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培养应从小学时期抓起-
从小学生开始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从小学生开始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而培养这些素养的最佳时间是从小学生开始。
在学校和家庭中积极引导学生,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既可以提升他们遵守法纪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从小学生培养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家庭培养法治意识的方法、学校培养法治意识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培养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通过培养法治意识,可以让他们正确对待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
其次,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在法制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家庭培养法治意识的方法1. 亲身示范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家长应该自觉遵守法纪,守法诚信,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引导孩子。
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邻居和谐相处等。
2. 与孩子进行交流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开放而有意义的交流,通过谈论一些法律动态、发生的案件等,增加孩子对法治的了解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同时,鼓励孩子就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意见,引导他们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3. 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进行教育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关法律的故事、玩法律常识游戏等方式,向孩子传递法律知识和价值观。
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法律、尊重规则。
三、学校培养法治意识的策略1. 制定相关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开设法律知识教育课程。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活动,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法律的公正和权威,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法律素养。
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
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核心任务。
从小学生开始接受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合法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1. 意识身份认同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应从身份认同开始。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仪式活动,例如国旗下讲话、宣誓仪式等,引导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归属感。
2. 尊重他人和自身权利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和自身权利的意识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以及组织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宽容意识。
3. 培养责任感责任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参加社区义工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责任对社会的重要性。
二、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1. 知识和理解法律小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获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并理解法律的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课程、组织法律教育活动等方式,提供相关知识和教育。
2. 形成合法的行为准则通过法治教育,小学生能够形成合法的行为准则,明白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合法与非法。
学校可以结合校园管理、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守法的习惯。
3. 培养公正的价值观法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传授公平正义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公平公正的活动,引导他们树立公正的价值观。
三、小学生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
例如,举办模拟法庭活动、组织田野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2. 制定校园规章制度制定校园规章制度是培养小学生法治观念的有效手段。
学校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制定一套明确的校规,让学生明白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3. 教育和家庭配合学校与家庭需要紧密配合,共同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案,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我们旨在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从小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为他们未来成为有良好道德伦理和法治意识的公民奠定基础。
第一课: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互动形式,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将会意识到互相尊重对于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起友善待人的良好品质。
第二课:诚实守信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培养孩子们诚实守信的品质。
通过故事、视频和讨论,孩子们将了解到诚实和信任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石,并且了解到撒谎和背信弃义的后果。
通过互动游戏,孩子们将有机会体验到诚实和信任的力量,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赢得他人的信任。
第三课:负责任负责任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特征。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如何承担责任,并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活动,帮助他们理解责任的含义。
我们将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到班级和家庭的责任中,从小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认真态度和责任感。
第四课:了解法律了解法律是培养孩子们法治意识的重要一环。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例如交通规则、消防安全和知识产权等。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在游戏中让孩子们体验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五课: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阐述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并通过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学会如何公正地对待他人以及认识到不公平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将懂得公平对待并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法制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
们 正确 引 导 . 容 易使 少年 儿童 走上 歧 路 。
开展 小 学 生 法 制 教 育 的 组 织 建设
和 纪律 观 念 淡 薄 , 自我 保 护 意识 和 能 力 不 强 , 青
少年 违 法犯 罪 呈低 龄 化 趋 势 的 现 状 ,进 一 步 加 强青 少年 法 制 教 育 已成 为 当务之 急 。
预 防 青 少年 犯 罪 中 应 该 而 且 能 够 发 挥 重要 的 作 用 。 因此 通 过 教 育使 学 生 知 道 法 律 规 定 那 些 行 为是 对的 , 那 些行 为是 错 的 , 对 学 生的 行 为 能 起 到“ 医治 ” 和预 防 的 作 用 。 学 生懂 法后 对 自 己的
学校 , 如 果不 给他 们 一 个 良好 的 法制 环境 , 不给 他
础, 有利 于促 进 学 生 全 面 发展 , 有 利 于 促 进 学 生
的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 有利 于促 进 社 会 主 义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 建设 。 面 对 当前 部 分 青 少年 法 律
不 健 康 内容
行 为 有 了法律 的 约 束 .在 平 时就 能做 到 遵 纪 守
法. .所 以 对 孩 子 进 行 法 制 教 育是 预 防 犯 罪 的 基
进 行 法制 教 育 . 让 学生提 高 整体 素 质 , 是 学校
义不 容辞 的 责任 和 义务 。 但 还 需要 社会 的配 合 , 让 全 社会 都 来 关心 少年 儿 童 的成 长 。社 会是 一个 大
主义 事 业的 接班 人 。加 强未 成 年
水 长流, 滋润 学生 。 引 导他 们 增 强 法 制 观 念 。 还
低龄化发展。 究其原 因, 有 家庭 、 学校 、 社 会 等 诸 多 因素 , 而缺 乏 法律 意识 , 法
培养小学生的法制观念 学法守法 做合格公民
培养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法守法做合格公民法制观念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孩子树立学法守法的意识,以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明确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要培养小学生的法制观念,首先要向他们明确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以从国家法律、社会秩序、人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说明,让孩子们了解法律对社会运行的重要意义,以及学法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二、法制教育融入课程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法制知识,可以将法制教育融入各科课程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讲解法律条文的表达方式;在社会科学课上讨论法律案例和社会问题;在绘画课上绘制法律相关的图画等。
通过将法制内容与日常学习紧密结合,可以增强小学生对法制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组织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方法。
可以组织小学生分角色扮演法官、律师、证人等,根据模拟的案例进行辩论和判决。
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法律程序和法官审判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四、开展生活法规教育生活法规教育是指教育小学生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章制度。
可以通过讲解校规、班规、交通规则、安全意识等内容,引导小学生养成守法习惯。
同时,组织实践活动,如出行安全教育、消防演练等,让小学生切身感受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五、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定期举办法制教育的主题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故事分享会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和应用法律的能力。
六、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家长是培养小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力量,应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法制意识。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法制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培训等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培养孩子法制观念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家长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表率,亲身守法,让孩子们从家庭中感受到法制的力量和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学法守法,最终成为合格的公民。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公民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公民意识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阶段。
通过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道德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品德和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
首先,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价值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正在发展。
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善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小学生本能地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并不总是明智的选择,这就需要他们通过道德教育,学会自我约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只有具备自我约束力,学生才能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尊重他人权益,成为有公民意识的人。
最后,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学生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
二、法治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通过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学习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逐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首先,通过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小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常常停留在简单的纪律性要求上,而忽略了法律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法律的相关知识,了解到法律对于规范人们行为、保护人们权益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的态度。
其次,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法治知识,了解到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从而明确了自己行为的界限。
通过案例分析、仿真模拟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公民的法治意识还相对薄弱,这给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那么,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呢?首先,加强法治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基础。
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从学校教育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在中小学阶段,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和游戏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等,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应开设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法律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不可或缺。
可以通过社区、单位、企业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如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竞赛等,让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学习法律。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搭建法治教育平台,推送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其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应当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正透明的执法过程能够让公民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从而增强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审理和判决,让公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此外,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通过创作和传播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如法治电影、电视剧、小说、歌曲等,让公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打造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受到法治的存在。
再者,完善法律制度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根本前提。
法律制度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方面,我们需要从小学生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着手。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帮助小学生理解和发展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他们尊重和包容他人,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通过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二、政治教育尽早引导小学生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可以通过教育课程、班级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民主制度、选举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政治概念。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宪法,让他们明白国家的运作机制。
三、学校民主制度在学校中建立一套民主制度,让小学生有机会参与决策和管理。
可以通过选举班级干部、组织班级活动时听取学生的建议等方式,让他们体验和了解民主决策的过程。
同时,也要鼓励小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学会妥善处理分歧和冲突。
四、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激发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
五、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关键。
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决策,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正确行为。
六、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小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阅读、辩论、写作等方式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小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让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能够自信地发表意见。
总结起来,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携手合作,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平台。
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我们相信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将不断得到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小学阶段的法制观念与公民意识
小学阶段的法制观念与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法制观念与公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教育和学习,他们可以建立起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培养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本文将就小学阶段培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的策略进行讨论。
一、法制观念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学校应该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常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例如法律的定义、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适用范围等。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法庭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法律程序和法律原则的理解。
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公正、公平和公正审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正当权益保护的意识。
另外,学校可以设置提供法律案例分析的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
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辨别权责,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公民意识的培养除了法制观念,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首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政府机构或参与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其次,学校可以推行学生自治,在校内设立学生议会、学生工作岗位等机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通过这些机制,学生可以体验到权责平衡、民主、公平和公正等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公民意识。
另外,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讨论,例如通过班会或课堂展开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培养出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三、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遵守法律、遵循道德规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法律、社会和道德问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法律和公共事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哪里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
那么,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重点究竟应放在哪里呢?首先,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基础。
从幼儿教育开始,就应当融入法治的元素。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为日后法治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中小学阶段,应将法治教育纳入正式课程,系统地教授法律知识。
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法律条文,更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让他们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
高等教育阶段,除了法学专业的深入学习,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当开设普及性的法治课程,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
法律知识的普及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法律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要让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
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法律,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
可以利用社区讲座、线上普法课程、宣传手册等方式,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关键之一。
很多时候,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足,导致权利被侵犯时无法有效维护。
要让公民清楚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权等,并鼓励他们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
同时,也要让公民明白,权利的行使是有边界的,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对权利的正确认识和尊重。
法治观念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法治观念不仅仅是知道法律的存在,更是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要让公民认识到法律是公平、公正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有当公民从内心深处认同法治,才能真正自觉地遵守法律。
这需要通过宣传法治的价值、展示法治的成果,以及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严肃处理来实现。
实践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公民意识与法治素养的培养
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公民意识与法治素养的培养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公民意识与法治素养的培养道德与法治知识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文将对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道德与法治的基础,也是公民意识与法治素养的核心要素。
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该明白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一原则。
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学会保守秘密,不说谎言,不承诺不能实现的事情,培养他们语言和行为的真实性,同时也要教他们如何信任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关键点之一。
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该懂得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教育引导学生建立互相尊重的观念,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性别、宗教、文化等)。
三、遵守法律和规则遵守法律和规则是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方面。
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该明白法律和规则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应该遵循交通规则、校园规则和课堂纪律等。
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学习遵守法律和规则,并明白违法的后果。
四、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
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
五、学会正当表达意见和维护权益学会正当表达意见和维护权益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方面。
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培养他们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普及法律知识普及法律知识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例如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权威性等。
培养公民意识 小学教育的目标
培养公民意识小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公民意识:小学教育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公民意识成为了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孩子们开始构建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培养公民意识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目标和意义。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小学教育中,适时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培养公民意识的手段1. 例行公事:小学教育需要将公民意识融入到平日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关、社区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课程设置: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特色,设置相关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如公民道德与法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
3.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在日常管理和活动中注重营造公民意识氛围。
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务劳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感受公民意识的力量。
4. 规范行为准则:小学需要建立明确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公民责任感。
包括守时守纪、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方面的规范。
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些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公民行为模范。
三、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意义1. 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可以让学生从小学会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他们将从小学习如何以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身份去对待社会问题,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培养公共利益观: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行为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以及公共事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公共利益观。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对公民权益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塑造他们良好品格发展的基石。
下面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家庭层面培养公民意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和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父母在言谈间可以灌输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会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生活。
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榜样的故事、观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或者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来引导孩子。
其次,家庭可以建立一些家庭规则,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家庭成员要保持房间的整洁与环境的卫生;在家庭活动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参与,增进对公共事务的理解和兴趣。
最后,给孩子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可以带孩子参观社区、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的相互依存关系。
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义卖、义务植树等,让他们了解到公民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学校层面培养公民意识学校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公民教育课程,重点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通过教育课程让孩子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学习如何尊重他人、保护环境、遵守规则等。
以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孩子参与进来,增强对公民意识的理解。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带领孩子了解社区的运作,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到公民行为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可以设置一些社团和俱乐部,引导孩子参与其中。
比如,设置学生自治组织、环保社团等,让孩子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是培养小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公民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有助于他们成为遵守法律的好公民。
因此,教育者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
学校是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场所。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相关的法治教育。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学到法律的基本知识,了解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遵纪守法。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施过程。
这种体验式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激发他们对法治的兴趣。
除了学校,家庭也是培养小学生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从小就给予孩子正确的法律引导。
首先,家长应该自己成为法律遵守的榜样,不能做出违法行为。
其次,家长应该与孩子讨论法律知识,并告诉他们法律的重要性。
同时,家长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例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等,让孩子了解到不法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社会也是培养小学生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力量。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呈现法律的力量和作用。
例如,邀请警察或法官来学校进行宣讲,给学生讲解法律的知识和案例,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力。
此外,社会也可以借助社区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使小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感受到法治的魅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
只有培养出具备正确法律意识、尊重法律的小公民,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安全教育的目标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安全教
育的目标之一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重要任务之一。
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国家和集体责任感的认识,法律意识则是指一个人对法律的基本了解和遵守的态度。
这两者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首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需要从小抓起。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灌输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
其次,安全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一环。
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遵守交通法规、消防安全知识,更要教育他们如何预防网络诈骗、防范溺水等意外事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
学生应该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学校课堂上,可以设置法律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援助系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法律权益。
总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综合的任务。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从小抓起,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优秀学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哪里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哪里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而公民的法治意识则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究竟在哪里呢?教育无疑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首要关键环节。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应当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规则和价值。
比如,在小学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中学阶段,则可以逐步深入,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和作用。
高等教育阶段,更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法学课程。
不仅仅是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精通法律,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这样,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法律思维,遵守法律规范。
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还应当注重实践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程序,增强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家庭在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一个充满法治氛围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从小养成守法、用法的习惯。
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比如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等。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用合法的方式解决,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同时,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解答他们关于法律的疑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社会环境对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公平、正义、守法的社会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的法治意识。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应当承担起传播法治理念的责任。
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报道,要客观公正,既要揭示其危害性,也要强调法律的制裁作用,让公众认识到违法必究。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还能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如何同时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法治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法律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2. 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参观法院、公安局等相关场所,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们模拟法官、律师等角色,体验法治的过程,增强他们对法治的认知。
3. 培养合作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尊重、倾听和协作,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道德教育的开展道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故事、举办道德讲座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愿。
3. 培养自我管控能力社会责任感也包括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他们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教育形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形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 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社会文明和公民责任的认识与接受。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小学阶段,作为资深教育家,我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详细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孩子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以及培养孩子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道德的意识。
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课程设置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社会与生活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孩子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 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校社区和家长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比如,参观法庭、警察局,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孩子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公共事务的重要性。
3. 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体验到文明社会的美好。
可以在校内开展礼仪培训班,设置一些礼仪规范,如队列、打招呼、表达谢意等,引导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校园活动学校可以注重在校园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例如:1. 学校自治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自治事务,设置学生自治组织,让孩子们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学习生活的规划和决策。
2. 社团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发展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 主题班会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围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思考自我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家长需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现出尊重他人、守法守序、关心社会等行为,成为孩子的榜样。
小学课程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治观念
小学课程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治观念在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课程教案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小学课程教案,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引言: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这些意识的关键时期。
因此,设计合适的课程教案对于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至关重要。
一、课程目标在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我们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和塑造法治观念。
1. 培养公民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公共意识和责任感-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2. 塑造法治观念-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促进公正和平等的观念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案设计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课程目标。
1. 教学内容(1) 公民意识相关内容-个人权利与义务-公共事务和社区参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意识(2) 法治观念相关内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2. 教学方法(1) 情境引导法:通过对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2)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3) 游戏化教学法:通过设计游戏化的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估,以确保他们对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1. 参与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互动,评估他们对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品评估法:通过学生的作品,如口头报告、绘画、写作等,评估他们对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评估他们对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深度思考和批判能力。
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培养应从小学时期抓起
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培养应从小学时期抓起发表时间:2009-05-05T09:20:59.247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光绪[导读] 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幼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民间有“三岁看老”之说。
因此,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通过让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让学生参与学校及班级事务管理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学生成人后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可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我们党的治国方略。
然而很大一部分群众(特别是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参政议政能力。
这就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婴幼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民间有“三岁看老”之说。
因此,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目前多数学校都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认为参政议政属政治行为,是大人的事,与小孩无关。
于是在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使学生成人后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通过让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让学生参与学校及班级事务管理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学生成人后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培养应从小学时期抓起-
发表时间:2009-05-05T11:37:42.25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光绪
[导读] 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幼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民间有“三岁看老”之说。
因此,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通过让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让学生参与学校及班级事务管理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学生成人后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民主法制教育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可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我们党的治国方略。
然而很大一部分群众(特别是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参政议政能力。
这就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婴幼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民间有“三岁看老”之说。
因此,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目前多数学校都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认为参政议政属政治行为,是大人的事,与小孩无关。
于是在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使学生成人后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通过让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让学生参与学校及班级事务管理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学生成人后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好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
一、民主法制内容进入课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民主法制知识。
学校仅仅靠举办讲座来传授民主法制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是学校传授知识的主阵地。
因此,国家应该把民主法制的知识传授、观念培养纳入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去,对小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列化教育,要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等。
学校应该把民主法制教育纳入班会课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法律、校规,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自己组织制定班规,自己进行班级的事务管理,培养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锻炼他们在班级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把民主法制知识教育贯穿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把握住恰当的契机强化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
二、把握住民主法制教育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具备参与管理国家或社会事务的能力,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为学生今后依法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打下基础。
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主要应通过对学生如何当好学校和班级的主人,自己如何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的管理等途径来实现。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
教师充当好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和班级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的管理,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除了让学生学习了解基本的、浅显的法律法规知识外,主要应通过学生学习与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校纪校规、班纪班规来实现。
虽然这些不属法律范畴,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它同样固植于支配应该做的行为和禁止不应该做的行为的自然之中。
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到这些要求上来,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一个人的行为(也包括民主自由权利)都应该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让他们心中随时都装有行为规范,感受国家法律的神圣与庄严。
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培养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
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法制是民主的载体。
虽不要求学生懂得这个高深的道理,也不要求老师去进行空洞地说教,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必须知道在有关法律、《小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内,自己可以充分地、广泛地享有自由民主权利;同时自己的言行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受到处罚与教育。
三、创新小学生民主法制教育模式,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民主法制意识。
1、改零散的教育为系列化的教育。
目前很多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停留在法制讲座和《品德与社会》教材零星的民主法制内容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学生从低段、中段、高段分层次提出明确的民主法制教育目标,并对各段提出具体的要求。
2、改空洞的理论说教为知行统一的实效性教育。
很多学校只注重要求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不注重要求学生“怎么做”、“不能做的做了怎么办”。
对品德后进生虽不能搞“歧视”和“体罚”,但必要的教育手段还是应该采取,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违背了纪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纪律后果,懂得违犯了法律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3、改印象式评价为体系式评价。
很多老师对学生在民主法制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凭印象进行评价。
这样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评价就不具体、不客观。
我们应该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纳入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体系中去,建立评价机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4、改单一的学校教育为“三位一体”的网络式教育。
以前学校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及品行方面去争取社区、家庭的配合教育,而在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方面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我们应该和家长配合,通过家长会、书信、电话等方式告知家长对孩子在家庭接受民主法制教育的要求,让家长参与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同时要求家长做好榜样示范,克服家长制作风,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我们应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了解各种机构、组织的管理方式和干部产生的方式。
特别是五年一次的人大代表选举和村、社区干部的选举,我们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去现场感受和了解,从小就培养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四、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
学校在对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中还存在重法制教育轻民主意识培养的现象。
对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关键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
主人,让他们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的管理。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段可以采取推荐的办法来产生学生干部;中高段应该逐步采取竞选的方式来产生学生干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选举。
教师切忌以“指定”、“委任”的办法简单地确定干部人选,要指导学生拟定好竞选办法和干部竞选的条件。
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放手把班级和学校的一些事务让他们去干,不搞包办代替,从而锻炼干部的管理能力。
同时要让全体学生明白自己也是班级、学校的主人,干部只是代表大家的意愿为大家服务。
因此,还要建立干部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或约束干部一定要按大家正确的意愿去开展工作,如果干部有违规行为,可以采取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予以罢免。
如果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受到这样严格的民主法制教育,那么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就必然会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