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有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可修改版ppt]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多形态性,主要呈球形、卵圆形。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外有包膜,包膜表
面镶嵌的G1和G2两种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 凝集禽类红细胞。 易感染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少鼠等。 分6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是I(黑线姬鼠型)和Ⅱ 型(家鼠或大鼠型)。 对紫外线或脂溶剂均较敏感。 60℃1小时可灭活病毒。
2、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 家畜(特别是幼猪)、 家禽是中间宿主和传染源
3传播方式:
蚊
动物 蚊
病毒 感染
蚊:唾液腺和肠道细胞内增殖 叮咬
动物:(幼)猪、牛、羊、马、禽, 感染后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 中间宿主/扩散宿主=传染源
蚊 其他动物或人
乙脑患者、隐性感染者可成为传染源
蚊体可携带病毒过冬及经卵传代-蚊即 是传染源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皮 下 出 血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可由不同科属的多种病毒引起。 疾病的特征以发热、皮肤粘膜及不同
脏器出血为主。 主要病毒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
毒等。
一、汉坦病毒
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肾综合 征出血热的病原体。习惯称流行性出 血热。
二次病毒血症
数日后可自愈
量增殖
突破血脑屏障 少数抵抗力低下
脑组织:脑实质、脑膜病变
临床症状、后遗症
脑实质和脑膜损伤,患者有高热、剧烈 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或昏 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 脑疝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0-40%。部分 病人恢复后可有严重后遗症-瘫痪、痴 呆、失语、耳聋等。
病原生物学-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简称乙脑病毒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 • 传播媒介-蚊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 球形,直径为30-40nm • 病毒体结构
+ssRNA 核心
核衣壳:C蛋白
包膜
膜蛋白M E蛋白(功能)
结构蛋白
1、生物学性状
(2)抗原性、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 敏感动物是鼠。鼠龄越小,易感性越高。 可在地鼠肾及猪肾细胞内增殖—CPE。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 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nm。 • 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有大、中、小三
个片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L)、包膜糖蛋白 (G1、G2)和核蛋白(N)。 • 核衣壳外有包膜,G1、G2均存在血凝素抗原和中 和抗原的决定簇,构成包膜表面的刺突。
汉坦病毒形态结构示意图
洗涤剂、乙醚、紫外线、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
结构蛋白
C蛋白:核心蛋白 M蛋白:膜蛋白 E蛋白:包膜蛋白E
E蛋白的功能
与病毒的吸附、穿入和细胞融合有关 • 含有多种抗原表位,是登革病毒分型的依据 • 具有中和抗原表位,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 具有血凝素活性,能凝集鹅或鸽红细胞
2、流行病学特征
克里米亚-刚国 布尼亚病毒科 新疆出血热
蜱
中国新疆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肾综合症出血热 啮齿动物 北欧、东亚
登革病毒
黄病毒科
登革出血热
蚊
东南亚、南美
黄热病病毒
黄病毒科
黄热病
蚊
非洲、南美
埃博拉病毒
丝状病毒科 埃波拉出血热 未定
非洲
[医学微生物学]虫媒病毒 出血热病毒
* 姬鼠型疫区:11~12月、6~7月
* 家鼠型疫区:3~5月份
* 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可出现流行高峰
中国HFRS宿主动物汉坦病毒型别的分布
汉坦病毒循环——鼠间存在着病毒的自然循环, 人作为易感宿主偶然进入这个循环就会感染。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汉坦病毒 人体
高热、出血、 人体毛细血管及 肾脏损害、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细胞损伤
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感染后免疫牢固而持久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 IgM中和抗体: 感染后1周产生,2周达高峰 IgG中和抗体:维持数年 血凝抑制抗体:感染后第5天出现,2周达高 峰,维持1年以上 特异性细胞免疫可阻止病毒侵入脑组织
病毒入血—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绝大多数---隐形感染 仅有0.1%感染者发病--乙型脑炎/大脑炎 病死率 10~40%,幸存者5~20%有后遗症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以中和抗体为主
?
? HPS
中国是世界上 HFRS 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1. 流行范围广: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各省、市、 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2. 发病人数多: 10 万人左右/年;
占全球总病例数 80% 以上。
3. 病死率较高: 5%~10%。
*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广泛、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 多为野外感染,主要危害青壮年 * 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病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5~210nm,
有囊膜,囊膜上有突起。
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RNA(-ssRNA ),分 L、M、
S三个片段。 四种结构蛋白:核蛋白N、糖蛋白G1、G2和RNA依 赖RNA聚合酶(RdRp)
第30和31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 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 和恢复期 • 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 病毒直接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
三
红
(颜面、颈、上胸)
治
疗
治疗原则: 液体疗法,三早一就过三关 •
传播途径
• 在我国,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林姬鼠是的主要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可能的途径有: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 、 伤口)
虫媒传播(厉螨、恙螨)
垂直传播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地区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 • 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 上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 • 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 3~5%,有的地区高达10% • 分地方性和季节性
• 在我国,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或扩散 宿主 • 在人群流行前1-2个月往往有猪乙脑病毒感染高峰 期
•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 蝙蝠也是传染源
传播媒介
• 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 库蚊、伊蚊、按蚊中某些种均可传播
• 我国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三节喙库蚊
• 感染后可带病毒过冬或经卵传代,成为长期储存宿
埃波拉病毒 Ebola virus
• 1976年苏丹和扎伊尔爆发出血热
•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有极高的传染性, 这种传染病虽然只是偶尔发作,但是常能造成一个城镇或 村庄的灭亡。埃博拉病毒试验操作要求在P4级的高度安全 实验室中进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 一。
•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致命病毒,它可通过接触感 染者的血液、体液、精液及各种器官迅速传播;气溶胶传播 是该病的另一传播途径。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突然发烧、 头痛和肌肉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 体内外大出血,其死亡率高达50%到90%。
第28.29.30章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
特异性细胞免疫可阻止病毒侵入脑组织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可用C6/36细胞分离培养病毒 亦可用乳鼠脑内接种法分离培养病毒 2.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 (快速检测)
常见病毒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教研室
姚佳
第28章
虫媒病毒
•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体 内增殖,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人而感染的 病毒。
概
• 共同特点:
述
1、小球形, +ssRNA病毒,有包膜,包膜表 面有刺突; 2、对热、脂溶剂和酸敏感; 3、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 4、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动物宿主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
第二节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 登革热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 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25亿人口受登革热的威胁
每年病例5000万~1亿
我国的南方地区也有登革热流行
第一节
汉坦病毒
* 汉坦病毒于 1978 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疫区 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分类:
单分子负链 RNA 病毒目(Mononegavirade)
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 病毒名称来自汉坦病毒属的原型病毒汉滩病毒 (Hantaan virus),为避免区分属及型的名称 时发生混乱,故在译名用字上加以区别。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讲课文档
第一页,共29页。
第一页,共29页。
✓ 黄病毒属: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黄热病病毒
✓ 甲病毒属: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辛德毕斯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等
第二页,共29页。
第二页,共29页。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
1. 小球形病毒(40~70nm),有包膜,有刺突。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
第十页,共29页。
第十页,共29页。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 殖
少量入血
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
二次病毒血症
顿挫感染
第十一页,共29页。
突破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第十一页,共29页。
2、临床特点(了解)
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 嗜睡, 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
第十二页,共29页。
3、免疫性
感染后5~7天出现IgM,2周达高峰 IgG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
免疫力稳定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隐性感 染也可获免疫力
第十三页,共29页。
第十三页,共29页。
(四)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
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 种乳鼠脑内或做细胞培养,可作回顾性诊断
2. 核酸为+ss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在胞质中增殖 3. 对热、脂溶剂及去氧胆酸敏感,在PH3~5不稳定 4. 节肢动物----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5. 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23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p302 1学时第1节虫媒病毒虫媒病毒( arbovirus)又称节肢动物媒介病毒,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人而感染。
我国流行的主要有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
虫媒病毒共同特点:1.病毒为小球形, 单正链RNA,有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2.对热、脂溶酸敏感;3.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4.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乙脑病毒具有典型虫媒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 35~50nm,有包膜,包膜表面的刺突为血凝素。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迄今只发现一个血清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分离的病毒株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应用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乙脑病毒能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细胞中增殖,也可在白蚊伊蚊 C6/C36传代细胞中增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乙脑病毒最易感的动物是乳鼠,脑内接种后3~5d发病,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肢体痉挛,最后转入麻痹而死亡,其脑组织含大量病毒。
细胞培养病毒简便易行,用于制备疫苗、研究病毒复制机理及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乙脑病毒抵抗力弱, 56℃30min、100℃2min可灭活。
对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在3%~5%的苯酚溶液中仅存活1~2min。
致病性与免疫性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
成人因隐性感染获得了特异性免疫力,所以乙脑多见于 10岁以下儿童。
近年来,随着在儿童中普遍接种疫苗,成人发病有增高的趋势。
乙脑病毒经受染蚊虫叮咬进入人体,首先在局部皮下毛细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增殖,再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在单核吞噬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全身不适等。
绝大多数患者病情不再继续发展,只有少数免疫功能低下或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增殖,引起脑膜及脑实质的炎症,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惊厥、昏迷等。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蚊 其他动物或人
- 致病过程:病毒
感染 人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局部淋巴结
V增殖 血(viremia):发热、不适;多隐性感染
肝、脾细胞(增殖) 少数患者V
脑组织:脑实质、脑膜病变
临床症状、后遗症
- 免疫性:病后免疫力持久 诱导产生:IFNα、γ抑制V复制,促进免疫应答 中和抗体(IgM、IgG)阻止V扩散 细胞免疫 控制V扩散, 反应过强,促脑组织损伤
猴 病毒 人
人
病毒 机体 病毒增殖 肝、脾、肺、淋巴结:坏死
病毒糖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 出血
血管损伤 休克
3、临床表现:病死率极高 流感样 几天后 恶心、吐、泻,伴皮疹 传染:血、呕吐物,排泄物
出血,胃肠为主
4、治疗: IFN,康复者血清
❖ 汉坦病毒(hantaviruses): 汉滩、汉城型
所致疾病: 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致病性: 传染源:黑线姬鼠、田鼠、家鼠等 传播途径:V 鼠(携带) 排出V
污染环境
螨 人体 呼吸/消化道/接触
致病机理: 病毒 机体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致 毛细血管通透
T细胞
一、虫媒病毒: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的病毒。
我国流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均归类于黄病毒属
▪ 共同特性:
1、球形,D=40-70nm,+ssRNA,有包膜,有刺突 2、宿主范围广,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和长期储存宿主 3、抵抗力:对热、脂溶剂敏感,pH5以下不稳定 4、致病特征: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5、主要症状发热、脑炎、出血
兽、鸟
叮咬 蜱
蜱
鸟 、兽(山羊)
人 胃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有:
1、病毒呈小球形,直径多在40—70nm,表面有脂质包膜,镶 有糖蛋白剌突。
2、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细胞 质中增殖。
3、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 在PH3—5条件下不稳定。
4、病毒的传播媒介是节肢动物,这些节肢 动物也是其储存宿主。通过叮咬引起感染。
2020/6/13
5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汉坦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
或多形态性,直径约100nm, 为单链RNA,包膜表面有血凝 素,能凝集鹅的红细胞。黑线 姬鼠等鼠类为其敏感动物。
汉坦病毒
2020/6/13
6
第一节 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本病毒所致流行性出血热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与鼠类有关。病毒随鼠粪、尿、唾液排出污染环境,再经 呼吸道、消化道、 破损皮肤接触感染人体 ,引起发热、出血、肾 脏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 等为突出表现的肾病综 合征出血热。免疫力持 久。
三带喙库蚊 致倦库蚊 白纹伊蚊
病毒最终突破
血脑屏障,侵犯脑 组织内,造成脑实 质和脑膜病变。
叮咬
患儿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惊厥或昏迷。
2020/6/13
传染源
叮咬
3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
(一)病毒分离:取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液、脑脊液和尸 检脑组织接种传代细胞进行分离。
(二)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 检测发病初期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 IgM抗体。
2020/6/13
7
第一节 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取病人血清、死者脏器和感染动物的肺、肾组织 分离病毒、检测抗原、 抗体或用核酸杂交技术 检测病毒的RNA以协助 诊断。
防鼠灭鼠、接捉灭 活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2020/6/13
一、生物学性状:
乙脑病毒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剌突,在PH6.0—6.5范围能凝集雏 鸡、鸽和鹅的红细胞。
以乳小鼠脑内接种可引起发病。 抗原稳定性好,病毒株无明显 差异,应用疫苗效果好。
2020/6/13
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媒介 储存宿主
四、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消灭传播媒介,切 断传播途径;10岁以下儿童接种乙 脑疫苗。
2020/6/13
4
二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 主要储存宿主为人和猴,经伊蚊传播。 感染人体后可在毛细血管内皮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经血 流播散,引起登革热。 本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和关 节痛、淋巴结肿胀、皮肤出血及休克等。 可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gM或 IgG协助诊断; 登革病毒疫苗尚未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