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09版)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 必修一经济生活 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教学设计
思教3班蔡润新 20110301003作业: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上课日期:课题名称: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授课人:蔡润新【内容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而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更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其中,“商品”更是第一个知识点,是引出本框后续知识点的基础。
同时,商品作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最经常接触到的内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为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次,商品还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而且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经济生活》后续学习的基础,其基础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对象】高一**班全体学生【课标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和基本职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识商品的含义,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其本质,知道保护纸币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商品和劳动产品,初步学会分析课本内容,逐步培养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爱护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观念。
【教学重点】商品的含义,商品交换的演变历史,货币发展的几个阶段,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商品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提纲】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1.商品的特点:①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3.商品的交换三种形式二、货币的本质三、货币的具体形式非金属实体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四.货币的基本职能五.纸币【教法学法指导】(一)教法谈话法(问答法)、讲授法。
(二)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
【课时安排】40分钟【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课件和资料【教学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谈话法(问答法),通过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问答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归纳出知识点,然后老师再运用讲授法进行一定讲解,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学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学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面纱》【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概念、本质、基本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
4.了解货币流通公式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和表现。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平等意识、利他意识、法制意识,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4—5页,简要指出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了解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2.阅读教材P4—5页,简要指出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阅读教材P5—6页,简要指出货币的含义、本质和职能。
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基本职能:4.阅读教材P6页,简要指出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含义、原因、执行方式。
价值尺度的含义原因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5.阅读教材P6页,简要指出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与执行方式。
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___的货币,不能用___的货币。
6.阅读教材P7页,简要指出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P7页上方的小字部分公式)了解纸币的含义纸币发行规律【知识拓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
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通货紧缩: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
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精选8篇)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精选8篇)《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教学设计篇1一.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课“奇妙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学问。
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定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贮存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2. 力量目标(1)培育同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力量。
从一个详细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进展过程中货币消失的必定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育同学在大量感性熟悉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熟悉。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惜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学问,提高鉴别假钞的力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熟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正竞争等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五. 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同学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沟通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课题: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①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②货币的基本职能③纸币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 既要正确认识到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又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做到君子爱钱, 取之有道。
不拜金, 不浪费, 正确有效的使用货币。
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知识点间关系、地位、作用:从”商品—商品”交换到“商品—货币—货币”的过渡货币(本质、基本职能)缩)2.教学重点: ①商品的基本属性②货币的本质③货币的基本职能3.教学难点: ①物物交换的困难②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的区分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学情分析: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 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还有限, 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是有一点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 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肯定都去买过东西吧, 那么, 我们肯定也十分清楚买东西是要钱的吧! 在经济学中, 我们把钱叫做货币, 为什么买东西也就是买商品需要货币呢?货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货币又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想大家就会理解这些问题了。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授新课⑴货币的本质(板书)①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同学们,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做个小游戏。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请大家在脑海里仔细的回忆一下昨天从早上起床到中午吃饭的这段时间, 大家都接触了些什么非生命的物品, 这些物品大家想的越详细越好, 比如被子、牙刷等。
时间为一分钟, 请大家仔细回忆, 待会我请同学们来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大家可以睁开眼了, 我想大家在脑海里肯定都想的比较清楚了吧, 下面我请同学来说说。
经济生活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导入:“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在经济学中,我们平常所说的钱称为货币。
古人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人们也常说:“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令无数人向往的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同时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们先来进行第一目的学习。
1.货币的本质(板书)谈起货币,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商品,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货币购买吃、穿、用所需要的物品,用货币支付享受的各种服务。
那么,什么是商品呢?(1)板书: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自然状态下空气和医院里的氧气;农民将自己所种的菜的1/3自己吃,剩下的2/3拿到市场上出售。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①用于交换;②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此,我们思考两个问题:①商品为什么要进行交换?人们购买商品,是因为商品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②商品为什么能进行交换?生产这些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板书:使用价值、价值)购买商品需要货币,但商品和货币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并探究其本质是什么。
(2)板书: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我们来看一个某山村“物物交换”的故事:有盐的人喊:“要盐的拿棉布来换!”有棉布的人喊:“要棉布的拿米来换!”有米的人喊:“要米的拿茶叶来换!”有茶叶的人喊:“要茶叶的请带马匹来换!”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交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以上面的故事为例,大家想一想如何让他们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人们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发现,当人们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它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
第一课第一框 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
这一框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
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为以后所要学习的经济生活打下结实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运用基本原理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有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的含义。
(2)教学难点: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定为商品的概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一知识点。
【教学方法】教法:演示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一、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衣服、鞋帽、文化用品。
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2、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3、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二、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的三、金属货币有什么缺点?为什么产生纸币?1、纸币的定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教案1
经济生活之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①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
②货币的基本职能;区分掌握货币的价值尺度(了解价格的含义)、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并能介绍其他三种职能。
③纸币;从货币发展的角度探讨纸币,能介绍关于其含义、优点、发行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电子货币”等问题。
④前三项内容的内在逻辑:商品——货币——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货币的发展: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2、知道使用价值及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及发展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从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角度形成科学的金钱观),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了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本质之后,增强平等意识;2、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及辨别假钞的意识,与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作斗争;3、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金钱观。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教学难点]1、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2、货币的不同职能中的作用及其区别。
[教学方法]情景法、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2要了解货币,我们从货币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讲起。
二、新课流程:A、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一)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上的四种情景:情景一~四(《优》P2~3)了解货币的产生发展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第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全章概述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
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新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程学习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新标要求(一)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本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作为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理解经济学其他知识的基础,讲授的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货币的作用、认清假币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②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③识记货币流通公式并理解货币流通规律;④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情景材料分析、探究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②运用讲授法、表格法区分货币与纸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供应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自主勾画教材重点词句,完成预习案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例子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升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探究一货币的本质(板书)情景一(多媒体展示)《渔家》(清·郑板桥)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教师提问:《渔家》这首诗中,鲜鱼、粮食、渔船、湿苇、垂杨都是商品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一、商品及基本属性(板书)1.含义(板书):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说课稿(5篇)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说课稿(5篇)揭开货币神奇的面纱说课稿1今日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老师执教的根据,也是同学学习的根据。
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它从同学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解并描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学问,它不仅是同学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同学对经济常识爱好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本框对于关心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一同学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肯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忱。
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力量,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肯定的规律性的学问,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肯定要留意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同学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关心同学构建自己的学问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学问目标】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力量目标】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详细材料的分析,熟悉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定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量。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定性。
【难点】货币的本质。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纳了谈话法、小组商量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详细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
《经济生活》的编写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单元主要是研究生产什么这个话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货币的本质,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理论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和社会事件出发,以学生日常生活的感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主要分析商品的含义和货币的本质。
二、学生分析一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同时具有较好的学习背景和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思考多探究。
另一方面,逻辑思维仍然具有一定的混乱性,同时学生初入高中,离家住校,注意力和情绪都有待引导和培养,要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便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展,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探究法和讲授法,学生主要是利用主动学习法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五、重难点分析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我手中拿的是一张面值为5元的人民币,也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纸币。
那么从我国古代用的铸币到现在用的纸币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共同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首先来分享两个情境资料:情境一: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目前以致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
灾难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运送帐篷、药品、食物等志愿灾区。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识记的知识: ? 商品的含义。
?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 商品流通?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如何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一个实例来阐述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拜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教材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 __角度,阐述了货币 __,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 __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4版,2010年印刷,《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节。
二、设计思想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开放式教学理念组织课堂,侧重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及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货币本质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
四、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五、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六、教学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制作小品节目,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来接触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1经济生活。
谈到经济,我们首先想到了什么?学生:钱。
教师:是的,经济在我们一般人的习惯思维中往往等同于钱,比如说一个人家庭经济环境好,意思就是说他家里有那个什么?学生:钱。
教师:那么,钱究竟是什么东西,他是怎么来的,我们想过没有?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个小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钱是什么?钱怎么来的?小品环节:小品1:上来八个同学,这六个同学分别在地摊上摆如下物品:A书籍、B一瓶操场装的新鲜空气、C优质钢笔、D巧克力糖、E乒乓球、F牛奶、G首饰、H水杯。
流程1:各人挂牌说明自己想要的东西,如A挂牌说明自己要用书籍换一个水杯,B则想换一支钢笔,C想要牛奶,D想要乒乓球,E想要书籍,F想要牛奶,G想得到书,H想得到首饰。
流程2:各摊位间互相搭配进行交易,在没有其他媒介介入的情况下,尽最快的速度将自己手中的东西交易出去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结果:有些摊位需要经过多次交易才能获得,如A需要先将手中的书跟G 进行交换,再用H喜欢的首饰跟H交易,如愿以偿得到水杯。
而E则无法完成交易,因为他的对象拥有书籍的A想要的是水杯,而水杯的拥有者想得到的是首饰,导致E需要先换首饰,但首饰拥有者G想得到的是书,两者产生了矛盾。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揭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案班级XX 学号【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理解货币的概念、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
了解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
了解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基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补充或重难点讲解】1、正确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作为一种自然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它并非货币。
在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
(2)“货币天然是金银”,是指金银天然具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然特点。
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可见,金银作为货币,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性质,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客观结果,是由金银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系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
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因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而使物价上涨,就不是通货膨胀。
又如,政策性调价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次上调了农副产品的价格;为了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战略重点的建设,上调了这部分价格,也不是通货膨胀。
只有因多发行纸币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课堂能力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属于商品的有A.未经开采的矿泉水B.人们为救灾捐赠的各种物品C.药店里的各种药品D.农民生产的供自己消费的粮油、果蔬、畜禽2.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成功地实现交换,必然是A.使用价值不同,价值量相等B.使用价值不同,价值量不等C.使用价值相同,价值量相等D.使用价值不同,价值量不等3.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商品、货币从现象上看都是物,但就其本质来说都是A.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B.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体现商品生产者交换劳动的关系4.一般等价物与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区别在于①前者表现商品的价值,后者表现商品的用途②前者往往由不同商品充当,后者只能由金银充当③前者可表现任何商品的价值,后者只表现特定商品的价值④前者可以是普通商品,后者必须是金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
【原创】经济生活 第一课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商品、货币及纸币的含义,理解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法、讲授法,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1、货币的本质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三、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拿出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
接着问:“那么,它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我们离不开它,钱很神秘,而其之所以神秘,正式因为人们大多没有认识到货币的本质和智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及其属性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你喜欢呀?拿去,拿去”,我们买东西总得付钱,那为什么要付钱呢?(以学生的笔记本为例,厂商生产出来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导出商品的含义)[讲解]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P2楷体练习加以巩固)2、货币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能够拿出来进行交换的商品不多,人们进行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09版)教学设计汕头市潮南区井都中学江象平【教学依据】兴趣,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投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轻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
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金钥匙和有效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因为逻辑和政治及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在政治课中,商品、货币、民主、文化、物质、意识等学生都比较难理解,但弄清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比较好理解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的第一堂政治课,因而其重要性超出了其本身在教材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地表现在通过经济学中商品、货币等最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高中政治的学科逻辑;从对生活中与之经常打交道的经济现象分析中,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科理性,为经济生活乃至整个高中政治的持续学习播下种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商品内涵的理解及商品发展到货币的过程的分析。
(2)货币职能(包括两个基本职能和三个其他职能)的分析和比较。
(3)对货币的发展过程及对纸币的内涵和纸币发行量的认识。
(4)能正确运用上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题。
2、过程与方法:(1)逻辑演绎法:通过对课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推理分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整课的知识是一个整体。
掌握一课的知识不是仅仅靠背背书就行的,还要对课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2)设问法:通过设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性思考;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设问,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得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新的知识点;通过回到课文中的综合探究的设问,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破除对货币的迷信思想。
(2)学生能够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3)学生能够认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过程,树立劳动创造价值,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教学方式]1、教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直观图表、直观版画、教学课件、亲身演示,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观,启迪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把握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围绕着教学主题,设置疑难问题,制造某种悬念,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以此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的叙述融为一体,使理论富有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1)指导学生能够在听课时做到当听则听,当记则记,提纲挈领,通过认真听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精做笔记加强对重难点的巩固。
(2)指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问题思考的多角度、多元化 (3)指导学生勤学善思,培养探究学习的自主性、科学性[教学构思]导入: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些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需要的。
它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我们从何得到这些的?怎么得来的?(从生活中常见的必需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尽量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1、它们是商品。
2、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3、从市场上用钱买来的。
并把商品、满足需要、钱等字写在黑板的副板书上.) 讲授新课:一、什么是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先从理论上讲清楚商品的内涵,然后回到课本P4第一框和P5第一框的探究题,要求学生可以很自如地回答问题。
二、 商品交换的发展。
1、 物物交换回到课本P4第二框的探究题,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物物交换是存在局限性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需要一种更为简便的交换方式。
2、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出现(商品——货币——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1、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和商品不是孪生兄弟。
2、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3、 金银的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只有固定充当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出现后在经济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涉及到货币的职能问题。
三、 货币的职能1、2、职能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到底是人类的智慧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还是货币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不管你怎么认为,货币随着世界的永恒发展而不断地往前发展。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货币的发展。
四、 货币的发展。
1、 货币发展的过程:金属铸币(磨损而不足值,但于是产生一种心理:人们关心的不是这种铸币自身的价值,而是关心它能否换回自货币”(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 2、 纸币(1) 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①本质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是货币。
②必须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个人或其他组织无权发行纸币。
③必须是正在强制使用的,曾经使用的最多只能作为收藏品,而不能作为财富贮藏。
④国家或地区有权发行纸币,规定纸币的面值,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⑤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某些纸币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维护人民币的权威,不使用假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纸币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那么流通到底需要发行多少纸币呢?过多或过少又会引发什么经济问题呢?这节课的内容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学了什么是商品,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货币的过程,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继续发展,并着重分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
从这一整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和纸币(即我们说的钱)并不神秘,它们都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都是人们智慧的产物,人们可以掌握和利用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的规律,我们要做货币理智的主人。
随堂练习:1、宋代的庄綽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收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AD两项从蚂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只表明蚂蚁为什么要交换,而不能表明能交换。
蚂蚁作为一种自然物,本身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交换价值。
)2、货币出现后,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也是财富的一般代表。
人们崇拜货币,这是因为()A、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货币是由金银来充当的C、货币也是商品,具有价值D、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财富,因此人们崇拜货币)3、下列属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一件衣服标价200元B、把2000元存入银行C、工厂给工人2000元工资D、用2000元买回一台电脑4、假设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4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0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
那么,这一年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
而这一年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这时1元相当于()元,这会引起()A、8000 2 通货紧缩B、4000 0.25 购买力降低C、2000 3 购买力提高D、16000 2 通货膨胀课后练习:请同学查找有关防伪假钞的知识,国家对伪造假币的相关处罚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提高相关的法律意识?国家为什么要打击假币的制作和散播?【教学反思】这一课是高中学生的第一堂政治课,知识点比较多且难于理解。
按照以上构思进行教学后,我发现存在以下几点值得自己注意的问题:1、每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我们所面对是活生生的高中学生,他们对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困惑。
我们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当然,如果可以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完成了学生的答疑解惑,那是一件完美而值得开心的事情。
但是,对于仅有45分钟的一堂课,对于紧凑的课程安排来二者兼得并非易事,虽然我个人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提醒自己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而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2、课堂中充满了随机性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可能会打破整堂课的设计思路。
所以我在教学构思的过程中着重于把整节课要讲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而把一些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随机事件留待课堂随机处理,这样处理有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有时可能会因为备课(主要是情景的设置)不全面而出现卡壳的尴尬,或者有时为了处理这些事件而把该讲的知识点遗漏了。
3、关于重难点的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应该是对商品的理解,对货币本质和职能的理解及纸币发行量问题的理解。
关于商品,在课本涉及的篇幅比较小,而就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这是一个常考的考点,本想在设计的时候加进关于商品和非商品的转化,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但考虑一节课的容量问题,就没再考虑。
货币的问题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因而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试图从商品到货币的产生过程,从货币的职能的分析及货币发展到纸币的过程来告诉学生:货币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物质过程,它并不神秘;货币职能的发挥是为了满足人们经济生活的需要,所以人不能做货币的奴隶。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我在设计本课时安排了随堂练习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安排了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学会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深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是门艺术,每堂课都得有精彩的设计和精彩的表现;教学也是一种责任,你得用心把每堂课都设计好,每节课都有精彩的表现。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作为教师就得有很高的素养。
我学浅识薄,因而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的把握都有许多不足,因而也想借此机会得到更多先行者和同仁的指导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