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众
社会心理学-第十六章 从众依从与服从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群体一致性
结果:当群体一致地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时,从众在 约35%的时间内发生。但是,当这名“出轨者”给 出正确的答案时,从众程度就落到了约9%。 出轨者的出现,降低了个体担心被排斥的恐惧及规 范压力的强度 但是,如果群内的其他成员对出轨者进行嘲笑,讥 讽,甚至惩罚的话 从众行为可能会增加
传染病: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在一大群人 当中迅速传播的情景。
人们之所以恐慌是因为发现别人也处于恐 慌之中。
何时人们会顺从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当别人是专家时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研究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判断的困难程度
在模糊或者困难的判断中,从众现象会比简 单判断中更多。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二)群体的规模
Asch分别使用一、二、三、四、八和十五个 实验助手组成群体。
•从众程度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升高,直到群体 由三个助手组成,然后从众的程度保持稳定 •十五人的群体不会比三个人的群体引发更多从 众
群体规模对从众的影响取决于多个因素
任务类型可能是其中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多数成员间的结盟
第十六章 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一节 从众 第二节 服从 第三节 顺从(依从)
第一节 从众
一、概念
从众(conformity):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
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可以发生在现实情境下, 也可以发生在想象的群体压力下
二、为何从众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二、依 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三)依从诱导策略 (四)被动依从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一)依从的定义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1.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2.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三、服 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945年犹太人集中营大屠杀的惨状。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析,大多数参与大屠杀的德国士兵和平民都不是丧心病狂的人,而是受到不同寻常的社会影响的普通人。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外界压力 行为 ●从众 不明确 自觉自愿 ●服从 明确 被迫
从众心理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
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1情感距离会影响服从. 在电视上,侩子手将受刑者的头蒙上,就是让受刑者失去个性,以好下手.战争中,高空投弹的命令比近距离扫射的命令更容易执行,也是因为高空投弹不用受到个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但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替一些饥饿的人呼吁时,用现实相片更容易打动人.2权威的接近性或与合法性会影响服从. 实验也表明,命令的发出者亲自到场而不是用电话,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心理学家在一个称为”直肠耳朵疼”的案例中,明显看到个体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医生命令对右耳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写成了”滴入直肠耳朵”.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所要求的药滴入了顺从病人的直肠里.从这个案例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权威被认为是合法更能使人服从.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接到命令情况下,极大多数士兵会放火烧百姓的房屋或杀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是不道德的.3,权威的机构性会影响服从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社会从众原理

社会从众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社会从众原理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会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从而倾向于做出与他人相似的选择。
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购物、娱乐、政治还是审美观念,人们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做法,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
社会从众原理在人类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既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团结一致的集体行动,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缺乏创新的消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原理的存在。
比如在选择购买商品时,如果周围的人纷纷购买某一款产品,即使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也会受到他人选择的影响而跟风购买。
同样,在社交媒体上,热门话题和热门观点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播,人们也更倾向于发表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言论。
社会从众原理的存在源于人类天性中的群体意识和社交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因此在面对竞争和压力时,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人们也倾向于遵从权威和专家的意见,因为他们的言论被认为更加可信和有权威性,这也会加剧社会从众的倾向。
社会从众原理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集体行动和一致意见可以造福整个社会,如义务劳动、灾害救援等活动都需要人们齐心协力,达到共同的目标。
社会从众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规范,减少冲突和纷争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过度的社会从众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人们盲目跟风时,可能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
过度注重群体认同和社会压力也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伤,甚至影响到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被社会从众原理左右。
在面对复杂的选择和问题时,应该理性思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和价值观的决定。
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不因为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就感到焦虑和孤立,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于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
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
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又俗称“随大流”。
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
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1实验方案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
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1.试验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2.实验地点:1、5、6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
1503第六组 社会心理学--从众

组员: 何俊杰(幻灯片制作) 沈辉(主讲、策划)王进(讲稿) 王进(讲稿)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识、 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 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类型
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 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
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 在自己这边。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 的主流不一致。
反从众的例子:2011年长沙平和堂打砸抢 事件
(四)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丛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 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 关系。
祝老师同学们平安快乐!~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 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越高的,容 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 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 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长沙日系平和堂百货公司门前聚集上万民众,武警从陆桥赶到现场。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 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 产生从众行为。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 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 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 在3-4人。
社会心理学78节 10.28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阿希从众实验2第一单元从众从众行为的特点: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3第一单元从众二、从众的功能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45第一单元 从众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
例:抢盐。
三、从众的类型第一单元从众(二)假从众个体在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例:皇帝的新装中大家的从众行为。
6第一单元从众(三)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例:战友被敌人残害后,大家义愤填膺去报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反从众的人出现。
7第一单元从众四、从众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第一单元从众(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对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一、概述从众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身观点、判断或行为,以符合群体多数成员的意见或行为方式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消费选择、政治观点还是文化习俗,都深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如何权衡个人意愿与群体期望,以及这种权衡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同时,从众行为也与社会认同、群体规范、社会影响等概念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机制也在不断变化。
对从众行为进行深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还能为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从众行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后果,以期为深入理解从众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关注从众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从众行为的概念定义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或群体压力下,倾向于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大多数成员的观点或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并非出于个体自身的独立思考或判断,而是受到了群体氛围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从众行为的核心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感知和响应。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显性的群体规范,如明文规定或群体共识,也可能来自隐性的社会期望和群体氛围。
在感受到这种压力后,个体往往会选择顺应群体的期望,以避免被孤立、排斥或遭受其他形式的负面后果。
从众行为并非总是负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群体凝聚力。
过度从众也可能导致个体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盲目跟风等不良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理学笔记第⼗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本章要点从众的概念服从和依从的定义从众的原因服从和依从的⼼理机制依从⾏为诱导策略服从的经典实验服从的原因第⼀节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基本概念从众、依从和服从属于社会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向变化的现象,这⾥的优势⽅向可以是多数⼈的⾏为⽅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从最轻的“简单暗⽰”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为原因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以划分为从众、依从和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从众的概念社会⽣活过程是⼀个群体互动的过程,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各⾃需要的信息。
个⼈需要⽤从众的⽅式在最⼤可靠程度上使⾃⼰迅速适应⼀种⾃⼰缺乏判断资源的环境。
从众的⾏为⽅式对于个⼈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意义。
⼀个社会从社会功能的执⾏到社会⽂化的延续,保持多数⼈的观念与⾏为⼀致都是必要的,社会有共同的语⾔、共享价值观与共同⾏为⽅式,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才能够顺利进⾏,社会作为整体才能顺利运作和延续。
从个⼈的⾓度说,⼀个⼈只有在更多的⽅⾯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致,才能够适应其赖以⽣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依从的定义依从指⼈因为他⼈的期望压⼒⽽接受他⼈请求,⾏为符合别⼈期望的现象。
(三)服从的定义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控球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做出命令指定⾏为的现象。
⼆、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三、少数⼈的影响第⼆节从众⼀、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三)不从众三、从众⾏为的利⽤与控制(⼀)有益从众团体共识是团体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共识暗含着正确性,对群体成员如何⾏为提供了启发。
(⼆)不良从众的控制⼀个良性的群体,需要发展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研究表明,如果群体给予从众者较多的赞赏和对偏离者不能宽容时,就会诱导更多的从众⾏为。
从众心理

定义
定义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 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 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 行为。
实验
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 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 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 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至第 六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六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 为。
实验结束后,阿希对那25%的坚持己见的被试者作出了分析,并对他们没有选择从众的原因作出了总结:
(1)他们从始至终的判断都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他们在前六次的真实实验中就没有选择 跟风,所以在后面其他人故意说错的时候,他们依然习惯性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这次他们的结果与多数人 不同而已。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与顺从心理分析

三、服从 1. 服从的实质 所谓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 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 种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
的。
服从本质上就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 第10章
F•奥尔波特的调查研究。他在一个时期内 观看了十字路口2114车次的汽车驾驶情况,结 果如下: 见红灯立即停车的有1594人,约占75.5%。
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
莫斯科维西,最早注意到群体中存在着少数人
对多数人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对众从行
为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众
从”这一概念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 中。 第10章
众从研究的实验
莫斯科维西等人为了证实众从行为,做了一项
实验,每次实验都有两名假被试代表少数派,由四
体的批评。
社会生活中,服从团体规范是十分必 要的,它有助于维持社会治安,协调人与人
的关系。
第10章
2. 米尔克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及结论 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克 拉姆做了一个关于服从的实验研究,引 起社会心理学界的争论,贬褒不一。
第10章
实验结果
一共有40人应征作为实验被试,都是男性, 年龄为20至50岁,各种职业都有(中学教师、 邮局职员、工程师、工人、商人等)。 实验结果是,有26个被试(65%)屈服于权 威的压力,继续施以电击到最后,还有14个被 试(35%)作了种种反抗,认出用电击去惩罚一 个素不相识的人是很不人道的,他们抵制权威 的压力而维持道德与良心。 第10章
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第10章
3. 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4.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正确对待社会变革中的改革者(少数派)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3章 从众、服从、依从)【圣才出品】

第13章从众、服从、依从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A.从众B.归因C.沟通D.角色【答案】A【解析】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B.社会助长现象C.社会阻抑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答案】A【解析】阿希的“三垂线”实验是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4.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难以确定【答案】A【解析】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在下列的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④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成员较容易从众;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5.有些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哪种心理?()A.顺从B.服从C.从众D.依从【答案】C【解析】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社会学从众心理

04
从众心理的正负面效应
正向效应
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
从众心理有助于个体遵循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 结。
提高决策效率
在集体决策中,从众心理可以加速决策过程,减少分歧和冲突,提 高决策效率。
通过学习,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 增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倡导多元文化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减少群体间的偏见和 歧视。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提高公众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片面或虚假信息误导。
建立社会信任机制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从众心理 的发生。
02
03
04
自我保护机制
个体通过从众心理来保护自己免 受群体压力的伤害,从而获得安 全感。
02
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
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背景
社会角色
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行为产生深远影 响,使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相 似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这些角 色对个体行为产生约束和期待,使个 体在行为上趋于一致。
03
在模糊的情境中,个体的从众行为有助于减少不确 定性,增强个体的安全感。
06
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
提高个体认知能力
01
增强信息识别能力
个体应具备对信息的判断、分析 和筛选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和传 播错误信息。
02
培养批判性思维
03
提高知识储备
鼓励个体对信息进行独立思考, 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质 疑和求证。
减弱,甚至产生集体无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实验参与人员:一、实验计划从众实验将在我们学校展开,考虑到实验的效果和结论跟我们所影响的人数有关,我们决定在中午的时候做实验,因为中午的时候路上行人较多。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习惯,我们拟定进行以下实验:1、在大活前操场栏杆边往下看(多人),下面什么都没有;2、在52栋前的宣传栏看某一份宣传(多人);3、二食堂对面墙边放一打开的书包,围着看(多人);4、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多人);5、在教二楼前的报亭看报(3人);6、在北区隧道口看某一宣传板(3人)。
小组成员共14人,计划实验参与人数总共有12人,拟定由10人做多人实验;两人在不同的角度进行隐蔽拍摄,一人做全程拍摄,一人拍摄和照相;剩下两名作为候补人员.最后根据视频录像分析出被我们的行为所影响而从众的人数占路过的总人数的百分比.二、实验在实验开始前,先跟组员说好实验时只互相说话,不向路人作任何引导性指示,当有人过来问时,只许假装自己也是被吸引过来的,不知情。
实验开始时,先5人去指定位置“站岗”,剩下5人陆续当“托儿”参与其中。
在12月11—12日我们前后做了实验:1、“在大活前操场栏杆边往下看”实验在中午12点的时候开始实验,实验总共11人参与,两名拍摄者站在大活上拍摄,刚开始只来了7人做实验,后面迟到的两人补上。
实验中实验者在栏杆边一起探出身子往下看,彼此小声,时不时用手向下指。
实验12、在52栋前的宣传栏看某一份宣传中午12:15开始实验,共有10人围在一起开一份宣传报.由于引起的关注比较大,基本经过的人都会转头看一看,所以采取记录转头看的时间超过3秒或回头次数超过两次的人为从众的人。
为了让人感觉更真实,我让在外围的组员踮起脚看。
实验23、二食堂对面墙边放一打开的书包,围着看中午12:30开始实验,实验人数共10人,围在一起看一个被打开的书包(组长的书包),彼此小声说话,路人可以透过脚缝清楚看到书包.首先有4人围着,剩下6人陆续当“托儿”走过去.实验34、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在次日中午12:15开始实验,总共有10人参与实验,先有3人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然后“托儿”陆续进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fa6b92889eb172dec63b779.png)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十三章从众、服从、依从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
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存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conformity)(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1.从众的概念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2)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
(3)群体压力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和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都能发生作用。
(4)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非常明显。
社会功能的执行和社会文化的延续需要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
只有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够适应社会。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全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
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在最大可靠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
2.社会规范的形成谢里夫的经典实验(1935)为社会规范的形成提供了例证。
(1)实验过程:让被试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在距被试15英尺远的地方出示一个光点。
随着光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即产生“自运动现象”。
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2)实验结果: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
但如果将个人组成为一个小组,在同一房间里一起观察,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3.群体压力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
他的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被称为“阿希实验”。
(1)实验过程:7人组成的被试小组参加知觉判断实验。
其中只有编号为7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
第八章 从众、服从、依从

2、实验指导。研究者告诉被试,我们的实验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两 实验指导。研究者告诉被试,我们的实验是关于学习的研究,
(三)不从众 1.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
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 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 是由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 是由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 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 动上也不从众。 动上也不从众。
别带到不同的房间,真被试看到学生被固定在椅子上,在一个房间里。 别带到不同的房间,真被试看到学生被固定在椅子上,在一个房间里。然后真 被试在另一间屋子。电击控制器进行了编码,可以清楚看到。 被试在另一间屋子。电击控制器进行了编码,可以清楚看到。每次电击增加 15V,最高 15V,最高450V。实验开始后,每当学生错误回答时,实验者就让被试打开电 最高450V。实验开始后,每当学生错误回答时, 给予电击,并逐渐增加电击强度。(实验者告诉被试, 由于实验需要, 。(实验者告诉被试 键,给予电击,并逐渐增加电击强度。(实验者告诉被试,“由于实验需要, 你必须继续” 你必须继续”)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的影响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时,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 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时,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盐风波的发生说明了什么?1、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盲目从众的现象2、盲目从众的现象有很大的危害。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人们是怎样想的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第六章从众第一节剖析从众一、经典的从众研究二、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三、从众、顺从与接纳一、经典的从众研究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
此后心理学家阿瑟(S.Asch)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个经典的从众行为实验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
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
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
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
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
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
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
这次你说,“10英寸”。
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实验材料是12套成对的卡片(其中a与c韦等长线段),要求123名大学生判断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等长。
判断在两种场合中进行,一种为单独判断,另一种场合是按组进行判断。
在单独判断的时候,所有被均做出了准确无误的回答。
但是在分组判断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分组判断时,每组7个人。
其中6个人为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个人为真正的被试。
当实验者呈现一对卡片时,要求被示回答“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 等长?(要求助手先回答,被试后回答)”,在18次实验的前6次助手的回答是正确的,预备试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从第7次实验开始,6名助手异口同声、斩钉截铁的回答”a=b”,此时大约有32%的被试感到迷惑,弄不清楚为什么其他人的判断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同,但最终屈于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而做出了与大家一致而错误的判断。
由此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总是对的。
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
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
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
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
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
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
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
这次你说,“10英寸”。
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
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
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
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
“1英寸”,其中一个人说。
“2英寸”,另一个人说。
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英寸”。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地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实验发现,参加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被试明显地改变了他们的估计。
……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
[这个规范是错误的。
为什么?光点根本没有移动!那只不过是谢里夫利用了称之为似动现象的视错觉。
]谢里夫和其他人利用这一技术回答了个体易受暗示性的一些问题。
如果一年以后再对人们单独地重测,那么,他们的估计是分散的还是依然遵循群体规范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依然遵循群体规范。
(这是顺从还是接纳。
)3.米尔格拉姆权力服从实验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什么是从众现象?典故: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
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
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典故: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
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
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材料一:今天我们做一道作业题,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请列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请你思考:从众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材料三(1):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进来。
(2)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
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
想一想:这类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集体有什么积极影响?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在某些场合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和有害的。
慎待从众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看待从众呢?温馨提示: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现象,理性地分析,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克服消极从众,不断完善自我。
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学会主宰自己。
告别幼稚,走向成熟,走向自主独立的人生!1.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①人云亦云②随波逐流③标新立异④墙头草,随风倒⑤坚持己见A.①②③ B.①②⑤C.①②④ D.③④⑤3、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安静的复习。
高欣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进来后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的回到座位,开始复习。
高欣的行为是()A.消极的从众现象B.积极的从众现象C.考试紧张的现象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4、学校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胆小的张华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为班争光,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也不差,于是也报名参加比赛。
他的行为说明了()①这是一种积极的从众现象②积极的从众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③这是一种出风头的表现④这样的从众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5、一位同学见到别人打球,自己也打球;过几天又随另外一位同学去画画,没几天看别人下棋有意思,又去下棋。
这位同学的心理是()A.积极健康的好奇心理B.盲目的从众心理C.形成稳定兴趣的前提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6、盲目从众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它会()①弱化自我意识②窒息个性的发展③增强自信心④扼杀创新精神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⑥影响集体的事业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获得真理。
苏格拉底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的从每个同学的座位边走过,以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味道.然后,他回到讲台,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那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学生的座位旁走过,一边走一遍叮嘱:“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空气中的味道。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下苹果。
这一次除了一位同学外,其他同学都举起了手。
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做又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了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第二节刻板印象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和模型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和模型(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关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
刻板印象由希腊词语stereos和tupos组成,它们原来的意思是rigid(坚硬的)和trace(痕迹)。
1798年这个词生成时,指的是刻印铅字的模版,由新闻工作者W. Lippman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
(二)刻板印象的特性(1)刻板印象通常把一系列特征归为某一群体的个体所有,并且某一群体的每一个体都具有该群体所具有的全部特征。
(2)刻板印象是社会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固定的印象。
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3)在同一社会文化或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
(三)内隐刻板印象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明确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主张从意识和无意识的角度来区分刻板印象。
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换句话说,它指当一个类别线索呈现时,在认知者没有注意或意识到时被激活的社会类别联想。
近年来对刻板印象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刻板印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较难受到意识性抑制。
(四)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即不同的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