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简答题

流行性出血热简答题
⑵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⑷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⑸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25、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本病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仍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⑴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21、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答: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包括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早期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和肾损害的表现。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之间重叠。重型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
24、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确诊价值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
答:⑴特异性抗原检测:早期病人的血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特异性汉坦病毒抗原。
⑵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IgM和IgG抗体。
⑶PCR技术: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
用上述检测项目检出特异性汉坦病毒抗原、特异性IgM型抗体或间隔一周以上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上升,均可实验确诊流行性出血热。RT-PCR检测汉坦病毒RNA阳性,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病例的快速诊断。
⑵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粘膜充血、出血,球结膜水肿。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鉴别诊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有皮肤出血斑者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区别,蛋白尿应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区别,腹痛应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相区别,消化道出血应与溃疡病出血相区别,咯血应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本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独特的病期经过,以及血清学检测等,均有助于鉴别。

中医诊断:1.发热期(1)邪郁卫分: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目眶痛,无汗或微汗,口子,颜面潮红,两目微赤,轻微浮肿,舌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

(2)热在气分:证见壮热口渴,汗出气粗,面红目赤,小便赤短,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洪大而数。

(3)热入营血:气营两燔:证见壮热口渴,心烦不宁,皮肤显斑,甚者便血、衄血、神昏谵语或抽搐,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2.低血压期(1)热厥:见于低血压早期。

证见手足厥冷,脐腹灼热,恶热口渴,烦躁不安,神情恍惚,口唇发绀,或恶呕、便秘,尿黄或汗出而热不退,舌绛苔黄黑而干,脉弦数或沉细而数。

(2)寒厥:内闭外脱。

证见畏寒肢厥,汗出气凉,踡卧不渴,气微神疲,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舌质淡,苔黄,脉微欲绝。

3.少尿期(1)热瘀阻闭:证见尿少尿闭,头昏头痛,全身衰软无力或嗜睡或谵妄,甚则神昏,唇舌干燥色赤而枯萎,苔黄黑厚,脉沉细数。

(2)肾阴衰竭:证见极度衰竭,精神萎靡,腰酸痛,小便短少或完全无尿,心烦不眠,口干咽燥,舌赤枯萎,脉细数无力。

(3)湿热犯肺:证见尿少尿闭,全身浮肿,心悸气喘,痰涎壅盛,神志昏蒙,头痛如裹,舌淡苔白,脉滑濡。

1979年全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术座谈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筹备组制订一、早期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抢救,是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及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关键。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也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或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这种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出血、充血和低血压休克,以及肾脏损害。

此病毒为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流行范围广泛,病情危急,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全球有大量出血热病例发生,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对于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完成。

如果对出血热有疑问或者有症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

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

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发热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

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

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规范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①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有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接触史;②有发热、乏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③颜面、颈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有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等症状,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黏膜出血点,有肾区叩击痛等体征;④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标准:出现下列表现之一者: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计数减低,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②有尿蛋白、尿中膜状物、血尿、血肌酐升高、少尿或多尿等肾损伤表现;③低血压休克;④典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5期经过。

(3)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在疑似或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有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或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①持续高热,发热超过1周;②严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③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④球结膜重度水肿;⑤白细胞计数>3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血清白蛋白<15g/L。

(二)临床分型按病情轻重可分为4型。

a.轻型:体温为39℃以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尿蛋白为“+~++”,无少尿和低血压休克。

b.中型:体温为39~40℃,球结膜水肿明显,皮肤、黏膜有明显瘀斑,病程中出现过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少尿,尿蛋白为“++~+++”。

c.重型:体温为40℃以上,有神经系统症状,休克,少尿达5d或无尿2d以内。

d.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无尿2d以上,其他严重合并症如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竭、昏迷、继发严重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恶心呕吐、水肿、肾区有叩痛、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面红、颈红、胸口红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

1.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②全身中毒症: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疼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为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重者可伴有眼压升高和视力模糊。

多数患者可以出现胃肠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亦可有腹痛,腹泻,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进行手术,此类患者多系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所致,腹泻可带黏液和血,易误诊为肠炎或痢疾。

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潮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如在病程第4天至第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为DIC所致,此是重症表现,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眼裂,部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一般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越重。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描述

流行性出血热描述
辛诺柏病毒
轻型 未明 重型 未明 未明
重型
宿主动物 流行地区
黑线姬鼠 中国、韩国
褐家鼠 中国、韩国、
大白鼠
日本
棕背平 欧洲、俄国
草原田鼠
美国
黄颈姬鼠 南斯拉夫
泰国
棉鼠
印度
鹿鼠
美国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辛诺柏病毒、长沼病毒、黑渠巷病毒、
纽约病毒
流行病学
㈠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有广泛的动物宿主,已发现约170多种, 我国有67种,大多为偶然感染。
㈢少尿期
少尿期发生于5—8病日,持续时间2—5 日,尿量少于500m1为少尿,少于50m1 为无尿。
⒈尿毒症:厌食、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常有顽固性呃逆,可有烦躁、嗜 睡甚至昏迷、抽搐,出血现象加重,如 皮肤淤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 咯血、血尿或阴道出血。
㈢少尿期
2、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呼吸增快 或Kuss—maul深大呼吸,低血钠、高血 钾。
㈠发病机制
⒈病毒直接作用 ①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②不同血
清型的病毒致病性不同③患者血管内皮 细胞内可检出EHF抗原;④体外试验证实 病毒可造成直接损害。 病毒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 性增加。
㈠发病机制
⒉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本
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 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损害血管内皮细 胞,引起休克和肾损。 其他免疫应答:Ⅰ、Ⅱ、、Ⅳ型变态反 应也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㈢病理解剖
⒋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变 脑垂体肿大,前叶 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后腹膜和纵隔 有胶冻样水肿。
⒌免疫组化检查 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内皮细 胞及肺、肝、肾、肾上腺、脑、胸腺、淋巴结、 胃、肠、胰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EHF病毒抗 原。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过去死亡率非常的高,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发热、出血、肾损害是它的主主要特征。

流行性出血热多发生在换季时期,流行性疾病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感染传播现象,都注意个人卫生,面对疾病还是以预防为主!一、症状体征1.四季均可散发,冬春两季每易流行。

青壮年男性多见。

有与鼠类接触或野外作业史。

2.起病急骤,高热恶寒,有“五痛”(头痛、目眶痛、腰痛、腹痛、身体肌肉关节痛)、“五红”(目红、咽红、面红、颊红、上胸部红)及口渴,呕吐,皮肤粘膜有斑疹等特征。

3.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但各期的轻重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有些期可以重叠或不出现。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免疫检查IgM,抗体早期阳性或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血、尿沉渣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

二、用药治疗1.风热犯表证:发热较高,恶寒,无汗,头痛,眼眶痛,身体骨节烦痛,面红,颊红如酒醉状,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解肌清热。

2.气分热盛证:壮热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面赤气粗,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

辛寒清热(气)。

3.气血两燔证:壮热烦渴,斑疹,吐衄或便血,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

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4.热毒内陷证:手足逆冷,胸腹灼热,面赤心烦,斑疹衄血,渴欲饮冷,血压下降,舌红有瘀点,苔黄燥,脉沉数。

清热解毒、滋阴化瘀。

5.阳虚血瘀证:形寒肢厥,神疲气微,倦卧不渴,面白唇青,斑疹青紫,血压下降,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沉伏。

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6.湿热蕴肾证:神疲嗜睡,腰酸,小便涩滞量少,欲解不得,甚至尿闭不通,或尿中带血,尿中夹膜,恶心欲呕,烦躁不安,舌胖大,苔黄腻,脉滑数或细数。

清热利湿。

7.阴虚水停证:唇焦齿枯,皮肤干燥,烦渴欲饮,尿少尿闭,烦躁不安,神识恍惚,舌红而肿,苔薄黄燥,脉沉细数。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属于自然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典型病人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本病疫区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欧部分国家,疫源地则遍及世界五大洲70余个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HFRS发病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

年发病人数波动在4万至6万这一较高水平,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全国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我国1984-2000年发病近100万,死亡2万。

一、病原学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链单股RNA病毒;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包膜;抵抗力弱。

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

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也可灭活。

在pH5.0以下,温度60℃1小时,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

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欧洲棕背鼠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姬鼠,城市的传染源是褐家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动物源传播:带毒的鼠排泄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每年3-5月和10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季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使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害,引起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

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4-46日,平均1~2周。

(二)典型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三主症:发热、出血、肾衰。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冬春季多见。

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以2 周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

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

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

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 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

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 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 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

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7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流行病学
9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14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
节。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
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15
中国HFRS职业分布
16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7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病毒 细胞内、骨髓、肝、脾、肾、淋巴结 进一步增殖 病毒血症 (发热、中毒症状) 免疫损伤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东南大学医学院传染病教研组 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 (江苏省传染病医院) 姚文虎
概 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EHF)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
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国内1935年发现本病,1942年

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我国至今沿用。 1982年由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本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
2
病毒性出血热:
指多种RNA病毒经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
传播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靶器官为血管床。其临床表现与微血管损 伤和血管渗透性变化有关,以发热和出血 为突出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

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

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肋椎角有叩痛。

束臂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一般约15000/mm3,少数病人有类白血病反应;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尿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本期一般持续5~6天。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

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

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

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

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

脉搏细速,可出现奔马律或心力衰竭。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明显减少。

尿变化显著。

血中尿素氮轻度滞留。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本期一般持续1~3天。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

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

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

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

肋椎角叩痛显著。

尿量明显减少。

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治分析 王海艳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治分析 王海艳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治分析王海艳发表时间:2016-06-13T10:58:02.0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作者:王海艳[导读] 23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流行性出血热表现复杂、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尽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王海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 157000【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方法:我科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23例,采取综合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3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流行性出血热表现复杂、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尽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种流行性疾病[1]。

EHF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加之本病毒的多嗜性[2],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主要临床表现有出血、发热、休克和肾功能损害等,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有并发症及不典型病例出现。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6~65岁,平均45.5岁;病情:轻症11例、中症10例、重症2例、危重症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诊断标准。

1.2 临床诊断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发热、畏寒症状,在发病1~2d体温就可能达到39~40℃;⑵表现出腰痛、严重头痛、眼眶痛或腹痛的症状,体温下降后此类症状不会因此而减轻,甚至加重,与其他热性病不同。

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咽部、软腭、双腋下出现细小出血点和(或)球结膜水肿、充血;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嗜睡、谵语等症状;⑷实验室相关检查:血常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值,白细胞数升高。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国际上将流行性出血热(EHF)与流行性肾病(NE)等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某些病毒引起和由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原性疾病。

在我国流行的是EHF,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传播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融。

EHF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要点:1、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人,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2、发热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及消化道症状。

3、查体时应特别注意充血、水肿、咽部及软腭充血、皮肤瘀点及液下出血点和肾区叩痛等。

4、发热病人早期出现尿蛋白阳性而且迅速增加,应按疑似出血热对待。

5、血象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对本病诊断有帮助。

6、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或双份IgG抗体,或作血液白细胞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的几种特殊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几种特殊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几种特殊临床表现发表时间:2010-08-09T17:16:09.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牛中元[导读]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临床表现特殊误诊率很高。

牛中元(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医院现代医疗中心黑龙江绥化 152053)【中图分类号】R5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187-02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临床表现特殊误诊率很高。

我科近几年来共收治45例,有特殊表现者16例,分为5个类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腹型5例,本型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或急腹症型(2例)。

前者有明显的呕吐、腹泻与腹痛;后者常有剧烈腹痛,腹部压痛与反跳痛。

本组误诊为胆囊炎和阑尾炎各1例,腹膜炎1例。

典型病例:男,25岁。

发热伴腹痛、呕吐与腹泻5天人院。

呕吐频数,稀水样便,一日5~6次。

T37.8T:,BP9.3/6.7 kPa,面无充血,腹软,满腹轻压痛。

大便常规为粘液+WBC少许。

拟诊急性胃肠炎,经扩容、纠酸,血压回升后发现眼球结膜充血,水肿,腋下有细小出血点。

复查血:WBC40×109/L、N0.6、L 0.25、异淋巴0.12、血小板50×109/L;尿蛋白++++;BUN29.6mmol/L。

诊断出血热,转科治疗。

多尿期最高日尿最达4460mm。

1.2 消化道大出血型 2例,在出血热的不同病期,均可出现腔道出血,少数病例在病初即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并以此为主诉而就医,易误诊为溃疡症、胃炎等。

典型病例:男,18岁。

发热、头痛4天,呕血1天住内科。

4天前因头痛低热服安乃近0.5 g,2天后热退,但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人院前有一天突然呕血3次,约1000m1。

T37.4℃、P136次,分、BPO,烦躁、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肝脾(-),全腹压痛,上腹为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现统称汉坦病毒(HV)。

本病毒为有膜RNA病毒,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和长形三种,病毒核心为基因组RNA和核壳,外层为脂质双层包膜,表面是糖蛋白,直径70〜210nm。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笆,热型以弛张热及稽留热为多,一般持续3〜7日。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

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一、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三、胸腔积液和肺不张: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Kanerva 对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四、继发感染: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为免疫功能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一、诊断依据目前,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在基层单位虽已逐渐推广,尚不能广泛普通应用,本诊断仍需以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调查为主要依据。

(一)临床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不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胯、腑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4、实验室检查:(1)早期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偏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或非蛋白氮(NRN)升高。

5、病程经过:病程中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五期经过。

不典型病例或经早期合理治疗,可不出现低血压或少尿期。

二、确认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1周)。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做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病人、早休息、早治疗,及就地有条件的单位治疗),把好防治“四关”(休克、出血、肾衰、感染)。

发热期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补充热量、维生素及液体,维持稳定内环境,每日输注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5ml左右。

2.改善中毒症状体温高者应物理降温,中毒症状重者,每日给以泼尼松(氢化考的松)12mg或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

呕吐频繁者给予灭吐灵10mg肌注或吗叮啉10mg 服。

3.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利巴韦林每日1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点,疗程57日。

免疫调节剂干扰素1万IU肌注,胸腺肽1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点,疗程57日。

4.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本期主要矛盾是容积性低血压。

治疗是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障碍。

5.补充血容量应掌握早期、快速、适量的原则。

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

选择功能合适的液体至关重要,主要应从电解质、渗透压、pH值以及热量补充四方面考虑,常用液体应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

平衡盐以复方醋酸钠液较好。

如无该液可按液体的渗透压、电解质及酸碱度与血液接近平衡的原则酌情使用其他液体,如林格液(pH为5)等。

为更好地维持血液渗透压及疏通微循环,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一般按3:1的晶胶比例,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输注。

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

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血压高低,一般先以较快速度推注使血压回升,然后逐步减速并维持24小时以上。

6.少尿期的治疗本期主要是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尽早进入多尿期。

主要治疗措施:7.利尿呋喃苯胺(速尿),开始20mg静脉推注,最多可增到每次23mg,46小时重复一次。

为鉴别肾性或肾前性少尿,可静脉推注20%甘露醇1150ml,观察3小时尿量若少于1ml,则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宜严格控制输入量。

8.导泻和放血疗法可排出肠内容物及水分以延缓尿毒症发展及高血容量,可服甘露醇25g或硫酸镁,每日23次。

亦可用番泻叶或大黄、芒销等中药导泻应用12日可取得一定效果。

对少尿伴高血容量综合征所致心衰、肺水肿患者可以放血34ml,此疗法目前已少用。

9.恢复期的治疗无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休息,恢复机体功能,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1、抓好灭鼠防鼠工作: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加强宣传教育:在出血热的流行季节前和流行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出血热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做到“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就医。

3、搞好环境和食品卫生:对鼠或病人的血液、唾液、排泄物及鼠尸等均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剩饭菜必须加热食用,粮食储藏要防止鼠类侵入。

4、加强个人防护:疫区居民及进入疫区活动或参加野外劳动的人员,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如皮肤有破损,应及时用碘酒消毒处理、包扎。

田间劳动时要穿胶鞋、长裤、长袖衫,并扎紧裤脚、腰带和袖。

5、预防接种:通过几年来对出血热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可以看出疫苗的免疫效果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保护率接近1%,是当今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预防出血热最根本的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总结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

今年,我镇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及防控工作在县疾控、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圆满完成。

总结如下:一、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及防控工作开展情况1、加强培训,安排部署全年防控工作。

市卫生局组织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培训,安排部署全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目标。

制定了《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和《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实施方案》。

2、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

为保证灭鼠工作的顺利开展,疾控中心、卫生局制定了《灭鼠实施方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落实组织、分级负责、周密计划、精心、指导、科学灭鼠”的工作方针,开展了2次灭鼠行动,鼠密度由灭鼠前的10%降至灭鼠后的3%,效果显著。

3、及时有效处置发生在我镇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今年我镇无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断病例。

4、对重点人群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工作。

对重点地区易感人群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防制该病的又一有效措施。

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今年7月份对全镇乡镇防疫专员开展专题培训,青壮年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工作。

5、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及卫生宣教工作。

全镇在开展灭鼠等活动的同时,广泛采取宣传栏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了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我镇形成了一种“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确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及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1、部分群众对流行性出血热认识不足,防病意识差。

2、对宿主动物监测和灭鼠等防控措施落实的工作经费不够。

3、工作建议: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治理,科学灭鼠,降低鼠密度。

②加大防控经费的投入,做好宿主动物监测,有效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防制暴发。

③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工作,形成有效屏障。

④加强宣传,提高人群自我防病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