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组合”到“自然融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4+1读写动态组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理解与应用
大单元教学实现“读写互促”的三个要点
大单元教学实现“读写互促”的三个要点作者:王彩霞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01期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为写而读、重写轻读”的技法仿写和“随意整合、散乱无序”的低效读写制约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基于读写结合的大单元教学应建构读写融通点,凝练大概念;逆向统整设计,践行大概念;反复迭代核心任务,内化大概念。
阅读和写作彼此滋养,将实现“读写互促”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读写互促读写融通点逆向设计读写关系的研究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朱自清、叶圣陶等提出“读写结合”研究后,中小学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日渐丰富,但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为写而读、重写轻读”的技法仿写训练,它强调阅读为写作服务,将课文视为读写知识的例文,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谋篇布局、写作技法、片段仿写等,忽略了文本的丰富意蕴;二是“随意整合、散乱无序”的低效读写,其读写结合点设置过于随意,学生读得浅表,写得散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
教师如何依据新课标,着眼教材单元整体,综合考量读写任务,整体规划阅读和写作,使其彼此滋养,实现“读写互促”的高效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若要实现“读写互促”,须以建构读写融通点为切入点,以逆向统整设计为着力点,以反复迭代核心任务为关键点。
一、建构读写融通点,凝练大概念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助读系统与练习系统整合性强,读写结合的理念非常显著。
但要在教学中真正达到“读写互促”的效果,教师需要依据教材单元的阅读文本和写作文本,建构读写融通点。
融通,是指知识和知识要整合,能力和能力要相通,核心价值观念中已有的内容和新出现的内容要融合。
[1]读写融通点则是指串联和统整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联结点,只有建构了融通点才能让读写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建构读写融通点是实现“读写互促”的切入点。
“读写结合”“读写融合”“似是而非”的概念
372021.1•高中的主要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是为了培育阅读素养而写。
写作成为手段,所指向的不是写作能力,而是阅读素养的培育。
例如,人们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因为阅读过程中总免不了伴随摘录、圈点批注等点滴零碎的写作行为。
这些不成片段的零碎的写作行为显然不是为了“写作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读,是通过写作来提取并加工关键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而生活中一些规模较大、看似独立的写作行为,有时也属于阅读的“附庸”。
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乃至于对某一文本的争鸣辩论文章,其实质都是以阅读为目的,写作不过是手段而已。
三、新课程视域下的读写深度融合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课程内容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
它们涵盖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日常生活、未来工作以及文学活动所需的各种言语实践活动类型。
各类学习任务群,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于“读写融合”都是高度关注的。
真实的语文能力应该满足真实的人生需求。
生活中阅读、写作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区隔,往往是先写再读,先读后写,边读边写,读与写的深度融合是生活的常态。
学校教育,当为学生的未来人生作准备。
正因为如此,各学科都非常关注读与写的紧密融合,读、写行为如空气一般弥散于日常生活中,语文价值于此得到充分体现。
在国外课程中,“阅读、写作、视听贯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最后产生一份份很有意思的海报、手册、绘本、小书”。
早在20世纪中叶,张孝纯先生就开始大力倡导“大语文”,探索读写在生活中的融合。
进入21世纪后,许多教师也进行了更多的尝试。
总之,读写深度融合,是一座古已有之却有待开发的语文教学富矿。
我们希望有更多同行对此展开研究与探索。
“读写结合”“读写融合”: “似是而非”的概念(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摘 要:有人不满足于“读写结合”,提出“读写融合”。
但“读写结合”“读写融合”都是似是而非的概念。
读写相随共蕴书香——读写融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读写相随共蕴书香——读写融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强自身的知识视野,将具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强化自身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只是单一的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其阅读能力,还应该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创作过程中。
本文以“读写融合”为中心,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研究如何运用“读写融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读写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言: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不单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更强调各项基本能力的锻炼,注重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阅读与写作相互结合,积极开展综合性阅读课堂。
通过有效利用教材内容、阅读模拟练笔、写作练习和比赛活动等手段,深化阅读教学的落实,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养成优秀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融合教学方式强调的原则在进行读写融合的阅读教学时,应当抓牢“读”与“写”两个概念,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多样化阅读教学等方式,开展深入阅读学习。
结合模拟练习、写作训练等手段,进行相辅相成的写作练习,强化“写”的概念。
坚持“读”与“写”相结合的原则,在阅读中融入写作,实现综合性教学实践,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并且贯彻综合发展的理念,有效发挥教材内容的作用,对阅读课堂充分的延伸,融入比赛活动等形式,使阅读教学更加多样化。
强调知识运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锻炼写作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二、读写融合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一)有利于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读写融合的思想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为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
结合模拟练习的方式,使其快速理解文章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并身临其境的体会文章思想和情感,加深知识的印象。
以此为学生增加新的动力,有效巩固阅读学习到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浅析自读课文阅读中的多点融合
92的力量都是灵感与创作的源泉。
笔者在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后,又继续询问学生,如果你作为父亲或者母亲,你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怎样的爱呢?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积极思考,并且在学生思考完成后,笔者邀请不同的学生上台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答案,同时也邀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与家长之间的趣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自己的感情,教师在课后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写一首诗给自己的父母看并与父母交流。
这样的语文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亲情的感受,而在亲情的影响下,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2.以读带讲,直击心灵在学习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朗读资料,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朗读的氛围,或者是在学生朗读期间,根据其朗读内容的不同选择一些背景音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朗读时,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将多媒体屏幕打开,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很多学生在完成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后,都对英雄表现出钦佩之情。
此时笔者在阅读时让学生扮演狼牙山五壮士,在最后关头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台词,而教师可以在此时播放激昂慷慨的背景音乐,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使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蓝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以及作者对英雄的澎湃情感。
虽然想要使学生富有感情的扮演好狼牙山五壮士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困难,所以教师需要予以指导。
将阅读教学应用于不同文章的题材,小学生能够针对其中的具体线索进行合理分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按照不同的框架来进行语文阅读,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英雄的感受,使学生有向英雄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从题眼到题旨,规划阅读路线在阅读文本时,让学生对题目、关键词、文眼、线索、主旨、结构等要素展开针对性探索,自然能够建立更清晰的阅读路线。
从题眼到题旨,这是由点到线的链接,也是最为基础的阅读方法运用。
“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
“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室魏小娜摘要: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为避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特梳理出“促写”型读写结合、“促读”型读写结合、“任务”型读写结合三大类课型。
并结合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例析了三类读写结合课型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型分类;课例分析尽管“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能力,但是中外母语教育实践都已证明:“阅读”和“写作”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享知识,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读写结合”基本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读写结合的实践方式也应该越来越丰富、有效。
然而,国内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读写结合”还存在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
鉴于此,这里尝试结合国内外读写结合的优秀案例和理论观点,尝试梳理“读写结合”的不同课型,明确不同类型读写结合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并结合人教版高段语文教材举例,供一线老师参考。
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哪种课型,既然称之为“读写结合”,从总体上看其中的“阅读”和“写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不宜厚此薄彼。
但是为了方便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课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结合,这里依据读写结合中“阅读”和“写作”相对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出系列课型。
一、“促写”型“读写结合“促写”型“读写结合”,是指借助阅读来促进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课型。
该课型中,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阅读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这一读写结合课型在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淀:无论是古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语文教育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作者:李姗姗来源:《天津教育·中》2024年第06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道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读与写视为一个板块进行教学,通常将二者以单独的模式进行授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构建,而且影响了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从大单元视角出发,将阅读与写作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强化语文整体教学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立足大单元视角,积极探寻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路径,以此强化读写教学效果,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
一、读写一体化教学的阐释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首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从而为写作提供素材。
阅读不仅可以提供写作的内容,还可以提供写作的形式。
在阅读中,学生能够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这对学生写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写作是阅读的延伸。
阅读是吸收信息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信息的过程。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运用,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理解阅读内容。
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阅读为写作提供灵感和素材,而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因此,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价值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立足于大单元视角开展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教师必须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创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如讨论、合作、实践等,这有利于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高涨的兴致参与其中,充分感知读写结合的趣味。
向读学写,读写共生
向读学写,读写共生作者:邹琳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03期【摘要】“读写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意味着读写关系的重新建构。
本文以部分统编版教材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融合;读写共生所谓“读写融合”,是指“读”和“写”相互联结、转化、渗透,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生共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读写融合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以文本为基点,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共同寻找适切的读写融合训练点,实现读写共生。
一、向读学写,模仿练表达模仿是学生向读学写的首选途径。
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把握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从而运用语言。
(一)模仿句式,让表达丰富多样模仿教材中典型句式,既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有效练习语言表达。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生动地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鱼儿:“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有的……有的……有的……”学生仿照句式,依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发挥想象,便可再写出更多鱼的不同特点。
“有的浑身漆黑,游速极快;有的长着两条长长的胡须,看起来像鱼中智者;有的长相丑陋,让其他鱼不敢靠近……”学生在内化文本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提升了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模仿片段,让表达贴近生活相较于模仿句式,片段的模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把握句子与句子间的交互性和逻辑性,从一句到一段,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要求也更高。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第一小节用寥寥几句便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此段描写一张照片,学生在仿写时便有章可循,从课本走向生活,写出很多精彩片段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思维的发展。
(三)模仿篇章,让表达彰显个性由句到段再到整篇文章的仿写,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升。
(三)有效开展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
有效开展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一、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概述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中,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读写融合是指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解读、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并将所获知识、信息和感悟转化为书面表达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了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考能力。
如何有效地开展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二、读写融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1.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主动理解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 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往往以学生被动地接受阅读材料为主,而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则是通过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和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 培养综合素养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表达,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阅读材料,还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书面表达,这样的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锻炼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
三、有效开展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的方法和策略1. 确定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在开展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芳龄、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确定适合的阅读材料。
这些阅读材料既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普读物或是新闻资讯,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动力。
2. 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如理解归纳关键信息、解答问题、分析材料主题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读写互动:从“分离”走向“融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新策略探究
读写互动:从“分离”走向“融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新策略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新策略,从“分离”走向“融合”。
首先介绍了当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分离”的现象。
然后,探讨了如何实现“融合”,包括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整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促进师生互动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了未来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分离;融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科目,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上,阅读和写作往往被割裂开来,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分离”现象。
这种分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使读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1当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常常被单独讲授,并且往往以应试为导向。
这种做法导致了以下几个问题:1.1 阅读和写作之间缺乏联系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往往被单独讲授,缺乏有效的联系。
学生在阅读课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文本材料,但却没有得到充分引导和指导,无法将所阅读到的内容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表达。
他们对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并且容易陷入机械记忆和模仿的困境。
这种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能够流利地朗读一篇文章,但却无法准确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独特而有力的文字表达。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表达。
1.2 学生更注重于记忆与模仿而非理解与创造由于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过度强调应试成绩,许多学生更注重于记忆和模仿,而忽视了理解和创造的重要性。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
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一、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通过教规矩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3、对教学中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知识。
4、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轻负担、高质量。
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会学语文。
5、面向全体、不适时机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二、复习内容:1、学会250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50个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能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5、能背诵或默写所学的古诗以及课外自学的古诗。
6、能掌握《日积月累》里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课外的有关知识。
7、能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答题。
8、能听懂程度适合的短文,并按要求答题。
9、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一段话,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0、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
做到语句完整通顺、感情真实、学会使用标点符号。
二、复习要点1、全面掌握本册要求会写的250字和要求会认的250字,并能用这些字组词,写句子。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写融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读写融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一、什么是读写融合读写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写作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而读写融合则将写作作为阅读的一部分,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1. 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通过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写作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从而促进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
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融合教学不仅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教学方法。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写作实践时,他们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进行写作表达,这就需要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会对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而通过读写融合教学,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写作实践,这样既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促进师生互动:在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指导和评价等方式来促进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三、如何有效实施读写融合教学1. 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读写融合教学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读写融合教学。
2. 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读写融合教学时,需要创设一个积极、开放、鼓励表达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进行读写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4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4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谜语: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2024年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范文
《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课程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实施方法以及其效果评估,以期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写作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认知过程,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为写作提供素材和灵感;写作则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读写结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3. 实践证明:众多教学实践表明,“读写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三、“读写结合”教学实施方法1. 以读促写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名著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设计相关写作任务,如读后感、故事续写等。
2. 以写促读通过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文章等,积累知识和素材。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阅读所得,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和写作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读写结合”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语文成绩提高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2.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动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生成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每位语文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动态生成是一种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动态生成的定义、原理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态生成的定义动态生成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学习程度,有选择地给予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以及提供适合学生自身需求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即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等不同因素,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不断地调整任务和内容,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同的。
动态生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地设置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需求。
2. 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具体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下面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具体应用:1. 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探究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4年第4期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正确把握。
积极倡导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把阅读与写作两个板块分开教学,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读”“写”等缺乏根本性认知。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阅读与写作两个板块合并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写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文学意识。
所以,在读写结合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一)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课外插图,插图中的语言文字比较简练,插图结构比较简洁,可以为学生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
就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文章中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练笔的形式对插图进行扩充续写,使学生展开想象力并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创作。
(二)注重对学生多元化写作方式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只单单要求学生会写小作文,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他文体进行尝试,如看图写话、说明文、童话、诗歌等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尝试多练习,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写作方式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兴趣。
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文体,进而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知,为以后更高难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提升学生主动性思维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意识,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阅读训练,从文章中探知语言文字的奥秘。
主动性思维同时属于思维中一种高阶的知识产物。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锻炼学生阅读中的思维意识,并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思考,不要一味地追求阅读数量,这样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具有文学色彩的丰富性的语言知识构成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时要避免古板的教学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读写联动教学设计及试题全套
选自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得法于课内
我在故事的很多地方做了猜测。当我 读到胡子蘸上了营养丰富的果酱时,我就 猜胡子会越来越越长
故事讲到了长胡子的各种用处,我 依据这个生活内容和生活常识做了预测
我预测的内容没有原文丰富,有的 还与原文不一致,但是我的预测也有依 据的 当我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实际内 容不同时,我会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统编版新教材三上《山行》《赠刘景文》
你读我诵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读:秋天,荷有什么变化? 读:秋天,菊有什么变化? 读: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 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什 么时节?
诵:荷尽已无擎雨盖, 诵:菊残犹有傲霜枝。 诵: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统编版新教材三上《山行》《赠刘景文》
自学提示,批注阅读:
选自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得法于课内
预测的依据
故事的内容
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
预测的内容
小猫刚刚离开,老 母鸡又来请求老屋不要 倒下。
不断地被别人打 扰,可能会觉得很 烦。
我想老屋可能会 不耐烦了。
老母鸡走了之后, 小蜘蛛又来请求老屋。
乐于帮助别人的 人,应该会愿意继续 帮助别人。
我猜到了老屋会 怎么回到
师生承接读
师: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的呼吸, 生:那一定很舒服。 师:做一棵会跑的树该多好啊, 生:那一定很舒服。 师: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生:那一定很舒服。 师:要是我能躺下, 生:那一定很舒服。
得益于课外
自学提示:
快速默读《新主题阅读》:
《谁的本领大》,用“
出“标志性的话”。
我要把秋天的 写进我的日记里。
,
叶儿落, 叶儿黄, 秋风踩在树叶上, 沙沙响, 沙沙响。 瓜果飘香, 农民正忙, 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五色的山丘是多彩的花房, 秋天是一位出嫁的姑娘……
“读写一体化”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读写一体化”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韦秋宇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4年第02期摘要如何整体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语文教师应全面分析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建构“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课堂,应用多种策略,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写作技巧,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应用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共同发挥作用。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语文学习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正确鉴赏阅读文本的学习过程;写作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在实践中应用和输出知识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有效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环节,创设生动化、趣味化的语文学习课堂,运用多元化教育手段,巩固学生语言知识积累和应用效果,深入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学习潜力,积极建构“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
一、“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1.有助于扩充学生语言素材储备语文课程一直都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科目,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思维认知发展的主要课程。
而语文素材是学习语文知识内容的基础,其包含生词、短语和写作手法等知识,只有具备充足的素材积累,才能正确解读文本语言和情感,发展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为此运用“读写一体化”模式开展高中语文教学,能在课堂中呈现更多语言素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语言,掌握描绘人物和事物形象的不同方式,明确思想情感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夯实语言素材积累。
同时在“读写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会引入不同体裁与风格的文学作品,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使其能在鉴赏与分析中积累更多写作技巧。
明确不同风格文章的结构特征与差异点,加深阅读思考与感悟,逐步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2.有助于增强学生语言建构能力语感是指个人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感知程度和敏感性,等同于语言应用中个人的审美体验,是衡量感性认知能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内容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关注学生的发展,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生命活力中图分类号:g633.3“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机械地静态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用变化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方式。
“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显示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
动态生成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语文课堂精彩生成呢?一、弹性预设促生成平时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总喜欢环环相扣。
课堂上要学习哪几个问题,该怎么问,学生可能会怎么答,答问和问题之间如何过渡,要展示哪些图片,要播放哪些视频或音乐,要怎样小结等等,考虑得十分周详。
上课时按部就班,逐项进行。
这种僵化教条的教学模式怎能有精彩生成呢?不可否认,课堂需要预设,预设和生成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生成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
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过于周详的预设反而是一种束缚。
因此我主张预设不妨粗线条一些,可根据教学内容多预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去创造。
课堂上只有学生行动起来了,课堂也才会活跃起来。
这样的课堂才会产生生成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促生成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知识、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对有些知识,特别是他们陌生的或年代久远的知识领悟起来难度很大,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认可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才可能让学生有所领悟。
比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写小狗会写些什么,表达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看巴金先生写小狗时从哪些方面选材,要表达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巴金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崇高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动态组合”到“自然融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4+1读写动态组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理解与应用
自烟教科(2011)11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行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下发以来,我校语文教师便积极学习、研讨、实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4+1读写动态组合模块”教学模式(下文简称“4+1”模式),当然,本人也不例外。
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自己对“4+1读写动态组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理解
与应用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心得,在这里与诸位同仁分享。
若能因自己的一点感悟,为推
行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一点借鉴,“幸甚至哉”。
一、对“4+1”模式的理解与应用
在《实施意见》中,“4+1”模式中的每个模块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而设定的。
“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自主、适切、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深入理解文本”。
“自主、适切、个性化”的阅读,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想象空间的尊重,这是“原生态”的阅读,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的一种体现。
“助”这一模块,要求“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各种帮助,主要是启发、点拨、解疑、答难”。
在这里,教师需要明确,“助”的主体是教师,“助”的对象是学生,“助”的内容是学生基
于文本理解与把握过程中的偏差、疑难,“助”的方式既包括对学生正确认识、观点的明确肯定,还包括对学生理解模糊甚至偏差与错误的明确与纠正。
“议”,《实施意见》的阐释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
应该说,这是“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最合适
的环节了。
这时,教师的地位相当微妙,他时而与学生水乳交融,时而游离于学生之上,交
融时鼓励、激发,游离时点拨、引导。
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他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何时跟学
生交融、何时应该游离于学生之上。
“练”即“根据学段和年级特点,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读写训练或其他‘双基’训练”。
由这一阐述不难看出,这一模块的落脚点是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既然在课堂上进行,那么它跟前
面的环节不应是分离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也可以说,“读”、“助”、“议”这三个模块,无论
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重点应是文本的理解、思维的训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
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
“练”则是对学生在本课中掌握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所进行的考
察与检验,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提供了依据。
“结”,亦即“4+1”中的“1”,“即由学生自主安排,可以自我检测,可以巩固新知,也可以
进行拓展学习和训练”。
由《实施意见》中的这一阐述,不难发现,这一模块的设置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为主体”这一思想,充分照顾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
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或
者整理笔记,或者重读课文。
二、从“动态组合”到“自然融合”
“4+1”模式的科学性,除了体现在每一个模块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外,还体现在
它的“动态组合”上。
正如《实施意见》中所指出的:“前四个模块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
据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并且相邻两个模块可以适当渗透与融合。
每个模块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是一个‘变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加’或‘减少’。
”这就是说,“4+1”模式给教师设
计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种参考而不是“限定”,这就为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在模式推行的初始阶段,我们应深刻理解每个模块所揭示的内涵,这如同习武者刚开始
时要掌握动作要领。
在理解每个模块内涵的基础上,再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根据不同的
教学内容“动态组合”,应用过程中注意不断地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反复实践。
这又如同习
武者在掌握动作要领后的“苦练”,让一招一式熟记于心。
此后,便可以逐步进入第三个境界,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不同的反应,灵活组合,最终达到模块之间“自然融合”,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和谐高效。
三、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课前“两问”。
“4+1”模式,是一种开放性较强的课堂模式,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应用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在备课上尤其要注意如下两个环节:(1)“我”对学生了解
多少?(2)“我”对教材读懂了多少?
这两问,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就是备课时的备学生、备教材。
只有把学生的学情了解
得更为全面和深入,把教材“吃”深“吃”透,教师这一“舵手”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这艘航船,引领学生在语文天地里指点江山。
2.课后“一思”。
对课堂的积极反思,有助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课堂建设
的意义不言而喻,这里不复赘述。
3.教师应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与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4+1”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文化
素养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面对
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对文本见仁见智的阅读体验,教学过程难免磕磕绊绊,课堂组
织难免捉襟见肘。
还是那句老话: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他应该是“一口井”。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4+1”模式不仅体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五还”、“两提高”的改革理念,而且操作性强。
我相信,在课堂建设过程中,只要我们广大
教师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