学化也使人远离自然,过分狭窄。 2、系统方法的教学重点:在讲述四类系统方法各自的用途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讲清系统方法的整体处理问题的视野。 3、复杂性思维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要过分简化与还原,建立多学科融贯的信念和思维。复杂性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教学要点:把科学和技术视为一种实践性活动,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考察科学、技术研究。这个部分增加了科学实践、技术实践、科学仪器和实验室场所对于科学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参考书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参考书目 一《科学技术与自然观》阅读参考书目 1,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2,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叶式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王克迪译,武汉出版社出版 5,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李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6,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10,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郝建纲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11,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12,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3,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吴伯泽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14,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15,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郭维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16,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2001年出版 17,温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钟》,张承泉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18,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20,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 21,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 22,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 23,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4,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的故事》,刘望夷等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2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6,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 27,薛定格《生命是什么》,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28,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29,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30,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