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辛弃疾古诗《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古诗《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可以接触到农民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清平乐·村居①》作者: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⑧无赖,溪头卧⑨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翻译】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⑴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⑴连:连接。

⑴足:满足、知足。

⑴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⑴床头:指酿酒的糟架⑴西风:指秋风。

⑴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⑴莫:不要。

旁人:家人。

⑴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翻译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赏析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

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

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②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约二十余里,远望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②“平生”句,指作者一生走遍中国南北。

他生长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曾两次去燕山一带观察地形(见他的《进美芹十论札子》),后南归宋,在南方又了多年地方官,足迹遍于江南。

此句概括这种经历。

【译文】饥饿的老鼠不断绕着床铺奔突,蝙蝠围着孤灯翻来复去地飞舞。

从松林里刮来阵阵冷风,风夹带急雨吹打着茅屋。

窗间的破纸在风里沙沙作响,好像自个儿将什么言语倾吐。

我一生走遍了塞北江南,全为了抗金大业早日实现。

不料如今只好退职闲居,已接近白发苍颜的老年。

在这秋夜里我从布被中醒来,眼中看到的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集评】清·许昂霄:“后段有老骥伏枥之概。

”(《词综偶评》)清·陈廷焯:“数语写景逼真,不减昌黎《山寺》诗。

语奇情至。

”(《云韶集》卷五)又:“短调中笔势飞舞,辟易千人。

结更悲壮精警,读稼轩词胜读魏武诗也。

”(《词则》)现代·刘永济:“此词有‘烈士暮年,壮心未己’之概。

前半阕从眼前景物,写出凄寂难堪之境,因而引起心情中之矛盾。

盖抱有热烈之志之人不能堪此种境界也。

后半阕即写因此种境界而引起之感慨。

辛本先在北后归南,故曰‘平生塞北江南’。

此词作于辛年近五十岁时,故曰‘白发苍颜’。

言外有年岁已老,志业未成之意。

‘布被’二句,为一梦初醒时之感觉,即此‘眼前万里江山’六字,已大足表现辛弃疾无时忘却祖国江山。

而此‘万里江山’,乃在凄寂之境中倏现‘眼前’,其情之悲愤如何,读者不难想象。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赏析】此词为闲居上饶期间游广丰博山时所作。

作者以夜晚山寺凄凉荒寂之境映衬内心悲慨抑郁的情绪,表达了忧患君国、至老不已的“烈士暮年”胸怀。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8、卧:趴。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译文及赏析《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宋代:辛弃疾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译文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

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

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注释清平乐:词牌名。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叔良:即余叔良,作者友人。

木犀(xī):即木樨,桂树学名,又名崖桂。

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痛饮:尽情喝酒。

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团团:圆形。

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水沉:即沉香。

一作“蔷薇”。

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大都:不过。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

直恁:竟然如此。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创作背景辛弃疾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

此词当作于辛弃疾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赏析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小溪边上满是翠绿的青草,溪边上有座低小的茅屋,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用当地土话轻声交谈着。

词人与老人攀谈了起来,许是喝了点小酒的源故,老人不无得意的给词人介绍到:河东豆地里锄草的是家里的老大;手巧的二犯正在用毛竹片编织着鸡笼,待到来日赶集时卖了换取一些生活用品;最让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草丛边,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作品赏析:辛弃疾晚年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往来出游期间,写过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是其中的一首。

也许是实实在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许“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不正是为了守护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吗?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在词人的笔下,就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透出恬静温馨的意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示了“村居”的环境,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新明净的画面。

低矮的茅舍前有一道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边是青青的草地。

也许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同样会觉得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吧。

这个环境是农家活动的背景,也是农家生活情调氛围之所在。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接着便描写了村居主人,“醉里”在这时当指以吴音相媚好的“白发翁媪”。

“吴音”,这里指江西方言。

江西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把这个地方的话叫做“吴音”。

吴音软媚,更增加了几分亲昵。

“媚好”是宋人诗词中常用的语词,即“喜悦、喜爱”的意思。

感悟:词人写白发翁媪,神情毕肖地描摹了他们的情态。

他们喝了些自酿的米酒,脸带着几分醉意,用软媚的方言说着亲热的话语,气氛亲切愉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声,不是叱咤风云的怒吼,也不是肆无忌惮的狂笑,而是“昵昵儿女语”的亲近,或许还有几分打趣,几分调侃吧?正是这个“声”首先吸引了词人的注意,然后才是“寻声暗间弹者谁”,结果才发现倒不是儿女情长的俊男倩女,而是一对和睦亲密、白头偕老的伴侣。

清平乐·茅檐低小(辛弃疾)原文

清平乐·茅檐低小(辛弃疾)原文

清平乐·茅檐低小(辛弃疾)原文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乐在此处读yu 。

②茅檐: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 n和w ):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点评】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所写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这首《村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

上片主要写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情景。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人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里,房屋外有一条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三、四两句说:头上长满白发的一对老夫妻俩,他们坐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拉着家常。

在他们略带醉意的时候,谈得更加兴致勃勃,也显得更加亲切了。

吴音,指江浙一带的地方口音。

辛弃疾居住的上饶地区,三国时代属于吴国,所以说是吴音。

相媚好,是说两个老人讲着柔媚的地方话,谈笑逗乐。

翁,是对老头的称呼。

媪[ǎo] ,是对老妇人的称呼。

下片写两位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年龄大些,看来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

中儿年龄不大,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养鸡的笼子。

小儿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道成天玩耍,他仰卧在溪边剥着莲蓬籽吃的模样儿,非常逗人喜爱。

《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古词《清平乐-题上卢桥》(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清平乐-题上卢桥》(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清平乐·题上卢桥辛弃疾[宋代]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碍。

千里盘盘平世界。

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标签宋词精选、写景、人生、山水、思索译文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

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

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

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注释不管:不许。

更著:再加上。

陵谷:高山深谷。

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

耕桑:田地。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赏析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

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

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

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

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

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

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

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

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

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

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

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宋代)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译文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睁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

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

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

注释清平乐:词调乃两片,前片四句字数号码为四五七六,后片则六六六六也。

鞚(kòng):马笼头,代指马。

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娇美的身姿。

稚子:婴儿、幼儿。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有座博山,山中泉石清奇,林谷苍翠,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个风景绝佳的地方。

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纪游词,这首《清平乐》即其中之一。

赏析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嬉戏,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急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孩子。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写物,下片写人,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清新的农村风景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南宋】辛弃疾《清平乐》

【南宋】辛弃疾《清平乐》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55.【南宋】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亲情乡野天伦之乐【诗词原文】《清平乐》南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精华赏析】亲情在词当中出现的概率比友情还要少,描写幼儿幼女的童趣又更加罕见了!正因为罕见,才尤其显得珍贵。

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就是这样一首罕见而珍贵的亲情词,辛弃疾的《清平乐Ÿ村居》。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候的作品。

词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山村家庭生活图。

哪三个角度呢?首先是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家庭周围的邻里环境;最后才是家庭成员的亲情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两句描绘的是清新爽洁的自然环境:放眼望去,最常见的是那种屋檐低矮的茅草房,虽然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糙,可是就是这样简陋的茅草房,恰恰和“溪上青青草”的自然环境“无缝对接”了,潺潺绕过的清澈小溪,盛夏时期一片郁郁青青的草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寥寥两句,辛弃疾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青山绿水的原生态生活环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词的上片简简单单四句,从生活的自然环境写到了邻里环境,辛弃疾这一路走过来,接下来映入眼帘的就该是词人自己的家庭了。

辛弃疾一家可是个大家庭,他先后生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有意思的是,辛弃疾的儿子名字都是禾旁,意思都和农作物有关,也都是为了呼应“稼轩”这个名号,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田园情怀。

不过在他四十二岁退居上饶的时候,身边还只有四个儿子,也就是辛稹、辛秬、辛㔶(音感,粮仓)和辛稏。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个儿子中最勤劳最负责的是长子,他在溪东头的豆田里锄草,这是最耗体力的活儿,看来,长子已经开始承担一家人的生计了。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释、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

庵:圆形草屋。

2、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3、塞北:泛指中原地区。

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翻译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赏析《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作者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所作。

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房),屋后是一片竹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

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片作者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

这首词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庙,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翻译: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

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翻译】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的主和派***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的意思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座农家小院,篱笆疏疏,溪边有几棵小草。

虽然没有多么华丽的景色,却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写农家的恬静生活和乐趣。

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亲切自然。

诗人把深厚的爱国情怀寓于淳朴的田园风光之中。

前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词人的距离,仿佛能看到一位老农,背着手在夕阳余晖下锄地的身影。

紧接着三、四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一个对比,用“美好”形容吴音,突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词人乡愁的浓烈,心情的愉悦。

后两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是从大处落笔,描写生活的全景。

“大儿锄豆”指大儿子正在为做晚饭而忙碌,这是种庄稼时最累人的活,需要力气,“小儿正织鸡笼”指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下蛋、育雏的好帮手,也是农家必备之物,这里把鸡当作人,说明主妇心灵手巧。

一家人各尽所能,劳动场面温馨,互爱互助。

“清平乐”是一个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原是唐教坊曲名。

“清平乐”三个字,恰当地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恬淡,与上片开头两句,形成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是一幅充满着和谐气氛的农家小院的画面。

你看,那茅檐不算高,溪水清澈见底,门前长着几棵青草,还开着几朵花儿呢!篱笆小门旁,蹲着一只黄狗,冲着过路的我,汪汪地叫个不停;天上正好下着一阵蒙蒙细雨,屋檐下面是牛栏,里面有只大黄狗,在趴着休息,忽然抬起头来朝我笑哩!爷爷和蔼可亲,奶奶贤慧能干,这里是他们的天堂,是他们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家园。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及鉴赏《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过退隐的生活。

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代: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注释: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xiāo)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

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

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赏析: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

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清平乐·绕床饥鼠》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清平乐·绕床饥鼠》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

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翻译】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

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

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辛弃疾原文及翻译原文:[唐代]李白烟深水宽,音信无由达。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曝光高悬高悬初恋。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译文及注解:译文无边烟水把你我分隔,些须音信晚巳切断。

唯有碧天云边明月,略偏照著我俩伯德角的初恋。

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象铁锁难以打开。

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注解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通常以李煜词为准。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高悬高悬:荒凉。

《易林-晋之坎》:“高悬高悬南海,回去家万里。

”尽日:整天。

被:棉被。

待:等候,逗留,迟延。

赏析:《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

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心,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

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下愁心心情。

“烟深水宽”,音信也并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略偏”字,迁愁于月,头疼之至,愁心之至。

“转回朱阁,高绮户,照无眠。

不理应怨,何事短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存有》)正与此同。

窦娥服毒自杀,怨地怨天,都就是怨极的整体表现。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曝光高悬高悬初恋。

”唯碧天云边明月,略偏照著我俩伯德角的初恋。

“高悬高悬”惦记着昼夜高悬高悬思乡。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心与盼归。

“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

”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

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

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

“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

“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

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心和思念,百转千回。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

这首词是词人看到一位思妇的离别之苦,有感而发。

作者简介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篇诗文条名句清平乐·别去春半李煜〔五代〕别去春半,触目柔肠割断。

砌行踪梅如雪乱,倚了一身还八十。

(柔肠割断一作:愁肠割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

路途遥远,有家难回。

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解: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

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

砌,台阶。

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

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

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

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

更,越。

还生,还是生得很多。

还,仍然,还是。

品酒:这首《清平乐》,表现生作者在恼人的春色阙,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决字,领起全文,孕育肠断之由,收到怀人之音。

“砖下决二句,顺“触目决二字而去。

“砖下决即为阶下:“落梅例如雪然,一片洁白。

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掉上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存有花俏。

“如雪乱决,就是说道落梅之多。

梅白例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无垠,色调的愁惨,不正是紧连着人生的悲伤、离情的伤感么?“乱决字尤语意双关。

此时思绪之乱然不逊于落梅之乱。

“拂生一身还满面然,亦以寓意手法抒发自己洗不尽的往昔。

梅花越落越多,而往昔亦拂去仍去。

一笔两至,于婉曲回环阙见到出来情思。

这两句,词人精妙地将感时受伤别的抽象化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译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花掉下久立情迷不回去,落梅例如雪,一身洁白,就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尚,拂获救八十,而又洁白例如雪,十分善良。

《花间集》阙就难以找出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决二字,加倍写出离愁。

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雁来音讯无凭决是说雁来生,信没来;雁归生,而人未归。

“路遥归梦难成决,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

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

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生,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决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

“更行决、“更远决、“还生决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决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

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决,向天涯之尽头,拓开生人的春野和时空的距离。

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春野尽处那一片虚化生的,模糊生的空间。

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生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生。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决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往昔别怨为阙心,线索明确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环环相扣,感情的抒写和情绪的图形都十分妥当。

作者手法自然,笔力细致,尤其在喻象上精辟而精致,并使这首词具有生相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公元年秋,李煜派遣弟弟李从善回去宋朝进献,被扣押在汴京。

年,李煜命令宋太祖使李祖回国,未予容许。

李煜思念之浅,常常大哭。

陆永品指出这首词有可能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并作的。

作者简介李煜(年8月15日―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出生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在音律,诗文均存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低。

李煜的词,承继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遣词人的传统,又受到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用情真诚,风格独特,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宽广,涵义深邃,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刻。

原文清平乐·瓜洲渡口宋代:李好古瓜州渡口。

恰恰城例如阵。

乱吉洛姆飘钱迎接马首。

也研习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

极知形胜东南。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注解①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

②城例如阵:指城形似北斗。

③玉关:泛指边塞。

④直往下压金山:就是说道瓜洲轻易掌控镇江金山,就是东南的要道。

赏析作者经过瓜洲时,但见到平沙浅草,征途茫茫,有感于而并作此词。

南宋时,瓜洲涧就是金兵南侵的二岸之地。

所以这个“乱吉洛姆飘钱”的南方小镇,如今难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

词中说道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关键,作者告诫朝廷诸公留心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

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工丽细密。

作者简介李不好古,南宋词人。

生平无考。

自号乡贡免解进士。

清吟阁本《阳春白雪》有载:“不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tasco一说。

”根据他作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回忆推测,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

少年存有大志,但无法赢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至扬州一带游览。

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风流,谁读漂零南北”,所述他中年以后仍然不懊恼,到处流浪。

原文:清平乐·题上卢桥[宋代]辛弃疾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豫能控股。

千里盘盘平世界。

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译文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

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

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和古,曾经出现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盛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为栽种庄稼的田野。

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奇怪,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而令》、《醉酒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着名词人均用过此阳入,其中晏几道尤多。

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

不管:不许。

更着:再加上。

陵谷:高山深谷。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

耕桑:田地。

山川:地理形势得天独厚。

赏析:上片起至韵赋写泉水,这就是他东站在桥上继续观望的第一景。

他将泉水写下得生气曼妙,气势不凡。

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下其流势之着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

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办理手续一境,以青山企图制约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B90向前的姿态,勾勒出来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剥夺了它一种悲观、高傲的性格。

直奔韵描写上卢桥一带转盘坎坷、山水环绕着的地势,将一幅平时的山水画写意得清幽美艳。

上片写景的特色,是动静交叠,生气栩栩,彰显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

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

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

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

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

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写意,却也颇见到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叹息,都臻上品。

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说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显然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年)前后,约为45岁,贬谪保民。

寓居拎湖期间,常至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

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走进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借宿。

词人即景生情,译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