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斯《山行》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山行》赏析

《山行》赏析

《山行》赏析《山行》赏析《山行》赏析1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径:小路。

4、坐:因为、由于。

5、于:比。

【简单的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⑴ 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⑵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⑶ 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⑷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山行》赏析2《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古诗的意思项斯

山行古诗的意思项斯

山行古诗的意思项斯
《山行》此诗描绘了秋天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译文:
深秋中沿着弯曲的小路登上远山,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染过秋霜的枫叶胜于二月红花。

《山行》古诗鉴赏

《山行》古诗鉴赏

《山行》古诗鉴赏《山行》古诗鉴赏《山行》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山行》古诗鉴赏,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山行1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三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不要因为只是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

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服。

注释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鉴赏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焕发了容光,众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这一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彩。

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气的阴晴变化不算什么。

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天也会沾湿衣服,来客不必因为天色微阴怕雨就罢游而归。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古诗山行·青枥林深亦有人翻译赏析

古诗山行·青枥林深亦有人翻译赏析

古诗山行·青枥林深亦有人翻译赏析《山行·青枥林深亦有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项斯。

其古诗全文如下: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翻译】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

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

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鉴赏】“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

“亦”、“分”二字下得活脱。

“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

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

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

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

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

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

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

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

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

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

《山行》古诗绝句赏析

《山行》古诗绝句赏析

《山行》古诗绝句赏析《山行》古诗绝句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古诗《山行》赏析

古诗《山行》赏析

《山行》
唐代诗人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了上山的路途和沿途的景色。

石阶曲折而上,沿途有白云缭绕,远处有屋舍若隐若现。

这一句运用了白描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又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沉醉和感慨。

“斜”字用得妙,既表现了山路的陡峭,也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生”字用得妙,表现出白云缭绕,仿佛有人家藏在云中。

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秋色时节的枫叶。

枫叶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绚烂,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这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枫叶比喻为人生短暂而美丽的青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青春消逝的感慨。

“坐”字用得妙,表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得。

“红于”字用得妙,表现出霜叶的美丽,与二月花相比也毫不逊色。

《山行》古诗鉴赏(精选9篇)

《山行》古诗鉴赏(精选9篇)

《山行》古诗鉴赏(精选9篇)《山行》古诗鉴赏1: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

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

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

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

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

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

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

“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

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

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山行》古诗鉴赏2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山行》译文山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山亭好似穿行在晚霞之间。

幽静的山野春色深深,没有游人欣赏;漫行其中只见松花飘落。

《山行》译文二山野寺庙把林子分开了,山亭好像从晚霞中间飘过。

春已经深了,可是从没有游客到来,我一路走来只见到松花纷纷飘下而落满地。

2019《山行》诗文赏析精品教育.doc

2019《山行》诗文赏析精品教育.doc

《山行》诗文赏析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径:小路。

4、坐:因为、由于。

5、于:比。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⑴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⑵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⑶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山行》赏析

《山行》赏析

《山行》赏析【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今译】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赏析】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颠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有些房屋。

那里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诗人很想去拜访他们,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在落日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荼,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

他停下车来,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

在寒山的萧瑟背景上,红胜二月春花的枫叶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无穷的生命力,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山行 项斯》阅读附答案

《山行 项斯》阅读附答案

《山行项斯》阅读附答案山行阅读答案项斯项斯①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

②蒸茗:炒茶。

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8.试赏析二、三联在写景上的妙处。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山行阅读答案项斯8.此两联写景深得动静之妙。

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颈联“缫丝声隔竹篱闻”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村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分别指出两联的动静关系各1分,结合诗句赏析,分析作用3分)9.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

作者在前三联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表达了对山村野景的喜爱。

尾联“不惜”随卖药归来客遁迹空寂的云山,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

(两种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各2分)试题2①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山间村落:枥木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有一条溪水流过,被几户人家共同分享着。

B、颈联写村民如何烘茶和抽茧,茅舍飘出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从而表现了山村农民生活的艰辛凄苦。

C、尾联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卖药材回来的人,最后随同这位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了。

《山行》诗歌赏析

《山行》诗歌赏析

《山行》诗歌赏析《山行》诗歌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3、石径: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赏析/鉴赏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唐诗指疑(四十二):项斯《山行》

唐诗指疑(四十二):项斯《山行》

唐诗指疑(四十二):项斯《山行》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评析:《山行》是田园山水诗,写景如绘,有清新扑面之感。

全诗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绘出了村里村外之所见所闻。

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佳作。

清代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对斯作评价甚高:“其笔势跳脱处,后人最所宜学。

……先偷笔倒写在前,此乃唐人一定之法,后人所未知也。

”然玉非完物,细微之处,亦有微瑕。

但看“山当日午回峰影”之句,便有失真之处。

“山当日午”——太阳于山顶之正上,其影在脚,何来“回影”?若改为“山当日暮回峰影”便无疑义了。

而且与“蒸茗气从茅舍出”及“行逢卖药归来客”相呼应。

试想,“卖药客”一大早出山去集市“卖药”,难道“日午”就“卖”完了“归来”吗?若把时间移至“日暮”或更为可信。

诗词创作,细微之处,可见真章。

从细节之处着手,往往取胜。

譬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问道,小儿怕应答惊鱼,即从远处招手以应。

这般细节绘出,生动而鲜活,颇得天趣之妙。

若细微之不察,则有失真之谬也!诗若失真,则意亡矣!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写诗亦是如此,故不可不依重也。

--------------------------项斯,生卒不详,字子迁,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晚唐著名诗人。

会昌进士,曾任丹徒县尉。

诗风清丽,为张籍、杨敬之所赏识。

杨敬之有诗云:“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其名益彰。

明人辑有《项斯诗集》。

《全唐诗》收录一卷计88首。

项斯的山行的情感

项斯的山行的情感

项斯的山行的情感
项斯的《山行》是一首描绘秋日山间景色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向往之情。

同时,这首诗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思考。

在《山行》中,项斯通过对山间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富有细节和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自然、优美的秋日山林场景之中。

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总体来说,项斯的《山行》情感细腻、深沉,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同时也启示着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翻译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

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

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

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注释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风: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

喧:声音大而嘈杂。

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

狎:亲热、玩乐的意思。

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

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赏析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极精采。

两句诗应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

“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和感受:“荷雨酒衣湿”,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

宋人诗词中往往用拟人化手法写天气,姜夔《点绛唇》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尤有名。

但比较而言,王质以浮云“议阴晴”涵盖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联承“阴”。

先说“荷雨”,后说“酒衣湿”,见得先听见雨打荷叶声而后才意识到下雨,才感觉到“衣湿”。

这雨当然比“沽衣欲湿杏花雨”大一点,但大得也有限。

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酒湿,反而凉爽些。

“蘋风”是从浮萍之间吹来的风,说它“吹袖清”,见得那风也并不狂。

雨已湿衣,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鹊声”一联承“晴”。

喜鹊喜干厌湿,所以叫“干鹊”。

雨过天晴,喜鹊“喧”叫,这表现了鹊的喜悦,也传达了人的喜悦。

《山行》诗词鉴赏

《山行》诗词鉴赏

《山行》诗词鉴赏《山行》诗词鉴赏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处一作:生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争议:是“深”还是“生”?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简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

赏析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

作者介绍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山行杂咏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翻译/译文山路崎岖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虚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岖),山峰延绵不绝(过了一个山头又是一个山头也是虚指),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赏析/鉴赏此诗抒写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的感受,真切细致,新颖奇特,使人读后如身历其境。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即如同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史反映所见所感。

首句“十里崎岖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

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

而“十里崎岖”与“半里平”的相互对比,又隐含诗人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

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精确的测量数据,只是诗人对山路。

崎岖”的一种大致感觉而已。

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

此地山峰恰似热情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迭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

后两旬则是进而表现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

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寻找路的尽头,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以至不相信还有出路。

这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的郁闷心态,但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诗的妙处。

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达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

这首诗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晓,是袁枚“性灵”之作的一个范例。

《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2山行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山行》赏析

《山行》赏析

《山行》赏析
【原文】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泊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寒山:暮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巷子.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2.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罕见些人家.
泊车只因爱好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赏析】
诗人在暮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
颠围绕的白云,白云下面模糊可见有些衡宇.那边栖身的必定是世外高人吧?诗人很想去拜访他们,可是忽然他被面前的风景吸引住了:在夕照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荼,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他停下车来,静对这天然性命的壮不雅,心里充满激动,禁不住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颜色的比较,更是性命的礼赞.在寒山的萧瑟布景上,红胜二月春花的枫叶洋溢着兴旺的活力和无限的性命力,饱含着诗人对天然和性命的酷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晓兵法,有政治才干.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一般.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最新审核版】《山行》诗文赏析.doc

【最新审核版】《山行》诗文赏析.doc

《山行》诗文赏析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径:小路。

4.坐:因为、由于。

5.于:比。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⑴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⑵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⑶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斯《山行》诗词赏析
山行
唐代: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译文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青枥(lì):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

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

茅舍:茅屋。

缲丝:煮茧抽丝。

不惜:不顾惜;不吝惜。

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赏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

“亦”、“分”二字下得活脱。

“亦”字表明此
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

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

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
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

诗人用“点染法”,选择“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

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
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表现当前。

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
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

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

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
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

只有前用四字先“点”,
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个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
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
茧来开拓诗的意境。

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仅仅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
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
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

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
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

但是不然,“行逢
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
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这个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

“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
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

他在另
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
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

“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
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

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
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创作背景
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

他除做过小官丹
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

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