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传染病科】

合集下载

【传染病】20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传染病】20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产生抗体
第二次病毒血症 抗原抗体复合物
骨、关节痛 发热等毒血症状
激活补体
炎性物质
血管通透性↑
骨髓抑制
皮疹、出血 22
登革热:
肝、肾、心和脑均有退行性变。 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粘 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有不 同程度的出血。 皮疹中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 肿及单核细胞浸润。 瘀斑中广泛血管外溢血。
30
31
32
33
3、出血 于发热后5~8日,25%~50%病例
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如鼻出血、皮肤瘀点、胃肠道出血、 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34
4、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
轻触痛。
35
5、其他 可有肝肿大,脾大不常见。
36
临床类型
• 典型型
• 轻型登革热类似流感,短期发热,全身疼痛 轻,皮疹少或无疹,常有淋巴结肿大,易漏 诊。
全 国(1044)
除广东外,其他省份均为输入性病例
8
疫情形势
由于在我国的周边国家多为登革热高发 区,我国目前登革热所面临的形势非常 严峻。 将持续面临境外输入的压力。 再次发生大规模登革热疫情的可能性将 日益加大。
9
登革热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 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 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病死率低。
23
登革出血热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血 管损害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 致出血和血浆外渗。
24
四、临床表现
25
潜伏期: 2-15日,平均6日左右,其长短与 浸入的病毒量有一定关系。
26
(一)登革热
典型病例常见的症状:
发热 皮疹 出血 淋巴结肿大 肝脏肿大

[整理后]二十七章出血热病毒ViralHemorhagicFeverVHF

[整理后]二十七章出血热病毒ViralHemorhagicFeverVHF

二)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 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通过唾液、尿和粪便污染
环境。
易感人群
人类易感,HFRS疫区隐性感染率3.5-4.3%; HPS发病年龄在11-69岁;
与野生动物接触多者感染率高。
二)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 动物源性传播: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伤口途径 • 垂直传播: HFRS可传给胎儿,HPS未见 • 虫媒传播: 螨类可能是传播媒介 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 单正链RNA •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衣壳
• 具有双层脂质包膜,表面有E刺突
Genome and proteins of dengue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2. 培养特性
可在多种哺乳动物和昆虫来源的细胞中生长,可引起 不同程度的CPE; 常用乳地鼠肾细胞、猴肾细胞、伊蚊C6/36细胞等, 病毒生长良好。
S节段(小):编码核衣壳蛋白,诱导高滴度的非中和抗 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 多种动物(黑线姬鼠、大鼠、 乳小鼠等)敏感, 感染后在肺、 肾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病毒。
• 多种细胞(人胚肺二倍体、BHK-21等细胞)敏感,
CPE(-),电镜下可见包涵体。
3、抵抗力
• • 对酸(pH 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56-60 ℃30 min可灭活病毒
• G1和G2糖蛋白刺激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N
蛋白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 • 体液免疫为主,病后对同型病毒获持久免疫,隐性感 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 • 细胞免疫也有重要作用。
四)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培养 :非洲绿猴肾细胞敏感,CPE(+)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地坛医院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RFS)。

鼠为主要传染源,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则不断增加。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属至少可分为八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野鼠型)和Ⅱ型(家鼠型)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为%~%。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

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损表现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

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鼠类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史,或发病前1周至2个月曾到过疫区。

2. 临床表现潜伏期4~42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临床上有下述5期经过。

发热期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为主,持续3~7天,常伴有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三痛”)等。

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

多数病人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

有的咽部及悬雍垂充血。

常于前胸、颈、腋下等部位可见淤点或索状、簇状淤斑。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正常。

2~3天起出现尿蛋白。

末梢血异常淋巴细胞亦可增多。

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天,病人出现心慌、多汗、血压下降、脉压减小。

休克发展很迅速。

此期“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随血液浓缩而红细胞压积增高,血红蛋白上升,但血小板及补体成分下降。

尿量减少,尿蛋白增加,尿管型出现。

少数病人可合并DIC,休克顽固者常有明显出血倾向。

个别病人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窘迫,血氧明显下降。

出血热科普宣传PPT

出血热科普宣传PPT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利用退热药物、止 痛药等缓解症状,保持充足的 水分摄入。 密切观察:出血热患者需要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需要及 时就医。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感染控制:对于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患者 ,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传播扩 散。
五、出血热的 典型症状
五、出血热的典型症状
发热:常见症状为高热,持续 数日。 头痛:感染者常伴有严重头痛 ,可持续数日。
出血热科普宣 传PPT
目录 一、什么是出血热 二、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三、预防出血热的方法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五、出血热的典型症状 六、要求您的参与
一、什么是出 血热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 出血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 虫叮咬传播。
出血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包 括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等多 种亚型。
五、出血热的典型症状
皮疹:病程2-4天后,常在胸部和腹部 出现皮疹,可蔓延至全身。
六、要求您的 参与
六、要求您的参与
提高防护意识:学习有关出血 热的知识,了解出血热的预防 措施,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 传播科学信息:协助宣传出血 热的科学知识,帮助更多人了 解出血热并预防该病的发生。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三、预防出血 热的方法
三、预防出血热的方法
减少蚊虫叮咬:穿长袖衣裤、 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方法 减少蚊虫叮咬。
环境卫生:清理废水、清除积 水、消灭蚊虫滋生地等措施有 助于减少蚊虫数量。
三、预防出血热的方法
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四、出血热的 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7天,主要症状包 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出血热病毒介绍

出血热病毒介绍

出血热病毒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

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的。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表31-1)。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表31-1 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病毒科病毒主要媒介所致疾病分布披膜病毒科基孔肯雅病毒蚊基孔肯雅热亚洲、非洲黄病毒科黄热病病毒蚊黄热病非洲、南美洲登革病毒蚊登革热亚洲、加勒比海地区Kyasanur森林病病毒蜱Kyasanur森林病印度Omsk出血热病毒蜱Omsk出血热俄罗斯布尼亚病毒科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啮齿动物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洲、欧洲、非洲、美洲Rift山谷热病毒蚊Rift山谷热非洲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非洲、中亚新疆出血热病毒蜱新疆出血热中国新疆沙拉病毒科Junin病毒啮齿动物阿根廷出血热阿根廷Machupo病毒啮齿动物玻利维亚出血热玻利维亚Lassa病毒啮齿动物Lassa热非洲丝状病毒科Marburg病毒猴、蚊?Maburg出血热非洲、德国Ebola病毒?未确定Ebola出血热非洲第一节汉坦病毒汉坦病毒(Hanta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一个新属。

根据其抗原性及基因结构特征的不同,目前至少可区分为6个型。

其中汉滩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汉城病毒和普马拉病毒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病原;辛诺柏病毒、黑港渠病毒及囚犯港病毒为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antavirus pulmonary symdrome,HPS )的病原。

HFRS是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一、出血热疾病概述出血热,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老鼠等动物的排泄物传播给人。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出血热的分布。

二、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出血热主要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流行。

在中国,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市郊区。

流行季节一般为3-5月和10-12月。

人群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

三、出血热的临床症状与诊断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异常。

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出血热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体温、补充血容量和预防感染等。

特殊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

五、出血热的预防措施预防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包括灭鼠、防鼠、灭虫和个人防护。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地;使用捕鼠器、鼠药等灭鼠方法;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在流行季节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戴口罩等。

六、出血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出血热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疾病爆发和控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一定的负担。

同时,疾病的流行也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七、全球和中国出血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全球范围内,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疾病的传播范围广、易感人群数量大、防治资源有限等。

在中国,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发病差异大、防治措施落实难度大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提高公众的疾病意识和防治能力。

【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3、毛细血管损害征:充血 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呈“酒醉貌” ----颜面、颈、胸等部潮红 “三红” 眼结膜水肿、口腔的软腭和咽部充血或出血 皮肤瘀点: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特征性) 腋下及胸背部;少数可有内脏出血 4、肾损害: 主要表现为尿蛋白,镜检可发现红细胞和管型
【临床表现】
二、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的4~6d 热消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持续时间数小时~6d以上,一般为 l~3d。 低血压,甚至休克(原发性休克) 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 DIC、脑水肿、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衰 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 及时 正确有关。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内科 郑毅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有发热、出血和肾损害 病毒性感染 WHO(1982年)、 我国(20世纪90年代)
【病原学】
(
*----引起人类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
病毒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
传染源(宿主动物):(世界170余种脊椎动物,我国53种动物)
啮齿类动物(主要是鼠,其次猫、猪、狗等) 患者不是主要传染源(早期的血和尿中携带病毒)
在我国主要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 林区则是大林姬鼠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分型:>20血清型. WHO认定的有4型:
Ⅰ汉滩病毒(hantann virus,)*:我国流行,病情较重 Ⅱ汉城病毒(seoul virus,)*:我国流行 Ⅲ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有报道,病情轻 Ⅳ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

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学:流行性出血热

控制感染
• 发病4天内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 1g/天
减轻外渗
• 液体疗法:补充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 1000~1500ml/24h • 降低血管通透性:Vitamine C
• 甘露醇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改善中毒症状
• 高热:物理降温。防止大汗
• 中毒症状严重:地塞米松 • 呕吐:止吐药
四.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2周多见
• 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 典型病例病程分5期: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发热期
• 发热:39~40℃之间,稽留热或弛张热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3~7天 •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 胃肠道症状“三联征” 厌食、呕吐、腹痛 • “三红”:结膜充血 颜面部充血 颈部及上胸部充血
• 消化道出血: – 病因治疗: • DIC: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 尿毒症:透析治疗 – 凝血酶口服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抽搐:镇静-安定 – 脑水肿或颅内高压:脱水-甘露醇 – 无尿:透析
并发症治疗
• 心力衰竭肺水肿:
–停止输液
–强心:西地兰 –镇静:地西泮 –扩血管和利尿药物 –导泻和透析治疗 • ARDS: –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呼吸机治疗
• 多发生在第4~6天,持续1-3天。
• 发热渐退,但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天,或热退同时血压下 降,循环衰竭表现 • 促进DIC、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 发生
少尿期(病程第5-8天)
• 病程第5~8天,持续2~5天 • 少尿<400ml/24小时,无尿<50ml/24小时

出血热是什么病

出血热是什么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出血热是什么病导语:这种疾病虽然在现代不常听见或看见,但是在以往却是一种相当致命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由鼠类身上感染着病毒,进而传染给人类的一种急这种疾病虽然在现代不常听见或看见,但是在以往却是一种相当致命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由鼠类身上感染着病毒,进而传染给人类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而这种出血热病毒感染之后会出现发热、肾脏损害等情况的出现,其发病率高、情况危机、发病范围广,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可怕的疾病。

出血热疾病的感染源有很多,不过主要还是以鼠类传染为主,人一旦接触到感染鼠类的任何事物或粪便或一些其他带病生物,都很有可能会感染上这种疾病。

而这种疾病也会在人之间尽享传播,使健康的人也患上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中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中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

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及时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病情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症状轻微,有的患者则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计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血小板下降至20×10^9/L以下。

2.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3. 血液生化检查,ALT、AST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4. 病毒学检测,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抗体检测,如RT-PCR、ELISA等方法。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史,患者近期有明显发热史,持续时间通常在2-7天。

2.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点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ALT、AST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血清白蛋白降低,病毒学检测阳性。

四、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诊断。

2. 对于有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3. 诊断过程中应与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登革热与寨卡病毒感染等。

五、诊断价值。

准确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隔离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保护公众健康。

六、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诊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减少病情的恶化,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出血热诊断标准

出血热诊断标准

出血热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2个月内与出血热病人或出血热病毒携带者有过接触,或曾到过鼠类等动物活动的地方,或接触过鼠类及其排泄物等。

二、临床症状
1. 早期症状: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体温可高达40℃。

2. 典型症状: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皮肤充血和出血,表现为“三红”(即面红、颈红、上胸红)和“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等症状。

3. 后期症状:病情逐渐加重,可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心衰、肺水肿和昏迷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常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升高。

2.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可出现尿中红细胞。

3. 血清学检测:检测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

4. 其他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异常,心电图检查异常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对出血热进行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控制感染 – 减轻外渗 – 改善中毒症状 – 预防DIC

强调
– ①减少搬运和颠簸(促使血压下降) – ②禁用强烈发汗退热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减少
有效循环量,促发和加重休克)。
46
27
28
29

一个发热期伴有明显出血的EHF病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男,20岁,发病后第 30 三天,口腔,粘膜,牙龈明显出血。

表明一个典型的斑块状出血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女,24岁,发病后第四天,右小腿膝
下内侧呈斑块状出血,内踝处为输液处皮下出血,左脚足背淤血肿胀。
31

示左上肢呈明显的融合片状及点状出血
40
鉴别诊断
1.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2.败血症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急腹症 5 .病毒性肝炎
41
【预后】
病死率已经由10%降至3-5%。 常见死因:休克、肺水肿、心衰、尿毒 症、腔道大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50%左右的死亡病例死于法为主, • 早期抗病毒治疗, • 中晚期对症治疗,
21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搏宏大,颈静脉怒张,进 行性高血压、脉压差增大,血液稀释、脑水肿、浮 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毒,我国有67种,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 鼠、大林鼠、褐家鼠等
• 其它动物猫、狗、家兔等,感染后可从尿
•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原
粪及唾液中排毒,但在流行中的意义,尚 需研究
7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不十分明确,公认为多途径感染 •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粪、唾液等带病毒的排泄物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 、 伤口)
虫媒传播(厉螨)我国已证实数种蛎螨和小盾恙螨是传播媒介, 也是储存宿主。
流行特点

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
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
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
地区高达10%

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Host of Hantavirus
Spread pathway of Hantaan virus
发病机制

此病毒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有较强的亲嗜性和侵袭力。直 接引起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 引起免疫应答异常。

发病高峰多在11-12月。

1.灭鼠:

2.加强人群防护:减少与鼠接触(特 别是野外工作者);
3.疫苗:目前我国生产的3种灭活疫 苗效果良好; 4.治疗:三氮唑核苷,还可用IFN、 中药。


新疆出血热病毒

属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
抗原性、致病性及传播方式与汉坦病毒不同

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 野生啮齿动物和(牛、羊、马、骆驼等)是自然储存宿主和传染 源。蜱是其长期的储存宿主。硬蜱是传播媒介, 此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 高峰


潜伏期7天左右,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 出血及中毒症状
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特点:
(1)发热,全身疼痛等---中毒症状。
(2)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点,血尿,血
压下降。
防治:

灭蜱、防蜱咬;隔离患者,正在观察中。
小结:出血热病毒
病毒 名称 登革 病毒 分类 黄病毒科 +ssRNA 包膜 布尼亚科 -ssRNA 有包膜 布尼亚科 -ssRNA 有包膜 所致疾 病 登革热 登革出 血热 HFRS HPS 新疆出 血热 (发热、 出血) 传染源/ 储存宿主 传播途径 传播媒 介 埃及伊 蚊,白纹 伊蚊 螨 直接吸 入,接触 主要靶 器官 毛细血 管内皮 C,单核 C 全身小 血管 毛细血 管 小血管 毛细血 管 免疫特 点 免疫促 进作用 (ADE ) 持久 防治原 则 防,灭蚊 无成功 疫苗 防,灭鼠 灭活疫 苗 防,灭蜱 灭活疫 苗
第33章
出血热病毒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在分类学上包括多 种不同的病毒。
我国发现的有: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1987年新命 名的一个属 内罗病毒属:新疆出血热V 黄病毒科:登革V
汉坦病毒(Hantavirus)

汉坦病毒(Hantavirus)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是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 传染病。
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态, 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分为L、M、S三节段。 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
抵抗力

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56℃ ~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
传播途径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 源 可能的途径有3类5种
人、猴
叮咬
汉坦 病毒 新疆 出血 热病 毒
啮齿类动物 螨 野生动物(鼠 兔) 家畜(牛马羊 骆驼)
呼吸道 消化道 直接接触 叮咬 伤口接触

持久
典型症状:
HFRS:高热、出血、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伴 三痛(头,眼眶,腰)、三红(面、颈、胸部潮 红)→多脏器出血,肾衰 。
典型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 尿期、恢复期;
发病机制:V直接损伤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 免疫损伤(III型超敏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眼结膜充血
醉 酒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高热、出血、肾损害。初期眼结膜、 咽部等有出血点,常伴有三红、三痛,几天后,病情加重,表现 为多脏器出血及肾功能衰竭。
微生物学检查

1 病毒分离 2 检测特异性lgM 抗体 3 检测特异性lgG抗体 4 检测血凝抑制抗体
预防与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