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一:通货膨胀
说到宏观经济学不得不提出通货膨胀这一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的是发行量超过了实际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指标。

提到通货膨胀,不得不就就提起
失业,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
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其中最主要的调控手段就是经济手段。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提起宏观调控不得不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来
调节货币的供给量。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税收及支出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就业
与收入。

四:总需求
总需求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一般都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五:宏观经济政策
而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作出的指导原则和措
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开启有意识的干预。

六: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失业率用横轴表示,
货币工资增长率用纵轴表示。

Classified as Internal。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1、GDP的概念:全名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用Y表示,Y=C+I+G+NX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2、消费:消费指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物品包括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

服务包括理发和医疗这类无形的东西。

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包括在消费服务中。

3、投资:指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

它是资本储备,存货和建筑物购买的总和。

建筑物投资包括新住房支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投资4、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

比如当政府为陆军将军支付薪水,为政府购买,当政府支付解雇人员的失业保证金,为转移支付。

5、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

净出口决定因素:(1)本币对外币的汇率(2)外国对此货物的需求(3)外国的政治状况(4)外国的经济情况(5)本国的生产,科技,经济水平(6)本国的政策6、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指定一年为基年,然后用基年价格来计算所有各年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名义gdp用当年价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gdp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7、gdp平减指数只反映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公式: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8、通货膨胀:描述物价水平上升。

要点:是价格水平从低位上升向较高位的过程,一直在高位不叫通货膨胀。

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公式:d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讲解完毕。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

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

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

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看图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

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详细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GDP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二.核算GDP的支出法支出法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一国经济按照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可以的分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家庭部门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一般用C来表示,可分为三种类型: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企业部门用于投资支出,一般用I 来表示,主要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上的投资;政府部门是各级政府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的称为政府支出,例如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一般用G来表示;国外部门中出口算入GDP,而进口不算,用X来表示出口,M来表示进口,则X-M(NX)来表示国外部门。

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为GDP=C+I+G+NX三.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反映了经济体总体价格水平发生的变动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四.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代价指数(CPI)是度量商品及其服务项目的代价水平随着时间更改的相对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价水平的更改程度和更改趋势。

CPI=现期价格下的商品篮子的费用额/基期价格下商品篮子的费用额*100%五.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代价水平普遍持续上升的进程六.赋闲/赋闲率赋闲: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七.失业的类型,政府最关注的失业赋闲的类型有三类:摩擦性赋闲,结构性赋闲和周期性赋闲摩擦性失业指工人和工作之间不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工人的技能和特征与工作要求的持续不匹配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在宏观经济学运行过程中,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上升,随着经济的扩张而下降。

政府最关心的是周期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GDP的概念、含义、局限性(缺陷)、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含义:(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是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衡量的,其计算公式为: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产量。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7)人均GDP,它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而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2、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有局限性的: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3、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4、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5、忽视了道德因素:计入犯罪活动和色情活动创造的价值。

6、计入不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创造的产值。

7、错误和遗漏:(1)忽视地下经济:黑市交易;( 2)忽视非市场活动:如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家务劳动等等(3)一般转移支付、证券的买卖、旧货的交易等等;8、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3、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净值 NNP 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内生产净值 NDP 国民收入 NI (√)个人收入 PI(√)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五个基本总量的含义和他们的关系:(1)GDP(2)NDP=GDP-折旧(3)NI=NDP-间接税-非税支付-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对现期政府企业的补贴-现期政府企业的盈余;其中,政府企业的盈余不是分配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故不构成国民收入;)(4)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个人利息和红利收入(5)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I+S二.经济周期出现的原因1、经济周期定义:所谓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2、经济周期主要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3、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1.外因——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黄金的发现、新能源的发现、创新、人口增长率;2.内因——经济体系内投资、储蓄、政府支出、货币供给和企业心理;在内因中,投资与储蓄因素特别重要,因为由此导出的乘数理论与加速原理,被认为是经济周期的根源3.其他理论①纯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核算⼀、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法:即均衡国民收⼊理论和总量分析⽅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计⼊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的三种⽅法(⽀出法、收⼊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核算理论⼀、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级市场,⼆级市场,主板市场,⼆板市场)(可以略看)⼆、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标及相互关系⽬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平衡关系:四个⽬标是⽭盾统⼀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用来衡量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产出(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力、加大投资等手段来实现。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由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过热等因素引起。

5.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状况。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控制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政策手段。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从高度增长(扩张期)到低迷(衰退期),然后再回到高度增长的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会引起产出、就业和通胀等变动。

10.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比率,用来衡量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P487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 —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 — 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A.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名词解释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B.GDP 统计注意事项: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但凡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法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X=出口M=进口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1.国民经济总体规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存在一些规律性行为,例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

了解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可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计算。

GDP的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

4.失业: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种类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劳动市场状况的指标,政府经常采取措施来减少失业率。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过度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有很大影响,如降低购买力、扰乱资源配置等。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率。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过热经济。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央行运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8.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也关注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汇率、国际金融市场等都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

9.经济政策制定: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数据进行决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胀等。

10.期望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和预测。

期望管理能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或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经济总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宏观经济基本概念1. 产出(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 潜在产出(或自然产出):指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不引起通货膨胀的产出水平。

3. 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4. 失业:指愿意工作并以某一工资水平工作的人未能找到工作的现象。

5.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指经济活动沿着产出增长和收缩的路径波动。

6. 总需求: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下,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7. 总供给: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二、宏观经济政策1.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2.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3. 收入政策:通过影响工资和价格水平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三、宏观经济模型1. 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如两部门模型(家庭和企业)、三部门模型(加入政府)、四部门模型(加入国外部门)。

2. IS-LM模型:描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利率的模型。

3. AS-AD模型:描述潜在产出和物价水平如何受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

4.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用于分析经济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效果。

四、宏观经济问题1. 经济增长: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富有、增长更快?2. 失业与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3. 经济周期与波动:什么因素引起了经济周期的波动?4. 财政危机与债务:国家如何管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5. 国际贸易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汇率决定、国际资本流动。

五、宏观经济理论发展1. 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理论,强调自由市场和劳动价值论。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1、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3、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税收收入和购买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

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4、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5、LM曲线:LM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绘出来的一条曲线。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6、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是指投资需求量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用投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利率变动的百分比来表示.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9、失业率:失业率是与就业率相对应的一个经济指标,指某一时期社会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失业率+就业率=1。

10、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是指法律授权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存款必须保持的最低的准备金比例。

二、问答题1、5个经济总量及其之间的关系答:5个经济总量:GDP,NDP,NI,PI,DPI①GDP-固定资产折旧=NDP②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③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利息=PI④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DPI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及各自的定义答:⑴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或增值法。

(完整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原创)课后题部分的概念题,可以不看,因为能考到的名词解释已经全部总结到笔记上了。

第一章绪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三种情况是重要知识,即长期、短期和正常的三种情况。

课后习题部分可以不看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本章知识点较为重要,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要求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计算与分析题:3、4第三章增长和积累本章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增长核算方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属于重要考点,曾作为计算题出现过,要求对金圣才笔记上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掌握。

计算与分析题:3、7、第四章增长和政策本章不是重点内容,了解内生增长模型。

黄金率的资本存量是重要的概念,可能会出名字解释。

计算与分析题:4、5第五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本章的知识非常的重要,是出论述题的重要考点之一,要求整章内容都要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简答题:2计算和分析题:1、2、补录部分的6、8第六章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本章的内容较为重要,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滞涨、理性预期、粘性工资、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奥肯定律供给冲击都是重要的概念。

在供给冲击部分很有可能会结合其他相关知识出简答或者是论述题。

要求对本章的内容都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

计算与分析题:3、附录部分3、6、7、8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解剖本章主要都是概念性的问题,理解记忆即可。

周期性失业、摩擦型失业、自然失业率、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牺牲率、痛苦指数、指数化等都是重要的概念,第6部分的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不是重点内容,因为在中国不存在类似问题。

课后题部分没什么特别好的题目,可以不做。

第八章政策本章的内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可结合经济政策出相关的论述题和简答题。

在复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要的概念。

内部时滞、外部时滞、自动稳定器、乘数的不确定性、微调、相机抉择、动态不一致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题部分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看看即可。

第九章收入和支出本章是重要的考点,理解性的知识和记忆性的知识都很多,对重要的概念和图形都要求能够很好的把握和理解,很容易结合本章知识点出计算题。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总需求与总供给:反映整体物价水平变动与产出水平变动的相互关系。

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周期理论: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探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有效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动态分析则考虑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

四、国际经济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

国际金融问题:涉及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体系等议题。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探讨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通货膨胀与物价稳定: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对策。

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问题的原因、类型和解决方案。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宏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涵盖了基本概念、理论、政策、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等方面。

学习宏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情况,而不是个别市场或个体单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3.教授效应:-教授效应描述了一种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模仿技术,提高自身生产能力的现象。

这种技术传递过程可以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力水平。

4.成本疾病理论:-成本疾病理论指出,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5.多重平衡理论:-多重平衡理论认为,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可能存在多个稳定的均衡状态。

这意味着经济体系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跃迁可能需要外部冲击。

6.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上升,供给不足导致物价上涨;反之,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市场宽松,工资下降,物价下跌。

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8.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在长期内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周期通常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是经济活动在短期内出现的波动,通常由内部和外部的冲击导致。

9.收入分配与社会不平等:-收入分配研究个人或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社会不平等研究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

-收入不平等可能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

10.公共产品和外部性:-公共产品是指无法排除非付费者使用且一个人使用不会减少别人使用量的商品或服务。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 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 GDP = 工资 + 利息 + 租金 + 利润 +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要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要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要知识点⼆⼗三章1.GDP的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NXY=C+I+G+NX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于物品与服务的⽀出。

投资:是对⽤于未来⽣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

政府购买:包括地⽅、州和联邦政府⽤于物品与服务的⽀出。

净出⼝:等于外国对国内⽣产的的物品的购买(出⼝)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

2.GDP平减指数P15真实GDP:按不变价格平价的物品与服务的⽣产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产GDP平减指数=第⼆年的通货膨胀率==⼆⼗四章1.计算消费物价指数P30消费者物价指数=2.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两个差别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的价格2.消费物价指数⽐较的是固定的⼀篮⼦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篮⼦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较的是现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3.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今天美元的数量=4.指数化和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当某⼀美元量根据法律或合同⾃动地按物价⽔平的变动校正时,这就称为通货膨胀化的指数化。

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称为真实利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五章⽣产率时如何决定的4个点⼈均物资资本:⽤于⽣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存量称为物质资本。

⼈均⼈⼒资本:指⼯⼈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个术语。

⼈均⾃然资源:⾃然界提供的⽣产投⼊,如⼟地、河流和矿藏。

分可再⽣和不可再⽣资源。

技术知识:对⽣产物品与服务的最好⽅法时了解。

⼆⼗六章⾦融市场是想储蓄的⼈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提供资⾦的机构。

债券是规定借款⼈对债券持有⼈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所以也代表企业所获利润的索取权。

国民收⼊账户储蓄与投资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NX、国民储蓄S、家庭收⼊Y、税收T、GDP:Y=C+I+G+NX国民储蓄:Y-C-G=I 储蓄等于投资S=I或S=(Y-T-C)+(T-G)私⼈储蓄(Y-T-C)公共储蓄(T-G)如果T⼤于G预算盈余;如果G⼤于T预算⾚字,公共储蓄是负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GDP =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构成:NDP=C+In+G+(X-M)(三)与GDP的关系:NDP=GDP-折旧,因为:In=Ig-折旧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狭义的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一)含义:一国一年内各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全部收入(二)构成: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三)与NDP关系: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1、减间接税:间接税是消费者替企业交税,虽然属于市场价值而计入GDP,但不属于要素收入而不能计入NI2、减去企业转移支付:企业转移支付的接受者(企业捐款接受者和赖帐者)未提供劳务,所以它不属于要素收入。

3、政府补助金不计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一)含义:一国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二)与NI的关系: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1、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利润:公司利润不可能完全成为个人收入。

2、减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金交纳给政府,未到达个人手中。

3、加转移支付:补助金、退伍军人津贴、养老金、抚恤金等实实在在是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

(一)含义:个人收入减去按法律规定应缴纳的所得税以后的金额。

(二)与PI关系:DPI=PI-个人所得税(三)构成:DPI=C+SNDP= GDP -固定资产折旧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PI= 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DP=I PI -个人所得税第四节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Nominal GDP)——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 (Real GDP)——选定某年为基期,用计算期同基期比较的物价指数的变动来剔除隐含在名义GDP里的物价变动,由此得出的GDP称为按基期货币计算的实际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总产出=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一、两部门模型: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的构成:居民和厂商—收入角度(总供给):GDP = C + S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收入= 支出:C + S = C + I 投资= 储蓄:S ≡I二、三部门模型: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构成:居民、厂商、政府三部门中,包括政府部门。

Y=GDP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收入方面:Y=C+S+T,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 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居民要交纳税收,又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忽略掉转移支付也可以)。

所以:C+I+G = Y = C+S+T,即I+G = S+T ,I= S+(T-G)(T-G)为政府储蓄投资=储蓄的恒等式仍然存在。

三、四部门模型: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的构成:居民、厂商、政府、外国(对外经济关系)—收入角度(总供给):GDP = C + S + T + Kr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 + G +(X - M收入=支出: S + T + Kr = I + G +(X - M) 投资= 储蓄:I ≡S + (T – G) +(M-X+Kr)投资=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国外储蓄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均衡产出一、两部门模型的假设条件1、经济社会中只存在消费者和企业(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

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2、所有厂商均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产品3、在经济社会中,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原因:大量闲置资源; 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1、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2、公式国民产出(国民收入)= 总支出(总需求) E (AD ) = c + i国民收入核算:实际产出 = 计划产出 + 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 非计划存货投资 = 0 3.投资=储蓄意义: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

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 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2、消费函数的形式:c=c(y)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βy ——引致消费,随收入变动而变动。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简单线性消费函数: c = α+βy (1 >β> 0)a-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βy -诱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β-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 3、APC 与MPC 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APC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 MPC: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MPC = êc/ê y MPC = dc/dy 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 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

有:1 > MPC > 0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 APC 也有递减趋势。

ycAPC●线性中,若a = 0,c = βy APC =MPC , 不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 与MPC 的关系: 二、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

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的形式:s=s(y) s = -α + (1-β)y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 。

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当Δs 与Δy 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 为常数(1-β)。

非线性时,MPS 有随收入递增趋势。

MPS 和APS 都递增,但是MPS>APS 。

APS 与MPS 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1、y=c+s2、APC 、MPC 随Y 增加而递减,APC > MPC APS 、MPS 随Y 增加而递增,APS < MPS3、APC+APS=1 MPC+MPS=1储蓄与消费的互补——函数曲线四、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并非简单加总 国民收入的分配 政府税收政策 公司未分配利润MPCyy y y y c APC +=+=+==αβαβαysAPS =dyds y s MPS =∆∆=11=+→+=→+=APS APC ysy c s c y 11=+→∆∆+∆∆=→∆+∆=∆MPS MPC y sy c s c y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 “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郎科.莫迪利安尼 假说:(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 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 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 结论:● 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

● 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

反之会增加。

● 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