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众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十六章 从众依从与服从

社会心理学-第十六章 从众依从与服从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群体一致性




结果:当群体一致地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时,从众在 约35%的时间内发生。但是,当这名“出轨者”给 出正确的答案时,从众程度就落到了约9%。 出轨者的出现,降低了个体担心被排斥的恐惧及规 范压力的强度 但是,如果群内的其他成员对出轨者进行嘲笑,讥 讽,甚至惩罚的话 从众行为可能会增加
传染病: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在一大群人 当中迅速传播的情景。


人们之所以恐慌是因为发现别人也处于恐 慌之中。
何时人们会顺从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当别人是专家时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研究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判断的困难程度

在模糊或者困难的判断中,从众现象会比简 单判断中更多。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二)群体的规模

Asch分别使用一、二、三、四、八和十五个 实验助手组成群体。
•从众程度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升高,直到群体 由三个助手组成,然后从众的程度保持稳定 •十五人的群体不会比三个人的群体引发更多从 众

群体规模对从众的影响取决于多个因素

任务类型可能是其中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多数成员间的结盟
第十六章 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一节 从众 第二节 服从 第三节 顺从(依从)
第一节 从众
一、概念
从众(conformity):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

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可以发生在现实情境下, 也可以发生在想象的群体压力下
二、为何从众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二、依 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三)依从诱导策略 (四)被动依从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一)依从的定义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1.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2.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三、服 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945年犹太人集中营大屠杀的惨状。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析,大多数参与大屠杀的德国士兵和平民都不是丧心病狂的人,而是受到不同寻常的社会影响的普通人。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外界压力 行为 ●从众 不明确 自觉自愿 ●服从 明确 被迫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

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1情感距离会影响服从. 在电视上,侩子手将受刑者的头蒙上,就是让受刑者失去个性,以好下手.战争中,高空投弹的命令比近距离扫射的命令更容易执行,也是因为高空投弹不用受到个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但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替一些饥饿的人呼吁时,用现实相片更容易打动人.2权威的接近性或与合法性会影响服从. 实验也表明,命令的发出者亲自到场而不是用电话,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心理学家在一个称为”直肠耳朵疼”的案例中,明显看到个体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医生命令对右耳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写成了”滴入直肠耳朵”.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所要求的药滴入了顺从病人的直肠里.从这个案例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权威被认为是合法更能使人服从.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接到命令情况下,极大多数士兵会放火烧百姓的房屋或杀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是不道德的.3,权威的机构性会影响服从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

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

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又俗称“随大流”。

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

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1实验方案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

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1.试验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2.实验地点:1、5、6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

从众心理的书籍

从众心理的书籍

从众心理的书籍
关于从众心理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个体的人往往理性,但进入群体之后就会丧失理性,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 《自控力》这本书主要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自控力。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3. 《影响力:说服力的科学》这本书主要探讨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科学,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介绍了人性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和原则来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4.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类思维的两种方式: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实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主要是帮助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尼尔·布朗教授通过各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信息,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的来说,这些书籍都是关于心理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经典之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1503第六组 社会心理学--从众

1503第六组  社会心理学--从众
It is Βιβλιοθήκη ime to play a game
组员: 何俊杰(幻灯片制作) 沈辉(主讲、策划)王进(讲稿) 王进(讲稿)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识、 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 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类型
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 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
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 在自己这边。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 的主流不一致。
反从众的例子:2011年长沙平和堂打砸抢 事件
(四)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丛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 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 关系。
祝老师同学们平安快乐!~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 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越高的,容 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 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 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长沙日系平和堂百货公司门前聚集上万民众,武警从陆桥赶到现场。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 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 产生从众行为。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 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 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 在3-4人。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阿希从众实验2第一单元从众从众行为的特点: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3第一单元从众二、从众的功能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45第一单元 从众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

例:抢盐。

三、从众的类型第一单元从众(二)假从众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

6第一单元从众(三)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例:战友被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

7第一单元从众四、从众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第一单元从众(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一、概述从众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身观点、判断或行为,以符合群体多数成员的意见或行为方式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消费选择、政治观点还是文化习俗,都深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如何权衡个人意愿与群体期望,以及这种权衡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同时,从众行为也与社会认同、群体规范、社会影响等概念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机制也在不断变化。

对从众行为进行深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还能为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从众行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后果,以期为深入理解从众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关注从众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从众行为的概念定义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或群体压力下,倾向于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大多数成员的观点或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并非出于个体自身的独立思考或判断,而是受到了群体氛围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从众行为的核心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感知和响应。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显性的群体规范,如明文规定或群体共识,也可能来自隐性的社会期望和群体氛围。

在感受到这种压力后,个体往往会选择顺应群体的期望,以避免被孤立、排斥或遭受其他形式的负面后果。

从众行为并非总是负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群体凝聚力。

过度从众也可能导致个体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盲目跟风等不良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理学笔记第⼗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本章要点从众的概念服从和依从的定义从众的原因服从和依从的⼼理机制依从⾏为诱导策略服从的经典实验服从的原因第⼀节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基本概念从众、依从和服从属于社会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向变化的现象,这⾥的优势⽅向可以是多数⼈的⾏为⽅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从最轻的“简单暗⽰”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为原因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以划分为从众、依从和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从众的概念社会⽣活过程是⼀个群体互动的过程,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各⾃需要的信息。

个⼈需要⽤从众的⽅式在最⼤可靠程度上使⾃⼰迅速适应⼀种⾃⼰缺乏判断资源的环境。

从众的⾏为⽅式对于个⼈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意义。

⼀个社会从社会功能的执⾏到社会⽂化的延续,保持多数⼈的观念与⾏为⼀致都是必要的,社会有共同的语⾔、共享价值观与共同⾏为⽅式,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才能够顺利进⾏,社会作为整体才能顺利运作和延续。

从个⼈的⾓度说,⼀个⼈只有在更多的⽅⾯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致,才能够适应其赖以⽣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依从的定义依从指⼈因为他⼈的期望压⼒⽽接受他⼈请求,⾏为符合别⼈期望的现象。

(三)服从的定义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控球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做出命令指定⾏为的现象。

⼆、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三、少数⼈的影响第⼆节从众⼀、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三)不从众三、从众⾏为的利⽤与控制(⼀)有益从众团体共识是团体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共识暗含着正确性,对群体成员如何⾏为提供了启发。

(⼆)不良从众的控制⼀个良性的群体,需要发展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研究表明,如果群体给予从众者较多的赞赏和对偏离者不能宽容时,就会诱导更多的从众⾏为。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与顺从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与顺从心理分析

三、服从 1. 服从的实质 所谓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 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 种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
的。
服从本质上就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 第10章
F•奥尔波特的调查研究。他在一个时期内 观看了十字路口2114车次的汽车驾驶情况,结 果如下: 见红灯立即停车的有1594人,约占75.5%。
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
莫斯科维西,最早注意到群体中存在着少数人
对多数人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对众从行
为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众
从”这一概念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 中。 第10章
众从研究的实验
莫斯科维西等人为了证实众从行为,做了一项
实验,每次实验都有两名假被试代表少数派,由四
体的批评。
社会生活中,服从团体规范是十分必 要的,它有助于维持社会治安,协调人与人
的关系。
第10章
2. 米尔克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及结论 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克 拉姆做了一个关于服从的实验研究,引 起社会心理学界的争论,贬褒不一。
第10章
实验结果
一共有40人应征作为实验被试,都是男性, 年龄为20至50岁,各种职业都有(中学教师、 邮局职员、工程师、工人、商人等)。 实验结果是,有26个被试(65%)屈服于权 威的压力,继续施以电击到最后,还有14个被 试(35%)作了种种反抗,认出用电击去惩罚一 个素不相识的人是很不人道的,他们抵制权威 的压力而维持道德与良心。 第10章
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第10章
3. 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4.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正确对待社会变革中的改革者(少数派)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3章 从众、服从、依从)【圣才出品】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3章 从众、服从、依从)【圣才出品】

第13章从众、服从、依从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A.从众B.归因C.沟通D.角色【答案】A【解析】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B.社会助长现象C.社会阻抑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答案】A【解析】阿希的“三垂线”实验是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4.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难以确定【答案】A【解析】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在下列的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④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成员较容易从众;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5.有些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哪种心理?()A.顺从B.服从C.从众D.依从【答案】C【解析】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社会学从众心理

社会学从众心理
例如,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会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而忽视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
04
从众心理的正负面效应
正向效应
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
从众心理有助于个体遵循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 结。
提高决策效率
在集体决策中,从众心理可以加速决策过程,减少分歧和冲突,提 高决策效率。
通过学习,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 增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倡导多元文化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减少群体间的偏见和 歧视。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提高公众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片面或虚假信息误导。
建立社会信任机制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从众心理 的发生。
02
03
04
自我保护机制
个体通过从众心理来保护自己免 受群体压力的伤害,从而获得安 全感。
02
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
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背景
社会角色
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行为产生深远影 响,使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相 似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这些角 色对个体行为产生约束和期待,使个 体在行为上趋于一致。
03
在模糊的情境中,个体的从众行为有助于减少不确 定性,增强个体的安全感。
06
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
提高个体认知能力
01
增强信息识别能力
个体应具备对信息的判断、分析 和筛选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和传 播错误信息。
02
培养批判性思维
03
提高知识储备
鼓励个体对信息进行独立思考, 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质 疑和求证。
减弱,甚至产生集体无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高凝聚力的群体使个体感受到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增加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举例说明从众、服从以及顺从心理的事件

举例说明从众、服从以及顺从心理的事件

**从众、服从以及顺从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涉及人们在群体中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概念。

这些心理现象通常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压力和权威影响的方方面面。

以下将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实际场景来说明这些心理现象。

### **1. 从众心理的事件:****例子一:社交媒体中的舆论引导**在社交媒体时代,从众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旦某一观点或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人可能会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而选择从众。

例如,某一时期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某种挑战或模仿的风潮,许多人会迅速跟风参与,因为他们希望融入主流、获得认可。

**例子二:消费潮流和时尚**在消费领域,从众心理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当某个品牌、款式或产品成为潮流时,很多人因为追求同侪认同和社会认可而选择从众购买,即便个人兴趣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现象在时尚行业尤为显著。

### **2. 服从心理的事件:****例子一:密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利·密尔格拉姆进行的经典服从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标志性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一位学习者进行电击,尽管他们明知这可能对被电击者造成伤害。

结果显示,很多人在权威的压力下选择服从,即便这违背了他们自己的良知。

**例子二:组织中的层级结构**在工作组织中,员工往往出于服从权威、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心理,执行领导下达的任务,即便他们个人可能对某些决策存在疑虑。

这种服从心理在军队、企业等组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3. 顺从心理的事件:****例子一:家庭教育中的顺从**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出于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心理,遵循家庭的规矩和教导。

即便他们个人有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为了避免冲突和尊重长辈,他们选择顺从。

**例子二:宗教仪式和信仰**在宗教活动中,信徒通常会出于对神的顺从心理,遵循宗教规定的仪式和戒律。

这种顺从心理是宗教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例子三: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在社会层面,人们通常会因为顺从法律和社会规范而执行某些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

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存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conformity)(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1.从众的概念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2)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

(3)群体压力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和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都能发生作用。

(4)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非常明显。

社会功能的执行和社会文化的延续需要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

只有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够适应社会。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全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

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在最大可靠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

2.社会规范的形成谢里夫的经典实验(1935)为社会规范的形成提供了例证。

(1)实验过程:让被试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被试15英尺远的地方出示一个光点。

随着光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即产生“自运动现象”。

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2)实验结果: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

但如果将个人组成为一个小组,在同一房间里一起观察,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3.群体压力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

他的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被称为“阿希实验”。

(1)实验过程:7人组成的被试小组参加知觉判断实验。

其中只有编号为7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

从众与经典从众研究

从众与经典从众研究

从众与经典从众研究从众与经典从众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探讨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对同伴行为和观点的跟从和模仿现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从众与经典从众研究的相关内容。

从众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群体中对同伴行为的跟从现象。

根据心理学家阿西诺(Asch)的经典实验,同伴行为的跟从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同伴的一致性,二是个体的自信程度。

实验中,被试需要在一个由同伴组成的群体中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结果发现,当同伴们的回答一致时,被试往往会跟随他们的回答,即使自己的答案与之明显不一致。

这表明人们对同伴行为的跟从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受到同伴一致性的影响。

经典从众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在购买决策中对他人意见的模仿现象。

心理学家贝尔(Bell)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他人认可的品牌或产品。

实验中,被试需要在两个不同的品牌中选择一个,同时还会得知一位“专家”的选择。

结果显示,当“专家”选择某个品牌时,被试会更倾向于选择该品牌,即便之前对该品牌的认可程度不高。

这表明人们在购买决策中存在从众的倾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意见影响。

从众与经典从众研究对于实际生活中个体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了解从众与经典从众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群体中人们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和解释社会现象。

从众与经典从众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广告营销、产品推广等领域,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人们的跟从和模仿现象,提升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效果。

从众与经典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群体中的跟从和模仿现象。

通过研究从众与经典从众的心理机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规律,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企业和社会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个体被群体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思维、情绪或主张的现象。

它是一种基于社会的行为,以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流行观点为基础,当个体感到跟其他人有心理上的差异时,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一致。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如在学校里,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因为他们担心被拒绝,所以就会把自己的行为、观点、情绪和社会接受的观点保持一致。

另一个例子是,在晚会上,当有人大笑时,其他人也很快开始大笑,即使他们不知道笑的根源。

从众心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可以做出错误的决定而
不看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众人的压力及其他因素下,某人可能做出一些反抗伦理的决定,比如街头抢劫等,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从众心理在社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允许社会成员在一起合作,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构建群体共识。

它也可以把个体带入组织,形成文化。

例如,多数宗教里都有一个“精神导师”,它的任务就是带领众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发挥社会作用。

同时,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个体可能会失去个人主张,被社会压制;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个体进入错误的社会行为,比如流行趋势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吸烟和酗酒。

总之,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能够帮助形
成社会共识,影响个体行为,形成文化。

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知情意行 ➢ 结果:与大多数人一致
➢ 信息性社会影响
(谢里夫视觉游动实验)
Why
➢ 规范性社会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
《社会心理学》12.2从众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引导或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 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吃西餐时,服务员会 先送上一杯柠檬水, 是给顾客清口的吗?
遇到这样的情况, 怎样做才明智?
信息性社会影响: 在模糊情境下,希望准确 无误,想了解既定情境下 正确的反应方式。
吃西餐时,服务员会 先送上一杯柠檬水, 是给顾客清口的吗?
A
1
2
3
看一看:哪条线段与线段A一样长?
(1)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 (2)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3)在确信多数人做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 的独立性?
规范性社会影响 人们渴望被接受,希望获得他人赞同,避免他人的 反对,被排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