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
心理分析幻灯片从众心理
创新和变革受限
过于强调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社会 发展和创新受到限制。
道德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心理可能导 致道德问题的出现,如集体欺骗
或犯罪理可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降低自我思考能力
过于依赖从众心理可能会导致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减弱。
增加焦虑和压力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心理可能会导致个体感到焦虑和压力,因为他 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应该如何行事和思考。当个体 认同社会规范时,他们可能会认为遵循这些规范是正 确的和合理的,从而在行为和决策中受到其影响。例 如,当一个社会认为某种行为是不道德的,那么那些 认同这个社会规范的个体可能会避免做出这种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局 限性
积极作用
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在不确定或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参考他人的意见或行 为可以增加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决策风险。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从众可以减少个人在社会中的不安感和孤立感,促进社会 和谐与稳定。当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时,更容易获得认可 和尊重,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克服思维定势
要克服思维定势和惯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问题,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认知。
理性分析
避免情绪化决策
01
在面对从众心理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被情绪左右,导
致决策失误。
考虑长远利益
02
在决策时,要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只顾眼前利益而
盲目从众。
评估风险和收益
03
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全面评估,权衡利弊得失,做出理性的决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ppt课件
引入
日本核泄漏事件 发生后,中国爆发 的“碘盐危机”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主要内容
一、从众心理概述 二、从众心理的原因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
一、从众的概述
(一)什么是从众 从众 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外界群体 影响而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
AB C
.
一、从众的概述
(三)经典从众实验——阿希实验 实验结果
5%的人总是附和假被试的错误观点。 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 从众的判断 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
当让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
二、从众的原因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电梯实验
.
二、从众的原因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
一、从众的概述
(三)经典从众实验——阿希实验
Solomon E. Asch 1907-1996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阿希实验”被 誉为十大杰出社会心 理学研究,力图研究 从众的需要对我们的 行为到底有多大影响。
.
一、从众的概述
(三)经典从众实验——阿希实验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一)群体因素 (二)个体因素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因素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二)个体因素
知识经验
个体因素
个性特征
能力 自信心 自尊心 社会赞誉
被试
从众心理名词解释
从众心理名词解释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集体行动时,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状态。
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或者缺乏信息的时候,会选择相信和追随他人的意见和行为,而不是独立思考和作出决策。
从众心理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研究。
他在《群体心理》一书中提出了从众心理的概念,并阐述了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集体压力和群体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一致和相似行为。
从众心理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群体性的追随行为。
在众多群体中,个体常常根据别人的行为和意见来作出自己的决策。
这种追随行为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比如社会认同、回避责任和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等。
这种追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体的协同合作和共同行动,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从众心理还包含了盲目顺从和集体妄想等表现形式。
盲目顺从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或者他人意见时,不做独立思考而盲目听从。
集体妄想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冲动和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错觉或者幻觉。
这些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个体在从众心理下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特点。
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同、权威影响和社会规范等。
个体为了追求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常常会受到社会的观点和规范的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模仿欲望、认同需求和社会比较等。
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并避免孤立和拒绝的压力,从而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心理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作,节省个体的认知和决策成本,提高效率。
但从众心理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人们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陷入错误的决策和行为中。
为了解决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体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同时,社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 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 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 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 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 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 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 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 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 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 地为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消极作用 从众可能使人们在人群中失去 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正确的立场。青 少年中会因此产生不良群体,社会 上也会因此讯在攀比、浪费的风气。
积极作用 处于有着良好社会规范环境中的个人,也 会处于从众的心理而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与 他人的行为一致。比如有序排队的人群中较少 有插队的现象;在人人爱护环境的场合中,很 少有人会随地扔垃圾,类似这种符合社会道德、 促成积极有益的从众行为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坚 持的。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 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 “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 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 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 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 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 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 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 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 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 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 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 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 的后遗症。
从众心理调查报告
从众心理调查报告从众心理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从众心理的特点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从众心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会倾向于从众行为。
这些情境包括购物、时尚潮流、社交活动等。
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表明,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认同感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
二、从众心理的原因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一些相关问题。
结果显示,人们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以获得归属感和满足心理需求。
2. 不确定性回避: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人们倾向于从众,因为他们相信他人的选择更可靠,能够减少风险和错误。
3. 群体压力:人们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排斥,而选择从众行为,以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或矛盾。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此外,从众心理还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盲从和错误的判断。
在社会层面上,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社会的同质化和缺乏多样性。
当大多数人都追随同样的潮流和观点时,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可能受到限制。
此外,从众心理还可能导致社会出现群体性的错误决策,因为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从众,而不愿意质疑和思考。
四、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面对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1. 增强自我意识: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减少对他人意见的依赖。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从众心理的调试方法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想要调试从众心理,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增强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有助于在面对从众压力时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不盲目跟从他人。
可以通过阅读、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扩大知识面: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思维模式,更好地应对从众压力。
4. 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不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可以通过实现个人目标、获得成功经验等方式增强自信。
5. 寻找支持: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可以在面对从众压力时得到支持和鼓励。
6. 实践与反思:通过实践自己的观点和决策,积累经验,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对从众压力的能力。
7. 调整期望: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选择,不要求自己在所有事情上都与他人保持一致。
接受差异,尊重他人的选择。
8. 保持冷静:在面对从众压力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要被情绪左右,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调试从众心理需要时间和实践,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
通过以上方法,你可以更好地应对从众压力,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策。
从众心理
定义
定义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 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 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 行为。
实验
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 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 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 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至第 六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六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 为。
实验结束后,阿希对那25%的坚持己见的被试者作出了分析,并对他们没有选择从众的原因作出了总结:
(1)他们从始至终的判断都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他们在前六次的真实实验中就没有选择 跟风,所以在后面其他人故意说错的时候,他们依然习惯性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这次他们的结果与多数人 不同而已。
从众心理——精选推荐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从众心理心理学解释
从众心理心理学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常常会通过模仿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和获得认同感。
- 社会心理学家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压力:当个体身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为了避免被排斥或孤立,个体更有可能从众。
•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个体更愿意相信和跟随他人的观点,以降低自己的不确定感。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从众心理的实际应用
从众心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例如:
1.广告营销:广告经常使用明星或普通人作为代言人,以激发从众心理来吸
引更多消费者。
2.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分享数经常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评价
和转发行为。
3.群体行为:事件现场的群体行为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驱动,导致情绪和行
为的传播。
以上只是从众心理的一些方面,它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社会学从众心理
04
从众心理的正负面效应
正向效应
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
从众心理有助于个体遵循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 结。
提高决策效率
在集体决策中,从众心理可以加速决策过程,减少分歧和冲突,提 高决策效率。
通过学习,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 增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倡导多元文化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减少群体间的偏见和 歧视。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提高公众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片面或虚假信息误导。
建立社会信任机制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从众心理 的发生。
02
03
04
自我保护机制
个体通过从众心理来保护自己免 受群体压力的伤害,从而获得安 全感。
02
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
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背景
社会角色
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行为产生深远影 响,使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相 似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这些角 色对个体行为产生约束和期待,使个 体在行为上趋于一致。
03
在模糊的情境中,个体的从众行为有助于减少不确 定性,增强个体的安全感。
06
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
提高个体认知能力
01
增强信息识别能力
个体应具备对信息的判断、分析 和筛选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和传 播错误信息。
02
培养批判性思维
03
提高知识储备
鼓励个体对信息进行独立思考, 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质 疑和求证。
减弱,甚至产生集体无意识。
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什么是从众一、什么是从众所谓从众,所谓从众, 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 而在知觉、而在知觉、 判断、判断、 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这种行为受社会团体的压力影响。
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随大流”。
它使得个体在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动机支配下,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立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自己原来的观点、立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多次做过关于视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
实验材料是验。
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每次向被试者出示一套卡片。
其中一张卡片上有一根标准直线。
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根长短不等的垂直线,里面只有一条垂直线与标准线等长。
实验要求被试从三条垂直线中选出一条与标准线等长的垂直线。
尽管在个人单独判断时,尽管在个人单独判断时,百分之百的被试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百分之百的被试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百分之百的被试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然而然而在特殊情景中的实验结果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主试选择了几个试验者混在被试者中间冒充被试。
试验分成7人,人,其中6人为假被试,一人为真被试。
事先要求假被试在一定时候说瞎话。
每当主试显示一对卡片并要求回答“哪条线与标准线等长”时,都是6位假被试先回答,最后才轮到真被试回答。
在全部的18次实验里,验里,前6次假被试回答都是正确的,同真被试的见解完全一致。
但是从第7对卡片起,对卡片起,6名假被试异口同声、语气坚定地说了瞎话,轮到真被试回答时,他迷惑不解,陷入了矛盾的境地,经他迷惑不解,陷入了矛盾的境地,经过再三犹豫,过再三犹豫,真被试的声音由大到小,真被试的声音由大到小,真被试的声音由大到小,最后选择了与前最后选择了与前6位一样的错误答案。
位一样的错误答案。
在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同前面被试同样选择的人数占全部被试的32%。
后来,有人改进了这项实验的方法。
后来,有人改进了这项实验的方法。
从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从众心理的名词解释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环境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在群体中,个体会倾向于追随他人的意见、行为和态度,而不是坚持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个体的消费习惯到政治选举,都可能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人类的社交需求和心理安全感有关。
人是社交性的动物,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同,因此在面对群体中的不同意见时,可能会产生追随他人的倾向。
这种倾向起源于我们对他人观点的认同和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感。
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从众心理的表现更加明显,通过社交媒体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信息传递,大家更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更容易从众。
从众心理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从众心理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可能导致盲目从众和集体思维。
从众心理会导致人们对任何新事物和观点的接受过于盲目,而忽略了审慎思考的作用。
其次,从众心理还会加剧社会的群体性思维和同质化趋势,影响社会的创新和多样性发展。
在一些社群中,如果没有人敢于迈出独立的步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然而,从众心理并非全然恶劣,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稳定和平衡的作用。
通过追随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人们能够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共识和社会准则,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和协调性。
另外,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从众心理也可以被运用来实现个体或群体的目标。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引导消费者从众心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推广产品和服务,取得商业成功。
如何应对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首先,个体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不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
其次,教育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预防从众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为个体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另外,个体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寻找支持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和坚持。
从众心理实践心得体会
在人类社会中,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获取社会认同或避免社会排斥,而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从众心理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在集体中寻求共识。
然而,在现代社会,从众心理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等问题。
本文将从个人实践经历出发,谈谈我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体会。
一、从众心理的实践表现1. 跟风购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款产品或一种潮流刚出现,很快就会被大量的人追捧,形成一股热潮。
这时,我们很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跟风购买。
例如,近年来,一些网红产品、明星同款等迅速走红,很多人为了追求潮流,不惜花费高价购买。
2. 集体行动在集体行动中,从众心理尤为明显。
比如,在学校里,当一部分同学选择在某个时间段学习时,其他同学也会跟着学习;在单位里,当一部分同事选择加班时,其他同事也会跟着加班。
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忽视了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盲目从众。
3. 遵循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往往会遵循社会规范。
这种从众心理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道德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在过马路时,我们会遵循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在公共场合,我们会保持安静、不喧哗。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1. 利(1)促进社会和谐:从众心理使个体在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上趋于一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2)提高社会效率:从众心理有助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迅速作出决策,提高社会效率。
(3)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团队活动中,从众心理有助于成员间形成共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2. 弊(1)抑制个性发展:过度从众会导致个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抑制个性发展。
(2)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容易使个体陷入盲目跟风的境地,忽视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
(3)社会风气恶化:过度从众会导致社会风气恶化,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
三、如何克服从众心理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要想克服从众心理,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种消费心理及其特征
费心理大致有四种,分别是: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
1,从众心理具有仿效性盲目性评价:消费是否该从众,要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特点: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它的利在于可以推动新工艺与产品出现,而弊在于展示个性不但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特点:面子消费评价:这种消费心理不可取
4,求实心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考虑很多因素评价:讲求实惠,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从众心理心得体会
从众心理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动物,而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人在周围群体的影响下,进行思考、决策或行动时,倾向于跟随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做法或想法。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中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情况下,从众心理会对人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从众心理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从众心理的优缺点从众心理的优点很明显,它可以给人带来感受到群体认同和归属感,避免过于异化。
在一些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和实现集体利益。
而从众心理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它可能使人改变自己的意见、想法和行为,去符合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做法或想法,相当于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同时,从众心理还可能会导致人们盲目追求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价值和特色。
因此,我们在应对从众心理时,要善于平衡其优缺点,尽可能地避免从众后果过于消极或盲目。
二、如何避免从众心理1.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避免从众心理?关键在于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想跳出众人的思维陷阱,首先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对事物细致深入的思考。
在面对群体的时候,要冷静分析,不被情绪左右,客观评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勇于为自己的理念和行为负责。
在与群体沟通时,要拥有提问和质疑的态度,切忌盲从。
2. 提高自我意识和情商从众心理常常是人们缺乏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所产生的一种结果。
只有拥有自我意识和情商才能克服从众心理。
自我意识是指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行为和思考中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情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更好地处理关系和冲突,从而减少受到他人影响的机会。
3. 不盲目追求流行趋势要想避免从众心理,还需要明确自己的诉求和需求。
在决策时,不能盲目追求流行趋势,而应该为自己的目标和利益负责。
这种目标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体或社会的,但应该围绕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展开。
只有坚持自己的理念和原则,才会赢得尊重和信任。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被称为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被其他人影响的心理现象。
这种影响可能是随意的、无意识的,甚至可能是反常的。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不仅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而且在政治、商业、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从众心理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体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社交网络中,周围的人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影响,如家庭、学校、朋友、同事等群体。
这种社会影响不断地扩散,不断地强化,下意识地使人们去从众,这种从众被称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良好的规范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帮助人们适应社会,但是不良的规范能够引起不正常行为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比如,许多人曾经参与抢购或者排队抢购,这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排队,自己也跟着排队了。
这种从众心理在社会中经常出现,人们常常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不惜一切代价去从众。
二、媒体的影响媒体的影响也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我们无处不在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
这些媒体可以影响人们的看法、价值观和态度。
媒体通过报道、宣传各种新的、时髦的事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和参照标准,这就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想法。
比如,现在流行吃海胆和三文鱼肚子,原来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东西,不知道它们有多好吃,但现在却遍地都是这些“新奇”食品的广告,就让许多人在网上承认这种新奇食品,这就是媒体上的从众心理。
而且社交媒体更是加剧了从众心理。
三、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保持关系或者工作压力。
Boss一旦提出了一个决策,他的员工就有可能因为忠于可以很快接受此决策而真心认可这个决策,即使他们之前不同意这个决策。
这就是心理压力和从众心理的结合。
从众心理
电视购物中,传统的台词是「xx-xxxx-xxxx, 客服等你来电」。
但当他们改成「如电话忙线中,请稍后再 拨」,成效却好上许多。因为这种说词让 观众感觉这个商品很热卖,大家都在抢购, 你的认知告诉你,应该也要一起抢购这个 商品。
一家饭店为了降低毛巾的清 洁以及运送费用,他们制作 了一张卡片标语,上面不是 像普通饭店经常写的「响应 环保爱地球、节能减碳」等 话语· · · · · 而是写道「大部分的房客都 重复使用毛巾」,这样的标 语唤起了消费者的社会规范 意识,让重复使用毛巾的房 客增加了26%。
前几年有一个时期出现集中抢购商品的现 象,在大街上盲目加人排长队行列,就是 “大家都这么做,肯定不会错”的心理作 怪。又如中国在医疗保健方面流行的甩手 热、气功热、迪斯科热、保健品热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群体信息压力在起作用。
其实在许多情境中,我们 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 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 动的惟一指导。 简言之,我们经常依赖 于他人作为决定现实的一 种方法。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 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 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 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 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 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
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 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 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 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 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 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 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 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 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 去!”……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个体被群体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思维、情绪或主张的现象。
它是一种基于社会的行为,以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流行观点为基础,当个体感到跟其他人有心理上的差异时,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一致。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如在学校里,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因为他们担心被拒绝,所以就会把自己的行为、观点、情绪和社会接受的观点保持一致。
另一个例子是,在晚会上,当有人大笑时,其他人也很快开始大笑,即使他们不知道笑的根源。
从众心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可以做出错误的决定而
不看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众人的压力及其他因素下,某人可能做出一些反抗伦理的决定,比如街头抢劫等,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从众心理在社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允许社会成员在一起合作,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构建群体共识。
它也可以把个体带入组织,形成文化。
例如,多数宗教里都有一个“精神导师”,它的任务就是带领众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发挥社会作用。
同时,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个体可能会失去个人主张,被社会压制;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个体进入错误的社会行为,比如流行趋势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吸烟和酗酒。
总之,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能够帮助形
成社会共识,影响个体行为,形成文化。
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
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
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
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
(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
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
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
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
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
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
(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
1情感距离会影响服从. 在电视上,侩子手将受刑者的头蒙上,就是让受刑者失去个性,以好下手.战争中,高空投弹的命令比近距离扫射的命令更容易执行,也是因为高空投弹不用受到个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但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替一些饥饿的人呼吁时,用现实相片更容易打动人.
2权威的接近性或与合法性会影响服从. 实验也表明,命令的发出者亲自到场而不是用电话,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心理学家在一个称为”直肠耳朵疼”的案例中,明显看到个体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医生命令对右耳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写成了”滴入直肠耳朵”.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所要求的药滴入了顺从病人的直肠里.从这个案例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权威被认为是合法更能使人服从.
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接到命令情况下,极大多数士兵会放火烧百姓的房屋或杀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是不道德的.
3,权威的机构性会影响服从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心理学家收集的一个有趣例子。
一个精神病患者将车开到了悬崖边,精神病学家苦口婆心地劝解无效,正在想用其他什么办法的时候,一个完全不知情的警察恰巧看到这一场景,立即用喇叭大叫:“哪个笨蛋把车开到悬崖边了,还不赶快把它开走。
”这个精神病患者立即乖乖地将车开走了。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影响服从。
例如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完全有理由指责时,一开始你可能还犹豫不决,但当有其他的人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谴责这个现象时,你也会肯坚定地跟着他们指责了。
这就是释放效应。
因此,从以上的因素来看,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人们容易表现得从众,甚至是服从。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如果任务判断非常困难,或者,参与者感到无力胜任,从众的比率会大大增加。
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和地位较高的话,从众程度最高。
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所引发的从众比率要高。
因为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当有人做出破坏群体一致性的回答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只有通常的四分之一。
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作出行为反应,并且事先没有任何承诺,从众的比率也很高。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因为作出公开承诺往往让人难以后退。
实验表明,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与面对群体相比,在秘密投票间里,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信仰。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个体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一方面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即叫做规范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信息影响。
日常生活中,群体常常拒绝某些行为偏离者。
正如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遭到社会拒绝是令人痛苦的。
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我
们就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同样,当现实较为模糊时,其他人可能就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因此,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
而希望自己行事正确则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五,谁会从众人们可能错误地认为个性会使人从众,其实心理实验证明,与情境因素具有的影响力相比,个性得分是个体行为的一个很差的预测指标。
如果想知道某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众,最好先去了解一下情境,而不是心理测验的分数。
文化的差异性也让不同文化中的人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社会敏感性。
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比个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作出反应。
六,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会引起抵制从众。
逆反是人们为了保护自由感而采取的行动。
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以至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到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就会引起反抗。
心理学家将这种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感而导致的反从众称为“回飞镖的效应”。
坚持独立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也会引起反从众后记从众并不是全坏,也不是全好。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一致。
我们不能在现实中以极端满足自我和真正表现自我的方式来生活。
因此,做你自己的事,责疑权威。
如果感觉良好,那就做下去。
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