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中国龙文化阅读题答案

经典中国龙文化阅读题答案

中国龙文化阅读题答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中国龙文化?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国龙文化?阅读原文中国龙文化源起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那么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开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提醒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那么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半坡人在答复“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那么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实用类文本汉字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汉字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

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

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

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

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

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

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

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

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

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

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

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

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

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

近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

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材料

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材料

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小学生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小学生能够增长文化知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在本文中,将为大家介绍几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经典材料。

1. 《三字经》《三字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由宋代王应麟编写。

它以三字为一句,通过简明的语言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知识体系。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教育我们人性本善,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2. 《弟子规》《弟子规》是儿童学习礼仪和道德的重要读物,它由清代的李毓秀编写。

它以简短的文句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尊敬父母、师长和兄长,如何与人友善相处。

例如,“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只是轻轻地叫我们,也应立刻回应。

3.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

其中的经典之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快乐。

4.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儿童启蒙读物,它通过介绍百家姓氏激发孩子们对自己家族的兴趣和自豪感。

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姓氏的起源和意义,激发对家人和家族的热爱之情。

5.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本古代军事兵法书籍,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其中的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告诉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和特点,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6.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为了帮助儿童学习古代文化而编写的。

其中的每一首古诗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意义,例如《静夜思》告诉了我们在安静的夜晚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以上经典材料,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经典材料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素养。

因此,在教育中引入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材料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阅读材料题和答案(1)

阅读材料题和答案(1)

【题目】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上述材料体现了课本中的哪些观点?(2)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为所在学校提合理化建议。

(至少两条)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些熟悉的古诗文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案解析: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9分)
(2)①开设书法、戏曲等课程;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③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等((4分)至少两条)(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5分)。

文化经典阅读2

文化经典阅读2

2013~14学年(下)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2 班级姓名号数阅读以下《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①文王之谓也。

子②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滕文公》上三【注】①其命惟新:新接受了天命。

②子:指滕文公。

问:本章中,不同的朝代,政府设立学校,名称虽不同,却有其共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其共同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对国家起何作用?(3分)答:2.孟子曰:‚中也养①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七【注】①中、养:合于法度;教养,教育。

(1)在孟子看来,有才德的人,哪种情况等于没有才德?(2分)答:(2)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什么问题?(2分)答:3.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一八)【注】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用来启示徐子什么问题?(3分)答:(2)结合文本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答:4.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告子》上二十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尽心》上四十一【注】①彀(gòu):把弓拉满。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

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阅读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阅读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阅读答案文化经典阅读(4分)1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4分)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注】①后稷:人名。

②树艺:种植。

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1)C(文段中无此内容)(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

(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文化经典阅读(6分)“齐人伐燕,胜之”阅读答案附译文

文化经典阅读(6分)“齐人伐燕,胜之”阅读答案附译文

文化经典阅读(6分)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①运: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选段看,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水益深,火益热”的后果。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看燕国人民的态度,做事情要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

D.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

(2)结合下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参考答案及解析:7。

(1)A(孟子并不反对,而是认为应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

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

)(2)示例:孔子和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1分)。

不同: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足兵”和“民信”,三件为政大事,孔子毫不犹豫地主张“去兵”,其对战争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于此可见(1分);孟子认为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攻伐(1分)。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高考语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答案

2021**高考语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阅读及答案—
二、(2021**卷)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ﻭ
(一) (2021**卷)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ﻭ
A、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ﻭ
B、屠维岳使用软化、开除、升迁等多种手段,“**解决"了厂里的怠工闶潮,暂时解除了吴荪甫的。

(《子夜》)
C、觉慧创办了《黎明周报》,被祖父责骂,祖父吩咐觉新严加看管.觉慧不听觉新的劝告,执意要办下去。

(《家》)ﻭ
D、在爱斯梅拉达将要被抬上囚车时,伽西莫多借助绳子从圣母院墙上滑下,刽子手的助手,把她抱进圣母院.(《巴黎圣母院》)ﻭ
E、涅赫柳多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www.是鄙视他们。

他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复活》)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识记,要求学生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ﻭ
【解析】C项《黎明周报》并非觉慧创办,觉慧只是参加其中的工作。

祖父责骂的是觉慧参加学生运动。

E项涅赫柳多夫并不鄙视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他是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高兴.本题一易一难。

易的是E选项,这是对情节完全的,学生容易;难的是C选项,该选项从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看是
出现了情节替换,考生若不认真识记,会有所犹豫。

ﻭ【答案】CEﻭ。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蓰:五倍。

②蒸民:众民。

③彝:常。

(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答案】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A)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礼记·大学》)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弟”。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

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

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

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分)(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

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2021届苏教高三语文新复习优化作业: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含答案

2021届苏教高三语文新复习优化作业: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含答案

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

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1.孔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与学生谈论《诗经》?答:答案:孔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诗经》与礼联系起来,就可以与其谈论《诗经》了.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及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答案: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教育弟子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诗经》内容丰富,情感正直,具有礼乐教化功能,有助于孔子推行礼乐治国思想。

材料一:子夏问孔子说:“‘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

’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产生的?"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材料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了解世情民俗、政治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3.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老子:答案: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乎技矣进:进展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接触C.批大卻批:击D.如土委地委:卸落【小题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所见无非牛者B.技经肯綮之未尝C.虽然,每至于族D.吾见其难为答案:【小题1】A【小题2】B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进,超过。

考点:本题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A:无非:今义,不外,没有别的;古义,没有不是。

C项,虽然:今义,转折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古义,既然这样,那么。

D项,难为:今义,使人为难或施加压力;古义,难以做到,不好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篇2:赣文化阅读以及答案赣文化阅读以及答案赣文化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

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

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但是同时,赣文化又极具创造力的特点,这就像赣方言跻身于全国八大方言区之一那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可以这样说:赣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涵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集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雷同,它应是一种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亚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

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广至深,而这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始于江西,流播全国;佛家中的禅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脚下的净土宗东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禅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丛林,出现了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师;道家中的张天师除了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时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龙虎山,历二千年,并在其间屡屡对朝廷产生重大牵制影响。

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可以发现,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内在超越,无论是成圣、成佛、成仙,他们所要达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强调内在本心的作用。

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在长期封建社会统治中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赣文化渗透在各种载体之中,顽强而又清晰地表达着它特有的文化信息。

因此,研究赣文化,还需要对它的各种载体分别进行探讨。

这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文献资料,它包括历代官藏或民间传留下来的各种典册、笔记、诗文、字画、书信、图表、方志、谱牒,等等。

其二是实物资料,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发现,如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瑞昌铜岭的冶炼遗址,吴城、大洋洲的青铜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庙、道观、名塔、名桥、民居、匾额、碑刻、墓葬等等。

其三是艺术样式,它应涵纳傩舞、弋阳腔、宜黄腔、赣剧、采茶戏直至兴国山歌等多种戏剧演唱艺术形式,还包括茶艺、赣菜、赣服饰、赣民俗等十分庞大的子系统组合。

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深入挖掘,认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赣文化的精髓。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具体做法的一项是A.通过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理解赣文化。

B.通过研究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师来理解赣文化。

C.通过研究道家中的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动来理解赣文化。

D.通过研究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来理解赣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C.追求内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是由赣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说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广。

C.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形式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佛家中的禅悟、道家中的恬淡虚无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答案:答案解析:1.试题分析:C混淆范围,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青城山的活动不属于赣文化的范畴,因而它不是赣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试题分析:A弄错条件,因果颠倒,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结果,而不是原因;C以偏概全,应是江西的儒、佛、道三家;D曲解原意,不是共同的追求目标,成圣是儒家,成佛是佛家,成仙是道家。

3.试题分析:D是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3:客家文化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台湾客家文化的重镇——高雄县美浓镇①美浓因开垦之时经常烟雾弥漫,故原名“弥浓”。

美浓镇位于高雄县中部偏东。

美浓镇地理位置特殊,东、北、西三面环山,中央为美绿平原,北倚美浓山群峰,主峰“月光山”海拔六百余米,峰势丰腴圆润。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右堆统领林丰山、林桂山兄弟率领各氏族四十余人,来到美浓开垦,并在灵山脚下建立“开基伯公坛”,成为客家人开发美浓的始祖。

美浓的好山好水,传承孕育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延续到现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

美浓镇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家人,其食、衣、住、音乐,无一不显现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适应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智慧。

如今,美浓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闻名全台,也因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为台湾客家文化重镇而享誉中外。

②美浓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大陆广东省嘉应州属蕉岭、梅县等地。

镇民多以务农为生,民风纯朴,刻苦耐劳,勤俭持家,邻里和睦。

过去,美浓人在辛勤耕作之余,常常以唱山歌自娱,“美浓山歌”在台湾的民谣中也自成一派。

镇民以信仰佛教居多。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美浓镇所培养出的硕士、博士为全台之冠,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表现。

美浓的博士们还成立了全台湾唯一的“美浓博士学人协会”,可见美浓子弟教育水准之高,足以傲视世界。

③美浓的经济产业以芋叶著称。

芋叶产量占全台的四分之一,因而有“芋城”之称,而且芋叶的收入往往是一般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极富人文特色的油纸伞工艺精品,是抗战后才从广东潮州传入的,具有材质轻巧,坚固实用的特点,从制作到作画,都是纯手工的,已成为美浓的象征之一,人们只要一提到美浓,就会想到“油纸伞”。

④陶艺堪称为美浓产业的后起之秀。

陶艺人士经过长期的摸索学习,将自行制作的各种釉药,试用在各种不同性质的陶土上,烧出许多极具特色的陶瓷艺品,其中以美浓、东门、石桥、美陶坊等的作品最为有名,并赢得了“陶艺之乡”的美誉。

客家美食更是美浓的一大特色,其特点在于咸、香、肥,其中卤猪脚、梅干扣肉、丝大肠、美浓粄条等名菜美食,总是让人垂涎三尺。

油纸伞、陶艺及客家美食可以说是“美浓之宝”。

⑤美浓湖是台湾著名的旅游景点。

湖的西北背山,三面环田,湖光山色,风景优美,也是冬季候鸟栖息的好所在。

其他景点还有黄蝶翠谷、竹头角热带树木园、敬字亭、钟理和纪念馆等。

⑥美浓可以说是目前台湾硕果仅存的客家文化之乡,值得客家乡亲及客家文化爱好者访游和研究。

(文/江彦震摘自环球客家)1.请你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阅读上文后,我们知道美浓镇有著名的#、#、陶艺、客家美食等特产和纯朴民风、信仰佛教、#、重视教育这些客家文化。

3.下面是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体裁上看,上文是一篇说明文。

B.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C.文章第①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抒情。

D.文章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准确。

4.阅读上文后,如同你已经对美浓镇作了一次游览。

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写出对美浓镇的感受,这个字是#。

5.读完文章,你会发现作者对美浓镇充满了怎样的感情?我的发现:#参考答案:1.美浓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闻名全台,也因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为台湾客家文化重镇而享誉中外。

2.芋叶、油纸伞;美浓山歌3.C4.美5.示例:热爱(赞美)美浓。

篇4:客家文化阅读及答案在客家人生活的社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

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家庭方面。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自己的孩子读书。

即使贫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家庭,也是如此。

旧时,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长年吃稀粥咸菜,从嘴里掏出钱来做子女学费的;有挑担、卖樵(柴)供子女上学的。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旧志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有的学生因为家里贫穷而不能专心读书,他的父亲就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他;有的妻子为了供丈夫读书,就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

家族方面。

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

宗族的祠堂大都用来办学馆、学校,祠堂亦学堂,确保子弟就读。

各宗族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的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用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育本族子弟,包括开办学校,聘请教师,奖励学业优秀子弟,资助无钱读书的子弟等。

许多宗族在这方面都有议定,有的还载入族谱。

如《池氏族谱》载:“御制有曰:‘从今不薄读书人’,况宗族乎!自后,凡入泮者(注:经考试录取进府、州、县学读书的生员,俗称“秀才”),众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贺银叁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