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发展史共42页文档
精神病学历史教材课件
抗抑郁药物
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改善情绪。
抗焦虑药物
用于缓解焦虑症状,如苯二氮䓬类药 物。
心境稳定剂
用于治疗躁狂发作、预防双相障碍的 复发,如锂盐和丙戊酸盐。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来缓解心理 问题。
探索患者的潜意识冲突和过去经验,以解 决心理问题。
精神疾病的研究方向与新进展
1 2
精准医疗
基于基因组学、神经影像学等技术的精准医疗研 究,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个性化的方 案。
新型治疗方法
探索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物理疗 法等,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神经科学、生物 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精神疾病领域的创新 发展。
医院与精神疾病
随着修道院的兴起,一些修道士开始关注精神疾病患者, 并建立了一些医院来收容和治疗他们。这些医院通常采用 隔离和限制的方法来控制患者。
医学与精神疾病的探索
尽管中世纪对精神疾病的看法受到宗教的影响,但一些医 生开始尝试从医学角度来解释和治疗精神疾病。
近代精神病学的开端
医学科学的崛起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看法逐渐从宗教和哲学转向医学领域。医生开始 关注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
人际关系疗法
家庭治疗
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改善人际 关系来缓解心理问题。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治疗,改善家庭环境和 互动模式。
社会康复治疗
社交技能训练
帮助患者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提高社会适 应能力。
职业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促 进回归社会。
社区康复服务
提供社区支持和服务,帮助患者融入社区生 活。
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在1950年以前,由于战争、经济落后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中国精神障碍的治疗及护理得不到重视和
发展,精神病医院数量少,设施简陋,精神科专业人员
极少,
1950
,精神科护理
事业受到重视,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各级精神病院,大
量的受过培训的护士加入精神科护理专业队伍中,国
家加大了对医院设施的投入。
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1. 精神医学在中国的起源
在中国最古老的医典《内经》中就将人的精神活动归结 于“心神”活动的功能,并对情志与精神障碍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论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惊伤肾”等。秦汉 时期的《难经》《伤寒论》等医书中对诸多精神症状做了相 对详细的描述,如将精神症状归类为“狂”“躁”“谵 妄”“癫”“痴”等。此后1 500多年,中国精神医学基本上 是沿着这条思路缓慢地向前发展的。
2009年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行动起来, 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沟通理解 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承担共同 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2012年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 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13年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 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精神科护理学
谢谢观看!
精神医学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强化了护理技术力量,尤其是50年代后期,大城市的 精神病院实行开放和半开放管理模式,把患者从关押和约 束中解放出来,组织他们参加病区的工娱疗活动,参与病 区的管理,这一模式使精神科护理步入新的历程。1990 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全国精神科护理专业委员会,极 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精神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精神病学发展史》课件
其他疗法
新药研发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还有电抽搐 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可供选 择。
针对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科研人员正在 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以期开发出 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06 结论
精神病学发展史的启示
精神病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经历了从古代的禁闭和惩罚到现代的科学治疗 和人文关怀的转变。
神经生物学机制
精神疾病的发生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方面的异 常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的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 素也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针对不同精神疾病的症状,开发出各种新 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 位,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等。
放血和驱魔
中世纪医生采用放血和驱魔等治疗方 法,但这些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对患 者造成伤害。
近代早期的精神病学观念
疯人院的出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疯人院开始出现,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一定程度 的庇护和治疗。
医学科学的进步
近代早期医学科学的进步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观念产生了影响,如法国医生皮 内尔提出精神疾病的生物学病因。
古代文明的精神病学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和医生 开始关注精神疾病,希波克拉底 等提出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观 点和治疗方法。
古代印度和中国
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医学文献中也 记载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描述 和治疗方法,如印度吠陀医学和 中医的针灸等。
中世纪的精神病学观念
宗教影响
中世纪时期,宗教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和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教会机 构开始提供精神疾病患者庇护和治疗 。
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史
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史石家庄长征医院精神科充分发挥祖国中医治优势,长期致力于对中医精神病学的研究和采用中医疗法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打破了西医和传统疗法治疗精神疾病难根治、易复发的弊病。
科研专家组心血的结晶:中医绿色五步平衡疗法、解郁宁神系列中治疗法,是对祖国中医精神病学最完美的继承和诠释,那么中医精神病学的神奇奥妙之处到底在哪里,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相信对中医感兴趣的你一定迫切想知道,下面我们就带大家进行一次神奇的中医文化之旅。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在不断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祖国医学宝库。
甲骨文中,有心疾、首疾等疾病的记载,可能当时对精神病就有所认识。
春秋战国时代,卓越的代表人物扁鹊提出生病不是鬼神降灾所致,而主张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的理论,对精神病的病因探讨有一定影响。
从他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六不治。
其中明确地提出,信巫不信医的人没办法治好精神病,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鬼神,提倡科学的态度,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书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人体生理疾病防治,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其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营卫气血等学说,组成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是精神病学的理论基础。
《灵枢 癫狂篇》中对癫狂的论述提出脏腑功能与精神活动的理论学说,并指出证治针治等理论根据和治疗原则。
是我国最早的精神病学的专篇论著。
《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汉代杰出医学家张仲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人类向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其中对热病发狂记述颇多,对热病或传染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描述非常细致,对治疗和预后也有较深的创见。
后者在癫狂的基础上提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介绍、疾病概况、发展历程和现状展望。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开始引进和发展现代精神病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第一家精神病医院,标志着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初步建立。
疾病概况我国现代精神病学涵盖了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例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抑郁症则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则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常常伴有失眠、头痛、心慌等症状。
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在理论上,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实践上,我国精神病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还积极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在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痴呆、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现状展望目前,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精神病学界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研究创新,以提高精神病学的整体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将进一步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和应用,深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精神病学发展史
古代文明:
史前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公元前400年—公元476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价值观:英雄史观
古希腊人认为有不依赖躯体的灵魂存在,灵魂可以生病,也可以受治。
医学之萌芽始于西元前四世纪,大约在公元前5~4世纪,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尊崇为精神病学之父。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主张精神疾患有如其他身体疾患一般,因自然因素所致,同样需要医疗处置,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他创立四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痰四种液体,就像自然界存在的火、土、空气和水一样。四种体液平衡则为健康,如果不调和,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衡,人就生病,即会呈现如谵妄、忧郁等精神症状,且对应癫痫、歇斯底里症等。比如抑郁症就是由于过多的黑胆汁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所引起的。
随着基础医学,如大脑解剖学、生理和病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资料的积累,德国的格里辛格在1845年发表专著,极力主张精神疾病是器质性脑病变的结果,是器质性病因论的代表人物。
1845年第一本有关精神疾病的教科书问世。
现代
时间:20世纪
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
个人中心主义
进步论
先锋精神/新之崇拜
《内经》与《难经》同被公认为先秦时代的两大医学书籍,也是中医理论最古老的史籍渊源,讲究阴阳二界和五行学说。《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人用神学解释了精神疾病,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是由恶魔所引起的。
在古罗马时期,病因理论发展较快,人们相信一些植物带有改变情绪的神秘力量,并把它们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古罗马人也开发出了用以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工具,即精神病学家的“口诊”,以及治疗方法,如沉迷于娱乐,把病人放入精神病院,催眠等。
17世纪,精神病学家开始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精神疾病,比如在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的人体内植入“药物膜”来治疗精神疾病。
18世纪,英国精神病学家贝尔马克提出了“实验精神病学的四大基本原则”,开发出了用以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工具,如心理测量,正式心理测量,症状记录,精神病史,精神病发病率等。
此外,精神病学家也开发出了治疗精神疾病的技术,如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以及用药治疗等。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开始研究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发现它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并把精神病症当作生理疾病。
20世纪初,神经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精神医学的历史与现状-精品医学课件
人本主义学派
(Client-Centered Psychotherapy)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Maslow,1908~1970) 罗杰斯(Rogers,1902~1987)。均为美 国人,认为人应理解自己、并使自己不断 成熟。心理治疗应以观察人的活动为基础, 强调人的价值,真善美是人的本性,应充 分发挥出人的这一特性。
一、生物精神医学(Biological Psychiatry)
二、社会-心理-文化精神医学 (Social-Psychological-CultulalPsychiatry)
1904~1909年他任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精 神科,1909年任霍浦全医学院的新建的精 神医学中心院长和教授
1941年退休,1950年去世。终年84岁。
儿童精神医学家L.Kanner、中国的粟宗华 和桂质良都在他那里学习过。
他被称誉为“美国精神病学之父”。DSM-I 的分类命名就是他的观点。
精神医学分为二大类
2、Kraepeline(1856~1926):提出了精神疾病的 科学分类系统,确立了躁郁症的疾病单元,定下对 “早发性痴呆”的病名。提出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详 细的收集病例分析方法。
其他人员Wernicke、Kahlbaum、Alzhermer以及以 后的“海德堡学派”-如Jaspers、Gruhle、 Schneider、Mayer-Gross提出了“精神病理学” 体系。
0
1
1
0 13
意大利
0
0
2
0 02
罗马尼亚 0
1
0
0 01
荷兰
0
0
1
0 01
加拿大
0
0
0
0 11
33
精神病学发展史
远古至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2800∼前220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上古时期,医术附属于巫术内,巫师即医师,「祝由」就是巫医的简称。有关精神疾病的记载,最早约见于西元前十一世纪中国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狂」的病名。在《诗经》、《易经》、《礼记》、《左传》中,也对精神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和预防等有片段之记载。
《内经》与《难经》同被公认为先秦时代的两大医学书籍,也是中医理论最古老的史籍渊源,讲究阴阳二界和五行学说。《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秦汉时期
时间公元前220∼公元265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汉朝是中国医学发展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约西元150∼219年)的两本名著《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极注重临床变化,是最早出现精神官能症药物治疗法的书籍。自汉朝后,中国传统医学之精神病学理论与临床始趋于完备。
朱丹溪《丹溪心法》亦把癫与狂分成两组精神病目:“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是,经年不愈,心经有损,是为真病”。这就为以后区分癫狂痫分为三类打下基础,在治疗方面,丹溪创立了“活套疗法”,以情胜情,似现代精神疗法,是朱丹溪的伟大创举,他同张从正二氏首创痰迷心窍学说,可谓是中国医学心理治疗之先驱。
〖医学〗中国精神疾病发展史
中國精神醫學發展史
END
1.大 叶 性 ( 肺 泡性 )肺炎 为肺实 质炎症 ,通常 累及肺 大叶的 全部或 大部, 并不累 及支气 管。病 原体现 在肺泡 引起炎 症,继 之导致 部分或 整个肺 段、肺 叶发生 炎症改 变,致 病 菌 多 为 肺 炎 链球菌 。本病 多见于 青壮年 ,临床 起病急 ,主要 症状为 寒颤高 热、咳 嗽、胸 痛、呼 吸困难 和咳铁 锈色痰 。
2.小 叶 性 ( 支 气管) 肺炎 指 病原体 经支气 管入侵 ,引起 细支气 管、终 、葡萄 球菌、 病毒、 肺炎支 原体以 及军团 菌等。 常 继 发 于 支 气 管炎、 支气管 扩张、 上呼吸 道病毒 感染以 及长期 卧床的 危重病 人。
〖医学〗中国精神疾病发展史
3.间 质 性 肺 炎 以肺间 质炎症 为主, 病变累 及支气 管壁及 其周围 组织, 有肺泡 壁增生 及间质 水肿。 可由细 菌、支 原体、 衣原体 、病毒 或卡氏 肺囊虫 等引起 。 病因 学分类 1.细 菌 性 肺 炎 如肺炎 链球菌 (即肺 炎球菌 )、金 黄色葡 萄球菌 、甲型 溶血性 链球菌 、肺炎 克雷白 杆菌、 流感嗜 血杆菌 、铜绿 假单胞 菌、埃 希大肠 杆菌、 绿脓杆 菌等。 2.非 典 型 病 原 体所致 的肺炎 如军团 菌、支 原体和 衣原体 等。
中國精神醫學發展史
遠古至春秋時代 春秋至隋代時期
殷 代 甲 骨 文
詩 經 易 經
巫 醫 分 界
禮
記
左 我傳 其 發 狂
春 秋 戰 國 內
漢 病治
張 因療
仲 學方
景
面
經
確 立臟 「躁 癲 」 「 狂 」
唐宋以後的發展
症狀及分類學
病因學
明 王 肯 堂
張 景 岳
清 陳 士 鋒
火 熱 說
痰 說
氣 血 說
癲 與 癇 明
痴 呆 症
癲 癇
狂 病
金 劉 完 素
元 張 子 和
清 王 清 任
確 劃 分 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花
癲 呆 病
降 心 火 益 腎 水
吐 下 法 猛 攻 頑 痰
活 血 化 瘀 的 藥 物
END
1.大 叶 性 ( 肺 泡性 )肺炎 为肺实 质炎症 ,通常 累及肺 大叶的 全部或 大部, 并不累 及支气 管。病 原体现 在肺泡 引起炎 症,继 之导致 部分或 整个肺 段、肺 叶发生 炎症改 变,致 病 菌 多 为 肺 炎 链球菌 。本病 多见于 青壮年 ,临床 起病急 ,主要 症状为 寒颤高 热、咳 嗽、胸 痛、呼 吸困难 和咳铁 锈色痰 。
精神医学的发展从精神分析到药物治疗
精神医学的发展从精神分析到药物治疗精神医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的科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精神分析到药物治疗的转变。
本文将分析这一转变过程,并探讨其对精神医学领域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兴起在20世纪初,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兴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主要源于潜意识的冲突与压抑。
通过解剖患者的潜意识,揭示其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目标。
精神分析采用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等方法,帮助患者发掘潜意识中的隐秘信息,并通过解决潜意识冲突来缓解心理问题。
然而,由于这种方法需要长期治疗时间、高昂的费用以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精神分析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一些挑战。
二、药物治疗的崛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发现精神疾病可能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这一认识推动了药物治疗的发展,特定的药物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调节患者的心理症状。
最早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是氯丙嗪,它属于一类名为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物,用于缓解幻觉、妄想等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精神药物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药物治疗具有治疗速度快、成本低廉、方便易行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依赖性等,所以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
三、综合治疗模式的兴起尽管药物治疗成为精神医学的重要手段,但许多疾病仍然需要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既可以包括心理治疗的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也可以结合社会支持和康复措施,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通过综合治疗模式,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照顾,从而更好地应对精神疾病的挑战。
综合治疗模式的兴起为精神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开始探索不同治疗方法的组合,以期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精神病学的昨天、今天、明天
精神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方式
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在精神病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精神 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探索, 如法国医生比奈·艾尔蒂斯提出的诊 断分类系统。
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
过去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包括电击疗 法、胰岛素昏迷疗法等,这些方法在 当时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存在一定的 风险和争议。
精神疾病的社会观念与态度
基因研究
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对精神疾病的基因研究将更 加深入,有助于发现更多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变 异。
精准治疗
基于基因研究成果,将开发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基因型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策略
基因研究还将帮助制定预防策略,通过基因检测和 早期干预,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
精神疾病的数字化与远程治疗
精神疾病的社会支持与康复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包括支持团体、心理热线等 ,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 咨询。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职业康 复、生活技能训练等,帮助患 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区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同 时促进社区对精神疾病的理解 和接纳。
04
未来挑战与展望
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与挑战
精神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
精神疾病的社会歧视
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 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 带来沉重负担。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社会上 普遍存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 见,影响患者的康复和融入社会。
精神疾病治疗资源不足
相对于其他医学领域,精神疾病的治 疗资源相对匮乏,包括专业医师、治 疗机构和药物研发等。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与变革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进步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重点分析这两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并探讨其涉及的新问题和新意义。
一、精神病学的变迁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现代医学的分支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起初,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精神病”(Psychosis),即一些疾病,在缺乏了解和治疗的情况下,会导致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1883年,德国著名神经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发表了《精神疾病分类系统》(Compendium der Psychiatrie),将精神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开创了精神病学的分类学。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精神病学的研究已经不再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人文学科”,涉及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精神等多个方面。
精神病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治疗和康复,而且更关注患者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关怀。
例如,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适应问题,很多精神病医院会配备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课程,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正面的生活经验。
此外,一些治疗方法也在不断革新和改进,如认知行为治疗等,旨在更好地帮助患者有效掌控和管理自身疾病。
二、心理学的发展和变革心理学的发展与精神病学有些许重叠,但更着重于探讨人的行为和思维。
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人类发展理论的影响。
行为主义提出人的行为和思维可以通过环境因素、习惯和条件反射等因素进行塑造和调节;人类发展理论则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人生各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比如,科技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心理健康的问题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精神病学
绪论+分类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旧称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的个人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改变。
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医学发展史▲1、第一次革命: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holippe Pinel,1745年—1826年)在1793年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
(道德治疗)2、第二次革命:精神障碍分类体系的建立。
20世纪初期,冯特的学生德国医生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详细描述了早发性痴呆和噪狂症的临床特点、病程和预后,以及妄想痴呆与妄想狂的区别。
在他所著的精神病学中,对精神疾病作了系统的分类,为精神病的分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第三次革命:心因性病因论与心理治疗。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并奠定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的成就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
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 ;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
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痫病,他目睹发作终日惶恐不安而精神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
三年住院经历,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到的虐待,目睹了一系列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件。
病愈出院后,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4、第四次革命:精神卫生运动展开。
1909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开始重视精神障碍的预防。
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精神病学
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旧称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个人情绪,认知和行为改变。
2.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
分医院精神病学、综合医院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3.精神医学发展史(包括人、事、意义)(1)第一次革命: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在1793年丢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的对待患者。
(道德治疗)(2)第二次革命:精神障碍分类体系的建立(克雷丕林)(3)第三次革命:心因性病因论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4)第四次革命:精神卫生运动展开(比尔斯)(5)第五次革命:生物精神医学发展4.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学中的角色(1)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2)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如神经心理生理障碍以及精神分裂障碍等(3)在躯体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心身障碍常见精神障碍1.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2.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可明确定位)3.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4.思维化声(thought hearing):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1. 谵妄(delirium)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acute brain syndrome)。
中国精神医学发展史
.有些未標示朝代(42)
精神科護理概論-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台北市:華杏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蕭淑貞、 王純娟、 劉玉雲、 廖肇安、 湯麗玉、 劉嘉逸、 連寶珠、
蔡欣玲、 呂雀芬、 楊慧玲、 施欣欣、 黃珮玲、 黃瑞媛、 林梅鳳、 盧純華、 王怡文、 陳玉婷、 陳春蘭、 曾錦花、 巫慧芳、 張秀如、 張榮珍、 李朝雄、 鄒建萍、 戎瑾如、 李引玉、 梁玉雯、 葉明莉 (2003)‧精神科護理概論(六版) ‧台北市: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疾病症狀
病因方面
頭痛、神智恍惚、妄聞、妄見、多疑
先天不足 氣候侵襲 內在情緒
治療方面
宋朝 文摯
激怒法
預防方面
少私寡欲
靜待後可補病
四忠
第五組
中國精神醫學發展史
癲 類似精神分裂病 類似狂躁症
春秋至隋代
醫學家及著作
內經
漢 張仲景
狂
傷寒論
發熱、傳染病
金匱要略
病因學說 自然 情緒 遺傳 不分內外 治療方面 針灸 活套 飢餓 水淋 引起臟躁
四忠
第五組
第五組優點
1使用電腦繪圖,相當用心
–
分類組織架構是相當理想的
3.大綱性,較適合多內容的報告 6.八組中唯一一組用電腦畫的,看起來很整齊 7.條理清楚31
–
病因學說有詳細條理其治療方法(36)
第五組缺點
1.內容太過精簡(42)
–
有些未標示朝代(42)
3.完整度不夠 6.內容太過精簡(42)
中國精神醫學發展史
唐宋以後
治療方面
唐 孫思邈
元 朱丹溪 明 李時珍 心理衛生 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