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案 第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标
(一)key words(K.W.)
稀缺性 经济物品 边际量 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重点
一、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二、做出经济假设的意义
三、认识多种经济模型及表示方法
(三)难点
一、稀缺性和理性人的理解和运用
二、循环流向图的理解
三、经济模型存在的理论意义
授课内容
第一课 经济学简介和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简介
一、经济学的定义
莱昂内尔·罗宾斯(1936):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团体、每个企业、每个人遇到了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做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把多少时间用于休闲,就是一个选择。一个企业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什么产品与提供什么服务,也是一个选择。一个社会既要实现效率,又要实现公平,这还是一个选择。
要注意,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选择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选择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们更理性更聪明的学问。系统学习经济学,会提高我们分析与决策能力。这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二、经济学的起源和主要学派
1、亚当·斯密 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1776)——让人们各行其是,而不要让政府沉重的手来指导他们的行为,结果往往是最好。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一般社会福利。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比较优势理论 开放经济;自由贸易
3、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边际效用价值论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工资机制和利率机制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 供给过剩 需求不足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学派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有效需求理论以及国家应对经济实行干预。
宏观经济学由此诞生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其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国民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考察和分析经济活动总体运行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
三、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P2
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
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二)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 稀缺性(scarcity)
1、概念: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兼具有用性与有限性。
2、相关术语:
自由物品——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随意取得,能够满足人的消费欲望的物品。
经济物品——不能自由取用的,需付出某种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3、要点:Tips:
(1)稀缺性源于人类本性,有人即存在稀缺;
(2)从动态的观点认识稀缺资源。从“此时此刻”到“有朝一日”,时间、空间和认知的改变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
4、理论意义: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稀缺性”,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 理性人假设
1、定义:理性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2、Tips:
(1)理性人可以是消费者、厂商,也可以是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人。
(2)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经济个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家庭追求“收入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3)理性人是“趋利避害”的。在面临抉择时权衡“边际量”的多寡从而决定取舍。
3、分支概念:
(1)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2)边际量: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意义等同于高数中的“一阶导数”,多个自变量则为“偏导数”。
4、理论缺陷
行为经济学 哈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 经济学中不应把人作为理性最大化者,而应该作为“满意者”。他们并不是总选择最好的行为过程,而是做出仅仅做够好的决策。
exp.大部分菜农过年期间不卖菜顶多卖到农历腊月二十七。
——人有限理性的原因
人过分自信
人们过分重视所清楚观察到的个别案例
人们拒绝改变自己的思想
做出经济假设的意义(作用)
1、略去对答案没有实质影响的因素,突出实质内容,集中思考,从而更容易地解释问题,得出结论;
2、建立基本理论框架,在简单直接的假设前提下添加研究客体,使经济理论适用面更广;
3、能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调整基本假设。
第二课
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一 经济学的学习工具(学习方法)
1、熟读教材,熟悉术语;(教材)
2、概括总结纷繁信息,不要仅仅勾画文章重点;(总结)
3、多提问,带着疑问发现经济世界中的奇妙之处;(疑问)
4、重视练习,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践)
5、勿忘现实世界;(现实)
6、运用经济模型(图表、函数等)。(模型)
二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生物老师用塑料模型讲授基础解剖学。模型不是真实人体,而是程式化的,无法包括人体所有的肌肉和毛细血管。
经济学家也用模型,所有的模型都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定义: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作用:研究经济现象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目的:为了反映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运动过程,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表现形式:
1、不含变量的图形——循环流向图
Q&A:家人从事哪些工作?
——在图上标注物品与劳务、货币的流向
2、含一种变量的图形——圆形图、柱形图、时间序列图
3、两个变量的图形:(平面直角)坐标系——生产可能性边界
与上述图表不同,大多数经济模型都是用数学工具来构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其中之一。
(1)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2)决定因素: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量。技术进步使曲线向外移动。资源减少使曲线向内移动。
(3)经济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边界外实现。生产边界上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是有选择的必要的。
(4)此为衡量机会成本的图示方法。
Q&A 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吗?
EM不可能准确的描述现实,也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现实世界太复杂,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者分析太复杂以致无法进行。通过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模型。通过模型对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忽略掉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从而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一、在K.W.中任选三个作为名词解释
二、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a、张三用10元钱购买1.25升牛奶
b、李四在快餐店工作,每小时赚5
元钱
c、小赵花50元看了一场电影
d、小吴购买A公司的股票盈利1万元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社会在清洁的环境与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的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你认为什么因素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如果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几乎没有废气的汽车发动机,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图上表示出来并说明。
第二章 贸易、需求与供给
教学目标
K.W.
第一课 机会成本、比较优势、需求、需求量、需求定理
第二课 供给、供给量、供给定理、均衡、均衡价格、XXX弹性;
教学重点
一、比较优势的理解
二、需求曲线与需求函数、供给曲线与供给函数
三、分析均衡变动的方法步骤
四、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
教学难点
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弹性理论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课 贸易与需求
第一节 专业化与贸易
《人耶?鼠耶?》——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卢周来
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却成了“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行为选择问题”。
那人与鼠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就在于“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这一过程中。老鼠以及整个动物世界,被安排在各自的“小生态圈中”,比如一百只老虎共有一片林地,所以,它们满足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丛林法则”:依靠实力抢夺,强者胜出。而人不一样,在科斯、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眼中,人不是靠“丛林法则”满足自己,人学会了用“交易”的办法来满足自己,生产粮食的知道拿出多余的粮食去与生产布匹的人交换。斯密就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恰就在于人学会了“以物易物、物物交换和把一件东西换来另一件东西”,他同时特别举例子说:“从来没有人看到狗赶集市和仔细考虑与另一条狗用一块骨头交换另外一块。”基于此,科斯、布坎南等人都认为,现代经济学要转而将“交易行为”作为研究的核心。
(一)一个现代经济学寓言
一、假设:世界上有两种物品——牛肉与土豆
世界上有两个人——牧牛人和种土豆的农民
每个人都既爱吃牛肉,又爱吃土豆
牧牛人只能生产牛肉,农民只能生产土豆
结局:1、“老死不相往来”
牧牛人——烤牛肉、煮牛肉、炸牛肉、烧牛肉
农民——土豆泥、炸土豆、烤土豆、烘土豆
2、贸易
彼此享用到更多的品种:每个人都可以有配烤土豆的牛排
3、能够生产对方所拥有的产品
(1)不擅长——产量低——技术水平
(2)土地不适合——产量低——自然
禀赋
绝对优势理论确立
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二、比较优势原理
(一)举例:
农民 牧牛人
牛肉 土豆 牛肉 土豆
没有贸易:
生产与消费 4 16 12 24
有贸易:
生产 0 32 18 12
贸易 +5 -15 -5 +15
消费 5 17 13 27
贸易的利益:
消费增加 +1 +1 +1 +3
做出农民与牧牛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贸易后的消费组合
(二)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一单位的机会成本
牛肉(根据所放弃的土豆) 土豆(根据所放弃的牛肉)
农民 4 1/4
牧牛人 2 1/2
(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
Tips:一个人在两种物品中都有绝对优势是可能的(正如我们例子中牧牛人那样),但一个人在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