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分类、成因分析等方面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1前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社会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从众(conformity)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人类生活的社会高度相互作用,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来自群体的“无形的压力”的影响,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重要的学习和就业的挑战,也肩负者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建议策略等方面进行文献述评.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大学生从众”进行篇名搜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效应"的研究,最早的文献记录的是1988年的《试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教育》,从此至1999年,该领域的相关文献都非常少。

中国知网中,2001年至今(2015年)共129篇相关文献记录,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总体呈攀升趋势。

(图1)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及分类,成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文献述评。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与分类2.1具体表现2.1.1消费从众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年龄相近,朝夕相处,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群体相思度高,群体成员对个体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大学生渴望同龄群体的认同,常常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社 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

社 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无处不在,从我们的人际交往到大规模的社会现象,都能看到其影响的痕迹。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我们的大脑并非是对现实进行完全客观的反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偏差和启发式来简化信息处理过程。

例如,首因效应使我们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往往会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形成对其的主要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则可能被忽视或曲解。

这种认知偏差在面试、相亲等情境中时常发生,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归因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时,会试图确定其原因是内部的个人特质,还是外部的环境因素。

然而,这种归因过程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

我们常常倾向于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但也可能导致人际冲突和误解。

社会影响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从众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而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

阿希的从众实验就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现象。

在实验中,参与者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因为多数人的错误回答而改变了自己的判断。

这种从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在时尚潮流、消费习惯等方面。

此外,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对我们的行为也有着强大的塑造作用。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违反这些规范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谴责和排斥。

而社会角色则规定了在特定情境中个体应该如何表现。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与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截然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社 会心理学现代应用期末论文

社 会心理学现代应用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现代应用期末论文《社会心理学现代应用期末论文》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从人际关系到市场营销,从教育领域到政治舞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人际关系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联系。

例如,通过对人际吸引的研究,我们知道相似性、互补性以及熟悉度等因素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

相似性使得人们在交流和互动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增进彼此的好感。

互补性则在某些方面为双方提供了彼此所缺乏的特质或能力,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和补充的关系。

熟悉度通过多次的接触和互动,降低了不确定性和陌生感,增加了安全感和舒适感,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教师了解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管理。

比如,运用激励理论,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学生对成功的期望以及对任务价值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展示知识的实际用途,来提高学生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学习的价值认知。

此外,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和服从现象也能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引导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市场营销方面,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往往不仅仅基于产品的功能特性,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广告中的名人代言利用了晕轮效应,即消费者因为对名人的喜爱和信任而将这种积极情感迁移到所代言的产品上。

品牌形象的塑造也会运用到社会认同的原理,消费者通过购买与自己认同的群体相关联的品牌来表达自我身份和归属感。

此外,促销活动中的限时折扣和限量供应则利用了稀缺性原则,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和购买欲望。

社会心理学在政治领域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和选举策略都离不开对社会心理的把握。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2)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2)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2)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浅谈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大学生社交关系从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向中间靠拢演进成为半熟社交关系。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半熟社交关系的运作机制,探讨半熟社交关系存续的时间、空间、关联和动机条件,解释关系强弱变化过程,从关系信任的类型和阶段说明了关系的信任机制。

同时还指出半熟社交可能带来的角色调试困境、情感回避、群体的微化和极化等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社会心理学一、大学生社交关系的演进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空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传播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媒介革命都伴随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演进。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已经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

[1]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特点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演进首先在他们身上发生。

根据新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寻求亲密对抗孤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任务,他们的社会交往需要特别强烈。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交流需求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使他们从网络中寻求补偿,因此一些大学生开始迷恋网络聊天,和陌生人交友,成瘾于网络游戏带来的虚幻感,此种新情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和神经,使他们变得既紧张又兴奋。

然而社会交往关系并非直线前行,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讯工具的推出和诸如“漂流瓶”、“摇一摇”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介于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的一种中间状态。

[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热情的逐渐淡化,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个体只是借助了物理设备构建起虚拟的平台和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延伸到网络世界中,网络中所呈现的个体以及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本应都是真实的。

需求的变化带动了技术的革新,尤其是新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变革,从笔记本电脑转向手机,从“拇指”转向“触摸”,手机中的微博和微信技术已经做到使学生在生活中任意时刻都可以进行信息和语音互动,使现实生活能够越来越多地映射到网络中。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社会心理学是一种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说,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影响。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等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篇一《浅析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偏见与歧视》摘要:偏见与歧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比较少,而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

一个叫做“拼图教室”的活动正是西方学者借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的方式。

偏见与歧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社会的顽疾。

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偏见是社会心理学家乃至整个社会一直思考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其措施有:加强交往,加深联系;认可彼此平等。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偏见;歧视;拼图教室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80-021971年,德克萨斯大学的埃利奥特・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一个名为拼图教室的活动,试图以此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

当时的情况是虽然学校废止了种族隔离,但是非洲裔、西班牙裔和英裔的美国学生却不喜欢在一起上课,到处都有严重的学生斗殴事件发生。

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观察发现班级里充满竞争气氛。

老师提问,学生竞相举手要说出正确答案。

从差一点的学校来的学生(一般是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会因与那些似乎有更多的教育特权的学生竞争而感到不自在,因此越来越少参与课堂的互动。

而后一些英裔学生开始认为非洲裔、西班牙裔学生很笨,而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则开始怨恨英裔学生。

学生间相互的偏见很快引发了暴力事件。

阿伦森和同事们注意到了这个困难的局面,并且意识到为了改进事态的发展,学校的气氛要从竞争性变成合作性。

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相互合作,他们就能学会更好地相处。

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便开发了拼图教室。

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偏见、减少由偏见所致的斗殴事件的发生才有了拼图教室的发明。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1、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和推荐书目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和推荐书目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目一、考试形式:论文二、题目:以一类“社会歧视”作为论述对象,写一篇论文,论文的要求有:选择一类歧视对其中问题进行论述,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层歧视、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就业歧视等应当有独立的观点,选择某一个角度进行论述,不能泛泛而谈需要就具体的歧视行为进行分析,举出具体的歧视行为,或具体的社会歧视现象论据中,需要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支持需要一定的思考在文章中,选择特定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不要罗列事实,罗列理论。

加分点:歧视问题是很多思想家和社会学家讨论过的问题,希望在你的文章中看到你对前人观点的解读和领会,希望看到你阅读的范围和你的视野。

字数不少于字三、论文格式题目论文摘要:简洁明确地概括出你提出的问题,论点,论据和结论,字左右。

正文:打印,正文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距倍参考文献:引文要标出出处,否则按照抄袭处理。

参考文献写在正文的后面本学期的推荐书目《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推荐理由:对大学生来说,实用、易读、有条理性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之一:樊富珉在哪能找到:图书馆社科库《变态行为案例故事》推荐理由:了解变态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书籍,丰富的案例和清晰的条理作者: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图书馆:社科库《变态心理揭秘》推荐理由:了解精神分析和变态心理学的开始,非常易读。

作者:王溢嘉(台湾)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图书馆:社科库-《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推荐理由:一本社会心理学的早期经典,研究在群体中人们的非理性表现。

如果对社会心理学有真正的兴趣,可以读一读。

非通俗读物。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时间:-《群氓的时代》推荐理由:另一本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书籍,同样探讨人们在群体中的非理性行为。

同样为非通俗读物,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作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态度改变和社会影响》推荐理由: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的又一本新书,他是《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也是前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下面跟着小编的脚步来阅读以下社会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领袖人格是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与其说,统治阶级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个最为优秀的领袖人物或一个领袖群体。

毋宁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对极具感召力和创造力的领袖人物的渴求。

领袖人物所具备的这种感召力和创造力,源自领袖独特的能力、性格、气质及道德品质,即人格魅力。

领袖人格体现了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发挥着领袖职位权力所不具备的作用,直接影响领袖的政治行为。

伯恩斯在谈及领袖的作用时说,“领袖的作用是由社会的实际变化来判定的,后者又是以动机及对人们的需求和渴望的满足为尺度来加以衡量的。

”[2]这里所说的人们的需求与渴望,即人们对领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的期待,也即社会公众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

至于公众为何会对领袖产生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库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个体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种潜在的内心需求。

库利认为,在社会个体特别是追随者的身上,存在着未得到引导的精力。

他说:“个体的精力、激情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某些趋向,都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无法测度,但他们却是以往社会生活的全部精髓,这类成分的存在使人产生一种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要求;倘若没有放松和引导这一本能倾向的外来刺激,他就无法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他起码会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他的内心储存着易燃的因素,只有碰上合适的火花,它们才能释放出来。

而这个火花通常是某个人的暗示、某种能释放生命力、把骚动着的生命能量转化为力量的激发因素。

”[3]这种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非外部强加的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需求与存在于体内的未得到引导的精力相结合,便在青年中、在一般人的想象和热切渴望中产生了对崇拜的渴求。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2)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2)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化工与材料学院XXXB11051513110519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内容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并针对当代大学生一些特点阐述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关键词:利他行为原因意义提高大学生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了解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利他行为的根本原因: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价值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

利益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高,“为我”与“为他”的价值对等性就越强,此时,人将会表现出越多的“为他”行为。

例如,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由于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相关性,因此必然会表现出很多的“为他”行为。

社会分工的大量产生,使得人类社会内部的利益相关性远远高于低等动物,因此人类社会的“利他”行为也远远多于低等动物。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的广度及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必然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利他”行为必然会进一步发展。

价值相关:与他人之间所产生的利益相关性就越大,就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从众现象摘要:文章通过很多案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和普通人们的从众现象,并用老师上课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去加以解释。

从而抑制大家的从众心理,真正引导大家去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做亲社会化的事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关键词:从众、集体无意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羊群效应“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从众。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还可以分类为:真从众,权益的从众,假不从众,真不从众。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大家从众的原因。

比如前段时间H7N9流感病毒肆意泛滥时,一位甚至多位所谓的“专家”说了: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流感。

这家伙,话一说完,大家挤爆了全国各家药店,板蓝根顿时价格堪比黄金,很多药店一大早就得挂出:“板蓝根已售罄”的标示,这场风波席卷了中国各地,还引发了微博的各种段子。

记得看过一个段子是这样写的:三个屌丝向一个女神表白,甲说:我有宝马别墅,乙说:我有切糕,丙说:我家有很多板蓝根。

此时甲乙默默离去。

笑话反映了当时大家的盲目购买板蓝根的行为。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规范影响的因素和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

规范影响的因素。

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群体凝聚力,即一个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强烈程度。

群体凝聚力越强——即群体成员越是相互依赖——从众行为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最大化这种相互依存感和群体凝聚力。

例子中,大家的目标就是大量储备板蓝根,以预防H7N9。

影响从众水平的第二个因素是群体规模。

从众水平看起来与同谋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在同谋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从众水平就会稳定下来。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2)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2)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2)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篇二《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与贫富差距》[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对民众的社会心理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必然影响到社会和谐。

文章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进行总结,对这种差距导致的某些社会心理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促进和谐社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心理学;贫富差距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已成为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国家。

社会心理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且敏感的问题譬如上述的贫富差距问题,势必会在社会心理上得到及时且较大的反响,而这种反响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

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给社会各阶层、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广,其在社会心理及社会和谐方面的影响更为强烈。

本文拟针对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状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做一初步分析,进而对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提出看法。

一、贫富差距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平均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得到一定遏制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另一个极端,贫富差距逐步拉。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近6000万成年人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贫困线,同时我国已产生了一个约400万人的富有阶层(人均拥有财产都在100万元以上)。

据资料统计,当前我国占家庭总数约20%的最贫穷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中的5%左右,而占家庭总数约20%的最富有家庭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

其次,城乡之间的差距。

建国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一直存在。

据统计分析,1998年城市居民中收入最高的占全国家庭总数20%的家庭,同农村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户相比,差距约13倍,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很明显。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南方学院计算机应用工程系软件工程专业n090801609蒋骊冬【中文摘要】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由此可见,如今大学生逃课现象具有普遍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代获取学问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是目前高校学生逃课景象却非常普遍,很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

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学问的学习。

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找出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和态度,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并引申出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

【英文摘要】A sentence is popular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The school life when you have not skipped classes is incomplete.”Through this we can see that nowadays, it is normal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kip classes. Clas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an important way of receiving knowledge. However, many students have skipped classes. This influences the normal rule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student s’ studies. Therefore, university students’skipping classes has become an assignable project. This paper analyses students’mind, find out their reasons and attitudes, come up with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and extend in my deliberate to this problem through convey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关键词】大学生、逃课(skip classes)、心理、行为(behavior)、现象(phenomenon)【正文】一、大学生逃课现状的分析(一)逃课的含义以及大学生逃课景象的现状所谓逃课(skip classes),指没有履行请假手续,有课不上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成绩:社会心理学论文论述大学生群体从众现象姓名:普阳学号:1215115192学院:软件学院论述大学生群体从众现象【摘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关键词】从众群体日常生活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曾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一日去世博会的会场,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能够进入其中主要展馆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便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学习从众。

在大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入校时学生的班级宿舍都是随意安排的,并且大学的学生通常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大家习惯各不相同,通常需要一定的磨合时期,大概一个学期左右时间,不同的班级乃至宿舍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好的班级越来越好,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但同时差的班级却越来越差,宿舍集体逃课、挂科、网游成为了家常便饭,更变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恋爱从众。

大学的校风与纪律的侧重点比较中学时期自是宽松不少,中学时期恋爱时偷偷牵小手,课后偷偷约会的行为也越来越少,大学的恋爱大多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有要把中学时受到的压制全都爆发出来的趋势。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篇二《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摘要:对比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1)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2)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大数据的使用;(3)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关键词:当代社会心理学;新方向;大数据;文化视角1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1.1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

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

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

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

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cliffs)理论。

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

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这学期感觉非常荣幸,因为我很幸运地选到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通识教育教育课,更令我感到幸运的是由周晓虹教授来做我们的任课老师。

起初,是因为心理学这一门学科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展开,我发觉是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了我。

而每当临近期末的时候,都会写一份论文作为本次课程的总结。

今天就结合曾经的教学内容,来谈一下自己对社会心理的认识和见解。

在此之前,就我个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学科的结合,是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学,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分析各种类别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学产生的各种效果进行,利用有积极作用的方法,摒弃负面作用的方法,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变得更加协调和睦。

社会学,是研究人际的一门科学,它将人放到一个群体研究;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个人的内心反应,更多的是重视个人的独立。

社会心理学则是将二者结合,研究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变化。

第一节课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深渊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做出解释。

通过理论方面的理解,我发现社会心理学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完全与纯理科对立。

只要涉及到人文科学的知识,社会心理学都会涉及到。

尽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是综合性很强。

科学家都在研究对象上达成共识,其实在界定这门学科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心理学家侧重于个人因素,即人格问题;社会学家则侧重于社会因素,即群体与互动;而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

可见,各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还没有将所有因素统一起来。

我们的老师周教授和其同事则在1990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 会心理学期末论文样本下载

社 会心理学期末论文样本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样本下载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通过分析多个实际案例,揭示社会心理现象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文中重点关注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对社会心理学的深入理解。

一、引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

二、社会认知(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从内部因素(如个人性格、能力)和外部因素(如环境、运气)来解释行为。

例如,当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时,老师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学生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内部归因),也可能归因于考试题目简单或运气好(外部归因)。

(二)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认知偏差。

例如,首因效应指的是在初次接触时,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更大。

此外,还有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准确判断。

三、社会影响(一)从众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例如,在街头有人抬头看天空,其他人可能会跟着抬头看,即使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看。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如有助于遵守社会规范和维持社会秩序,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可能导致盲目跟从和缺乏独立思考。

(二)服从权威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命令下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道德判断的行为。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内心可能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但由于权威的压力,大部分人仍然执行了命令。

这一实验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威对个人行为的不当影响。

四、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接近性等。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2篇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2篇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文2篇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安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开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制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社会学的畴。

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开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

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

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创造只有相互进展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

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

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

人生开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

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确实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开展中实现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拟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开展的深层需要。

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以下几种。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

此外,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浅谈从众现象摘要:文章通过很多案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和普通人们的从众现象,并用老师上
课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去加以解释。

从而抑制大家的从众心理,真正引导大家去坚持自己的
意见,多做亲社会化的事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关键词:从众、集体无意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羊群效应“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
心理和行为现象。

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从众。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
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
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
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还可以分类为:真从众,权益的从众,假不
从众,真不从众。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大家从众的原因。

比如前段时间H7N9流感病毒肆意泛滥时,一位甚至
多位所谓的“专家”说了: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流感。

这家伙,话一说完,大家挤爆了全国各家药店,板蓝根顿时价格堪比黄金,很多药店一大早就得挂出:“板蓝根已售罄”的标示,这场风波席卷了
中国各地,还引发了微博的各种段子。

记得看过一个段子是这样写的:三个屌丝向一个女神表白,
甲说:我有宝马别墅,乙说:我有切糕,丙说:我家有很多板蓝根。

此时甲乙默默离去。

笑话反映
了当时大家的盲目购买板蓝根的行为。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规范影响的因素和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

规范影响的因素。

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群体凝聚力,即一个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强烈
程度。

群体凝聚力越强——即群体成员越是相互依赖——从众行为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群体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最大化这种相互依存感和群体凝聚力。

例子中,大家的目标就是大量储备板
蓝根,以预防H7N9。

影响从众水平的第二个因素是群体规模。

从众水平看起来与同谋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在同谋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从众水平就会稳定下来。

比如说,当有些个别人觉得并没有什么
板蓝根可以预防流感的说法,而不去追随买药潮流,那么这些个别人逐渐增多,这些个别人就不会
感到是单个的个体而形成另一个群体,新的群体成员就会感到遵从的压力,以避免社会排斥。

影响
从众行为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模不同,它不是提升从众行为
的比率,相反它会减少从众行为的发生。

比如,当发生买板蓝根风波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讲明
不需要抢药的道理,那么只要有人相信他,就会对社会共识形成一种形式的破坏,以降低从众行为
的可能。

但是,社会支持必须是一致性的。

比如起初支持那个站起来讲道理的人,后来反又倒向了
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从众行为会处于通常水平,不会有降低。

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

信息影响是从众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有两个因素调节信息影响。

第一个
因素关乎个人。

参与者越不自信,就越有可能遭受信息影响。

例子中,追随者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导
致了盲目相信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因素关乎情境。

比如文化规范。

在个体主义文化,如美
国能够产生很高的从众行为。

那么在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如中国,会产生更高的从众行为。

下面说下中国的大学生从众现象。

大学生群体中,有一个人用苹果手机,很快,他周围的人也
会陆续用苹果。

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哪怕卖个肾也要搞来一部苹果。

学习上,你上自习,我也上
自习。

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学习。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
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
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
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还有,一个人恋爱了,他周围的人就要寂寞了,恋爱不?不恋爱吧,这叫咋回事,他们都恋爱了,
我不恋爱不就太没面子了。

于是怎么也要赶紧找一对象。

还有就是入党,大家争先恐后入党,也不
知道为啥入党,总之就是你入我也入。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也有很多从众的,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别人干什么工作,自己也要去试一试。

殊不知自己即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

我们可以发现群
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
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
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

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
己的行为而从众。

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学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盲
目从众。

在学习上表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如此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

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
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
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

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

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

如果个体的自信心
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
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

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
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中国式过马路、见死不救、见老不扶、冷漠麻木等中国式集体无意识也属于从众现象。

中国人
骨子里缺乏自我意识,在涉及包括社会公德在内的道德问题的时候,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
自己的主体地位。

相反的,我们应该做一些亲社会行为。

避免麻木者的这样的心理行为:发生什么
事了吗?——他不需要我帮助——不是我的责任——我帮不了他——算了太危险了。

总之,从众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管是中国式集体无意识还是大学生盲目跟风,还是群众
盲目跟随大众潮流。

我们都应该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努力避免,因为从众不利于保持个性,甚至会酿成悲剧。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做亲社会化的行为,避免从众,正确对待群体的意见和行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