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谈谈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关系?
谈谈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关系文人相轻的情形,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淡化,文人士大夫关系的相对友好,对净化尘世空气,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那么欧阳修与文人苏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摘要】: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本文就欧阳修和苏轼的师生关系试以论述。
【关键词】:欧阳修,苏轼,师生关系。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
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
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嘉祐二年礼部试,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亦令科场风气大变。
欧、苏年龄相差三十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历史上“欧苏”并称,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
欧阳修和苏轼都出生在今四川,巴蜀文化启蒙了他俩。
欧阳修与苏东坡是北宋诗文好友,他们的关系又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一)欧阳修,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07年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又是一代名相。
他四岁时,五十九岁的父亲亡故,家庭生活贫苦,二十九岁的母亲无钱供他上学,自己教他识字,读书。
写字买不起纸笔,就用草秆在地上写字,无钱买书,向别人借书读。
他22岁考中进士,开始为官,27岁为相。
在他任相期间,奖掖后进是有名的,曾巩、王安石、苏轼都曾受到他的奖掖,特别是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出身文人家庭,年轻时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欧阳修对他极为赏识。
据宋《河南邵士闻见录》载:“欧阳公谓梅圣俞云:‘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看到比他小30岁的苏轼后来居上,没有一点嫉妒之心,反而加以扶持,积极向朝廷推荐。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宋人对韩愈“不平则鸣”的接受
最早的接受当推在景祐三年新旧党争中与欧阳修同被誉为“四贤”之一的余靖。他在《孙工部诗集序》中说:“世谓诗人必经穷愁,乃能抉造化之幽蕴,写凄辛之景象。盖以其孤愤郁结,触怀成感,其言必精,于理必诣也”。由此可见,他已经将“穷而后工”当做不言自明的前提,欧阳修的观点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流布和认同。
关于“不平则鸣”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古代典籍中追溯出很多,如孔子的“兴观群怨”、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钟嵘《诗品·序》的“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等等,历代学者争论不休。在此,主要对韩愈古文理论中“不平则鸣”的内涵以及宋人对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分析。
韩愈“不平则鸣”的内涵,历来也有争议,尤其是对“不平”的含义,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韩愈的“不平”乃是指心里的郁结愤懑、愤激不平,即所谓“自鸣不幸”,而不包括欢乐,即“鸣国家之盛”。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宋代洪迈、清代何焯等人。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但吾终疑‘不平则鸣’四字与圣贤善鸣及鸣国家之盛处,终不能包含。”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平”既有“自鸣不幸”之义,也有“鸣国家之盛”的欢乐之意。钱锺书先生即是现代持后一意见的代表人物,他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持此论调者,还有林云铭、李其钦、严杰等许多学人。这里从韩愈的文本出发探讨一下“不平则鸣”的内涵。
苏轼在其《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一中写到:“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是对欧阳修“穷而后工”最精炼的概括。贺铸在《题诗卷后》一诗中也附和了欧阳修的这一理论:“诗岂穷人穷者工,斯言闻诸六一翁。端惭少作老更拙,不废汝诗吾固穷。”而陈师道在阐述“穷而后工”的同时又从另一角度做了论述,他首先认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理论,指出“诗之穷人,又可信矣!”然后以王安国为例,认为诗人又能以其诗“显赫”一时,从而说明“诗能达人”的道理。不管是苏轼的“诗能穷人”还是陈师道的“诗能达人”,两者都在肯定欧阳修“诗穷而后工”基础上的发展。
唐宋八大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
唐宋八大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学士,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对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唐宋八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以期加深对他们的教育理念的理解。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教育方面非常重视人的修养和德育。
韩愈提倡“治学必先治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并用典型的榜样来教育学生。
他尤其强调家庭的教育作用,主张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
韩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经典和引导实践。
他主张教学要以经典为基础,通过讲解经典文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修养。
同时,他也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柳宗元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教育的热爱而著称。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柳宗元认为,学生应该成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柳宗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
他主张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也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苏洵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苏洵是苏轼的父亲,同样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代表人物。
他注重以德育为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苏洵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苏洵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经典和实践教学。
他认为经典是培养学生品德和文化修养的基础,通过反复讲解经典文献,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观念。
同时,他也主张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例演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苏轼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试论北宋儒学的演进与韩愈地位的变化
《 道》, 韩 愈 的道 统 说 一 脉 相 承 ; 在 内 容 原 与 但
方 面 , 对 韩 愈 的道 统 说 有 所 修 正 , 把 被 韩 却 他 愈 指 为 “ 焉 而 不 精 , 焉 而 不 详 ” 故 “ 醇 择 语 , 大 而 小 疵 ” 苟 卿 、 雄 , 韩 愈 不 屑 置 辞 的 王 的 扬 把
宋 代 儒 学 是 通 过 对 韩 愈 儒 学 的 批 判 完 成 自身 建 构 的 。 关 键 词 : 愈 ; 宋 儒 学 ; 统 ; 性 论 韩 北 道 心 中图分 类号 :24 B 4 文献 标识 码 : A
凡七 年 , 日夜 不 离 于 手 。 可 见 其 于 韩 文 用 ” 功 之 深 。柳 开 学 韩 , 为 看 重 的 是 韩 愈 文 章 最 五 季 乱 离 , 戈 不 息 , 化 学 术 事 业 衰 败 兵 文
维普资讯
试 论 北 宋 儒 学 的 演 进 与 韩 愈 地 位 的 变 化
不 如 从 前 了 。 柳 开 学 韩 的 经 历 , 某 种 程 度 在
文 中 , 复 也 多 次 表 示 了 同 样 的 看 法 。 在 论 孙 述 的 形 式 上 , 些 话 实 际 上 都 脱 胎 于 韩 愈 的 这
维普资讯
2 0 年 9月 02
中 州 学 刊
Ac d m i J u n l fZ o g h u a e c o r a o h n z o
Se 2002 p. N O. 5
第 5期 ( 第 1 1期 ) 总 3
文 章 编 号 :0 3 0 5 (0 2 0 — 0 4 — 0 1 0 - 7 12 0 )5 12 6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影响深远。
韩愈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作中展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内涵。
本篇长文将以《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为题,旨在探讨并分析韩愈诗作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内容,以及这些思想对于后世文化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
首先,我们将探讨韩愈与儒家的关系,并介绍他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传承。
其次,我们将剖析韩愈诗作中明显体现出的儒家思想,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其内涵与价值。
最后,我们将聚焦于仁爱观念和礼制观念这两个核心要素,在分别阐发其来源、特点和在韩愈诗作中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韩愈诗作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所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何影响着韩愈以及他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激发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儒家思想的兴趣,并引发对于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韩愈诗作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2.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2.1 韩愈与儒家的关系韩愈(768年-824年),是唐代文学家、儒学大师,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并通过他的诗作表达了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在唐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化评论家,韩愈致力于恢复儒家经典教育,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强调了人类道德修养以及对于社会伦理规范的遵守。
2.2 儒家思想在韩愈诗中的体现韩愈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内容丰富多样,但其作品普遍贯穿着浓厚的儒家氛围。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韩愈常常描绘具有儒家伦理价值的题材,如崇尚仁爱、宣扬礼制等。
浅议欧阳修、苏轼文道观之异同
浅议欧阳修、苏轼文道观之异同摘要:欧阳修、苏轼是相继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苏轼对欧阳修的思想和精神作了继承和弘扬,二人为当时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对他们在对“文”、“道”内涵及其关系以及在论文中的文道观存在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苏轼;文道观;异同古文以“道”为灵魂,“道”学的涵义丰富,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
他们在进一步完善韩愈之道学思想的同时,载“道”之文也随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二人都重视文与道,重视文与道的关系。
但在文道观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就二人对文与道认识的异同做初步的分析。
中国文人思想发展到宋代,“道”逐渐成为士人安身立命的支柱,同时也是诗文艺术的本体。
宋人文道合一的“道”已经不同于韩愈等人的教化之“道”、政治之“道”,而是将政治、道德、哲学化合于审美,内在化为人的性情,由自得再到自在的“道”;是实存实有,是人文修养的“道”。
欧阳修和苏轼相继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二人有志于道,是理想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故当欧阳修退居汝阴时,欧阳修曾郑重告诫苏轼:“子来,实获我心。
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见利而迁,则非我徒”。
文必与道俱,意谓文章的工拙雅俗直接与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个性气质相关联,要使文章品位高雅,自然流畅,须是从心中流出,无矫情粉饰。
欧阳修说“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欧苏先后肩负起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重任,其抨击时文之弊,团结同道,明确革新的方向,把“道”作为理论纲领,树立自己的旗帜。
然而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
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
从“斯文有传”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从“斯文有传”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苏轼一生在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这表现在继承弘扬儒家思想方面,他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斯文有传”是欧阳修赋予苏轼的文化使命。
“斯文”是指周代文化和孔子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文化兴盛时期精神文明的光辉结晶。
因此,弘扬“斯文”,使“斯文有传”,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文化使命。
苏轼一生弘扬儒家之道、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使“斯文有传”,这是他平生最为看重的功业。
标签:苏轼;儒家思想;经世致用;斯文有传苏轼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大文豪,他一生为人“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
”[1]这表现在继承弘扬儒家思想方面,他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兴运动与古文运动,开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即儒学道统与古文传统。
通常简称道统与文统。
其实,这两统可用一个词概称,这就是“斯文”。
也可以说道统与文统是“斯文”的一体两面。
“斯文”在这里不是指文雅、文学之意,而是指周代文化和孔子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文化兴盛时期精神文明的光辉结晶。
孔子可以说是“斯文”最早的整合者与承传者。
在公元前496年,当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传播“斯文”时,曾被匡地人围困拘禁,孔子及弟子生命受到了威胁,此时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2]孔子对生命的自信就是来自于“斯文”的神圣。
孔子确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斯文”的伟大传人。
“斯文”的神圣在于它蕴含并呈现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因此,弘扬“斯文”,使“斯文”有传,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文化使命。
宋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时代,因此,宋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显得尤为自觉和普遍。
宋代学者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就道出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从“道学”内涵的差异看韩愈 欧阳修 苏轼散文风格的不同
总结起来,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以其自然、严谨、含蓄和新颖等特点为后世所 传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我 们应该借鉴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注重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哲理的深刻性,以更为 优秀的作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内容二
本次演示旨在研究欧阳修散文的风格特征“风神”,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 深入探讨其文学造诣和创作特点。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欧阳修散文的研究领域。例如,可 以深入探讨其散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还可 以对其创作背景、社会影响、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通过这些研 究,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欧阳修散文的全貌和价值,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 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正文一:韩愈散文风格的分析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作 品气势磅礴,富有阳刚之美。这种风格的背后,体现了韩愈对于“道学”内涵的 独特理解。在韩愈的散文中,“道”主要指向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修身治国之理。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主张文以载道,注重文章的教化作用。
个人评价
欧阳修的散文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在措辞上,他的文章简远空灵、平易自然;在结构上,他 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以达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效果;在主题上,他 的作品涉及广泛且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
然而,尽管欧阳修的散文成就卓越,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 他的部分作品过于强调辞藻的华丽和修辞的运用,可能导致文章过于繁复冗长。 其次,在一些作品中,他过于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忽略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入 剖析,这可能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在此前提下,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且诗词文画书皆自成一家,可谓难得的旷世奇才。
南宋孝宗皇帝曾高度评价苏轼其文其人:“..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
”“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
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这个“气”指的就是苏轼的主体人格。
苏轼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历尽磨难而衷心不改。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
但本人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1,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始于笃学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 l of Hebei Norma 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1996Vol.19No.4始于笃学 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崔际银摘 要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辈深受其影响,但又不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具体体现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
不学韩难以成就欧阳修、不变韩也难以成就欧阳修。
关键词 欧阳修 韩愈 散文古今学者品评唐宋散文大家,多以欧拟韩、韩欧并列,将欧阳修作为韩愈领导的散文革新运动的异代接力者。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人,确乎受到其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某些方面、某些时期甚至具有决定意义。
但是,欧阳修并未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
大略而言,欧阳修对韩愈的学习与借鉴,可以分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
兹分而述之。
一、学韩欧阳修受韩愈影响,有意学韩,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
他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说:“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
吾家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亿)刘(筠)之作,号为时文。
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这段文字回忆了他少年时代艰难求学的情形,他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是寻得了韩愈的文集。
虽然当时盛行“时文”(西山昆体),科举考试也以“时文”为准的,韩愈之名之文不为人们所言道。
但欧阳修一睹之后,便为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而倾倒,尽管限于年龄、识见、学业(习时文以应科举)的缘故未能进深研读,但是,慕韩、学韩之意志已在幼小的欧阳修的心底深深扎根。
到了青年时期,他对韩文有了更新的认识:“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其作品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而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朝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的诗力求新奇,极重气势,富有独创能力,以文为诗也成为了韩诗又一亮点,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能力,扩大了诗的情感领域,纠正了大历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在韩愈的众多诗作中,以长篇古诗为主,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大都为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这类文章行文平实顺畅,以写实为主。
还有一部分的诗作文风大为不同,以清新、富于神韵的特点为主,近似盛唐时期的诗风,如《晚雨》、《盆池五首》,最为著名的就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虽然韩愈在揭露现实矛盾与追求神韵的诗作风格上极有建树,但真正能代表其诗文成就的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的诗作,这可能与韩愈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韩愈天生就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并且他一再提倡的“养气”之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苏轼评价韩愈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
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相惜。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着很高的赞誉。
苏轼在他的《东坡志林》中曾多次提及韩愈,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首先,苏轼赞扬韩愈的文学才华。
他认为韩愈的诗歌作品充满着豪情壮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
苏轼赞美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师说》一文,被苏轼誉为“声势浩大,意味深远”。
其次,苏轼认为韩愈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
韩愈提出了“以文会友”的观点,主张通过文学交流来达到心灵的沟通和理解。
苏轼对这一观点非常赞同,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及。
他认为韩愈的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也赞赏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韩愈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的根本,强调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韩愈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可以概括为赞扬他的文学才华、思想深度和对教育的贡献。
他认为韩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高度评价也体现了苏轼对韩愈的崇敬和尊重。
论苏轼对欧阳修书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论苏轼对欧阳修书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杨军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苏轼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欧阳修对苏家父子三人都有知遇之恩.苏轼在论书如其人、论学书为乐、论执笔以及论学书自出新意等方面都受到了恩师欧阳修的影响,对恩师的书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杨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的书学思想 [J], 吴旭春
2.从《集古录跋尾》看欧阳修的书学思想 [J], 杨军;
3.欧阳修书学思想及其对苏、黄、米的影响 [J], 王泽玖
4.从《集古录跋尾》看欧阳修的书学思想 [J], 杨军
5.求是求正学书正路-论欧阳修《与石推官第一书》的书学思想 [J], 张瀚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传统的接受和超越
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传统的接受和超越
熊礼汇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41)004
【摘要】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优秀的古文家,与他创造性地继承韩愈古文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比较而言,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精神接受者多,而对韩文艺术风格和创作艺术,则既有所接受,又有所超越.就风格言,主要接受的是韩文优游、平易的一面,而且在探索韩文源头时,最为心仪的是<春秋>、<史记>的审美风范.就创作艺术言,一则表现为学韩文的以诗为文,以辞赋为文和以骈文为文,而别创风神之美;二则表现为虚字的重复使用,韩用虚字主要是造成文势的开合、气骨的雄健,欧阳修却多用以营造优柔、自然的风格.
【总页数】8页(P28-35)
【作者】熊礼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 [J], 李秀丽
2.“欧阳子,今之韩愈也”——略述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运动的发展 [J], 阿正;
3.韩愈、欧阳修古文语法特色比较研究 [J], 赵静
4.欧阳修对韩愈及其碑志文法的接受与超越 [J], 全华凌
5.论唐、宋古文运动中的韩愈与欧阳修 [J], 侯本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苏轼关于韩愈的评说
论苏轼关于韩愈的评说
阮忠
【期刊名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9)3
【摘要】苏轼对韩愈有众多评说,其中以《韩文公庙碑》最为集中,形成了关于韩愈的诸多经典评价。
他以韩愈为百世师、万世法,誉韩的文、道、忠、勇说关乎天地造化、时运盛衰;而“能者天”“不能者人”说,前者有天人感应思想的内驱,后者有对社会的尖锐批判。
【总页数】7页(P48-54)
【作者】阮忠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韩愈与苏轼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2.虚静与情动:苏轼对韩愈的回应
3.试论《古文观止》选"二流作品"的合理性
——以韩愈、苏轼文章为例4.韩愈谏佛的历史评说5.《韩愈优于扬雄》非苏轼所作考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查金萍(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摘 要: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韩愈;儒学思想;欧阳修;苏轼;接受中图分类号:I 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 (2009)02-0042-05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道:“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
”[1]可见韩愈对北宋影响之深刻,不仅在文学方面是如此,在思想方面更是如此。
韩愈在中唐儒学衰微的时代,高举儒学大旗,发起古文运动,使儒家思想出现振兴的局面,但晚唐五代又一度消沉,直到北宋,韩愈的思想主张被广为接受,其中最主要是北宋思想家的接受,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多有接受,本文将主要探讨一下北宋两位文学大家欧阳修和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情况。
1 欧阳修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欧阳修在韩愈接受史中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苏轼在欧阳修《居士集》序文中说:“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其言简而明,信而道,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悦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弱。
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佑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2]2755苏轼这段话指出了欧阳修对转变当时文风与士风所起的积极作用,被诗人称为“今之韩愈”,这是因为“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其言简而明,信而道,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那么,欧阳修对韩愈思想的学习主要在于哪些方面呢?他的学韩是因全盘袭韩还是有所改造?1.1 从排佛思想看其接受 庆历之际,排斥佛老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陈舜俞说:“天下之士,学为古文,慕韩退之排佛而尊孔子。
”①陈氏所指的这种风气的首倡者可以说正是欧阳修。
欧阳修与石介几乎同时主动接受韩愈的排佛老思想,但是欧阳修走得更远,取得的成就更大,对后人的影响更深。
[3]其攘斥佛教的思想从他的《本论》两篇可见一斑(原本为三篇《本论》上篇被欧阳修晚年删去)。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仁宗时期最富战斗性的辟佛著作之一,与韩愈的《原道》异曲同工,双璧辉映。
其中心在于为儒家礼义张帜。
他认为佛教之所以久斥不去的原因是:“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已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
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
”[2]288即历来排佛不能最终成功的原因在于“未知其方”。
那这个“方”是什么?曰:“莫若修其本以胜之。
……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
”[2]288“本”就是儒家礼义,而且他将这种修本比作大禹治水之疏导之法:“盖鲧之治水也鄣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导之,则其患息。
……今尧、舜、三代之政,其说尚传,其具皆在,诚能讲而修之,收稿日期:2008-11-02修回日期:2009-01-16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2008sk331)基金资助;2007年合肥学院引进人才项目“两宋韩愈诗文接受研究”(RC040)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查金萍(1978—),女,安徽太湖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9年3月 第26卷第2期 M ar .2009Vol .26No .2 行之以勤而浸之以渐,使民皆乐而趣焉,则充行乎天下,而佛无所施矣。
《传》曰:‘物莫能两大’,自然之势也,奚必曰:‘火其书’而‘庐其居’哉!”[2]288又根据“物莫两大”的道理,来说明只要礼义充行于天下,就能使佛教自然淘汰。
可见和韩愈、石介等辟佛又有不同,欧阳修不赞成“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4]19的做法,而是主张“修其本以胜之”。
具体讲就是修明“王政”,实行礼义教化,“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而礼义充,则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势也”。
相对于韩愈、石介通过外在形式的强制措施辟佛来说,欧阳修更看重区别佛教和儒学在文化意识上的根本不同,希望通过修明儒家的内在根本以战胜佛教,显示出了他认识上的深刻,也许正因如此,陈善才在《扪虱新话》中说“此论一出,而《原道》之语几废”②。
他的这种排佛理论完成了从外向内的转化,为后人的排佛指出了一条更为可行的道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以后的二程、朱熹等正是循着这条道路,继续深入佛教内部探索其长处,从而加强儒家心性之学方面的研究和建设,才使儒学逐渐战胜佛教。
1.2 从文道关系看其接受 宋代的古文运动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从一开始就与儒学复兴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
欧阳修所领导的这场古文运动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但他的接受与柳开、石介等人的接受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后来这场运动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自柳开始,古文运动一直在酝酿之中。
柳开、孙复、石介的古文片面夸大韩愈“道统论”,忽略文学本身的特点,强调“文道合一”,即柳开在《应责》中所说的:“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③所以道即是文,六经之外无文,将文自身的价值抛到九霄云外,而专重传道,这种古文运动的思想是后来理学家古文运动思想的发端。
而从穆修、王禹偁开始的古文创作思想,到欧阳修这里蔚为大观,他们并不忽视文的特点而片面强调道的作用,特别是欧阳修的“文与道俱”从某种程度上说与韩愈的“文以明道”更为接近。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儒家传统,但同时也有通过改革文体发展文学创作的另一层目的,后来的柳开等人是将其第一层目的推向极致的做法,从古文运动思想这一点来说,柳开等人离韩愈的本意较远,而欧阳修则更近于韩愈之思想,如他的“道胜文至”和“文与道俱”就与韩愈的“气盛言宜”与“文以明道”颇多相似。
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2]663这与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的“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4]171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曰:“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见利而迁,实非我徒。
’”[5]1937这里欧阳修的“我所谓文,必与道俱”与韩愈的“修其辞明其道”意思差不多。
韩愈的“文以明道”思想中的道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但也不是抽象的理论。
韩愈充分发扬了儒学济世致用的一面,使他所明的“道”具有了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的前辈独孤及、李华、梁肃等人脱离现实地只宣扬抽象的儒家道统,这些人的文中所明的“道”大多是简单地、空洞地重复前人的理论,这就必然束缚了他们“文以明道”思想的影响和散体文创作的成就。
然而韩愈却不是这样,从提出“文以明道”思想开始,他就把道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贞元八年(792年),在《争臣论》一文中,韩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针砭时弊,毫不留情面地指责当时身为谏议大夫的阳城,五年不进谏。
以此为契机,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4]108的主张。
这就是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
这里的“道”,不言而喻,绝对不可能是儒家的空洞理论,而是怎样治理社会和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欧阳修承继了韩愈对“道”的理解,但也发展了韩愈之“道”。
他在《与张秀才 第二书》中阐述了其之所谓道。
欧阳修针对当时盛行的一种“诞者之道”———“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2]977进行了批评,指出他心中的“道”是所谓“圣人之道”,也就是“古道”,即周公、孔子、孟轲时代的“百事”。
更具体地说,就是《尚书》中所记载的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等,或孟子教人树桑麻,畜鸡豚等。
所谓“古道”、“古”并不是洪荒莫稽,即是古代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也就是国家日常政治、经济活动之理及相关的法规条令。
这种对“道”的理解与韩愈之与现实紧密联系之道是相似的,但可以看出欧阳修的“道”更日常化,更重经世致用,这与他长期致力于儒学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将自己的政治思考与古代经学相结合所做的努力有关。
他的这种对“道”的理解影响了他古文创作的文风,对他平易晓畅之古文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1.3 从道统观和师道观看其接受 欧阳修在很多文章中也流露出他的道统观,前面的《与张秀才 第二书》中可以看出,在他的《读徂徕集》、《重读徂徕集》中,也通过对石介的赞扬表明了其与石介相同的道统观。
但是对于韩愈在道统中的地位,欧阳34第2期查金萍: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修前后的态度有些不同。
他曾批评韩愈“不善处穷”④与贪恋富贵,所以他曾对韩愈的品格之瑕疵是极为在意的,后来为何又将韩愈列入道统,笔者比较认同杨国安先生的看法:庆历新政使欧阳修与石介等在思想上、学术上逐渐有意识地携起手来[6]31。
但这种变化的发生笔者觉得与欧阳修对韩文、韩诗的推崇也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一点我们从他晚年所做的《记旧本韩文后》可窥其一端。
他对韩愈提倡师道的思想亦效法。
他学习韩愈奖掖后进,当时的三苏,曾巩、王安石等多受过他的推举与启发,他的这种做法也为后来的苏轼效仿,从而对传播儒道思想,促进诗文革新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说:“……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5]315诚哉斯言。
欧阳修对韩愈思想的接受对后来《新唐书》对韩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作为欧阳修大力扶持、推举的对象,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多承欧阳修衣钵,又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其自身的思想基础,苏轼在接受韩愈思想中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在宋代韩愈思想接受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苏轼有三篇文章对我们今天解读他对韩愈思想的接受很有帮助,它们分别是:《扬雄论》、《韩愈论》、《潮州韩文公庙碑》。
前面两篇文章的创作时间在嘉祐八年(1063年)前后,大概是苏轼20岁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