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
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
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
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
(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
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
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
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
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
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
(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
1情感距离会影响服从. 在电视上,侩子手将受刑者的头蒙上,就是让受刑者失去个性,以好下手.战争中,高空投弹的命令比近距离扫射的命令更容易执行,也是因为高空投弹不用受到个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但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替一些饥饿的人呼吁时,用现实相片更容易打动人.
2权威的接近性或与合法性会影响服从. 实验也表明,命令的发出者亲自到场而不是用电话,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心理学家在一个称为”直肠耳朵疼”的案例中,明显看到个体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医生命令对右耳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写成了”滴入直肠耳朵”.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所要求的药滴入了顺从病人的直肠里.从这个案例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权威被认为是合法更能使人服从.
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接到命令情况下,极大多数士兵会放火烧百姓的房屋或杀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是不道德的.
3,权威的机构性会影响服从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心理学家收集的一个有趣例子。
一个精神病患者将车开到了悬崖边,精神病学家苦口婆心地劝解无效,正在想用其他什么办法的时候,一个完全不知情的警察恰巧看到这一场景,立即用喇叭大叫:“哪个笨蛋把车开到悬崖边了,还不赶快把它开走。
”这个精神病患者立即乖乖地将车开走了。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影响服从。
例如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完全有理由指责时,一开始你可能还犹豫不决,但当有其他的人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谴责这个现象时,你也会肯坚定地跟着他们指责了。
这就是释放效应。
因此,从以上的因素来看,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人们容易表现得从众,甚至是服从。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如果任务判断非常困难,或者,参与者感到无力胜任,从众的比率会大大增加。
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和地位较高的话,从众程度最高。
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所引发的从众比率要高。
因为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当有人做出破坏群体一致性的回答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只有通常的四分之一。
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作出行为反应,并且事先没有任何承诺,从众的比率也很高。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因为作出公开承诺往往让人难以后退。
实验表明,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与面对群体相比,在秘密投票间里,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信仰。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个体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一方面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即叫做规范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信息影响。
日常生活中,群体常常拒绝某些行为偏离者。
正如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遭到社会拒绝是令人痛苦的。
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我
们就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同样,当现实较为模糊时,其他人可能就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因此,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
而希望自己行事正确则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五,谁会从众人们可能错误地认为个性会使人从众,其实心理实验证明,与情境因素具有的影响力相比,个性得分是个体行为的一个很差的预测指标。
如果想知道某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众,最好先去了解一下情境,而不是心理测验的分数。
文化的差异性也让不同文化中的人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社会敏感性。
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比个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作出反应。
六,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会引起抵制从众。
逆反是人们为了保护自由感而采取的行动。
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以至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到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就会引起反抗。
心理学家将这种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感而导致的反从众称为“回飞镖的效应”。
坚持独立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也会引起反从众后记从众并不是全坏,也不是全好。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一致。
我们不能在现实中以极端满足自我和真正表现自我的方式来生活。
因此,做你自己的事,责疑权威。
如果感觉良好,那就做下去。
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